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促进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2023-10-24

建设促进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 人的发展是人的劳动的发展, 是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形式的发展。第二, 人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第三, 人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是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自由发展。第四,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随着人的历史实践活动而展开。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校园文化有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 (心理) 层面。

以马克思主、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结合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把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建设好。

1 加强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的建设, 丰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 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整洁、优雅、有序的校园环境能够给人安全、舒适感, 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规范学生的行为;能够提高学生美的素质,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情怀。良好的校园环境, 有利于学生突破人与自然界单一狭隘的功利实用关系, 丰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校园的物质层面的建设主要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

近年来, 很多学校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食堂、读书楼、教师办公楼、科技楼和实验室;添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改善了学生的运动场地, 建立了蓝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和足球场等等。一些学校还改善了学校的整体布局, 加强了学校的绿化、净化、美化以及相关设备的更新, 为建设好校园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但是, 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建设资金不足, 有的学校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由于缺乏科学规划, 有的学校建筑布局不合理。由于理念滞后, 有的学校在硬件建设中忽视了文化内涵。这就难以综合发挥硬件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这些问题, 应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 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7]就学校本身而言, 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的高度来认识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合理添置必要的硬件;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在硬件环境建设中要注入人文精神, 使学生置身其间, 心灵得到洗涤, 素质得到提高。

2 从制度层面努力, 促进学生的社会关系和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应该成为社会的主人。学校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 应该建立一套良好的制度,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学校制度是以书面文件形式规定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的权限、职责、任务等, 以约束与引导全校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 有利于日常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有条不紊。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中, 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有利于形成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学校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 个别中学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重“分数”轻“实践”的情况。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制度缺陷, 否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有关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内容的制定方面, 一些学校是由校方单方面强行规定, 其中有些规定被抽去了人性的本质内涵, 但学生却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 这就造成了制度的异化,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要发扬民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建设学校的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的管理措施的活动中来, 使学校制度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3 从精神 (心理) 层面努力, 促进学生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的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邓小平说过:“不抓科学、教育, 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就成为一句空话。”如何促进学生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 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校园文化的精神 (心理) 层面包括观念形态、人际关系形态、知识形态、活动形态。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我们要不断繁荣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 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个人还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要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 我们要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为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8]个人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是在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在校园中形成。我们要加强建设和谐校园,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既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要求同学之间增进了解, 加强团结, 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

第三, 我们要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 繁荣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文体活动是校园的“动感地带”, 深受学生的喜爱。健康活泼的校园文体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强体质、增长知识, 能够丰富学生的人际交往。首先, 我们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我们要支持学生建立各种合法的社团组织, 并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比如参加学术科技社团、志愿服务社团、兴趣爱好社团等活动。其次, 我们要重视开展各种校园比赛和竞赛活动,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第四, 我们要建设好校园的网络文化, 丰富学生的交往。在普遍的交往中, 学生才能超越地域、民族等局限性, 获得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这个世界”。[9]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新载体, 成为学生交往的一个新平台。正如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浪所说:“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 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进行创新, 否则将失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 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要逐步地跟进。我们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把校园文化建设好,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摘要:使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 谈谈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 (第1版第42卷) :96.

[2] 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 (第1版第42卷) :123.

[3] 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 (第1版第46卷上册) :108.

[4] 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 (第1版第46卷下册) :36.

[5] 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 (第1版第21卷) :570.

[6] 马克思恩恩格斯选集 (第20卷) [M].人民出版社, 1979:38~39.

[7] 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79:167.

[8] 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60, 12 (第1版) :515.

