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27

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7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两组积极心理、精神病症状情况、社会功能、自尊水平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自尊量表(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积极心里、精神病症状及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精神科 重性精神病

[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Major psych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ichun City, Yichun 336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19.025

重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等精神疾病,由于普遍存在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致残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存在极大的影响,患者不仅会出现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残、轻生等情况,如果没有及时予以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预后十分不利[1]。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展开有效的护理可以激发患者自信、积极等正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幸福感,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2]。因此,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7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符合最新重性精神病临床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均可以生活自理。排除标准:存在家族遗传史者;既往受过严重心理创伤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38)。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为患者进行简单的疾病指导、饮食护理等[3]。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1)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进行讲解,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护理人员要进行区分,同时还要告知患者按时、按量规律服药的重要性[4-5]。(2)心理支持:由于疾病的因素,患者在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情况,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产生原因,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解决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避免对其造成伤害,而且,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情感支持,重点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引导患者克服困难,为其构建生活自信[6-7]。(3)社会支持: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例如:可以为患者制定合理规律的作息时间,指导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整理,在疾病初期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进行演示,当患者能够独自掌握的情况下,指导其独立完成,并展开监督。医院也可以通过举行座谈会等活动,引导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告诉患者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患者参加购物活动或者文娱活动,也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游戏比赛,调动患者的参与性,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患者的职业特点,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提高患者的社会参与力,调动生活积极性[8-9]。两组均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积极心理情况。干预后利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进行测评,分为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标、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及学习成长6个部分,30个条目,每条目采用1~5分评分,分值越高积极心理越理想[10]。(2)比较两组精神病症状情况。干预后利用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展开测评,共1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7分评分。比较其中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及敌视猜疑四个方面,分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11]。(3)比较两组社会功能。干预后采取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展开测评,总分0~20分,社会功能情况与最终得分呈负相关;(4)比较两组自尊水平。干预后利用自尊量表(SES)测评,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1~4分,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好[12]。(5)比较两组依从性。干预后采取本院自制量表测评,分为完全依从(患者可以按照医护人员要求完成各项操作)、部分依从(患者需要借助家属或者他们帮忙才可以按照医护人员要求完成各项操作)、不依从(患者无法完成医护人员要求的操作)[13]。总依从=完全依从+部分依從。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35~86岁,平均(60.5±12.7)岁,病程1~12年,平均(6.5±2.4)年,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10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0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8例;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4~87岁,平均(60.5±13.1)岁;病程1~12年,平均(6.5±2.8)年;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10例、双相情感障碍10例、偏执性精神障碍10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HEIQ评分比较 观察组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标、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及学习成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BPRS评分比较 观察组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及敌视猜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SDSS与SES评分比较 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92 8,P=0.034 0),见表4。

3 讨论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以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这给精神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也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14]。根据临床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显示,精神类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年龄、体重、生活压力、生活环境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5]。患者在发生精神类疾病后会出现直觉、行为、情感、思维障碍,甚至会出现生活功能下降以及丧失的情况,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情感淡漠、生活低迷的现象[16]。而且大部分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住院维持治疗,部分患者是被限制自由的,在疾病的困扰下,患者会存在诸多的负面情绪,而且当患者无法进行生活自理的时候,会存在极大的自卑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幸福感、自我肯定、管理目标、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及学习成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及敌视猜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护理干预是在当前精神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尊重个体差异、分析个体问题、解决重点问题为护理依据展开,为患者提供正能量,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一种护理方法[18-19]。本文中综合护理干预重点从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社会支持方面展开护理。首先让患者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降低病耻感,让患者了解疾病之间的差异,认识疾病存在的风险,使其可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然后对其展开心理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负面情绪带来的困扰,帮助患者构建了生活自信心。最后展开社会支持,这是综合护理干预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护理人员借助不同的护理方法,让患者可以了解到如何与其他人接触,如何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帮助患者重归社会,提升了生活质量。通过与祁恩秀等[20]研究结果比对发现,通过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后患者依从性为97.14%与本文研究高度吻合,进一步说明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临床价值显著,临床可行性较高。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精神科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积极心理、精神病症状及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瑜,鲜玉霞,李娜.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6,27(2):342-344.

[2]陈宏美,杨桂君,史鹏达,等.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7,39(14):2224-2226.

[3]潘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康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1645-1647.

[4]崔静怡,邵静,张静,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9):1765-1766.

