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戏剧文学的定义范文

2023-09-19

影视戏剧文学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 手段 应用 文学欣赏 课程教学

一、影视教学手段应用于文学作品教学的优势

1.影视形象直观反映出文学作品内容

文学作品是高度抽象化的和概念性的艺术品,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形象、事件、背景都需要阅读者自身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在接受的过程中,阅读者利用自己已经存在的概念和形象知识体系,将文学作品中需要被接受的部分转化为自我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个体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在每个学生的思维中,所产生的形象具有千差万别。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真正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很难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将文学作品所有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形象展示出来。影视作品恰好能够弥补文学课程教材过于抽象化的缺点。在所有的形象表达方式中,视像化是最直观的。人物、情节、背景都能够在视觉展示中被直观地得到体现。

2.影视表现手段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过程是复杂的,首先是感官的刺激,引发学生神经的兴奋,刺激大脑皮层,最后引发记忆。感官刺激越强烈,所引发的刺激越强烈。相比于纯粹的文字,影视作品是行、事、图、文的有机结合,极具有动态感地以立体地方式展现出来。多样化的展现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结合课堂讲解与文字的原典阅读,真正实现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有助于学科知识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形成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二、影视教学在文学课程讲授中的作用

1.引发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精神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学欣赏课程兴趣普遍不高,这种现象也是几乎全国各大高校文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难题,归根到底,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总是觉得教师的口头讲授“枯燥、干巴”,毫无兴趣感。文学作品的理解,是由语境的,对语境的理解则又是建立在情境之上。例如鲁迅的《呐喊》,没有历史情境的直观感受,单凭教师口头讲述中国旧社会的苦难,很难让成长于消费和娱乐媒介生态中的年青一代获得深厚的切身体验。但是采用影视教学手段,用一些带有历史记录场景的电影例如《甲午风云》来展示给学生看,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暴行、中国农民生活的艰难和残酷、地主官僚资本和权贵的压榨、农民的落后和迷信……置身于这一系列现实环境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切体会旧中国的黑暗和落后,也能够从情境出发,深刻体会鲁迅“铁屋子”的隐喻和内心强烈的呐喊。以此为出发点,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自然而然会对相关的知识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2.加强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的效率

文学欣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透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情,进而能够做到引导学生和作者之间达到感情的共鸣。通过影视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视像中的形象,再和原文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加强了师生和课堂的互动,解决了文学欣赏课中学生一直诟病的“枯燥”的问题。而且,透过两者之间的对比,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找到影像和原文之间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课堂讲授的效率,也进一步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营造出了“互动式课堂”。笔者在《红楼梦》的课程讲述中,多次以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剧作与原著让学生做对比,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学生能够主动找到原著与影视中结构、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展开积极讨论。

三、文学欣赏课程中对影视资源应用的问题及其规避

作为文学欣赏课程,其课程的主体还是在文学欣赏。影视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加强文学欣赏主体内容的理解和完善。因此影视手段的使用,必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由于影视相比于文字更具有冲击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过量的影视的使用,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专注力,更深一层,影视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相比于文字更容易在学生的记忆中形成沉淀,甚至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副作用。“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与建筑艺术表现得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势必会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利用影视资源,不可以太过于花哨,也不可太过于长时段。总之,保持在始终以文学欣赏作为主要对象的可控范围之内。

影视戏剧文学的定义范文第2篇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文学专业设置的一门选学课程,旨在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随着传播学的日益发展,作为传播艺术的电影、电视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使文科学生、甚至使理工科学生也对影视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概况和它的基本原理,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时代需要,本课程讲授中外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之能够进行较专业的影视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文章的写作,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任务

本课程由电影篇和电视篇两部分组成。在电影篇中讲授中外电影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在这演变过程中对电影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着重阐述电影艺术的一些基础理论,并结合我国当代电影的实际现状对其作出评价;电视篇介绍中国电视剧的总体发展概貌,同时对当下电视剧的成功与不足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对电视纪录片中深受百姓喜爱的个别有特色栏目进行介绍。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多观看影片和电视剧;掌握电视的基本原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对影视作品用影视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密切关注当代影视发展的走向。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师主要讲授中外电影、电视发展概况和影视艺术的主要特征,从而提高学生思考、欣赏和分析能力。组织学生观赏一定的优秀影视节目,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写成书面作业,养成学生好学深思的学风,提高学生分析、评论的写作能力。

三、课时分配

序号 课题 教学时数

小 计 讲 课 鉴赏评论 一 第一章 电影先驱人物 2 2 二 第二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2 2 三 第三章 电影成熟兴旺时期 2 2 四 第四章 蒙太奇和电影剪辑 2 2 五 第五章 长镜头和空镜头 2 2 六 第六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电影艺术关系 6 七 第七章 中国电视剧发展论述(上) 4 八 第八章 中国电视剧发展论述(下) 4 九 第九章 电视纪录片的群体创伤 6 合 计 32 20 12

四、教学内容

2 2 2 4

4 2 2 4 第一章

电影先驱人物 (一)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推动电影艺术向前发展的几位著名的早期电影工作者,通过掌握他们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从而理清中外电影发展的大致历史线索。 (二)学习内容

1.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梅里爱 (1)了解梅里爱早期电影的成绩与缺陷。 (2)识记梅里爱的主要电影。 2.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

(1)了解格里菲斯的电影和他的蒙太奇形式。

(2)理解《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运用的艺术手法。 3.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 (1)了解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2)评价爱森斯坦电影的艺术成就。 4.伟大的喜剧大师——卓别林

(1)了解卓别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夏尔洛的形成、发展与变化。 (2)理解卓别林电影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3)了解卓别林电影的主要特色。 5.现代电影之父——奥逊·威尔斯 (1)了解奥逊·威尔斯的杰出才能。 (2)理解《公民凯恩》的艺术成就。 6.中国电影先驱——张石川、郑正秋 (1)识记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电影。

