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论论文范文

2023-09-16

当代文论论文范文第1篇

狄更斯

• 全名:查尔斯·狄更斯

• 出身贫寒,自学成才 • 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荒凉山庄》、《小杜丽》《雾都孤儿》《董贝父子》等

狄更斯并无专门的文艺著述,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存在于他的序跋和文学评论中,我们将它概括为以下两点: • ※强调文学反映生活真实性。

• ※充分强调文学提升生活真实的升华功能。 ※强调文学反映生活真实性。

这是狄更斯文学思想的根本立场。

所谓真实,就是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他认为,作家的责任就是冷静如实地向读者传达生活的本来面目,恰如其分地据生活来刻画人物。

• 狄更斯说过:“人都是他周围生活的一部分并不可避免地要同它发生联系;每一个人一旦想要脱离生活,就会陷入虚伪的境地;必须跟生活打成一片。尽量投入生活,附带也就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

显然,狄更斯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普遍存在性和巨大包容性,才把现实生活确立为一切文学创作的坚实立足点的。 • 《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

• 《荒凉山庄》细致描绘出伦敦大法庭的司法运作状况,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如长年笼罩着伦敦的神秘大雾一般诡异的真实社会生活情态。 ※充分强调文学提升生活真实的升华功能

狄更斯强调尊重真实性是文学创作活动的根本立场,却并不主张机械地照搬现实生活。重视文学艺术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升华作用,自觉站在良知和道义立场上,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淋漓尽致地如实写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人物言行的冷眼嘲谑,当真实描摹着这一副副世态人情时,狄更斯又充分注意到了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真实却又高于生活真实的本质,从而恳切地提醒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能够看到人性更加光明仁慈的一面”。

小结:

“狄更斯身上有一种画家的气质——而且是英国画家的气质。从来没有什么人能够像他那样准确而又详细地并且充满精力地把一副图画的各个部分和色调勾画出来。”

——丹纳

萨克雷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一位英国小说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此外还有《班迪尼斯》等。

他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述,但他在许多文学评论文章中,留下了闪光的现实主义文论思想。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予以介绍:

一、萨克雷主张小说描摹真实

二、萨克雷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作出了细致辨析

一、萨克雷主张小说描摹真实

思想形成的因素

1、时代背景

萨克雷所处的年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趣味日渐式微的徘徊期,许多滥俗的小说纷纷涌现,文坛上一度弥漫着一股平庸的风气。

• 针对当时风行的一些远离真实的作品,萨克雷以戏拟的手法,写过《名作家的小说》,模仿、取消同时流行的几部小说。

2、榜样的影响

萨克雷十分厌恶充斥于文学界的虚假风习。他试图通过寻找文学创作上的光辉榜样来努力矫正时风。

1)推崇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菲尔丁

• 推崇菲尔丁的小说表现在现实生活这一点上所达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认为对读者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而归根到底,在萨克雷看来,菲尔丁的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在于“令人赞美地忠实于自然”。这是符合文学事实的。 (2)钦佩同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家狄更斯

• 赞扬狄更斯严格遵守文学如实描绘客观真实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法则。这影响了他的创作,是他的《匹克威克外传》等作品在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构思安排上,具有一种逾越时空的高度可信性。 • 小结

以上两点体现出萨克雷以本国优秀作家为楷模、以现实主义为准绳严格要求自我的良苦用心。 开出的花朵

沿着狄更斯和菲尔丁深入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萨克雷的小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宗旨是始终尽自己所知来描摹真实。这就带来了如何真实的表现生活中假恶丑现象的问题。

他的做法是,作家准备描摹真实时,就“必定要暴露许多不愉快的事实”,但对这些客观事实,作家仍然应当据实加以展现,他把社会生活中那些缺乏信仰、仁爱和希望的人视为小说创作中的讽刺目标,主张作家不应轻易放过他们,而应该沉下心来努力暴露他们,在逗引读者发出阅读欢笑声中毫不留情的揭发他们。

他的不朽的著作《名利场》,便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如实地描摹出了他所处的社会中人们自私自利、追名逐利的一派时代“名利场”景象。

二、萨克雷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作出了细致辨析 • 这实际上是对艺术真实性要求的进一步深化。 •

1.文学既应当如实表现生活的真实,讽刺揭露揭露丑恶,如何表现真实生活中的到得标准,使成为萨克雷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萨克雷反对的是机械地从某种道德信条出发去评判作品,他本人是肯定道德陶冶作用在文学活动中存在的必要的,他追求的目标,是让道德标准在文字创作中自然地流露和体现出来。