建设促进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校园环境的建设, 目前各高校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高尚的建筑外部环境, 给教师营造一片良好的执教空间。校园环境像无声的课堂, 它的一草一物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对学生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和导向性。在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品格修养成形、情感的塑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环境的建设为例, 说明如何建设校园和谐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环境的建设, 首先在于布局。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校校园的布局主要体现功能区分合理, 有动有静。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办公区和运动区相对独立, 各功能区以道路和景观相隔, 互不干扰, 学生学习、休息、运动的地方相对分开。教学区有教学大楼、图书馆, 实训区有建筑实训场、建筑、化工、机电等实训楼:生活区有多幢学生宿舍、食堂;办公区的办公大楼;运动区有田径场、泳场、球类场馆;这些布局必须有利于学校发展,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校园环境的建设, 其次是在于环境的点缀, 是以环境优美塑造人、景观丰富陶冶人、雕塑有形激励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打造大学生, 以绿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全院的绿化面积达50%, 以绿为主。平面有草坪, 立体有高矮不等的木本植物, 品种多样, 充分体现了以绿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利用群山的自然环境, 人工打造的人文景观。作为校园环境和广场空间的底色, 校园在森林中, 人活动在景观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布局理念, 注重景观环境的可视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注重师生的感受, 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建立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 满足其学习、交谈、讨论、聚会等活动的需要。体现校园文化的特质, 营造出“人、建筑、自然”和谐的校园空间。校园环境优美:有山有水, 有花有草地、有林地、有池塘、有小桥流水;景观丰富:人物景观, 有历史人物如孔子、鲁迅、培根、牛顿等, 有英雄楷模如苏武、孔融、李大剑、毛泽东、邓小平等;雕塑有形, 就地取材, 有效利用地形地貌, 简单雕塑来打造校园。

校园环境的建设第三是重点景观的打造。一是校门作为主要入口, 为传达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理念, 是外部环境与校园环境的过渡空间。形状为瓶颈状, 且为下坡地形, 大门设于斜坡底较平坦处, 前为入口广场, 种植的高大乔木形成一块林地, 林前广场水池壁刻有“天行健, 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博学、强技、创新”, 与大门对应, 给学生耳濡目染的感召、启示和教育。池壁瀑布辉映, 其景观的打造应给人一种气势磅礴、高贵典雅的第一感觉;二是中心广场, 这是校园活动的核心区, 中心立面上通过景架的构成形成视觉的焦点, 景架为蓝色、黄色、绿色, 分别代表学院水电建筑、财经贸易和农林所涉及的专业类别, 柱上有思源、思进、思想, 从不同角度跃入眼中, 又似一本摊开的书本, 喻意知识之门。周围是标志建筑:图书馆、二教楼, 还有学生活动的运动场, 宽广无限, 大气磅礴。三是图书馆周围的景观塑造,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 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之一, 周围环境力求创造一个安静、疏朗可自由交流的学习休息的户外场所。人造溪流, 小桥流水, 石刻林立, 树木茂盛, 有桌有凳, 方便学习, 溪间小路, 溪流池塘, 塘边小亭, 激励学生多读书, 博学广闻。现代园林文化底蕴丰厚。四是绿化美化校园,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景观主要考虑以绿为主, 充分注重“人、树、建筑”三者的关系, 逐步形成森林中的校园, 把校园景观空间塑造成绿色植物为底色, 校园文化、人文生活为点缀的人性化空间。

校园环境的建设第四是合理组织交通, 合理的交通组织是校园安全的前提, 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 更是健康的保障。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的道路交通体系。校园入口从319国道涪南路进入, 由道路将功能分为教学、运动、生活和实训等区域, 景观道路分为三级:车行道、步行道和山坡游步道。

校园主入口, 36米宽道路供车行, 大气、开阔、安全、便捷。道路两边人行道宽各3米;形成校园人走人行道, 车走车道。校园环境道路由南北向主轴线道路、南北向辅助轴线道路和东西向主道路、东西向辅助道路组成。南北向主轴线道路可直达办公楼、一二三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场等, 南北向辅助轴线道路可直达食堂、学生宿舍、一教学楼、超市等, 东西向主道路可直达图书馆、二教学楼、教师值宿楼、食堂、学生宿舍, 南北向辅助轴线道路可直达机电实训楼、建筑实训场、化工实训楼、建筑实训楼、机电实训楼等。人车分流, 互不干扰。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 促进学生茁壮成长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本文结合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新区建设, 通过对校园主体建筑和环境建设的设计和建设, 对和谐健康的校园建设有了初步认识。

关键词:校园,和谐,健康,诗意,品质

参考文献

[1] 萧笃宁, 李秀珍, 高峻, 常禹, 李胜.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0.

