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

2023-09-16

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货币金融学》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给本科生开设《货币金融学》的教学经历,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就“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探索,为下一步的教学实施起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货币金融学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 课程介绍

“货币金融学”也叫“金融学”,属于金融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金融学专业中占据着统率性的位置。各大本科院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均有开设此门课程。金融学有两大分支:一个是宏观金融,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学为代表,另一个是微观金融,以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课程为代表。货币金融学是这两大分支的公共基础,概括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它是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的这样一门学科。通过考察金融市场(例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和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运作,探寻货币在经济中的角色。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还涉及经济中数万亿资金的流动,影响企业的利润、商品和服务的产出、影响世界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本门课程的任务在于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货币、金融市场、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一般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全球金融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理念

货币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上既强调学生对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基本理论即对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把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的系统、全面掌握,也强调学生对货币政策方法、操作方法等应用技巧的掌握,并动态跟踪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态势,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面,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5个环节的教学安排,使“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1)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讲授“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与此同时,注意及时吸收学科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以及国内外证券市场、金融机构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频繁使用,每一章节的学习都来不开案例的引入,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研究教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知识的学术背景,并让学生通过閱读中外文经典文献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金融和相关数据,对课程中的实证问题进行数量验证,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教授学生学会使用万得资讯等金融软件,开展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上机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些实证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小组完成金融分析报告,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让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5)实践教学: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分析问题训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单位参加课程实习,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手参与相关内容的工作,完成课程学习与工作就业的有效衔接。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与立体化。具体采取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主题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大大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显著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

(1)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善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立体、形象、直观,还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教学互动,而且由于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可以将最新的金融事件视频、财经问题短篇以及学术研究进展等内容吸收进教学中,显著丰富了教学的信息量,使之促进教学效果。同时,教案全部上网,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2)翻转课堂的运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尝试利用在线课堂进行课前学习,比如使用爱课程、慕课等多种自主学习平台在课前自学,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法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做引导和辅助并对课前自学内容进行练习,以此检验学生的课前自学效果。可以充分体现课程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3)运用案例教学方式辅助理论教学。选用的案例需要紧扣教学内容,既有经典案例,也有最新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典型性以及指导性,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加深刻形象的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4)主題讨论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主题讨论。一般可以在安排讨论课的前一堂课,先给学生布置下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报告的完成。讨论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以PPT展开并讲解的方式进行话题分析报告的汇报。另外,在课堂知识点学习过程中间也可以抛出某个话题,让同学们思考后现场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过程中,教师只是问题的引导者,学生是发言的主体。通过主题讨论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5)开展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证券资讯,熟悉金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金融数据的搜集方法,掌握金融问题研究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方法,训练数量分析能力和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6)通过教学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实习。学生所在的城市以及所在省份,有多家金融机构与学校建立着长期合作关系。在学期期末的适合,可以安排学生去这些机构部门进行实践实习。金融机构提供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感性认识空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作者教授“货币金融学”的亲身经历,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着重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面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探索。其中,教学设计方面,我们认为可以安排课程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方面,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方式辅助理论教学、开展主题讨论教学、开展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以及通过教学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实习这六个方面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与立体化。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实施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 著,郑艳文.货币金融学(第十一版)(经济科学译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胡金焱.证券投资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乔海曙,冯伟珈.《货币金融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22(1):88-91.

[4] 许传华.《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48-150.

[5] 刘海菊.《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方法和效果——基于河南科技大学的实践[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2):72-75.

[6] 石丹.《货币金融学》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及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7).

[7] 杨学东,曾凡诠,余浩然.翻转课堂在《货币金融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享——以讲授“派生存款”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5):147-148.

[8] 徐小君.经济新常态下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86-188.

[9] 彭芸.《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8):198-199.

[10] 张普,姚惠泽.金融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磨合——以货币金融学为例[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4):86-87.

[11] 丁述军,沈丽.《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7X):246-247.

[12] 刘任重.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1(12):123-124.

[13] 黄孝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融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1):69-71.

[14] 李日新.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研究——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63-64.

[15] 骆志芳.《金融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6):94-97.

