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范文

2023-09-19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范文第1篇

【摘 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使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引导与智能支撑,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内容。文化事业对于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乎影响到文化投入和产业驱动的各个方面,其发展特点与产业发展需求有很好的契合,是名符其实的产业助推器。本文从钻石模型的视角对此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促进作用;钻石模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两项最重要的任务,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发展文化事业对于文化产业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紧密的联系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

位,都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文化事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其性质与任务决定的。同样,文化产业也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置于优先位置,这是由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的,这一点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一致的,担负着共同的责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追求不同于其他行业,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产业来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事业涵养。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是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和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上看,文化产业大多是从传统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的,尤其是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产业市场主体都源于以前文化事业体制内的单位和个人。大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拓展文化市场,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3.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水平的提升。从国际经验看,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条件和支撑的。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激发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引导了文化消费的潮流和方向,并直接提升了文化消费水平和扩大了消费群体,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的消费期望,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健康的文化产业也会带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其宣传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事业的产品和价值追求。

4.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回顾、反观世界文化产业的基本发展历程会发现,最初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往往属于纯粹公共文化产品,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上升,有的文化产品逐渐具备了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文化事业是典型的精神生产,离不开物质的外壳,文化产业成果可以为事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为事业服务,并且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部分产业内容会转变为事业建设内容。

二、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1.文化资源方面。文化事业范畴内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通过文化资源要素的驱动作用和要素竞争机制,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初级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竞争优势。

2.产业资金方面。文化事业范畴中各种事业单位既是公共文化提供的主体,虽然主要从事的是文化事业,承担公益性任务,但是也利用事业投资积累的资源,凭借自身在一定范围内的规模和垄断优势,进行产业经营活动,成为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他们这些泛财政意义的投资,在文化市场上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某些投资结构上甚至占有绝对的多数。这些政府间接投入的资金,借助于文化资本要素的驱动作用和投资驱动机制,缓解了文化投资不足的难题,带动了社会资本的进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初、中级阶段的主要动力和竞争优势。

3.产业环境方面。文化事业范畴内的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通过加强公共文化供给,提高文化行政效率和水平,加强行业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加强行业信息发布和公平市场准入,鼓励文化交流和合作,会极大培育文化市场需求,大大提高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公共环境。这些效果会通过文化产品的纽带和供给推动、消费拉动的作用机制,给产业市场的供给主体带来持续动力,给产业市场的消费主体打开消费的闸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各个阶段的最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和长久竞争优势。

4.产业人才和科技支撑方面。文化事业范畴内的各种文化人才既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产业发展的活跃力量,各种文化教育和基础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各种文化科研院所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这些影响通过文化创意劳动和文化科技的动力要素,以及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和版权保护交易机制,驱动着文化产业进入以科技和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最高发展阶段。

三、波特钻石模型视角下的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虑。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分析工具。下面将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置于钻石模型分析框架内,解析和梳理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机理和效应。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此外,波特还在体系内加入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机会指那些超出企业和国家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是企业可以借助的竞争优势;政府则可以通过一定政策和规制影响其他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主要指区位优势、天然资源、人口、气候以及非技术人工、融资等等,通过被动继承或者简单的投资就可获得。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高级人力资源、科研条件等,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先期大量投资才能获得。在现代社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小,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初级文化生产要素一般是政府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内容,是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级生产要素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科技条件,一般需要大量的教育和科研投资作为先期条件,对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只能由政府和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在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文化企业一般无力投资运营,所以,这通常也是政府介入和实施的重要领域。即便是文化产业水平较高的国家,政府往往更加重视教育和科研的作用,同时,为保持产业竞争的优势,也总是想法设法加强教育、吸引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和奖励。因此,发展文化事业保护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教育和科研,培育创新环境和机制,是增强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需求条件。模型中,需求条件主要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内需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需求结构、需求规模等。需求结构往往比需求规模更加重要,它是指“市场需求呈现多样细分”。根据细分的目标市场,某个企业或国家可以专攻市场需求的某一个环节,这样也能够创造并维持较强的竞争力。对于需求结构而引发的竞争,往往是产业市场自发竞争的结果,文化市场企业通过研判自身优劣势,选定某一优势目标市场或潜在目标需求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打造自身优势。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的引致性特点,多样化和高端文化需求需要通过文化供给来培育。因此,政府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加大供给一般性、主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积极保护和大力推动高端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化需求,优化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为加强产业竞争的地区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政府往往对直接举办的文化事业通过转换机制、资产重组、政策扶持等方式,壮大文化企事业规模,追求规模效应。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结构中,无论是中间使用还是最终消费,政府或公共组织的消费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保护和鼓励优秀文化,扶持文化企事业主体发展壮大,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条件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市场激励作用。

