儿科护理查房范文

2023-10-12

儿科护理查房范文第1篇

2、 早查房由产科医生巡视所有新生儿,护士长安排产科护士书写交班记录,记录相关信息,如有异常,电话通知或写会诊单请儿科会诊。

3、 晚查房由儿科医生巡视所有新生儿,产科医生或护士可陪同查房,重点巡视待诊断及新患儿。

4、 儿科建立新生儿交班本,对新生儿健康档案进行管理,记录胎龄、分娩方式、母乳喂养等相关情况。

儿科护理查房范文第2篇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及高层建筑的增加,脊柱损伤病人也日益增多。今天我们结合28床病人进行一次胸椎骨折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查房。

汇报病史:患者:杜士宏,男,60岁。因“外伤致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站立3小时”急诊入院。查X线及CT提示:T12椎体前缘轻度压缩性骨折,L4,5内固定在位。为求进一步治疗于1.7入住我科。患者既往体健,无慢性疾病史。7月前曾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入院查体;T:36度

P:86次/分

R:20次/分

BP:100/70mmhg 神志清楚,双下肢活动及感觉正常,未大小便失禁,双小腿前侧局部压痛阳性。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T12旁压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各深浅反射均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医嘱予以一级护理,平卧板床,流质饮食,脱水消肿,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完善各项相关检查术前准备,于1.8上午在连硬外麻醉下行“T12椎体压缩性骨折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术+植骨术”,术后安返病房。神清,敷料无渗出,切口内置引流管通畅48小时后拔除。医嘱予以一级护理,平卧板床,补液脱水消肿,护胃,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助检查:心电图:66次/分,窦性心律.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

患者护理查体~~

概述:脊柱具有支持,保护脊髓和缓冲震荡的作用。按Dannis分类:脊柱分为前中后3柱,前柱包括椎体,椎间盘前2/3和前纵韧带。中柱包括椎体,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后柱包括椎体间小关节及其关节囊,横突,棘突及其间的韧带。脊柱骨折是指脊椎骨的连续性中断,常表现为椎体的压缩,是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5%-6%,可见于各年龄段,青壮年多见。脊柱骨折常见于外伤,尤其是暴力因素所影响。按作用力的方向分为3种:1).屈曲性损伤;2).垂直压缩性损伤;3).过伸性损伤。骨折以胸腰段最为常见。稳定型:一般压缩小于1/4-1/3,无移位,无神经受压症状,经非手术治疗后自行愈合。不稳定型:压缩或移位程度大,或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需椎管减压及椎体复位固定。单纯损伤:可造成脊柱稳定性破坏,引起胸腰痛。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脊柱骨折尤其是中柱骨折会造成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受压或神经根损伤,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决定预后。

护理诊断:

1.

疼痛

定义:是伴随现有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术前:与创伤性骨折损伤有关。术后:与手术中的组织损伤有关。

目标:疼痛减轻,得以控制。

护理措施:术前:1)平托法搬运病人,将患者置于板床,取平卧位,定时以轴线翻身,胸背部后方垫一软枕;2)心理干预,耐心倾听主诉。家属配合与其多交心,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感,及时与患者沟通,指导其进行全身放松;3)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术后: 1)询问病人疼痛情况,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2)纠正患者错误的疼痛观念;3)进行物理治疗,心理暗示,在疼痛因子刺激作用于机体前,提前给予药物进行干预4)观察患者睡眠情况。

2.

焦虑与恐惧

定义:个体由于某种危险刺激所引起的惧怕感。

术前:1)与骨折损伤活动受限有关;2)与陌生环境有关。术后:1)与担心手术和术后愈合效果不理想有关;2)与术后体温变化有关。

目标:情绪平稳,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术后体温趋于平稳,睡眠良好。

护理措施:术前:1)介绍病房环境,责任医生,责任护士;2)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3)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做好健康宣教,围手术期护理,护理操作动作轻柔;4)介绍主刀医生,介绍成功病例;5)协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以便于消除因排便习惯改变而造成的心理上的焦虑。术后:1)病房内做好各项术后准备,接待病人返回病房;2)观察麻醉反应,观察患者血压是否偏低,呼吸是否平稳,有无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3)术后疼痛减轻后,指导其患肢功能锻炼,树立并加强恢复信心;4)观察体温变化。

3.

躯体移动障碍

个体不能独立完成躯体的移动活动

术前:与创伤后肌肉组织损伤,活动受限有关。术后:长期卧床有关。

目标:病人在护士的协助下完成简单生活需要。

护理措施:1)正确搬运病人,床上进行轴线翻身,观察皮肤受压情况;2)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4.

有腹胀便秘的可能

术前:与骨折后血肿刺激腹膜后神经引起肠蠕动减慢有关,术后:长期卧床,排便习惯及方式改变有关。

护理措施:1)告知卧床休息的必要性,早期禁止下床活动,以免加重腹胀感;2)流质饮食,清淡食物,食用水果蔬菜,多饮水,每日早餐可饮淡盐水一杯,防止便秘; 3)指导患者环形按摩腹部,床上活动四肢,练习提肛运动;4)密切观察患者排气排便情况,有无腹胀主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

5.