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外金融行业的竞争态势日益加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很多高校明确规定将双语教学课程纳入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中,希望培养出既掌握金融学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综合型金融人才,从而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在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以地方高校为例,通过分析金融学专业在双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一方面,国内金融行业获得了很多机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一些大的金融机构成功挤进全球金融机构的前列;另一方面,国内金融行业也面临着国外金融机构的猛烈冲击。为了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急需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复合人才。对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双语课程。为了响应号召和满足社会需要,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信阳师范学院,早在2007年商学院金融学专业部分课程就开始实施双语教学,近年来为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笔者从教四年,一直致力于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一线,本文针对在双语授课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难题进行探讨如何改进,从而达到完善双语教学的目的。

一、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意义

双语教学外文名称Bilingual,英语解释two languages。关于双语教学的含义国内外教育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笔者综合国内外教育专家对双语教学的界定,结合我国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双语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使用母语外,同时还主要使用第二种语言(多为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近年来,地方高校纷纷开设金融学专业双语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国外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

地方高校与其他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学生与外界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多。以笔者任教的信阳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坐落于河南省南部,扎根于大别山区,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速度相对滞后。尤其是,我国自从加入WTO后,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金融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普通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外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但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地方高校获取外界信息相对缓慢的劣势。原因在于:(1)金融学专业双语课程使用的教材多为不断更换的最新外文原版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及时了解国外金融行业最新理论成果;(2)在金融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获得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掌握大量的金融专业词汇,提高学生阅读外文专业文献的水平,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国外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实现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统一。

(二)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金融复合型人才

当今世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涉外活动也日趋频繁,国内金融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我国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将外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割裂开来,致使懂金融的人才不少,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金融复合型人才稀缺,形势十分严峻。鉴于此,亟须对该种将外语和专业课程分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金融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将以往单纯的汉语讲授金融专业知识模式转为以外语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将外语学习和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该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金融复合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有助于提高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近十几年以来,为了兑现当时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金融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外进行开放,金融服务及投资等领域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对复合型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金融专业迄今为止仍是排名前十的热门专业。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金融学专业,招生和报考的人数与日俱增,人才招聘市场人满为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国内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英语和专业的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精通专业的很多,懂英语的也不少,但是二者都擅长的却不多,难以满足招聘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就业水平不高。因此,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以迎合市场的需求,进而提升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提高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就业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缺乏适宜的教材

双语教材是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基本教学要件,一套适宜的双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成败。然而,笔者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严重缺乏适宜的教材。与西方发达国家比,国内金融学研究起步比较晚,適宜地方高校要求的双语教材不多。比如很多地方高校直接选用国外比较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作为金融学双语教材,虽然原版教材做工比较精美,知识比较前沿,但原版教材的编写多以国外金融行业实际案例为主,内容杂乱,知识点不突出,不太符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此外,有些高校选用的双语教材则是国内学者尝试编写的,但内容往往比较陈旧,重复性较多,可选性不是很强。总之,国内适宜双语教材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一大难题。

(二)双语教学缺少高素质的教师

与母语教学相比,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双语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能够熟练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授课。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授课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高校双语教师的来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国内高校培养的双语教师,该类教师主要接受的是传统的外语教育,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其阅读和写作水平较高,但外语听说能力普遍不高,在双语授课涉及语言表达时难免捉襟见肘。另一种是国外高校培养的双语教师,这类教师外语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其常年在外求学,对国内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太习惯,需要长时间进行摸索,影响授课质量。可见,高素质的双语教师的短缺是制约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又一大难题。

(三)双语教学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

我国双语教学始于20世纪末,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地方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还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双语教学管理机制,严重阻碍了我国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双语教学本身专业性强,课程差异性大,同时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制订者的能力和眼界有限,很难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机制,导致评估出的有效度受到置疑。(2)与普通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但一些地方高校在制订双语教学管理机制时,未建立一套公正的激励机制,即使建立了,由于力度太小,效果不明显,不能达到激励双语教师的目的。