3.相关支持性产业。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对文化企业而言,具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能够为本企业提供先进的原材料、相关技术等,这些都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如果下游产业具有竞争力,那么就会对上游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本产业创新发展。吴利华、张宗扬、顾金亮研究显示,文化资源、文化科技等行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上游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则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下游产业。这些支持产业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既是政府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又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供应商和客户,他们相互作用,以形成有效率的“产业集群”为标志,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是市场力量各因素相互作用自发形成的,政府通过提高公共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和教育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和支持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条件。因此,发展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仅仅强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是不够的,实际上,我们在强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的同时,却忽略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协调性,尤其是忽略了文化事业发展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巨大作用,只有强调事业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因此,强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可以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参 考 文 献

[1]迈克尔·波特〔美〕.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周正兵.《文化产业导论》.2009(1):185

[3]艾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N].人民日报.2004(5)

[4]胡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若干问题探讨[N].求实.2005(1)

[5]胡泽民.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弥补公益事业发展的缺失[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6]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破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N].人民日报.2011-12-2

[7]董晓红.消费时代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均衡发展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20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范文第2篇

摘 要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以及文化产品作为基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和体育体制改革后的客观结果。从中国体育自身的规律来看,全国运动会、奥运会和其他各种国际性赛事的趋势都是大投入、大生产和高产出,这就要求体育文化产业按照产业化的模式进来庞大的运作生产。本文从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入手,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体育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开展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没有文化产业帮助,体育产品的发展影响就不能壮大,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会失去有效的引导,不能树立成熟的品牌。与之相反的是,体育产业如果不充实,文化产业可能失去极具潜力的价值素材。所以,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相互依存,并且相辅相成的。

一、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体育产业概念界定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以及精神产品,包括提供体育服务各行业总和。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其他产业具有相同的共性,非常注重市场效益并且讲求经济效益,又存在着和其他产业部门不同的特性。体育产业主要有三部分:第一,体育的主体产业是指在发挥自身价值,被体育部门管理,并且以提供公众体育产业活动的经营性活动。例如,体育彩票、体育竞技、群众体育产业等。第二,是和体育相关的其他经营性产业。第三,是以补助体育事业和创收为主要目的的体育产业之外的产业活动。体育产业的本质是体育运动中潜藏的经济价值,只有运用市场手段,才可能挖掘当代体育经济,实现真正的体育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体育产业化程度还比较落后情况下,界定体育事业以及体育产业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产业中,是只有具有经济价值的并且可盈利的那部分体育事业。

(二)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界定是:印刷、广播影视制作、广告、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演艺及其他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行业、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文化创意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其中新闻服务和出版发行,决定着文化产业趋势以及水平。体育文化,总的来说,指体育运动本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开展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体育文化,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衡量。在发展中国家,是评价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软实力的提高,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化文明社会进步中,也将起到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研究体育和文化产业开展融合发展重要策略,可以不断推动体育文化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体育综合实力方面的“金标准”。

(三)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早在2004年,我国出台《文化和相关产业分类》的时候,就计划将体育产业的分类归属到文化产业开展统计,但是最后,统计局课题组认为,体育产业已构成自己完整体系以及分类,如果加入文化产业,便削弱整体分类中的文化特征,所以没有未将其列入文化产业的范围内。虽然,从广义文化角度来讲,体育是一种社会性质的文化活动,但是把体育产业纳入到大文化产业中确实有一定道理,在实践工作的角度中,从国家相关权威文件来讲,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界定,并不是涵盖所有和文化关联的行业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产业,于是其界定其为和体育、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并列的一个狭义文化产业。

