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民俗范文

2023-10-28

代表民俗范文第1篇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 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

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

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结论:

代表民俗范文第2篇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厦漳”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今天我也不多写,就讲讲泉州春节民俗和闽南春节民俗,二者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点是从我个人角度观察的。 春节以前都是叫过年,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泉州民谣唱到——“初一场,初二场, 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这个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在过年这十五天中规矩非常多,这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里面的内容也有些过时了,现在许多人一般都是过年过七天,初八初九就开始工作,初九天公生是我最熟悉的日子,因为以前这一天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而闽南民谣唱到——闽南民谣 “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 初二早 初三无歹志(无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 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二者的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春节大概习俗和闽南各地区习俗是一样的,部分有所不同,这也就是泉州出于闽南而不同于闽南之所在。

过年之中还有许多习俗。

例如泉州地区有:敬天公、开正、贺正、团拜、压岁钱、女儿女婿日、迎灶君 、众人生、天公生 、“做天香”、元宵、吃“上元丸”、润饼菜、祭春、闹元宵、闹花灯、挂灯、送灯、游灯、出灯、猜灯谜、替身”、“过关限”、祀“棕蓑娘”等等。

而闽南地区有:拜年、穿新衣、行春、开门、关门看吉时、早餐吃

素、做 牙、公妈(祖先)、开荤、回娘家、睡到饱、早上床、接财神 、隔开、开工、闽南闹正、鞭炮声里迎正月、最高潮在元宵、请喝春酒等等。

从二者在过年期间的各种习俗也可以看出之间有许多差别,大范围还是相似的,但泉州地区习俗偏向于农家生活,而闽南地区的习俗偏向于工作商业。

过年除了该做的,还有更多不该做的,也就是过年的禁忌。 如泉州地区的过年禁忌有: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而闽南大地区的习俗禁忌有: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

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二、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泉州地区和闽南大地区的过年禁忌也都是相似的,出发点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点来讲述的,合情合理,多为出门饮食规定。 最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无论是泉州地区的过年习俗还是闽南大地

代表民俗范文第3篇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厦漳”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今天我也不多写,就讲讲泉州春节民俗和闽南春节民俗,二者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点是从我个人角度观察的。 春节以前都是叫过年,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泉州民谣唱到——“初一场,初二场, 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这个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在过年这十五天中规矩非常多,这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里面的内容也有些过时了,现在许多人一般都是过年过七天,初八初九就开始工作,初九天公生是我最熟悉的日子,因为以前这一天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而闽南民谣唱到——闽南民谣 “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 初二早 初三无歹志(无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 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二者的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春节大概习俗和闽南各地区习俗是一样的,部分有所不同,这也就是泉州出于闽南而不同于闽南之所在。

过年之中还有许多习俗。

例如泉州地区有:敬天公、开正、贺正、团拜、压岁钱、女儿女婿日、迎灶君 、众人生、天公生 、“做天香”、元宵、吃“上元丸”、润饼菜、祭春、闹元宵、闹花灯、挂灯、送灯、游灯、出灯、猜灯谜、替身”、“过关限”、祀“棕蓑娘”等等。

而闽南地区有:拜年、穿新衣、行春、开门、关门看吉时、早餐吃

素、做 牙、公妈(祖先)、开荤、回娘家、睡到饱、早上床、接财神 、隔开、开工、闽南闹正、鞭炮声里迎正月、最高潮在元宵、请喝春酒等等。

从二者在过年期间的各种习俗也可以看出之间有许多差别,大范围还是相似的,但泉州地区习俗偏向于农家生活,而闽南地区的习俗偏向于工作商业。

过年除了该做的,还有更多不该做的,也就是过年的禁忌。 如泉州地区的过年禁忌有: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而闽南大地区的习俗禁忌有: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

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二、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泉州地区和闽南大地区的过年禁忌也都是相似的,出发点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点来讲述的,合情合理,多为出门饮食规定。 最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无论是泉州地区的过年习俗还是闽南大地