知识缺乏

个体缺乏特定的信息和技能,出现心理,认知能力受损的状态。

术前: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术后:术后功能锻炼知识有关。

目标: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

护理措施:术前: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2)正确进行饮食指导3)床上足部背伸运动,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运动,每日多次 ,不感疲劳为宜。术后:1)根据是否腹胀,排便情况而定。由清淡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软食,普食。2)锻炼:六小时疼痛缓解后开始踝关节背伸运动锻炼,股四头肌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腿部肌肉力量为下床做好准备。练习直推抬高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告知腰背肌锻炼的重要性 ,可以重塑脊柱的稳定性。所以引流管拔出后一周可做挺腰运动, 一月后可做腰背肌五点式锻炼。术后一般2-3月可带腰围下地行走。3)告知适当的锻炼可避免肌肉组织萎缩,预防组织粘连和关节僵硬。改善血液循环,利于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功能。原则: 不感疲劳为宜,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潜在并发症:

1) 有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与手术创伤刺激脊髓,出现血肿压迫或水肿反应压迫神经有关。护理措施:血肿一般在术后24小时行成, 术后48小时血肿达到高峰,所以术后应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和两便情况,观察引流管的颜色量,性状。出现四肢麻木,肌力减弱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脱水,营养神经等治疗 ,必要时配合探查及血肿清除术准备。

2) 有椎间隙感染的可能:与手术麻醉有关护理措施:术后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寒战,高热,神经根刺激,腰背部剧烈疼痛感,食欲不振时应警惕椎间隙感染可能。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 长期卧床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护理措施:多饮水,大于2000ml/天。间歇式解除压力,轴线翻身。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扩胸运动,深呼吸锻炼。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切口有无红肿热痛情况。遵医嘱合理运用抗生素;警惕DVT的发生:静脉穿刺避免下肢穿刺,正确指导床上活动四肢。观察肢体有无肿痛剧烈,浅静脉怒张情况。及时巡视病房, 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患者术后第13 天,无疼痛主诉。体温正常,切口情况良好,食欲正常,两便通畅。功能锻炼持续进行中。

出院宣教:

1)

加强营养,多食肝肾、含钙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肾、骨头汤、鱼、牛奶及豆制品。

2)

预防感染:患肢局部胀痛,局部组织的红、肿、热痛要及时的就诊。

3)

继续加强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不要过早的负重,不要连续使用腰围3个月以上,以免照成肌肉废用性萎缩。3-6个月以内避免剧烈运动,不可弯腰拾物,正确搬运重物,尽可能避免久坐。

4)

病人及家属了解出院后定期随访的意义,按时复诊,出院后

1、

2、

3、6个月来院复查,如有异常及时的就诊。

儿科护理查房范文第3篇

时间:2007年08月()日()时

地点:护理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科护士

手术病例:剖腹产术

护士长:大家术前准备做完了吧。手术()点开始,我们利用半个小时对这台剖腹产手术进行术前查房。首先巡回护士介绍一下病人的情况。

护甲:手术通知单是昨天下的,为择期手术。产妇26周岁,足月双胎妊娠,下肢水肿+++。左侧胎心136次/分,右侧胎心140次/分。平时身体健康。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无其它传染病史。无手术史。血型A,RH阳性。对青霉素有过敏史。今日未进饮食。

护士长:这样的病人需要做那些护理计划?术前要做好哪些准备?请护甲介绍一下

护甲:1》因胎儿有异常,病人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首先要注意病人的心理护士,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2》双胎使子宫巨增,可能会发生子宫收缩不好,要备好绷带,以防做宫腔填塞时用。做好输血的准备。

3》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工作。

4〉〉麻醉完毕要注意病人的体位,防止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5》病人对青霉素有过敏史,属于过敏性体质。术中用药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物品准备有:绷带、输血用物、抢救新生儿的药物和1ml小注射器、吸痰管。一次性脚套、消毒液

护士长:还有补充的吗?

护乙:病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术前要备好消毒液。做好术中和术后的消毒隔离。尤其对于所有人做好锐利器具刺伤的预防。

护士长:那麻烦你跟大家解释一下锐利器具是指哪些用具对于我们而言??