二、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方式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体育产业融合中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有着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也就是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必将出现体育产业在中心模式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产业实践和理论经验的增长,为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于是产生了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一个新的概念:体育产业和旅游和信息等产业边缘的逐步消失,充分发挥各不同产业价值链中延伸和重组作用。这时候体育场馆服务业就变成了体育竞技和体育娱乐休闲的基础。实现以体育产业资源作为依托,将相关产业发展要素成为载体,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中,进一步实现融合,将体育本体作为重要核心,扩大相关产业特性,扩大在新型体育业态中的发展比例。体育产业具体来说就是体育本体产业,是在政府主管部门中和学界公认竞赛性的体育表演业和健身体育休闲事业。

(二)内涵特征。

1.产业的关联性是开展产业融合基础

只有产业间有关联系,才能实现产业的融合,产业的融合一定要在产业的密切联系间进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和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较强。强的关联性,可以实现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服装等的发展,提高体育产业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例如,通过申办旅游赛事,带动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加快商贸服务水平的提高。如表1所示。

2.产业融合核心是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中,体育产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是简单载体和平台角色,是一种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融合。在娱乐休闲以及体育的表演中,体育健身依靠体育场馆的平台,成为了相关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3.体育产业融合本质

在体育产业创新方面,与其他相关的产业一起融合实现了体育产业整个价值链的逐步形成,与其他产业关联的时候,主要使用延伸、渗透以及重组,来增进体育产业的整体创新中,达到体育产业不断扩张性的创新目的。总的来说,体育产业同相关产业不断的融合,本质来说就是体育产业创新。

三、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中,自主品牌匮乏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来搭建。在体育产业方面,自主品牌发展中的创新与发展显特别重要。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自主体育文化品牌中的开发出现了严重的不足。CBA是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的核心品牌,在我国中享誉全国。但是,这个品牌的发展,让人联想到NBA,在与NBA比较的时候,我国的篮球联赛在文化内涵中还没有还充分挖掘。主要是因为职业赛事水平限制。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1],没有具体的规范,职业联赛发展中没有高效管理,最终出现了在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受到了影响。

(二)体育文化产业的人才缺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重要表现就是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没有完善的一支既懂得文化在体育的专业化人才又擅长的队伍。特别是那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以及产业融合的策划人才,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是主要瓶颈之一[2]。体育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动力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引入的概念,探索道路崎岖不平充满艰辛。不少理论专家以及学者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都指明了方向。

(三)联平台资源缺乏

文化的传承以及推广,不能离开媒体推波助澜。体育产业中,每个赛事的过程以及结果必须在有效、可靠的信息渠道中传播给大众[3]。这就需要强调信息平台在整个赛事的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比赛新闻传播不但可以让大众第一时间了解赛事状态,并且加快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使得观众可以享受赛时体验。当前,我国体育赛事中的转播权,大部分是在央视体育频道中,地方体育台因为技术手段和资金以及甚至体制限制,不能实现赛事的实时转播。于是造成了很多需要扩大影响力的体育产品没有一个健全的优质的传播平台。除此之外,少量的传播平台使得稀缺资源在整个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艰难实现共赢。如果长久进行下去。地方的大众在了解与获取体育产品信息重要渠道方面,就变得非常封闭,出现体育品牌的推广受到限制的情况。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障碍。

四、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的途径

(一)充实体育文化内容资源。

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如果可持续发展,一定离不开自身竞争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不但是融合发展关系,并且需要依靠文化来开展丰富体育产业具体内容的充实。可以实现体育产业内容多样化的发展。在效创的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在体育产业方面的不断充实。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还可以满足文化产品中的多样性,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前提下[4],创造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娱乐性。我国不少城市的发展戴起来了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不少创新化的项目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滑雪、滑冰和瑜伽可以释放压力,实现回归自然。这种城市运动实现了体育用品在生产以及创新上的发展。体育产业需要开发新内容,实现新形式的创新。需要大力提高文化市场的扩展能力,推进体育产业文化积淀逐步形成。

(二)文化发展良性环境构造。

从市场经济与产业融合,需要建立体育产业雨季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中,促进双方共赢的发展。体育以及文化部门再次审视,当前规范制度与政策,针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开展适应性调整。建立一个有效的并且双赢的,还具有前瞻性以及科学性的制度。实相互协调和资源共享的发展。还需要加快立法建设,不断出台刺激产业融合的新的政策,对未知领域空间开展积极的探索。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一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实现,积极创造和维护职业联赛发展环境的创造,把失去的大众吸眼光再次吸引到电视机前。促进职业联赛环境的营造,促进职业联赛长足进步。