建设促进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三峡红叶”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是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获得重庆市课题成果三等奖, 学校获得重庆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学校把三峡红叶做为人文校园建设的文化载体, 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巫山地处三峡腹心, 是三峡地区红叶最多的地方, 其人文内涵也极为丰富。三峡红叶不仅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更深沉的含义还在于它在险山恶水中欺风斗霜的伟岸情怀。三峡地区山势陡峭, 江风凛冽。三峡红叶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为我们彻底地阐释了经霜而艳、蓬勃向上的生命内涵, 正体现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了来年的万紫千红、果坠枝头, 又将自己傲霜的身躯悄然飘落, 化为春泥。这种献身精神于壮美中又包含着一种壮烈。无私奉献正是三峡红叶所包含的另一崇高内涵。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 我们作了如下的研究与实践:

凝炼理念, 塑造校园文化之魂。学校在70年的创业发展中秉承“立德立业, 惟精惟一”的校训, 遵循“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 确立了以“三峡红叶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之魂和“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以“努力拼搏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为主要内涵的新时代“巫中精神”。

丰富载体, 夯实校园文化之基。一是以“三峡红叶”精神为载体, 构建“三峡红叶”校园特色文化识别体系, 设计特色校园文化标志及相关的VI系统, 全面阐释校徽、校歌、校旗、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等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实现师生最广泛的认同。二是以“绿色校园”建设为载体, 营造优良校园环境。三是以“五大系统”建设为载体, 形成立体文化场。

活动是舞台, 启迪学生成才之慧。创新的活动历练了学生品质、培育了学生个性。

研究导航, 形成校园特色之根。学校以市级课题《“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为指引, “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已成为校园特色文化的主题, 从而形成红叶精神, 促进学校健康发展。被市教委表彰为“特色学校建设先进集体”。

特色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个性为主题。学校围绕特色目标,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开设了14门选修课, 这些特色课程,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参加全国和市创新大赛近几年获奖达100多人次, 并首次取得了全国奖项的突破;参加全国美术大赛有40多人获奖。教师的个性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教师的表演上了中央台的青歌赛, 教师的课件制作取得了国家级奖项。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巴山蜀水, 钟灵毓秀。校园文化需要积淀, 需要不懈的追求, 巫山中学将乘借此东风, 树文化之魂, 建特色之校。

二、“三峡红叶”校园文化建设之魂

(一) 人文与人文校园

我国古代对“人文”赋予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人事, 如《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 徵乎人文”;一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中国古代一般指礼教文化。如《易·贲》“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即用此义。《辞海》给人文下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对“人文”的中国式理解,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以“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内涵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 为人文注入了更为科学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 未来的理想社会即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就教育而言, 人文关怀更多的体现在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灵、精神和情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史命。首先, 人文关怀是提升受教育者素质的内在要求。其次, 人文关怀是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强烈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必须实现的一个目标。第三, 人文关怀与基础教育自身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的发展。这本身就与人文的内涵相一致。

学校坚持以师生个性发展为根本, 确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制度, 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 形成健康向上、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为人文校园。创建人文校园的根本目的是要获得两个发展, 一是全校师生得到公平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二是学校自身得到持续的、健康的、特色的发展。

人文校园建设最集中地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上。其实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形成的过程, 正是其人文素养不断内化为师生个性行为素质的过程。

(二) 片片红叶展风采千姿百态成人才

“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内涵, 就是弘扬红叶精神品质, 培养“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具有个性的学生, 造就无数具有个性的人才, 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反过来, 则促进了特色学校的建设。走特色办学之路, 是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变追求。“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学校以特色活动为载体, 培养和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体艺类, 形成了以选项教学为特色的课程结构, 通过学生选择专项,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探索, 成立了中学绿色环保小组, 设立了10多项研究课题;地理开放式教学的探索, 使天文观察、家乡导游、环保调查、亲近自然等成为我校传统的专题活动。红叶科技文化节和运动会, 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

新课改呼唤人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因此, 学校根据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目标为宗旨, 以前期规划办课题研究为基础, 研究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利于个性化发展和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体系, 真正形成“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 实现“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并以此为学校的亮点, 创建市级特色高中。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

(一) 构建“三峡红叶”特色课程

1、特色课程的理解。

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 特色课程是以独特的特色彰显特色学校的特质。我们提出特色课程建设实践, 旨在通过对学校课程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一方面促进学校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个性化办学理念。