代表民俗范文第4篇

清明期间,我们那都要做清明果,可以用来当作寒食节的食物,也可以用来当作清明扫墓的祭品。清明果也被称为清明团子,在南方地区非常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本来,清明果其实是寒食节的吃食,而寒食节与清明节应是两个不同的节日。起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但因为在清明期间,所以现在大多是放在一起过的,并且,将寒食节吃的这种食物称为清明果。要做清明果首先得找“清明草”。原先一直不知道它的本名叫什么,只知道是在清明期间用到的才叫“清明草”,后来上网查了,原来它的学名叫鼠鞠草,也叫佛耳草。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在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然后躲过追兵。清兵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要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看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这些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我们的清明果有甜、咸两种。每次都看我妈适量的糯米粉、大米粉和好,再捏成小块的饼状下锅煮好,然后捞出来与清明草和在一起,作为基础原料。如果要做成甜的,就在面皮里包入白糖和芝麻,然后放入磨具里压出各种花样,有万年青、菊花还有凤凰等;如果是做成咸的,就把皮擀薄,包入炒好的冬笋丁、豆腐干、香菇丁等,做成饺子的样子。蒸好后的清明果看上去碧绿碧绿的,晶莹剔透,还会透着股清香,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现在貌似只有在农村才能真正吃到地道的清明果了,从采摘清明草到制作再到上蒸笼蒸熟,这一过程可以看做是对传统食物,传统习俗的继承延续,很有乐趣。

1、清明草

2、甜的清明果

代表民俗范文第5篇

六十年代以前,烟台因为缺医少药,人的寿命很短。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那时人活到70岁已经很少了。一般人在40岁以后,就准备好了寿合(即棺材),放在一个闲房子里,以备用急。那时的寿合也是表示死者的身份的象征。如果死者生前是做官的和大财主,寿合一般是楸木和柏木制做得,而且木头很厚,需要八个壮汉来抬。

那个年代,有身份的人死了,葬礼是十分隆重的。常言道:看殡不怕殡大。如果是冬天,有钱人可将遗体放个十天八日的,外面来送纸的都管吃管喝,请来和尚道士来念经作法事,出殡的时候,孝子贤孙披麻戴孝,本家本堂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女儿、女婿们摆上多道路祭,旗锣伞扇,乐队齐奏,好不热闹。那个年代,尤其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闲时无所事事,碰上红白喜事,围观的人特别多,这也是近日的主要话题与新闻了。

六十年代,国家提倡火葬。烟台是1966年7月份建成并投入试用的殡仪馆。那个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的高潮。旧的土葬礼仪被批判为牛鬼蛇神,即四旧。在那个红色恐怖的年代里,死了人,必须从俭。市里的人死了,拨个电话202是殡仪馆的讲明地址,当时殡仪馆就一个上海产的汽油三轮汽车,车斗里装着一口铁棺材和一个押车的老头,就按地址去了。当时的南郊还是沙土路,人们戏称地瓜垅路。尤其是殡仪馆的车五华里以外,人们就知道拉尸的车又来了,那个时候最多烧两刀纸就完事了。这个从俭的方式一过就是20年。到87年以后,人们的生活渐好,复古的思潮开始在社会上升温了。大操大办在社会上愈演愈烈。现在的丧事,基本上还是继承着老的传统习惯,再加点新的创意,土洋结合,古为今用,怎么做,怎么有理吧。有一句话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事都是做给活人看的。丧事办的千好万好,不如老家活着的时候,多多关照与孝顺老人好。

代表民俗范文第6篇

新娘出嫁上轿的时间一般在二更天,新郎、媒人以及抬嫁妆的都打着灯笼随行,以四更左右到达新郎家为宜。据说夜间行人稀少,可以避免闲人窥轿,保持新娘贞操。现在虽没有花轿,但仍然保持了夜嫁女的习俗。

嫁娶是人生大事,从前孝感人从订亲到完婚要经过五道程序:一允许酒;二过贴(庚贴);三谋媒;四报期;五完婚。完婚前还要行告祖礼、加冠礼。 告祖礼是新郎向祖宗举行祭拜,请来掌礼先生和乐班按程序进行。祭祀歌词为四言结构,主要内容是请神祖临堂,施恩赐福。加冠礼在行告祖礼后进行,是给新郎命名的仪式。掌礼先生呤加冠歌,给予新郎加冠带履。

婚嫁吉日,新郎要亲自去接新娘。新娘家亲朋好友要盘女婿,即逗弄新郎。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新娘家盘女婿,新郎家就戏新娘。几个年轻后生抬着花轿前后左右颠簸戏弄新娘。新郎新娘进门拜堂,入洞房,喝团圆酒,这时戏新娘进入高潮,众人有说四言八句的,有对歌的,有开玩笑的,无论老少辈均可戏新娘。孝感有新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就觉得冷清.