(2)了解张石川、郑正秋对中国电影的开拓意义。 第二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电影形成、发展和早期阶段电影的历史现状,掌握当时爱国人士的电影理论

主张和当时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发展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评价左翼电影运动的历史功绩。 (二)学习内容

1.艺术和科学的结晶。

(1)一般了解电影的诞生过程。

(2)识记对电影的诞生有重要作用的科学家。 2.中国电影的萌芽

(1)识记中国早期电影和导演。 (2)了解中国早期电影的复杂现状。 (3)了解鸳鸯蝴蝶派电影。 3.鲁迅与电影

(1)了解鲁迅对电影艺术的主要见解。 (2)了解鲁迅和电影的关系。 4.左翼电影与人民电影的兴起

(1)一般了解左翼电影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

(2)掌握左翼电影运动的巨大历史功绩并作出评价。

(3)识记左翼电影运动期间拍制的电影和左翼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 第三章

电影成熟兴旺时期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中外电影是如何走向成熟、兴旺的,理解戏剧化电影观念的兴起对电影发展的影响,掌握电影形态和风格的变异以及支持这种变革的相关理论从而把握电影的发展走向,并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技的介入对电影带来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

1.电影的成熟和兴旺

(1)了解美国电影趋向成熟的主要原因。

(2)识记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和当时中国的主要电影和导演。 2.戏剧化电影观念的兴盛 (1)了解好莱坞的类型电影。 (2)一般了解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3)识记当时有名的好莱坞电影。 3.写实主义思潮的兴起

(1)了解写实主义电影兴起的原因。 (2)理解巴赞等人的理论主张。 (3)理清写实主义电影的历史发展。 4.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与电影

(1)了解现代派哲学思潮的主要特征和它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共同的特点。

(2)在了解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思想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哲学观点对现代电影的影响。 (3)了解现代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

(4)识记我国在八十年代之后出现的优秀影片并能结合影片具体分析。 5.高科技电影的崛起

(1)一般了解高科技在电影上的应用。 (2)识记高科技拍制的电影。 第四章

蒙太奇和电影剪辑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重点掌握蒙太奇的形成过程,明确蒙太奇和人的视听间的心理、生理关系,在理解蒙太奇的本质基础上熟悉蒙太奇的种类。 (二)学习内容

1.蒙太奇的由来与发展

(1)了解蒙太奇产生、发展的经过。

(2)识记对蒙太奇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2.蒙太奇与视听注意机制

(1)了解蒙太奇与入的视听间的生理、心理关系。 (2)理解蒙太奇在艺术中的广泛应用。 3.蒙太奇的本质及其界说 (1)理解蒙太奇的本质。

(2)通过对电影的总体结构、段落结构和镜头结构的分析理解电影的时空结构,从而进一步理解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时空的结构方法。 4.蒙太奇的诸种形式

(1)了解蒙太奇的主要形式。

(2)能举例说明蒙太奇的各种形式。 (3)能具体分析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第五章

长镜头的空镜头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长镜头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长镜头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巴赞对长镜头理论的贡献;理解空镜头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并了解新时期我国在长镜头和空镜头运用上所取得的成绩。 (二)学习内容

1.长镜头的产生

(1)了解长镜头产生的技术条件。

(2)识记电影史上善于运用长镜头的几位著名导演。 2.长镜头的效能

(1)理解长镜头的作用。

(2)能结合影片举例说明长镜头的各种作用。 3.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1)理解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2)对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作出评价。 4.中国的长镜头探索

(1)了解中国电影长镜头运用的逐渐深入。

(2)识记中国新时期运用长镜头理论来拍制的电影。 5.值得关注的空镜头 (1)理解空镜头的概念。 (2)理解空镜头的作用。

(3)欣赏理解电影史上的典型空镜头。 6.“十七年电影”空镜头运用的特征

(1)了解“十七年电影”空镜运用上的语用特征。 (2)了解“十七年电影”空镜运用上的不足。 7.新时期空镜运用的艺术特征

(1)了解新时期空镜运用的艺术特征。

(2)能结合影片对新时期空镜的艺术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第六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电影艺术关系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电影的诞生和科技有密切关系,现代科技进步不仅在技术上给电影艺术带来深刻革命,甚至在意识形态上也有所冲击,考生能客观辨证地评价科技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利弊。

(二)学习内容

1.电影的诞生和四次变革

(1)了解电影的诞生和科技的关系。 (2)一般了解现代科技在电影上的应用。 2.现代科技革命给电影带来的挑战

(1)了解现代科技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深刻影响。 (2)识记用高科技拍制的科幻电影。 3.电影与文化的渗透

要求考生理解电影与媒体的互为关系。 4.当代电影艺术价值的迷乱

(1)理解高科技带来的当代电影艺术价值的不足。 (2)公正评价高科技给电影艺术造成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电视剧发展论述(上)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中国电视剧走过的风雨历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电视剧的历史演变,理解每一阶段中的中国优秀电视剧的艺术成就。 (二)学习内容

1.电视剧是新兴的荧光屏上的剧种

(1)理解电视剧是荧屏上的一种新兴产物。 (2)了解电视剧的发展过程。 2.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

(1)识记每一时期(初创期、停滞期、恢复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中国代表电视剧。 (2)理解发展期、成熟期的几部优秀电视剧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

中国电视剧发展论述(下)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现状,重点掌握几部较有影响的中国电视剧,对中国电视剧所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能作出适度的评价,联系目前电视剧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 。

(二)学习内容

1.名著改编电视剧

(1)了解中国四大古典名作改编成电视剧的成功经验和所取得的成绩。 (2)识记由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编剧、导演、摄像、主演等。 2.单本剧和短篇电视剧

(1)了解几部优秀短篇电视剧的艺术成就。 (2)分析优秀短篇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3)理解单本剧和短篇电视剧的特点。 3.惊人的电视剧数量和亟待提高的质量

