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论文范文

2024-03-19

精准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大学生 创新创业 高校

1 精准扶贫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内在联系

1.1 精准扶贫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1.1.1 精准扶贫为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撑

一般而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受其在校期间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的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当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充分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后,其就会形成较为强烈的创业意识,并投入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于创新创业活动中,而大学生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将为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些学生连正常学习生活都存在问题,在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中更是捉襟见肘。而精准扶贫政策能为这些贫困学生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指引,使其能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为其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

第一,精准扶贫政策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多种资助方式,为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大学生资助工作是精准扶贫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扶贫的核心内容。目前,各高校紧跟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开展以“精准资助”为核心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一体的大学生资助工作,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够获得帮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贫困大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为其提供了继续在学校深造的机会,从而为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精準扶贫政策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帮扶,为其提供自信、坚强和创新创业的内在源动力。在当前的高校扶贫工作中,大部分高校都已经认识到精准扶贫不仅包括物质扶贫,重点在于精神扶贫。因此,都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对学生物质帮扶的过程中,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1.1.2 精准扶贫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撑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际行动中。农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乡创业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能将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在农村普及,进而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现。同时,相比其他创业者,大学生返乡创业也具有自身的优势:首先,返乡创业大学生拥有在学校掌握的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信息优势,并且开拓了视野;其次,返乡创业大学生对家乡有着独特的乡情,对于家乡事业的发展能投入更大的热情;再次,返乡创业大学生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风土人情更为熟悉,结合在校所学的理论,能够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优势,使得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最后,返乡大学生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具有较强的社会资本优势,在创业过程中能大大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可以利用其人际关系打开市场,发挥农村社会资本网的优势。

目前,在全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与号召下,各地纷纷出台各项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具体包括:

第一,创新融资渠道,在发展农业贷款保险等与创业资金相关的金融服务上给予政策倾斜。将大学生返乡创业扶持资金真正落实到位,并且简化审批流程;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息、贴息贷款以及财政反补等财政支持,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拓宽返乡大学生对优惠政策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少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指导部门,加强对返乡创业的社会宣传,包括对各项优惠政策的宣传,让返乡创业大学生对优惠政策有充分的了解。

第三,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返乡创业解除后顾之忧。为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各地纷纷在土地使用、税收、用人用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在子女教育、房屋租用购买等问题上提供后勤保障,为返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各地方政府根据创业项目需要,有针对性地以开办夜校、周末班等形式加强对返乡大学生的技能专项培训;同时,针对创业大学生的需求为其安排畜牧、农林业技术人员进行对口帮扶;并协助创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新型科技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1.1.3 精准扶贫能统筹各方资源,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精准扶贫政策下,高校、政府以及社会能够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使高校成为技术策源地,政府发挥“政能量”,企业释放“催化剂”,①构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政产学研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

首先,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发挥其“政能量”,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鼓励支持。在精准扶贫的契机下,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开始制定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训练、实践项目来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大学生创业在孵企业提供税收、租金、工商证件办理费用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减少大学生创办公司的注册资金等相关帮扶政策;在注重应用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选学校、市、省、国家的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等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当地高校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跟进投入,以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其次,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发挥其技术策源地的作用,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精准指导。在精准扶贫政策下,高校结合本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通过全面建档立卡,对贫困大学生自身情况和就业环境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就业指导,帮助其作出职业生涯规划;开设有针对性、应用性强、顺应时代需要的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课程,形成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尤其是在精准扶贫的良好政策引导下,学校有更多资源和条件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励;同时,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资源整合,学校有更多机会同企业合作,为大学生寻求适合的企业共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

最后,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释放“催化剂”,实现政企、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随着全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大力实施,全社会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都参与到这一历史性的行动中。借此机会,企业资源,尤其是剩余资源,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用。尤其是在当前“共享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的阶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共享经济”的资源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尝试,将理想变为现实。在此基础上,实现政企、校企合作,企业发挥其市场运作的优势,将其市场化运营融入创新创业资源平台的运作中;企业向高校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包括提供低息或贴息担保贷款或者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才能作为无形资产提供信用担保贷款;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通过派遣企业优秀员工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强强联合。

