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护士长总结范文

2023-09-21

急性支气管炎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病例诊断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系学会所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 (草案) 》[2]中的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急性发作期是指在近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 痰量明显增加, 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并且痰黏稠不易咳出。75例中, 男性患者48例、女性27例;病程5~30年, 年龄在45~79岁之间, 平均64.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45例, 对照组3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时间、症状体征、疾病严重程度上分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头孢呋辛钠2.0g+0.9%氯化钠250m L, iv gtt, bid;0.4%替硝唑注射液200m L, iv gtt, qd。同时给予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50m L (含氨溴索30mg) , iv gtt, bid。对照组以溴己新16mg, tid po代替氨溴索。其他治疗2组相同。疗程均为7d。

1.3 观察内容

观察用药前后及用药期间体温、咳嗽、痰量, 咳痰难易程度, 痰的性状改变及肺部啰音的改变。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常规及X线胸片的变化。

1.4 评定标准

按卫生部药政局制订的《祛痰止咳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症状及疗效评估。

1.4.1 症状判断标准

咳嗽:轻度 (+) 间断咳嗽, 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度 (++) 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 (+++) 昼夜频繁咳嗽或阵咳, 影响工作和睡眠。痰量:少量 (+) 昼夜咳痰10~15m L;中量 (++) 昼夜咳痰51~100m L;大量 (+++) 昼夜咳痰100m L以上。咳痰难易程度: (+) 痰易咳出; (++) 痰咳出稍难; (+++) 痰难咳出。痰的性状: (+) 少许脓性透明痰; (++) 黏脓性痰 (脓性<1/3) ; (+++) 黏脓性痰 (脓性占1/3) 。肺部啰音: (+) 偶闻, 在咳嗽、深呼吸后出现; (++) 散在; (+++) 满布。

1.4.2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咳嗽、咳痰症状不足轻度或消失。显效:咳嗽、咳痰症状由 (+++) 转为 (+) 或由 (++) 转为 (-) ;好转:咳嗽、咳痰症状由 (++) 转为 (+) 或由 (+) 转为 (-) ;无效:咳嗽、咳痰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对2组患者在症状、体征等各方面进行比较, 对其总有效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数与率的差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2组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42例 (显效29例, 好转10例) ,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3% (42/45) ;对照组总有效22例 (显效13例, 好转9例) , 无效8例, 总有效率73.3% (22/30) 。2组有显著差异 (P<0.01)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2组未显示明显不良反应, 能耐受, 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易反复发作, 临床上分为3期, 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气道炎性细胞浸润、黏液腺增生肥大、黏液分泌亢进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主要病理特征。病程上的慢性迁延及反复发作将最终损害肺功能并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3]。针对慢支病因、病期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在急性发作期采取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

慢支患者易引起肺部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其原因为:慢性病且病程长, 反复发作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 易引起全身免疫机能下降, 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急性发作期不规范使用多种抗生素引起体内菌群失调, 需氧菌生长得到抑制, 有利于厌氧菌生长。慢性肺部疾患导致长期缺氧, 使肺部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有利于厌氧菌在组织中生长繁殖。年老体弱、口腔卫生不良、咳嗽反射受抑制, 也是肺部厌氧菌感染的常见因素。替硝唑在国家基药目录内, 通过其还原产物与厌氧菌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的反应, 干扰细胞的生长、繁殖, 最终杀灭厌氧菌。头孢呋辛钠为第二代头孢类抗生素, 除对敏感的G-菌感染有效外, 还对G+菌有作用。在基层暂无条件做药敏的时候, 选择头孢呋辛与替硝唑二联广谱抗感染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抗感染的基础上, 加用氨溴索祛痰、镇咳。氨溴索又名溴环己胺醇, 是溴己胺在体内的一个活性代谢产物, 该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在德国首先研制上市,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品从血液到组织的分布快且显著, 肺脏为主要靶器官。氨溴索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支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无明显不良反应。与相关报道相近[4~6]。