要求考生了解当前电视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4.提倡短剧和单本剧

(1)了解短剧在当代兴盛、跌落和振兴的过程。 (2)理解提倡短剧的深刻意义。 5.增强电视剧中的声音表现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声音在电视剧中的作用。 (2)了解影现中声音的构成元素。 第九章

电视纪录片的群体创伤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状况,理解南北两个创作群体各自不同的风格,了解个别纪录片栏目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要关注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情状。 (二)学习内容

1. 南北两个创作群体的比较研究

了解南北两个创作群体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不同美学主张。 2.第一个每日播出的纪录片栏目《生活空间》

了解《生活空间》栏目的特点。 3.《京城百姓家》的方向性启示

了解《京城百姓家》在电视纪录片中的独特性。

五、课程建议与教学参考书目

1. 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

2. 陈宇锴 王志敏主编《电影鉴赏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

拟订人:王新菊

影视戏剧文学的定义范文第3篇

我国高校的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主要是从1990年前后开始在各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艺术学学科逐步设立的,其学科门类划分也是归为文学类专业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其教学往往侧重语言文学类课程。据《2010年招收艺术类本科专业普通高校名单》相关数据统计可知,2011年全国艺术类本科在校学生达117万人。2010年,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839所,其中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达375所左右。[1]自从教育部发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提升门类,戏剧与影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各高校纷纷开始强调艺术与文学分家,重视艺术实践教学和技术性课程设置。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实习教学也开始广受关注。实习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最基本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的基本教学方法和必备教学环节。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实习教学尤其重要。

西北政法大学于2008年开始招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至今,我校的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招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我校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设在新闻传播学院,而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数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些中文专业的老师为了适应新学科的教学不得不进行专业转型。文学类的转身进行戏剧史、电影史及作品分析类课程教学,新闻类的老师带视听语言、电视史及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但一般来讲,讲授戏剧类课程的老师没有舞台经验,讲电影和电视类课程的老师没有跟过剧组,而学生的艺术实践教学则经常因经费紧张而流于形式。因此,西北政法大学自从开始招生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就十分重视实习教学工作。下面,就多年来的办学经历和笔者个人指导学生实习的经历,谈谈我们的教学经验和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实习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 实习形式选择

我校的两个戏剧与影视专业的本科生实习要求与量化标准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实习一般有两次,第一次是初级实习,安排在二年级暑假,习惯上叫“小实习”。第二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第一学期,习惯上叫“大实习”。初级实习,我们强调艺术实践,也兼顾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我们更强调社会实践,也兼顾艺术实践。[2]实习一般由系主任或者教研室主任担任指导老师。虽然实习要求和指导老师变化不大,但具体的实习工作却千变万化,每年每届都不一样。单在实习形式上,就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样、由浅层到深层的过程。但总体上更重视剧本创作和电视节目编导等几种实习形式。

(一)剧本创作与文艺评论写作

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强调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强调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外,他们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就是编导能力,特别是能根据要求写出合格的剧本。而且我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影视编导。所以,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把《舞台剧本创作》和《影视剧本创作》设置为这两个专业的必修课,而且通过每年一届影视文化节中的剧本比赛强化学生的剧本创作能力。因此,在初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都把剧本创作作为两个专业学生的首选实习形式。

从就业市场来看,各类新闻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除了缺乏编剧人才外,也急需大量文艺评论员等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把《戏剧影视批评》作为这两个专业的选修课,要求学生在校时进行大量的剧评和影评写作。[3]而且在每年一届的西北政法大学影视文化节中设置文艺评论比赛单元,以强化学生的剧评和影评写作能力。在制定初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意见时,把文艺评论写作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形式之一。通过对2008级、2010级和2012级学生实习岗位及实习作品统计的结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这个实习目的。

(二)广播电视台节目编导

我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办学目的,就是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而且,从对我校已经毕业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在校学生的就业意向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国内的各级广播电视台是这两个专业学生的首选工作单位。因此,无论是为了教学还是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他们的个人前途,我们都重视在广播电视台实习。广播电视台的实习岗位很多,但最好的实习岗位还是节目编导。虽然大部分实习单位都不会让他们这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在编导岗位实习,最多做节目策划或者编导助理,但在制定实习指导意见和做实习动员工作时,一直把广播电视编导这种实习形式作为大家一致努力的目标。

(三)新闻采编

西北政法大学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是在三个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因此,无论对于这两个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重视他们新闻采编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这两个专业都设置有新闻传播类课程,在实习指导意见和评分标准中,也把新闻采编作为他们的主要实习形式之一。因此,许多同学都选择了新闻采编这种实习形式,并于实习回来后上交了自己参与采编和制作的新闻稿件。选择新闻采编这种实习形式的学生去的最多的单位是各级广播电视台。

网络及各种与网络相关的媒体是新兴的强势媒体。无论是为了学习还是就业,我们一直鼓励大家到这类媒体单位实习。因此,到各大企事业单位网站和网络公司实习的学生也较多。企事业单位网站与网络公司的实习岗位很多,在实习指导意见中强调大家要做新闻采编类的具体工作,特别是能出新闻作品的工作。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视频,作品是衡量实习成绩高低的主要标准。在进行新闻采编时,我们建议大家尽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多采编一些戏剧影视类文化新闻。

(四)戏剧院团后台服务和剧院管理

如果说戏剧院团和影视制作公司的剧本创作与文艺评论写作,广播电视台与网络公司的新闻采编这几种实习形式还比较容易进行,实习岗位也较容易找到的话,那么,戏剧院团和演艺公司的后台服务以及剧院管理的实习岗位不仅不容易找到,学生也不愿意到这类部门实习。因为在这类部门实习不仅很辛苦,想出作品也较困难。但这种实习形式从某种角度来看,其重要性不亚于前几种实习形式。因此,在《实习要求及量化标准》中把戏剧院团的后台服务和剧院管理也列为主要实习形式之一,并给予较高分值。

