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

2023-09-22

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探讨审计风险涵义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CPA)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审计环境的影响、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审计人员素质和事务所管理等是构成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行业管理,会计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自身建设以及其他方面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审计风险,以保障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研究

1 前言

1980年12月23日,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正式恢复,自此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大体上经过了1980年至1986年的起步、1986年至1988年的创业和1988年至今的稳定发展三个不同时期。在二十几年间,中国会计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对审计的期望越高,使得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世纪之初,安然轰然倒塌,连带着安达信的一齐毁灭,震惊了世界,也起了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关注。四年的时间己悄然逝去,社会和经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被判定为有罪的“安达信”被戏剧性地平反,“欧版安然”意大利帕马拉特案件又浮出水面,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有了新的修订,我国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和几年前的也有了很大不同。因此,立足现在,探析审计风险的定义,结合国情,分析目前造成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各方面原因,借鉴国外,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2 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变性,审计活动几乎都是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状态下进行的。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当中,一有疏忽,这种潜在的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然而,审计风险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消除的,审计人员随时面临着赔偿或诉讼的可能。

对于审计风险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 2006 年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3 审计风险的类型

3.1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由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管理体制变化等外部原因造成的、事务所自身无法抗拒的风险。主要包括体制风险和规模风险。

3.2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事务所内部管理体制的创立与运作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客户维护风险、 市场开拓风险、收支运用风险和员工管理风险。

3.3 职业风险

职业风险是指事务所执行某一项业务无意或有意即过失或舞弊而留下的隐患,日后通过报表使用者或行业检查而发现并受到处理给事务所带来的可能损失。主要包括鉴证风险和道德风险。

4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如何规避降低审计风险,一直是行业困扰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以下环节着手:

4.1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注册会计师方面,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就会造成审计方法混乱,影响审计质量,又制约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应做到“ 三个结合”,一是定期培训与自学结合,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三是应用法规文件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同时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事务所要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务必使自已的工作既保证质量又提高效率。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内部管理,特别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事务所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结合事务 所的实际,制定、完善和不断落实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执行复核制度,加强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总之要与时俱进,提高执业能力,管理能力,从而减少执业风险。

4.2 完善我国目前现有审计相关法律规定

①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和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尽量协调

为使我国目前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更完善,以保护注册会计师的权益。协调《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规定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不同规定,尽量使之趋同。确定“重大过失”“故意”等认定标准。要在强化法制环境的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如目前未对被出具保留意见、拒绝发表意见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做出任何处理,这是不利于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应尽快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并加强对于会计作假的打击力度。

②注册会计师合理承担刑事责任

为使注册会计师合理承担刑事责任,对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在损失绝对数额的基础上增加相对比例数,损失的相对比例数应考虑被审计单位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等数据。

4.3 大力加强行业宣传和行业监管,树立严格执业的观念

中注协应强调按《独立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进行审计的重要性,加强注册会计师法律意识,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严格检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逐步建立事务所执业报备制度,利用行业信息网络,对事务所执业情况实施监管,加强各级协会监管机构建设,组建强有力的日常监管队伍;严肃监管法制,修订完善现行的年检办法和制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行业质量实行监督,最终形成严密的政府、行业、社会监督网络。

4.4 实行过错推定制规避审计风险

实行过错推定,受害人只需证明注册会计师出具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并给自己造成损失,便可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赔偿责任。此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证明自己出具报告的工作程序符合执业准则规定,即主观上无过错,否则便推定其有过错。对注册会计师适用过错推定,一方面免除社会公众的举证责任而有利于公众;另一方面又承认CPA举证反驳的效力,使没有过错的,CPA有机会免除责任,从而有效的维护注册会计师和社会公众双方合法权利,因此这一方法符合现行法律更为公允和灵活的需要。

4.5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注册会计师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恪尽职守,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出现风险和引起法律诉讼。因此,通过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尽管不能免除受到法律诉讼,但一旦出现风险,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补偿并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不然可能大伤元气,一蹶不振,对注会行业信心也是一种打击。保障机制会解决后顾之忧,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CPA事业要取得发展权,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

4.6 加强事务所审计程序内部监管,完善审计管理制度

在承接业务时,必须慎重地选择被审计单位。一是要选择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客户、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的诚信度很差,则蒙骗注册会计师的可能性也很大。二是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尤为注意。要进行风险评估,要判断自己可接受的风险。当风险超过了事务所的承受能力时,应拒绝接受委托。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各环节的审计工作规范,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 结束语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客观地存在于审计关系内部,又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降低审计风险,不但需要注册会计师自身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执业水平,同时也需要社会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不能只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绝对的独立性,而没有相应的社会和法制环境。审计风险的规避和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方能出成效,所以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防范与规避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21-128