三、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开发适宜的双语教材,丰富双语教材种类

选用的双语教材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关系着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成败,然而,目前国内适宜的双语教材比较缺乏,亟须开发适宜的双语教材,丰富双语教材的种类,进而满足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需求。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按照教学大纲改编优秀外文原版教材满足需求。比如地方高校先引进一批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然后鼓励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根据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外文原版教材进行删减、整合、改编,从而开发出多本洋为中用,受广大师生喜爱的双语教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开发出一些适宜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外文视频教材。教师在实际双语教学时,通过穿插视频,不仅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外语听说技能,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提升双语教师素质

高素质双语教师是保证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顺利完成教学目標的关键因素,鉴于目前高素质双语教师短缺的现状,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亟须组建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提升双语任课教师的素质。首先,针对现有的双语教师,可以采取在职培训与出国进修相结合的方式。地方高校从现有双语教师中选拔出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教师,聘请一些双语教学专家到校对其外语听说能力进行专门培训,同时可以选派一部分双语教师到国内重点院校脱产培训,若条件允许也可以出国进修,提高外语听说水平和教学技能,进而提升现有双语教师的素质。其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直接引进高素质的双语教师。由于自主培养周期长,见效慢,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直接引进外语水平高、金融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双语教师,加快地方高校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的步伐,提升双语教师素质。

(三)制订有效的管理机制,提升双语教师的积极性

地方高校需要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以调动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培养出适合国家需要的金融复合型人才。首先,地方高校要制订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评价机制。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适合本校的双语教学考核机制,客观公正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度。其次,地方高校还要制订一套公平公正的教师激励机制。比如,对开设双语课程的优秀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其授课系数、增加其薪酬,也可以在职称评审时适当加分等,激发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逐步优化地方高校双语教学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敏,朱丹妮,李曼君.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4):30-33.

[2]滕小硕.金融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2017(35):283,285.

[3]徐欣.高校金融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7(11):222.

[4]杨玲.地方院校国贸专业开设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探讨[J].当代经济,2014(20):98-99.

[5]常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思路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299.

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危机频现,传统经济金融理论大都从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成因,本文拟从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过度反应和从众效应等角度,分析微观的民间借贷危机成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希望给研究者和投资者带来新的启发。

关键词:民间借贷;过度自信;易获得性偏误;心理帐户;从众效应

近来,江苏泗洪、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广东东莞……这些地方相继爆出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欠账“跑路”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民间借贷的高度关注。

民间资本已形成一套相当完整和初具规模的民间借贷体系,甚至于可以与当地银行体系分庭抗礼。民间的借贷资金融入资金利率达到月息3%,季节性需求旺盛时,贷出资金利率月息可达3.5%至5%不等。民间借贷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亦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企业倒闭、老板外逃和跳楼事件,甚至导致区域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其负面影响的集中表现。当前,民间借贷危机有蔓延的趋势。

借款人明明知道月息3%—5%的利率很高,但是还是选择了到高利贷去融资。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投机的行为,其自身也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行为金融学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目前已经很难解释某些金融异常的现象。行为金融学对股票市场中人为因素研究是成功的,并且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借用其理论对分析民间借贷问题,与股票一样,是同样适应的。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本文引入行为金融学基本内容这个崭新的分析视角来解析国内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解决问题对策,为政府宏观调控民间借贷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一、行为金融学角度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

传统金融学明确的把人看做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有效市场,如果用传统理论解释民间借贷等非理性的利率,停留在经济人层面上,很明显是不合时宜的。行为金融学认知的人的有限理性,为研究民间借贷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石。

它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感、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性行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原有理论截然不同。是对原有理论的改正和充实。传统金融学承认理性经济人、有效市场和完全套利假说,不注重行为主体心理诉求,而行为金融学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束缚,重新探讨民间借贷市场主体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寻求民间借贷危机形成的微观原因。

(一)过度自信。人常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率,倾向信奉自身的判断能力,放松本人对待理性态度的限制,无形之中拔高了自我意识形态,对事物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作出抉择时都有自我归因偏差等等,种种上述心理表现就叫做“过度自信”。在决策者中间,无论是是非理性决策者还是理性决策者,都坚持认为理性站在自己这边。而且决策者认为自身具体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了若干有用信息,因而进行投资决定,便对自己的判断力极度自信。

