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电工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按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目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经成为教育部主办的最有影响力的在校大学生竞赛活动之一。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的组织工作由华南农业大学承办。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大赛的组织与承办,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电子类实践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二、2011年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赛事回顾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权威性受到全国各高校和企业的高度认可与赞同。2011年是广东省赛区参加该赛事的第10周年,也是华南农业大学参加该竞赛的第10周年。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赛事的健康有序进展,激发学生参赛的热情和积极性,华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大赛的参赛工作和本次承办工作。

截至2011年6月28日,广东赛区共收到来自广东省的80所高校(39所本科院校,41所高职院校)的报名参赛信息,共有593支参赛队伍、1779名学生报名参加比赛。比上届增加了11所高校,增加了62支参赛队伍,为历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赛事。为了使参赛学校和参赛队伍及时了解赛事的信息和通知,组委会于2011年6月28日及时开通了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的官方网站(http://dzsjds.scaustu.com/),并陆续在此网站上发布了相关信息。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赛区测评工作于9月9日-9月11日在华南农业大学进行。本次竞赛共有593支参赛队伍报名,573支参赛队伍参加测评,经过专家组测评、讨论决定,共评比出广东省一等奖57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23项,其他参加测评的参赛队伍为成功参赛奖,如表1所示。全国一等奖共6队,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DG4810队伍(队员:满兴震,詹一挥,田宇,指导教师:熊建平)获“瑞萨杯”奖,全国二等奖共39队。

表1 广东赛区获奖情况统计表

为保证本次电子设计竞赛测评工作的公平性和评测质量,根据全国组委会发布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9-2012)专家工作守则》要求,本次竞赛对评审专家的组成采取了各校推荐和组委会遴选相结合的原则。各高校推选的专家必须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在电子工程相关教学科研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影响力。组委会确定了43位来自省内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专家对学生的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其中女性专家10名,专家合影如图1所示。

三、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一)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主动性

高等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受“重理论轻实践”观念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并不十分重视。电子设计大赛命题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就能够完成的、规模不太大的电子系统,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需要自己设计并完成,而且学生还要能够自行检验系统是否合理,是否达到要求,这就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竞赛的促动下,学生对实践技能训练产生了很大的热情,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完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方便参赛学生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和科研活动,学校建立了全天候实验室开放制度,设立了创新实验室,并自主开发了开放实验室管理软件专门用于南楼408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对参赛队员和测评专家来说,配备齐全的各级各类的实验设备,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设计和专家顺利完成测评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学校以承办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更新设备,保障了我校学生参赛期间和为期4天的广东省竞赛作品测评以及综合测评期间的设备需求。本次广东赛区的现场测评均设在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南楼电子工程系与自动化系实验室,共13个实验分室。共使用测评仪器251台套。测评仪器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测评工作使用的设备台套

(三)发现不足进而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高校实践教学过于薄弱,实践教学内容过于教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教授在本次赛事总结会议中表示,非常支持这样的学术性比赛,并建议今后应当把实际科研与大型科技类比赛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比赛中赛出更好的成绩。

电子竞赛选题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依托电子设计大赛,我校拓宽实践教学的思路,深化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减少验证性实验;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断将新理论、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电子刊物,并以论文、读书笔记、小产品设计等形式作为作业或考试的一部分。

(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电子设计大赛需要的理论知识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电子设计竞赛实质是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技能的竞赛,是实际科研活动和实际生产过程的缩影。在知识考查方面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在综合设计能力考察方面也具有一定难度。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需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并且能够熟练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取长补短。在大赛的促动下,学生自发地进行技能训练,到实验室的次数和频率都大大增加。参加过大赛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后续的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明显增强。目前,不少知名的企业如合众达电子、深圳华为、深圳中兴、金信通信等来学校招收毕业生时,都表示愿意对参加过电子大赛并获奖的学生以优惠条件优先录用。

四、结束语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作用、意义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通过参与并承办2011年广东赛区的赛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有效地检验了我校电子类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育广,邓俊,李彦超,等.实验技能竞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207-209.

[2] 于微波,姜长泓,刘珀.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0,(6):40-41.