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孝感岁时风俗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

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三月清明,人们祭祖插柳。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的俗语。四月农忙季节,这时常有鸟叫,人们据鸟音各解其意,农民说鸟叫的是“割麦插禾”;蚕妇说是“看蚕看火”;行人认为是“公无渡河”;学子认为是“切磋琢磨”;闺秀听见了说是“描花绣朵”;看山人说是“莫摘花果”。

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造龙舟。称为“打龙船”。以前按城门方位造不同颜色的龙船,如南门红船,西门白船。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空城来观龙舟,说不打龙船人易得疫病。山村无水就用纸作龙舟形状出游,游完即烧掉,俗称打鼓送瘟船。龙船竟渡的时间从五月初一开始到初六结束,如果这几天老下雨,人称划船雨。

六月,割早稻前要祭祖,祭时用鱼不能用鸡,因为“鸡”音似“饥”。七月中元节、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与其他地方风俗相同。十月初,农家用糍糕喂牛,还把糍糕粘在牛角上,将牛赶到水边照牛影,这叫“接牛角”。

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三十人们祭祖、过年。年饭一般在年三十的黎明吃,饭里要放些豇豆,用长命菜做羹。人们相互走动叫“辞年”。临告别时常说“漫漫过岁”,表示徐缓平安地度过岁末。除贴门神贴春联外,人们还要用红纸剪出“挂门笺”挂贴在门上,孝感的雕花剪纸颇有特色。年三十傍晚挑足用水,扫净地面后将扫帚藏起来,箱笼均上锁,表示三日之内不出不进。年三十晚上“团年”,人们通常围着火塘彻夜不眠,称为“守岁”。

孝感生辰风俗,即为庆贺生日的习惯,俗称“过生日”或“做生”。县内民间自古以来,便有为孩子“做周岁”、“做10岁”,给老人“做50岁”、“做60岁”或“做70岁”等整生的习俗,这一习俗,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更加盛行。

做周岁

孩子周岁时,亲朋好友必备衣料、点心等,前往祝贺。孩子姥姥家,除送衣服、点心、果品外,还要送五彩线。小孩家长则将点心、五彩线等,赠送给同村的各家各户,以示喜庆;并设盛宴招待来宾。宴罢,便置一簸箕于堂屋中,四周摆放点心、糖果、书画、纸笔、算盘、尺子、秤杆、牛鞭等物,然后将孩子放人簸箕中,让其自由抓取物品,以此予卜日后成就,即所谓“视其所好,以观其志”,称之为“试”或“抓周”。这时,主要亲戚还要向簸箕中投钱,数量不限,以示对孩子的喜爱。

做10岁

旧时,只有少数富家为孩子做10岁,现已成普遍风俗。10岁生日一般在孩子满9岁后就可以庆祝,这叫“过望生”。孩子生日时,亲戚朋友要备厚礼前往庆祝。其礼品有家俱、家用电器、自行车、高档衣服及现金等,一般都在百元以上。孩子家长则备丰盛筵席款待亲朋,有的还回赠小礼物、有的则放映专场电影酬宾。

祝寿

子女为父母做50、60或70岁“整生”,谓之“做生”或“祝寿”。县内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谜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

49、

59、69岁)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幛、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亲朋给老人祝寿的礼物,多为高档衣料、食品或现金。

孝感生辰风俗,即为庆贺生日的习惯,俗称“过生日”或“做生”。县内民间自古以来,便有为孩子“做周岁”、“做10岁”,给老人“做50岁”、“做60岁”或“做70岁”等整生的习俗,这一习俗,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更加盛行。

做周岁

孩子周岁时,亲朋好友必备衣料、点心等,前往祝贺。孩子姥姥家,除送衣服、点心、果品外,还要送五彩线。小孩家长则将点心、五彩线等,赠送给同村的各家各户,以示喜庆;并设盛宴招待来宾。宴罢,便置一簸箕于堂屋中,四周摆放点心、糖果、书画、纸笔、算盘、尺子、秤杆、牛鞭等物,然后将孩子放人簸箕中,让其自由抓取物品,以此予卜日后成就,即所谓“视其所好,以观其志”,称之为“试”或“抓周”。这时,主要亲戚还要向簸箕中投钱,数量不限,以示对孩子的喜爱。

做10岁

旧时,只有少数富家为孩子做10岁,现已成普遍风俗。10岁生日一般在孩子满9岁后就可以庆祝,这叫“过望生”。孩子生日时,亲戚朋友要备厚礼前往庆祝。其礼品有家俱、家用电器、自行车、高档衣服及现金等,一般都在百元以上。孩子家长则备丰盛筵席款待亲朋,有的还回赠小礼物、有的则放映专场电影酬宾。