特色课程的构建, 应坚持以人为本, 理论联系实际, 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 从学校现实状况出发, 对学校的办学策略、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的有益的探索, 使之体现学校“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之魂。

2、建设特色课程的依据。

(1) 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充分体现。特色课程的建设, 推动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既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 又加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又重视观察、记忆、想象等思维能力的训练。特色教育不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 也不是只培养某种素质的教育,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富有成效的教育, 有机整合学生的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 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发挥他们的个性。

(2) 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具有稳定而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内涵, 具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的风格。特色课程构建,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 发展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 丰富了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特色课程建设改变传统课程的简单划一和因“教”而“学”的格局, 真正体现“课程学习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身体力行、互帮互学、文理兼通、学以致用”的教学特色。

3、特色课程建设的效果。学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

开设了14门选修课, 如针对艺体生发展的“播音主持与表演”“器乐演奏课”“健美操与舞蹈”“象棋围棋桥牌入门”“散打与武术”等;针对红叶精神内涵开设的“三峡红叶诗文赏析”“巫山地理综合课本”等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针对学生心理安全健康的“心理讲座”;针对红叶实践活动的“红叶文学社”“红叶演讲赛”等课程, 这些特色课程,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参加全国和市创新大赛近几年获奖达100多人次, 并首次取得了全国奖项的突破;参加全国美术大赛有40多人获奖。教师的个性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教师的表演上了中央台的青歌赛, 教师的课件制作取得了国家级奖项。

(二) 搭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学生活动是最能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学校教育在此方面建设至关重要。如建立校园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组建三峡红叶艺术团和文学社, 成立女子国旗班、志愿者小分队等社团, 培养宣扬和展示校园文化的骨干。开展“三个三”文化活动, 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三观”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育。开展了感恩教育、歌颂祖国、校园十佳学生评选等主题突出的专项活动。开展人文关怀活动, 构建和谐校园。关注留守少年, 实行师生结对帮扶制度, 设立亲情活动室, 室内有亲情电话和亲情视频。同时, 积极开展助学、助困、助残、助孤的“四助”关爱行动, 举办“三峡红叶杯”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和“2+2”项目展示活动。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红歌演唱大型比赛、原创散文诗歌诵读大赛及“每日一句传箴言”活动。近年来, 在市级中学生才艺大赛和节目展演等全市各类比赛中, 学校学生共获得3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和15个三等奖。“如果没有学校的特色活动和老师们的指导和自己百分之百的投入是很难拿到这个成绩的。“我对动画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得以迅速的成长。也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虽然一开始的理论知识特训让我觉得枯燥, 但在她的鼓励下我增强了信心。”学生张春芳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动画制作项目高中组比赛中, 技压群雄一举获得全国三等奖和重庆市一等奖的殊荣。当她回首比赛的整个过程时, 别有一番感慨。

只有创新的活动才能历练学生品质、培育学生个性发展。

后记

目前重庆市高中新课改正进入大规模的实施阶段, 探索新课改理念, 结合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发展是我们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如何开设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地方选修II课程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根本所在。

摘要:“三峡红叶”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组对“红叶精神”文化的提炼, 促成了学校市级校园文化先进学校的建设。“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理念, 表现了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精髓, 体现了高中新课改的本质。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课程改革催生学校活力与特色》, 吴乔《北京教育》2008.4

[2]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北京顺义区第十中学.

[3] 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盛雅萍《立足课程多元统一,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建设促进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就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方面明确提出了培养目标, 并对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强调了要“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 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因而创造性的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 开设若干选修模块, 供学生选择”是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必须履行的职责, 更是新课改的迫切要求。

所谓校本课程建设 (选修课程建设) , 即学校根据所拥有的所有资源和已形成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核开发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本身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地方性、特色性、适用性。地方性凸显的是校本课程的区域特征。我国幅员辽阔, 呈现出风土人情相左、文化特质各异的特点。新课程选修学分Ⅱ的要求正是基于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所提出来的。特色性彰显的是学校自身特色与课程开发的有机结合。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积淀下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本课程建设一旦离开这个灵魂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难免陷入为校本而校本的怪圈。适用性体现的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功用性。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 它既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定不同基础”, 还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上, 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承载着传统课程所不具备的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和创新功能。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趋势, 终身学习的人才发展需求, 使传统的课程功能在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变得捉襟见肘。因而进行全新的校本课程建设, 已成为学校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打造一个全新的, 既能符合时代特征, 又具有自身文化积淀之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急需。