1.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造血细胞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科学工程,是直接关系到国情民生的重大项目。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正处在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阶段,需要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参与,创新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而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能够推动扶贫方式的转变,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1.2.1 大学生回乡创业,为精准扶贫输送了大量人才资源

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政策,例如大学生“村官”,以及“三支一扶”等政策。这些政策的深入推进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转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回乡工作,尤其是选择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精准扶贫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大学生的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且风华正茂、年富力強,对工作有激情,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回乡创业是对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施展,同时,也是其响应国家号召,助力精准扶贫的体现。

1.2.2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能够助推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贫困地区针对其具体情况构建长效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机制。而大学生在学校这个知识最密集的地方所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将有力地推动扶贫项目的孵化,推动精准扶贫的高效运行。

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精准扶贫项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生可以凭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依靠孵化器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准确找到创新创业项目和精准扶贫项目的结合点,例如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农业产业技术发展方面进行转化;管理类的学生可以在农业产业专业化管理等方面重点帮扶;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农业信贷供给等方面努力。大学生将自身的创新创业技能带到农村去,为解决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中怎么扶的关键问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2 基于精准扶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正是由于精准扶贫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共生关系,因此,构建相应的政策机制促进大学生创业创业能力的发展并且有效地转化为精准扶贫的成果就至关重要了。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大学生基于精准扶贫的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构建校企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创新产学研协同教育机制,发挥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中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应努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科技竞赛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第二,加速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企业中的转化,推动校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互惠共赢。高校应加强和企业在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营造条件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例如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实践,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条件。

2.2 高校加大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高校应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采取各项措施帮助贫困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第一,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随着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得到科学的提升和积累。

第二,从合作企业中聘请有实际经验的员工为大学生授课。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双师型”教学管理模式,向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以报告会的形式来为学生讲授部分有关创新创业的专业课,从而提升大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建设。聚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或突破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材筛选的依据;增设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设立选修、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张洺绮,王培,康月娇.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44-145.

[2] 焦美莲.“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应对[J].商贸人才,2018(3):184-184.

[3] 廉超,裴金平,苏毓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策略研究——以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视角[J].教育观察,2017(2):50-52.

[4] 胡志洪,孙涛,潘文彬.大学生党员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作用发挥机制研究[J].思政教育,2017(31):76-78.

[5] 梁军,李南.精准扶贫与贫困大学生“双创”能力发展的辩证关系——精准扶贫与贫困大学生“双创”能力发展系列研究之一[J].高教论坛,2017(3):126-128.

精准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河南省西部的卢氏县在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战略中, 被确定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工作重点县。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 卢氏把脱贫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打造产业扶贫,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1) 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如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关键。卢氏县依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超过2855元的贫困认定标准等要求, 从今年2月开始, 全县2300余名县乡村组干部进村入户, 对全县352个行政村贫困人口进行摸底调查。4月中旬以来, 组织了精准识贫再复核, 村村进、户户到, 用四看 (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无读书郎) , 三问 (问农户、问邻居、问村组干部) , 两算 (算准收入账、算好支出账) , 两会 (贫困户初评会议和终评会议) , 两公示 (对初定贫困户名单和正式名单分两次进行公示) 的“43222”精准识别工作法, 让进入名单的贫困户名副其实, 退出的贫困户心服口服。 (2) 多想法子让农户致富。全县110个省定贫困村和36个县定贫困村都派驻扶贫工作队;对驻村工作队实行派出单位和所驻乡镇党委双重管理, 形成“队员当代表, 单位做后盾, 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对非贫困村的7204户贫困户安排3368名公职人员结对帮扶, 实现了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公职人员帮扶全覆盖。 (3) 以产业支持为脱贫利器。卢氏县地处山区, “果、牧、烟、菌、药”五大特色产业开始凸显优势。县里研究制定了发展核桃、连翘产业具体的奖补政策, 采取免费发放苗木、以奖代补等形式, 引导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00元的非建档立卡群众人均至少种植30棵核桃或300株连翘, 实现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还倡导1个能人大户帮带10户以上贫困户, 让贫困群众依靠种养、经销林产品增收脱贫。 (4) 脱贫征途不落一人。为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 县人社局、扶贫办、农牧局等多个部门协同对全县贫困家庭劳动力底数、就业与培训状况、培训意愿等进行摸底调查, 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进行劳务用工技能培训, 打造出了卢氏滑模工、卢氏月嫂等劳务品牌。据介绍, 今年已组织培训122期、9414人 (次) , 组织劳务输出5.9万人, 为626名创业者发放政府贴息创业担保贷款4934万元, 其中贫困户387户3036万元。“十二五”期间, 卢氏县共有1.28万户、2.47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县里采取对贫困户实行销账不销号跟踪观察, 确保脱贫一个、验收一个、销帐一个, 返贫的重新录入, 做到脱贫到人、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下一步, 该县将按照先易后难、分批分步的原则, 将脱贫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年度, 确保2018年大头落地, 努力实现2019年贫困户如期脱贫、贫困县摘帽的脱贫攻坚目标, 确保同步小康征途中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来源:农民日报)