反映在借贷市场上,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斥时,贷款人的信心并不是等额地减少,而将原因归于客观,而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符时,贷款人的信心就会膨大。贷款人的这种过度自信是推动市场成交额一路飙升,最终酿成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过度自信往往让交易者相信自身能准确地认知市场的变动轨迹,即便自身理性地认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正是这种直觉判断形成了贷款人投资方向——譬如地产价格不跌的基础。面对高额利率,仍然义无反顾。要理解民间借贷危机,我们一定都要意识到贷款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二)易获得性偏误。易获得性偏误是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某件事情,决策者便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个事件常常发生;反之,假如某类事件让人很难意识到,相关信息在人的脑海里匮乏且模糊,贷款人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低估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所盛行的、为人们熟悉的信息自然不难获得,因此,不能忽视贷款人在决策时受社会化影响的程度。

当借贷的价格即贷款利率上升时,贷款人会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不会继续下跌,从而继续贷款,于是就推动了更大程度的资金需求;然而,相应的贷款利率下跌,贷款人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继续下跌而抛售,会导致利率继续下跌。长此以往,资金价格惯性产生并进一步促进了利率的提高。

(三)心理帐户。它是指无论个人、家庭和公司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确定的或潜在的帐户体系。这些帐户体系往往遵循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想违背的规则。这使个体、家庭或公司做经济决策时候常常以非预期的形式影响本身,使本身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心理账户使得贷款者面临很高的利率时仍然无所畏惧,从而导致了市场投机者的产生。贷款者将损失放在某个独立的“心理账户”,他们的心理呈现递减的敏感性,也就是当损失逐渐增加,痛苦程度会逐渐减少。所以贷款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赢利抛出,亏损持有”想法,最终便产生处置效应。贷款市场中,当投资品价格升高,利率处在升高阶段的时候,市场非常活跃,换手率非常高,价格被逐渐推高,逐步导致民间借贷的繁荣;反之,随着投资品价格下行,交易量也会逐渐下降。这就阐述了利率上升出现时总是随着交易量的上升,利率上升的初始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正是处置效应的存在导致了上述现象。即市场上有更多资金涌入民间借贷公司,利率持续上升的现象。

(四)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叫羊群效应。是指决策者在信息环境非确定的情况下,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他参与主体的影响,从而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小道消息、忽视自有信息,依赖舆论从而采取从众的策略。当民间借贷市场产生从众效应时,民间贷款人和借贷人往往会跟随其他人做出决策,导致借贷市场对信息过度反应,利好信息导致借贷需求猛增,投机膨胀,直到引发借贷危机;反之,利空信息会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加速泡沫破裂。

(五)模糊规避。是指参与者在进行决策时候会排斥不确定性。在面临冒险的抉择时,会产生以已知的概率作为依据的惯性,而回避非确定的概率。很显然,当新的金融产品出现,参与者往往增加过多的风险溢价,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参与者对该金融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自然地便会降低风险溢价。

在民间借贷市场,对于借贷人和贷款人而言,巨大利息收益和支出伴随着中国房地产等高回报资产的一路上扬。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潜在的风险,会比较现有的状况作出调整。

二、结论和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若干理论深入地讨论借贷双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民间借贷主体决策跟传统经济学分析相反。参与主体不会像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那样行事,即会按照预期效用理论和贝叶斯法则理性地进行市场交易和主体抉择,保持市场均衡的秩序。相反,借贷双方的判断和抉择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若干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种认识和情感上的差异,故此,民间借贷市场的参与者只能保持有限理性。

(二)对策

为了阻止民间借贷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从政府、借贷双方的视角提出对策;以此来对政策进行建议

1、大力整顿民间市场秩序,规范担保公司等的行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发展典当行、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能从根本上缓解民间借贷危机。定期汇集民间借贷信息和出现的问题;建立民间借贷监测网络,时时监控民间借贷市场情况;建立健全“银监—银行—企业”的信息通道,及时观测企业资金流向,特别是关注大额资金流向非合同关联方的领域。对一些担保公司、银行等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制裁,严厉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2、加强对民间借贷双方的正确引导,构建对称的信息平台机制。由于社会公众缺乏民间借贷的专业知识和有效信息,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政府应构建一个公开、透明的民间借贷信息平台,逐步完善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发布和交易机制,媒体、专家和学者发挥正面舆论的积极作用,利用舆论进行合理引导,消除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还应在民间借贷过热时适时发布预警信号,同时鼓励相关金融部门给予民众投资基本知识培训,强化借贷双方投资风险教育,调节市场情绪,引导贷方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预期,有效抑制投机心理,减少非理性行为。