除了以上四类实习形式外,从近几年的实习情况来看,学生们的实习单位还有广告公司、党政机关和大中小学校等。他们有时还参与科学考察,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并加以调研,如环境保护、煤矿安全、农村义务教育、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生活、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等。经过选取的3个班级的大小实习统计结果看,学生的实际实习岗位百分比是,新闻采编与节目策划岗位占47%,文艺评论岗位占11%,编剧岗位占9%,剧院管理与后台服务岗位占6%,其他占27%。学生较容易找到的单位是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其次是小规模的传媒公司,再次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

二、 实习效果评价

不论选择哪种实习形式,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而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除了查看他们提交的实习材料外,还通过集体座谈,个别交流和到实习单位调查等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实习情况。通过对我校2008级、2010级和2012级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了解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实习效果都不错。在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提交的作品都合格。在实习时,他们参与到采访、策划、摄影、编剧、表演、导演、美工、编辑与调查等工作中去。在外人看来,他们与实习单位的员工没有多大区别。在工作中,同学们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努力弥补他们在学校时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足,确实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从大家的实习鉴定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和赞扬。经过座谈讨论和统计分析,师生一致认为,我校每届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都比较理想。

(一)强化专业应用能力

由于我校的实践性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学生没有真正受到艺术实践的锻炼。虽然教师们天天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学生们似乎也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的还是实习。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实习教学在强化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的效果最明显。这也是我们进行实习教学的主要目的。实习回来后的学生都明显增强了专业应用能力,也因此增加了自信心。在剧院实习的同学不仅知道了剧院管理和演剧市场等更广更深的演剧界情况,而且有许多同学都参与了编、导、演和舞美设计等一部舞台剧制作的全过程。在新闻媒体做采编工作的同学通过小组合作和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过程认识到记者的工作很辛苦,不是想象的那么浪漫;而且具体采编工作很繁琐,与教材上讲的相差甚远。在影视制作公司实习的同学基本上都参与了剧本创作、导演监制、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发布宣传等具体工作。他们还认识到了,资金和技术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影响不亚于编导演等因素。

(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如今的国内高等教育,虽然一直在努力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便为他们将来走进社会多做准备。但如今的大学校园毕竟还是校园,虽然不再是象牙塔,但仍然是单纯理想的生活乐园。大学生们虽然都经过集体生活和一些社会实践锻炼,但一旦让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往往难以适应。实习教学除了强化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外,实际上也是他们真正进入社会的开始。通过实习,我校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明显增强。在采编岗位实习的同学体会到了新闻从业人员工作的艰辛,认识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也学会了与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打交道。在剧院和影视公司实习的同学认识到这些单位不仅部门众多,工作繁琐复杂,而且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制作团队,学会与别人合作是最基本的个人素质。实习一方面让他们增加社会阅历、扩大视野,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也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观察生活、了解他人、与人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经过实习,他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别人。独立求职能力增强,不再害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许多同学实习回来以后都觉得自己成熟了,学会理解别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增强了。

(三)扩大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影响

每次实习前,都做好实习动员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实习指导意见和评分标准。他们也都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不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一般都要召开座谈会进行集体总结。再加上不断积累实习经验,进行实习教学改革,学生们的实习效果一届比一届好,也扩大了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影响。每一次实习,学生们都有许多作品发表在各种媒体上。从实习鉴定来看,许多实习单位都给予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以很高的评价。也正是因为有了在校期间的两次实习,我校的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选择机会比本省的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学生更多更广。他们毕业时,许多人被各级电视台、新闻媒体、政府机关、广告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录用。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也成了我校非法学专业中较好的专业和陕西省高校同类专业中知名度较高的专业。

三、 几点建议

多年的办学经历和实习教学证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要培养出“一专多能”、具有扎实戏剧学基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达到基础厚,专业能力强,艺术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总结过去的经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戏剧影视文化产业和新闻传媒业的大形势下,我们也必须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学习评价指导思想需要转变

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答辩形式要进行改革。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要培养的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衡量这类专业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是看他们创作的作品。不能再用出题考试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形式来考核评价学生,必须用创作作品的优劣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否则,我们就无法改变办学层次越来越高,学术水平越来越高,但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就业率却越来越低的现象。戏剧影视表达依赖舞台语言和视听语言,与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造型艺术关系密切,而戏剧影视的叙事性又离不开文学和音乐。因此,戏剧与影视专业的学生对各种艺术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技术层面学习也很重要。而综合运用能力和技术层面的学习,必须用创作实践来进行评价,即使撰写毕业论文,这些论文也必须以他们的创作实践和作品为基础。

(二)实习的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我们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一般采用组建多个实习小组的组织形式。但最近几年,我们逐步实行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进行实习教学。学生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专业技能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适应未来的工作。因此,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不论他们是在什么岗位实习,哪怕仍然留在学校,甚至在家里进行实习,都应该根据情况给予合适的实习成绩。学生实习的时间、地点和人数可以由他们自己确定。只要指导老师了解情况就行了。这样实习工作可能麻烦许多,但效果会更好。经过调查了解得知,这种组织形式多样的实习教学,不仅效果良好,也广受学生的欢迎。我院系还以学校的名义为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实习的组织形式多样化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和西部电影集团等周边戏剧影视产业园区的有利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培训人才的机制,建立长期固定的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随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入实习基地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专业学习的效果。