精准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1.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县、乡(镇)直部门要派驻“四双”帮扶工作队,选派单位优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担任工作队队长、队员,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开展干部驻村包户(人)的帮扶工作。工作队与原工作岗位脱钩,常驻到村开展帮扶工作,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定期、分批到包保户开展帮扶工作,每年不少于6次。建立作战体系、帮扶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切实履行驻村帮扶工作中领导联村、工作队驻村、干部职工包户责任,实现帮扶村贫困人口包保全覆盖。签订单位与工作队、工作队与村、包户干部与贫困户帮扶责任书,落实帮扶责任人,对工作队“四双”帮扶和干部包户(人)工作进行责任制考核。

2.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按照“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结合所驻村和所包保户实际,制定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脱贫措施,按照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的时间节点,保证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对村出列、户销号抽查验收达标,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目标。

3.积极支持帮扶工作。帮扶单位要将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主要领导定期听取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汇报,深入帮扶村开展调查研究,指导督导和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协调解决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所驻村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支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4.主动关心驻村干部。单位党组织把关心驻村干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驻村工作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途径,优先考虑驻村干部在提拔重用、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政治待遇。定期看望、慰问驻村干部,关心身心健康,配备必须的办公设备,解决基本的生活条件,确保驻村干部扎根农村,安心工作。

二、工作队职责。

1.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队原则上由2-3人组成,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工作队实行派出单位党组织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接受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的检查督办、监督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任期原则上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撤离。确需调整,报组织部门、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审批。

2.宣传扶贫政策。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广泛宣传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专项扶贫政策以及教育扶智、转移就业、医疗救助、保障兜底等行业扶贫政策,做到政策公开、家喻户晓,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3.调查贫困状况。通过“大走访”、“大核查”、“五看五定”活动,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状况、贫困户基本情况,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对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信息化管理。

4.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调查摸底情况,认真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进行科学分类,建档立卡,为制定脱贫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5.制定脱贫规划。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对照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逐户研究确定脱贫项目和扶持政策,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和脱贫明白卡。

6.明确帮扶措施。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分类分户明确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的精选“五个一批”、“十个到户到人”,做到因村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引进帮扶企业,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动员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领办经济实体,成立亲友协会、扶贫协会,通过土地流转、打工收益等措施,构建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7.协调项目资金。协助村“两委”积极争取各类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信贷扶贫资金、部门对口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市场融入资金及各类涉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负责到村到户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投入及时足额到村到户到项目。

8.组织项目实施。全程参与村级项目和到户项目的实施,协助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参与项目验收、后续管理的各项工作。

9.完成脱贫任务。负责本单位干部包户工作,组织包户干部向贫困户公开承诺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张贴脱贫明白卡,分解落实脱贫任务,做到脱贫对象到户到人,确保如期完成减贫目标确保验收合格。

10.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协助村“两委”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打造素质优良的村组干部队伍。