[5]欧颖,何英.愉快因子回输式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0):1511-1513.

[6]黄泽慧,黄燕.优质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67-568.

[7]赵亚,许婵娟,康晖.基于循证理论的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5):914-917.

[8]孙凤云.针对性护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S1):214-215.

[9]谢勤侠,魏晓丽.优质护理配合奥氮平、氟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6):9-12.

[10]张静辉,严加洁,郭肖霞,等.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藥物相关性跌倒原因的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140-142.

[11]庄海英,张平.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16,23(3):39-42.

[12]汪萍,许翠萍,韩永升.Wilson病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观察及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6,40(1):105-106.

[13]邓红欣,张勇.应用FMEA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自伤发生率[J].护理学报,2017,24(10):10-13.

[14]王轶,王志稳,王勋彪,等.精神疾病患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110-113.

[15]李鹏辉,王锋锐,王丽辉,等.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31-34.

[16]刘风兰,朱艳玲,缪志梅,等.项目管理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约束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9):2499-2502.

[17]汪丽莎,毛肖丽,梁燕雯,等.运用即时通讯技术结合心理护理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8):977-979.

[18]张新颜,韩玉华,王捷,等.依从性干预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自尊的影响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4):124-128.

[19] Terp M,Laursen B S,J?rgensen R,et al.A room for design:Through participatory design young adults with schizophrenia become strong collaborators[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6,25(6):496-506.

[20]祁恩秀,柯丽,汪艳.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0):2815-2816,2836.

(收稿日期:2019-12-02) (本文编辑:田婧)

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与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①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最多见的妄想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

②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

(3)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

(4)意志行为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

3.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主动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及时发现相关精神症状的变化。

(2)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精神病性症状评估(每日3次),按要求逐项记录评估结果,及时填写症状监护评估表。

(3)对幻觉、妄想、淡漠、欣快、诡异、木僵、易激惹、言语行为怪异、突发性冲动、强烈消极意念等精神症状的表现,须在护理记录中作具体描述,必要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加强危险品的检查管理,患者外出时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并按规定登记。

(5)严格交接班制度,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4.健康教育指导

(1)出院前的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经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复,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变化的情况,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复发的方法。

(2)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医疗性监护的保证及心理上的支持。

(3)建立定期门诊随访制度,指导患者服用适量的维持治疗药物,通过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研究表明,维持服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4)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卫生知识水平,可以从社区开始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工疗站,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二、抑郁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2.临床表现:抑郁发作临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看足球比赛、打牌、种花草等也觉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亦可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产生疑病观念,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等。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一样开不动了”。临床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患者感到脑子不能用了,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促进计划自杀,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为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3.护理常规

(1)宜安排患者于护士便于观察的床位,密切注意病情状态,严防自杀行为发生,尤其在夜间、清晨及工作繁忙时。

(2)尽量体会患者的心境,加强心理护理,以和蔼的态度关系、鼓励患者,亦可采用静默陪伴的方法给予抚慰,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心境。

(3)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不要勉强其参加集体活动,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以分散注意力,缓和抑郁心境。

(4)鼓励自理,不能自理的应协助其料理个人卫生。鼓励进食以保证足够营养、水分的摄入,必要时给予喂食或流质鼻饲饮食。

(5)为睡眠障碍者提供良好的就寝环境以利入睡。必要时通知医师,配合药物处理。

(6)严格执行服药制度,防止积蓄药物。

(7)加强危险品的管理,经常检查患者是否藏匿危险品。

4.健康教育指导

(1)认知治疗,目的在于纠正病人的认知歪曲,建立灵活和积极的思考方式,并练习新的应对方式。

(2)人际关系治疗,目的在于解决个别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

(3)家庭治疗,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减少负性情绪和妥善应对各种事件(尤其是婚姻、恋

爱、家庭等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降低疾病的复发机会。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

(4)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抑郁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5)随着病情的好转,教育病人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对待疾病,以正确面对未来。

三、焦虑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有人认为焦虑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至少部分由遗传决定。有焦虑倾向的人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或应激状态下,较易产生病理性焦虑,尽管引起焦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或环境因素,但其潜在的原因是遗传。中枢NE能系统、DA能系统、5-HT能和-氨基丁酸(GABA)等四种神经递质系统可能与焦虑症发病机制有关。

2.临床表现:

(1)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

①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②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其他明显症状。