祝寿

子女为父母做50、60或70岁“整生”,谓之“做生”或“祝寿”。县内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谜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

49、

59、69岁)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幛、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亲朋给老人祝寿的礼物,多为高档衣料、食品或现金。

中秋佳节,天朗月华,盈如玉盘。湖北孝感除了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外,乡间还有以鲜蔬瓜果祭月之俗。家家户户把一些新收获的如芋头、菱角、毛豆、花生、藕、栗等盛产的鲜蔬瓜果陈列于院落焚香祭月,赏月之时便剥食盐水煮花生、毛豆、红菱等,这一天还要吃粉蒸肉,十分惬意。此俗直至民初仍盛。这种以盛产的鲜蔬瓜果祭月以及吃这些鲜蔬瓜果赏月之俗与吃新之俗有关。

吃新之俗源远流长,是我国最古老的民俗之一。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农民对年节十分盛重,除了举行盛大的娱神活动外,清寒要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神活动,以祈祷年丰。乡下即使再穷苦人家也要东借西凑准备一些鱼肉荤腥吃团年饭,这便是乡下人的第一次鲜(腥)。过了年,农民便栉风沐雨在田间劳作,终于迎来了秋之收获。他们把秋之色、秋之香、秋之味变成了可睹、可握、可以品尝,通过品尝来感受收获的喜悦,于是遂形成吃新之俗。

吃新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庄稼再也不是春种秋收,而是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有些地方的吃新是在麦子即将开镰收割的日子;有些地方是在早谷抢割晚稻抢栽的复秋季节;即使在同一乡里,吃新的日子也有所不同。这正如孝感民谚所说的:“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孝感有些地方吃新是在“复秋”季节和“双抢”的日子。因为吃新重在新字,吃的是早谷新米,那些即使是稍能善炊的农妇,用新米所煮出的饭刚柔合道,燥湿得宜,香溢满堂。因为吃新不仅是为了庆祝收获,也是为了迎接复秋的到来。为了补充营养,充沛体力,所以还要吃肉——这便是农民所期盼的第二次开荤(鲜)。故而湖北孝感民谚有:“乡下佬,两次腥,过了年就望吃新。”

孝感端午节划龙船及玩水习俗

南宋庄季裕《鸡肋集》说:湖北以五月十五日为大端午节,五月五日小端午节。

在大端午节这天孝感的澴河镇(今天的老城区)要举行盛大的龙船竞渡的文娱体育活动,称之为“龙船会”。全镇男女老少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参赛者是来自东、西、南、北街巷以及周边湖垸水乡所组成的船队。以澴河西码头附近的龙王庙岸边为起点,经过澴河北岸的水府庙至南门码头为终点。每舟人数相等,穿着红衣绿裤,由一人鸣钲击鼓,其余人按击鼓声划桨,动作一致,舟行如飞。孝感城区民谚云:“听鼓下桡,船儿直飙。”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到终点,鞭炮齐鸣,响彻澴天。

流行于孝感城区民谣《龙船会上看龙船》不仅记述了孝感城区龙船会赛船所经过的具体线路,而且更是体现了孝感民众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充满了崇敬之情:

五月盼十五,敲锣又打鼓,

龙船会上划龙船,划过龙宫府。

屈大夫上岸来,龙船接喏(方言您)回故土。

流行于孝感城区《看龙船》民谣,便是龙船会热闹场面的生动写照:

五月端阳划龙船,

人山人海女追男,

哥哥船头划头桨,

妹妹心里像琴弹,

攒劲帮腔喊号子,

阳伞杵得稀巴烂!

端午节又有源于古代天中节之说。五月五日“日叶正阳,时当仲夏”,这天是麦收季节即将开始之时,安排文娱活动以休整民众的精力,故又称为天中节(见《隋书·地理志》)。古代五月五日天中节有“沐浴”习俗,后来又发展为在端午节这天去江河湖里游泳的体育活动。汉魏时已有端午节在钱塘江举行规模很大的游泳比赛。唐代人曹赞能在水中“回旋出没变化多端”(见《中国历史常识·古代体育》),可见端午节游泳之俗汉魏之时已有之。古代端午节龙舟竞渡及游泳等文娱体育活动均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举行,故而又称为端阳节。