11.开展“村企共建”。动员和协调帮扶企业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开展技能培训,参与民生工程等途径,多渠道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实现村企互利双赢。

12.兴建合作组织。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因村制宜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规模经营,集约发展。 13.开展科技服务。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协调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科技成果,领办科技基地、培训乡土人才、创办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等工作。

14.调处信访维稳。及时掌握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精准扶贫等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

15.推广典型做法。重点总结工作队在驻村帮扶过程中呈现出的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先进做法、取得的效果,在全乡、全县乃至全市以上范围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

三、包户干部职责。

1.增强致富信心。通过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一人。

2.加强帮扶协作。包户干部每月到贫困户开展帮扶活动不少于1次,明白卡张贴上墙,做到建档立卡,不错一档。

3.制定到户规划。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与贫困户商定脱贫路径,有针对性地制定到户到人脱贫规划和脱贫措施,制定帮扶明白卡(明白袋),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承诺书,做到制定方案,不失一策。

4.协调到户政策。为所包扶的贫困户对接产业发展、小额信贷、扶贫搬迁、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资金,因户制宜,协调医疗救助、教育扶智、转移培训、社会保障等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确保项目支持和政策保障,做到落实政策,不少一户。

精准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通过文化扶贫,可以不断满足贫困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但是,当前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重建设,轻管理,已建成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导致文化扶贫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亟待关注。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健全。***个省定贫困村中,已建成文化小广场***个,但建设标准普遍不高;建成农村文化大院***个;青驼镇***个村的应急广播“村村响”已建设完成;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宽带主线路已到村;体育器材已安装完成的有***个村。文化设施建设达不到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县、乡镇财力紧张,多渠道投入政策还不完善,导致有的项目资金支出滞后,如20**年全县农村文化广场建设补助资金缺口**.*万元,导致贫困村对今年的小广场建设存在“观望”状态。且向市局申报扶贫项目多,但没有明确项目资金;三是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重建设,轻管理,利用率不高。目前,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虽已基本形成,群众文化满意度也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贫困村文化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且前期设施建设不达标,后续管理跟不上。文化小广场大都是水泥硬化、彩砖装饰,缺乏文化气息,有的成了凉晒场、停车场;文化大院存在面积偏小、房屋简陋、设施设备陈旧、功能不齐全、挪用占用等问题。此外,“农家书屋”缺少专职管理人员,导致现有的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利用率低,流于形式。

为此,特建议: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在抓好文化扶贫的同时,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自然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同时,创新服务内容、形式和载体,实现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一)创新机制,加大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整合各方力量,按计划加快文体广场、文化大院、历史文化展室、村情民俗展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在保证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良性机制;(二)注重实效,丰富贫困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开展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加强贫困村文化队伍培训,深入挖掘新立村、朱家林、香山村、下峪、后峪子、五彩庄等6个村的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助力发展贫困村乡村旅游。总结推广双堠镇埠口村“半边天柳编合作社”,发挥传统手工技艺,增加贫困户收入;(三)弘扬孝德文化,文化助力贫困村“家庭养老孝心基金”工作,保障贫困村老人老有所养。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在农村孝心养老基金推进和全县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创造一批文艺作品,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家住莲花县六市乡山背村的陈利(男),2010年务工会乡后与妻子在家里搞起了生猪养殖,苦于没有抵押物无法融资,规模一直不能做大,2011年尝试办理邮储银行小额担保贷款,成功获得了一笔3万元的小额贷款用于购买猪仔,扩建猪舍,养猪规模迅速扩大,在4年的发展中,邮储银行不仅一直提供额度不断增多的贷款支持,还主动帮助陈利改善养猪技术,到2015年,31岁的陈利建起了6个猪舍,养猪规模扩大到了500多头,年销售额达120万元,完成了从养殖工向养猪大王的华丽蜕变。