[3] 孙艳丽, 孙晶,宫俪铭.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1,(17):183-184.

[4] 林寿英.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电子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改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103—109.

[5] 金祝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 2007,(18).

[责任编辑:左 芸]

电工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电子病历;系统的设计

一、云南艺术学院病历系统现状

云南艺术学院医院的病历管理方式是最为传统的手工书写、人工管理,这种方式在建校初期还比较合理、有效。

随着学院的高速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越来越多,就医人数也变得庞大。此外,一些新型疾病流入,学院的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病历管理方式显得混乱、无序、效率低下,不能为医院提供良好的支持,也不能让患者更加清楚自己的状况。

二、电子病历系统初步设计

原卫生部颁布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规定,电子病历系统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用户授权与认证、使用、审计、数据存储与管理、患者隐私保护和字典数据管理等基础功能,保障电子病历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医院就诊流程、医院发展规划,电子病历主要有五个模块:用户管理、患者基本信息管理、病历管理、质控管理、病案首页管理。其中,用户管理模块对应用户授权与认证,保证每个医护人员都有自己的专属账号进行电子病历操作;患者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对应患者数据的使用,保证患者的基本信息能够得到正确使用;病历管理模块对应患者就诊期间产生的病历数据收集管理,保证患者整个就医过程有清晰、准确、科学的数据记录;质控管理模块对应对病历数据的监控,保证医护人员录入医疗数据的准确性与可用性;病案首页管理模块则对应患者病案首页数据的管理,保证病案首页数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

三、各功能模块的初步设计

1.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模块在需求分析中有十个功能点,根据功能点数据与功能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五个子模块进行设计。其中,用户新增、修改、停用功能,由于都是对用户账户进行操作,故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用户子模块;用户权限授予、取消功能,由于都是对用户的权限进行操作,故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用户权限子模块;用户组新增、修改、停用功能,由于都是对用户组进行操作,故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用户组子模块;用户组权限授予、取消功能,由于都是对用户组的权限进行操作,故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用户组功能子模块;用户管理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单独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用户日志子模块。

2.患者基本信息管理:根据功能点数据与功能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子模块进行设计。其中患者基本信息新增、修改、检索、共享、统计功能,由于都是对患者信息进行读写的操作,故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患者信息子模块;患者基本信息录入校验功能单独列为一个子模块,称为患者信息校验子模块;患者基本信息操作日志记录功能也同样单独列为一个子模块,称为患者信息日志子模块。

3.病历管理:根据功能点数据与功能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个子模块进行设计。其中,病历新增、修改、浏览、统计功能,基本上都是对病历的读写操作,故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病历子模块;病历修改痕迹记录功能则单独划分为一个子模块,就称为病历修改痕迹子模块;病历中患者基本信息跟病人基本信息模块中信息同步功能,由于在患者基本信息模块已经设计了共享功能,此功能在病历管理模块中就不再重复设计;病历知识库新增、修改、删除功能,由于都是对病历知识库进行读写操作,故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病历知识库子模块;病历归档功能独立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病历归档子模块。

4.质控管理:根据功能点数据与功能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个子模块进行设计。其中,自动质控病历与手工质控病历功能,都是对病历进行质控,只是方式不同,所以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质控子模块;病历质控提醒功能,由于是一个结果推送的功能,所以单独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质控提醒子模块;病历质控点新增、修改、删除功能,由于都是对质控点进行编辑,所以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病历质控点子模块;病历质控结果查询、统计功能,由于都是对病历质控结果的操作,所以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病历质控结果子模块。

5.病案首页管理:根据功能点数据与功能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六个子模块进行设计。其中,从病人基本信息模块中读取病人基本信息到病案首页对应项的功能,由于在病人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中已经设计了信息共享功能,故此功能在病案首页不再单独设计子模块,直接调用对应视图信息即可;从病历中读取指定信息到病案首页对应项的功能,因为是患者信息同步操作,故单独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信息同步子模块;病案首页必填项目选择功能,因为是对病案首页中必填项目的设计,故单独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必填项子模块;病案首页填写内容验证规则添加功能,因为是对病案首页中填写验证规则的操作,故单独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验证规则子模块;病案首页归档功能,单独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病案归档组子模块;病案首页信息统计功能,单独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信息检索子模块;病案首页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单独划分为一个子模块,称为日志子模块。

