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范文

2023-09-16

电影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5G技术时代,网络电影异军突起,许多电影借助新媒体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扩大电影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为电影票房打下坚实保障。而二三线城市观众仍是电影消费主力。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电影市场现状,以及二线三线城市电影观众的观影动机、电影选择特征等,探讨了强化二三线城市电影市场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恢复电影市场活力推动其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5G技术;影视业;市场竞争;电影市场;影片选择.

Rethinking the film market in second and third-tier

cities under 5G technology

Zhao Tianyi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67000)

新媒体时代,5G技术在电影业的运用使得电影画面的清晰度,电影欣赏的互动感加强,电影的制作、发行和传播更高速、快捷。在5G技术的影响下,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可以通过VR等设备去体验电影,电影市场消费生态也由此发生改变。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电影消费的重点区域,二线三线城市观影群体的崛起标志着我国电影市场渐渐走向成熟。在新时期,观众生活及工作状态的改变,以及对网络影片选择的全新认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影市场活力。鉴于此,本文对二线、三线城市电影市场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我国电影市场恢复及发展的策略。

1.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市场现状

5G技术的到来,改变了现有电影行业的现状,5G便利的传播模式对电影行业,甚至影院终端、观众消费带来行业颠覆性的改变。观众足不出户,可以付费随意下载观看电影,5G极大满足了受众观看电影的便利性、快捷性及互动性等方面需求,新媒体在与传统影院的较量中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并且逐渐占得先机。尤其是2020年特殊“春节”,电影院线的情人节档、春节档全部撤档,电影院线几乎无任何收入。許多作品不能如期上映,不管是制片方、出品方还是宣传公司、拍摄团队,或是线下盈利的电影院线都受到疫情的波及。可以说,202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冰冻期”,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则很难估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国内影视业市场形势不断向好,现在多地不断推出电影院复工指南及指引,影院陆续开始恢复营业。2020年七夕当天,全国电影票房为5.25亿元,与2019年七夕票房基本持平。在7月20日(复工开始)至8月31日的“暑期档”中,中国电影院线票房收获36亿元,且连续11天单日票房过亿。此票房数据表明我国电影市场正在有序而稳定的复苏。然而,经过此次疫情防控,中国电影市场生态发生了极大改变,朝着更高效、优质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前段时间,许多电影院线采用线上播放方式进行运营,这种方式受到二线、三线城市观影群体的欢迎,特别是封路、封村(小区)时,线上观影成为二线、三线城市观影群体的主要选择,但是由于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观影群体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在选择电影和观看电影的品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说,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观影群体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市场气质。当然,对于质量过硬的电影,二者并无明显区别,如《火云邪神之修罗面具》(网络电影)在疫情期间的票房约1500万元,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票房数据并无明显的差异。庚子年疫情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不管是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电影市场生态都发生了改变,在新时期,需要认真分析中国电影市场,从电影质量、内容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创新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电影观众的不同市场需求。

2. 新时期二线三线城市观影动机及影片选择

2.1 观影动机多为娱乐和打发时间

新媒体环境下,激活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了解观众需求和创新经营模式,从观众心理入手去提供电影市场服务。从观影动机来看,二线、三线城市民众的观影动机则多是陪伴家人或朋友,观看的电影多是贴近生活的国产电影,观看电影的目的也是为了打发时间、兴趣爱好、招待亲朋和娱乐,甚至是为了追求一种相对“奢侈”、“时尚”的生活,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也正因如此,许多观众很少了解自己想看或喜欢看的电影,其看电影的随意性非常大,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感觉大家都看的电影应该是好看的电影,自己也应该去看,不然就显得落伍。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看电影已经成为三线城市观众观看电影的重要选择,且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在新时期,二线、三线城市观众的观影动机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2.2 追星心态的驱使

不可否认,二线三线城市的电影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追星族,只要是自己偶像演的电影,通常是逢片必看。观看偶像演出的电影成为其同明星拉近距离的常用方式。前段时间,虽然电影院线停播,许多电影停拍,明星参加的活动也都叫停,但网络电影的播放成为其持续追星的最佳选择。所以,在网络电影链接中,中国网络电影票房显著上升,网络电影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电影院线陆续开播,热情的粉丝期待的偶像(所演的电影)一旦上映,就会受到其“疯狂”抢购。比如,《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八佰》两部电影票房受益中,二线三线城市观众超过50%,这其中就有二线三线城市“粉丝”观众的功劳。从其票房数据看,二线三线城市观众观看电影仍会“追星心态”的影响,并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特质。

2.3 影片选择特征

纵观2019-2020年的电影市场,二线三线城市电影观众在电影内容选择方面,主要是动作片、科幻片、爱情片和喜剧片,特别是一些贴近自身生活、描述向往生活及可引起公众情感共鸣的电影,正是二线三线城市电影观众的偏爱。比如七夕当前公映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讲述的是青梅竹马的男女主角重聚高中校园后发生的一系列的爱情故事,该影片内容比较切合当日的情景及主题,所以,其在两天内票房就达到5亿多元,正是因为二线三线城市青年的青睐,使其赚取了5亿多的票房。此篇由多个故事构成,剧情相对乱,但却表现出了真情实感,给人感同身受之感。在新时期,被疫情压缩了的电影市场空间,其电影供给变得更加充分,在家憋了许久的观众充满了觀影热情,若电影提出符合其心理需求和期待,二线三线城市电影观众会进一步激活电影活力,完全恢复其观影热情。在此境况下,相关部门应做好调控,从二线三线城市电影观众的观影选择特征入手做好影片调控,以充分实现每部电影的价值。

3. 新时期二线三线城市电影市场的发展策略

3.1 合理布局影院规模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

由于电影市场受到疫情影响,电影行业遭到全面停业的“冰冻”式冲击,但电影院建设依然为电影产业的主要参考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地区电影发展水平的一种反映。我国电影院的建设并未因疫情而一直停止,加上现有电影院数量居于全球首位,在行业竞争及市场票房增速趋缓的重压下,二线三线城市的电影院具有极大的市场优势,市场下沉和准入门槛低、市场发展空间大等仍是二线三线城市电影市场发展的主要优势。