[2]徐政旦,胡元春.论民间审计风险[J].审计研究资料,45-48

[3]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96-105

[4]徐经长,孙征.审计风险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6):21-24

[5]高伟.风选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3)

[6]刘晓丽,审计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质量 [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第2篇

摘要:林权抵押贷款是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孕育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抵押贷款模式。由于林业的特殊性,林权抵押贷款与普通的贷款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不断的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充分发挥林权抵押贷款这一金融杠杆的作用,实现林业生产者和金融系统的双赢,促进云南省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

一、林权抵押贷款的涵义及云南林业融资现状

(一)林权抵押贷款

所谓林权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或第三人以所拥有的森林资源资产作为抵押物而发放的贷款。林权抵押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为依据,按照规定的抵押方式,林业资源所有者或第三人(担保人)以其森林资源资产作为抵押物或以债权担保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而不转移对其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行为。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森林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抵押,一种是林地使用权抵押。

(二)云南林业融资情况

2011年底,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突破70亿元,连续第二年居全国首位,在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又迈出了新步伐:第一是组建了省级林权交易中心,建成州(市)、县(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117家,开通了全省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先后依法流转林地779万亩,流转金额24亿元。第二是成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67家,认证评估咨询人员700多名。第三是成立林农专业合作社2024个,涉及林农11.4万户、林地面积436.7万亩,14个县(市、区)成功申报为国家林业专业合社示范县。第四是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全面推行林木采伐管理公示制。

从一定程度上说,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林业的特殊性,林权抵押贷款与普通的贷款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林权抵押贷款这一金融杠杆的作用,实现林业生产者和金融系统的双赢,以及促进云南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云南林权抵押贷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主管部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

林业主管部门对于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林农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林权证的真正价值,影响了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

2.林权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

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在全省各地相继建立,这些中心的成立并不代表着林权转让市场就随此健全起来了,林木的交易权和处分权仍受到限制,抵押物变卖、拍卖的实现还受采伐政策的影响。此外,林权流转的社会服务化体系欠缺,监管力度不够,不能适应扩大林权抵押贷款的需要。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虽然已经挂牌成立,但是未真正落实机构编制,不利于加快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影响林改可持续推进实施。

(二)金融机构的问题

1.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单一

林业投融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林业企业。虽然近年来林业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的趋势有所加强,但总体上尚未形成完全的多元化的林业投融资主体结构。特别是资金供给主体,局限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民间信贷机构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改革模式反映的信息来看,目前参与林权抵押贷款的机构有4家,分别为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从参与金融机构的类型来看,至今还没有一家与农业导向性无关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2.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

林权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林业的扩大再生产,然而,林木的生产周期较长,一般成才需要7—8年以上,而贷款仍以1年贷款为主,最长的不超过5年,林业生产业贷款期限的不匹配,限制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打击了许多林农的积极性。

3.林权抵押贷款的贷前调查、贷后管理难度大

林权和林地使用权一般位于山区,点多面广,在贷前调查时,对林权实际情况、有无争议及其它不利因素难以调查核实;抵押贷款后,对抵押林木的监控较困难,银行客户经理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物力去对抵押物进行监管,确保被抵押林木不被盗采盗伐,或出现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后能及时处置,贷后监管难度大。

4.林权抵押贷款的资产评估困难

由于林权抵押贷款属于新兴的贷款品种,金融机构缺乏林业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准确的判断抵押物是否足值。此外,相对应的林业资产评估机构发展缓慢,专业资产评估人员严重缺失,制约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

(三)林权权利人的问题

1.林农林业融资意识及金融能力弱

林农贷款意识薄弱,对抵押贷款业务了解甚少。许多林农的金融意识淡薄,盲目的放大了贷款风险。此外,大多数林农并没有意识到林权证的价值,对贷款业务了解很少,因此,农户参与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人数很少,且金额较少。

2.林权抵押贷款多为企业和林农经营大户

林业资源并不是农户的生活资源,大部分农户更愿意将林地进行流转、变现,而不愿意自己经营。因此在现实中,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多为企业和大户,极少见到单个农户办理有关业务。

3.林权抵押贷款用于林业经营无关的现象较突出

办理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林权证持有人,大多数将这笔贷款并没有用于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进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或是林地的流转。这与政府最初开展这项业务的初衷相违背。