总结

萨克雷和狄更斯等19世纪英国 小说家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美学尺度等方面,都有拓展和深化。

马克思曾把萨克雷和狄更斯等作家赞誉为“现代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当代文论论文范文第2篇

2004年,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企业无论是从传统制造业领域、还是PC等新型领域都在进行规模巨大的海外并购,这些海外并购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美国《商业周刊》2004年12月20日刊文指出:“中国走向海外并购时代。”

回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出海的企业并未一帆风顺。这一表象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长期坚持“市场换技术”的失策。面临当前的困境,2005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就是要用“股权”去俘获全球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以达中国企业的海外自新之路,实现质的突围。

“出海”企业:并非一帆风顺

截至2004年,发生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不胜枚举,并购数字也十分惊人。在美国专门研究中国产权研究的斯特拉斯海姆全球咨询公司(Straszheim)估计,仅仅在2004年,中国公司在收购外国资产方面的投资估计已经达到70亿美元,2005年可能会达到140亿美元。

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开始“出海”,标志着在全球找寻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企业特别是电子、汽车零件、电器、纺织和服装等有竞争力的行业,已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大量的资金以及与全球的供货网络、高端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选择海外并购的这条道路作为企业全球化的捷径。位于杭州的汽车零件生产商万向集团在过去的几年中收购了10家海外公司,其总裁鲁冠球说:“我们把国内和国际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或许这是对海外并购最佳的诠释。

“出海”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全面竞争中面临着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艰难课题。如何将原有的产业结构嫁接国际品牌、技术的高附加值等决定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命运,而利用海外并购实现产业升级无疑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模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不仅是发展的问题,其实更是生存的压力所致。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不发展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联想之所以花费12.5亿美元去并购IBM,看重的就是IBM品牌背后的无形资产、全球的营销渠道、技术优势、客户资源和商誉,而靠自己的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 不过,进行海外并购只是中国企业登临世界舞台的开端,随着舞台的不断扩大,面临的挑战更大,风险也随之加大。迄今为止,“出海”的中国企业并非一帆风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到VCD机、PC机、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手机,到汽车、无线电通信基站,中国企业完全是在没有核心技术和专利的情况下成为跨国企业的“打工仔”。虽然规模越来越大,毛利率却越来越低,拼来拼去,拼的就是资金实力和营销渠道,毛利却被摊得很薄,大量利润被跨国公司卷去。中国企业越来越“沦陷”为世界加工厂的“大车间”。然而,昙花一现的辉煌终有繁华落尽的时候。

在进军海外进程中,中国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能力。1985—2003年,中国国家专利局共受理182万件专利申请,授权100多万件。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技术专利仅12万件,且2/3的拥有者为国外企业。从全球专利来看,到目前为止,日本申请发明专利43万件、美国33万件、中国8万件、全球排名第23。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虽然中国制造企业绕过专利壁垒,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但一直潜藏着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危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日益严重,资金充裕的日本企业迅速掀起了并购美国企业的狂潮,然而在经济泡沫破裂后,原先高额的利润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中国一些经济学家担心,由于急于到海外投资,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并未做好长远的打算。2004年,中国电视制造商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电视业务后,第三个季度利润暴跌69%。无独有偶,联想为在激烈竞争的国内电子市场保持稳固发展的态势,并购IBM的PC业务。然而,就在交易宣布结束当月,联想股价下跌了21%。不少人质疑,联想并购持续亏损长达3年半之久,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的IBM的PC业务是否为明智之举。国外一些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能否获得想要的东西。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中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与西方企业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看来,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中,跨文化的整合还是重要的一道关。

20多年的教训:“市场换技术”的失策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合作中,中国企业处于劣势,不得不暂时牺牲市场以换取外方的技术。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在高度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国家需要的技术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来获得。这一理论认为,这些跨国企业占领了中国市场,自然就会带来先进的技术。毋庸置疑,中国企业极其需要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国家政策导向上的一个战略;二是企业寻求合作发展层面上的一个战略。“以市场换技术”只是引进技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但从现状来看,它一直是企业技术引进的一个主要战略。

20年来一些现象的发生,引起了各界对“以市场换技术”的质疑:中国企业让出了市场,换来自己所需要的技术了吗?中国的信息产业规模巨大,但在与外资的合作中,多为代工贸易,技术和利润仍然留在外方;中国企业让出了市场,却没有得到核心技术,特别是最根本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实质的提高。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上海大众、北京切诺基与广州标致均系中方控股,中方也确曾希望通过合资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但在合资企业内部的管理分工上,外方掌握着关键的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且外方的技术经理拒绝配备中方副手(如上海大众),中方则分管人事、法律等事项,根本无缘接触到技术的内核。

