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2023-09-19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文章作者:邹锦;颜文

涛;张旭奎

来源: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添加时间:2006-3-9 3:23:16

[字体:大 中 小]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消耗会员点数:0

1湿地与湿地公园

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洪护岸、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可作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除了生态与经济价值外,湿地还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郁郁葱葱的各类水生植物,创造出一种闲散、野逸的自然景观(图1);芳草萋萋,鱼翔浅底,给人带来自然而宁静的美的感受。当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呆久了的人们身处湿地中,面对着那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时,会从感官、心理、精神上都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因此,近湿地作为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湿地景观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湿地公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公园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生态景观。湿地公园融自然景观与园林绿色空间为一体,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是一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因此对湿地的景观设计必须是以生态为前提的。

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生态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理解为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将人看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使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具体来说,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图2)为例,谈一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3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3.1.1区位

盛泽湖位于苏州相城区东北,渭塘、太平、湘城三镇交界处,占地范围9.0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85平方公里,用地与相城区及苏州市区紧密相连,东北角接苏嘉杭高速公路入口,区位条件优越。

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用地位于盛泽湖水域东南部,盛泽湖1#片区内,规划用地范围79.70公顷,包括公园、绿化带、湿地等全部公共绿化用地。 3.1.2目标定位

相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盛泽湖片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市、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了“盛泽湖片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应在更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用地自身区位,以湿地保护为主,适量的进行高质量、低强度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升土地使用价值”的方针。

湖1#片区在盛泽湖总体规划中以休闲度假和家居为基本功能,兼具有未来南片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功能,规划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大量的自然生态绿地被保留,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导致的污废水排放和水产养殖业的发达,湿地公园规划用地内的原有湿地已严重退化,因此本公园的湿地生态景观以自然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兼顾用地性质及项目的其它设定目标,将本公园定位为以自然生态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展示湿地形态,提倡综合湿地管理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 3.1.3基地分析

从现状来看,规划用地范围景观建设条件良好,除部分农村住宅外,其余均为农田或鱼塘,属易种植土质。用地四周景色开阔,特别是北面即将恢复的盛泽湖水面,是该片区最大的特色。另外,地块内有不少多年的树木和生长良好的本地物种,为植物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手段之一。

但是,也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用地内虽现存部分水质较好的水道、湖面,但有大量的水产池塘散乱分布,河道也不甚通畅。水面恢复区目前由于砖场和取土的原因,地形比较复杂。 3.1.4景观规划目标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次景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环湖南路以北之湿地保护与重建,切实做到湿地的生态恢复;

(2)在环湖南路以南形成休闲生活公园和防护体系;

(3)湿地的类型面貌和水体保护是重点研究问题;

(4)本片区要成为盛泽湖和苏州城市绿化体系的一部分。 3.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思想

经过对项目的上述分析考察,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的生态景观设计思想: 3.2.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动土量,以降低施工所需能耗、切实贯彻生态化设计的原则顺应基址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消耗是生态化设计中相当重要的原则。本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基地大格局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了异质空间,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的生境需求。水面处理除了现有池塘根据所处位置尽量保留外,对现有河道水池底部进行了有限的工程技术处理以保证游人的安全。用地内的少量构筑物如砖厂的一些设施等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一个展示有关湿地的文字、图片、历史的小型博物馆,砖厂的烟囱经改造后还可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标志小品构件。另外由于片区内无大的地形起伏,所以根据设计需要通过加大水面面积所得到的土方量塑造景观地貌。

在岸线处理原则上,由于本用地内的湿地形式主要为与水面接近的地表面湿地和水线以下至水深2m处的水面湿地,且土壤以水成土和水分饱和为特征,所以湿地保护区内的岸线以恢复性建设自然湿地岸线为主,不存在非土壤基质的河滩、岩岸等性质的湖岸线。公园内的部分水面及滨水走廊等则可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灵活应用硬质驳岸、抛石护岸、植物、自然式草坡护岸等形式组合(图3)。另外,还可通过沿岸木栈道、伸入水面的挑台、下沉式台阶提升市民的亲水性。

3.2.2整合场地、界定空间。明确分区以满足公园的各项功能,同时为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公园内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现状用地的使用情况沿湖岸边设计了不同的三大湿地展示区,分别展示湿地的形态、湿地植物与湿地动物,以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为保护重建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用防护林把公园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沿湖开阔而又相对孤立的空间,以展示湿地的特有形态、多样性的植物群、繁杂的动物生态链。湿地是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的湿地则更为脆弱,所以需要一定的隔离与防护措施。防护林既可界定出公园的空间、保证用地的完整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噪声、污染等外界因素,且在城市道路两侧形成绿色廊道,丰富了城市道路的景观。

湿地植物的选择主要以本地现存湿地植物系统为蓝本进行建设,人工种植的其它花卉、树木等植被与公园四周的防护林相连,并且与湿地的植物之间保持8米以上的隔离带。通过树林与湿地植物的组合形成沿湖四季分明的湿地空间展示(图4)。湿地的动物体系可由湿地植物系统建立而自然形成,也可由人工加快进程,所选用动物种类以本地物种为主。 3.2.3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主入口设在东边的湘太路,设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处。入口广场一侧是方便市民到来的公交站。全园禁止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无污染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方式。