本文实现了对云南艺术学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从系统功能的层面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完成了用户管理、患者基本信息管理、病历管理、质控管理、病案首页五大功能模块的设计,基本上满足了医院日常运行中医护人员的使用要求。系统的设计还预留了一部分与其他系统结合的接口,可以满足医院对系统扩张性的要求,也可以满足医院对多个系统的整合,进行单点登录。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系统在结构化病历这块的设计上与国内外先进的电子病历系统还有一定差距,无法做到完全的结构化,这也造成病历信息无法很好的提取出来供病案首页直接使用,也使得质控分析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我们希望在未来能找到更加合适的技术对系统进行升级,让系统更加完善,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准确、简便的技术支持,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动力,让医院能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造福于学院师生。(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十二月印发

[2]《电子病历国家标准(试行)》,卫生部2010年印发

[3]《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卫生部2010年印发

[4]《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卫生部办公厅2011年10月印发

[5]《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互联网文章

[6]《中国医疗信息化现状分析》,互联网文章

[7]《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萨师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2次印刷

电工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1 电工电子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教辅”的地位, 在这种教学思想下, 学生也就更加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验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设计型实验教学就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即由教师提出实验的要求及结果, 而不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实验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实验资料, 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计实验方法、步骤, 最后经过教师审阅后再进行实验, 并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 最后计算出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那么如何实现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呢?需要做到下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此阶段可以称为准备阶段, 主要面向大一的学生。学生在来到大学之前, 就读于不同的中学, 由于每个中学教学条件及教学模式大有不同, 学生的实验动手及设计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差别。此时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 学生的各种实验技能根本没有形成。如果要求他们由验证性实验直接过渡到设计型实验是不太现实的, 故对此阶段的学生, 采取的具体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参与到帮助老师准备实验的过程中。

第二阶段:此阶段是入轨阶段, 面向的是有一定基础的大二学生。采取的具体办法是: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每次实验课轮流值日, 不仅要求他们在实验课前要为全班同学们准备好实验的一切需要, 而且还要求他们要把整个实验的环节弄明白, 在实验的过程中, 他们要做为“指导老师”给遇到难题的同学们解决问题, 并且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实验, 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动手和设计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本阶段的学习锤炼, 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所准备设计的实验中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出的方案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

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阶段, 也是整个设计型实验的核心阶段。由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及结果,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步骤, 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式。此过程可表述为一切由学生自行负责教师只做指导和最后评判。

2 电工电子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经过上面的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的介绍, 那么如何来具体实施呢?

这就要求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实验设备,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设计思维力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去设计实验。例如:

(1) 学生在实验台上搭建线路, 出现故障动手解决问题:实验中, 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步骤方式, 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步骤方式在实验面板上搭建电路, 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老师不要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儿, 也不要告诉他们如何解决此问题, 而是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所在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设置一些故障要求学生分析解决:例如在做模拟电子实验 (焊接收音机) 时, 我们可以在发给学生的实验材料中加入一些坏的元器件或者电路板, 学生在组装和焊接的过程中, 就会发现问题, 需要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一个一个去检查, 直到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这样组装焊接好的收音机才能实现它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度过的, 最终要排除故障, 成功完成实验。这样不但加深了以前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写出是怎样发现故障的, 原因所在及解决的情况。

3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 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实验教学作为相关课程的后续内容, 它与理论教学有不少的差异, 既要配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 又受理论教学进度的约束;此外相对于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的课时数要少、还受到实验室软硬件条件的限制。此外实验内容非常多, 实验课时数少,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整个实验教学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选择实验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需要老师安排的实验内容, 既可以满足实验教学, 还必须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已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老师们可以加入一些生活中实用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 例如:交通灯控制实验、篮球24秒倒计时实验等。

4 开放实验室

学习过程中, 学生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在实验室的时间相对就少了,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开放实验室, 相应增加学生实验的时间, 也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此外可以允许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到实验室, 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设备, 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