(三)实习成绩评价要多元化

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主要是看学生提交的实习作品,实习日志反映的实习过程和实习单位的鉴定。但实践证明,这种评价实习成绩的制度必须改革。因为,许多学生自己感觉实习效果不错,但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作品上署名,或者无法从实习单位拿出作品。实习单位的鉴定也都有自己的偏见。一些实习日志也存在造假现象。以后,应该制定更宽松的实习制度和简略的评分标准,采用复合多元的评分方法。实习效果可能会更好,实习成绩可能更公平。实习生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的评价和老师的了解都可以作为评价标准。还可以采取过程性,综合性评价方法。如与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媒体一起公布学生作品共同打分,不同课程和不同专业的师生一起给实习生打分等。

(四)建立社团实习平台

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属于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包括1个特设专业)共有11个。戏剧艺术构成的综合性和运作的集体性也是这11个专业的共同特点。因此,建立社团,特别是戏剧社团实习平台,有利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更好地进行实习。

大学生社团一般都具有专业性特点。这些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活动组织、沟通交流、协作配合和组织领导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都有着重要意义。[4]专业型大学生社团一般都可以成为大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平台。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园戏剧社团就是他们最好的实习平台。我校有校团委的西法大剧社、新闻传播学院的南山剧社和外国语学院的太乙剧社三个学生戏剧社团:。这几个戏剧社团不仅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为我校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与实习平台。对于每一届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都建议他们至少要加入这三个戏剧社团中的一个。而事实也是如此。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最优秀的学生往往都是这几个剧社的骨干社员。因此,我们建议有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高校,如果有条件就成立专业剧团,没有条件也要鼓励学生成立业余剧社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商业化演出,尝试成立个人工作室,或几个人一起成立小规模的影视制作公司等。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也可以积累一些商业经验。

总之,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使用的方式越来越多,实习效果也越来越好。在多年的实习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我们将在一届又一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实习教学把我校已有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办的越来越好,并争取申办新的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实习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

[2]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内部资料,2012(8):273-293.

[3]王覃恩.浅析温方伊的话剧《蒋公的面子》[EB/OL].(2013-12-18)[2016-9-19]光影故事的博客,http://huangshizhi05. blog.163.com/.

[4]刘玉.论高校社团的心理辅导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0-153.

影视戏剧文学的定义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对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探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条件都不断发展的今天,那些曾经的名著经典在近些年来为什么被越来越多地搬上荧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股改编热潮?而那些经过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在市场利益驱动的今天,又是否迎合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否可以真正体现出其所欲表现的艺术价值,对我国今后的电影电视事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名著;改编

当你打开电视机观看影视剧作品的时候,不知你会否发觉有越来越多题材迥异、类型多样的影视剧作竞相搬上荧屏,令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一方面使广大电视观众有了更多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满足着不同层面受众的审美需求。如若你再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它们大都出身于“名家”。像《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同名小说改编,《阿Q正传》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雷雨》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红高粱》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半生缘》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等等。

一、名著“改编热”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市场因素

按理说,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条件都不断前进的今天,影视作品的创作也应是不断发掘潜力、推陈出新的,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曾经的名著名篇却被越来越多地搬上荧屏,成为导演和编剧们争相改编的新宠。且不说有多少部名家名作已被改编成影视剧作,也不说这些被改编的作品的成与败,单就这一现象便足以令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股名著改编的热潮?

文学界和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存在不同意见。执导电视剧《啼笑姻缘》的著名导演黄蜀芹认为,名著相继被搬上荧屏,说明名著有其独特的魅力。电视剧比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更容易使名著得到传播,也可以使名著更好地传承下去。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尖锐地指出,名著改编之所以会成为一股热潮,是因为目前缺少优秀的原创作品。编剧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名著,恰恰说明当下文艺工作者进取心的丧失和创造力的贫乏。另外,汪教授指出,人们热衷于与现实生活差异较大的名著,是为了追求一种文化上的“陌生感”,这也是名著以多种样式被不断演绎的原因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黄伟宗教授则认为,改编之风盛行,是影视作品市场需要越来越大的结果。根据最近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受经济利益驱动”(67.2%的观众提及)和“跟风”(51%的观众提及)是近年来出现“经典著作改编热”的主要原因。可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程度与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一些美的事物的欣赏水平也有所要求,这便无形当中给改编者增加了压力,因为一部由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要想既要“叫好”,又要“叫座”实在是令创作者们最头疼的事情。作为改编者无论从对原著的选择,到改编的方式、方法,甚至包括是否忠实于原著作品,他都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这一轨道而独行,毕竟,满足广大受众的审美口味,迎合市场利益需求是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改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简单说,倘若没有了票房,又何谈盈利呢?

(二)受众因素

近日,在某网站上就有一道关于“衡量名著改编成功的标志是什么”的多选题,其中,70%的人认为衡量名著改编的标志是观众满意度高;55.2%的人则认为是忠实于原著的程度高;49.8%的人认为是收视率高;仅有5.4%的人认为名著改编只要能为观众提供娱乐就可以了;同样只有3.4%的人认为这类作品只要跟着收视效果走,保证收回投资就可以了。

由此看来,这种名著改编热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大众文化日益勃兴的背景下,在改编时选择适合的媒介并适应大众的需要就成了改编者不得不首先面对的问题。而穿越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一系列古典小说名著,民众认知程度高,为人耳熟能详,在当代社会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这种经典名著改编热的现象也是当今影视作品市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与其让舞台和荧屏被胡编滥造的戏说剧、言情剧给占领,还不如多一些名著改编的剧目,至少名著的文学价值还能使改编后作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二、名著改编及改编的关键

多少年来,“忠实于原著”一直是改编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改编的一种实践。比如,英国的电影改编者,常常把是否“忠实于原著”作为衡量改编成败的尺子。改编莎士比亚的作品,历来有人主张神圣不可侵犯。著名编剧兼制片人麦克·比克特改编《仲夏夜之梦》时场景的安排、语言的节拍、诗句的速度,几乎一切保持原样,全剧只删去在舞台上可行,而在影片里显得重复的几句台词。法国导演布莱松改编《乡村牧师的日记》时,更是把“忠于原著”的原则推向了极致。他决定逐字逐句完全忠实于贝尔纳的小说,以画外音作为讲故事的主要手段,让牧师在写日记的时候以画外音的形式把内容读给观众听。巴赞对于布莱松的这一改编方法是十分赞赏的。

