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

2023-09-19

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甘肃经济绿色发展成果

自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 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十二五”期间甘肃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1。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16年甘肃三产增加值增长9%, 比一二产增速分别高3.7和2个百分点, 占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50%, 旅游接待超过1.9亿人次, 综合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达到1220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3.7:36.2:50.12。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17年甘肃省着眼于从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谋划制定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及规划。甘肃省在国家首次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6位、西北第1位3。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甘肃省6个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过去甘肃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为新常态下甘肃经济的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常态下甘肃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十二五”期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 经济绿色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 在新常态下要更好的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制约因素。

(一) 产业知识集约化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5年产业结构在甘肃首次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 服务业成为甘肃经济的重心。从表面上看虽然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 但是这并不是经济学里的真正意义上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新业态, 实际上第三产业没有真正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原因主要是科技支撑性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作为新增长动力未能及时实现相应接续替换。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度。

(二) 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未培育起来, 经济增速下降

对于甘肃来说, 传统产业是甘肃省经济的支柱,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施绿色发展必须加强对这些传统产业的碳排放控制, 加强高能耗行业的能耗管控, 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产业转型升级期间, 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转变, 在以消费为主导的新的增长动力未培育起来之前, 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可能拖累地方经济发展, 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

(三) 共享发展方面短板突出, 全省如期脱贫压力大

在共享发展方面, 甘肃省教育事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就业再就业岗位压力较大、医疗卫生资源不能满足健康需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较低、养老服务公共设施严重短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文体事业发展投入仍然不够、, 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欠账较大、整体建设滞后。另外, 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仍然是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和最大的短板。从甘肃扶贫网得知2018年底甘肃仍然有1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还在5.6%, 返贫的因素还很多, 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环境污染加剧, 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由大中城市向县城及重点乡镇扩散, “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4。共享发展的短板, 会影响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四) 创新能力不足, 尤其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弱

甘肃要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转型跨越, 而创新是企业转型跨越的强大引擎。尽管甘肃近几年出台了不少政策, 但还停留在解决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等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的基本问题上, 缺乏对新型产品和产品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以及在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的集中投资。甘肃省对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较少, 从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网站得知, 2016年甘肃省有R&D活动的单位数为695个, 从事R&D人员有39796人, R&D经费内部支出869850万元, 其中政府资金为300201万元, 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22%。

三、新常态下促进甘肃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用新动力来推动新常态的建设时代。甘肃省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探索适合省情的绿色发展之路。以下我从政府的角度对新常态下如何促进甘肃经济绿色发展提出四条对策建议:

(一) 转变以生产总值论英雄的政绩观, 用好环保抓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不说一票否决, 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牢记总书记的要求, 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真正转变发展理念, 永远把民心挺在前面, 下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要辩证的看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的关系, 环境今天是短板, 但它也是机遇, 政府要用好环保这个抓手, 推动我们的经济转型升级。

(二)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坚决有力落实省委“3783”主体责任体系

环保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坚定不移地深化和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改革举措。坚决有力落实省委“37835”主体责任体系, 结合环保的特点实化、细化、具体化, 加强日常管理监督, 抓早抓小、动辄则咎, 真正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全面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综合素质, 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作出新的贡献。

(三) 加大法律和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政府应不断出台新的法律和政策, 促进支持甘肃绿色产业发展。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要加强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保障。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水权交易和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实施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保障机制。

(四) 坚持问题导向, 把共享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发展中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特别要坚持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方面, 甘肃还有很多的短板和瓶颈。坚持绿色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推进共享发展,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着力推进“健康甘肃”建设,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着力推动就业创业工作, 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是指导各地在“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根本遵循, 其中绿色发展是党中央针对人民对更优美环境期盼的庄严承诺。甘肃作为一个资源大省, 要达到“工业强省”目标、实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甘肃的梦想、完成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任务, 绿色发展是今天必须的选择。本文在分析甘肃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和新常态下甘肃经济绿色发展的劣势基础上, 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四条促进新常态下甘肃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绿色发展,甘肃经济

参考文献

[1] 范义.甘肃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N].甘肃日报.2016-03-01[06].