三、对林权抵押贷款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云南各县在林权抵押贷款方面一直为贷款工作中的贷款难及难贷款的“两难”问题所困扰着,其农村金融方面的服务工作也难以改善,从林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及林权证权利人的角度来分析,其具体原因如下:

(一)林权抵押的抵押权人多为金融机构,以地方农信社为主

在林权抵押贷款这个舞台上,由于只有当地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企业在做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缺乏竞争,农信社一家独大,在实际贷款活动中利已的倾向明显,逐利的行为突出,使得贷款向大户倾斜,小户难于获得资金支持,或者在获得贷款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使弱势的贷款人处于不利的地位,难有对应的发言权。

(二)抵押登记评估机构未成立,缺乏监管,交易成本较高

林权抵押的顺利进行还信赖于一个可靠的评估体系,包括林木资产评估的专业队伍,中介及评估标准等等,由于资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在云南多数县第三方抵押评估机构尚未筹建,目前都是由贷款金融机构来作评估,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减弱了林权评估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现实中低值高估,高值低估的现实屡见不鲜。当前所开展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不同于林权主体改革,已是市场运作管理林权、服务林农,但在实际运作中既无成本资金,又无明确的收费标准,开展配套改革工作无资金保障。

(三)林权作为抵押的风险保障、转移机制较为缺乏

目前林业保险还处于萌芽状态,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貌似没有利润的林业,造成林权抵押贷款一道有利风险保障的缺失,这也是影响林权抵押推广的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向保险机构展示林业保险中隐藏的经济利益,促使其积极探索森林保险业务,为林农申请林权抵押提供有力后盾。而现实中云南省不少县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多为一年期,不适应林业生产周期长的要求,不利于调动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加之农林产业比较效益低,难于在短期间形成偿还能力,也制约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

四、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建议

目前,林权抵押贷款中存在的农户贷款难及农信社难贷款这样的局面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林业资源变现困难。第二是缺乏贷款的风险保证和补偿机制。第三是对《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170号)文件的宣传和推广不够,林农与银行结合的时效不佳。为此,要根据当地林改情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主动推动,加强引导。

(一)加大宣传力度

要广泛宣传林业产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林地、林木也是生产资料,可以抵押融资,弥补生产资金的不足,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让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到支持林改的政治意义,改变对传统林业的认识,变山上“死”资源为活资本,拓宽金融业务,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推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设

为更好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应有效地解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瓶颈问题。第一是由云南省林业厅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政策,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平台;第二是建议国家放宽目前评估机构的准入条件,适度提高丙级以上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的金额上限;第三是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协调省财政、评估协会和金融机构,择优选择、确定一批资产评估中介机构与已经培训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员相结合,做为指定的、各金融机构认可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第四是通过专业培训,积极培养大量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和评估人员。

(三)积极推进森林保险的开展

积极向国家争取,在首批纳入国家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省份后应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林业保险体系,即由政府出台保费补贴和理赔风险准备金政策,鼓励林业企业和林农积极参与投保,发挥保险保障与分散信贷风险的功能。选择森林资源丰富,地方经济实力强,林权抵押贷款开展较好的市、县,开展试点工作,通过1-2年的试点,总结森林保险工作经验。

(四)完善配套政策,降低贷款风险

简化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协调各金融机构,在符合基本信贷制度的前提下,放宽贷款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评估标准,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贷款模式,逐步扩大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规模。具体可通过如下途径:

第一是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按实际贷款规模和年限对林权抵押贷款给予贴息补助,以降低林农融资成本,提高林农融资积极性。第二是设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助资金,或成立林木资源资产收储中心,预防和分担可能产生的贷款风险。第三是通过财政资金支持、林业龙头企业注资和民间资金投入等多种渠道筹资资金,建立林业担保机构,为林权抵押业务提供担保。第四是建立农信社+林业专业协会+林农发展模式。林业专业协会以“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吸纳林农会员,明确了会员责任与权利。凡是会员提出抵押贷款申请的,只要经协会审查同意后,信用社即可按约定为林户发放贷款。同时,协会对会员的超限额贷款进行担保,并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林业投融资改革调研组.福建省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情况的调研[J].绿色财会,2007(1).

2.姜林,曾华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探讨——以江西省崇义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0(4).

3.孔祥毅,李红宇.林权抵押贷款中若干基本法律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

4.胡德耀.林权贷款相关问题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8).