5 电工电子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科学管理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的独立性强, 因此在实验教学秩序中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相对应理论教学不同的要求。学生做每个实验之前, 首先提交实验设计报告, 内容应包括他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的设计, 找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预习设计报告, 实验时很多学生就只会依照实验教材照葫芦画瓢, 那么实验教学目的和预期效果就不可能实现。在实验过程中, 虽然实验完全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 老师也要在场, 掌握进度, 此外可以与学生“互动”。实验完成后老师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并在报告上指出学生设计的实验有哪些创新, 有哪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后学生会知道自己设计的实验好在哪, 错在哪。

6 电工电子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经过这几年电工电子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设计型实验教学不但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时间, 提高了现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而且提高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 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设计型实验教学同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密切联系。因此, 如何更好实现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 保证实验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工电子设计型实验教学的一些想法, 对如何提高学生动手与设计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电工电子,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宋效先, 王伟平, 王晓燕.开展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学研究.

电工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教学设计并非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教学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演变阶段。从农业社会“经验性”的教学设计观,到工业社会“结构性”的教学设计观,再到后工业社会“建构性”的教学设计观,社会变迁的历史在教育教学中折射出的正是教学设计变化的光谱。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观 社会变迁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教育有五个主要的社会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社会革新和变迁。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社会功能的核心活动,因此教学应该是有计划的“系统”设计出来的,教学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尽管“教学设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自有教育存在,就有教学设计的思想萌生。从口耳相传到文字的出现,从印刷术的诞生到视听技术的运用,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工作者们都在为教育功能的更好实现,不断设计、改进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思想的生成与发展,都依赖于相应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与社会变迁相应的社会需求。反过来说,教学设计思想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恰恰是社会变迁的轨迹。

一、农业社会:“经验性”的教学设计观

农业社会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私有制及阶级分化使得社会资源(主要是物质资源)为少数人拥有,因此,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治人之人,并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教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级的“价值——规范”文化;其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教学规模较小,其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及学年区分。

农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有两大特点:

1.关注学习者分析,已经注意到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在中外教育思想家的教学实践中,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学习者分析的重要性:孔子总结提出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結合的思想是基于对其众多学生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也才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说法。郑玄也主张因材施教,认为要像大自然滋生万物那样顺应青少年年龄特点而施教,他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只有“言少而解藏”的教学才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发现了媒体的功用,形成了初步的直观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媒体的概念虽然是现代语境下的词语,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农业社会里,使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设计思想确已存在,并也早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直到17—18世纪。西方一些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人,提倡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直观教学思想才真正形成。

早期农业社会的教学媒体使用,除了文字、书籍等之外,还产生了实物教学以及挂图教学。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代,当时为了进行礼乐教学,就让学生亲自去接触礼器、乐器等实物。但由于实物数量有限,而且大多藏于官府,能接触它们的人不多,所以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丁宝书辑《安定言行录》中有这样的记载,“郡学成,先少独以《三礼》仪物黜其于古无考而益其未见者,图之讲堂。于是人人得窥三代文物之懿,朝夕对之,皆若素习。”讲的是北宋的胡瑗在湖州任教时。把“三礼”中所记载的礼仪器物绘制成图形、图表,挂在讲堂上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礼制的内容,大大地加强了教学效果的事情。可见。胡瑗把这些礼仪器物绘成图用于教学,克服了实物直观教学的不足,使直观教学法得以更广泛的运用。

二、工业社会:“结构性”的教学设计观

工业社会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急需大批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教育必将承担这一时代和社会使命。工业社会的教育专注于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或改变,以制度化教育、分科教学、班级集体授课及认知优先为特征。教学设计逐步冲破纯经验的束缚,转向客观科学的设计。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是自上而下的“结构性的”设计,注重设计过程的程序和步骤,注重总结性评价的作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从媒体观、心理观到系统观:奠定了教学设计的科学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的“媒体观”产生于军事教育进而推向民间教育:二战中美国视听媒体(主要是电影和幻灯媒体)在军需人员培训中的成功应用,使得战后视听媒体被迁移到学校教学中。视听教学理论中最初影响最大的是戴尔的“经验之塔”,20世纪50年代,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理论、香农的通讯传播理论等多种传播模式诞生。使得学界人士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传播理论模式。