5G技术支持的电影院与传统影院放映方式完全不同,5G电影传播的“高速度”不需要漫长的等待。在Odeon测试中,Telia实现了2.2Gbps的速度,是4G网络带宽的5到20倍。反观二线三线城市的电影院运营效率仍旧不高、设备陈旧等问题较为突出,许多不合时宜的电影院将被淘汰,电影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的状况。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合理规划布局电影院规模,最好布置在人口密集小区或城市综合体小区中。同时引入先进的放映仪器及设备,设置IMAX挺、巨幕厅等,应用高科技重新召回观众。当前的电影观众主力主要是90后、00后,此年龄段的青年都养成了低频看影的习惯,电影院要提供高端的美感体验和非凡视听效果,给观众提供美好的观影体验。相关专业人士分析,长期看,深度挖掘低频电影观众将成为电影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从电影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电影市场势必还要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为规避电影院的同质化发展趋势,强化电影院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打造特色电影院,提升电影院的内涵。当前,许多二线三线城市的电影院建设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难以满足观众追求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为此,电影经营者要转变思维,创新经营模式。观众进入电影院不只是单纯地观看电影,还希望得到精神共鸣和文化感召。如果电影院具有情感积淀和文化品位,就能赢得观众的好感和信任,使人恋恋不舍。新时期,电影院要探索多元化经营思路,拓展衍生经营项目,比如开展线上活动以获取“流量”,开展线下沉浸式场景体验,提升电影院高科技多厅和电影院的综合优势,将更多商业业态、娱乐体验同电影院经营相融合,实现经营渠道的多元化,以迭代升级的方式增强电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疫情加速了电影院的转型升级,在新时期,电影院和院线都应做长远规划,探索更多能够融合电影院场景发展的其他业务。

3.2 针对二线三线城市市场创作优秀电影作品

二线三线城市电影群体的形成和兴起,悄然推动着中国电影创作的形态,三线城市观众消费诉求不断被放大,正逐渐改变一线城市主导的审美体验。一些粗制滥造的影片充斥在电影市场中,给三线城市电影观众的文化、思想及教育等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有必要科学利用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精准识别观影人群的异质性需求,通过青春电影制作的内容创新、主题创新与模式创新等手段,进一步增强我国青春电影的影响力。可喜的是,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三线城市观影群体的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都在提高,优秀的电影能够在各种群体中实现共鸣,如《八佰》《战狼》《紧急救援》等优秀电影在二线三线城市都非常受欢迎。

电影是精神食粮,是文化艺术产品,电影的整体文化主要有观众、电影院、发行方、片方等共同塑造、传播而形成的,唯有经过观众鉴赏方能体现其艺术价值,而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则是通过观看更多优质电影来提高的。5G时代的到来,降低了文化创作行业所需的门槛,能让更多市场主体有机会参与竞争,从而以更高质量的作品吸引更多资本投入,用优质艺术作品引导观众的文化鉴赏水平,推动电影市场的充分竞争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彭英柯.我国电影市场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双重价值”属性的分析[J].当代电影,2020(07):91-95.

[2]王涵.2020上半年网络电影市场调研报告[J].电视指南,2020(12):15-21.

[3]彭侃.新冠肺炎疫情对海外主要电影市场的影响分析[J].电影艺术,2020(03):62-67.

[4]韦嘉.骆正林.从网络短片到网络大电影——谈网络电影产业链的形成及优化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9(03):34-38.

[5]廖歆雯.大数据时代国产青春电影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传媒.2020(03):36-38.

电影论文范文第2篇

电影《战狼2》和《红海行动》故事背景都发生在国外,一个是解放军英雄孤胆救援同胞和难民的故事,一个是解放军海外紧急撤侨的故事。前者导演是吴京,后者导演是林超贤,林超贤之前拍摄电影《湄公河行动》火爆场面已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次《红海行动》更是将这种火爆场面发挥到极致。《红海行动》从头打到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巷战、狙击战、沙漠战、汽车战、直升机战、坦克战、各种战斗场面应有尽有。电影气势恢宏、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一场场殊死鏖战演绎敌我双方的厮杀与搏击,大大增强电影战争场面的精彩度和观赏性。《战狼2》表现的是一名退伍战士冷锋为主人公的国际救援行动过程。在祖国与人民需要的时候,召必回,他为拯救深陷屠杀的同胞和难民勇闯战区。电影的动作场面更是恢宏,从开头的水下激战,到冷兵器的近身格斗,直到最后的坦克大战,用扣人心弦都不足以形容场面的激烈! 如果说《战狼2》制作水准已经接近好莱坞水准,那么《红海行动》就是达到好莱坞高度。

首先说《战狼2》场面调度,电影开场的一段6分钟的水下长镜头打斗的戏,整整拍了半个月,吴京连续26次跳水尝试,面对洋流、大雾、体能、各部门密切配合拍摄,才有一开场一气呵成的电影画面,这是以往中国电影很少拍出的。

接着是电影的打斗场面调度,从快速的剪辑可以看出,吴京想把无限制格斗和快速剪辑结合起来,营造出打斗中的凌厉感。这些镜头调度犹如好莱坞电影《谍影重重》系列和《飓风营救》系列电影镜头,每个镜头不超过一秒,加上快速剪辑的处理,使吴京的打斗画面调度快捷迅速,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没有时间眨眼。

就功夫片来说,吴京这次的打斗戏的处理调度有很大突破。以前的国产功夫片为展现武术套路,都是在固定位置用较长镜头来拍摄的,给人动作华丽的感觉之余,很难体会到格斗中生死相搏带来的紧张感觉。吴京这次用好莱坞的工业手法展现格斗打戏,算是国产功夫片的突破尝试,这种突破和当年徐克导演用梯子、竹竿拍摄《黄飞鸿》电影系列中,武打场面调度是异曲同工之意。