3、规范借贷双方行为,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个人贷款审查的程序和标准,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诚信系统。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及主管部门的作用,对市场上的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加以正确引导,防止市场中多度投机。出台合理信贷政策,增加投机者的资金成本,提高其投机风险,必要时给予经济甚至是行政制裁,尽可能地遏制投机行为,减缓其对市场的冲击,减少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行为。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管理系

作者简介:李超(1978- ),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商丘工学院,讲师,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松茂.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的行为金融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0,3.

[3]蒋胜,黄迪.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诠释股市财富效应[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43-47.

[4]夏秀渊.以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借贷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5.

[5]吴国联.对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1,8.

[6]韦宇洁.民间借贷的异化与规范[J].法制与社会,2011,21.

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提升,现如今我国已发展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也体现持续上升态势。要想切实保证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内相关部门就需要加大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科研的力度,在本文中就对经济学与金融学二者间的关联和发展做出研讨,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各行业都进入到了更高的发展层面,社会经济也体现出了无可企及的作用,被确定为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项目,从前瞻性的层面来讲,国内社会经济学和金融学还须大幅度的发展过程,二者的发展状况会关系到国内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因此,就有必要对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做出探讨。此外相关部门还应持续遵循开放搞活的思想,以促进国内经济的逐步提升,而在经济学与金融学发展中,也须结合市场发展态势,逐步做出革新,从而保障国内经济的持续提升。

二、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关系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之间有着紧密关联性,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学属于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项目,也就是说,如果将这种关系以绘图的形式加以表现,那么,第一层次为经济学、第二层次为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经济学知识的实践,而第三层次则是金融学。而从专业归属角度而言,现代经济学又归于社会性的宠观领域,而金融学则属于商业领域,因此,尽管金融学属于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项目,然而二者在科研方面的研究主体则各有不同,经济学的科研主体是宏观的,因此所涉研究项目较为宽泛,如涵盖经济、文化、社会、政策等。而金融学的科研主体为资产运转、金融管理等,所以,倘若将经济学与金融学联合运用, 就可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精准的识别和防控,而且还能切实保证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保障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提升。

三、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发展

在国内经济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经济学与金融学也愈加体现着融合化,二者都正朝着彼此的方向发展着,导致经济学的体系逐渐扩展,然而所涉科研主体则愈加复杂化,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国内经济快速提升,而国内经济快速提升的直接因素又是理念上的创新,国民完全知晓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历史事件所具有的内涵,以此保障了国内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快速发展,导致这种情况的直接因素为,国民思想境界的升华会明显促进经济的不断提升,所以,要想切实保证国内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完全掌握国民的思想境界及其发展态势。除此之外。为了促进金融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还可以加强原创性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这种方法是推行学科发展最有效的方案。但是我国在推进金融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水平上还有待提高,所以,就可考虑结合开放搞活政策实施以来,经济发展过程所遇到的机会和问题,再做出总论,以此总结出更具现实性的结论,保障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快速发展。

四、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随着现代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它可以划分为多个学科, 如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现代经济学能够划分为多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快的发展起来,同时也使我国相关的经济学家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归真推理法与归谬推理法

倘若所给出的论据具有思维层次,而假设又属于现实事物,就可以判定结论合乎道理,这样的研究方法为归真法; 倘若论据具有思维层次感,但所给出的结论不能体现现实性,其中假设也就不可能是现实的,如此虚假化的研究法为归谬研究法,从归谬研究法能够了解到,一个假设不能体现现实性,论据不能体现思维层次感。若想明朗化归谬研究法和归真研究法,就须以两种方法的论证为切入点,归谬研究法是自结论向假设验证其不现实性,而归谬研究法则是自假设向结论验证其现实性。