中国企业在付出了牺牲市场的代价后,并未如愿以偿地获得技术。在合作中,中国企业往往在技术上始终难以摆脱被外方控制的地位,而获得的技术大部分都不是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因为中国市场是在低起点上开始发展的,市场需求的层次相对较低,外方常常无须把最先进的技术直接投入中国。

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没有质的提升。尽管引进了一些技术和设备,但由于技术消化能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具备独立性,中国企业在市场上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实力派,往往只是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没有太多有实力的自创品牌。例如在机床工具行业,长期奉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最终“请进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外商独资项目。仅2003年,先后有德国吉特迈集团、日本牧野铣床、日本丰田工机、意大利利雅路集团、格里森、德国贺尔碧格集团及韩国大宇机床等在中国开办独资企业。但是这些独资企业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尖端的与核心的技术,形成技术依赖性。在外资企业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中国某些产业的同时,中国企业对它们的技术,也形成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很多行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这种关系也削弱了中国上下游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的发展能力,只好通过高价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所需的部件。 利润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还有可能陷入被动局面。高额利润被外方以技术转让等方式分走,中国企业只是拿到加工费部分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方对自主研发的投入。跨国公司在取得市场后,抛弃国内合作伙伴单飞,这种情形也屡见不鲜。由于很多合资企业只是拥有一条生产线的工厂,不过是跨国企业的一个海外工厂而已,缺乏自身的研发和市场行为能力,在外国公司单飞后,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核心技术不但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作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一度是中国政策制定者和产 业界的希望寄托。反观20多年的实践,中国市场是让出去了,但得到的都是一般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外商并没有将中国政府期望并视为最大红利的科技转让进来,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为从国外获得技术,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国内汽车市场做出有限的开放,德国大众先后与上汽与一汽合作生产轿车。其他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建立合资公司。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合资伙伴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基本上成为跨国公司的大车间。

找寻突破口:用“股权”俘获“核心技术”

2004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突围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希望之花,那就是以“股权”俘获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的做法正在生根发芽。

2004年初,TCL收购了汤姆逊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商。

2004年,在机床工具行业,秦川集团旗下的秦川发展(上市公司000837)收购了位于世界著名汽车业基地底特律的联合美国工业公司(UAI)60%的股权,绝对控股了该公司,并拿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四拉合一”技术。

2004年9月,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宣布以近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卡车生产商双龙48.9%的股份。 2004年12月7日,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PC集团,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 上述并购案例,包括TCL、上海汽车、京东方、盛大网络、格林柯尔、浙江华立等等,这些优秀的企业群体在海外并购中显现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并购对象为跨国公司,主要指向是获取核心技术而非资源。

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转让中国企业的股权来获取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它主要是在汽车行业。2003年,宝马集团和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双方各占50%股份;2004年9月,广州汽车集团与丰田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双方股比同样各占50%……在新一轮跨国合作中,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由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向“以股权换技术”转移。这一现象的明显特征是:中国汽车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中,不再坚持对合资企业的控股地位,开始在股权上大踏步让步,频频出让股权,直抵国家汽车产业政策规定的“外方占股不得超过50%”的底线。

“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的倡导者、武汉理工大学胡树华教授指出,50%的股比设置,是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战略开始由“以市场换技术”向“以股权换技术”转移。胡树华教授说,“以股权换技术”战略的核心目的仍然是引进跨国企业的先进核心技术。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并购海外企业的股权来达到控股该企业以获取该企业的核心技术,秦川发展就是典型。秦川发展在总结中国制造企业市场换技术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认为,“通过并购外国企业,才真正拿来了核心技术、尖端技术(国际先进的“四拉合一”技术)。”秦川发展决定在国际市场上以新的并购方式主动出击,采取收购世界排名第七、第八位的机床企业,迫使这些跨国企业与秦川合作,他们称之为“强强联手,以强攻强”。与美、欧企业的合作,使秦川一举站在全球机床工具产业的最高端。秦川的“联强(欧美企业)攻强(日本企业)”,提升了中国机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从获取核心技术的角度观察,上述海外并购新趋势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中国公司得到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假若对海外企业的整合迅速得当,在此基础上增强研发,才有望最终掌握核心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公司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更快地追赶跨国公司。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上,这一群旨在从海外并购中获取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尽管代价不菲、整合风险大,但是也得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系统集成提升的过程。

(作者单位为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

当代文论论文范文第3篇

可在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怎样才能“笼络人心”,让学生“以心相许”呢? 今天我就以平时工作中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些案例,来发表一些我个人的想法与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或是触动吧!