③发作的典型表现常是病人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强烈恐惧,好像即将要死去(濒死感)或即将失去理智(失控感),使病人难以忍受。同时病人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跳出来,有胸闷、胸痛、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如过度换气、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也可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痛苦体验。

④发作突然,10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此种发作虽历时较短暂,一般5~1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即可自行缓解仍如常人,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病人发作频繁,1个月内至少有3次,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常持续1个月以上。

⑤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或某一类环境(不可预测性),大多数病人在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病而紧张不安,并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在发作间歇期,多数病人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帮助,因此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同(此时并有广场恐惧症)。惊恐发作病人也可并有抑郁症状,有的有自杀倾向,需注意防范。

⑥惊恐发作作为继发症状(惊恐发作综合征),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等,并且需要与某些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等鉴别。

(2)广泛性焦虑的临床表现

①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自由浮动性焦虑),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过分担心的期待)为特征。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病人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起病缓慢常无明显诱因。

②病人常处于心烦意乱,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

③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心跳加速、胸闷、气急、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腹泻、尿频等植物性焦虑。有的病人表现为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集中困难,难以入睡、容易惊醒、易激惹等过分警觉表现。有的可出现阳痿、早泄、月经紊乱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④运动性不安:表现搓手顿足、紧张不安、来回走动、不能静坐,称焦虑的运动性表现。

3.护理常规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护理。

(2)鼓励参加较简单、容易完成、喜欢并可以自控的活动。减少白天卧床时间,增加活动内容,如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对焦虑因素的过分关注。尊重病人,允许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尊重其隐私。

(3)对失眠病人按有关护理程序给予适当处理

(4)有时焦虑、惊恐发作病人可出现自杀、自伤、不合作、冲动行为等,必须适当限制,加强巡视,掌握其发生规律,并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对有明显危险的病人应严加防范,其活动应控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并认真交接班。对医嘱严防的病人必要时设专人护理,禁止单独活动与外出,禁止在危险场所逗留,外出时应严格执行陪伴制度。

(5)一旦发生自杀、自伤或受伤等意外,应立即隔离病人,与医生合作实施有效抢救措施。对自杀、自伤后的病人,要做好自杀、自伤后心理护理,了解其心理变化,以便进一步制订针对性防范措施。

(6)焦虑发作时一定要陪伴在病人身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7)焦虑可传播,应限制与其他焦虑病人接触,并防止将医护人员的焦虑传给病人。

(8)遵医嘱给抗焦虑药,让病人明白药物的作用,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4.健康教育指导

(1)使病人对自己的惊恐发作有正确的认识,减少病人或家属因模糊观念而焦虑、抑郁。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以免担心疾病会演变成精神病,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

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与遗传因素、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①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妄想的荒谬性往往显而易见。最多见的妄想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

②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

(3)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

(4)意志行为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

3.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主动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及时发现相关精神症状的变化。

(2)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精神病性症状评估(每日3次),按要求逐项记录评估结果,及时填写症状监护评估表。

(3)对幻觉、妄想、淡漠、欣快、诡异、木僵、易激惹、言语行为怪异、突发性冲动、强烈消极意念等精神症状的表现,须在护理记录中作具体描述,必要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加强危险品的检查管理,患者外出时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并按规定登记。

(5)严格交接班制度,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4.健康教育指导

(1)出院前的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经住院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消失后,自知力部分恢复,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变化的情况,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复发的方法。

(2)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医疗性监护的保证及心理上的支持。

(3)建立定期门诊随访制度,指导患者服用适量的维持治疗药物,通过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研究表明,维持服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4)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卫生知识水平,可以从社区开始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工疗站,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二、抑郁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2.临床表现:抑郁发作临床上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看足球比赛、打牌、种花草等也觉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亦可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产生疑病观念,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等。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一样开不动了”。临床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患者感到脑子不能用了,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促进计划自杀,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为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3.护理常规

(1)宜安排患者于护士便于观察的床位,密切注意病情状态,严防自杀行为发生,尤其在夜间、清晨及工作繁忙时。

(2)尽量体会患者的心境,加强心理护理,以和蔼的态度关系、鼓励患者,亦可采用静默陪伴的方法给予抚慰,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心境。

(3)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不要勉强其参加集体活动,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以分散注意力,缓和抑郁心境。