教学设计的“心理观”在其科学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教学设计专家瑞泽(Robert Reiser)所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教学设计是从教育心理学中成长起来的,然后逐步与教育技术融合到一块的”。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促进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的“系统观”是29世纪50年代前后由贝塔朗菲首先酝酿并正式提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末和20世纪50年代,由于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的渗透,拓宽了视听领域的视野,学者们的关注点由单纯的视听媒体的研究,逐渐转向关注整体教学传播过程以及教学系统的宏观层面。

2.从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追求普适性的教学模式

工业社会的教学模式设计以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高峰。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巴纳锡(B.H.Banathy)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将以往人们对教学过程分散的、割裂的研究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有机地结合到一个过程论的框架中,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要素作整体性探索,创造了许多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型。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运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如迪克和凯里(Dick & Carey)模式、加涅和布里格斯(Gagne & Briggs)模式、格拉奇和埃利(Gerlach & Ely)模式等。

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模式繁多,寻求的是类似标准的程式,试图为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基本步骤,即强调程式化、寻求“确定性”的设计。其基本理论假设是,知识是有“结构”的,刚性的、精确不可质疑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是有一定“结构”的,教学是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相连接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效果是可预测性的。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是自上而下的专家型设计,所追求的是“一般性和普适性”的设计模式,其教学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假定,把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等系统要素均放在静态的闭合回路中追求教学系统功能的最优化。但是未考虑和关注作为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教学设计和教学活

动是分离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对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性执行,是有一定的机械性的。

三、后工业社会:“建构性”的教学设计观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等各个领域;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已不再是社会的决定力量,取代而之的是信息和知识。后工业社会的教育已摆脱了工业化的羁绊,打破了传统教育对知识、知识标准以及教育资源的垄断。人们对教育的自主性、选择性要求日益强烈,个性化的、互动的、终生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因此,教育不再只是对学习者进行外在的规范,而是学习者内在的反思与体验。教师的角色也悄然改变,加之教育资源的广泛且易得性,以及教育环境的改善,使得传统的以教为主、为教服务的教学设计思路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1.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重建——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各种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活动理论、情境认知理论、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等的研究不断地向教学设计领域渗透与移植,切实动摇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对教学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教学设计模式的重构——建构性教学模式

后工业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外部支撑。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基于多元理论指导及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是层出不穷,如活动教学设计、情境教学设计、主题学习设计,以及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等众多的教学新模式。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切入点及特色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其一,以“建构性”教学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内在的反思与体验,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注重情境的创设及教学过程的动态发展变化,体现“数字化、多媒化、網络化、智能化”。其三,强调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实现每一个体的全面发展。后工业社会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关注“人”的复杂性,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为教学服务,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服务。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也随之发展演变,教学设计历经了不同的与时代相契合的发展过程。农业社会发展缓慢,教育主要传授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个体性经验,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折射的教学设计也仅仅是“经验性”的;工业社会生产节奏加快,教育选择了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教学设计追求的是程式化的客观科学范型,形成“结构性”教学设计;后工业社会的教学要面向未来,学习内容除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外,更需要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所以其教学设计必定走向多元化、开放化,形成“建构性”教学设计。正如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个演进的光谱,教学设计的发展也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也将在这个光谱上不断发展。分析该光谱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是教学设计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电工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设计;实施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继《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后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在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的实施,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技术的关键点,培养动手能力、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提高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