结尾,吴京与雇佣兵头目“老爹”展开肉搏大战、坦克大战。吴京和“老爹”的近身格斗堪比好莱坞电影《敢死队》系列,拳拳带劲,腿腿碰硬。在废旧工厂内,吴京扮演的冷锋要保护侨民,又要和敌人枪战,最后还来一次坦克大战,电影场面调度从巷战,到坦克飙车、并排相持的激烈场面,更是出现好莱坞式的逼车侧撞、漂移追逐镜头。最后当冷锋等人将同胞救出途经主战区,暴乱分子已将枪口对准车队时,冷锋用胳膊做旗杆,撑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时沸腾的不只有电影观众,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里不再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画面呈现,而是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渲染,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接下来说一下《红海行动》的场面调度。从开场的海上军舰临检缉拿海盗,到城市激烈巷战,到荒漠高山突围,到高潮的沙漠小镇渗透,最后是收尾的戈壁荒原坦克大战,以及首次出现的解放军攻防一体的作战体系展现,林超贤导演有条不紊按照战争场面推演调度完成这部电影。影片开始出现的是索马里海域,中国的一艘商船遭遇海盗劫持,船员沦为人质。解放军接到任务后,迅速潜入商船进行营救,最终成功解救全部人质。在返航途中,战舰接到上级命令,因非洲北部共和国发生政变,当地华侨面临危险,要求他们改变航向,迅速前往伊维亚执行撤侨任务,进入伊维亚,第一人称视角镜头,一直跟拍解放军,代入感极强,然后在枪林弹雨中狙击手对决、拆弹、反突围又是同时完成,整个场面震撼,贴近现实。从遭遇埋伏,遭受迫击炮猛烈打击,到组织防御,建立支撑点,最后摧毁敌人阵地消灭敌人,整个过程,紧张感十足。和好莱坞电影《黑鹰坠落》一样开场就让观众进入规定情境,不给观众留一丝喘息时间。

接着《红海行动》进入燃烧模式,解放军护送难民遭遇恐怖疯子袭击,在荒漠戈壁地带,前无道路,后无蔽所,一枚迫击炮爆炸开场,所有解放军进入战斗模式。这样的大格局场景,从远处的山脉,到近景的车队,和每个解放军的局部战斗场面。队长指挥队员一边寻找掩护,一边还击埋伏在远处的恐怖分子,同时迫击炮击中有难民的大巴车。这种战斗场面和好莱坞《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中的沙漠遭遇战没有什么上下。这种大场面调度的渲染,以及各种复杂战术的应用,是最能突显剧组创作力的地方。既要让观众看得新鲜,感到高大上,又要能看得明白,有代入感,又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随着任务的不断升级,8人突击小组要去解救一名人质,突击队渗透到恐怖分子的营地,这是一场团结和协作的战斗。每个队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快捷迅速地救出人质,最后还是和恐怖分子遭遇,为了给人质争取撤离时间,这时剧情上演荒漠戈壁坦克大战,又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坦克大战,解放军一对三坦克大战,滚滚沙暴,坦克追逐精彩刺激。《红海行动》远超预期的猛烈和狂暴,火力密集,血肉横飞。战争场面非常刺激,任务一场接一场,几乎从头打到尾,高潮迭起,而且是让人始料未及的那種,尤其是片尾的惨烈决战,炮火中乱飞的残肢断臂、被打烂的脸部、被炸成肉泥的士兵,与《战狼2》中永远打不死的冷风成强烈的反差。

总的来说,《红海行动》视听效果精湛,叙事从头燃到尾,巷战、偷袭、突击有条不紊、坦克大战、054A护卫舰,各种武器争相登场,战斗场面热血澎湃。解放军突击队不断遇到障碍,碰上麻烦,反派的战力和正派战力相当,剧情发展不停地战斗,影片中,每一关的打斗都是在最后才分出胜负,尤其是我方解放军战士牺牲得也很惨烈,让人觉得这是真实感人。影片中宏大战争场面,每个关键场面都真实再现惊心动魄令人信服的效果。影片中虽然展现的是现代作战场面,但给观众的感觉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真实场景。《红海行动》燃到爆,不需要文戏,直接开战。没有《战狼2》一般的煽情,只有小分队的协同作战。在真实度还原上,达到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高度。

林超贤早期作品《重装警察》的爆破场面、枪械实战调度受到一些军迷的追捧,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林超贤在这方面的展示非常专业。《红海行动》中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战斗,敌我双方对比,又是偷袭又是反偷袭,这些场面被梳理得有条不紊。《红海行动》军事元素丰富,尺度大胆,摄影、剪辑、节奏、配乐恰到好处,探讨战争、人性、希望的主题,并且充满感动,直击心灵。没有重男轻女,没有弱化敌人,没有宣扬战争,没有强行牺牲,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尴尬生硬的段子,没有矫揉造作的爱情,有的只是庄重、克制、真诚、写实。

《红海行动》形象化艺术地再现解放军在国际恐怖主义面前不畏强敌、浴血鏖战、勇往直前的铁血军魂和牺牲精神,令人深深震撼、感动。解放军之所以被称为“钢中之钢”,就在于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演习,更经过血与火的实战检验。《战狼2》和《红海行动》被《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等多次予以充分肯定和好评,其意义已经超过它本身的价值。

《战狼2》和《红海行动》标志着中国电影真正开启探索和制作重工业商业大片时代。

电影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传媒产业较从前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变。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微电影也是最近几年新兴起的一个产业,同时也是小制作,小成本的一种电影运作模式。微电影更加注重电影的内容和剧情发展,对于大场面的要求就相对减弱了许多。微电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在世界的电影发展和浪潮当中,逐渐的确立了一定的地位。本文就将针对微电影的美学价值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提出对微电影发展的一些深入思考。

关键词:微电影;美学价值;发展

微电影属于电影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小成本投资、小成本运作的一种电影,同时微电影的时长也有一定的约束,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之内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这样的电影就被称作为微电影。微电影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电影类型,同时也是与当下人们快节奏生活相符的一种电影呈现和制作方式。这样的电影大多数由一些年轻的新晋导演进行制作,因为这类电影并不需要过多的成本投入,拍摄的时间也比较短。同时这样的电影更加注重剧情和内容的描述,对于大场面制作还是有所削弱的。微电影正是因为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所以对电影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微电影的发展为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我国电影形成独立的产业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微电影媒介传播与发展

(一)微电影媒介传播

由于微电影最开始是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于是其最初的概念也被称作“网络电影”。微电影之所以在传统电影加个“微”字,原因就是其制作成本小、时间短但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微电影通过互联网广泛地传播,越来越受到观众、电影爱好者、专业电影人等喜爱。

