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

2023-09-18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第1篇

1. 海绵城市建设产生的背景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建筑、道路密度的不断增加, 首先会出现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带来的还有因城市雨岛效应、城市雨水渗透率低、雨水管道建设不足等产生的城市“看海”问题。为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问题, 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 是新一代城市雨水洪水管理的概念, 即城市应对雨水能够像海绵一样, 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3. 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建设海绵城市应采用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基本原则, 注重生态的保护, 充分调控利用雨水, 发挥城市的绿地, 水系对于雨水的吸收、净化作用, 减少对雨水管网的大量投资, 既减少了内涝的发生, 又增加了城市的用水, 美化了城市环境, 降低了城市的雨岛效应的发生。

3.2 改变传统建设理念

在传统城市开发过程中, 我们注重的是改造自然, 将原有的河湖湿地等进行填埋, 统一构建成水泥混凝土铺装, 通过建设大量的管网去排水。这样会导致一次性的投入过大, 当城市的人口增加或雨水增加, 道路上的管道容量又显得不够用, 管网运行成本高, 社会效益低。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去建设, 将原有的河湖湿地去保护建设, 保持原来的水系。采用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模式, 对雨水采用地上地下蓄排结合, 分布式建设系统。可以兼顾近期远期建设, 虽然一次性投入大, 但产生的运行成本较低, 社会效益优。

3.3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一是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等生态区, 保留能涵养水源的湿地, 维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这是建设海绵城市基本要求;二是修复和恢复生态环境。采用生态的方式去修复已经破坏的水体、河流、湿地等生态环境;三是降低环境影响的开发模式。合理的控制土地的开发强度, 在城市中规划并保留一定的生态用地, 降低不透水的铺装, 减少对原有的环境的破坏, 根据条件建设湿地公园, 增加水域的面积, 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应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

流排放系统共同建设。三者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2]

4.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整体进程不统一, 不能形成系统

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在建设城市新区的一部分建成海绵城市, 而其他部分还是传统的建设, 结果依然表现出城市“看海”。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4.2 规划不够全面

海绵城市的规划一般只体现在新区建设中, 对于原有的老城区改造存在不足, 而老城是更容易产生内涝的地方。

4.3 各部门建设协调不足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建设、水务、市政等城市职能部门共同建设, 而有些部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都不太清楚, 以为就是修修道路、收集雨水等。会造成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共同推进。

4.4 资金投入不足

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初期建设也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而政府对于海绵城市的投入又会不足, 导致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慢, 范围小。

5. 海绵城市建设应用中的建议

5.1 加强对海绵城市的认识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加强各相关部门对海绵城市的认识, 通过形成共同的认知, 多部门共同因地制宜地制定长期规划和切实可行实施方案, 可以保证方案的可行性, 促进建设的进度及方向。

5.2 加大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城市的新建区应进一步加大对原有的生态系统中的河流、湖泊、湿地的保护, 减少在建设过程中对其破坏, 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 进行开发。设立生态保护区等方式, 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5.3 增加海绵城市规划的范围

海绵城市的规划应统一进行, 将老城区和新城区共同纳入到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去, 对原有的道路等建设进行有效的改造, 减少传统的建设方式, 形成统一的渗水、蓄水模块, 增强海绵城市的统一吸收能力。

5.4 采用PPP模式进行投资

对于前期投入巨大的海绵城市, 政府财政显然难以支撑, 对此建议采用PPP模式进行投资, 对后期收益开展积极探索, 对融资项目进行合理搭配打包, 明晰权责条款设计, 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6. 小结

综上, 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以后的一个城市建设发展重点, 虽然现在存在诸多问题与不适应, 但这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 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进一步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共同构建美好的城市。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但使得城市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而对于海绵城市来说,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水资源的问题, 并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发展,城镇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艳琳.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6, (04) :249.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第2篇

1.1 海绵体的稀缺

海绵城市是城市化建设过程当中典型的城市建设类型, 不仅能够更好地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 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对环境造成的各种破坏。然而,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 某些城市为了能够更快地看到城市建设效益, 没有充分地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问题。而在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对生态湿地、生态水源、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 同时也使得城市当中的绿色海绵体数量大幅度减少。

1.2 缺乏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缺乏建设经验和技术, 对于某些管理问题也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另外, 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对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也逐渐的推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条款, 但是仍不能有效地解决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各种建设和技术问题。政府部门需要搜集较为完整的资料, 通过系统的分析之后才能够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有效的调整。