5.陈跃峰,童纪源,董根祥,金萍. 浅谈林权抵押担保贷款的法律风险与对策——以农发行浙江省丽水市分行为例[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7).

6.刘金娟.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4).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入手,借鉴国外成熟政府绩效审计和民间审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绩效审计特点,从微观的角度,探索适用于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所需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并尝试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具体程序,从而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绩效审计 风险导向模式

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在我国政府审计机关逐层开展,但仍然处于尝试阶段,尚未构建一套健全的审计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审计程序。本文借鉴国外成熟政府绩效审计和民间审计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方法,结合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特点,从微观的角度,设计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指导,从而使政府审计人员树立风险理念,应对审计风险,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率。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述评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公共管理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公共行政管理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人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明确政府责任,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绩效审计则强调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审计和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其职责的过程的审计。由此可见,新公共管理和绩效审计从本质上都强调绩效和责任。新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对绩效和责任高度关注的核心特征为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政治环境和管理环境,解决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进而促进了绩效审计的快速发展。新公共管理是一些国家绩效审计陕速发展的重要审计环境,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也离不开公共管理这个大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客观分析我国绩效审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研究提出切合我国实际的绩效审计的发展战略。

(二)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述评20世纪30年代美国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起初是经济性和效率性的“2E”审计,后叉引入效果性,进而提出“3E”审计。考虑到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问题,美国又将政府绩效审计扩展至“5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公平性。政府绩效审计发展至今己成为国外政府审计的主导,在美国甚至达到了政府审计工作的90%以上。国外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成熟,相关研究首见于1948年阿瑟啃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据相关文献记载,最早有关绩效审计的论著,当属美国管理咨询师威廉·伦纳德于1962年撰写的《管理审计》(William P·Leonard,1962)。我国自恢复政府审计制度开始,明确提出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并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开始着手于理论建设。最早出版的译著是1988年由张国祥等翻译的美国学者奥·赫伯特等撰写的《管理绩效审计学》。1998年中国审计学会将绩效审计确定为重点研究课题,随后,如娄尔行(1987)、王光远(1996)、李风呜(2000)、刘力云(2005)等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分别于从定义、方法、实务等方面的研讨,为我国全面系统推广绩效审计理论知识做出了较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杨妍(2006)提出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到政府绩效审计当中,并提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框架,重新界定了政府绩效审计风险,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针对我国理论界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理论界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大多是介绍国外的著作、观点和一些成功经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领域狭窄,结构和内容不完备,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审计模式和理论框架。

(三)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绩效审计引入风险导向模式的意义 随着政府职能由监督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公共需求水平的提高,政府绩效审计日益复杂和重要,政府也要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风险。政府可能要面临的风险是政府审计造择审计项目以及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的依据。那么,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绩效审计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失为良策。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师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发现被审计对象的错报行为,前移或推后重心,扩大被审计范围,这种理念正好与政府审计关注整个政府机构风险的职责相符。将风险导向审计引^政府绩效审计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揭露、阻止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国家财政资金的重大经济损失、浪费等问题,而且可以促使公共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公共部门管理的质量,实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改进政府绩效审计变得愈加必要。

二、新公共管理体制下风险导向模式政府绩效审计的运用

(一)风险导向模式政府绩效审计的可行性(1)审计环境方面。实行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有一定的审计环境。一方面,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政府及公共部门逐渐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控制体系,这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良好的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政府各部门加强了对下级政府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但官员腐败,损害国家利益的案件层出不穷,大大影响了国民经济秩序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还要对管理层舞弊动机进行分析,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舞弊动机及舞弊风险,因此,在政府绩效审计当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可以有效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提高审计效果。(2)审计理论建设。我国新修订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并在会计师事务所全面推行。这预示着争论持久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终于在国内实务界开始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在独立审计的运用必将产生更多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为政府绩效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指导。(3)审计人力资源。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比如数理统计分析能力,宏观经济研究得视角等。这对政府绩效审计人员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过,随着改革的深人、经济的繁荣,注册会计师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进入审计署的审计人员门槛日益提高,不断地为国家审计输入优秀的后备人才,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准备。(4)审计需求方面。绩效审计的风险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机构自身的业务性质的风险,它与整个政府机构密切相连,所造成的影响更为广泛,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稳定。这个风险不容忽视,审计人

员去评估、调查政府及公共部门的风险,可以让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充足的时间去应对风险,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增加绩效、最终体现政府审计的增值价值。随着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改变,政府及公共部门的业务愈加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比较难以发现政府及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管理的不绩效行为。实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有助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评估、控制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能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