1赏识是一种阳光

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泰戈尔

一次和同事聊天, 无意中他说起了初中时发生的一件事, 他说他原先并不怎么爱读书, 在班级里成绩最多属于中游水平,而他们的学校又是乡下的一所普通中学,像他这样的成绩要考进师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对自己也不报任何希望。 如果不是那件事情的发生,他现在可能就是山里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在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 那是极平常的一个日子,放学后,他正要回家,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他,原来是班主任老师叫他去村里买点东西,因为学校距离村子有较长的一段路,所以等他回来已经挺晚了,可能当时班主任老师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了吧,他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一本复习资料送给了他,还说:“其实只要你学习再认真些,考师范你还是很有希望的。 ”处于中游学习状态的他一直都没有什么机会被老师关注,所以当时的他特别激动,一路小跑回家,手里紧紧攥着那本复习资料,似乎胜利真的已经触手可及。 从此,他努力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最后真地考上了师范,成了一名教师。 这是一件真真实实的事,使我听了之后更加坚信,赏识是一种阳光,它能直抵学生心灵深处,照亮学生整个人生。

这里,我还想提醒大家的是:老师在表扬学生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指望表扬一次就能即刻生效,一旦发现没有效果或学生一有反复就立刻拿起批评的武器,这只会让你前功尽弃,要知道学生不是机器,就是机器也有出毛病的时候,教育企图毕其功于一役,那更是不可能。 还有,老师的表扬可千万别老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只喜欢这几个,另几个就会受到伤害, 教师更需要的是博爱。

2做个不完美的老师

不完美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你的好感,相反还会让学生更亲近你,更信任你。 ———作者感悟

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他要测试的对象:第一段录像上采访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 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的表现近乎完美。 第二段录像上采访的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不过他在台上的表现略微有些羞涩,因为有些紧张,他把放在桌上的一杯咖啡碰倒了。 第三段接受采访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一点也不紧张,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第四位接受采访的也是一位普通人士,但在采访过程中, 他有些紧张,也把放在桌上的咖啡碰翻了。 当教授向他的测试对象放完这四段录像后, 让他们从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 最不受测试者喜欢的当然是第四段录像中的那位先生了,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可奇怪的是,测试者们最喜欢的不是第一段中的那位成功人士, 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的那位,有95%的被测试者选择了他。这个试验恰恰证实了教授的一个理论,就是对于那些取得过突出成就的人来说, 一些微小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相反,还会让人们从心里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而一个人如果表现得完美无缺,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恰恰会降低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信任度,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 有时当个不完美的班主任更能得人心。 我有过这样的一次感受:我很无意地在班里讲了小时候的一件生活丑事。 学生静静地听着故事,很久才从故事里走出来,并追问我这个女孩是谁,我告诉学生:故事中的女孩就是我。 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说:“原来,邬老师小时候也跟我一样顽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竟然一改往日谁都不肯站起来说自己不是的现象, 那天学生都一个个争着向大家说起了自己的生活丑事。

作为班主任,我们时时把做人的道理挂在嘴边,从晨读讲到晚自修下课,等学生犯了错误时还讲,可收效却甚微,而为什么一次不经意地讲述关于我小时候的故事, 却能在学生中间引起这么大的震荡,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那正是因为这个真实的生活故事,向学生展示了真实的我,揭去了蒙在我脸上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营造了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相容相通的情境与气氛。 在不经意间,我的经历给他们一个暗示,原来老师小时候也这样, 做错事不是什么很难为情地事, 最要紧的是错了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后来,有几次跟学生聊天时,她们总问我小时侯还有哪些顽皮事,我发现学生不但没有因为我的过错而远离我,反而和我更贴心了。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很完美,有了不对的地方就勇敢地向学生说声“对不起”,有了烦恼事也不妨向学生说说,或许这样更能得人心。 不完美会使我们更具亲和力,它就如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使学生能各抒已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内心“公布于众”,让我们真正走入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教育需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才会有丰盈的收获。 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我们的确需要付出很多。 但是, 当你被学生围着快乐的谈笑时, 当学生把一张张贺卡放在你办公桌上时……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 那种幸福是无语言表的! 那一刻,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付出的是一颗心, 但得到的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摘要:本文阐述了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从赏识学生、做个不完美老师、学会等待与宽容等方面论证了班级管理的爱心艺术,指出班级管理工作不是一种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