护乙:在我们手术室具体包括以下用具;注射针头,安瓿玻璃片,输液器针头,留置针内芯,腰穿针,组织缝针,刀片,电刀,剪刀,以及骨科手术中的电钻钻头,克氏针等,一旦被接触过病人体液的锐器次上指出血,受伤者就极有可能因此而感染相关病毒,如本病例中的乙肝病毒

护士长:据研究表明,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在工作中,如不慎被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等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就有被感染HBV、HCV、HIV等血源性传播播疾病的潜在危险,其感染率分别为6%~30%、1.2%~10%、0.2%~0.5%,并可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今天我们借这个病例重点讨论一下在工作中如何预防锐利器具刺伤的发生。使大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更严谨遵守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按特殊要求认真做好术后污染物品、器械处理及手术间的消毒处理,以防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下面请护士甲帮我们介绍一下平时工作中易发生刺伤的各有关原因以及细节。

护甲:

锐利器具刺伤的原因

1 与致伤因子锐器有关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接触注射器、输液器、,最多,发生刺伤的几率也最高。。

.2 与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有关

.2.1 安全防护意识淡漠

认为在工作中锐利器具刺伤不可避免,新上岗人员技术不熟练,粗心大意,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与人行为习惯等有关。如整理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套、分离针头与注射器,将拔下的针头重新插到输液袋上等操作是发生锐利器具刺伤的主要因素。护士在手术中器械传递及术后器械处理不慎易导致刀、剪、缝针的损伤。

2.2 注射前掰安瓿不用纱布包裹而导致安瓿玻璃划破伤

掰安瓿时一些玻璃小碎片掉在操作台上,在整理用物或做清洁常会被刺伤。安瓿玻璃伤虽然没有发生直接暴露,但受伤之后,操作者带伤口继续工作,若与的血液、体液、污染物等接触时,也同样存在感染的危险。

3 与环境因素有关

.3.1 护士紧缺,繁忙紧张的工作是导致锐利器具刺伤的原因之一。

.3.2 护理对象不合作者

不与护士配合的小儿、神志不清的病人、操作中病人突然的运动,都可造成刺伤,或被其他操作者刺伤。

3.3 不良的工作氛围 护护之间、护医之间、护患之间的不和谐、紧张的关系、不愉快的心情,以及注射中工作空间拥挤、嘈杂等都是造成锐利器具刺伤的原因。

护士长:那针对这些种种原因,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去改善预防

大家讨论后总结如下:

锐利器具刺伤的预防

1 管理者重视,完善防护制度和护理设施

每个临床科室配置了1台小型毁形器,以便将使用过的针头进行及时毁形,减少污染针头裸露的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及管理,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试内容,要求做好锐器刺伤的报告与记录。建立护士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体检1次,接种乙肝等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2 增强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

小心谨慎使用医疗锐器,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不徒手整理操作台,要特别注意防止针头、安瓿玻璃刺伤。抽吸药液时严格遵守用未接触过患者的无菌针头,抽吸后必须立即戴上针帽。静脉给药时须去除针头经三通给予。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立即经毁形器处理后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含氯消毒液利器物品收集器中,由专人负责每天焚烧处理,并做好登记。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或指向他人,使用后的针头不能用手折断、弯曲、毁形,不要用手从注射器上卸下用过的针头。有条件可使用安全型注射器能大大减少锐器刺伤的发生。手术室护士要注意术中刀、剪等锐器传递的正确方法,必要时改进传递方法,采用托盘传递。术后先处理锐利器械,再处理其他器械。刀、剪、针要妥善放置,洗手护士要戴双层手套。

.3 认真做好标准预防

在病情不明诊断的情况下,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视为HBV、HIV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染源,要采取防护措施,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操作时应戴手套,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4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室内光线,无关人员不要进入治疗室。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实行了弹性上班,每天上午增派一名治疗护士,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少了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管理者要善于在护士群体中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为不合作病人做治疗时最好寻求同伴协助,要特别警惕锐器刺伤的发生。

讨论参考内容

{

医院采用分级控制,如减少使用带有针头的器械,减少注射*作等,可以有效的控制针刺伤害的发生。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特别推荐了一种无针的静脉注射方法,来减少使用不必要的针头,降低注射*作中危险的发生,同时应尽量使用口服药物代替注射治疗。在分级控制中器械技术改进也是很有效的,如新器械中的注射器、静脉穿刺针、采血针等都设计成钝头的、或有护套的、或使用后针头可立即回缩的等等 H

美国国立职业健康与安全研究所制定了评估和预防针刺伤害产品的标准:

没有针头;

安全性作为器械性能的必要指标;

器械高自动性,无需使用者手动激活。如果必须保持手动,最好是单手*作,以便在一手受伤后另一手还能应急;

使用者能很容易辨别器械的安全模式是否已经启动;

在使用过程中器械安全模式不能自动失活;

器械性能稳定;

对患者安全有效。 }

护士长:好,咱们再请护士丙告诉我们万一不幸发生了针刺伤后该怎么做

护丙:工作中一旦不慎被刺伤,要保持镇静,立即挤出少量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包扎伤口。如暴露于HBV应在24h内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血液HBV表面抗体检查,阴性者给予全程乙肝疫苗免疫接种,HBV表面抗体阳性者,表明机体对乙肝已经有自我保护性,不需免疫接种。暴露于HBV和HCV,虽然尚无预防的特效办法,但应立即报告,及时请专家会诊,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预防用药和观察