二、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与灵魂

校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 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理念。因而校本课程无可质疑地成为学校文化, 特别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理所当然的承载了塑造学校文化, 实现特色学校目标的任务。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裂且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凸显着学校特色。校本是一所学校所独有的, 它的区域性和特色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学校特色和个性的集中反映。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正因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多年来积淀的结果, 其必然有别于他校, 从而导致学校文化百花齐放之局面。校本与学校文化这一共性, 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当然二者并非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 它们是以不同的存在方式诠释着学校特色的精神和内涵。“校本课程是国家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的产物”, 以课堂为阵地, 以指向明确的目标为宗旨, 以完成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所承担的任务为途径, 自然地成为学校特色的彰显渠道。“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 从而构成校本课程资源的特色”, 这一课程资源特色究其本质就是办学特色的一种体现。学校文化本身就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构成, 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 都围绕特色展开。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一经形成以后, 它就变成统摄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最集中, 也是最明确的体现。

其次,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活跃的表现形式, 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内核。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手段、媒体等核心机制”。传统课程以智力追求为终极目标, 往往忽略了课程的文化功能。而校本所具有的丰富、多元、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的特点, 为文化的彰显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必然渗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也必然决定着校本的价值取向和校本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而居于构成校本课程各元素的首位。不管是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 还是生本的课堂的建立, 一旦抽离了文化这个“神”, 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 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形成以后, 便趋于固定, 在学校这一范畴中, 往往以一种优势文化身份排斥其他区域的文化。如果丧失了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文化将失去其作为学校精神和灵魂的功能。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管理政策, 依据学校实际设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新课程的理念、理论、制度、方法、策略乃至教学设施的不同等新鲜元素都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气质, 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上的参照和实践层面的具体内容”。“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校本课程的包容与开放, 使学校文化精神内核不断得以充实与更新。校本课程的开发, 也已成学校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校本课程建设有利地推进了我校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学校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的一种集中而鲜明的展现。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实现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我校在创建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校本开发为突破口, 不断打造特色课堂, 完成向品牌学校迈进的目标。

我校把三峡红叶做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文化载体, 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三峡红叶人文内涵也极为丰富。不仅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更深沉的含义还在于它在险山恶水中欺风斗霜的伟岸情怀。山峡红叶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为我们彻底地阐释了经霜而艳、蓬勃向上的生命内涵, 体现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了来年的万紫千红、果坠枝头, 又将自己傲霜的身躯悄然飘落, 化为春泥。这种献身精神于壮美中又包含着一种壮烈。无私奉献正是三峡红叶所包含的另一崇高内涵。

我校于1941立校于巫山老县城西三十余华里的朝阳洞, 在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学校经历了抗战的烽火、文革的冲击, 沐浴过改革的春风, 经受过移民大潮的洗礼, 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这一过程不仅有时代赋予的契机, 更浸透着巫中人几十年如一日顽强拚搏、无私奉献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我校把三峡红叶这一意象做为学校七十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神的载体, 正是由于三峡红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巫中人文精神高度的统一。三峡红叶自然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形象代言。

为了更好地诠释红叶文化内涵,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始终把这一特色鲜明的意象作为灵魂的。确立了“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文化主题。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充分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数学与应用”、“物理与生活”、“化学与实践”、“计算机运用与创新”、“英语口语”等实用性课程, 扩大和丰富了课堂的外延与内涵。“三峡红叶诗文赏析”、“本土地理地质研究”等课程, 其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注脚。以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 除关注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及价值外, 还把视线转向个体的音乐、运动、美术等方面, 成为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弥补。多元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为我校的红叶校园文化特色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更成为推动学校向精品学校、品牌学校不断迈进的强大内驱。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 是建设人文校园, 彰显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建设只有注入了特色文化的精魂,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摘要:打造一个全新的, 既能符合时代特征, 又具有自身文化积淀之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急需。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裂且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凸显着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活跃的表现形式, 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内核。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多元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为我校的红叶校园文化特色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更成为推动学校向精品学校、品牌学校不断迈进的强大内驱。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红叶精神,特色学校

参考文献

[1] 《课程改革催生学校活力与特色》吴乔《北京教育》2008.4.