(二)归真推理法与归谬推理法的误用

倘若在推理环节中,扭转了归真法和归谬法的路线,就可能导致所涉理论和技术不能体现明显的作用,倘若将归真法进行反向推导,就可将其重新命名为“证实后推理”,倘若将归谬法进行正向推导,就可将其命名为“否定前推理”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合理,因此,就会总结出以下结论:谬论不可向前传递性、而真理不能向后傳递。

五、结语

在国内经济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经济学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因而经济学体现出金融学分支理论,尽管如此, 相关领域对两者探讨所用的技术手段都不能体现一致性,这主要是归因于经济学属于宏观科研项目,而金融属于微观的科研项目,这两个项目科研主体的不同使两者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金融学主要研究系统方面的经济。而经济学则是研究经济的应用。所以将这两者进行联合运用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快速提升,然而国内的相关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结论还不充分,所以,就需要在全面掌握国民文化水平的条件下,建立有效的方法保障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同步化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

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偏重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而案例教学以现实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重视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两者结合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融学;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一、 引言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经济管理课程类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包括案例的选题、搜集、撰写、运用、储存、更新与版权保护等。金融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涉及概念原理多、内容庞杂。一直以来,金融学传统教学多以基本概念以及原理介绍为主,理论的抽象以及概念的枯燥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效果都难如人意。如果紧密联系当今社会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及金融发展趋势,采用案例教学,可以使专业抽象的金融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金融专业思维,提高他们理解、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金融学的课程特点及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 避免理论教学过于抽象

金融学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有关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涉及大量的金融学基本术语、数理逻辑推导,可以说是内容庞杂,其中有些不乏晦涩难懂。另外,由于《金融学》通常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相关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在此之前的相关课程只有《西方经济学》),同时大部分同学还缺乏对社会经济的了解。所以,如只是以课堂讲解这种灌输式教学,则必然导致学生应试型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态度。但实际上,有关货币金融的理论多是从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所以,在理论讲解同时结合相关案例,可以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解格雷欣法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如有学生列举假货充斥、山寨版横行,一些明星靠绯闻博人气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外汇券的追捧这一现象,再归纳格雷欣法则成立的前提条件,并进一步分析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流通是否出现这一现象?因此,通过案例教学,使得一些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和兴味盎然,使学生从直观上把握理论本质。

(二) 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学是一门致用之学,学习金融学理论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提高金融素养,培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的讲授仍是以教与学的单向信息流通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原有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身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读能力。另外,对于同—案例,虽然获得的信息和情境相似,但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见解可能不同,所以案例教学通常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老师可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能力能力被充分激发。例如,在讲解信用形式——高利贷时,我们指出,虽然高利贷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形式,但即使在现代信用体系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以2011年爆发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为例,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分析这场风波爆发的前因、后果,并由此探讨民间借贷合法化的问题。

(三) 案例教学可以体现金融学课程实践性特点

金融学虽说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但课程体系中很多内容都是实务的。因此,在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金融实践技能,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比如金融市场一章中,涉及股票、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流程等,如若照本宣科的讲解,缺乏模拟和实际操作流程的展示,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的用法,培养金融实践技能。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市场时,以“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航油”事件,说明期货、期权的功能。在讲解商业银行业务时,可以某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为例对其业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及其盈利特点。

三、 案例教学在现实中的困难

(一) 案例教学给老师的挑战较高

案例教学实现趣味性、应用型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这对老师是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案例选题、搜集和分析。案例选择既要经典和现实,又要考虑到与教学内容的切合度。案例讲解和讨论时,既要善于组织和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又要善于归纳、总结。另外,由于金融学与现实联系密切,案例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这些都需要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所以,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评价体系上给予支持,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的积极性,否则老师们也会面对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时间分配问题。

(二) 案例库源供应不足

尽管许多高校、任课老师都很重视案例教学,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也没有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不少案例都是“拿来主义”,案例陈旧,与当前经济状况不吻合。另外,从已有的一些案例教材来看,很多是节选自杂志、报刊或者互联网,案例本身就包含有作者的评述,对读者构成先入为主的影响,使得很难展开分析和讨论。金融案例分析讨论是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在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收集和整理,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率。