(二)风险导向模式政府绩效审计的运用 风险导向模式政府绩效审计的运用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模型的建立。不同审计领域有不同的审计目标,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政府绩效审计不能照搬民间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必须结合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特点,有条件的吸收民间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矗f此需要对风险导向审计中的某些理论和要素进行修正。首先要识别政府绩效审计风险,只有识别出政府绩效审计风险之后,才能根据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来构建风险模型,并进一步制定审计程序。蔡春(2006)认为,绩效审计风险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有关事项进行评价以后,由于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承担责任的可能性。而现代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审计主体(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够、行为不当),审计客体(被审单位自身的特点及其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审计环境(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审计环境较之于以前有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财务舞弊案件,审计人员开始关注企业经营和管理层舞弊风险,审计风险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内部控制失效风险,于是,理论界又提出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张吉成(2006)提出国家审计风险模型=体制风险(sR)x检查风险(DR)。政府绩效审计属于国家审计的一种,风险模型可以借鉴国家审计的理论成果,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区分,毕竟国家审计是一个大范围的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风险因素略有不同。根据张吉成(2006)国家审计风险模型研究成果:政府绩效审计风险=体制风险(SR)×检查风险(DR)。体制风险是独立于审计而存在的,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审计人员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体制风险来源于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舞弊动机等等。检查风险是指存在政府及公共部门行为存在不绩效行为,但审计师未能发现这种政府及公共部门行为不绩效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审计人员可根据自己所确定的体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来调整检查风险,进而控制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把政府绩效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上。虽然风险导向在民间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中的涵义是不同的,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审计思想:以分析、评价审计风险为基础,把有限的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这正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修订了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从而针对风险点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应用在政府绩效审计中,主要表现为对重大风险领域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通过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的考察和关注范围的扩展,试图增加风险分析的同时减少盲目的实质性检查程序,从而提升绩效。对现存或潜在问题迹象的分析,有理由怀疑低效率的领域所涉及的公共利益越强,风险越大(杨妍,2006)。

(2)风险导向政府绩效审计程序。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一种,其程序和国家财务收支审计一样要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但是绩效审计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即需要非常慎重的选择审计项目并进行详细的审前调查,这个环节是绩效审计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审计机关在正式审计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审前调查,选择其有能力完成或最需要完成的项目,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选择审计项目阶段应从计划阶段独立出来。由此,我们将绩效审计程序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选择绩效审计项目、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方案、审计报告。首先。确定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项目是绩效审计工作的首要环节。开展绩效审计不像财务审计那样,每年都必须对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单位进行审计,而是应该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选择一些最有价值的项目实施绩效审计。绩效审计范围一般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及难点问题;重大改革政策与措施的推行情况和结果等。这些领域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出错影响很大。审计面临的风险也就很大,所以需要对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审计范围确定后,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确认合适的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好审计切入点。第二,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为了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而对审计工作范围及实施方式所做的预期规划。审计计划工作十分重要,计划不周不仅会导致盲目实施审计程序,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会浪费有限的审计资源,增加不必要的审计成本,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对于任何一项审计业务,审计师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之前,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相对于财务审计来说,绩效审计选题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庞杂,耗时也更长。因此,通过审计项目计划对绩效审计项目做出规划和管理非常必要。第三,审计实施阶段。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首先应该在实行风险评估程序的基础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然后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在整个审计实施阶段都要始终贯穿审计风险,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并根据了解、评估和测试的结果,随时调整审计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程序中,应以分析性复核技术为中心。传统审计模式下,分析性复核技术多用于财务数据,而风险导向审计将分析性复核技术应用范围扩大到非财务数据,突破了分析对象仅为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限制,更关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比较分析。很显然,在绩效审计中,任何针对经济性和效章眭的意见和结果都是相对的,而且政府活动更具有非营利性,其产出和投入更难以配比。我们可以通过与类似活动进行比较、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以及与被明确采纳的标准进行比较,以此得出审计结论。第四,审计报告阶段。政府绩效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一种书面文件,是绩效审计项目成果的集中体现。审计报告阶段包括:完成审计前实施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后续跟踪;审计质量控制。政府绩效审计报告要突出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揭露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效益滑坡、效能衰退、效率低下的问题,着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深入挖掘问题成因,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加强整改。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绩效