(一)微电影发展

微电影其实在我国许多年前就有了发展势头,而随着2010年吴彦祖的90秒微电影《一触即发》在网络上大受追捧,才正式代表着我国微电影开始崛起,也使得我国的微电影发展更为迅速起来。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迎合观众的观影需求,以及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影的制作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微电影数量也随之增多。受到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在互联网观看电影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去电影院的时间,而微电影也借此吸引了更多的受众群体。快餐文化的快速渗透,更是使得人们开始喜欢利用闲杂和细碎的时间去放松自我,微电影的出现完全满足了这一要求。另外许多微电影在传播渠道与平台的选择上,不再是单一的院线,而是选择放到互联网的视频网站当中,其点击量的增加也为电影创造了很可观的收入。《老男孩》曾经的一炮而红,走的就是这样的一条线路。加上广电总局对于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与保护,为微电影成为我国一种全新的快节奏文化电影提供了契机。

微电影之所以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认可,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特点,美学价值在微电影发展中的意义就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对微电影的美学价值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更好的明确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从而有效的实现微电影在我国的更好发展。

二、微电影的内涵及现状

(一)微电影概况

对于微电影的界定,有许多的方面,也没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并且微电影体现的方面也比较多,其“微”就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微”时放映,其实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微电影时长也没有非常明确的限制,只要是不超过传统时长的电影都是可以被视为微电影的范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虽然有一些人认为微电影最佳的时长是9分钟,但是大多数人们要想彻底的读懂一个故事,完整的看完一部电影,最佳的时长应该是30分钟左右,这样既符合观众的看片习惯,也符合观众的欣赏要求。

(二)微电影现状

当前我国微电影发展虽然呈现出比较迅猛的态势,但是还不够成熟,无论是相关的电影制度,还是相应的发展模式,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目前我国的微电影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问题,例如选材不够广泛,制作不够精良,故事内容地表达不够细致,后期的剪辑制作不够完善等都是微电影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影人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微电影的发展。

三、微电影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模式的转型

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历史积淀,一般来说,电影模式的相对单一也是我国电影行业发展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微电影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传统电影模式有了一定的转变。首先传统电影的标准时长一般为120分钟,而微电影的时长以几十分钟为主,更能够满足快节奏生活下对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其次传统电影的场面制作要求更高,许多电影特技和场面特技制作都需要在影片中有所体现,但是微电影不同,微电影可以更好地将内容进行充实,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的了解一个故事。最后传统电影成本投资较大,一般的电影投资动则几千万,更有甚者投资上亿,而微电影投资相对较少,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这可以满足许多新晋导演制作影片的需求,同时在制作和投放阶段也与传统电影有了许多的不同。微电影作为电影模式的成功转型,在我国还处于摸索发展的阶段,只有不断地进行发展和提升,才能够实现微电影在我国电影行业中的良性与稳定发展。

(二)微制作与微传播

微电影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与传统电影也有许多的不同。微电影制作可以称为微制作,同样传播也可以称为微传播。这主要是因为微电影在制作和传播的阶段,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相对较少,通过较小的资金投入进行影片的拍摄,在后期的投放平台选择上,许多新晋导演投放新片途径大多没有选择院线上映,而是选择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投放。这样就可以在传播的阶段节省很大一笔资金,这也符合微电影微制作和微传播的特点。

(三)内容为王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在内容方面的区别,主要就是传统电影注重场面描绘,更加注重视觉效果以及对于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有许多传统电影在场面制作上投入大笔资金,就是为了营造出相对宏伟辽阔的场面。但是微电影与之不同,微电影更加注重内容的描述,例如《老男孩》这部微电影的出现,可以说颠覆了我国观众欣赏电影的传统目光,更习惯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来欣赏这种短小精悍却又富有内涵的新型电影。《老男孩》在故事的设计上,完全符合微电影的要求,选择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故事阐述,亲近观众的同时,也没有过多的大场面拍摄,只有许多和观众心灵发生碰撞和产生共鸣的内容,深深的抓住了观众的心。

(四)受众心理

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分析,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似乎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群体。毕竟真正懂得电影的人占据少数,大多数的观众都是将电影作为休闲和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表现。因此可能对于观众来说更容易理解微电影讲述的内容,相反对于一些传统电影,大多数观众如若不是发烧友或者对某一导演非常了解,那么第一时间一般很完全了解一部电影的完整含义。因此微电影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符合现代人对于电影的要求和把握,同时也充分地尊重大多数人的受众心理,更好地将电影的内涵展现出来。

四、微电影的美学价值

(一)审美价值

1、故事碎片化

故事碎片化是微电影审美价值的重要展现,在微电影当中,故事情节的主线并不明确,并且许多故事都是碎片化的。《老男孩》这部微电影就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一点,由许多非连续性的片段构成,不同阶段的不同故事,构成了整部影片,完成了叙述,形成最终明确的思想内涵和主旨体现。

2、影像深度平面化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影像的深度更加平面化,通俗化,简单化。更加注重故事的开放性、趣味性,不再是过于强调中心深度的权威性,比如微电影《小心,我爱你》就是这样的典型之作。这部影片被评为2011年网易微电影的最佳影片,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一些深度的东西简单化,并且完全追求故事的叙述性,不沉溺于拘泥的格式,而是更加开放的进行叙述,使得整部影片的看点更为鲜明。

3、叙事意义个性化

微电影在故事的选择上,不会选择一些宏大的场景,伟大的人物,抑或是历史题材性质的大事件,微电影的叙事会着眼于小的故事,小的人物,要么刻画一些真实的小人物,要么讲述几个简单的小故事,通过主要体现一种个体语言的表达。同时通过叙事意义的个性化,展现一种小的情节和小的感触。

(二)审美理想

微电影可以有效地为观众呈现一种理想化的观影体验,这是传统电影所不具备的。另外微电影在选材方面,与传统电影来说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电影一方面擅长营造宏大的场面,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比较宏大的历史性命题,而微电影则着眼于社会现实当中一些平凡的小事。所以很多时候观众在观看微电影过后,往往容易形成一种非常理想的社会憧憬,也会让观众因为其中的某一个细小的细节,产生顿悟,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微电影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突破,是传统电影所不具备的。