儿科护理查房范文第4篇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及高层建筑的增加,脊柱损伤病人也日益增多。今天我们结合28床病人进行一次胸椎骨折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查房。

汇报病史:患者:杜士宏,男,60岁。因“外伤致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站立3小时”急诊入院。查X线及CT提示:T12椎体前缘轻度压缩性骨折,L4,5内固定在位。为求进一步治疗于1.7入住我科。患者既往体健,无慢性疾病史。7月前曾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入院查体;T:36度

P:86次/分

R:20次/分

BP:100/70mmhg 神志清楚,双下肢活动及感觉正常,未大小便失禁,双小腿前侧局部压痛阳性。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T12旁压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各深浅反射均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医嘱予以一级护理,平卧板床,流质饮食,脱水消肿,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完善各项相关检查术前准备,于1.8上午在连硬外麻醉下行“T12椎体压缩性骨折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术+植骨术”,术后安返病房。神清,敷料无渗出,切口内置引流管通畅48小时后拔除。医嘱予以一级护理,平卧板床,补液脱水消肿,护胃,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辅助检查:心电图:66次/分,窦性心律.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

患者护理查体~~

概述:脊柱具有支持,保护脊髓和缓冲震荡的作用。按Dannis分类:脊柱分为前中后3柱,前柱包括椎体,椎间盘前2/3和前纵韧带。中柱包括椎体,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后柱包括椎体间小关节及其关节囊,横突,棘突及其间的韧带。脊柱骨折是指脊椎骨的连续性中断,常表现为椎体的压缩,是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5%-6%,可见于各年龄段,青壮年多见。脊柱骨折常见于外伤,尤其是暴力因素所影响。按作用力的方向分为3种:1).屈曲性损伤;2).垂直压缩性损伤;3).过伸性损伤。骨折以胸腰段最为常见。稳定型:一般压缩小于1/4-1/3,无移位,无神经受压症状,经非手术治疗后自行愈合。不稳定型:压缩或移位程度大,或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需椎管减压及椎体复位固定。单纯损伤:可造成脊柱稳定性破坏,引起胸腰痛。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脊柱骨折尤其是中柱骨折会造成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受压或神经根损伤,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决定预后。

护理诊断:

1.

疼痛

定义:是伴随现有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术前:与创伤性骨折损伤有关。术后:与手术中的组织损伤有关。

目标:疼痛减轻,得以控制。

护理措施:术前:1)平托法搬运病人,将患者置于板床,取平卧位,定时以轴线翻身,胸背部后方垫一软枕;2)心理干预,耐心倾听主诉。家属配合与其多交心,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感,及时与患者沟通,指导其进行全身放松;3)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术后: 1)询问病人疼痛情况,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疼痛进行正确的评估;2)纠正患者错误的疼痛观念;3)进行物理治疗,心理暗示,在疼痛因子刺激作用于机体前,提前给予药物进行干预4)观察患者睡眠情况。

2.

焦虑与恐惧

定义:个体由于某种危险刺激所引起的惧怕感。

术前:1)与骨折损伤活动受限有关;2)与陌生环境有关。术后:1)与担心手术和术后愈合效果不理想有关;2)与术后体温变化有关。

目标:情绪平稳,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术后体温趋于平稳,睡眠良好。

护理措施:术前:1)介绍病房环境,责任医生,责任护士;2)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3)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做好健康宣教,围手术期护理,护理操作动作轻柔;4)介绍主刀医生,介绍成功病例;5)协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以便于消除因排便习惯改变而造成的心理上的焦虑。术后:1)病房内做好各项术后准备,接待病人返回病房;2)观察麻醉反应,观察患者血压是否偏低,呼吸是否平稳,有无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3)术后疼痛减轻后,指导其患肢功能锻炼,树立并加强恢复信心;4)观察体温变化。

3.

躯体移动障碍

个体不能独立完成躯体的移动活动

术前:与创伤后肌肉组织损伤,活动受限有关。术后:长期卧床有关。

目标:病人在护士的协助下完成简单生活需要。

护理措施:1)正确搬运病人,床上进行轴线翻身,观察皮肤受压情况;2)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4.

有腹胀便秘的可能

术前:与骨折后血肿刺激腹膜后神经引起肠蠕动减慢有关,术后:长期卧床,排便习惯及方式改变有关。

护理措施:1)告知卧床休息的必要性,早期禁止下床活动,以免加重腹胀感;2)流质饮食,清淡食物,食用水果蔬菜,多饮水,每日早餐可饮淡盐水一杯,防止便秘; 3)指导患者环形按摩腹部,床上活动四肢,练习提肛运动;4)密切观察患者排气排便情况,有无腹胀主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

5.