[2] 2016年甘肃省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情况.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网站.http://www.gsstc.gov.cn/kjtj/detail.php?n_no=349276.

[3] 苗杰, 史晓妮.新常态下陕西经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与社会, 2016 (05) :82.

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2篇

沧州的包装工业发展在持续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但是,包装产业资源能源利用率还比较低。据统计,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这与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随着网购的兴起,快递包装废弃物占城市生活垃圾的比重越来越大,包装的可降解以及循环再利用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循环经济下的政府对绿色包装的支持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绿色包装是世界包装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沧州中小型包装企业众多,落后的生产技术与较小的生产规模,使得绿色包装的发展受阻。与市面上常见的包装相比,绿色包装产品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导致了绿色包装产品具有较高的价格。研发绿色包装材料要有许多先进科技的支持,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可降解塑料的研究,但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到市场之中,导致了绿色包装产品没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政府对消费者的非绿色消费和企业的生产监管不够,并且也没有大力倡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并鼓励企业生产绿色包装。绿色包装的生产和购买需要政府来调节,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正确引导企业的生产与人民的消费观。

(一)用完善的政策支持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

如今,我们国家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财税帮扶政策,去激励企业对绿色包装的生产。包装企业可能会因为动力不足,对生产绿色包装懈怠。政府应该加大宏观调控,对资源回收再利用实施奖励,制定补贴绿色环保产业相关制度等,为推进绿色包装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进而为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为包装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社会引导方面,应大力宣传倡导人们生态环保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使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为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鼓励再生材料使用,可以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包装材料,设置不同的税率,减少绿色包装材料的税收,增强对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发力度,对生产绿色包装的企业减免税收,进而刺激包装企业充分利用绿色包装材料。

(二)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绿色包装产业发展

想要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推动包装业的绿色化、环保化发展,就须制定并出台与绿色包装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强化对包装工艺的管理。在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的环境下,我国应制定完善的绿色包装法律法规。例如,制定《绿色包装法》《资源节约法》等,对包装材料的来源和成分以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法律规范。加强对企业生产者的管理力度,要求生产者不但要对绿色包装的整个生产流程负责,对绿色包装的质量,也要严格把关,同时还要承担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再利用。

二、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绿色包装产业发展

(一)提高企业对绿色包装的认识

包装企业要转变生产观念,充分意识到包装绿色化为大势所趋,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管理与生产方式。企业要想保住自身的竞争力,不可把目光放在咫尺之内,只有认识到包装绿色化的紧迫性,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沧州有很多包装企业,但对绿色包装有充分认识的企业并不多,且缺乏相关专业的人才。要尽快摆脱这种现状,首先要改变思想方面的固有观念,增强对绿色包装的认知,了解到绿色包装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包装。包装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使用绿色包装有节约资源,消耗低,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等优点,并且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企业获得了老百姓的口碑,企业的效益自然是节节升高。对于企业,要尝试走出去,参观学习国外先进的包装企业,开阔眼界,全面掌握绿色包装的内涵。

(二)引导企业进行绿色包装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绿色理念。对于包装设计来说,绿色理念的全面覆盖是未来发展的潮流。绿色包装设计需要考虑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商品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等整个生命周期,需要全面考虑在每个环节上的能源消耗和规范操作,使包装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包装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包装原材料,这是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一环,包装材料的轻量化、绿色化是绿色设计理念的根本要求。此外,绿色设计理念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包装材料可以回收利用。企业对绿色设计这一概念没有清楚的认识,利益驱使下,盲目的降低成本而忽略绿色发展,而且对资源回收认识不足,忽视了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长此以往,绿水青山的愿望必然落空。因此绿色设计理念应贯穿于企业的发展之中,它应是企业首选的设计理念。