在我国,夏衍的改编理论对改编者有重大影响。他主张“忠实于原著”,主张“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但他同时又提出改编“必须在某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上做一些必要的修改,也就是所谓必要的革新”。他改编《祝福》、《林家铺子》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进行的。说到对鲁迅小说《祝福》的改编,他甚至显得小心翼翼,“稍加一点也是战战兢兢的”,而说到对《林家铺子》的改编,则不讳言“对林老板这个人物也有点小的改动”。对这点“小的改动”他是这样辩护的:为什么改编鲁迅就一定战战兢兢,改编茅盾就可以理直气壮?我想这个由夏衍表现出来的矛盾行为,恰恰暴露了所谓“忠实原著”的虚伪性。不是所有原著都应该被忠实的,应该被忠实的,只有那些被我们视为经典,戴着神圣光环的作品,可见,忠实原著也并不是一个客观标准,忠实的程度是要视原著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地位而定的。拿鲁迅和茅盾相比,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鲁迅当然更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前一阵子由李少红执导的《橘子红了》,把一本4万字的小说改成了25集长篇电视剧,随着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播出,很快使一些人大为不满,因为这是一部4万字的自述式作品,要把它拉长25集,改编者需要增加许多东西,不可能完全忠实原著,甚至完全不能忠实原著。按照这些忠实论者的逻辑,不忠实原著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在这方面《橘子红了》受到太多的指责。同样,电视剧《我这一辈子》播出后的反响,相对《橘子红了》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对改编后作品的意见很快就在媒体上反映出来。有人认为这部电视剧“顶多半个老舍”;有人批评该剧“不过打着老舍的幌子”。一些评判意见中,老舍之子舒乙的意见最具代表性。最初,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这一辈子》,只是说在所有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中最令人满意的是《四世同堂》,因为它绝对忠实原著。实际上,他在这里已经暗示了对《我这一辈子》的不满,其原因显然是《我这一辈子》没有忠实于原著。因此,这种脱离原著的改编,要特别小心,艺术形式可以改,但必须非常忠实于原著。其实,通过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不大容易讨好的。任何一部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要避免观众拿原作和新作做比较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有一本名著高高的悬挂在我们头顶。在那些捍卫传统的人看来,经典名著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忠实于原著”的提法并不意味着限制改编者应有的创作自由。忠实不是亦步亦趋地完全照搬,它同样需要大胆的虚构、独特的发现和不拘一格的风格。说到这里便不能不提及,在“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和他的电影。张艺谋步入影坛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文学和电影的关系”争论正酣之际,当陈凯歌等人要尝试摆脱文学的时候,张艺谋一直坚信电影应与文学保持密切的关系,他强调电影“离不开文学这根拐杖”,并坦言自己“离不开小说”,由他所导演的成功之作都是根据当代作家的优秀小说改编而成的。从他改编的第一部处女作《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就不是个“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者,他不仅要把小说拍成电影,更要把它们拍成“张艺谋电影”。为了使他的影片极富视觉冲击力,强烈地表现那种源自生命深处的感性精神,张艺谋对原著的情节结构做了很大的“手术”。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按照原著的叙事重心拍下去,很可能拍成了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那么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电影《红高粱》了,对于这部电影,我所要表达的方式就是要像小说那样“唱一支生命的赞歌”。

所以说评价改编是否成功的核心尺度不应是忠实原著的程度,而应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与原著有关联又有别于原著的新作品,是建立在正确理解原著精神,吃透原作,熟悉作品表现的时代风貌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对小说本身的理解,改编只是对原作的一种模仿和克隆,那它还如何吸引众多艺术人才为它奉献毕生的艺术才华?我想,这无论是对于观众还是对于原作来说都是一种亵渎。因此,所有改编或多或少总要对原著有所改变并作出新的解释。舒乙所谓“必须非常忠实于原著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俗话说,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这句话来形容名著改编,我觉得最恰如其分。

三、我国由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的发展现状

近一段时间,由名著改编的现实题材的影视剧目,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情瞩目,唤起了许多共和国同龄人的怀旧情怀,也引起广大青少年观众的浓厚兴趣。这部分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作涉及社会生活领域广泛,主题多样深刻,类型丰富而不乏创新。例如:表现农村现实题材作品《插树岭》、《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表现工业和改革题材的作品《大工匠》、《铁色高原》;还有就是表现革命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历史的天空》、《亮剑》、《暗算》等等。这些作品的涌现,说明我国影视剧创作在审美形式方面日趋成熟,通过一些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的变化,给艺术家们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激情和灵感,配合好的制作班底,利用自身的地域文化优势,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战略相结合,创造出一大批优秀国产影视剧。这也预示了我国影视剧创作在审美形式上自觉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让主流价值观在好看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观众,将成为我国影视剧创作和市场运作过程中一个越来越强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莫尼克·卡尔科·马塞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影视戏剧文学的定义范文第5篇

摘  要:现今由网络文学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出现逐年增多的局面,观众对此类影视作品的关注点往往集中于男女主角身世、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一种视觉上的满足。在文本和影视作品的比对中可以发现以网络文学为基础所翻拍出的影视作品大多呈现出画面唯美化、主角相貌至上等创作原则,以这为标准所创造出的影视作品造成大众审美疲劳,从而对网络文学影视化产生诸多疑问。本文试以《斗罗大陆》所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例,主要采用举例分析、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影射当今社会观众对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化;商业化;反差性;大众审美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更青睐于直观性、通俗性的文学影视作品。这也就为网络文学影视化产品带来发展的前景,同时也为影视作品提供新的素材与内容、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拍摄技术带了革新、还为影视提供了发端于网络的大众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但又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所翻拍出的影视作品与原著又存在着诸多差异,人物、情节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做了诸多修改,这也就使得影视作品与原著的不对等。网络文学影视化的作品,已经在影视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独树一帜的网络文学影视化作品,在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消费的同时,也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