当代文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我国舞蹈事业飞速发展。从理论研究到舞蹈艺术表演实践以及舞蹈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此外,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交融及外来的舞蹈在国内受到广大舞蹈爱好者的关注,细分析这些发展和变化都与传媒与商业的发展不无关联。

关键词:舞蹈艺术;商业;电视传媒

舞蹈是一门和音乐、诗歌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它的发展,由对其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决定:外部因素是指除舞蹈本身外,影响和促进舞蹈的发展有紧密关系的那些因素;内部因素是指舞蹈本身内部推动舞蹈发展的因素。其中,作为具体因素之一的大众商业与传媒,对其影响是较大的。

一、商业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转型,从纯艺术角度转变为糅合了商业因素的时尚舞蹈。从这些舞蹈创作现象来看,商业因素作为舞蹈创作背景表现出强劲的制约作用。

1.就创作主体而言,呈现出精英化与去精英化并存、互动的事实

在商业语境下,文艺创作主体发生分化,而舞蹈创作者也会分化为两种趋势:一种是舞蹈创作主体对自身价值意义以及作品的社会有效性发生质疑,从而在社会贬值与自我贬值的双重轨道中向商业因素规驯、臣服,用舞蹈这种表现形式来获得利润。另一种是舞蹈创作主体坚持艺术的社会精英地位,承担着批判社会、解剖人性、创作崇高与优美的传统重任,用舞蹈来宣扬纯粹的民族优良传统。因此,商业分化了文艺创作主体阵营,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创作的多元化。

2.商业因素成为舞蹈创作语境的主导,导致了舞蹈艺术创作方向的畸变

布尔迪厄在《<区分>导言》中谈到:“它(商业因素)必须取消使正统文化成为孤立领域的神圣疆界,以便找到明白易解的各种联系来统一那些表面上不可比较的‘选择’,比如音乐与食物、绘画与娱乐、文学与发型的偏好。”也就是说,商业因素正在瓦解传统艺术的边界,颠覆文艺的独立性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舞蹈艺术的创作方向也发生了转型:其一,为舞蹈而舞蹈,舞蹈是生活的体现向为生活而舞蹈转型;其二,舞蹈的高雅化、崇高化、优美化向舞蹈的大众化、消费化、日常化转型;其三,舞蹈内容的单一化、神圣化、经典化向舞蹈内容的平面化、多样化、碎片化转型。这种舞蹈艺术创作的文化边缘地位,表征着微弱的舞蹈创作多元化声音,其不可避免地日渐式微和被淹没的命运昭示了舞蹈创作方向的畸变。

二、传媒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电视传媒的发展及VCD、DVD等便携性音像资料的传播是舞种多元化的催化剂。以往一台外国舞蹈晚会的移植,以至一个外国舞种的传播交流学习,其流程是很慢的。科技的不发达给舞蹈的记录传播带来诸多不便。移植音乐服装图样,舞台调度图本等临摹很费事。而现在,网上几分钟即可实现世界范围内传输,且音质不变;电视台各类综艺频道,逢有舞蹈大赛、争先抢播;舞蹈爱好这足不出户,即可学习到外国、其他少数民族的各类优秀舞目。而综艺电视节目中的劲歌劲舞、体育舞蹈,及满台的电视歌舞、韩国歌舞,更是加速了小型流行舞种的更替,引领着社会性舞蹈的发展。

1.电视及时完整的传播舞蹈艺术

没有电视的时代,舞蹈欣赏活动是在特定的场所里完成的,电视的出现,使得舞蹈艺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电视将舞蹈带入千家万户,使得本来少数人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的这种艺术有了更多的观众,他们通过荧屏认识舞蹈、了解舞蹈、学习舞蹈,可以说电视对舞蹈的普及、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中央电视台的举办的“CCTV电视舞蹈大赛”,通过电视媒体的平台,用电视直播手段将舞蹈比赛的舞蹈表演、舞蹈知识同步直接地传达给了观众,观众和舞者一同感受舞蹈艺术带来的美感。沃尔·特里在《美国的舞蹈》中曾对电视舞蹈作过这样的描述:“电视的出现,使无线电无法传播的舞蹈有机会进入每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电视传媒在增加舞蹈观众、扩大舞蹈艺术的影响方面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作用,也体现出电视传播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2.电视完整的记录和保存舞蹈作品