(三)文化合作平台

体育产业在和文化产业的成熟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二者的背后存在明显优势和特色。文化产业一方面有足够强大的平台以及资源优势[5],可以发挥平台优势,实现扶持帮建的政策,采用主流平台宣传以及推广实现,可以为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实现帮助。同时推动文艺艺术和媒体出版事业,创造特殊化文化产品。使得体育产业中心层的发展,带动整个体育产业不断的繁荣,最终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增供丰富资源。

(四)创新人才的发掘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关键软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队伍在高素质化、高标准化方面,对人才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体育产业是一个特殊新产业,必须有大量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才人,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则是对文化可以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理论层面上,二者没有交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掘相关专业人才,在体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积聚力量。发掘人才的同时,注意对人才的不断培养。为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培养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五、结语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正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并且加快体育产业实现跨越成长的关键阶段。由此看来,加快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效性,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加快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需要在相关科学理论下逐步推进,才能实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余守文,金秀英.体育产业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16-19.

[2] 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4.

[3] 王艳,刘金生.体育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4] 杨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思考:突破与不足——基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0.30(9).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R].2010.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R].20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范文第3篇

工作研讨会材料

关于盐都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

融合发展的启示

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与文化总是融合一体。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先导,旅游产业又反作用于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盐都区在全市率先突破乡村旅游的战略部署,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以“湖荡湿地、民俗风情、生态农业、名人故居”为支撑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得到了启示。

一、建立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制了全区、仰徐村、郝荣村、杨侍村、朱升墓、重庆啤酒等旅游规划,初步建立了全区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这是全区乃至各乡村旅游示范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区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地,是盐城市西部里下河湖荡湿地和民俗风情旅游带的核心,湿地资源丰富,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淳朴。有华东地区少见的大纵湖湖荡湿地,有正在发展的步湖路生态农业景观轴,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全市唯一的全国文明村仰徐,有名人郝柏村出生地郝 1

荣,等等,从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提出建立乡村旅游规划体系的内在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全区旅游资源调查,聘请东方智业集团编制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赖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从而大大提升了规划质量。

二、抓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是两者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是全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为了建设这一龙头项目,凸显湖荡湿地和里下河民俗风情两大文化元素,区委、区政府启动了东晋城重大项目建设,拉开了旅游新城建设的序幕。同时,潘黄街道仰徐村旅游点6个项目、葛武郝荣村旅游点4个项目、郭猛农业生态园8个项目、龙冈华都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鞍湖“三胡”陈列馆、北龙港朱升文化园等项目也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也是乡村文化的新兴载体,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台湾农民创业园、郭猛现代农业示范园、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张庄农业科技示范园、禾嘉生态园、路路生态园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此外,泾口村龙文化旅游区、杨侍村温泉旅游区、王庄葡萄休闲庄园、盐渎水墨农庄、冈中醉农庄园、沈拱山智慧农庄等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旅游项目的加快建设,两者融合发展的态势日新月异。

三、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市场业态

今年以来,我区加快了乡村旅游品牌的创建步伐,大幅度促进了两者的融合发展,11月份是收获的时刻。根据《江苏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要求,仰徐村、郝荣村创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作通过评审。评定组在现场检查、抽样调查、座谈讨论、翻阅台账、听取汇报、观赏演出的过程中,对这两单位的硬件建设、线路编排、标牌标识、解说体系、台账资料、文艺表演等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令人满意。同时,市旅游局也组成评定组,对醉农庄园、杨侍村、泾口村创建二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作进行了检查,现正在评定之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重庆啤酒创建盐城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也取得成效,已于11月18日举行了揭牌仪式。乡村旅游品牌的加快创建,现已在全市率先突破乡村旅游规划体系的建设,率先突破村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的创建,率先突破将乡村旅游示范点推介到台湾市场,率先突破现代农业示范园向现代农业景观带过度,率先突破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挂牌。商品需要包装,旅游也要包装。“五个率先突破”,就是高层次包装。包装的过程,既加速了两者的融合,又促进了市场业态的形成。