五、微电影的未来走向

(一)为传统电影业提供支撑

就微电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也有不错的发展空间。微电影的产生,并不会对传统电影产生严重的恶劣影响,相反会推动我国电影业的发展不断进步,也为我国传统电影的制作和拍摄带来更多的灵感。最近几年我国的传统电影也开始追求大手笔的制作,但这样的制作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整体发展,一味追求好莱坞形式的电影,并不符合我国的电影发展水平。我国在电影制作、拍摄、后期剪辑、电影包装等方面,与西方尤其美国电影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如何在传统的电影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既具有先进技术又符合中国国情,就是当今电影行业发展当中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微电影的发展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真实故事以及走进观众身边的生活,更能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点点滴滴,观众通过对微电影的观看,获得对一些现实事件的理解,往往是电影的根本目的所在。融合微电影短小精悍的叙述手法和贴近生活的剧情设置,来更好的为传统电影业的发展带来灵感和帮助,促进我国电影行业不断蓬勃向前。

(二)独立电影产业链

虽然电影产业在我国近些年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还不足于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进行发展。电影产业在我国国民收入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电影产业链。电影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我国带来诸多经济效益,因此中国电影发展应该不断地融合微电影在电影行业中,更将其与传统电影结合起来,利用微电影的制作成本低,费用少,投放平台灵活多变,观看媒介可移动等特点,与传统电影的大场面制作,精良剪辑和包装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我国电影产业形成独立的产业链,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带来更多的效益。

(三)商业性

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还主要依靠于网络的平台,这就使得其商业性不够明显。虽然商业电影在我国一直不被看好,但是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惊人的票房收益,作为一个产业持续的发展下去,在其中融入商业性的特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聘请专业制片人选择投资的公司进行成本的收纳,其次还应该加大对于微电影自身的包装,将其推向院线,以更多的平台来宣传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其成效。当然其中定不能少了广告的植入,广告的适当植入可以为制作方省下一笔开支,也是微电影获得巨大利益的首要条件。

结束语:

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各方面也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结合传统电影的优势,摒弃传统电影的弊端,进行自我的修正。微电影制作应该注重其优势的地方,节约运作成本,减少资金投入,抓住其播放平台广泛的特点以及故事内容深入人心的优点,同时也应该融合传统电影的精良制作以及在院线的投入和推进,更好的进行自我完善的同时,为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也为我国电影产业形成独立的产业链而不断奋斗。(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婧.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叙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2]周琳.微电影的情感表达与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张妹.论微电影[D].曲阜师范大学,2013.

[4]权亚楠.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5]薛国梅.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王燕子.“微”美学:论微电影的实验性[J]. 文艺评论,2014,11:103-105.

[7]何丹.解读当代台湾新电影的美学价值——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7).

电影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后现代是当代盛行的文化思潮,它深刻地影响当代的电影,对我们的电影鉴赏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后现代电影特质的基础上,探寻电影鉴赏课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后现代的生存和实践构成了我们目前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壮观的历史事实,从学术领域一直走进世俗生活,风靡于当下的理论界、文艺界。由于后现代主义以怀疑、反叛、消解为基本特征,以无中心意识和多元化为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艺术精品的存在受到了消费性的挑战,出现了高科技操作下的复制的艺术,甚至拼凑的艺术,它既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审美情感的衰竭,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了现代人审美情感的缺乏,传统的经典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影视,更是首当其冲地成了“后现代”物化形态的代表,被人们反复地举例、分析。后现代主义影视文化是一种平淡肤浅、无深度的、缺乏丰厚的审美意蕴的媚俗文化和以游戏为特色的大众文化,它将美丽的梦幻等同于现实生活,缺乏批判性,失去了改造现实困境的动力。后现代电影在大学校园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风靡一时的《大话西游》便是一个例证。据最近调查,有72%的大学生经常看电影,75%的大学生喜欢看西方当代影片,在印象好的12部影片中,西方影片占了8瓿而印象较差的12部影片中,中国片占了10部,有68%的学生通过影片欣赏西方当代的生活方式,后现代电影在大学校园里基本得到了认同,这说明西方电影这位以文化娱乐和艺术欣赏面貌出现的教师,取得了不战而胜的战果。这个战果不仅体现在艺术上,更体现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当代的大学生普遍认同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的现代意识,就是西方影片的“佳绩”。这就使得我们费尽心机在学生中进行的社会主义前途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在后现代的电影中化为乌有。现代大学生电影价值的取向,归根结底是当代美学的贫困和哲学的贫困,这是当代大学生先天性的缺陷。本论文试图在窥探后现代电影特质的基础上,思寻当代电影鉴赏课的教学方法与途经。

一、后现代电影的特质

1、历史深度的缺失

由于人类是通过语言结构支配下的思维定势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后现代主义据此认为世界即文本,文本即世界,人类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游戏或文本游戏,并进而认定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一种文本。同时,基于人类思维和语言文本之间的不一致性,后现代主义据此推断出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碎片性和不确定性本质。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化通过对文本世界的解构,消解了社会、历史和人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丧失了现代主义精英文化的批判性和超前性,成为一种琐碎无聊的符号象征。徐友渔把后现代主义显著的特征看作是“反对整个主义倾向,对多元主义的提倡和偏爱”。后现代主义推动下的影视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的游戏、消遣和文化商品,它对文本结构的颠覆和对意义的消解,使文化的主体性被淡化,历史意义被消解,深度模式被削平,从而走向平面化。王朔电影,如《顽主》、《轮回》、《大喘气》等,在调侃中亵渎,在亵渎中消解着神圣的规范、权力话语和削平历史深度感,当身着比从基尼的女子表演队,与拖着长辫子的前清遗老、解放军战士押着国民党军人、红卫兵们手里的大字报等画面交错地合成一组影像时,当一个自厌自弃的现代人面对着镜中之像,狠狠地击碎镜子,又用手杖在墙上勾出一个夸张的巨大的人形时,似乎一切曾被认同的意义都撕裂成了碎片,而亵渎、轻佻与喧闹倒成了时代病的注脚。周星驰的以游戏来消解崇高,将荒诞来替代正说,通过拼贴,将不可能的成为一种画框内的“正在进行”,传统的神圣光环在后现代那里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2、大众化、商品化