知识缺乏

个体缺乏特定的信息和技能,出现心理,认知能力受损的状态。

术前: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术后:术后功能锻炼知识有关。

目标: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

护理措施:术前:1)介绍疾病相关知识;2)正确进行饮食指导3)床上足部背伸运动,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运动,每日多次 ,不感疲劳为宜。术后:1)根据是否腹胀,排便情况而定。由清淡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软食,普食。2)锻炼:六小时疼痛缓解后开始踝关节背伸运动锻炼,股四头肌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腿部肌肉力量为下床做好准备。练习直推抬高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告知腰背肌锻炼的重要性 ,可以重塑脊柱的稳定性。所以引流管拔出后一周可做挺腰运动, 一月后可做腰背肌五点式锻炼。术后一般2-3月可带腰围下地行走。3)告知适当的锻炼可避免肌肉组织萎缩,预防组织粘连和关节僵硬。改善血液循环,利于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功能。原则: 不感疲劳为宜,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潜在并发症:

1) 有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与手术创伤刺激脊髓,出现血肿压迫或水肿反应压迫神经有关。护理措施:血肿一般在术后24小时行成, 术后48小时血肿达到高峰,所以术后应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和两便情况,观察引流管的颜色量,性状。出现四肢麻木,肌力减弱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脱水,营养神经等治疗 ,必要时配合探查及血肿清除术准备。

2) 有椎间隙感染的可能:与手术麻醉有关护理措施:术后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寒战,高热,神经根刺激,腰背部剧烈疼痛感,食欲不振时应警惕椎间隙感染可能。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 长期卧床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护理措施:多饮水,大于2000ml/天。间歇式解除压力,轴线翻身。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扩胸运动,深呼吸锻炼。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切口有无红肿热痛情况。遵医嘱合理运用抗生素;警惕DVT的发生:静脉穿刺避免下肢穿刺,正确指导床上活动四肢。观察肢体有无肿痛剧烈,浅静脉怒张情况。及时巡视病房, 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患者术后第13 天,无疼痛主诉。体温正常,切口情况良好,食欲正常,两便通畅。功能锻炼持续进行中。

出院宣教:

1)

加强营养,多食肝肾、含钙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肾、骨头汤、鱼、牛奶及豆制品。

2)

预防感染:患肢局部胀痛,局部组织的红、肿、热痛要及时的就诊。

3)

继续加强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不要过早的负重,不要连续使用腰围3个月以上,以免照成肌肉废用性萎缩。3-6个月以内避免剧烈运动,不可弯腰拾物,正确搬运重物,尽可能避免久坐。

4)

病人及家属了解出院后定期随访的意义,按时复诊,出院后

1、

2、

3、6个月来院复查,如有异常及时的就诊。

儿科护理查房范文第5篇

宋病例介绍:53床刘玉勤之子,生后1.5小时,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剖宫产,其母妊娠糖尿病,患儿生后阿氏评分,1分钟8分5分钟 10分生后患儿即出现吐沫,口鼻周紫绀明显,易惊明显,患儿反应差,测末梢血糖2,请我科会诊以新生儿吐沫原因待查,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与收入院,

专科查体:患儿新生儿貌,神志清精神反应差,哭声弱,前囟平软,口鼻周自感明显,四肢末梢紫绀,易惊明显,四肢肌张力略高,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心前驱可闻及二级吹风

样杂音,腹部软,脐带结扎好,体温体重3.55千克,脉搏120次呼吸58次头围胸围身长

辅助检查:血常规:

胸片

核磁:

心脏彩超:

生化指标:

入院后的诊断: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新生儿护理常规,一级护理,足月儿奶粉入监护室 入暖箱 箱温给持续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率呼吸氧饱和建立静脉通路,输液泵泵入抗生素,能量合剂,以抗炎支持治疗,测末梢血糖Q8H,即时监测血糖的变化,并发症发生,患儿9月10号生化结果示加上患儿易惊症状明显医嘱加用神经节,果糖以营养神经和心肌,奶量增至吸吮

9月11号出现皮肤黄染

现患儿情况:

主查人:此患儿的诊断有新生儿肺炎,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损害 诊断比较多,今天咱们把重点放在新生儿肺炎,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上面,新生儿肺炎咱们以前也多次查过,业务学习也学过,今天重新复习一下新生儿肺炎,了解母亲糖尿病对患儿的影响及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护理的重点是什么,首先请说一下什么是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以出生后24小时,或数日内出现不乳,吐沫,喘憋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以弥温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

主查人:新生儿肺炎病因分为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由于新生儿刚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身体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它肺炎的表现与大孩子肺炎的表现不一样多不典型,请说一下它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表现上不完全一样,多不典型,少数有咳嗽,

体温可不升高。主要症状是口周发紫、口吐泡沫、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有时就是“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呼吸快(大于45次/分,正常情况下是40~44次/分),甚至可能伴有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凹陷叫三凹征)等呼吸困难的表现。产前感染的肺炎发病多在出生后3~7天内。症状常不典型,胎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体温正常者约占一半以上,其余则体温不稳,严重的病儿或早产儿体温常不升。症状多为非特征性表现如拒食、嗜睡或激惹,面色差、体重不增,多无咳嗽,不久渐出现气促、鼻翼搧动、呻吟、吸气时软组织凹陷,心率增快。早产儿易发生呼吸暂停,肺部体征有呼吸音增强或减低,伴干性或湿性啰音,但也可能完全阴性。