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禁止机动车入园可以减少对湿地的污染,同时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时下所倡导的健康旅游方式。公园的交通路线分为主园路、即步行与自行车混行道和专供观赏的1.5m宽的游人专用木栈道(图5)。主要道路从主入口自东向西延伸,串连起园内的不同功能区。公园的木栈道路线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穿插到各展区,使徒步的游人能深入到最近距离了解湿地的各种知识。

3.2.4立足乡土、就近取材

植物尽量选用本土品种,避免外来物种;园内的人工构筑物均使用原木、石材等乡土材料,施工简单且减少运输能耗。

其它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乡土建材可以就近取得,不需长途运输,不仅减少能源消耗且更容易与当地的景物相协调。乡土材料还有施工方便简单的好处,基本不需要大型机械的参与,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施工耗能,更为符合生态设计原则。

3.3分区设计要点详解

根据地形和服务、游赏、科普等功能的需要,把公园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除了用地最西端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育公园外,湿地公园分为五个区,各有特色和不同的侧重点。城市体育公园是为市民们提供的休闲康体的场地,与湿地距离较远,且有宽大水面隔离,不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园区东北角是湿地场景展示区。场地内原有几个大的水产养殖塘及砖厂的取土坑所形成的洼地,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减少动土量。池塘通过疏浚与连通和简单的地形塑造,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式水、陆过渡带,适宜水际及水生植物的生长,展示不同习性的湿地植物的生态演替过程。洼地保留并适当进行拓展与形态整理,引入湖水成为清水沼泽,适宜荷花、睡莲等植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标高较低的取土坑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物生态生存环境,可在此建立一个湿地动物群落的展示区。北部濒湖水岸地较低,湖水季节性淹没这一区域,成为滩涂式湿地,芦苇、香蒲可在此繁茂生长,同时又给大量的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园区东南部是生态湿地塘床系统,把原有池塘的形态、大小进行调整后,配合净水工艺流程所需要的池底设计要求,把此区域设计为两个生态塘、两个生态床、一个生物监测用养鱼池,污水在通过整个塘床系统后变成了清洁的景观水,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是环保知识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好样本(图6)。

用地最北端原本是个离岛,与场地间隔有一条不宽的水道,岛上也是满布池塘。设计中保留这一离岛的形式,并加宽隔离的水道,连通各个池塘,使岛内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泻湖,成为鸟类的栖息地。隔离水道的南水岸种植高大湿地乔木作为屏蔽,仅留出几个视线通廊。游人不能上岛,只能远距离观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鸟类的适宜生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它们自然的生息繁衍,成为本地鸟类及越冬候鸟的天堂。

园区中部连接湿地公园西大门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解决游客们的餐饮、娱乐等需要。游客服务中心以南是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严格管理与控制,分类分等级梯度性种植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所特有的植物、花卉,使人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湿地植物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

4结语

要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以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更必须注重生态这个大前提。这不仅是湿地公园、也是其它湿地景观设计的难点所在。

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以生态为前提,从大的规划角度入手,在设计中解决场地内的现状问题,营造场所、组织交通、完善公园的各项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分区明确、形态设计优美自然,有效减少了工程量;选择适当的湿地动植物物种,以及对湿地进行的隔离、保护,有助于重建后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这些设计中的重点所在,都是符合生态原则的。

本文中所举的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是它运用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探索了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一些特殊要求,对其它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在决定景观的最终形式时,除了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另一些因素——例如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仍然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无视社会和大众需求的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追求景观品质在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邹锦1 颜文涛2 张旭奎3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3. 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地生态工程》 安树青.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唐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地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米建华高红云 范定臣《河南林业科技》.2004年第6期,P17-P18 [4]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 林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

浅谈湿地公园的设计: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生态与美的统一

2005-8-8 12:06:12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

可持续发展 永续利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自然特性不断丧失,生态价值不断下降,其自然湿地的存在受到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湿地的保护上来,提出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保护原则。众所周知,仅仅靠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其他传统的自然保育措施是远远不足以阻止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退化,惟有在发挥湿地的环境功能过程中,对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影响,才能遏制自然湿地的破坏与威胁。同时,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尚根据其原自然湿地恢复或重建的原理营造湿地,这样能有效地阻断能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对原有湿地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相当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它一方面起到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可靠的净化,另一方面可使原有湿地复活与可持续发展,净化空气,改良气候环境。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可成为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栖息地。湿地的开发建造和运行要与景观设计、生态农业等相结合,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在国外,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它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生态组群,间设有若干步行小径贯穿全区,使湿地间既开放,又独立,以确保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界限,成为未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如1988年重建的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上湿地公园,将不远的PHALEN湖区与密西西比河联接起来,恢复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无需远足就可领略大自然的胜地,是城市中营造人工湿地的一个成功例子。

在国内,如四川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已成为我国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榜样;浙江绍兴市55平方公里的景观湖泊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区;苏北的盛泽湖,当前已进入17.4平方公里湿地生态景区建设期等,可见我国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建设,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这一方向发展。