氨溴索用于治疗慢支机制在于: (1) 可刺激支气管黏液腺增加中性黏多糖的分泌, 恢复气道黏膜的正常分泌, 改变分泌物的浆液/黏液比值, 从而改变痰液的流变学, 降低黏痰对气道壁的黏度, 从而使呼吸道黏液的理化性质趋于正常; (2) 促进肺泡Ⅱ型细胞合成与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防止肺泡萎陷和肺不张, 协助无纤毛区黏液的运送; (3) 激活支气管纤毛运动, 增加纤毛运动频率, 降低纤毛与痰液的黏着力, 使痰液易于咳出, 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 (4) 氨溴索注射液还可与部分抗生素有协同治疗作用, 增加头孢呋辛等抗菌药物在肺组织及其分泌液中的浓度, 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所以氨溴索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作用突出[7]; (5) 抑制人体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和细胞因子, 防止肺损伤, 对抗自由基对组织的损害, 减轻肺部炎症反应; (6) 氨溴索还可抑制炎性介质释放, 松弛气道平滑肌, 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作用[8]。

通过对以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观察, 加用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效果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一试。

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呋辛钠替硝唑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75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5例) 选用头孢呋辛钠、替硝唑抗感染、氨溴索祛痰镇咳;对照组 (30例) 以溴己新口服 (po) 代替氨溴索静脉滴注 (ivgtt)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高于对照组的73.3%,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氨溴索不仅有祛痰作用, 还能增强抗菌药物对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的抗炎效果, 值得临床一试。

关键词:头孢呋辛钠,氨溴索,慢性支气管炎,疗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 (4) :199~203.

[3] 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495.

[4] 张继先, 汪毅, 缪胜菊, 等.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 2006, 12 (9) :1143~1144.

[5] 陈济明, 宋冰, 刘红光.沐舒坦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21) :2461~2462.

[6] 郑成相, 徐淑玲, 王立萍.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 2007, 4 (3) :145~146.

[7] 方晓惠, 纽善福.沐舒坦针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多中心临床试验[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7 (2) :152~153.

急性支气管炎护士长总结范文第2篇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96例, 其中男62例, 女34例;年龄4~14岁, 平均年龄 (8.1±2.2) 岁;病程2个月~3年, 平均病程 (1.5±0.9) 年;按照贯序法将9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 对照Ⅰ组, 对照Ⅱ组, 3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3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 其中对照Ⅰ组患儿给予0.5%沙丁胺醇加入生理盐水2mL中, 雾化吸入, 每次10~15min, 每日2~3次, 疗程7d。对照Ⅱ组给予布地奈德0.5mg加入生理盐水2mL中, 雾化吸入, 每次10~15min, 每日2~3次, 疗程7d。联合组同时给予布地奈德0.5mg (>6岁患儿给予1mg) 联合0.5%沙丁胺醇溶液 (<4岁, 每次给予0.25mL;4~8岁, 每次给予0.5mL;8~10岁, 每次给予0.75mL, 10~14岁, 每次给予1mL) 加入生理盐水2mL中雾化吸入, 每次10~15min, 每日2~3次, 疗程为7d[1]。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观察3组患儿第1秒呼气容积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和最大呼气峰流速值 (PEF) [2]。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肺功能比较

由表1可知3组患儿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 ;另外, 联合组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 (P<0.05) 。

2.2疗效评定

联合组的有效率 (46.88%) 和总有效率 (84.38%) 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 (P<0.05) 。

2.3不良反应

治疗随访1个月发现联合组中有3例出现口干, 2例有声哑表现;对照Ⅰ组中有2例出现口干;对照Ⅱ组中有1例出现口干, 2例有声哑表现。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3讨论

本文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 并与单独使用布地奈德或沙丁胺醇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发现3组患儿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另外, 联合组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联合组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 (P<0.05)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 。这表明联合应用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 疗效确切, 治疗安全可靠,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联合组治疗后比较, b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 并与单独使用布地奈德或沙丁胺醇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联合组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 (P<0.05) 。结论 联合应用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 疗效确切, 治疗安全可靠,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沙美特罗替卡松,丙酸倍氯米松,吸入剂,支气管哮喘

参考文献

[1] 刘建花.喘乐宁气雾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1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9) :91-92.

上一篇:庆祝六一儿歌范文下一篇:中级口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