1.3 弊端风险较高

海绵城市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和技术选择方面仍存在着较多的风险, 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风险将会对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如果在北方城市实施这种方案, 由于北方地区的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涝能力, 在夏季降水较多的时间可能发生难以估量的灾难性后果, 同时也会对海绵城市的整体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 重建不仅要重新的进行海绵城市整体结构设计, 同事也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将会大大增加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成本。

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点的实际应用

2.1 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技术

在海绵城市建设开始之前, 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实际的地质情况和降水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调查, 然后通过专业性的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数据。工作人员首先要对海绵城市建设本区域的年径流量进行了解, 然后可以建立专业的模型对开发建设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进行模拟, 通过将海绵城市具体方案和面积比例、水环境标准、年径流量、雨水资源利用率、径流峰值控制等相关数据录入其中, 并通过模拟的出结构, 然后才能进行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层等一系列的设计, 并根据实际的设计选择最为适当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

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对开发区的成片开发区、各类园区、城市新区等的地质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 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海绵城市的整体建设效率和建设水平。

2.2 全面加强评估和后期管理

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定期的对海绵体进行综合的评估, 评估的内容不仅包括海绵体的蓄水能力, 也包括海绵体的防洪能力、水文功能、生态功能等相关的内容。然后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将海绵体的评估结果和重要数据记录在案, 以保证能够为后续的海绵体的维护和改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经验支持。

结束语

在全面以节能环保为发展主题的当下,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也必须要充分地考虑节能环保的问题。基于此, 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全面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各方面情况的研究, 在充分地了解城市自然雨水和实际地质情况的前提之下, 合理的进行海绵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在规划的过程当中, 不仅科学的进行海绵体设计, 时也加强海绵体的有效建设和后期的管理, 以确保海绵体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水资源稀缺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也能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建设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深给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不断的提升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环保水平和节能水平, 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全面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的选择适合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和有效方案, 不断地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技术难点, 然后进一步的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点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 王二松, 李俊奇, 王文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施及产品选择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 2016, 01:37-38.

[2] 邱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关键点分析[J].现代园艺, 2016, 12:211-212.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第3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规划、生产绿地规划以及防护绿地规划三个部分, 在国家现行《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中, 明确了“绿地”的概念, 即城市建设用地类型。从狭义上来说, 城市绿地也可以指代被绿色植被所覆盖的场地, 一般会与人工打造、设施建设相对建委完备的“公园”有所区分, 指的是单纯的、二次加工痕迹较少、面积较小的绿化地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能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自然生态质量,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明确, 如何能够更加合理、规范、科学的完成城市绿地规划, 成为了城市规划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问题。

二、城市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城市绿地规划过于形式化

结合近些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完成度来看, 存在过于重视审美需求、忽略绿地功能性的问题, 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过于浅薄, 存在大规模、浪费性的城市景观植被重新布置的现象, 认为城市绿地规划集中在景观植被的布设之上。同时, 利用大量雕塑等人造景观, 强行想要提升城市绿化的观赏性, 浪费了大量的城市绿地空间, 甚至还有单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 利用假花、喷漆等形式, 假装完成城市绿地规划的现象, 不仅没有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 反而存在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 导致城市绿地规划的功能性和意义体现不出来。

(二) 缺乏长远发展的理念

绿地规划本身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完成的工作, 但是我国部分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 却打出了“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创造生态化园林城市”的口号, 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与表现, 导致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和长远性有所欠缺。比如部分城市存在“大树进城”的规划措施, 从农村引进和购买树木只能解决避免的城市绿地覆盖率, 缺乏长期性的规划措施。

(三)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城市绿地规划不仅是一个口号, 同时需要科学的决策、理论以及技术的支持, 在这方面我国做的仍有较大的不足。一方面, 我国对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起步较晚, 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另一方面, 规划决策者本身较为狭隘的规划目的与目光限制了城市绿地规划中, 对相关理论和技术的采用。比如部分城市的绿地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城市本身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因素, 大幅度降低了城市绿地的功能性, 存在过于追求表象、想当然的主观决策失误。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规划的优化措施

海绵城市是基于城市内涝灾害治理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可持续城市开发模式, 能够通过创新有效的城市排水系统, 实现留住雨水以及雨水的循环利用, 同时能够解决初期雨水径流造成的污染, 避免城市出现内涝、水污染等灾害问题。