建设促进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1 和谐校园的内涵

现代教育发展理念认为: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 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 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1.2 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

高校行政管理, 是指通过组织、计划、实施等行动, 使学校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出最大效益, 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 保障完成学校所担负的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它除了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管理领域。高校行政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效益和效率, 并通过提高效益和效率使大学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效果如何, 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1.3 高校行政管理对创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1) 高校行政管理对学校各方面工作开展具有组织协调作用。

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过程中, 涉及的人员不同、部门不同、任务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如何能使各方面工作有序地进行, 这就需要行政管理发挥其组织作用, 并协调好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关系, 集中力量, 形成合力, 从而使各项工作得以有计划、按步骤高效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体现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勇于创新的精神。

(2) 高校行政管理对学校日常工作有序进行具有保障作用。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学校日常正常运转的方方面面。从制度制定到政策落实, 从资源配置到运行管理, 事无巨细。而且很多都关系到学校的全局工作, 稍有疏忽, 便会产生影响全局的后果。因此, 高校行政管理必须发挥其服务功能, 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公平公正、高效实干的精神。

2 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剖

2.1 管理理念的不和谐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行政工作的管理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就需要高校的行政管理要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树立新的观念。然而, 长期以来, 人们把管理工作简单地认识为“管人、管事、管物”, 管理就是权力, 做管理工作就是当“领导”, “官本位”意识突出, 服务意识淡薄, 漠视程序管理, 法制意识淡漠。

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滞后, 主要表现为不能完全适应变化的形势, 缺少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因循守旧, 消极畏难;视野狭窄, 胸怀不阔;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等等。

2.2 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制的不和谐

目前, 高校内部管理上主要沿袭行政管理体制, 套用机关行政级别, 实行长官负责制, 一级管一级这种组织机构形式。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 是当前高校管理机制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体制有三大弊端:一是机构臃肿;二是机构重叠, 职能不分;三是缺乏监督机制。

2.3 行政权力挤占学术权力

这是高校独有的, 一也是愈来愈突出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 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

2.4 行政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不强

行政人员非专业化, 专业素质和能力亟待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是所用非所学, 不具备适应管理岗位的合理知识结构, 管理水平停留在经验型的管理层次上。特别是校院两级机关管理干部肩负着制定学校政策、解释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任务, 其业务不精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

3 改善高校行政管理,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1 改变现有行政权力的存在模式, 建立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

目前大学的行政管理权成倒金字塔形, 学校机关的行政权力过大, 管得过细, 各教学和科研单位的权力不断受到挤压, 并有越来越小的趋势。但是大学的所有学术活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服务等, 大都在基层的教学单位开展, 所以要适当增加各院、系、所的权力, 把学校的行政管理权变为正金字塔形。同时, 要有效地培植教师的个人权利、教师的集体权利、教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所具有的权利, 使他们能真正参与学校管理。

3.2 加强行政机关作风建设

一是除掉行政管理部门的“衙门”作风, 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 对学生来说, 管理人员是教育者, 同时又是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自觉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 树立能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形象营造重实践、重实干、重实效的风气。三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 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在办学思路、制度建设和管理理念等方面, 必须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精细的服务,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3.3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支持和保证校长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日常各项行政工作。其次, 建立健全民主参与监管机制, 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再次, 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推行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组织, 以各职能部门为依托, 疏通领导征求群众意见的渠道, 使各级领导干部能随时了解民情, 倾听民意;构建群众建议意见处理系统, 认真对待师生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 努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3.4 推进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

一流的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 也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行政人员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是我国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校管理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解决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中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实现行政人员专业化的意义在于其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高校实现科学化管理;有利于高校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也有利于高校实现自主办学、依法治校。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是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科学与否, 影响着创建和谐校园的步伐。高校行政管理要适应并服务于创建和谐校园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就必须转变管理观念, 规范行政职能, 转变工作作风, 强化队伍建设, 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 鲍善冰.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8) :2324.

[2] 王干.高校行政管理与和谐新理念浅探[J].扬州大学学报, 2005 (6) .