美学与生态兼顾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人性化的特性。

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为了真正身处公园中的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生活,城市中的一些公园应该拆除外墙,取消收费,成为真正意义上姓“公”的景观环境。而开放式公园作为城市的必不缺少场所, 应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本文以南京太子山公园的改建规划为例, 来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开放公园;景观设计;生态效益

前言 太子山公园原为封闭式收费公园,而按照原先封闭式公园设计,不仅阻碍了太子山公园对城市的开放度,而且公园空间利用率也不高,景观连续性太差。试图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1.场地解读

1.1区位特点:

南京太子山公园位于南京市大厂区大厂镇三十三街区,规划总面积47.77公顷,周长3082米。公园以山命名,为大厂区辖综合性公园。

太子山公园整体呈三角形,西临纬五路,东靠园东路,南连太子山路。西北方向为南京大厂高级中学,周围主要是厂房和居住区。公园中心为太子山,太子山系老山余脉东延的一个丘岗,海拔58.8米,为大厂区制高点。东侧为太子山湖,主入口靠近太子山路。

1.2 swot分析法现状分析

利用swot分析法,充分尊重当地环境,扩大优势,抓住机遇。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

劣势:周围建筑混乱,缺乏地方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历史建筑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机遇:应社会发展需要,景观可改善当地小气候。

挑战:如何更好的挖掘六合文化,体现六合地方特色。如何更好提供给游人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和谐与自然相处。

2.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2.1设计目标 继承和展示当地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时代特点和精神风貌,营造怡人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休闲文化娱乐场所,并最大化增加游人合理容量,为更多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更加融合的组成部分。

3.总体规划布局

3.1总体规划设计构思

南京太子山公园立足开放式免费公园的定位, 从公园总体布局、环境规划, 到周边环境协调, 实现公园与城市综合功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规划改建主要目的是创造开放式公园, 展现太子山公园的独特魅力及六合文化地域特色,设计包括: 开放式空间的创造、植物配置、道路景观设计、灯光景观设计及局部景观改造设计。

3.2功能分区

3.2.1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由三个主要出入口构成:主出入口区,次出入口区,专用出入口区。

主出入口区:位于旭东路,北面靠近大厂高级中学,为了在创造独特的视觉景观,表现六合文化之韵,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远处高低起伏的太子山这一优雅的天然背景和优美的林冠线,通过借景之手法,在公园的主入口左侧,建造了一座太子山会馆,配以茉莉,竹,梅,雪松等植物。

太子山会馆的设计借鉴了南京六合传统及地方特色的元素符号,通过提炼元素,延伸,组合,建筑整体不仅具有本地文脉特色,而且在建筑风格上,营造出和谐,大气的氛围。建筑主色调为白色,配以黑色镶边,红色音符装饰。建筑造型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的完美结合,成为园区内特色景点。

博爱广场位于太子山的西面,靠近太子山公园的主入口。南京被称为“博爱之都”,因为博爱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体现了他“天下为公”的思想。

3.2.2山林风景区

山林风景区位于公园中部, 利用原有山系地貌, 结合植被景观游人可以在太子阁上俯视全园景观。该景区设计重要以太子山为主景,是游客观光较为集中的区域,设有一定的景观和活动设施,整体风格自然朴素,并符合相应的生态容量。主要景观有太子阁,太子城,月照花林等

3.2.3休闲农业区

该景区位于公园的西南部,园内设有茉莉花园,梅花园,百花园,特色农业展示园等,可根据不同植物的季节变化,举办以植物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在游人获得知识的同时,使公园获得相应的效益。

3.2.4娱乐运动区

娱乐运动区设置于公园中东部及西北部,区域内设置青少年文化宫、篮球场、网球场,野战俱乐部以及草地自由运动等健身空间,将成为周边居民主要的户外健身和运动空间。

3.2.5植物景观区

本区位于公园的东南部,园内设有森林小屋、观光亭等设施,增加了游人的参与性。疏林草地不仅作为舒适的公园的场所,而且作为绿荫所环绕的有氧空间,阳光投射树林荫影,脚踏沙沙作响的落叶,人们置身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体会出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份美好。

3.2.6公园管理区

位于公园东部,由景观环路与之相连,以方便管理及联系。 负责公园绿化养护、古树保护、动物养护和管理、水体景观保护等工作;组织指导文物保护、修缮等工作; 主要负责安排在公园内举办的大型活动的筹划、组织、协调工作。

3.2.7滨水景观区

滨水景观区是太子山公园中景色中极其优美的区域, 该区景观设计以水体为主景, 营造喷泉、瀑布、湖泊、溪流等不同景致, 主要景点有观光塔,栈桥,游船码头,湖心岛等。湖东岸是专供人们散步、欣赏湖光月色的地方。围绕湖岸, 穿插着散步小路, 林间小草地, 沿路及空地设置座椅, 并配小雕塑、亭阁等园林小品, 滨临水岸为游人提供观景台。

3.3道路系统规划

根据公园用地及周围的交通特点,园内道路的规划以安全舒适为原则, 它承担着引导游人、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 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游步小道3 种类型。