舞蹈具有特定的艺术时空性,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艺术。 舞蹈的艺术创作体现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肢体语言的交流之间,人们往往很难在瞬间感受到舞蹈艺术内在的精神力量以及文化内涵。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夫人认为:“舞蹈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或者说是一种动态的形象。”从舞蹈发展史来看,舞蹈永远处于“现在时”,而记录舞蹈的手段却因之乏善可陈。但是,电视技术的出现,使舞蹈的记录和保存变得简单而容易,电视录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保存方法。沃尔特指出,正确记录舞蹈,有两种方法:用电影(电视)去记录实际的演出和用记谱法(舞蹈剧)去记录舞蹈,前者犹如唱片与音乐的关系,后者犹如乐谱与音乐的关系。

综上所述,商业和传媒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具有双面性的。从正面角度来说,商业因素的影响开辟了舞蹈艺术生产途径,创新了舞蹈创作方式,解放了创作主体,营造了更加自由的生产环境等;从负面角度来说,商业因素成为舞蹈艺术生产的制导性力量,它减弱了舞蹈艺术创作中所蕴涵的深刻性,使得舞蹈艺术呈现出锐意创新而又反复扁平的整体趋势。但总体来说,在商业和传媒的影响下,舞蹈艺术创作将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无论带来的影响属于哪方面,都标榜着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高鑫著.电视艺术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当代文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环境和艺术语言都已经融入艺术表现的多元化当中,艺术家无法用单一的方法或形式去表达某种情感与思想。只有自由的艺术创作才能更好地释放内心的激情,它恰恰超越了形式、心理、观念和情感。当代艺术创作已经将赋予表现主义艺术风格加入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中,最终构建了当代艺术创作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当代艺术;油画;绘画;表现形式;艺术市场;现实生活

1 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特点

所谓当代艺术既是当下艺术也是未来艺术,它是以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大背景,既打破了不同国界之间的堡垒,也打破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全球化经济的进程与发展也把当代艺术变成一个新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当代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自由与释放,也意味着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之间没有了阻隔,都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艺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换标准的。当代绘画艺术在艺术风格上有它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也在精神和语言上有它的艺术形态。当代艺术强调信息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其包含绘画、书法、建筑、诗歌、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艺术。像当代油画艺术一样,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当代艺术家的标志。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作品在形式与题材选择方面是基于当今社会生活感受进行创作,艺术家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现代的特征。色彩是当代油画艺术的灵魂,它是以多种不同的色调去描绘所表现的物象,在作品中可以看见清晰的笔触和变形微妙的形体以及意想不到之处的颜色表现,让艺术家可以更好地通过颜色表达自己。这就是当代艺术家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都会有一种情结或是直觉上的判断。无论人们能否读懂当代油画艺术作品的内涵,艺术家们仍然可以坦然地接受与包容,因为当代艺术家们是用独特的艺术眼光与创新的思维看待自己的艺术作品的。他们将具象与抽象的表现形式有意构造出来。具象与抽象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家眼里不仅是画面上的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艺术语言中某一个心理表现,也可以看作艺术作品上的笔触或肌理所组成画面结构的表达。当代油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必要打开其艺术的思路,不断拓展对艺术的理解,深思整个当代艺术关系和明确当代艺术的创作思想、艺术的社会角色。要想当代油画艺术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创新,就要将新观念和新思想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绑定,这样就更具有活力与时代的艺术价值。

2 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表现

当代绘画艺术在发展的初期,既为了向传统艺术发出挑战,也为了走出传统艺术的框架,艺术家们开启创新之路的探索。所以,当代油画不只是通过理性的设计和扎实的绘画基础就可以完成创作的。传统艺术从希腊艺术到罗马艺术再到古典主义艺术。在这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绘画艺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始终未能打破具象的表达形式。并且有些艺术家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模式与造型、色彩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成因的必要组成因素和成为传统形象化的图像。当代绘画艺术形式就是对传统油画艺术的批判与超越,从创造具象艺术过渡到抽象艺术就不难发现当代油画艺术开创了新的绘画艺术的视野并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当代抽象艺术创作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抽象”意义去理解。因为有些传统艺术认为抽象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美学的表现,所以当代绘画艺术的创作开始踏上了与传统艺术创作相互交融的较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以表现主义画派为开端,其代表画派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达达主义、立体主义和现实主义等绘画艺术作品。然后是抽象化艺术创作时期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当代绘画艺术形式表现得更为成熟并获得明显的成果。接下来的时期是当代绘画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需求,它是完全脱离传统绘画艺术的束缚和传统美学模式的限制,期间的艺术作品凸显了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能力,并占据了较高的艺术地位和艺术风格。在人们的生活中,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是当今艺术形式擺脱了所有传统的束缚与禁忌的表现,并形成百花齐放的多元素融合的艺术形式和进行各种大胆的探索与实验性的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成为新的绘画艺术的标志,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最早的最具代表性且有探索性的艺术家是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艺术风格和一批带有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前卫,其包括前立体主义者,如安德烈·德兰、拉乌尔·杜费、莫里斯·德·弗拉敏克、乔治·布拉格等人。这些抽象艺术家使用非传统艺术表现色彩技巧与造型能力,将传统艺术的色彩与造型技巧规则打破,有意地使用粗野的色彩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他们以“野兽”一词命名自己的艺术作品风格与艺术语言,强烈地展示出他们对打破传统艺术的决心与地位。最终现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艺术形式,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典范,也为当代油画艺术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历史过程也为当代艺术家们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3 人文画精神在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中的体现