(一) 转变绿地规划理念

结合海绵城市的特点来看, 城市绿地规划的重点应当在微观层面的绿地空间雨水循环系统, 在传统绿地规划内容的基础上, 强调对城市绿地规划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明确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 加强城市绿地规划中, 对城市环境、气候、地理、地质、地貌等诸多因素的了解, 在确保城市绿地功能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完成城市绿地规划。同时, 城市绿地规划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应当明确城市具有海绵效应的绿地比重, 进而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完成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将城市现有的绿地、自然河道、树木、园林等内容, 形成能够循环利用、具有海绵效应的完整系统, 进一步的提高海绵城市绿地规划的效率与质量。

(二) 增加绿地类型

绿地类型会决定后期绿地的功能性。城市本身需要解决和应对的雨水量与水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化,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 应当增加绿地类型, 不仅需要建设湿地、下沉式绿地等对城市降雨具有明显存储、调节作用的绿地类型, 同时还要根据城市雨水的存储预计排出功能, 设计新的绿地类型, 强调城市绿地的排水和渗透功能, 更多层面和角度的完成对城市雨水的利用, 且有效避免雨水径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 强化城市绿地建设技术

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与理论支持, 不仅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城市建设成本投入, 保证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需要在明确和落实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包括城市植物群落、绿地类型、规划目的等内容, 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为合理的建设技术。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海绵效应的研究, 通过建立健全的理论知识体系, 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促进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最大程度保障城市建设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也越来越强,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 提出了更加新颖、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概念, 而城市绿地规划则是实现城市海绵效应的关键因素, 应当在结合城市现有资源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系统完成城市绿地建设, 实现城市内部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以及水节约有机水系统的建设目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同时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总结了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规划的优化措施。旨在明确城市绿地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站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特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规划

参考文献

[1] 应求是, 陆瑛, 黄晓, 王雪芬, 卢毅军.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河道绿地植物选择[J].山西建筑, 2016, 42 (06) :193-194.

[2] 李方正, 胡楠, 李雄, 戈晓宇.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 (07) :39-45.

[3] 王祝根, 李晓蕾, 张青萍, 李晓策.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J].规划师, 2016, 32 (08) :51-56.

[4] 叶惠珠, 李海荣, 牛来春, 赵瑜, 潘汝.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影响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 2016, 32 (08) :72-73+120.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第4篇

1. 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很难实现对极端天气的有效应对

城市中会发生暴雨等极端天气,当前我国城市给排水建设多选择“雨污同流”模式,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将排水管道与排污井相连,能够节约地下空间,可有效减少城市市政压力。但是当城市中出现极端天气时,非常容易因为排水能力不足出现积水等问题,损坏公共设施,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1.2 给排水设施较为老旧

海绵城市的建设多以现有城市建设为基础,对城市原设施进行一定的改造,并非完全重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存在有较多问题,老城区给排水工程管线因为存在老化问题,其性能相对较差。部分地区地下管线布置杂乱,无法集中管理和合并,影响海绵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水资源利用率低

海绵城市建设与普通城市建设存在有较大区别,海绵城市中的自然降水需要储存并二次利用,并非简单的排放。当前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对于水资源有非常大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破不容缓。海绵城市建设非常重视雨水存储、利用,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实现对雨水存储、利用细节的完善,不利于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2. 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建议

2.1 重视顶层设计的优化

顶层设计能够为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最基本保障,当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十分丰富,建设时间较短,针对部分建设过程中常见问题缺乏相应处理经验,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建设过程中容易有各类问题出现。顶层设计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城市特点,总结分析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对现有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比如说英国布里斯托尔,排水系统设计卓越,当出现大规模降水时,可通过设备实现对降水的引导,之后通过溪流、管道等集中水资源,应用在农田灌溉、种植等方面,保持绿色城市环境。

2.2 提高规划科学合理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着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在完成建设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建或者改造,同时因为投资规模大,相关单位部门必须要在施工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展开专业性设计规划。施工前,还需要展开合理预算,明确投资总额,邀请专业建设和施工单位展开分析。在施工设计环节,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等有充分分析,降低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与区域特点结合在一起,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条件允许情况下,还需要建设涵盖整个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在明确水资源利用方式后分析其可行性。在地下设施方面,不仅要有基本的砂土结构,同时还需要有机械设备方面支撑,因为地下环境湿度较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机械设备的耐腐蚀性有充分分析考虑,制定可行性高的检修制度。另外,因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存在有非常大工程量,涉及城市建设方方面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与其他管线的协调,最大限度降低施工不利影响。

2.3 展开试点研究

试点研究在丰富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各类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加大试点力度,以海绵城市为基础,提高建设科学合理性。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积极引进海绵城市建设先进经验,尤其在雨洪水资源利用方面技术,提高该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性,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在后续建设过程中,还可以考虑到城市空间立体化应用方面内容,包含水区内绿地和楼顶方面的利用,适当绿化居民楼顶,发挥出绿化带等作用,储存雨水并集中利用,使自然降水利用率得到提高。