如果说古典文艺是以文艺超越现实,是以文艺的反商品化并诉诸于人的理性来获得其立足于世界的独立品性,那么,后现代社会的文艺则是以顺应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同一并诉诸于人的感性为宗旨的。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往往充斥大量日常生活中的粗俗语言,甚至在严肃的作品中也出现这种语词的拼凑,壁垒森严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边界被推翻,“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模糊”。阿多诺说:“文化工业保留了提供娱乐消遣作品为消费者服务它们不是通过公开的命令,而是通过娱乐消遣作品原理中所包含的比自己本身更重要的现实的精致描述而最终完成这种任务的。”为了使消费者在休闲娱乐中自愿地掏出钱来消费他们的产品,大众文化就把一切的界限——经济与文化、艺术与生活、雅文化和俗文化都融汇在一起,艺术和生活同一化。这样,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实用性的追求,使影视文化不仅成为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一种营利的文化商品。文化商品的大规模制作使影视文化完全进入产业化和市场化运行轨道。影视文化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意味着文化和经济的界限也趋于模糊和消解,影视文化进一步偏离了精英文化的范畴,彻底成为娱乐消遣的工具,从而使“玩”和“乐”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本质内涵。

3、游戏性

后现代电影以娱乐性和消费性为支点,而这样创作出来的文本通常具有相当的游戏特征。西方后现代电影既是生产又是游戏,它们常常运用“古今同戏”的手法使观众产生时空倒错的感觉,导演将历史与现实安排在一个平面,使观众在倒错感的体验中获得愉悦,创作者的幽默感也在极具破坏力的暴力美学中得到张扬。昆丁·塔兰蒂诺导演的《低俗小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把所有硬的东西,暴力、性、政治、国家的战争都变成像果肉甚至番茄酱一样容易吞咽。《低俗小说》中的暴力是被美化的暴力,塔兰蒂诺化暴力为玩笑,化性为玩笑,化政治为玩笑,化历史为玩笑。张建亚执导的《三毛从军记》写《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使用游戏的方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中有《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元素,也有样板戏和《战舰波将金号》中“敖萨阶梯”中的经典镜头,表面看来十分悲壮,但只要王先生进入镜头,马上解构了传统文本,只剩下一种游戏感。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成为假托在古代的一个用影像构造的游戏世界,空间成为这部影片的核心,影像赋子每个侠士不同的空间,而特定的空间又与人物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他们游戏的场所。解构主义影视常常从满足大众娱乐需求为目的,竭力为消费者制造出一个按照快乐原则营造的狂欢节,用游戏来颠覆权威话语的虚伪性。

二、后现代语境下电影鉴赏课教学的思考

1、课程的重新定位

电影鉴赏属于艺术类,是跨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跨文化娱乐与艺术教育的新课程,目前,在各高校中,这门课程只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也只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

素养,而影视背后的文化思潮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方式。当前,所谓中西文化交流,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单边输入,通过电影传播的现代流行思潮最为迅速、最为直接、最为广泛,其它领域没有像电影这样直接面临西方思潮的压力。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在对待西方后现代电影上,不少教师在“拿来”的同时,缺乏批判,没有进行相应的疏导,导致一些低俗的东西在校园中流传,损害了校园文化的纯洁性。所以,影视课承担着专业知识讲授与现实思潮分析、批判的双重任务,这就是影视课的定位。 

2、师生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文化呈现出单一性,精英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学校、教师所宣扬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观念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教师也因此而成为主流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之一。但在当代,由于学生在掌握新的电脑和网络技术上具有更强的优势,对后现代社会中各种新涌现的知识信息更易于接受,他们在知识获得和文化资本的占有两方面都日益占有优势,教师的权威性逐渐减弱,其立法者的地位也不再存在了。在西方影片常规和非常规进口都十分活跃、电脑户联网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比教师要快,他们观看各种类型新片易如反掌,禁锢将显得愚昧,放任表现了无能,两者都不得人心,正确的方法是同步甚至超前引导。只要适时而准确地对表现后现代思潮的新片进行读解,组织讨论,分析其正误,学生们才可以从中增强分析、取舍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提倡研究性学习、师生的平等、弘扬新课程的新知识的教学。而电影鉴赏的教学,就其本质上而言,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们不仅需要教师的传授,更多的是需要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前进,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师生的平等对话是课堂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事实上这也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教育的发展方向。

3、革新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电影观

当代影视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以经典性为特征的传统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叙事趋于消解,后现代主义主张的非中心化、琐碎性、零散性和无深度性,与信息化时代的影视文化特征相辅相成,相互渗透。许多学者都已指出,在西方后现代影响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流行艺术越来越向开放型、多元化、零散化方向发展,而且解构崇高、游戏人生、戏说历史、商业炒作,在影视文化圈内比比皆是。影视审美早已从接受教化、道德认同、追求理想主义等精神层面,到转向视觉刺激、感性满足和对物质享受的快乐想象,对日常生活的点缀装饰。

传统的电影课程教材脱臼于文学创作和话剧创作教材,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兴起一次革新电影语言的大讨论,目的就是刷新电影观念。这次讨论并不彻底,对影像思维体系缺乏认识,而对文学手法的运用又采取排斥态度,将文学性与电影性对立起来,讨论的成果也没法反映到教材中,因此电影教材仍然是一副老面孔,与当代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而在当代,后现代思潮的涌动并没有在电影教材中得到反映,后现代电影却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电影教材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墨守定法,苛求挑剔而又无所作为的态度是决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教材中适当引介当代电影的潮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电影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能够彰显国家尊严与民族利益的形象,凝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得到多数中国人的认可,就可以被称之为中国元素。最近几年,中国元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将中国元素应用到电影当中,充分表现出其独有魅力。在我国电影表象下,中国元素具有一种传统形象指示,在电影制作当中,这种形象指示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元素在电影形象中的运用,并提出中国元素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元素;电影艺术;合理运用

一、中国元素的含义与种类

(一)中国元素的含义

由中国人创造,在中国民族生产发展中凸显出本国的人文传统与风俗面貌,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成果皆属于中国元素。但凡被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具有中国元素。另外,中国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但并不是完全对等,即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共性,也并非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含义,还应进行正确定位,避免出现混淆。

(二)中国元素的种类

从形式上进行划分,中国元素可以分为有形的物质元素与无形的物质元素,例如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民族习惯等都带有中国元素。站在时间的角度,民族传统元素与民族现代元素都属于中国元素,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民族传统元素,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流与遗产都属于侧重点,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绘画、书法、剪纸、皮影等都属于传统民族元素。一个民族的元素与当地人的智慧汗水有着直接关联,合理利用中国民间艺术元素,服务于中国电影创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