在纷呈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与各种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达形式。纵观整个艺术体系,表现性油画艺术风格无疑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艺术形式在当代油画艺术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在艺术形态创作上也表现得最为丰富和成熟。就中国当代油画的人文画精神而言,人们对表现性绘画艺术有着高度评价与欣赏兴趣,并对其发展与研究有着更高的期许,也将成为人们最高的精神文化追求。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风格和表现性艺术语言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有着直接关系。正是表现主义艺术语言的进入和影响,促使油画中表现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不刻意追求清晰或是准确的造型技巧和色彩表现力,而是通过更多的感性的方式激发其作品的创作动力和灵感,加以表达绘画色彩情绪的表现。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面不再是完全依存于自然的客观规律,而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如今,中国当代油画更多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追求客观再现性塑造,而是对表现力的主观情感塑造。通常在当代绘画创作中,颜色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色彩可以对人的情绪和心理进行更好的传达。重视色调也是画面表现形式最直接的传达情感的方式。色彩更具个性与张力,也更为直接地影响观者的情绪。每个画面中客观事物都能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当代绘画构图中,摒弃传统的构图方式,丢掉传统的和谐之美,主观增强画面的独特性与抽象性,将整个艺术的手法运用在当代绘画创作当中,进而加强整个人文画精神。

在中国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初期,自由艺术风格的创作与一些追求个性的表现性作品艺术家一拍即合。自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奠定良好的绘画艺术基础。因此,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形式的产生对整个绘画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真正产生新的艺术语言并形成重要艺术标志。由此可见,中国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孕育时期、成长时期、探索时期和创新时期,共四个不同阶段性绘画艺术的成长过程,直至今天表现性绘画已经成为多元化稳定坚实的局面。有一批艺术家大都经历过传统而又古板的绘画艺术时期,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是自由的,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所以他们迫切要求艺术创作的自由。由于中西方自由艺术的交流,现代艺术和西方哲学一拍即合,从而带来新一轮的艺术启发。中国早期美术艺术的出现可以看成中国表现性艺术正式形成。例如,“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是较早时期具有当代绘画艺术标志性的展览。它尽管在表现手法上还是有些传统,但作品在展览中仍然充分体现出当时艺术家的思想与前卫的观念。其艺术作品也强烈又直观地表达出对当时生活中的彷徨、孤寂、痛苦、落寞的感受情景,更深层地体现出艺术理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启发。随着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在中国逐步蔓延,中国表现性油画开始呈现极具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并且艺术家的文化思想意识的普遍觉醒也使得这个时期的表现性油画艺术发展得比较稳定。在这个时期当代艺术家也比较多,主要代表是刘晓东。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刘晓东的作品充满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与追求新观念、新形式的其他当代艺术家相比,刘晓东的作品更能反映时代对于生活的改变与认识。正因如此,他的艺术作品早已被认定为中国当代青年油画艺术家代表作品,其作品也在拍卖市场屡创超过千万元的惊人拍卖纪录。

所以,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创作作品在表现性艺术中有着极强的表现性因素和情感内容,同时艺术作品创作的形式也展示出人们的人文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思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9-48.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45-163.

[3] 毕加索(西),等.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常宁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7-233.

[4] 中国艺术拍卖年鉴编委会. 200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油画[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3-4.

[5] 吕品田.新生代艺术——漫游的存在[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78-79.