一、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处

(一)为影视作品提供新的素材与内容

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根据个人的审美情趣、认知结构所构想出的环境、人物形象都是不确定的。每个人所构想的环境、人物形象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影视作品中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就给读者所构想的环境、人物划定了一定的标准。在《斗罗大陆》中的人物形象是男主角是高大帅气、能力超群,女主角是美丽的化身,就这样的人物形象设定,在读者再次阅读原著时所想象到的男女主角,脑海中立即浮现影视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这也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一种虚无的标准,只要是网络文学中的主人公都是美的化身、实力的象征,且主人公将会得到一切资源,乃至于贵人的相助。而网络文学的影视化不仅加深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地位,还扩大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力。这不仅仅是在动漫中,在电视剧、电影中更是如此,如《斗罗大陆》所翻拍的动漫中的唐三、小舞等七人组成的史莱克七怪、斗罗大利的地理面貌是与作者所勾画的人物形象、环境大致相符合的。一方面影视作品进一步加深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方便读者对人物、情节、环境的理解;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品为影视化的发展提供了题材与内容,而影视化也推动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展。近些年大部分热销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的主题基本上都来源于网络文学。如《甄嬛传》《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你好旧时光》《法医秦明》等。在改编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评分较高的影视作品,以《琅琊榜》为例,制片方通过选取 在“情”与“义”的主题中穿插主人公情感故事并行的结构、选择当红明星等因素造就一部优质电视剧。

(二)满足读者心理需求

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反映出人们不仅满足于物质生活需求,还寻求精神需求的安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今社会的大众青年生活的不如意,情感生活不顺心以及未能实现人生理想,为了在生活中寻求安慰,通过阅读网络文学或观看根据网络文学所翻拍的影视作品来抒发心中的郁结。观众在影视作品中满足渴望被爱、出人头地、填补内心缺失的少年英雄梦等愿望。

1)满足观众对爱情的心理需求

在剧中设置一些所谓的“土味情话”、求爱过程、甜腻日常等。《斗罗大陆》的影视作品既是玄幻修仙剧,也是爱情剧。在讲述“史莱克七怪”成长故事的同时,穿插“史莱克七怪”七人间的爱情故事,其中更是以唐三与小舞的爱情故事为主,着重描写二人对话、行为中带有爱意的部分。在《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讲述的是陈小希与江辰二人的爱情故事,在剧中着重表现陈小希在追求江辰过程中以及陈小希与江辰在一起后带有爱意的言语行为、肢体动作。剧中的结局也是以二人爱情圆满为结局。这不仅为渴望被爱、渴望爱情的女性观众提供心理上的满足,也满足她们渴望爱情美满的愿望。与女性观众不同,男性观众在观看此类作品时更倾向对作品情节以及特效的关注。男性观众更容易被这种热血的情节所吸引,剧中所渲染的“出人头地”、“力量至上”的观念,更能符合男性观众的观看心理。这主要是源于传统观念在无形中对男性思想产生了一种“成家立业”、“出人头地”等观念的影响。

2)满足观众想要出人头地的人生愿望

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他们在这样的文学主题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人生需求。《斗罗大陆》这一类的玄幻小说的主角都出生于偏远之地,男主角出生在某个小山村、拥有超人的天赋、父母都有着强悍的实力、家族背景雄厚、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升级,在每次遇到重大坎坷都将有贵人相助,最终走向人生巅峰。以至于吸引了不少青年的眼球,因为这些青年大多初入社会,怀着满腔热血,渴望成为像主人公般的人物。这也就为这一类型所改编的影视作品提供大量观众。

二、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所改编的人物形象与原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反差性

网络文学与所翻拍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是具有差异性,造成这种反差性特征的因素,不仅来源其改编者对于人物塑造的选择上,更来源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读者阅读原著时根据作者的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性格所想象出的人物形象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具有差异性,这是基于每个人不一样的审美标准、道德选择。正所谓一千位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构想的人物形象相不符时就产生了反差性。《斗罗大陆》所讲述的是以唐三在经历家庭变故后来到史莱克学院与小舞、马红俊、戴沐白等七人组成的史莱克七怪在斗罗大陆通过自主修炼、外力辅助、贵人相助来提升个人实力,并战胜邪恶,成為斗罗大陆至尊的故事。在以其为原型的动漫中唐三与小舞等人的人物形象为了迎合当今的审美标准,在动漫中所刻画出的主要人物都属于“高富帅”、“白富美”、“大长腿”、“瓜子脸”、“八块腹肌”、“人品堪称完美”的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纵观整个剧情,正反面人物的塑造除了鲜明的性格差异,就外貌而言,都属于“完美”的人,这也符合当今大众对美的追求。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动漫上,还体现在其他网络文学翻拍的电视剧中,如《盗墓笔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网络文学所翻拍的影视作品的男女主角都由当红小生、当家花旦出演,就他们的外在形象而言是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的,但演技还是有待提高,若所翻拍的人物形象与原著有着较大的差异,不仅会给演员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作者的创作活动。网络文学影视化对于男女主角以及配角的人物塑造上都采用相对完美的外貌、性格、生活背景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原著在读者心目中的影响力。