(三) 学生案例讨论主动性不足

在案例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根据知识点准备相关材料,对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描述,也需要学生在课前对相关案例的背景材料进行搜集、分析、思考,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课前准备,特别是一些背景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很难进行课堂讨论。另外,案例教学是要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为前提,对于已经接受了十多年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习惯于以老师为主的課堂讲授,这些会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变成教师的举例和讲授,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也因此,案例教学的普遍运用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四、 怎样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

(一) 案例必须“精挑细选”

案例教学通常由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提供相应的案例,然后提出一个或几个课题设想,由学生一起讨论。案例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案例必须和所学内容匹配,即针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精心筛选准确、典型的案例,能反映金融理论问题的本质,能使问题由抽象到具体。同时又是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即通过案例分析,能调用学生已有知识,学以致用,真正把所学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案例必须注重趣味性。授课老师一定要密切关注金融时事的变化,给学生提供最及时、最生动的案例,内容上尽量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形式上多种形式并用,比如小组讨论,正反观点辩论,这样才能激发参与者的兴趣,进而能自觉主动的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参与到课题讨论中去;第三,案例必须有启发性。案例讨论要基于案例但又不能仅限于案例,而是基于案例讨论能做延伸性思考。比如在讲到高利贷时,我们可以2017年上半年引起广泛讨论的“于欢刺杀辱母者”这一事件展开讨论。首先,该案例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事件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信用体系下为什么高利贷仍然得以存在;其次,属于当前热点问题,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学生对此事件通过其他渠道已有所了解;最后,这一事件的表象是一起高利贷纠纷引发的恶性事件,但它背后却折射出了当前信贷资源错配、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民间借贷合法化的问题,所以这一案例也提升了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二)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系统讲解,而且现阶段金融学本科教学都是大班授课,即学生数在100~150人左右,一学期课时一共54或57学时,而案例教学通常是采用课堂讨论为主,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数太多,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否则耗时过长,效率低下,这就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当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因系统理论知识不足而无法掌握知识结构的全貌。所以就目前而言,还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两种方法互为补充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案例通过动态化的画面直观地展现演示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为学生进行专题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和帮助学生也可在课后进行复习、讨论等,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有力补充。特别是金融学里的很多内容是以企业运作实际业务流程为背景,借助网络资源,在案例教学课上,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边讲边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概念,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四) 加大对案例教学的支持

案例教学追求学术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这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同时也加大老师和学生的工作量,所以学校有必要为案例教学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比如在学生的学业评价和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上,学生是否可以用案例分析报告代替考试,于教师而言,这部分工作是否能纳入科研考核,从而破除目前很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尤其轻教学研究的怪象,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可为教师之间展开研究性教学活动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王飞.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5):253.

[2]刘群芳,张敏.金融学本科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探析[J],2011(5):28.

[3]罗频宇,李明.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J].教学研究,2011(10):62.

[4]刘任重.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1(6):123.

作者簡介:高艳,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金融学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当前社会对金融领域人才需求日渐增多,高校作为人才孵化器,必须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全面贯彻高等教育教学方针,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课堂中。对金融学教学来说,因为金融学是一个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普遍存在课时安排紧张、金融学知识点繁多、金融学教学模式落后、课堂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针对翻转课堂内涵概述以及金融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意义进行详细分析,其目的是探究金融学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以便于更加高效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型金融人才。

[关    键   词]  金融学;课堂教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自身具备科学性、高效性,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满足了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兴趣,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高校金融学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展现出自身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此外,在翻转课堂模式之下,还可以引入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符合社会发展动向,受到了诸多高校教育者的青睐、推崇。为此,本文将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探究。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概述