课题内容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效果。在具体课题内容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课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使题目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要求学生组装一台完整的收音机、家居生活中能用到的声光控开关、门窗防盗报警器等。又如我们选用的《音乐彩灯控制器设计》、《多功能数字钟的电路设计》、《交通灯控制逻辑电路设计》等课题,学生做起来积极性很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选择能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课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独立完成一项实际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线路设计、选择元器件、电路安装调试,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充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电子脉搏计这一课题,要应用到传感器、放大电路、有源滤波电路、整形电路以及数字电路中的各种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及译码、驱动显示电路。又如数字钟电路设计这一课题,数字钟是一个典型的数字电路系统,选此作为设计题目,可使学生将学过的比较零散的数字电路知识有机地、系统地联系起来用于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设计电路的能力。还可选用有源滤波器的设计题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领会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电路中的应用,选用交流宽带放大器的设计,使学生对放大电路的三种不同组态的特点、应用场合以及电路的设计方法得到练习,并通过这个对基本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频带宽度以及引入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課题内容要注重集成电路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当今时代电子技术飞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课程设计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在电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集成电路, 特别是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某些专用芯片(如模拟乘法器、锁相环)作为电路的重要构件,体现出现代电子电路的设计是各种集成电路构件的组合的先进设计理念,尤其是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微处理器相结合,以数字电路为主,软硬件结合,以硬件电路设计为主,符合现代电子电路结构的发展方向。例如我们原来经常选定分立元件OTL和OCL功放电路设计课题,随着目前大量的集成功放芯片的上市,我们就把这些课题内容并入《集成电路音响放大器》、《音频信号发生器》等课题中。又如在数字脉搏计课题中,介绍了锁相倍频的新概念,同时介绍了集成电路CC4046和C14526构成的锁相倍频电路。通过这些课题设计将一些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在实践中得到练习,使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

选择适应专业需要,结合专业特点的课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一些结合专业特点的课题。例如数字转速测试系统与频率计设计,由于转速测量在工业控制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在工厂里测电机每分钟的转速,自行车里程测速计,心率计以及汽车时速的测量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又如PWM(电动机调速系统),由于该系统在工业控制的调速系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同时,又由于该系统由脉宽调制器和脉冲放大器两大部分组成,而脉宽调制器又包括锯齿波发生器和电压比较器,密切地联系了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些课题对掌握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专业课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注意选择和后续专业课有关的课题为对电子技术课程的进一步提高和为后续课程打下一定基础,可考虑选择一些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综合性的课题,以使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认识,对后续专业课有一定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调速系统的给定积分器》课题。

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师只在大思路上作一定的引导,对具体方案不做过多干预,只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改进做法是: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即使得出的结论不尽如人意,甚至是错的,只要学生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仍然可获得较好的成绩;相反,如果结论是抄袭得来的,即便是正确的,设计成绩也按不及格处理。如电子脉搏计的设计课题,只给出设计方案的原理框图,讲明基本原理、总体构思和适当的设计提要,在设计任务书中给出原始数据及主要技术要求,而具体的原理图及元件的参数,集成电路的选择,电路的安装调试等工作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收获更大。

虚实结合,重在“真品”(1)采用机辅分析。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对电子电路或系统进行自动分析和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它的应用使得电路功能、参数的分析和设计都可以脱离具体对象,在构筑于计算机平台上的虚拟环境中通过仿真处理而自动实现。EDA技术已成为现代电子工程开发与应用领域的支撑技术,在电子行业,Miltisim、Protel等电子仿真软件,已成为电子工程设计的必备工具。学习和掌握应用计算机对电子电路的分析是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领域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是应用Miltisim设计电路仿真。在学生根据设计课题拟定初步方案后,要求他们先在电路仿真与分析软件Milltisim平台上对于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观察电路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分析主要元器件参数对电路指标的影响,初步了解电路静态和动态的工作情况,在Milltisim平台上调试电路使之达到技术指标,为电路的实调做准备。二是应用Protel For Windows设计印刷电路板。在Milltisim仿真后,给学生介绍印刷电路板的自动化设计软件Protel For Windows和设计印刷电路板的基本工程知识,要求学生应用Protel For Windows设计软件绘制本组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并设计出印刷电路板图。通过几年课程设计的实践,对有源滤波器、交流宽带放大器、数字温度计、数字钟、交通灯控制器等设计课题采用Milltisim EDA软件与虚拟样机,指导学生进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结合传统设计。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EDA技术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电子技术理论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独立设计电子产品的能力和对电子产品实际安装、调试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从原理图设计开始一直做到样机调试成功,经历整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又如何能提高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作用?所以要将传统课程设计与EDA技术的训练相结合,比较电路实测的性能和计算机的仿真结果,以认识计算机仿真在电路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对EDA技术的了解不只是停留在软件系统的操作上,而是对该技术在电子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形成组合,团结协作在组队方面,采取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方式,2~3人为一组,要求学生不仅要共同讨论设计课题和选择设计方案,还必须落实自己具体的设计任务,如计算机辅助分析、硬件电路的制作、调试、资料的查阅、整理和总结等,有分工有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强化考核,提升品质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课程设计完成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安装工艺水平、调试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设计报告质量、答辩情况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要特别强调答辩的重要性。答辩时,每个学生都要先概述自己的设计过程,重点讲述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教师点评、讲解,同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分析和讨论。通过答辩、讲评,学生可以体会别人的设计思路,开阔眼界,也能从别人的设计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样,答辩过程就成了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为学生具体接触和了解实际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机会,在内容上、方法上、手段上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作思路,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初步掌握了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提高了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开发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梓城.电子技术实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付家才.EDA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郭兵.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郭红(1972—),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