3.3.1 出入口设置

不仅增加了公园的出入口,而且将公园的围墙及一些栏杆进行拆除,采用渗透式,嵌入式景观设计将公园能更好的融合于城市当中。各个出入口具有各自的特色,形成靓丽风景点。

3.3.2 停车场

结合各出入口的特色及功能需求设置停车场,场地采用嵌草砖铺地,点植遮荫树,既可美化硬地,又可防止车辆在阳光下曝晒。

3.4植物配置

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的乡土树种,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太子山公园原有树种丰富多样,植物配置充分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以多种乔灌木组合的群植方法配置,留出风景透视线,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线。

4. 灯光景观设计

南京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市民们更喜欢夜晚活动。本园沿主路和广场设置庭院灯,构成夜景效果的主框架,夜间勾画出整个公园的风格。在主要景点配以射灯,泛光灯,将主要景点打亮,起到突出主景的作用。沿园路设置草坪灯,有层次的展开组景序列,丰富夜景效果。在水景中设水下灯和临水景灯。

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不是单纯的工程设计,也不是平面构成、造型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其目的在于为游玩于城市公园中的人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只有安全、和谐的游园氛围,才能使开放式城市公园发挥出其应有的魅力,从而提升城市公园的整体景观品质,使其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琴,秦华. 休闲·文化·自然山林——现代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2]刘素璇,樊国盛. 城市开放式公园形式变化研究——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2010,(06) .

[3] 孙宪磊,于守超,张娟. 浅谈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改建规划——以青岛市海泊河公园为例[J]. 河北林果研究, 2008,(02) .

[4]宋仁杰. 以迎泽公园为例谈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J]. 山西焦煤科技, 2003,(06) .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六大功能区:

1、自然风景生态区、

2、中心景观带、

3、休闲观景区、

4、生态文化景区、

5、娱乐休闲带、

6、入口景区。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一、规划布局

表3-1景区功能划分

功能分区

景观功能

服务对象

区内特色

休闲观景区

保持两座山头的互动关系,提供游人合适的观景扬所。

本市居民、周边城市游客和附近居住区居民。

俯瞰城市,观景为主

生态文化

景区

观光览胜、休闲度假、生态康体健身。

本地居民、周边地区的香客及居民。

健身休闲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中心景观带

为开发区城市中轴上的绿带,保持两座山体的连续性。

本市居民及开发区居民。

城市绿地

自然风景生态区

以生态植被与自然风景为主,山坡上分布有台地园、生态竹林,山顶上建立石塔,成为公园标志物,也是市西北区中的标志性景观。

本市居民及游客。

自然气息强烈,设计中体现自然生态特色。

娱乐休闲景区带

绿色教育、健身康体、结合废弃采石场的改造,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等。

本地区市民,特别是北山附近的居民区、各类学校、厂矿。

娱乐休闲的典型范例、生态恢复的先进代表

入口景区

结合北山面水的优美环境,创造品味高雅的休闲环境,成为反映城市文化面貌的窗口

本市居民及游客。

文化品味高雅,档次高、优美的滨水环境。

(一)休闲观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北端,这里植被相对稀疏,视野开阔,是俯瞰全市的绝佳景点。依附照山形走势在地势较高处规划三处观景建筑,彼此分隔,相得益彰。

1、观景平台:在山顶相对开阔的地方开辟设置观景平台,其上构造钢架、张拉膜搭建的观景亭,供居民及游人休息、聊天、饮茶等使用,观景亭既考虑人与建筑的尺度,同时自身也是体现城市景观形象的小品。

2、观景亭:在近中心区的峭壁处建构两处膜结构亭,形状似展翅欲飞的仙鹤,游人可登高远眺,亦可在亭中休息,两亭之间遥相呼应,夜晚灯火通明,成为都市中的亮点。

(二)生态文化景区

位于南部山体的西南部,这里林木茂盛、有一个村落和两处寺庙:上林庙和山塘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文化色彩。本区利用现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塑造地方文化景观。

1、上林庙博物馆

确保原上林庙寺院的环境氛围,保护其视线走廊和空间环境效果。在道及门区等视线敏感区避免设置大型构筑物及各种与景点氛围不和谐的元素;对已有影响景观的构筑物应予以拆除或改造。大力挖掘寺庙的历史文化内涵,修建上林庙博物馆,充实馆藏内容,全面展示上林庙的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充分体现中华古老的文化艺术风格与成就及道教的特点。

2、山塘庙

现状中是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宗教建筑,规划中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建,对所在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保留部分原有的寺庙建筑,新增老年活动室,户外布置健身广场,放置健身器械,使整个区域的性质转向公共性,强化其宗教色彩,使之成为老年人活动场所。

3、山居风情度假村

增建各档次度假别墅,运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体现原始自然的建筑风格,外观协调统

一、统中有变,室内装设施则各有特色,,风格鲜明。别墅建筑为在此度假的游客提高质量的住宿条件,昼保留周围现有植物,在别墅周围点缀花灌木,以构成优美、恬静的别墅群。

在原有山地民居的基址上改建各档别墅,其风格外拙内秀,设施齐全,造型各弄,以古朴自然的造型将游客带入山野林间,倍享温馨。别墅依山势而建,有平台直挑入山谷中,别墅之间可由小路通达,改造村庄木屋条件,住宅内设卫生设施,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成为旅游综合服务区。

控制别墅度假村建筑规模,禁止肓目扩建乱建,保护现有的景观和植物资源,建立完善的电力给排水设施系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三)中心景观带