(二)网络文学影视化重形式轻内容

在当今娱乐化的社会潮流下,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为了获得更高的观看量,在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着重技术层面的渲染与烘托。为了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以博取观众的眼球,而忽视了对其文本内容的表达,势必会造成对网络文学原文本的缺失。从而大大降低了改编后的作品质量,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影视化改编后的意义和价值,造成形式与内容上的失调。[1]在唐家三少所勾画的《斗罗大陆》中一切都是美的化身,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采用一种唯美化的手法。以至于在动漫制作方制作动漫的过程中将人物的服饰、外貌、神态、建筑、花草树木都被制作方加上了唯美化的手法,甚至着重对部分事件进行局部描写,忽略对故事细节、人物神态的表现,在动漫中制作方更加侧重技术层面来表现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也就导致整部动漫仅仅是围绕主题进行描写,显得有些泛泛而谈,这也就使得《斗罗大陆》这部动漫带上一些粗略化的效果。这也会导致读者在原著的吸引上观看影视作品,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收视率的大幅度上涨,一旦发现根据原著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只注重特效的运用而忽略对故事情节、人物细节的描写时收视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如《莽荒纪》,制作方为获取更多的收视率,选用俊男靓女进行拍摄,重特效情节。大多数观众观看后对这部剧表示失望,剧中的特效制作拙劣、演员演技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导致这部影视作品的失败。制作方应该深度挖掘情节、细节、人物神态等表现故事主题,而不是侧重于技术的运用,这才时网络文学影视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小结

在网络文学影视化的过程中既满足观众的需求也促进了拍摄技术的革新,但也显现出网络文学影视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如原著人物与影视化人物的反差性、影视作品的商业性等,这也映射出当今社会在制作影视作品时的弊端。这也启示影视作品行业不应该为了迎合大众低俗趣味而一味地拉低影视作品的底线,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启迪作用,从而找到影视作品与现实个人的平衡点,树立正确的影视作品制作观,引起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反思。

注释:

[1]篇名:《当今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发展现状研究——以顾漫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影视化改编为例》,作者:王静

参考文献:

[1]网络文学改编剧《琅琊榜》成功因素分析 陈麒任[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

[2]淺析网络文学影视化作品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李梦佳[J].大众文艺,2019,5.

[3]当今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发展现状研究 ——以顾漫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影视化改编为例 王静[J].传媒论坛,2019,3.

[4]浅谈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利弊 李倩[J].电影文学,2013,7.

影视戏剧文学的定义范文第6篇

导演: 张猛

主演: 王千源、秦海璐、张申英

2010年10月31日,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王千源)

;

【剧情】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为了女儿,东北汉子陈桂林必须要搞到一台钢琴。他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视角独特,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王千源在戏中贴近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迹的表演风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他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让整个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虽然故事讲诉的年代环境艰辛,物质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下岗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众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同时又清新、生机盎然。

《钢的琴》不做作 很爷们 有点搞笑 有点深刻

初看《钢的琴》的简介,似乎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多么像《幸福时光》的情感奇观故事,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等。

但是看完电影,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女儿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在改革初期,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

《钢的琴》没有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

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很多事情单独看,不见得有多么伟大或者卑鄙,不见得多么雷人或者感人,舞台角色依旧,换上不同的帷幕,那意境就完全不同了。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又镶嵌在怎样的一个时代里呢?

在某年春夏,某场大事件之后,外资撤离,市场化改革止步,经济停滞,紧接着是大量国企经营不善,无以为继,一时间,需求的锐减把过剩的产能打入了十八层地狱。紧接着是伟人南巡,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国有资产的转卖,当然还有那全民下海的风起云涌,暴发户开始出现。九零年代初的第一波下岗工人,体验到的,既有前期经济突变、国企改革的阵痛,又有后面个体经济兴起、贫富差距拉开的冲击。于是,原本当年在一个屋檐下,并肩干“四化”的工人兄弟们,在巨变浪潮的推动下,只能雨打风吹去,被冲上了各自的滩头。于是,大哥落魄了,“小偷”改去做手艺人了,“王子”去卖猪肉了,乐手去为红白喜事吹拉弹唱了„„再次凝聚起他们的,不是一呼百应的道上大哥,也不是东北银中的“活雷锋”,更不是天大的发财脱贫的商业机会,而只是一个不济的哥们想在改嫁商人的前妻面前,找回自己作为孩子父亲的尊严„„

可这“人民”的社会全然已经凭着“人民币”说话了,实现尊严无疑还是要涉及那钱的事情,于是合法范围内的途径都是最先碰壁的,接着好人们也被逼上歪道上去了,可偏偏身手不行„„于是才有了最后那个“夸张”梦想的起航。

一个本该渐入小康,和美如画的家庭;一群本该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人兄弟们;一个本该欣欣向荣的企业„„现如今,家庭早已破裂,工人兄弟们为生活自身难保,工厂只剩下残垣断壁„„无论是那个人、那群人、那些企业,这个时代好像总是不偏爱他们,冷落他们,抛弃他们,直到遗忘他们„„

在黑白两道都封闭大门的时候,他们终于团结起来,当时代的神秘之手,把本应该留给他们一部分的资源都无情拿走之后,在国企厂区堆着废铜烂铁的废墟之上,他们用最土最傻最不可能的方法,“整合”起那最后一点点资源,燃起自己那最后一点点热情,只为圆伙伴一个不是奢求的梦。

片中有一幕,他们追入厂区的电影院追打少年的情景,影院入口大厅赫然挂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标语,后面又一幕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录,她们冲入的放映厅内,正放着苏联的老电影。在眼下这个红歌嘹亮的年代,遥想这家企业当年必定也是又红又专的模范企业,可就在这个一直都是为实现四化奋斗的国家所有的企业里,这些被遗忘的人们,不得已地还在到处抠一些企业转卖后留下的国有资产的残羹冷炙,在热火朝天地干着,一件完全属于私人的活儿。在大国企的屋檐下,专心致志地实践着私人的“利益”,还时不时被困难吓得想放弃,这是多么不够“励志”的故事„„

其实这样的时空点,设置在九十年代末或者二十一世纪初的东北,也未尝不可,把良民变成流民的景况,早已不是初次的循环了。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下一篇:招聘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