孝感民俗将大端阳节作为全年玩水(指游泳)之始日。地处河湖之滨的孝感城区百姓,大人小孩大都有玩水之好。是日城区青少年乃至儿童便踊跃来到澴河边,纷纷跳人河中一显身手。西门码头更是他们竞技的水域。流行于孝感城区《老鼓泅》儿歌对儿童们游泳技艺及情趣作了逼真描述:

大端阳,打鼓泅(方言:即游泳),

一猛子扎到河里头,

浪里白条显身手。

由此可见,端午节龙船竞赛及游泳习俗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客观上亦是一种全民健身的文娱体育活动。

孝感端午节的“摆端阳”

古代端午节又称之为“女儿节”。《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姑娘们还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香囊佩带在衣裙上”。

孝感城区又把这些习俗进一步发展为更具情趣的“摆端阳”诸多习俗。其中剪纸、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孝感剪纸艺术风格自成一格,图案丰满、生动、天真浑朴;刀法灵巧、圆润、剔透玲珑;纹样吉祥、造型别致、花中套花,精于绘神写意,是中国艺苑中一簇宝石花。

孝感刺绣艺术吸收了湘绣和苏绣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本地乡土气息。色调明快、锃亮;构图以花为面,基叶为线,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圆中有方,花样选材广泛。

孝感闺女自幼习女红、不少少女不仅缝制技艺心灵手巧,而且剪纸、刺绣技艺也十分精湛。大端阳节这天,少女们便穿上新衣裳新鞋新被,佩上香囊(香袋),秀发替上桅子花,打扮得整整齐齐。被底或香囊上是自己用五彩丝线绣成的花鸟及吉祥图案。香囊里装有雄黄、艾叶末、苍术、冰片、霍香。据说佩带后可驱邪避疫。她们三五成群结伴去澴河边观看龙船竞赛。不少少女在端阳节前便精心绣制香囊以准备在摆端阳时趁机馈赠心上人。

流行于孝感城区《绣香袋》小曲,不仅抒发了少女的纯真爱情,而且亦是对“摆端阳”的风情再现:

五月香袋一块青,

十二绒线绣一针,

绣个香袋铜钱大,

一心想送心上人。

五月香袋五香新,

红黄蓝白黑分明。

五色丝线绣花朵,

日夜芳香沁郎心。

此外,“摆端阳”的少女,还三两结伴泛着一叶叶小舟在澴河上欢乐嬉戏。少女们诸多“摆端阳”习俗无不令人销魂。

由此可见,端午节也是城区少女与情人约会以及显示其心灵手巧女红艺技高超的大好日子。

上古之时,我们的祖先以阴阳互变观念来统率说明万有变化。《易经》有“一阴一阳谓之道。”黄帝时代便有了用甲子来说明天体日月运行的规则,把天干、地支联合起来用于历法。民间有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地支。唐代便有了算命术,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附会为人的命运相生相克,认为小孩命硬妨亲,父母命中克子、关煞太重。自此以后算命迷信十分盛行,小孩出生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命运,命中与父母相克,就以认干亲的方式让孩子得以摆脱由于命中相克而夭折的厄运。宋代认干亲遂成习俗,直至民末此俗亦盛。

孝感认干亲的习俗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但亦有殊异。

被选认干亲对象要人丁兴旺富裕,认为这样就表明其命中有贵可以获得庇阴。被认作干亲者也感到荣耀。在举行拜干亲仪式时,小孩便开始称呼干亲夫妻为干爹干妈,孩子便是干儿子或干姑娘。干亲家还要互馈礼物。其中长命锁、肚兜等是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干姑娘必备礼物。干儿干女每年过节逢时还要去家中拜望,干爹干妈生病时还要去照料,如子女孝敬父母。

孝感也有认乞丐为干爹干妈的,这是因为父母认为子女命中大贵,以认命贱者为干亲有利于抚养。

因为迷信者认为“神或灵物”“主宰人的命运”,故而也有认神佛或灵物(如樟树、灵石)为干亲的,以获得他们的佑护。那些与地方历史有关的人物被作为神供奉在祠庙里,这些祠庙的神也有被当地百姓认为干亲的。例如清代位于东门的董孝子祠,以及西门外张巡庙所供奉的神便有邑人认作干亲加以祭祀。

因为僧尼道人昄依佛道是神佛与凡人的沟通者,有佛、仙之气,故而在孝感常常以僧尼道人为干亲。如民末城西郊季家庙、凌烟堂的尼姑都分别被西外街商户朱姓、饶姓之子认作干亲。