(4)鼓励自理,不能自理的应协助其料理个人卫生。鼓励进食以保证足够营养、水分的摄入,必要时给予喂食或流质鼻饲饮食。

(5)为睡眠障碍者提供良好的就寝环境以利入睡。必要时通知医师,配合药物处理。

(6)严格执行服药制度,防止积蓄药物。

(7)加强危险品的管理,经常检查患者是否藏匿危险品。

4.健康教育指导

(1)认知治疗,目的在于纠正病人的认知歪曲,建立灵活和积极的思考方式,并练习新的应对方式。

(2)人际关系治疗,目的在于解决个别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

(3)家庭治疗,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减少负性情绪和妥善应对各种事件(尤其是婚姻、恋

爱、家庭等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降低疾病的复发机会。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

(4)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抑郁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5)随着病情的好转,教育病人克服性格弱点,正确对待疾病,以正确面对未来。

三、焦虑症的护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有人认为焦虑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至少部分由遗传决定。有焦虑倾向的人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或应激状态下,较易产生病理性焦虑,尽管引起焦虑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或环境因素,但其潜在的原因是遗传。中枢NE能系统、DA能系统、5-HT能和-氨基丁酸(GABA)等四种神经递质系统可能与焦虑症发病机制有关。

2.临床表现:

(1)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

①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下发作,或发作无明显而固定的诱因,以致发作不可预测。 ②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其他明显症状。

③发作的典型表现常是病人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强烈恐惧,好像即将要死去(濒死感)或即将失去理智(失控感),使病人难以忍受。同时病人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跳出来,有胸闷、胸痛、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如过度换气、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也可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痛苦体验。

④发作突然,10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不超过1小时。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的经过。此种发作虽历时较短暂,一般5~1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即可自行缓解仍如常人,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病人发作频繁,1个月内至少有3次,或者首次典型发作后继之以害怕再发作的焦虑常持续1个月以上。

⑤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或某一类环境(不可预测性),大多数病人在间歇期因担心再次发病而紧张不安,并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在发作间歇期,多数病人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帮助,因此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同(此时并有广场恐惧症)。惊恐发作病人也可并有抑郁症状,有的有自杀倾向,需注意防范。

⑥惊恐发作作为继发症状(惊恐发作综合征),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等,并且需要与某些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等鉴别。

(2)广泛性焦虑的临床表现

①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紧张不安(自由浮动性焦虑),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过分担心的期待)为特征。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病人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起病缓慢常无明显诱因。

②病人常处于心烦意乱,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

③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心跳加速、胸闷、气急、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腹泻、尿频等植物性焦虑。有的病人表现为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集中困难,难以入睡、容易惊醒、易激惹等过分警觉表现。有的可出现阳痿、早泄、月经紊乱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④运动性不安:表现搓手顿足、紧张不安、来回走动、不能静坐,称焦虑的运动性表现。

3.护理常规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护理。

(2)鼓励参加较简单、容易完成、喜欢并可以自控的活动。减少白天卧床时间,增加活动内容,如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对焦虑因素的过分关注。尊重病人,允许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和尊重其隐私。

(3)对失眠病人按有关护理程序给予适当处理

(4)有时焦虑、惊恐发作病人可出现自杀、自伤、不合作、冲动行为等,必须适当限制,加强巡视,掌握其发生规律,并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对有明显危险的病人应严加防范,其活动应控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并认真交接班。对医嘱严防的病人必要时设专人护理,禁止单独活动与外出,禁止在危险场所逗留,外出时应严格执行陪伴制度。

(5)一旦发生自杀、自伤或受伤等意外,应立即隔离病人,与医生合作实施有效抢救措施。对自杀、自伤后的病人,要做好自杀、自伤后心理护理,了解其心理变化,以便进一步制订针对性防范措施。

(6)焦虑发作时一定要陪伴在病人身旁,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7)焦虑可传播,应限制与其他焦虑病人接触,并防止将医护人员的焦虑传给病人。

(8)遵医嘱给抗焦虑药,让病人明白药物的作用,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4.健康教育指导

(1)使病人对自己的惊恐发作有正确的认识,减少病人或家属因模糊观念而焦虑、抑郁。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以免担心疾病会演变成精神病,鼓励家属配合治疗护理。

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2 详细介绍感染科制度,做好卫生常识宣传教育及患者思想工作,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安心治疗休养,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工作。