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形象展示

旅游节庆活动,是旅游宣传促销的高级形态,我们比喻为“经

贸搭台,旅游唱戏”。 这个促销,就是宣传旅游品牌;这个唱戏,就是文化展示。春节期间,我们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迎新春”和春季旅游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3月份,派出强大阵容出席了“盐台旅游活动周”。春节和端午节期间,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先后举办了“快乐采购,欢乐新年”旅游节、端午赛中华龙舟等活动。4月份,全区组成代表团参加了市政府在建湖县弘宇生态园举办的乡村旅游启动仪式。5月18日,葛武镇在台湾农民创业园举办香瓜节。11月份,举办了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定、工业旅游示范点揭牌、全区乡村旅游规划评审以及参与盐城市丹顶鹤国际生态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同时,还制作了旅游宣传画册和宣传光碟,汇编了《盐都导游词》,举办了乡村旅游示范点讲解员培训班,组织旅游企业出席全国有关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持续不断的旅游促销活动,推销了我区旅游品牌,展示了我区文化形象。

盐都区旅游局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范文第4篇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对于美术专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并且十分关注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影响及研究,这是因为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在认清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到两者结合的有效方式,促进高校文创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文创产品

文化创意指的是以文化为基础和核心,用创意将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而文创产品就是通过这一形态所创作出来的产品。对高校来说,尤其是高校之中的美术专业,其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方面有着自身独有的优势,这是因为文创产品和美术是密切相关的。另外,美术专业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研究的结合对于两者来说有着极大的好处,比如两者的结合能够为美术专业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参考依据,使美术专业的教师了解当前文创产品的动态以及市场对文创人才的需求。[1]而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研究来说,美术专业的优势能够帮助高校设计出更好的文创产品。

1 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的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的基础和保障

之所以说高校的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的基础以及保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美术专业能够为高校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提供更多更加优秀的专业性人才,为文创产品的创作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有利于高校文创产品创作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美术专业还能够系统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艺术嗅觉更加灵敏,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为高校提供一些创新型的人才。[2]最后,美术专业能够帮助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研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在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会涉及一些专业性的理论层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实践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使学生在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还能够促使文创产业在市场之中的提升和发展。

1.2 高校文创产品的发展能够促进美术专业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其内部文创产品的发展和进步也必然会使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因为高校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教育范畴之内,是教育实现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教育和实际产业实现融合的一个重要形式。比如,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如音乐、动漫、舞蹈以及电影等文化产业,并且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的形势,不仅使高校艺术专业有了极大的丰富,还使得各大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对于高校来说,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及研究如果发展好,那么必将会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文创人才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创作之中,间接地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另外,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其本身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较广,综合性较强,因此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为文创产品的创作、创意等提供一些意见,还能够在实践之中进行实际的绘画和设计。

2 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的有效结合的方式

要想实现高校美术专业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及研究的发展,就必须要找到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

2.1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高校美术专业能够为文创产品的创作以及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给予其人才资源的支撑。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来说,要想实现其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相关的实践技能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在文创产品的研究或设计开发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文创产品。因此,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需要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且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有的学习资源,形成新的创作理念和基础,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及符合高校实际的文创作品,最终使高校的文创作品能够实现自身具有的社会价值,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用以及重要意义。

2.2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要想实现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设计的结合,首先就需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并且需要以文化为基础,通过人文素质将文化创新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使两者相互结合。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正处于发展初期,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文创产品想要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美术以及美术之中的文化内涵对于高校文创产品的重要性。[3]因此,对于高校的美术专业来说,其需要重视美术专业的教学方案,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文创产品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高校还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在美术专业之中增设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专业环境,帮助美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使学生感受到更好的艺术文化,从而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外组织一些相关的知识讲座、美术方面的比赛、主题性的活动,如可開展廉政文化主题性文创设计大赛、开展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文创设计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整个专业环境以及整个校园环境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之中,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各类主题学习的机会

2.3 完善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

就目前来看,美术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对高校相关的教学条件及相关的师资力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样的一种较高的标准或者要求也是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保障。所以,对于高校来说,高校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完善美术专业的相关教学条件,在实际层面给予支持。高校应该从财政之中支取出一部分资金,聘请一些学历高以及有着很强综合实力的美术专业教师,并且这些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术的学习以及带领其他的美术教师来共同进行相关的工作。[4]对于在本校的美术专业教师来说,高校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这些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或进修,以此为基础来强化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拓宽教师的美术视野,促使教师打下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提供充分保障。

2.4 实行以人为本专业教育

要想促使美术专业和高校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就需要从不同的层面或者角度,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手段,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需要时刻保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针对学生本身的个性化教学,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提出更好的建议。[5]另外,教师还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及时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检查,找到其中存在的错误或者不足,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帮助学生制订出学习的计划或者学习方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在私下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之中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 高静静.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3] 马倩.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价值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01):65.