“多亏了邮储银行对我们夫妻的雪中送炭,关键时刻提供了小额贷款,让我从养殖工成了今天的养猪状元!”笑呵呵地说着这话的,是莲花山背村养猪大户陈利夫妇。

精准扶贫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1.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县、乡(镇)直部门要派驻“四双”帮扶工作队,选派单位优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担任工作队队长、队员,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开展干部驻村包户(人)的帮扶工作。工作队与原工作岗位脱钩,常驻到村开展帮扶工作,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定期、分批到包保户开展帮扶工作,每年不少于6次。建立作战体系、帮扶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切实履行驻村帮扶工作中领导联村、工作队驻村、干部职工包户责任,实现帮扶村贫困人口包保全覆盖。签订单位与工作队、工作队与村、包户干部与贫困户帮扶责任书,落实帮扶责任人,对工作队“四双”帮扶和干部包户(人)工作进行责任制考核。

2.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按照“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结合所驻村和所包保户实际,制定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脱贫措施,按照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的时间节点,保证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对村出列、户销号抽查验收达标,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目标。

3.积极支持帮扶工作。帮扶单位要将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主要领导定期听取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汇报,深入帮扶村开展调查研究,指导督导和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协调解决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所驻村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支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4.主动关心驻村干部。单位党组织把关心驻村干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驻村工作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途径,优先考虑驻村干部在提拔重用、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政治待遇。定期看望、慰问驻村干部,关心身心健康,配备必须的办公设备,解决基本的生活条件,确保驻村干部扎根农村,安心工作。

二、工作队职责。

1.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队原则上由2-3人组成,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工作队实行派出单位党组织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接受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的检查督办、监督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任期原则上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撤离。确需调整,报组织部门、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审批。

2.宣传扶贫政策。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广泛宣传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专项扶贫政策以及教育扶智、转移就业、医疗救助、保障兜底等行业扶贫政策,做到政策公开、家喻户晓,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3.调查贫困状况。通过“大走访”、“大核查”、“五看五定”活动,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状况、贫困户基本情况,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对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信息化管理。

4.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调查摸底情况,认真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进行科学分类,建档立卡,为制定脱贫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5.制定脱贫规划。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对照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逐户研究确定脱贫项目和扶持政策,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和脱贫明白卡。

6.明确帮扶措施。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分类分户明确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的精选“五个一批”、“十个到户到人”,做到因村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引进帮扶企业,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动员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领办经济实体,成立亲友协会、扶贫协会,通过土地流转、打工收益等措施,构建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7.协调项目资金。协助村“两委”积极争取各类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信贷扶贫资金、部门对口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市场融入资金及各类涉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负责到村到户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投入及时足额到村到户到项目。

8.组织项目实施。全程参与村级项目和到户项目的实施,协助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参与项目验收、后续管理的各项工作。

9.完成脱贫任务。负责本单位干部包户工作,组织包户干部向贫困户公开承诺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张贴脱贫明白卡,分解落实脱贫任务,做到脱贫对象到户到人,确保如期完成减贫目标确保验收合格。

10.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协助村“两委”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打造素质优良的村组干部队伍。

11.开展“村企共建”。动员和协调帮扶企业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开展技能培训,参与民生工程等途径,多渠道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实现村企互利双赢。

12.兴建合作组织。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因村制宜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规模经营,集约发展。 13.开展科技服务。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协调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科技成果,领办科技基地、培训乡土人才、创办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等工作。

14.调处信访维稳。及时掌握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精准扶贫等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

15.推广典型做法。重点总结工作队在驻村帮扶过程中呈现出的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先进做法、取得的效果,在全乡、全县乃至全市以上范围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

三、包户干部职责。

1.增强致富信心。通过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一人。

2.加强帮扶协作。包户干部每月到贫困户开展帮扶活动不少于1次,明白卡张贴上墙,做到建档立卡,不错一档。

3.制定到户规划。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与贫困户商定脱贫路径,有针对性地制定到户到人脱贫规划和脱贫措施,制定帮扶明白卡(明白袋),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承诺书,做到制定方案,不失一策。

4.协调到户政策。为所包扶的贫困户对接产业发展、小额信贷、扶贫搬迁、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资金,因户制宜,协调医疗救助、教育扶智、转移培训、社会保障等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确保项目支持和政策保障,做到落实政策,不少一户。

上一篇:风景园林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庭审公开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