进一步完善北山公园中心景观带的植被建设,增强其城市绿带的功能,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立意别致,造型典雅的综合性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建立起联系两山之间的绿色桥梁。

(四)自然风景生态区

位于北部山体的东南部,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有大量的自然野趣环境,规划在植物群落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求,规划不同的植物群落,从而创造出不同景趣的景点。

1、自然风景园:

面向中心景观带的北山山坡,此处林地开多于合,林地山坡间有较多的空旷地,在此处沿坡向上开辟一道亮丽的透景线,将山下的景色一直延续到山顶,两侧宜建风景林带,以秋色叶为主,配以常绿阔叶乔木和针叶树,乔灌草结合形成高郁闭度的生态风景林。

2、台地园:

在山顶制高点开辟一跌落式台地园,层层台阶随山型跌落,在最高处设一石塔,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成为城市中借景的对象。

3、生态竹林:

北部山体以北的山坡以竹林景观为特色,点缀秋色叶和针叶类植物,在园路交叉口和景观优美的地段设立景亭和弧廊等景观小品,成为游人观景休息,改造现有园路,使其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同时形成本区朴野、自然的景观特色。

(五)娱乐休闲景观带

本区是北山山脚近居民区沿线地势相对平坦的带型绿地,由于靠近居民区,规划中加强了娱乐休闲的功能。

1、水景广场(山底公园休闲区)

展示“水”主题,广场开敞、明朗、以水景环境小品、精致的铺装地面为表现对象,创造与人们心中温泉感觉相呼应的形象。

2、林荫水景道

将空旷的道路改造为步行与车行两部分,沿步行道利用旅游区经生态处理形成的中水,做一条景观水道,以林荫树与花草植物美化水道两侧的环境,并在适当地点修建一到两处表现本地特点的建筑文艺小品,作为点晴之笔激活居住区的环境。

3、体育游乐场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等条件,结合自然材料(原木、绳索、废轮胎等)设计各项独特的游乐设施,让人们在其间跳跃、攀爬、摇荡,尽情游戏于天地之间。为山林增添不少野趣。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小,建议在施工时采用密集式运动设施,在狭窄的基地,以立体构筑方式将数项活动设立于一处。

4、采石场生态重建区

大力整治现有采石场,推平、推缓陡坡,利用石料修路、填坑,增加可建设用地,利用石料堆山障景,改变景区整体环境。设置各项游戏设施,使之成为宜人的休憩环境。

科学植树造林,改良区域气候。当整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后,本区将成为区域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但这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长,需要下大力气,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作为规划建设的长期目标,必须加以重视并长期坚持。

二、绿化规划

(1)规划原则

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1、道路绿化: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理念为基础,结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各学科相关基础理论,深入研究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使用功能和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城市新区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的探讨。

关键词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1城市新区

关于城市新区的具体概念在学术上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就其建设城市新区,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CUDI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超曾指出,城市新区是指在旧有城市区,规划新建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新型城市景观,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功能为主导的新城区。城市新区具有其独立性,但同时又依托于城市整体,这样的形式使城市新区与旧城区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相辅相成的状态。城市新区相对于传统的中心区,在地域空间上有着相对明确的发展界限,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组织管理上,都存在被认同的界线,是城市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城市旧城区往往拥有珍贵的文化、历史、自然资源,而城市新区的发展,往往处于未开发区域,其发展结构还处于模糊化,存在较多的可变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新区的建设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与城市旧城相互依托、相互支持,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旧城对其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通过合理发展城市新区,才能促进旧城经济的发展。

2滨水公园

滨水公园()一般会紧贴城市的海滩、河流,与水面相互连接,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岸生态系统,使水生、陆生及两栖动物有栖息、繁衍、觅食及其藏身之所。滨水公园是城市滨水区域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和水域相联接,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体的边缘,是人工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结合的一种空间形式。在规划中将公园建造在城市的河流与海边,这一形式和一般的城市公园相比,有着很大的空间优势,它能使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灵气,也能满足市民们“亲水”的天性,提高公园及城市的魅力。同时,还能解决城市空间匮乏的问题,增加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城市与滨水的关系

水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从我们祖先开始就傍水而居,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多城市仍然依水而建,或跨江临河,或傍湖临海,吸收大自然的灵气。在我国,很多有名的城市都与水有关,如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在浦江两岸建造了浦东和浦西2块重要的城市商业中心,依水而建的城市构筑了美丽的外滩景观。海南,一座被水环绕的海岛城市,美丽宜人的海边风景,打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海滨城市。不仅如此,世界各国很多城市建设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悉尼,澳大利亚著名的海滨城市,它周围环绕着许多海滩,这些临海而建设的城市大力建设滨水区域,已成为澳大利亚人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方式。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水与桥的结合构成了它独特的美,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而这里所有的景色都离不开水。除此之外,还有塞纳河畔美丽的城市巴黎、荷兰的水城阿姆斯特丹、南非的首都开普敦……不管是国内的滨水城市,还是国外的滨水城市,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沿海或沿河发展的形式,有的因为海水区域的地质条件,结合当地气候,打造了很多海滩城市,让人们在休息之余可以到海边打一场沙滩排球,或是欣赏沙滩上的美景。也有的城市依据水域地形及河道情况的不同,沿水域一侧或两侧发展,将其规划成中心商业区,如上海黄浦江,就是典型的两岸发展形式,黄浦江这条重要的水流道,将上海分为了浦东和浦西2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黄浦江以西保留了老上海的传统建筑,黄浦江以东则是打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等,既创造了上海著名的建筑景点,又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上海利用黄浦江独特的地理位置,通过沿江对两岸的环境改造和功能的重建,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将黄浦江两岸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靓丽风景。从土地使用功能上看,与滨水区域相连接的城市用地,除了规划成中心商业区外,还可以规划为城市边缘区、城市郊区及非城市化的生态保护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滨水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找出其与整个城市的关联性,切忌将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独立体进行孤立的规划。