产后感染:出生后发生的各种肺炎起病较晚,症状比较典型,有鼻塞、咳嗽、气促、足月儿常发热,但也可体温正常,早产儿可能体温不升。肺部可听到粗细不等的湿啰音。并发脓胸或脓气胸时呼吸音减低,叩诊呈浊音或回想增强,各种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各有一些特点。主查人:说的比较全面,产前感染分为宫内和产时感染,宫内感染性肺炎多在生后24小时内发病出生时常有窒息史,复苏后可有气促呻吟呼吸困难,体温不稳定,反应差,肺部听诊呼吸音可为粗糙,减低或闻湿罗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休克或持续肺动脉高压。分娩过程中的感染性肺炎,发病时间因不同病原体而异,一般在出生数日至数周后发病,细菌性感染在生后3-5天发病,疱疹病毒感染多在生后5-10天,衣原体感染潜伏期则长达3-12周。请说一下它的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根据病史和体征孕妇如产前曾发生过感染性疾病或胎儿曾发生过宫内窘迫,出生扣的新生儿要警惕有产前感染性肺炎的可能。出生后肺炎诊断有赖于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虽较容易,但要注意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

胸部X线摄片病毒性肺炎以间质改变炎主,细菌性肺炎以支气管肺炎为主,有时似肺透明膜病。衣原体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伴局灶性浸润较我。新生儿肺炎时肺气肿较明显,有时造成纵隔疝。局部肺不张的发生率也较其他年龄为高。

病原学诊断新生儿 肺炎的病原诊断不很容易,对细菌性肺炎可取气管内吸出物或鼻咽拭子作培养,同时作血培养。对病毒性肺炎和衣原体肺炎可采用快速诊断如ELISA或PCR。 它的治疗

主查人:新生儿肺炎的鉴别诊断,尤其对产前感染性肺炎比较重要,一般与NRDS,HIE相鉴别,对于此患儿来讲鉴别诊断相对来说是有一定难度,本身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有数据表明它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是正常母亲新生儿的十几倍,糖尿病母亲因其糖代谢紊乱,致使新生儿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肺透明膜病等,严重危害新生儿生命。及时观察及护理,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母亲婴儿(IDMs)的病死率。那么它临床观察及护理有哪些?

临床观察及护理有哪些?1 、作高危儿观察,置患儿于重症监护室,辐射床保温,检查有无先天畸形,脉搏、氧饱和监护仪监护,记24h出入量,每晨空腹测体重。

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A 低血糖症:低血糖是IDMs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于生后24h尤其生后1~12h内发生,常表现为喂养困难、少动、嗜睡、呼吸暂停、青紫、惊厥等,及时纠正能防止智能落后及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B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于生后48~72h内,期间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对出现黄疸病人及时监测血总胆红素,并观察有无拒奶、嗜睡、尖叫、惊厥、角弓反张等核黄疸症状。C 低钙血症:及时作血钙测定,根据医嘱补充钙剂。对血钙低于正常者按医嘱给10%葡萄糖酸钙1~2ml/kg,用5%葡萄糖液稀释1倍,以1ml/min速度静脉推注,8~12h后再给1次,1日总钙不超过25~40mg/kg,在静注过程中监测心率,如心率低于80次/min时停用,并避免外渗、外漏,以免引起组织坏死,一般疗程3~4d,停用时逐渐减量,不能突然停药引起反跳性低血钙。D 红细胞增多症:由于髓外造血功能增强,本病常伴有红细胞增多症,所以在出生后1h和24h采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作红细胞压积测定,并观察有无气急、青紫、呼吸暂停及心衰,有无血尿、腹胀、腹泻、血便等,E 肺透明膜病:因胎儿的高胰岛素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肺透明膜病发生率比正常儿高,所以对出生后在4h内出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伴呼气性呻吟的患儿,及时通知医师床头摄胸片以确诊。

主查人:刚才说的很好,它的并发症里面我们最常见最熟悉的就是低血糖,而且对预防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低血糖现在也是非常重视,因为孕妇血糖高,胎儿血糖随之增高,胎儿胰岛细胞代偿性增高,生后来自母体的糖原中断,导致患儿生后出现低血糖,大脑的能量主要靠葡萄糖供给,当血糖低于2.2时,造成脑组织能量代谢失调,造成脑细胞变性,甚至不可

逆的损伤,对神经树突和新形成的神经突触的损害,可影响将来的神经发育,因此要重视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和预防。请说一下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和预防

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和预防 由于并不能确定引起脑损伤的低血糖阈值,因此不管有无症状,低血糖者均应及时治疗。