孝感由于认干亲的习俗还形成了称谓上的殊异。例如俗称父母为伯伯、母亲为姆妈。有的还称父母为叔叔、婶妈,称母亲为爷爷。

《说文》解释说:“伯,长也”,“叔,从上、小言”。父辈中年长者称伯父,年小者称叔叔,叔叔、伯父之妻分别称呼为伯妈婶妈。这些称谓又分别用作与父辈中年齡相近者他人的敬称。

姆妈的称谓渊源最早,这个发言如牛犊恋母没有二致。姆字的本义是指已婚女子,后来用来指女佣。姆妈又被称之为母亲、娘,又普遍称之为妈妈。但孝感依然称呼母亲为姆妈。

爷字的本义是对年长者或尊者的敬称。因为姆妈又有爷爷的俗称,故而又有了爷爷被用来对未婚女性的俗称。《释名》解释说:“父之姊妹曰姑。姑,故也,久故之言也。”在孝感又俗称姑姑为“干爷”,昵称“干”。

对只认女性一方为干娘的,她就被称呼为伯伯或爷爷。之所以有这些殊异的称谓,这是由于担心子女与父母命中妨亲,对子女直接称呼父母十分忌讳,从而分别用旁个人对长者的敬称来称呼父母。

此外孝感习俗除了认非亲戚关系为干亲外,还普遍将姑姑以干亲称呼,用来进一步摆脱由于命中与父母相克的厄运。这些也是孝感有女性伯伯女性爷及干的称谓原因所在。

古代医疗条件差,幼儿死亡率高,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便以认干亲禳灾避害,这种方式固然充满了迷信色彩,但却蕴含浓浓的父母之爱。敬老慈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随着时代的发展,认干亲的迷信色彩内容渐渐淡化,使这些习俗更是展现出敬老慈幼推已及人内容,把认干亲作为一种积善成德之举措。民间生活无着的鳏寡老人及孤儿有的被人作干亲赡养抚育。传统京剧《狸猫换太子》记述宋代有位乞讨老妪,被郭姓青年认为干娘赡养十余年十分孝顺,后来他被皇上认为御弟、情同手足。

这种以敬老慈幼善举之风气孝感从古至今有之。如民末孝感城西有一餐馆店主,将一个流浪儿认作干儿子,抚育成人被其家在河南西平的亲生父母认回团聚,但干儿对其干父母十分孝顺。

现今不少机关学校过节逢时便到当地福利院慰问还形成了制度。有的还将老人孤儿接到家中过年节团聚,情同自己的父母或儿女,使老人孤儿充分感受到亲情的温馨,这便是认干亲敬老慈幼之俗发扬光大。

农历六月初六,是孝感农村的民俗节日。这天也是我国各民族“节”最多的日子,虽是同一天过节,但有些内容却各不相同,饶有情趣。

晒红绿。每逢六月六日这天,正值酷热的“伏天”,民间有“晒伏”的习俗。就是经过梅雨天气后,家家户户将箱底的红绿各色衣服,拿到太阳下曝晒,以防霉烂、虫蛀、藏垢,亦称晒衣节。

晒龙节。相传此节起源于汉代。汉代建章宫之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的“暖衣阁”,六月初六这天,宫女便“登阁曝衣”,即所谓晒龙袍。后来民间也在这天晒龙灯衣,以求风调雨顺。

天贶节。习俗自唐朝始,源于唐僧取经返回途中,船翻经湿,天赐六月初六骄阳晒经,故称“天贶节”,也称“晒经节”。后来各佛寺也在这天晒所藏经书。此节自宋代真宗时确定,后相沿成习。

晒书节。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满腹经论,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却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系成“晒书节”。

请姑姑。旧时农村,每逢六月初六这天,都要把姑姑请回娘家过节。此俗源于春秋时期说的是晋国宰相狐偃骄横,引起天下不满,众叛亲离。其女儿在六月初六回娘家这天苦劝父亲行善事,最后其父认错改好。自此,“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就流传下了下来。

吃新节。在水乡谷物早熟地区,六月初六这天,家家都要把早熟的粮食、蔬菜煮熟尝新,欢庆丰收,同时也给家畜盛一碗尝新。

六月初六,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侗族的“洗牛节”,白族的“花儿会”(歌会),土家族的“太阳节”,苗族的“赶歌节”,布依族的“过小年”,水族的“洗澡节”等等。

上一篇:爱情对白范文下一篇:菜鸟经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