作者简介:刘琦圣(1987—),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绘画艺术(油画)專业,毕业于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辽宁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具象人物写实油画。

当代文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对当时国内文化和社会意识有着重大冲击和影响作用。上世纪后半期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和伦理行为规范密不可分,随之而来的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使得“中流阶层”和“中流意识”盛行一时。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又出现了“新穷困”现象和“差别意识”。

关键词:日本文化; 社会意识;影响

0.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从一定程度上对其文化和意识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日本在上世纪后半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动荡之后,其经济逐渐趋于稳定并快速发展,这是与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东亚的韩国,中国的台湾等亚洲国家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的历史渊源同属于儒家文化,这时,有很多的学者将研究焦点放在了东亚经济发展原因上面。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儒家文化圈对东亚经济的影响方面。儒家文化圈是指运用儒教的伦理行为规范和求实精神形成的文化意识[1]。儒家文化圈具有以下特点:各个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社会作用也有所不同,同时也是儒教文化中的一种。儒教文化中的“性本善”和“仁政”和日本文化关系密切,具体说来,儒教文化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激发劳动者热情,然而可以使得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更加高涨。

可以这样说,日本化的儒家文化所形成的日本人的价值观,对于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日本化儒家文化传统的“和”和“忠”起初作用于天皇,后转换到作用于集团,企业和利益共同体。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战后经济重建时期,日本国民表现出空前规模的协调和合作,因而保障了日本社会的长期稳定,动荡减少。另外,企业根据儒家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各自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内部之间保持良好配合、协调的工作秩序与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些都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2.中流意识的出现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府也吸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效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为国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国内贫苦人民的基本生活,完善福利制度,使得普通工薪阶层能够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另外,向富裕的人们收取税务,以确保人民的福利,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日本社会中流阶层也被称为中产阶级和中间阶级,主要是企业的白领雇员、高级知识分子和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等,这一阶层的人群数量不断扩大,社会机构也有着较大的变化。在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一亿总中流”的说法,学术界也有了“中间社会”的说法和“日本的新中间阶层是经济发展本身孕育出来的”等论点[2]。

在日本的文化学术界中对于“一亿总中流”和“中流”等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同时也有相关学者探讨是否存在着阶级社会的问题,是否存在着中产阶级的问题等,如东京大学教授村上泰亮的“新中间大众”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岸本重陈教授的“中流的幻想论”等。村上泰亮不使用“中流”这一概念,而是从阶层化概念的角度来定义:第一,阶层化概念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都阶层化。第二,日本社会中流阶层具有明哲保身和保守的倾向。村上尝试着用阶层结构化这一概念为中心来分析和展现日本社会内的非结构化。村上的论述中最终中流阶级瓦解,新中间大众时代到来,使得阶层去结构化现象出现。村上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社会内部的不平等使得阶层结构化失去了意义,因此现实社会中不再意识形态上的阶层和阶级。

“中流阶层”,这种在中间社会上形成的阶层终身享受着雇佣的权利,其职业稳定,消费生活趋向于平均,接受的教育也比较均等,在财力和社会形态上也处于平均化地位,处于这一社会阶层的人们已经没有了意识形态上的阶级观念,他们的意识和行为基本都已模式化,多数人都没有“仇富心理”,他们不仅追求完美你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有着精神追求的欲望,即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只是关注与衣食住行的自由,而对社会和政治并不关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这使得日本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传统的日本集团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个人主义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新的“中流”意识。

3.社会差距、新穷困现象的出现

中等级差别在2006年进入了高潮,特别是2007年的金融风暴爆发,全球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很多大型企业转而趋向国外发展,而中小型企业多数只是自保,不得已情况下倒闭。企业的用工变得十分苛刻,多数情况下是选用廉价临时工,工资水平较经济发达时明显降低,从整个社会来看,失业人员也有上升趋势。这种经济和社会状况使得社会意识和文化发生了很大差距,也就是在此时出现了“新穷人”这一社会现象。“新穷人”一词源于著名学者鲍曼所著的《新的贫困——劳动、消费主义、new poor》一书[3]。这本书主要探讨贫困的根源,讲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推行临时雇佣制和无薪休假制,福利国家的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和劳动者长期失业问题等。该书在日本的出版是在2008年8月,也正好是日本出现“差距社会”的时期,书中的“新穷人”在日本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众多专家学者相继围绕新穷困和解决这一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政治理论上表现出了政党的生态上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下,日本的共产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发展变化,也一度陷入了低潮,然而,日本共产党出于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关注“新穷苦”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了一些对于非正式雇工和劳动者的待遇保障要求,尖锐的指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是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了人权,因而广受穷苦大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政治上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中流”意识已然走入其末期阶段,而经济低靡时代,差距在整个日本社会文化和意识发展中成为了主流,因而也产生了“新贫穷意识”、“社会差别意识”。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碧辉.当代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浅议 [J].青春岁月,2013 (5):417.

[2]张红贤.浅谈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变迁 [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9-90.

[3]林芳慧.浅谈日本文化的特点 [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9(34):123.

上一篇:商品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评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