2.4 明确相关注意事项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对一些细节性问题充分分析考虑。比如地下管廊管道进出孔设置、设备管理等,在进出开孔设施方面,结合施工区域具体情况,如果管道多,多选择竖井,利用机械方式通风作业,如果管道数量较少,利用防水套管穿管,明确通风次数。在吊装孔安装位置方面,结合管廊长度、弯曲度等因素考虑,每两个弯段之间需要安装一个吊装孔。管廊相关设备的运行维护,需要坚持便利性原则,空管道排水设施需要设置在每根管道最低点位置。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同时提高水资源方面利用率。当前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以从顶层优化设计、科学合理规划、试点研究等方面出发,结合施工地点实际情况,保证管廊建设后能够发挥理想作用,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可以对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高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有效性,更好的满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在给排水系统方面实际需要。

关键词: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给排水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娟.海绵城市设计给排水[J].江西建材,2017,(23):39,46.

[2] 张峰.海绵城市给排水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7,(10):79-80.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速度也逐渐加快, 城市的扩张减少了土地面积, 从而对自然中的水文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每次在强降雨天气时, 我们总能看到城市中出现各种内涝问题。现代化的机场建设除了一定的经济服务要求外, 还提出了绿色建设的要求, 能够通过科学措施来提高机场的环保性能, 从而降低资源损耗,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树立以“海绵城市”为基础的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城市降水所提出的, 目的是让城市能够进行正常的自然降水循环。要想建设以“海绵城市”基础的民用机场, 首先要转变建设理念, 在传统模式下的机场建设主要是硬化路面为主, 通过各种地下管道来进行排水。而在“海绵城市”概念下, 民用机场建设要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的各项技术, 例如利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以及植草沟等自然方式来排水, 将分散源头和缓排慢释作为主要的控制标准。在这种方式下, 雨水的下渗减排含量就会增大, 同时雨水的蓄积利用含量也会增多, 从而减少雨水的排放量, 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 节约水资源。民用机场使用“海绵城市”理念来进行建设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建设模式下机场中的雨水快排模式, 从而转化成排水、用水、净水、蓄水、渗水等多方面的综合排水系统。和传统建设模式不同的是, 利用“海绵城市”来建设民用机场, 能够将道路绿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提高其对于雨水的缓释、渗蓄和收集的作用, 从而有效降低机场内涝危机,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最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民用机场的自然净化、自然渗透以及自然储存, 促进民用机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机场建设的标准体系

在建设民用机场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各个部门和专业人员来对建设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从而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雨水利用系统落到实处, 并根据相应的建设标准规划进行建设, 从而提高机场建设可靠性与科学性, 实现民用机场建设的有效控制与引导。在进行民用机场建设时首先要建立以“海绵城市”为基础的建设体系, 对机场的绿色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是机场建设内涵更为丰富, 建立技术渠道、评价指标, 建设体系以及评价方式等内容, 从而构成绿色的机场建设理论体系。机场建设标准是推动机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机场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机场前期规划、建设、验收以及试运行等系统的机场建设标准。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广, 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 从而根据建设环境的不同制定出合理的建设标准。同时根据民用机场中的水资源排放问题, 建立降水排放的基本数据库, 通过各种数据信息来有效控制机场内部的降水排放问题。对于规模较大的机场航站来说, 由于规模较大, 因此机场的整体耗能也比较大, 同时也就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为此机场应该建立起环境监测系统和能耗监测系统, 从而为机场的绿色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三、创新建造方法, 使用新技术

在建设民用机场时, 还要积极创新建造技术, 使用新型建造方法。建设技术和方法的质量决定着整个机场建设的潜力。目前我国的民用机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例如机场整体设计和空域规划分离、机场运营和建设过程分离, 以及机场具有较大的环境压力等问题, 由于民用机场的设计面积较大, 能耗较高,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借鉴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理念, 从而实现民用机场的一体化运营、场地的一体化建设, 建立起模仿飞行区的仿真模拟跑道, 合理规划土地和雨水的相容性, 提出对于机场资源使用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 通过BIM技术、蓄冷、数字化技术、地源热泵、自动除冰融雪技术以及雨水收集技术等内容来提高民用机场的整体规划水平, 提高机场的建设质量。除此之外, 在建设民用机场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还要合理控制场地的透水面积比例, 明确控制指标, 通过建设各种低影响设施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 实现机场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景观建设