(三)加快研发绿色包装核心技术

绿色包装技术的研发需要政府的支持,并且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人才引进力度。校企合作是包装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大力培养或引进绿色包装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可以解决包装产业高级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适当的借鉴外国先进的绿色包装技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4R+1D”的包装要求,要符合消耗低、再循环、再利用、可降解的要求。学习是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是研发绿色包装技术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指南针,修订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包装企业输送有用之才。创新技术,结合包装的实际功能和产品特点,研发环保的绿色包装材料。大力推进高性能、可降解、易分离、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研发防水、抗压、防震及便携的轻型包装材料,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三、积极引导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认识

(一)倡导新的消费观

消费者的支持与合作直接促进着绿色包装的发展。白酒、礼品等商品作为过度包装的重灾区,人们常常把责任归咎于生产者和经销商。然而,消费者的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也是导致过度包装的重要原因。消费者最大的困难是改变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追求外表的华丽,会导致了商品的过度包装。如果消费者能够改变传统观念,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新消费观念,社会需求逐渐转向绿色包装产品,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将会进入快车道。

(二)宣传绿色消费的意义

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向广大群众讲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意义。人们应意识到全球自然环境恶化之迅猛与资源枯竭之迅速,自觉学习绿色包装知识,积极传播绿色正能量。包装不应该是废弃物,而是生产原料的另一种形式,从思想上提高对包装的回收循环利用的认识,逐渐增强自己绿色包装的自觉性。

结束语:

保护自然环境,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以严重破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代价。随着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包装设计中应融入绿色理念。绿色包装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体消费者、企业、政府以及全社会每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虽然,绿色包装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不过几十年,但只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科研人员不断地投入到研究开发绿色包装技术之中,有关绿色包装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就能够促进我国绿色包装的持续性发展,还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绿色包装又称为生态包装和环境友好型包装,具有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和包装废弃物可处理与再利用的特点。文章以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沧州地区为例,分别从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三个方面提出对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包装,对策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李向阳.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绿色包装法律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8(12):97-98.

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3篇

制定绿色产业规划,研究绿色产业的可行性,是实施绿色产业政策的关键。绿色产业政策作为一项长期的产业政策,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相互联系,立足国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地区布局、行业重点、产品加工开发、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总体谋划,明确绿色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推动绿色产业向着起点高、市场好、规模大、加工强等目标前行。并将绿色经济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之中,确定绿色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同时,加大对绿色科技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尽量将绿色科技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并根据重点行业和部门特点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如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新型能源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促进能源、交通、电力、建筑和服务等战略产业的绿色转型。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全体人民的支持是绿色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应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将绿色意识植入民众心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全民的绿色观念。借助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绿色知识和绿色理念,了解绿色产品的益处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绿色文化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弘扬绿色文化,摒弃奢侈浪费文化,提高全体人民环境保护意识,使人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建立文明健康、自然环保的绿色消费新时尚。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绿色知识的普及活动,在社区、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场所通过组织活动、发放绿色经济的科普读物和宣传材料等,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理念,使绿色意识深入人心,切实地把绿色理念纳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三、调整产业结构

改造传统工业就是该变以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把已有的绿色技术融合到传统工业体系当中,把传统工业调整为绿色环保工业,缓解中国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建立先进绿色的工业体系。为此,中国应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产业,调整传统的能源结构,降低传统工业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减缓工业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限制传统工业的发展规模,按照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传统工业的准入门槛,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传统工业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按照产业环境准入制度,严把高耗能行业准入关。降低传统工业中重工业比例,尤其是重工业中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提高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新兴产业的比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根据国家的供给侧改革精神,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

(一)建立政府绿色支出政策

政府绿色支出政策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和政府绿色补贴制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等文件要求,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的认证标准和清单,确定政府采购所涉及的领域、行业和产品,加大政府采购份额。同时,完善政府绿色釆购的执行机制,由专门的组织负责政府绿色采购的管理和调配,实现绿色生产、绿色销售一体化。