1、无症状性低血糖并能进食者可先进食,并密切监测血糖、低血糖不能纠正者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按6—8mg/(kg.min)速率输注,4—6小时候根据血糖测定结果调节输糖速率,稳定24小时候逐渐停用。

2、症状性低血糖:可先给予一次剂量的10%葡萄糖100mg/kg(1.0ml/kg)按每分钟1.0ml静注,以后改为6—8mg/(kg.min)维持,以防低血糖反跳。每4—6小时监测血糖一次,并根据血糖值调节输糖速率,正常24小时候逐渐减慢输注速率,48—72小时停用;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加用氢化可的松5mg/kg,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或泼尼松(强的松)1—2mg/(kg.d)口服,共3—5天,可诱导糖异生酶活性增高,极低体重早产儿对糖耐受性差,输糖速率>6—8mg/kg/min易致高血糖症。

3、持续性低血糖:葡萄糖输注速率常需提高至12—16mg/(kg.min)以上才能维持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还可①静脉注射高血糖素0.02/kg,间断给药,或10μg/kg/h静脉维持,②高胰岛素血症可用二氮嗪,每日10mg/kg最大剂量<25mg/kg,分3次口服,胰岛素细胞增生症则须作胰腺次全切除,先天性代谢缺陷患儿给予特殊饮食疗法。

疾病预防

1、避免可预防的高危因素(如寒冷损伤),高危儿定期监测血糖。

2、生后能进食者宜早期喂养。

3、不能经胃肠道喂养者可给10%葡萄糖静脉滴注,足月适于胎龄儿按3—5mg/(kg.min),早产适于胎龄儿以4—6mg/(kg.min),小于胎龄儿以6—8mg/(kg.min)速率输注,可达到近似内源性肝糖原产生率。

主查人:说的很全面,我们平时工作中有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也是这样做的对一般情况良好的婴儿尽早给奶。建立静脉通路泵点葡萄糖。还有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和护理咱们在这里就不再提了,治疗放面,就是一个呼吸道的管理,供氧,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护理方面一般护理包括室温湿度通风减少陪人皮肤臀部耳眼口鼻体位保持安静保暖,保持呼吸道通常包括吸氧雾化吸痰,用药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等。最后针对次患儿提一些护理诊断。请提一下。

1、对所有的IDMs一入院即用血糖检测仪检测血糖。

2、对血糖低于1.7mmol/L者进行静脉血复查,确诊为低血糖者即按医嘱予10% GS 2~4ml/kg,以1ml/min速度静脉推注,以后按医嘱在原来补糖基础上提高2mg/kg.min,一般控制补糖浓度为6~8mg/kg.min,

3、监测血糖q2h,根据血糖调节补糖速度,维持血糖在2.24mmol/L以上,待血糖稳定后改q4h监测,连续监测3d以上,以免引起医源性高血糖。

4、血糖稳定于正常24~48h后按医嘱逐渐降低补糖速度至4~6mg/kg.min维持24h后停止,避免突然中断输液引起反应性低血糖的危险。

5、对一般情况良好的婴儿尽早给奶。

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急促,患儿咳嗽反射功能不良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炎症有关。 3.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与感染、环境温度变化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心力衰竭与严重缺氧、酸中毒有关。

5、有低血糖的危险与母亲有糖尿病有关

6、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新生儿皮肤薄嫩、大便次数多有关

儿科护理查房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外科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脑外科ICU 168例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51.2%。年龄≥60岁、昏迷≥3天、气管切开、频繁吸痰和雾化吸入、机械通气、吸烟史、营养状态、空间面积使用不足为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强化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正确认识肺部感染,护士发挥多重角色作用;加强ICU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吸痰、雾化吸入,合理吸痰;合理使用床位空间面积预防交叉感染,教育和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重视ICU患者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房管理、改善ICU工作环境是降低肺部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XU Yan-hua, YU Mei-ding.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Surgeo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To explore causative factor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and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Methods 168 consecutive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ICU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51.2%. Age, lost of conscious, tracheal incision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putum aspiration frequently an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smoking history,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spac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neurosurgery ICU.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working staffs in neurosurgery ICU, management of ICU and respiratory tract, regime of degermation and isolatio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aseptic technique and correcting the recognition about pulmonary infection could degrade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Key words] Pulmonary infection; correlation factor; nursing strategy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现代危重病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治疗核心场所,是医院观察、收治危重患者,集中而有效维持生命活动,进行强大生命支持的治疗单位。我院脑外科ICU 是以收治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损伤)、脑外科手术为主的护理单元。肺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ICU 患者中,因病情危重,神志不清,各项侵入性操作多,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开展ICU 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了解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对ICU收治的168例患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预防的护理对策,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3~7月脑外科ICU患者168例,男102例,女66例;年龄9~81岁,年龄≥60岁为116例。住院天数2~88天,ICU天数2~10天。昏迷者106例,气管插管56例,气管切开52例,机械通气22例。有吸烟史76例,有鼻饲营养90例。病床使用面积不足者42例。为解决呼吸道清理无效护理诊断,每日行雾化吸入、及时吸痰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1.2 诊断标准