以“海绵城市”为基础的影响设施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景观元素, 而机场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建设元素, 增加一些绿色区域建设, 在提高雨水渗透能力的同时, 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例如构建植物缓冲带、蓄水池、植草沟、雨水湿地、渗透池、下沉式绿地、渗井、生物滞留地、绿色屋顶以及透水铺装等内容来进行景观建设[2]。在民用机场建设中引入景观元素不仅可以美化环境, 提高水资源利用, 还具有多种功能, 例如建立生物滞留地除了能够通过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源之外,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峰值雨水流量, 净化雨水, 从而提高径流总量, 强化径流的水污染控制, 提高机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我国民用机场的绿色建设提供了新的建设渠道, 能够帮助收集雨水, 避免机场内部出现雨水沉积问题, 从而在提高机场使用效率的同时, 还提高了机场的环境保护能力, 实现了机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环境, 可谓是一举多得, 为此民用机场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促进民用机场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城市的节能环保提出了新的渠道, 文本就此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民用机场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树立以“海绵城市”为基础的建设理念;建立机场建设的标准体系;创新建造方法、使用新技术;重视景观建设等内容, 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民用机场,建设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帅.民用机场建设成本管理的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 2017 (21) :60.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第6篇

1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2 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容

2.1 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图 1海绵城市转变传统排洪防涝思路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2 主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

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图 2海绵城市构建体系

2.3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对海绵城市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进行了总体阐述,用于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2.3.1 概念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

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图 3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

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表格 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与区别

2.3.2 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图 4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2.3.3 控制目标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各地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

图 5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α≤90%)、II区(80%≤α≤85%)、III区(75%≤α≤85%)、IV区(70%≤α≤85%)、V区(60%≤α≤85%),如图3-3所示。各地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图 6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

2.3.4 技术选择

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实践中,应根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表格 2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

2.4 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

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

3 海绵城市试点概况

3.1 试点城市申报

2015年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称,根据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经研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图 7海绵城市试点申报流程

针对资格审核部分,试点申报城市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2.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包括城市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城市水体等)、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建设要求,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3.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3.2 试点基本情况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2015年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

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其市场拉动作用不亚于城市化建设,投资量巨大。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试点城市中贵安新区投资46.7亿元,南宁投资95.19亿元,常德投资则高达250亿元。

同时入围海绵城市将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其中常德将有望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常德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南宁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16.5亿元以上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3.3 试点存在问题

针对2015年试点申报城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前期工作基础薄弱:城市现有灰色设施本身不完善,同时缺乏规划支持,部分城市连排涝规划没做,基础工作薄弱。

(2)建设目标设置不合理:总量控制率、排水防涝、防洪等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目标设定过高,无法通过考核;

(3)实施方案可行性不足:方案细化不够、指标缺少量化,因地制宜体现不够;

(4)制度、政策配套措施缺乏:包括协同机制,管控机制,考核机制,制定不完善。

(5)投融资模式方案不实: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缺乏投融资模式考虑或有投融资方案但缺乏可行性。

附录:部分海绵城市参与单位名单

序号

单位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北京建筑大学

3 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4 广州珠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5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6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 7 苏州河道管理处

8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 9 内蒙古城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 10 新余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11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2 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3 海口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4 华霖富水利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15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6 湘潭市建筑设计院

17 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8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19 浦东新区排水管理所

20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1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2 辽宁省鞍山市规划设计院 23 鞍山市规划局

24 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25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26 长沙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7 中国义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8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29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30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1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32 上海佳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姓名

谢映霞 王健龙 赵敏华 王浩正 周水明 赵亮 胡玉清 魏文涛 贾小慧 余剑 韩宇 汪望淮 詹振坤 窦秋萍 赵哲毅 杨亮 林怡 孙斌 孙云章 郑琴 陶丰收 王伟光 安景有 陆沈均 李鹏 李德新 吴小园 李楠 郑建春 孔洁敏 李兵 娄城铭

联系电话

010-58322000 13488679459 13611745764 18911852716 15821430304 13891815275 18606203618 18722325970 18504710175 13707906618 18636932723 13861857993 18976281657 13701672489 18616064850 15197293156 13951823853 18002239578 13501706449 13389203815 18155398610 13050030016 13322112210 13917925810 13821192962 15074982668 15267966699 18811360408 13520423039 13855124899 13918945960 13524512240

33 34 35 36 37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沈阳市规划院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司

刘洋 孙池 杨帆 王雨雨 李超新

上一篇:九年级教师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生产统计文员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