(二)完善绿色税收政策

建立健全绿色税收政策,是壮大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绿色税收政策,应以调控为目的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在完善已有税种的基础上,开征新的税种,建立绿色税收调控体系,通过税收实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标。

(三)加大金融支持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金融市场建设,通过金融技术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制定绿色信贷政策,开发金融新产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从银行的角度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他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是以节能环保金融服务作为长效机制,通过奖罚确保绿色产业项目顺利推进,控制“两高”行业信贷准入,切断“三高”企业盲目扩张的资金链条,促进企业的绿色转型。

(四)构建投资支持政策

一要建立绿色产业融资机制,通过鼓励企业对旧设备加速折旧、鼓励企业拓宽证券融资渠道等手段,增加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本。二要建立绿色产业资金支持机制,借助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场筹集资金,改变企业单一的融资模式。三要建立绿色产业投资约束机制,以环境效益评价标准为基础,以奖惩制度为手段,以法律体系为支撑来规范投资主体行为,从根本上保证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四要建立绿色产业投资动力机制,通过培养绿色消费习惯,鼓励消费者购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标志绿色产品,使得企业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生产绿色产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产业投资,提高绿色产品的开发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以经济发展和绿色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节能减排为己任,以创建绿色生态社会为契机,深入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明确制定绿色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构建绿色产业政策体系。以期完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的同时,完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

关键词:绿色产业,绿色产业规划,绿色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佳佳,赵慧娥.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0).

[2] 张春霞,王海风,张寿荣,殷瑞钰.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J].钢铁,2015(10).

[3] 吴晓晨,邢巧,岳平.海南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10).

[4] 何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绿色信贷发展问题研究———以辽宁省绿色产业发展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今日拉开大幕,今年的“一号提案”是九三学社中央所提的“绿色农业”。九三学社中央在该提案中指出,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粗放,污染日趋严重,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更为严重。提案认为,发展绿色农业已刻不容缓,确保农业生产和餐桌安全。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食品安全问题却也愈加严峻,重金属招标的“问题大米”、“速生鸡”等一系列事件,让人们对日常食用的产品,忧心忡忡。

九三学社提案发展“绿色农业”,正是看到了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粗放、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食品安全无保障等问题。然而,“绿色农业”概念在我国引入的较晚,2003年我国才正式提出发展“绿色农业”。人们对绿色农业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与此紧密相联的“绿色食品”也存在发展难题。

首先,在市场经济时代,必须考虑供求因素。从常规经验来看,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趋向理性、科学化,对自身健康问题更加关注,有意愿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来选择价格虽然相对高,但是质量更有保障的农产品。毋庸置疑,这种潜在的消费需求,肯定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的。但在现实中,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量并不是很高,其种植成本高、价格高,在价格上不具备竞争优势;鲜活农产品,尤其是冠名“绿色”二字,大众对其品相、质量的要求更严格,当天无法销售出去的农产品,只能被处理。

其次,发展绿色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存在很大的制约。和一般农产品一样,从事绿色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没有获得不一样的“待遇”。生产者照样需要为其搭建销售渠道,“农超对接”依然是首选。进场费、包装费、标签费、促销管理费一样不少,再根据销售额缴纳提成,绿色农产品虽然价格高,但投入也高,且产量有限。高成本的绿色产品流通渠道,让生产者不堪重负。

最后,前瞻网指出,发展绿色农业,监管的重点不在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还缺乏完善的生产标准,绿色农产品认证还需更加规范。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只在于产品是否安全、“绿色”,然而,对产品的检测只能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对农产品进行检测,一方面需要高端先进设备,费用较高;另一方面,存在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即使用了农药,经过一定的生产周期,可能也检测不出来。因此发展绿色农业,规范绿色农产品生产应该从源头、从生产过程上控制。