参考2000年制订的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的11项相关因素:年龄、吸烟史、营养状态、神志状态、误吸窒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氧气和雾化吸入、频繁吸痰、病床空间面积,进行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168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86例,占51.2%,其中昏迷患者占37.7%,且与昏迷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者呈负相关现象。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年龄≥60岁、营养状态(鼻饲营养、未鼻饲营养)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雾化吸入和频繁吸痰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床空间面积不足造成交叉感染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类型患者在86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占百分比见表1。表1 86例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脑外科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或颅脑外伤,病情进展迅速,存在护理诊断——呼吸型态的改变、呼吸道清理无效,并且各项侵入性操作较多,氧气和雾化吸入,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特别是在易患因素年老多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细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2]。因此,强化脑外科ICU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加强病房管理和感染监测,严格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重视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避免和控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改善ICU工作环境对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极为重要。

3.1 相关因素分析

上述资料结果表明。

3.1.1 年龄≥60岁,营养不良,昏迷≥3天,吸烟史均为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患者年老多病各器官功能呈进行性、退行性变化特点,机体活动力减低、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减退;营养不良不能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要,使免疫能力下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神志不清或昏迷状态使各种生理反射减退或消失,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长期吸烟史改变了呼吸道黏膜、肺泡、肺内环境,造成长期慢性不显性损害。

3.1.2 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均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上述侵入性操作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被破坏,使气道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了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菌很容易进入并存留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1.3 误吸窒息为肺部感染的极高危因素

胃内容物返流、口咽部分泌物等误吸入肺,胃内容物的化学刺激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定居在口咽部细菌下移入肺等均造成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侵袭肺泡引起肺部感染。

3.1.4 ICU工作环境和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同样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病房环境的严格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护理人员配置、病床所占空间面积不足,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机会,使病原微生物从病人到病人、或工作人员到病人的直接感染以及通过空气、物品间接感染。

3.2 护理对策

3.2.1 强化ICU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正确认识和重视院内感染,发挥护士多重角色作用[3]

护士在医院感染预防中角色分别为教育者、管理者、执行者、监控者、研究者、学习者。强化护士的培训教育,不断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职业素质教育,主动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水平。

3.2.2 加强 ICU病房管理,保持工作环境洁净

工作人员进入ICU要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温20℃~24℃,湿度50%~60%,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有效的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每日2h以上,同时紫外线灯管定期检测其输出强度。地面和患者物品使用0.5% 过氧乙酸消毒液喷洒或擦拭2次/d以上。对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随时消毒,转出ICU患者进行终末消毒制度。合理使用ICU空间面积,除必要抢救器械和用具外,保持环境宽敞洁净,病床使用面积达15m2 以上,ICU 病室1~2人为宜。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数量,护士:床位为3~3.5:1,避免护理操作中的交叉感染发生。行政护士要坚持每周2次作空气细菌培养,治疗桌面的细菌检测并登记。真正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监测。

3.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强化消毒隔离制度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技术及静脉输液严格在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并按操作规程执行;各种呼吸治疗装置超声雾化机、吸痰器、吸氧装置应严格消毒、灭菌处理;人工呼吸机回路每48h消毒1次;雾化器、湿化瓶每次用后消毒,吸氧管每日更换。一次性导管、吸痰管、换药盒用物不能重复使用,及时销毁处理。

3.2.4 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不必要雾化、吸痰,合理吸痰

首先正确掌握抽吸的方法及技巧[4]。气道分泌物的抽吸不作为常规操作,当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指征抽吸。对神志清楚患者,护士要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异物痰液;如遇确实无力咳出或无法排除或昏迷患者可抽吸痰液。抽吸时应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吸痰管和患者体位。对气管切开患者以听诊为依据确定痰液位置适时吸痰,根据痰液的性质选择恰当方式吸痰[5]。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办法,使用密闭吸痰三通管在密闭环境下不间断机械通气进行吸痰,避免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断开增加的污染机会。

3.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危重症患者尤其是GCS昏迷评分≤8分、机械通气病人加强基础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一般脑外科病人取头高15°~30°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吞咽困难、昏迷者行口腔护理,减少定居口咽部的菌群数量,防止细菌下移种植;根据病情变换体位、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吸引和排出。经鼻腔吸痰后用生理盐水棉签搽洗清理鼻腔。气管切开护理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行气管切开护理。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无皱折污染,及时清理皮肤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

3.2.6 医护人员有效洗手消毒,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

大量流行性病学调查证实,工作人员的手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护人员进入ICU时必须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无菌技术操作中注意手的消毒,护理每位患者前后要洗手,不可前后对不同病人实施同项操作,或进行不同部位技术操作。同时要对ICU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经常性细菌监测,2次/周进行登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

3.2.7 合理抗生素应用和营养支持

上一篇:订购协议范本范文下一篇:恩施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