[4] 张东辉,刘玮,郁舒兰,施佳露.高校文创产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20):145+148.

[5] 朱鹏.高校文创产品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4):151-154.

作者简介:陆红(1978—),女,江苏海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传统美术,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范文第5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档案文化产业的形成具备了充足发展的条件, 但要真正发展起来, 形成以档案文化产品为服务对象的产业化服务, 还需要根据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具体现状, 适时、适度地开展, 同时也需要看档案从业人员和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能否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开展各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档案文化宣传和利用活动。当前, 我国的档案事业已经在以公益性档案服务事业为主的基础上, 开始了商品化档案文化产品市场的开发与发展, 这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 为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在档案事业和档案科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1 更新观念, 关注现实, 按照先进文化的理念管理档案

按照先进文化的理念管理档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同时更应关注现实实践的探索与应用。就档案文化产业的功能而言, 主要体现在利用档案资源为人类各种活动提供的服务上, 而不在于其能否营利和在多大程度上营利其服务的对象应该有社会性和广泛性, 应该包括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服务。当然, 这种服务有一部分应该是有偿的, 但其公益性决定了必须是微利的。事实上, 档案的有偿服务已经在档案利用方面体现出来。可以预言, 今后可能有多种收入渠道建立起来。档案有偿服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赢利在现阶段很难作为档案文化产业建立的前提, 档案文化的发展也不可能靠档案部门自身的有偿服务来维系。

2 以政府改革为契机, 调整工作体系, 转变职能, 创新档案文化发展体制

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应以政府改革为契机, 调整档案工作体系, 转变职能,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档案文化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将学会改为协会, 发挥协会工作制的积极作用, 将教育培训、沟通协调、评估等协同工作交给协会来开展。政府要把档案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各地方或专业协会的职能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以协会为纽带, 以档案馆 (室) 为实体, 加强档案局的执法监管力度, 重构新型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从功能上讲, 档案局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保证国家对档案的依法管理和国家对档案资源的所有权, 主要职能是要体现依法监管和服务。档案协会是以服务为主、监管为辅的行业组织。档案馆是档案工作实体, 作为协会成员, 应履行会员义务。缴纳会费, 得到协会提供的服务, 并接受协会监管。同时, 协会也是档案工作或从业人员利益的保障组织, 在依法治档和保守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3 以信息化为手段, 促进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现行的档案上解制度、馆藏优化工作是长期未解决的重大课题。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可以将档案的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实现物理分离, 改变或取消多年沿袭的档案上解制度, 仅此一举, 就能为档案工作节约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目前情况下, 档案信息的网络服务则能从根本打破多年来档案重保管、轻服务的现状, 根本改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知程度, 这对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意义十分重大。我国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在实现管理机构的扁平化、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 信息技术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就行业特点来讲, 档案也是发挥信息化功能的最好应用领域之一, 依靠信息决策依然是档案高层管理的主要理念, 特别是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文档管理的集成, 现在和将来都是政务与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档案信息又成为各类数据仓库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数据组成部分, 为电子政务所必需。

4 开展旨在建设先进文化的各类档案收集、利用、宣传、服务活动和项目

当前我国档案文化产业活动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持,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仍会以这种方式为主。目前, 各类档案文化活动相继开展, 如教育、展览等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重大事件和个人档案的征集工作也有新的突破, 但在认证服务和各类提供凭证性的服务工作中, 作为档案部门的特色服务方面仍无章可循, 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现有机制下, 档案的收费服务规定也不统一, 主要是科技、教育及文化档案本身的市场化利用没能反映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以后的改革和新的管理体制下, 这些方面应该有所突破。今后, 在档案服务方面, 通过网络计算机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将成为档案文化服务的主流, 这种服务无疑是面向全国经济政治的各个领域, 其范围也将是全国化和国际化的, 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保障机制, 将是不可能实现的。