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5篇

一、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现代农业,简而言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增长方寸,促进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过程,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市场化。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是从初级农产品原料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产,产快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的进行了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的分制,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 1

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责权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的区域布局,产品国内外流通。

具体到一点就是有无市场的问题,农副产品如何变为农副商品的问题。

二、客观地分析我县农业发展形势

我县农业时至今日,与相邻地区比,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尤其是在抓住时间和空间上做文章,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已取得很大成效。全县已基本形成河谷地区4万多亩早市蔬菜产业带,中山地区5万多亩的特色水果产业带,中高山地区4万亩的烤烟产业带,同时,培育和扶持了华森、绿生、平大、春绿等1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了28家农业专合组织,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专合组织的服务,更进一步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特色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0%来源于特色农业的收入。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不够,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现代经营理念差。虽培育和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但规模小,带动

力不强,产业链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村专业协会虽成立20多家,但不规范,服务功能差。三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调查力度不大。表现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潜力挖掘不够。四是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观点不新。主要表现在发展传统农业的思想重,知识更新差,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刻内涵理解把握不够,对前沿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及时。五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虽有想增收、盼技术、望科学的心切,但由于素质不高,新的科技推广难,尤其是在山区、民区。

三、开拓创新,加快发展

今后将坚持走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用品牌增强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思路。一是创新机制,关键是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要认真总结推广我县现有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符合农民意愿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和专合组织模式。对现有产业化企业要进一步培育和扶持,使其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带动能力;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创新品牌。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对农业品牌要做好维护和发展,所谓维护就是对我县现有注册品牌实行保护,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销费者第一;所谓发展就是推出新的品牌,在品牌的数量上要增加。三是创新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

专业人员素质,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就是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6篇

一、生态和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 发展历程

赤水市曾是一个以伐木为主的林业市 (县) , 1998年森林禁伐后, 仍然拒绝发展高污染产业, 而是以“生态立市”战略谋发展。2002年被批准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08年《赤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人大批准, 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实绩考核内容, 建立一票否决、责任追究、监督通报系列考核机制, “生态立市”战略正式有了具体倒逼路径。2015年, 赤水成为贵州省首个获得环保部技术评估通过的国家级生态市 (县) 。

(二) 目标定位

赤水市坚持以“生态立市”为战略,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绿色城镇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面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 围绕特色资源价值链、环境良好生态链、集约发展产业链、城乡共融互动链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三) 发展现状

赤水市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2018年, 赤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9亿元, 同比增长11.5%。一是以生态农业为统领, 竹原料采伐52.6万吨, 乌骨鸡出栏1045万羽, 生产生态鱼养殖6600吨、石斛栽种5000吨。二是以生态工业为统领, 建成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9家,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0%, 工业税收突破3亿元。三是以生态旅游为统领, 生态景区5A级创建有序推进, 创新开发农旅一体化园区2个, 生态旅游超180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超200亿元。四是以生态城镇建设为统领, “城镇双修”取得成效,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序推进,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 城镇化率提升到48.1%。

二、主要做法

(一)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赤水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 一切发展都以保护生态、发展生态为前提, 以四项机制推动战略的实施。一是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机制, 成立书记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将任务细化到乡镇、部门, 逐级签订责任书, 层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二是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机制, 科学制定《赤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并经市人大审议颁布, 成为贵州省第一个生态建设地方法律性文件, 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法治层面。三是推行生态文明改革机制, 赤水市作为全省第一批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两个试点县 (市) 之一, 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项目负面清单管理, 划定生态功能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探索落实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河长制”, 探索建立资金、技术、人才“三下乡”机制,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四是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人大监督、政协调研, 建立生态文明督查通报、“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 将生态建设纳入年度考核, 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二)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赤水市作为贵州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先行区域, 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一是以生态农业为核心,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石斛种植十万亩, 生态竹林培植百万亩, 林下乌骨鸡养殖千万羽, 生态鱼养殖万亩。山上种竹, 林下养鸡, 石头上种石斛, 构建立体种养殖循环经济体系, 农业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生态农业成为农户的绿色银行, 工业的食粮。二是以生态工业为主线,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重点打造以竹浆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特色食品药品、新技术新材料为主的五大绿色新兴产业集群。以典型示范引路, 在原料选择、生产工艺、产品消费、有效回收等各个环节, 统筹推进绿色发展。三是立足赤水旅游资源禀赋, 以生态旅游为特色, 大力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的第三产业, 建立三产企业2千户, 市场主体2万户, 解决就业人员5万人, 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体系。