3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是新入院与危重患者。如发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突然变化,或见有意识障碍、惊厥、剧烈疼痛、严重呕吐或腹泻、大出血、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惊厥、狂躁者应防止坠床。

4 经常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防止体力消耗及各种并发症。疾病恢复期与病情较轻者可适当活动。

5 根据病情或医嘱给予饮食。高热患者须补足水分。呕吐、腹泻较为严重的患者应补充水与电解质。肾功能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限制进水量与输液速度准确记录患者每日液体出入量。

6 根据病情酌情给予对症处理:高热者可用冰袋冷敷头部或温水擦浴(但外感风寒者或正在出疹的发疹热病患者,一般不用冷敷或擦浴)。手足发冷或体温过低者,可使用热水袋保温。鼻干唇裂者,可用油剂涂抹。喉部有分泌物阻塞者,应立即设法吸出。惊厥、发绀、呼吸困难者,立即给予吸氧。呼吸微弱或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报告医师。

7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协助翻身、擦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肺炎、褥疮及臀红。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

8 患者出现高热、昏迷、出血、休克等情况时,按照危重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感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感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给予高热量、丰富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饮食。

3.患者急性期限需卧床休息,病情危重时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 可下床活动。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并经常性通风换气。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评估患者发热、出疹的性质、特征、 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

5. 监测体温的变化,遵医嘱予以降温处理。常用物理降温,如冰 敷、醇浴、冷(温)盐水灌肠等,同时注意观察与评估周围循环状况,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醇浴。全身发疹者禁醇浴降温。

6.入院后按病种隔离,根据需要备隔离衣、洗手设备及隔离用具。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除做好随时消毒外,患者出院、转科、

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120例经CT检查确诊, 其中脑梗死76例, 脑出血44例。经过急性期治疗, 病情平稳后接受康复治疗的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 护理干预组71例, 男41例, 女19例, 年龄45~76岁。对照组49例, 男14例, 女27例, 年龄48~79岁。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失语、抑郁、智能损害、及肢体功能损害。护理干预组除有效治疗和常规护理外,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有效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时间平均1个月。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效果, 见表1。护理干预组71例, 出院时完全治愈25例, 疗效显著者36例, 有效7例, 无效3例, 有效率85.9%。对照组49例, 治愈12例, 疗效显著者2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 有效率69.4%。护理干预组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1) 。

3 护理方法

3.1 基本护理

3.1.1 皮肤护理

大多数患者发病后会长期卧床不起或是活动量明显减少, 使得局部组织因长期受到压迫导致褥疮发生, 一旦褥疮产生就会对身体正常恢复产生影响。所以, 经常对患者的床上用品进行清洁, 经常性让患者改变床上姿势, 及时清理患者大、小便,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3.1.2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许多患者病后偏瘫, 长期卧床不起, 体虚乏力无法咳嗽, 长期下去呼吸道内积累了大量的分泌物。所以, 我们需密切关注患者肺部状况及时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和家属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捶背, 大约2h重复1次, 注意掌握力度。为患者捶背时, 按照从边缘到中央, 从下至上的顺序, 通过敲击背部, 使患者痰液松动、脱落, 方便痰液从体内排除。医院要严重执行定时消毒隔离制度, 经常性的打开窗户进行通风,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晰, 经常对地面进行打扫, 消毒, 严格限制病房内探视人员的进出。

3.1.3 预防便秘的护理

许多患者产生偏瘫后活动量减少, 肠蠕动有所缓慢, 饮食情况也大不如从前, 经常会发生很多患者在发病后2~3d没有排便。所以, 注意对患者饮食方面的护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使患者排便有规律性, 即便患者没有排便意愿, 也要通过按摩腹部等方法促进肠蠕动, 迫使患者正常排便。

3.2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3.2.1 患侧肢体的功能训练

建立卒中单元, 对患者同时进行急诊治疗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进行预防性康复治疗应当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使患者减少甚至避免残疾。在患者昏迷过程中进行相关治疗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肢体功能的状况, 减少关键节挛缩的法伤。尽快迫使肢体开始运动, 增强肌肉力量, 减少肌肉发生萎缩。