[3] 陈新.和谐校园视阈下的高校行政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4) :30~32.

[4] 张幼铭.大学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5) :45~46.

[5] 马巧双.以党建工作为统领, 推进高校和谐发展[J].科技信息, 2009 (4) :45.

建设促进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建设廉政文化宣传阵地

利用展板、橱窗公开栏等方式向全体的医院职工宣传廉政文化, 每周、每月均侧重宣传医院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事迹;同时一方面可以在医院的网站、报刊等载体上对最近所发生的高风亮节的事迹进行追踪报道, 扩大影响, 逐渐在医院内形成争做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大夫, 而不是置患者的生命于不顾或者消极待命的医生形象。另一方面从社会影响方面大家宣传, 努力提升医院的知名度这样能够有效的约束医生的行为;在重要的节日组织职工开展娱乐活动, 比如文艺联欢会、反腐倡廉的主体演讲等, 活跃医院的气氛, 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让廉政建设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的深入每一位职工的内心。

二、廉政文化的三项教育

(一) 理想信念教育。

全面灌输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医生和护士逐渐形成以贪婪为耻, 以廉政为荣的传统的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要求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心系患者,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对全体的职工实施廉政教育课, 让职工接触和学习政治理论性知识, 从基层的职工到医院的领导者, 灌输廉洁行医的价值观念。

(二) 法律法规教育。

定期组织全院的职工进行对廉洁自律以及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学习, 在某个学习阶段结束之后需要进行内容考核, 并将测试的内容和职称的评定薪酬等相挂钩, 促使所有的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法律法规的把握和理解, 让整个医院内部的所有职工的法治意识都有一个质的提升, 继而自觉的遵纪守法杜绝贪腐的行为发生。

(三) 职业道德教育。

采取警示教育和正面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分别开展院内先进事迹报告会、党课教育、组织观看反腐倡廉先进集体或者个人的图片展览等, 对于那些比较典型的事迹要加强宣传力度, 扩大影响;让先进的倡廉事迹深入人心, 感化和感染每一位职工的内心;除了通过正面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反面教材来进行警示, 让职工深刻认识到贪腐的严重后果。

三、医院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方针

医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 其不仅肩负着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 同样肩负着国家兴旺的责任, 医院一方面需要不断的加强医学科技的研究, 另一方面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善待每一个生命。作为医院一定要下功夫做好廉政文化的引导和培育工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引导性。

医院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全院性质的事业, 所以需要全体的职工共同努力来完成, 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格局下, 要将医院内部所有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尽早的在职工内部形成一种引导力和推动力。切实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 快速建立一支能够反腐倡廉的医生队伍, 打造一批又一批具备优秀专业技能和道德风尚的新时期医疗骨干。

(二) 提高反腐倡廉的针对性。

医院的廉政文化想要充分发挥其效用, 就应该提升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应该牢牢的抓住领导干部廉政文化教育, 并将其作为医院廉政文化的重点;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群体的职工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提升教育的侧重点和针对性。

(三) 积极推动廉政文化教育的多样性。

医院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不能太过于拘泥于一种形式, 应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虽然作为医院来讲在廉政文化教育的阵地方面不能做到多样性发展, 但是可以在文化载体、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 力争让反腐倡廉成为新时代医院的文化主要内容。

四、结束语

廉政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能够彻底的改变医院的整个气质作风, 作为医院的领导关心更多的是廉政文化如何深入到每一位职工的内心, 并以此来提升医院的竞争力;作为医院的医生护士则更加的爱护生命、善待生命、尊重患者, 从点滴做起, 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杜绝不良之风的形成。

摘要:在不断的发展社会文明的今天, 廉政文化建设成为了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是反腐倡廉的主要内容。在医院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廉政文化是立在千秋造福于民的系统工程, 因此也成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阵地。本文就简单的对如何让加强医院的廉政文化建设, 促进医院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医院,廉政文化,反腐倡廉建设

参考文献

[1] 梁志才.在新医改形势下打造医院廉政文化的建设[J].南方论刊, 2012 (04) .

[2] 何明军, 许志刚, 廖生武.加强医院反腐倡廉工作建设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 2011 (06) .

上一篇:银行融资成本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证书撤销方法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