4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功能

城市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文化也与水息息相关,城市新区滨水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能小觑,一个好的城市滨水公园能有效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城市新区滨水公园的规划中,主要以体现生态廊道功能和旅游、游憩功能为主,创造适宜人们生活、陶冶市民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4.1生态廊道功能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节洪水等多功能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在城市滨水公园的建设与规划中,也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生态因素等,城市的水道系统与城市进行组合规划,串联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成为城、乡联系的重要廊道。同时,现代城市滨水区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等功能,成为自然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重要渠道。4.2游憩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在工作之余都希望能有一个令人放松、休憩的场所,而城市滨水公园的出现,也正是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和就近旅游放松的需求。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在水中划船、漂流,在岸边休闲、娱乐、摄影、野餐等,利用城市中的有利资源,充分享受城市滨水公园带来的恬静,使人们在繁杂的城市中亲水近水、可游可赏。

5城市新区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是以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标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景观规划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需要,很多城市将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城市低碳环保的重要方式。从宏观上看,景观是当代城市建筑与景观规划的统一;从细观层面来看,景观规划不仅包括植物层次结构,而且还是植物与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使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要,提出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能够作为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依据5个新的理论方向:5.1自然优先理论自然界具有独特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也有极强的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因此,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先的理论,在规划设计中争取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努力保护自然景观和原有森林、湖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是生态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5.2生态关系协调理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设计生态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5.3生物多样性理论近年来,生态学界常以生物多样性为话题进行讨论。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中,除了考虑植物在使用上的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园林景观的多层次化,还应该注意生物的多样性,如保育野生动物、饲养昆虫、招引鸟类等,利用生物多样性,达到提升园林景观的目的。但是,我们不能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动植物越多越好,适当管理,控制和调节生物种类密度,避免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5.4持续性理论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工厂废弃水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滨水环境,这也使我国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为了改善城市滨水区域环境,需要合理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资源,推动滨水区域环境的持续发展。生态景观资源得到可持续性利用,以此为人们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5.5针对性理论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同时也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因此,生态设计应根据某一地区特有的城市、自然景观,针对其不同的结构、功能及不同的生态过程进行合理地规划。对于这一理论,应从不同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展开分析与研究,采用不同的评价及规划,以此来体现每一个景观的特征。5.6综合性理论生态设计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规划设计时,需进行多学科的了解与分析,包括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学家、土壤学、森林学、地理学等。另外,还需对所设计的景观结构、设计过程进行有目的性的调整,这也就要求设计师要全面、综合地去分析景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影响等综合性的知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设计出更具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生态景观。

6总结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随着现代科技、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开拓精神需求领域。年轻人远足跋涉、户外徒步,追逐着生命的气息,感受着年轻的步伐。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城市公园成为了人们短时间回归自然的绝好去处。

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环境的发展。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城市山体公园以立体绿化的空间形式及综合性公园的功能设施一同向人们展现了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山体绿化环境。近几年来,各大城市利用城市内部或外围的自然山体,或呈带状、或是独立的山头开始营建山体公园。但往往与城市的联系不紧密,公园位置较偏,加之园内的设施、活动没有达标,导致公园的游人容量较小,没有体现城市山体公园的价值。现今,人们也开始逐步探索城市山体公园的发展道路,虽然有成功的个案,但是如何展现城市文脉,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加强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联系,保护山体轮廓线,仍是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目前,对于山体公园建设与城市空间相联系和历史文脉相结合的,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山体公园设计理论很匮乏,而我市今年又在大量建设山体公园,如四方区双山、水清沟东山;

李沧区坊子街山、河南庄山、枣儿山等,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亟需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出适合城市山体公园未来发展建设的可实施性的理论,使山体公园能够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市民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健康生活的山水园林化城市公园。

本文以城市山体公园与城市关系为背景,在研究城市公园规划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貌学、城市设计和山地建筑、城市绿地系统等学科知识,分别从城市空间格局与山体公园布局、山体公园景点组织,城市文脉在山体公园中的继承发展这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在城市山体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引入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塑造丰富的山体景观空间、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风俗文化等城市意象,将城市的记忆在山体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表达和延续,使得山体公园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下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带给山体公园设计的启示:(1)城市空间格局与山体公园规划布局的关系(2)山体公园规划布局手法

2、城市山体公园游览体系组织创新(1)基于山体特征的游览体系设计(2)结合山体脊线空间的游廊设计

3、城市文脉在山体公园中的继承与表达:(1)城市山体风貌特色的展示(2)地方特色的游线组织(3)表达地域特色的建

筑及其景观设计。 【关键词】:

山体公园

设计原则

设计理念

【前言】:通过近几年山体公园规划景观设计工作,我们发现青岛市这些山体公园大都存在老化状况日渐严重情况,逐渐出现林相老化、群落层次单调、品种单

一、生物多样性较低,管理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设施陈旧、环境功能单

一、景观特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城市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大都应用在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中,例如建筑入口的无障碍坡道、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等。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绿化、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无障碍设施也刚刚起步。当下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无障碍设计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无障碍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等多个领域中必将广泛应用。那么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应遵循那些原则及注意事项呢?