3.2.2 病情好转出现自主运动后可试行坐起、下床、起立和步行。

患者适当加强运动, 但突然起身会引起患者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应当引起患者重视。患者不宜长期卧床不起, 应当尽早下床活动, 进行走路运动, 实践表明康复训练越早进行, 其患者产生的后遗症就越少, 其治愈几率越大。针对偏瘫患者要从人体的神经生理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要因人而异, 对不同的患者, 实施不同的康复计划。例如弛缓型偏瘫患者, 应当采用神经肌肉护理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患者治疗过程中, 想办法让患者产生兴趣, 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过程中产生的效果, 进而增强患者信心, 能够坚持训练。

注: (P<0.01)

3.3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

3.3.1 口语训练

患者每天需按时对舌、唇及发音口形进行训练, 经常性做呲牙、伸舌练习, 使患者发音的口形加以矫正, 注意不能操之过急, 循序渐进, 从单个字、单个词开始, 逐渐进行句子的练习, 随后进行正常的说话练习。

3.3.2 记忆训练

中风患者经常出现的症状是记忆力的减退, 这也是患者痴呆的前期表现。通常采用吸氧方式能够使神经细胞防止老化, 改善患者记忆能力。在患者日常生活中, 根据患者喜好为患者重复性的播放音乐并适当让患者收听电台广播和观看电视节目。平时生活中尽量多进行一些腹式呼吸运动, 尤其是左侧的呼吸, 要求患者全身放松、全身直立, 通过右拇指对右鼻孔进行轻轻压紧, 用左鼻孔进行呼吸, 呼吸时间不要太短, 最佳的时间不要低于8s, 这样长期练习能够增加对患者左脑的刺激, 使患者记忆功能有所提高。

3.4 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护理

在患者复发后第2周开始进行推拿是最佳时期, 在刚开始的时候针对患者穴位进行推拿, 注意先从肢体远心端开始逐渐向近心端推拿, 通常以指摩法或揉法为主。当患者肌肉能够逐渐活动后, 采用肉掐的方法。当患者肢体能够活动时, 改用按摩的方式, 对全身进行拍打, 使患者肌肉得以充分放松, 各组织开始兴奋, 加快血液循环。

3.5 心理护理

大多数中风患者患病时间长, 病症难以短时间恢复, 中风患者由于病症带来工作和生活的麻烦, 所以在所难免会有心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沮丧, 烦躁, 悲观等情绪有所增加, 严重时患者可能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 有可能导致后期的正常恢复, 所以此刻额心理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及家属在日常护理中要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的变化情况, 经常与患者聊天并经常性的记录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了解患者所想, 以便于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护理工作需要医护人员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 多为患者考虑, 鼓励患者有信心, 有能力战胜病魔。多为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 使患者的信心增强, 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对于产生负面情绪的患者, 需要为患者耐心讲解, 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 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4 讨论

中风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特点是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与致残率都相当高, 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增加, 医院对于脑血管方面的疾病的治疗效果, 从确诊, 抢救到治疗都有明显的提高, 中风患者的康复几率也大大增大。但是仍有60%的患者产生言语功能障碍、残留运动、情感障碍等后遗症。这就需要患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 如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变更体位和姿势、语言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并结合传统的中医疗法, 能够减轻残疾对生活产生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脑中风患者康复期中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选择120例脑中风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及对照组, 其中护理干预组71例, 对照组49例, 对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护理不采取护理干预。收集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理干预组71例患者中, 治愈25例, 疗效显著36例, 有效6例, 无效4例, 对照组41例患者中, 治愈12例, 疗效显著22例, 有效11例, 无效4例。结论 脑中风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 对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远期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中风,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金萍, 丁海敬, 刘增军, 等.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6) .

[2] 王碧清.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J].柳州医学, 2008 (3) .

[3] 苏娟.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2) .

[4] 李惠冰.中风后遗症患者56例的康复护理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 2010 (2) .

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2、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到位,并有监督检查记录。

3.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4、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科护士等,对她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督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

5、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症状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6,加强护理人员自身职业防护,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艾滋病防护条例》,制定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职业暴露后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7、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二、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办公班护士真诚接待新入院病人,把病人送到床前,主动向病人家属做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

3、要求责任护士每天与患者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病人的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等,护患沟通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4、认真执行临床处置前后的告知程序,尊重患者家属的知情权,解除患儿者家属的顾虑。

5、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服务质量高的护士给予表扬鼓励,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批评教育。

三、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进行质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2、不断修改完善各种护理质量标准,并组织学习,按标准实施各项护理工作。

3、护士长定期与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不足之处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整改,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成本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形象思维与高中物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