二、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一)中国元素在意与象中的运用

在《周易》当中,“意”与“象”就有了简单的表述,卦象就是所谓的“象”,“意”是卦象当中所要表达的意想。如果说象是工具方法,意就是主题目的。我们常说的成语“得意忘形”,则是表达不拘泥具体的象。在中国电影艺术当中,意境是所要透露的内容,比较偏向于天人合一、情景融合等。在《英雄》这不电影当中,中国元素得到广泛使用,正是因为场面恢弘大气,电影当中的盖世武功、壮丽山河令人们感到震惊,同时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所运用的中国元素,将意象上升到了画面意境当中。影片当中所提到的“悟”,琴声中所参悟的心法、枪法、箭法,主人公经过了多年的苦练,在变幻莫测的舞剑当中领悟到了“剑”的真谛。“天下”之道在影片当中所描述的人物形态与战争场景得到映射,相生相克的画面,拓展了观众的视野,吸引了观众的眼光,将象与意进行了统一。“意与象”这一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中进行多次运用,丰富了演员的形态,活跃了演员的思想,逐渐到达一种大象无形、理达而隐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展现了出来,在我国动画影片当中,色彩、形态、音乐等都采用了空白意象,齐白石《十里蛙声出清泉》的意境影响到了中国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有传统的中国画册作为起点,图像打开之后便成为了一幅幅当地的风俗景观,伴随着悠扬的琵琶声乐与古琴声,将人们引领到了一个悠扬恬静的意境当中。

(二)中国元素在形与神中的运用

道家在对世界观与自然观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道与神都因自然而产生。我国电影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艺术形式逐渐以神为主题,以形为主干,中國元素在电影当中得到充分运用,对人物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许多方面都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画,表现人物形象时选择简练的线条,将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例如《山水情》这部影片,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手法,在电影艺术中运用中国国画,融入多元化的现代技巧。在电影艺术中融入中国元素,单纯依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更不是将多种中国元素进行排列组合,而是依靠艺术家对各种事物的把握程度,对精神实质具有的敏感嗅觉。年画、水墨、剪纸、折纸等艺术元素,种类繁多形态丰富,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电影中运用这些元素,能够将中国特色充分彰显出来。在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相继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品,《金色的海螺》《哪吒闹海》中都得到了印证。民族传说、童话故事、文学著作等,是大多数电影的取材重点,能够将大众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不畏黑暗势力、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金色的海螺》这部影片,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时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剪纸与皮影技术,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融入中国元素,既推崇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与艺术形式进行完美融合,在电影艺术中中国元素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中国元素在题材方面的运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独有的成长环境,纵观当前许多电影艺术的发展情况,大部分题材都与民间风俗、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有关,他们都存在一个共性,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这些中国元素在电影艺术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部分具有夸张性、科幻性的题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达到某种欲望,甚至得到良好体验。寓言故事当中包含的中国元素,情节夸张幽默,同时也蕴含着许多智慧,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引导人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南郭先生》就以古代南国先生的故事作为原型,将以次充好、滥竽充数、不学无术的腐朽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当中,国宝熊猫的形象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影片选取的题材源于中国,其中的故事内容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光色的运用、语言的肢体动作等皆是如此。中国电影元素选材中,神话也是重点考虑因素,通过人们丰富的想象,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神化,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由古典神话《大闹天宫》所改造的这部影片,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无论是其中的主角孙悟空,还是配角哪吒,都勇于和黑暗行为进行斗争,为人们树一个楷模形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元素具有其独有特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将这些优势应用到电影艺术创作当中,是当前电影行业的发展重点。在当前这一大环境中,将中国元素与电影艺术相互融合,不仅在语言造型方面表现突出,还能够将中国元素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彰显出来,循序渐进的挖掘电影技术中适合中国元素的切入点,促进中国电影今后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电影的叙事惯例——零度剪辑、缝合体系等电影核心概念的理论诠释[J]. 储双月,李相.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4(01).

[2].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传播——2017年度中国电影北美地区传播调研报告[J]. 黄会林,孙子荀,王超,杨卓凡.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1).

[3].对话与商榷:中国电影学派的界定、主体建构与发展策略[J]. 饶曙光,李道新,李一鸣,万传法,孟琪.当代电影. 2018(05).

[4].媒介进化与艺术“共生体”的形成——走向艺术生态链与有机整合的电影发展史[J]. 李建伟.当代电影. 2017(03).

作者简介:

李澜,出生年月:1997042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江苏省南京市,当前职务:学生,学历:本科.

电影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影片《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展现了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的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该片自上映以来票房势头高涨、好评如潮,本文利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英雄原型”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探究《长津湖》的热映原因。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英雄原型;《长津湖》

若说2021年最火爆的电影,非《长津湖》莫属。2021年11月24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电影《长津湖》含预售票房已超56.94亿,正式超越2017年上映的《战狼2》摘得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为什么近些年来抗战类电影能深得民心、票房热卖呢?因为这类电影触及了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英雄原型”,人们从内心深处崇拜英雄,所以人们热衷于这类题材的电影。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在论及文艺思想的时候曾经运用了其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集体无意识 (Collective unconscious)。他说“: 我之所以选择‘集体的’这个术语,因为无意识的这一部分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的;同个人心灵相比较而言,它或多或少地具有在所有个体中所具有的内容和行为模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1]荣格还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 型。”[2]荣格进一步解释说“: 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相遇。” [3] 从本质上讲,原型是一种经由成为意识以及被感知而被改变的无意识内容,从显形于其间的个人意识中获取其特质。这种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被称为原型意象。荣格所识别和描述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英雄原型、太阳原型等。按照原型心理学的解释,英雄是在人类集体意识中存在的某种原型,这种原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如同基因一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世代遗传却难意识到,这种文化基因,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中。英雄形象作为民族精神的符号载体,拥有持久的文化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二、中国式“英雄原型”