一、园林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1)无障碍性:是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

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规划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易识别性:是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二、园林景观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标识牌,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

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米时,应每隔10米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

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仅作简单的说明,不一一列举。

三、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设计;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

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积极招引益虫和鸟类,使所至之处鸟语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不同的环境、地形分析公园入口,揭示公园入口的本质,研究公园入口与环境、场地、建筑的关系,探索公园入口的设计道路。

关键词:过渡 过渡方式 分界 入口双向性

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中景观设计师会形成这样一个经验,就是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在许多公园设计中都屡见不鲜。但这一经验却在公园入口的设计中很少得到体现,原因在于入口的特殊性,人们已习惯于将之看成是一个实物,习惯设计一个标志物达到其节点的作用,却忽略了入口的本质——从一个区域进入到另一个区域的过渡。

这种过渡方式可以有多种变化,可能是一个点,也可能是数个点;可能是线,也可能是面;可能是二维的,也可能是三维的;可能是实形的,也可能是虚空的。

如果项目或构筑物必须与整个场地和谐的话,那么,设计的表达也应与不同场地的不同景观相适应。尤其处于过渡位置的项目——入口。公园的入口与建筑物的入口有相类之处,但更具有多样性,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在公园的边界和边界条件确定的同时,入口也可能被确定。

1城市公园的入口

面积不大。由于城市本身用地紧张,因此公园的面积不可能很大,所以入口区域也不可能很大,甚至没有明显的入口。通常只有大门、停车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设计都利用公园的进深与大门串联,使人们进入时能感受有层次感的景色。条件较好的可以设置集散的小广场、甚至建筑物,结合广场和建筑物则使入口区域具有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与临近城市街道和人行道关系紧张。通常城市公园周边都是城市街道,它们是联系住所和社区的最主要元素。因此入口处通常被设计成凹形增大缓冲带和开辟出欢迎的空间,也有结合建(构)筑物以形成入口广场以达到目的。像主题公园有固定的参观线路时,一个与街道关系和谐的入口广场是很有必要的。

傳统的心理感受使城市公园的入口景观设计显得过分重要。“人靠衣装”,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首先能感受到的必然是事物的表面。城市公园通过入口与城市发生关系,很多时候入口会被单独设计,被夸张地设计为地标,结果主观或客观地破坏了与城市公园的整体关系,又或者变得与街区的关系变得更对立紧张。对于开放性质的城市公园而言,入口标志性失去了意义,人们更关心的如何更轻易地使用城市公园,这时入口就分化成若干个,问题分解之后的影响就小至可以忽略。开放性的城市公园比较适合多设出入口,方便人群流动,单独设置出入口反而使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更紧张。

新的技术发展使入口多样化。现今特别流行与地形结合的“地形建筑”,对于城市公园紧张的面积而言,将城市公园立体化和公园内的建筑一体化未尝不是一种解决办法,因此在入口区域就出现上行(可能是人的流向)和下行(可能是车的流向)的两条或以上的立体线路,集中在入口的流线问题更显突出。

2郊野公园的入口

土地充足。与城市公园相反的是,郊野公园的面积一般比较大,因此入口的面积在传统设计上会较大。当然,严格划分入口区的范围是很难做到的,能起到过渡作用的区域在观念上都被接受为入口区域。在郊区,大多数开放式的公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入口,人们总是慢慢地进入公园,慢慢地退出公园范围。

可达性和停车场。由于远离人群聚集地,所以必须考虑人们是乘坐交通工具到达,必须考虑设置停车场。为尽量不破坏原有地貌,控制开发量,因此即使是开放性的郊野公园,也不可能象城市公园一样设置很多入口。一般是在郊区道路旁引出进入公园的支路,将入口区隐藏在内部。当然也有将入口设置在郊区道路边的,这时候停车场就必须设置在步行入口前。

自然环境优越,公园建筑成为附属于景观上的元素,入口建(构)筑物是否在例外?一般认为,在郊外自然环境中,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是一对矛盾。处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今热门的课题,前面提到的“地形建筑”也因此而生,形态上能和自然和谐共存。在中国山水画中经常看到隐隐青山中朦胧的亭台楼阁,建筑物虽是点睛之笔,但其附属之意却是昭然的。在功能上,入口代表人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形态上加以划分是很有效的方式。在心理上,入口是人们心理转变过程的节点,在无序的自然环境中加入限定元素,使之更适合人们的使用——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最少的。当然,入口并非一定需要由建(构)筑物来构成,将自然地貌人工化处理一样可以达到目的。整体的环境关系出发,入口依然是附属于景观上的元素,但它又不同于公园内的建筑,它具有更强的限定和组织使命。