5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档案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关键。近年来, 档案人员文化素质的变化很大。但是改变档案人员“档案保管员”、“资料保管员”的形象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档案工作者应该具备所在行业的普遍性常识和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要掌握信息化知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数字化档案的管理与备份技巧, 又要有文化产业要求的市场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 达到信息时代的公务员与文化工作者的双重要求。这无疑是对现在档案工作者的挑战。

当前, 我国正处在以档案文化产业政府监督与资助下的公益性档案服务事业为主、以商品化档案文化产品市场为辅的格局中, 各级政府和档案部门正积极筹划, 以深化改革为契机, 把档案文化推向社会, 推向市场。相信将来有一天, 人们必定会迎来一个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档案文化将成为社会文化产业中的一朵奇葩。

摘要:目的:浅谈档案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方法:查阅文献并根据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按照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定义档案文化产业的理想模式。结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档案, 其固有的知识性、价值性、信息性、凭证性决定了档案是全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 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这是档案文化产业能够形成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档案文化产业,形成,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2] 张辑哲.维系之道——档案与档案管理[M].档案出版社, 1995.

[3] 刘建平.从信息和信息科学看档案[J].山西档案, 1996 (1) .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范文第6篇

文化创意产业, 也被称为版权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概念首次出现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指出, 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 是利用个人的创造力和技能来获得企业的发展, 以及那些通过知识产权发展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也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一般性的界定。有学者认为, 文化产业是指对产业的收集、存储和提供相关的信息的再现、发行、传播的信息产业。也有学者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类似或密切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企业。

笔者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为基础, 从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实现财富创造的行业。因此, 在文化产业中但凡可以通过创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 都可以称为文化创意产业。总之,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一种文化作为资源、创意作为手段、产业链是生产营销模式的新兴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各国在产业战略调整方面普遍的关注点。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对其他行业起着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版权保护程度息息相关, 版权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步伐。但是, 从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版权保护还相对较为薄弱,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现状和困境进行说明。

( 一) 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了《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 它们无一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统一界定和规范, 这显然与在我国正迅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无法匹配。在实践中, 我国各个城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划分标准都不尽相同: 上海市将其分为5 类, 而北京市则以9 大类、27 种类、88 小类为分类方法, 可见二者的划分方法差异明显。更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制运行情况不甚良好, 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办法仍处在起步阶段, 没有专门的法规进行调整。界定侵权行为、市场准入、行政垄断和问责等问题, 需要法律法规对此进行回应。

( 二) 版权交易制度尚待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财富的主要来源是进行版权交易。版权交易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这两个方面。现阶段, 在版权交易的研究领域里, 很多学者主要都关注于转让制度和许可使用制度等方面。我国版权交易的法律研究及相关制度的缺失, 不利于版权交易的健康发展。

( 三) 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不强

基于我国版权制度发展比较晚的现实情况, 加之宣传力度不足, 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较为欠缺。尽管当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蓬勃发展, 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版权保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此引发版权侵权行为屡次发生。许多企业因为没有这个意识, 在侵权行为产生后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这不但会使自己蒙受损失, 也会使整个行业发展受阻。

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的出路

( 一) 在立法上统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目前, 我国许多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制定了符合自身条件并能推动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 但这些规定差异较大, 因此有必要出台国家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文件, 对其进行清晰的分类和界定, 使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更为细致, 执行力更强。此外, 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的地方立法。地方立法机关要结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 制定操作性强和高执行力的版权保护法。

( 二) 加强公众和文化创意企业的版权保护意识

目前大量盗版产品交易的存在, 说明很多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版权保护的意识。

首先, 无论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者还是一般的消费群众, 都应该树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版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从不购买盗版软件等文化创意产品的小事做起, 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和保障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风尚。只有这样, 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此外, 文化创意企业也要加强利用版权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文化创意企业在研发文化创意产品之余, 也要将版权登记工作置于重要位置。虽然说版权保护有自动保护原则之说, 但是为了避免保护力度不足、举证困难等问题, 企业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版权登记措施, 以更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版权保护程度息息相关, 版权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着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步伐。但是, 从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版权保护还相对较为薄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 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 来小鹏.版权交易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3] 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4] 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5] 王海燕.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J].特区经济, 2007 (11) .

上一篇:幼儿保健小常识范文下一篇:体育赛事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