泱泱五千年中华历史,英雄辈出。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后羿射日、从大禹治水 到女娲补天、从豫让死君到华元卫宋、从荆柯刺秦到苏武牧羊、从文天祥誓死不降到谭嗣同勇赴刑场,从杨靖宇到黄继光,从雷锋到徐洪刚,从焦裕禄到孔繁 森......一部华夏史就是一部慷慨豪壮的英雄史,英雄行为成为鼓舞并滋润一代又 一代人发奋图强的生命基因。[4]对英雄的崇敬隐性地存在于中国人的种族记忆和民族文化意识中。那么中国人所崇敬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与西方“超能力”式英雄不同, 中国的英雄往往都是“凡人”。我们的英雄植根于中华大地,我们的英雄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他们不会魔法、不会刀枪不入、不会吐丝织网、不会飞天遁地,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如果非要说我们的英雄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聪明才智和钢铁般的意志。

第二,英雄不等于完美的人,英雄也是常人,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会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往往他们会经过一系列的历练而成长起来。也就是说:

第三,英雄的结局往往是悲剧的。什么是英雄?英雄是那些在危机时刻、在面临自然灾害或人為灾害挺身而出的人,与灾难较量并不是容易的事,每一次的斗争都会伴有英雄的受难甚至牺牲。无论是神话中的夸父、精卫,还是古代的岳飞、文天祥,亦或是现代的赵一曼、杨靖宇,英雄的归宿往往是让人心痛的。

第二,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中国文化是提倡集体主义精神的,中国式英雄形象往往来源于生活中具有突出品质的普罗大众,一个有名的英雄可能是千千万万无名的英雄的缩影。

三、《长津湖》中的英雄形象

《长津湖》这部电影以中国历史上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疫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中丰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式的“英雄原型”,触及到了观众的“集体无意识”,才得以创票房新高。

(一)平凡的英雄伍千里

吴京饰演的伍千里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战士,他出生于普通的渔村人家。在生活中他只是一个一心想着给父母盖房子、给弟弟娶媳妇的普通汉子,他大概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的缩影吧,平凡而普通。在军队里他是一个有威信,有智谋的经验丰富的战士。

为什么他能在一次又一次炮火中存活下来?不是因为他有主角光环,只是因为在战场上只有不怕子弹的人存活下去的概率才更高,他靠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得以存活。比起其他人物形象,伍千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不像梅生一样会说英文;也不像余从戎一样能驾驶坦克;甚至不如他的弟弟能精准投雷。但就是这样平凡的人,才能触动观众。英雄不是刻意捏造、表演出来的,真正的英雄就是像他一样平凡普通,为谋生路而无惧死门。

(二)逐步成长为英雄的伍万里

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是一个逐步成长起来的英雄。在真正走上战场之前他就是一个小混混的性格,天不怕地不怕,来当兵只是为了能让哥哥看得起自己。他不懂规矩敢于拦首长的车,他拿枪指着自己的哥哥,他与捉弄自己的战友打架,他调皮地用弹壳砸雷公…..七连的人没有人说教他,真正让他成长起来的就是战争的残酷,他亲眼看着和自己同龄的少年还没抵达战场就成了残骸,他亲眼见证的生与死让他从最浅白的杀20个敌人就是英雄到理解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他也从捍卫自己家分到的那块田变成了守护祖国江山的英雄。

他的成长史让观众看到了英雄也不是完美的人,英雄也是需要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伍万里的经历也符合观众对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心理认同模式,这种心理认同使得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都会以这个标准来预设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故事情节,而影视制作者也会按照这种“套路”来拍摄电影。[5]久而久之,这种“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心理认同模式不断得到增强,慢慢在观众心中形成了观影无意识,伍万里的成长经历自然是符合观众的这种心理预期的。

(三)悲剧英雄雷公

胡军演的雷公雷睢生,大身板大嗓门,是一个带有一些匪气的老兵,最开始还喜欢拿新兵万里逗趣。但正如大家伙叫他“雷爹”,他像这些后辈的父亲一样,他护犊子,心思细腻,教新兵如何在战场生存。他教别人如何生存,自己却是向死而生:影片最后他把美军投放的轰炸标识弹抱起来,放在车上,一路穿过枪林弹雨,开车拉到了美军营地,让美军飞机错误地轰炸自己的坦克——雷公也在轰炸中不幸牺牲。临死前,雷公在喊疼,说不要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还有牺牲前唱了来自故乡的歌谣。他在影片中的经历也符合英雄的基本叙事范型,即:战斗——挫折——牺牲——胜利。

在他牺牲一刻,观众看到的仿佛不是一个影视人物,而是扑枪口的黄继光、忍火烧的邱少云、受严刑的赵一曼……他的表现将英雄放归于普通人,也正如电影中的“哪有打不死的英雄”这句话所说,他们都是肉体凡胎,我们的英雄也会怕疼、怕死、怕孤独。英雄的人生是辉煌的,英雄的人生往往也是悲怆的,这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雷公就是英雄走向毁灭的典型,他的壮烈牺牲也触及到了观众心底对于“悲剧式英雄”的惋惜、心痛的集体无意识。

(四)集体英雄冰雕连

电影最后,美军南逃沿途被这样的情景震惊: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他们的任务是狙击败退过来的美军,在战斗命令下达前谁也不能动。他们等来了敌人,却再也无法亲自击杀敌人了。电影的这一幕颇为震撼人心,每一位士兵都是平凡人,在极寒的自然条件和对敌军的未知中,他们至死不退。

英雄的魅力在于壮烈在于胆识和勇气。在他们的一生中可能承受挫折、失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肉体虽死,但英雄精神永存。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他们以集体的形象出现,“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由此可见,《长津湖》的成功不是偶然,它的票房也不是靠“水军”刷出来的。《长津湖》这部电影用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塑造了一众血肉丰满的“人性化英雄”,在不经意间触动了观众无意识的英雄情结,唤醒了观众的民族精神,引发了观众对于和平年代来之不易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荣格,《四个原型》,第3-4页,伦敦,1972年版。

[2]荣格,《荣格文集》英文版,卷九,(一分册)第4 页 。

[3]荣格,《荣格文集》英文版,卷八,第137-139页。

[4]谢鹏鹏,《灾难新闻中的“英雄拯救”原型主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

[5]郭学军、王列,“集体无意识”中的“英雄情结”——《士兵突击》热播原因探析[J],《电影评介》,2008年第16期,51-52頁。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上一篇:动画广告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