电工电子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专业课程设计”设置是高等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一项重要改革,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学习新事物能力的学生。文章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结合作者的虚拟仪器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新工业形势下的需求,对该课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出学生要了解企业需求,多动手,多实践,努力成为能适应 “新工业”形势下的人才。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研究; 新工业; 专业课程设计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urse

design under the new industrial situation

Jin Xuanhong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research; new industrial; specialty course design

0 引言

高校擴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工业时代的影响下,工科教育也在发生变化。经过近十年的教育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和学生规模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高校教育都遇到了同样的新问题:培养出来的本科人才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差较远,特别是实践能力方面。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这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需求。这体现了探索新工业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升级之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2]。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设置“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是基于“新工科”创新理念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主要从加强专业基础课认识、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连接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尝试[3-5]。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体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展开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1 教学目的

社会对于信息专业人才需求的多面性及现阶段学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矛盾,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控制是信息技术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7]。虚拟仪器则是仪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层次结合的产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是在虚拟仪器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完成建立一个具有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数据采集回放发布系统,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和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能力。

2 教学内容

新工科教育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如语音、文字、图像、遥感信息等处理和交换,以及无线、电缆、光缆等传输[8-10]。作为大三、大四学生的综合实践性的课程,旨在结合专业基础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集成的基本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为设计一个双通道数据采集回放系统,内容如下。

⑴ 首先是实现基本波形模拟发生、数据采集记录、其次是对记录数据进行回放、分析处理。

以下就每一个部分进行原理介绍。一个虚拟的波形发生器,它能实现基本波形的发生,用循环来控制波形发生的频率。频谱分析是信號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一般的频谱分析都依靠传统频谱分析仪来完成,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虚拟频谱分析改变了原有频谱分析的整体设计思路,用软件代替了硬件。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用一部笔记本电脑到现场就可轻松完成信号的采集、处理及频谱分析。

⑵ 课程设计编程工具的掌握。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是美国NI公司研制的一个功能强大的仪器系统开发平台,用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达[11-12]。

LabVIEW是一种图形程序设计语言,它采用了工程人员所熟悉的术语、图标等图形化符号来代替常规基于文字的程序语言,把复杂繁琐、费时的语言编程简化成简单、直观、易学的图形编程,同传统的程序语言相比,可以节省约80%的程序开发时间。这一特点也为那些不熟悉C、C++等计算机语言的开发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3-14]。LabVIEW还提供了调用库函数及代码接口节点等功能,方便了用户直接调用由其他语言编制成的可执行程序,使得LabVIEW编程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快速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同时运用开发系统,不但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新的编程语言,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做个定位。

⑶ 虚拟仪器技术基本概念的掌握。虚拟仪器系统的概念是测控系统的抽象。不管是传统的还是虚拟的仪器,它们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灵活性方面。虚拟仪器的功能由用户自己定义,不强调每一个仪器功能模块就是一台仪器,而是强调选配一个或几个带共性的基本仪器硬件来组成一个通用硬件平台,通过调用不同的软件来扩展或组成各种功能的仪器或系统。

本课程需要学生设计一个双通道数据采集回放系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期知识,具有系统集成的概念,体验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方案确定、软硬件详细方案、硬件搭建、软件编程、调试等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过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