翻转课堂是在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的基础上翻译而来的,其内容便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颠覆与翻转。翻转课堂致力于转变传统教师在课堂中灌输知识的困境,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对知识的传输和反馈,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翻转课堂是在现代电化教育之上引申出来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预习和学习知识,在课堂中将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承担着“答疑解惑、纠正知识点”的作用。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更多地履行编制教学资料、辅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安排教学进度、纠正引导知识等职能,其目的是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性[1]。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动脑筋自主内化知识,从传统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制作成短小的视频,引入慕课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复习知识,打破课堂时间与空间的束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身具备灵活性,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各个教育领域。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金融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具备权威性,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天性很容易被压制[2]。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线上学习,学生都可以自主地提出问题、提出想法,随时随地与教师和同伴进行知识交流。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更加拥有主动权,而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则是履行“答疑解惑、纠正梳理”职能,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学习成就感,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自主学习的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平等。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金融学教学工作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陈旧、枯燥、落后的教学手段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金融学教学的知识非常繁冗,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甚至对金融学相关内容并未接触过,突然有大量专业知识与术语袭来,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下,可以将金融学教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审美喜好,而且还可以实现金融学教学智慧化信息化转型,活跃了金融学教学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金融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金融学教学来说,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对师生认知结构进行把控,结合教学目标的需求,将主流知识框架和专业背景进行拆解、细化,成型单个知识点所构建出的短小结构。那么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客观喜好、客观学习特点,将系统性的金融学知识进行拆分,制定成便于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内容,并且发放给学生,供学生进行预习、复习、查找知识点内容[4]。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杜绝传统冗杂、烦琐的金融学内容,让金融知识更加鲜明细化。此外,学生在金融学教学体系中,还可以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选择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了解学生身体与性格的差异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身原本基础上得到进步。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切实增强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入信息化“慕课”,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翻转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特点便是“自主性”,尤其是對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辨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就需要引入信息化“慕课”教学模式。互联网当前已经覆盖了全国99%以上的地区,网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大规模、低成本教学方法,具备较高的传播性、跨时间空间性[5]。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金融学教学知识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视频,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示,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下载。借助钉钉、QQ群等新媒体软件,将教材、教学视频、考试、习题库进行构建,这样学生便可随时随地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对旧知识进行复习。

例如,在学习“《互联网投资理财》——什么是比特币?”时,教师便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比特币的理论知识内涵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视频。借助便于记忆、生动有趣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比特币的起源、发展”“比特币的概念”“比特币使用途径”“比特币使用规则”等。借助互联网手段将学习课件上传到钉钉、QQ群中,学生便可以在课前预习知识,将不懂的知识记下来,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切实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慕课”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预习与复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展“精熟”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精熟”教学法最大的特点便是当学生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时,需要充分理解和复习之前所学的概念,并且将之前的概念进行复习,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因为金融学教学当中很多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若学生对之前的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学习新知识也较为困难。为此,在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入“精熟”教学法,确保每个学生不会掉队,在帮学生答疑解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夯实,并将新知识、旧知识紧密联系。

例如,在学习“《金融理财》——投资规划”时,教师在课堂中,不仅需要向学生答疑解惑,还应该将投资规划知识与股票、债券、基金、资产负债表、税收、年金、投资风险等金融核心知识进行紧密联系,并且帮助学生对之前的课程知识进行复习[6]。金融学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复杂多样,并且金融学教学课程编排较为紧凑,很多教师为了跟上教学进程,往往忽视了旧知识复习,并不在乎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衔接,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借助“精熟”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强化学生对知识进行关联和理解,为学生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金融知识。

(三)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创造教学实践机会

金融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那么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强化学生对金融知识的运用能力。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研读材料、观看视频、做练习题已经可以初步掌握理论性金融学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仍需提高,为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教学,帮助学生强化自身实践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实验课《金融ERP沙盘实验》课程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将学生每4个人分成一个小组,通过任务式教学的手段,用PPT的形式给出每个小组任务,引导学生针对任务开展实战演练对抗。给出某银行的案例和经营管理金融数据,引导小组学生站在银行高管的角度来看待银行的整体运营情况,并且结合当前银行发展现状,从战略角度对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绩效管理等活动进行统筹,制定出完善的银行未来发展战略。在翻转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强化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金融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具备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转变传统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金融学教学效率。在实际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将金融学教学内容与翻转课堂模式相整合,制定出科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策略,真正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金融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

參考文献:

[1]周春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客户经理》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6):167-169.

[2]毕诗琪,范敏.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8):130-131,134.

[3]周磊.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书文摘(中),2019(6):265-266.

[4]刘洋,谢君平.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沈阳科技学院金融学创新创业试点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9-10.

[5]王颖,许传华.新时代金融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翻转课堂”在金融学专业的实践与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33-136.

[6]张博.高职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J].精品,2019(6):47.

编辑 郑晓燕

上一篇: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活与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