材料本土化。郊野公园不如城市公园一样可以选择更多的材料,从环保角度出发,一般会选用当地材料,当然这是对整个公园而言。如果从入口占有的比例出发,局部使用其他材料以达到标志性目的也是可行的。虽然如此,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流行的今天,选用非本土材料还是不值得提倡的——不论是景观还是建筑物。事实上入口区域的材料本土化更易于钝化过渡时的棱角,人们在视觉和心理上更容易过渡到公园环境。

3坡地公园的入口

坡地公园一般是指公园位于坡地上,缺乏大面积平地。从一个区域进入到另一个区域,人们还是需要一个可以停留的场所,倾斜的地势人是难以停留的。因此坡地公园入口设计最主要考虑的是选址。通常会选择在平缓的地块,并设有广场;若完全没有平地,则可以结合公园建筑一体化设计。

4滨水公园的入口

滨水公园比其他形式的公园不一样之处在于它增加了水上进入的可能性。当入口在水上时,形态可能与其他陆地入口大相径庭。首先人群的进入不可能依靠步行,船只是必要的交通工具,因此码头、航道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不过,一般情况下滨水公园不会将主入口设置在水上,毕竟大部分人群还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5工业园区的入口

严格来说,工业园区并不属于“公”园。只是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而归入本文的分析范围。当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工业园区一般都设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郊区过渡到工业园区必然有个分界,这就是工业园区的入口。工业化与自然是一对矛盾,显然这个分界就是矛盾的焦点。随着园区的选址确定,这个分界就被确定,剩下的就是在边界上选择合适的缺口作为入口。

工业园区的入口外表多被设计成为体现工业气息的造型,这一现象是单方面考虑的结果。即只考虑到入口与工业园区的和谐,却忽略了入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大部分人心理上依然是将工业与污染等同起来,选择集中工业设置园区并远离城市也是这个原因。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将入口看成是从属与自然郊区的,人们是从工业园区进入到自然环境中,而非从自然环境进入到工业区,工业园区是“外”,自然郊区反而是“内”。以适应人们钟情于自然环境的心理。

6公园入口形式的背后

入口的本质是从一个区域进入到另一个区域的过渡,这决定了入口本身的特殊性。对于实际的项目操作而言,多是建成了公园再建入口(或先设计公园再设计入口),也就是环境对于入口来说都是现状(或既定的设计条件),所以入口本身不得不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去考虑。入口一旦成为正式的项目,则会如建筑项目一样,无可避免地出“复制”的情况。

入口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而言,其利润不足以满足参与各个环节的人们,所以很多时候会被随意设计成为夸张的形式以刺激游人的眼球,又或者为了节省成本随意从别处“复制”而来。用建筑行业的语言来说,是质量不过关的建筑。

主题公园,这是一种70年代开始流行的公园模式。主题公园一般都有明确的游览路线,而且大部分是收费的,因此公园的入口是其重要的标志。入口的形式自然而然成为设计的重点,为主题而服务,至于入口跟场地环境的关系反而退居二线。但早期的主题公园设置一般并不考虑与地块的关系,多是出于商业考虑,因而也导致千奇百怪的入口形式产生。同时也被不断地“复制”到其他可能完全不合用的公园。

技术因素制约着入口设计的发展,但同时也在促进其发展。特别是对于工业区而言,很多新型的技术可能就会被展示在入口区域,而且通常是以可被人感知的形式存在。同样,这种“新型入口”也会因为市场化的原因被“复制”到其他地区。

7结语

公园入口的可能性千变万化,但始终与环境息息相关。城市、郊区、坡地、河道都有各自的特征,公园可能被规划在这些元素之间,入口需要同时考虑与各种元素协调——例如在城市边缘地带的滨水公园需要设计入口,其入口设计可能要同时满足城市、郊区、河道这三者与公园本身的关系。

具象的形态并不是入口的唯一形式,根据各种环境要素与地形的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广场、大门、建筑、雕塑,甚至如城市中的开放公园一样,所有边界都可以作为入口。而且在现今技术发展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设想可以被实现——将城市建筑的屋顶花园连接成公园,这时候公园的进入方式将是自下而上的,所有传统意义上的门,广场等入口方式将被颠覆。

入口本质是从一个区域进入到另一个区域的过渡,这种进入是双向性的,入口设计或着可将传统观念反过来考虑。正如工业园区的入口设计一样,入口双向性不容忽视。

公园入口的设计重点并不在公园入口本身的设计,而在于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之间寻找连接点。入口可能已经在那里,设计师只不过将它找出来而已,而非创造出来。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译,2000

[2]George Lam. Landscape Design@USA. Pace,2007

[3]孟刚 李岚 李瑞冬 魏枢.城市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Michael Laurie.An Introduc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cond edition.

[5]梁振学.建筑入口形态与设计.天津大学出版,2001

[6]张溪明.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山西建筑第33卷第5期,2007.2

[7]俞泳.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研究.同济大學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998

[8]顾孟潮.入口的故事. 读书,1997.66-69

[9]楼庆西.中国建筑的门文化.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

上一篇:年度计划范文下一篇:文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