3 教学方法

首先,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化的授课方式。跟传统的编程语言教学方式不同,直接在教学中用软件界面作为教学的主界面,课件PPT只是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一个个实际的软件程序,来讲解编程语言中特色点和重点。比如在讲解LabVIEW语言的基本结构语句综合运用过程中,引用软件本身所带的例子库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全面分析图如图1及图2所示。

从人性化的交互软件界面、严密的逻辑结构、软件语句的正确选择及程序防错机制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详细的讲解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这个例子,不但掌握最基本的编程语言,而且了解系统整体架构的概念。

其次,运用网络时代事物,建立专业课程设计群。课程群的建立,不但使得教师有一个资料存放的平台,把课堂上所讲的案例资料及课件及时的上传至群,上传相关资料对课堂讲解做一定补充,同时更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一个课程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提出问题,教师判断学生的问题,如果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及时在平台上解答,同时上传相关资料供学生查阅。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学习氛围变得浓厚,课程学习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第三,本课程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开设为32学时(或在两周的短学期内完成)。每部分的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编程语言授课的三天里,对传统理论教授方法做了一定改革:一个理论点,一个实践环节,即对每个理论点都开设一个相关的上机实践,让学生随时学习,及时通过实践环节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上理论课,在课堂上自主的抓住老师上课的知识重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编程语言的学习的效率。

第四,除由任课老师讲解课程内容和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程序设计外,为了增加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了小组讨论演示环节,具体形式为每 3-4 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系统设计中的某个程序算法方案进行讨论、资料和文献的查找、程序设计中的分工合作,同时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对他们的工作向所有同学进行公开演示讲解,这种分组合作的方式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考核方式

具体的考核方式由三个方面来综合确定:①课堂表现;②系统程序及设计报告;③一对一验收答辩。这三个方面占最终考核成绩的比重分别为:30%、30%、40%。具体而言,课堂表现主要由出勤率和课堂及上机实践的表现。其中出勤率是学习时间的保证,因此是考核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作为实践类课程,课堂及上机实践中互动的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最终成果中的实际参与度。

本专业课程设计最终需要学生提交系统的软件及设计报告的内容包括:设计目的和意义、设计任务分析、设计思路和程序结构分析(说明文字和程序设计报告的情况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专业写作和总结能力的体现)。

最后要进行师生一对一验收答辩,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演示及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提问,教师能直观的看到学生的作品,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设计思路,也能相对清楚学生完成设计的程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以往设计类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相对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这个过程虽然耗时比较多,教师花费的精力和投入也很大,却能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判,还能让教师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及时获知教学的薄弱点,为以后教学积累参考数据,从而进一步改革课程教授,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评估、打分、统计并加权,可得到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传统仅以卷面成绩来评价的弊端,也避免了仅提交程序可能存在拷贝复制的问题,可较好地提高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5 结束语

与传统工科相比,本课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新工科”典型特征。本文对“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能够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检测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

今后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该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改进的方面,例如在该课程的学习和设计的内容中引入最新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将实际案例引入专业课程设计中来。真正的在专业课程设计这门课程上做到校企合作,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工业形势下的新兴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玲玲,富立.基于CDIO的自动化及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8.3.

[2] 黄世钊,谈玲珑.新工科视角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15.

[3] 秦川.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6.

[4] 周栋,曹睿卓,刘建勋.基于研讨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改革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

[5] 刘路,孙燕,廖娟等.基于开放式课题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7.

[6] 朱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2.

[7] 郁志珍.教师设计团队的经验:基于协作课程设计的专业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4.

[8] 郭莉莉,陈永红,张士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18.4.

[9] 林蓬荣,许哲毓,翁景德等.创新性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

[10] 何波,罗颂,贺筠等.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福建电脑,2018.2.

[11] 彭森,许建明,林铁军.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8.2.

[12] 黎利辉.以课程设计为中心的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8.2:71-73

[13] 杜文军,赵庆展,宋朝晖.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5:44-46

[14] 滕升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教學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1):82-84

上一篇:音乐学院学生论文范文下一篇:数控技术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