(三) 大力实施生态治理

赤水市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 重点保护和治理好山体、水体、森林, 多渠道投入做好“三废”治理。一是政府投入治理, 2001年以来, 投入3.5亿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投入1.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二是市场投入治理, 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厂,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6%, 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型材料工厂, 每年消化建筑垃圾60万吨, 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排放6万多吨。三是群众投入治理, 城区天然气和电等清洁能源使用, 投入3亿元在农村建成建设沼气池1.25万口, 多方投入太阳能的安装使用。另外还联合周边地区商讨赤水河流域保护, 围绕着“环境有价, 损害担责”理念, 共同投入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

三、生态和发展成效

(一) 实现了生态和发展齐头并进

将生态文明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 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生态保护与治理力度明显增强, 全市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面积增至1330 km², 占全市国土面积73.4%。2001年以来,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作, 退耕还林新增竹林67万亩, 全市竹林达130万亩以上, 成为全国竹林面积和人均竹林面积最大的县市, 森林覆盖率高达82.77%。同时, 2001年以来,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以17%以上速度增长, 高于全省和遵义市, 到2018年, 人均GDP达52915元, 农民人均收入达12303元, 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 实现了生态和发展的双赢。

(二) 成为了长江中上游的生态保护屏障

赤水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 赤水河和习水河穿境而过汇入长江, 由于丹霞地貌土质松散, 易碎易塌,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 平均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 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58.45%上升到今天的82.77%, 地质灾害数量比退耕还林实施前减少40%以上, 每年排入赤水河泥沙量减少500万吨以上, 降低了70%, 赤水河国家三类水质入境提升到国家二类水质出境, 成为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屏障, 贵州省第一个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市称号。

(三) 培养了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赤水市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 尊重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的理念已植根群众心中, 爱竹、扶绿已成自觉, 栽花、种草已成群众的生活习惯。建设“四季常绿、四季有花、色彩缤纷、五彩斑斓、村村是景、处处休闲”的“美丽赤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获得的“中国长寿之乡”“洗肺天堂”“天然氧吧”的美称已成人们守望的未来。

四、经验启示

(一) 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了典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水市坚定生态与经济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边经济发展高歌猛进, 生态经济年均增速13%以上, 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 另一边生态环境的日臻改善,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巡视组到赤水视察后认为:“赤水是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最好的县市之一, 发展模式值得推广”。

(二) 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实践参考

赤水市依托特色自然资源, 提出“旅游上山”“竹业富山”“富民兴山”的山地经济学创新方式, 实现一产生态化, 高质产出“绿色资源”, 为二产提供“绿色原料”, 实现产销链接, 同时又为三产建立了“绿色环境”, 构筑消费支柱。生态产业实现了农业变“农行”, 产品变“粮食”, 工业变“钱袋”, 消费促“市场”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 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同建设、共发展的生态经济崭新路子。

(三)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探索, 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赤水市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在以生态经济为统揽, 生态产业为核心的思路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同步推进,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 通过生态品牌优势, 依托市场创新,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加快了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提供了生态经济建设的高效模式。

摘要:赤水是贵州省首个获得环保部技术评估通过的国家级生态市 (县) , 作为贵州省生态经济绿色模式的先行区域, 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以生态经济引领全面发展, 突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全面发展新路子。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范文下一篇: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