审计重视后续跟踪审计。因为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要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效益,所以在绩效审计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审计部门要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建议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此外,为了防范审计风险,更好的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就必须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只有审计质量真正的提高了,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3)风险导向模式下政府绩效审计风险评估程序。在政府绩效审计程序中最能体现风险导向审计核心思想的是风险评估程序。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定义,风险评估程序是指审计实施阶段进行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而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当中,风险评估程序可以理解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是否存在不绩效行为的程序。第一,选择审计项目风险评估。接受审计任务之前应初步了解被审计部门运营环境,包括公众的需求、责任方及其环境的特征,即可能对被审计部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条件和惯例等其他事项,可以通过大量审阅相关政策、制度文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第二,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计划中有关防范风险措施是否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对防范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计划阶段的风险评估程序可以包括询问被审计部门的相关责任人和工作人员、分析程序和观察、检查程序。第三,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是针对测试程序、结果的进一步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实质性程序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的重新评估,也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遵循的审计规范以及审计成果的可信程度的评价,确定是否可以依据内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第四,审计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评估主要是评价总体审计结果是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可以通过评价审计项目结果与审计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如果风险超过可接受的水平,则需要进一步更详细地调查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绩效情况。如果风险是处于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可以认为审计的过程能够正确识别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情况,并能够正确地发表审计意见。

三、结论

随着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改进,审计署也加大了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和实践,并加强了对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培训,充实了政府绩效审计队伍,己初具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环境。实践证明,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运用是成功的,相信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大范围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还不成熟,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规范。因此,在引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到政府绩效审计当中不应操之过急,需要逐步推进,首先应用到部分具有丰富绩效审计经验的城市,等时机成熟后再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适时建立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规范。

(编辑 聂慧丽)

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第4篇

1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地位

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 并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附件中更明确提出, 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教育部教高[2004]1号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件指出, 强化学生素质培养, 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

由此可见, 在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中, 实践教学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迈向社会的桥梁。可以说, 没有实践教学, 就没有高职教育。

2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涵义

为了科学地界定实践教学的内涵, 需要对各种关于实践教学的阐述加以分析。

一种看法是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 根据某一项具体理论知识或者技能开展一项具体的实践教学, 每一次实践教学都集中对应于某一理论知识内容或者实际操作的提高, 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呈一一映射关系。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又远不止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职业认同、态度、精神、伦理和社会认知等都应包含于其中, 因为这些都与高职生的未来就业和工作表现密切相关。

第二种看法是较多人的一种定性思维, 认为高职实践教学是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活动的总称。认为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为学生的上岗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 实践教学过程中, 还会加强对学生职业习惯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界定只是普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一般性定义, 没能突出高职实践教学的特色。

第三种看法以俞仲文的看法为代表, 他在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一书中写道:“高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操作、实习等环节或形式, 使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同时, 他还认为高职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 通过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促使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等。这种提法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进行界定, 突出了高职的特色, 并明确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可以说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但从本质上讲它仍没有触动实践教学的质的规定性, 充其量只属于外延界定。

第四种视实践教学为教学活动。有学者认为, 实践教学一般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操作, 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包括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很明显, 这种看法是把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环节都归到实践教学的范畴。不可否认, 实践教学的环节是多样的, 但如此推论即把任何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环节都视为实践教学, 便无意中扩大了外延。实际上, 社会实践既包括归属于实践教学的生产实践, 也包括不从属于实践教学的生活实践 (生活实践属实践性教学) 。

因此, 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看成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无疑给实践教学的界定带来诸多不便。同时, 也把实践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混淆。

通过如上对诸种角度的实践教学观点的解读、剖析, 我们发现, 对实践教学来说, 不管是视其为教学活动或教学形式, 或从教学系统论角度提出实践教学体系, 他们大都涉及实践教学的外延特点;而且更倾向于关注实践教学的整体性, 这些都是可取之处。但现在的问题是, 作为高职的实践教学, 其本质就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层面上吗?如果如此, 高职的实践教学与普通本科的实践教学区别在何处?可见, 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或教学形式还是不够的。基于这种考虑, 对以上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解进行剖析, 不仅说明了对实践教学这一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的必要, 而且为重新界定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 高职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

明晰的定义既是有效交流的前提, 又是进行深入研究的有力铺垫。基于如前所述对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解和剖析得出,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 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 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这是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定义。

就其外延而言,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 这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普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也决定了高职实践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式及教学目的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首先, 从教学理念上理解实践教学, 就突破了其原有的教学活动的属性。它既不同于教学形式、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是从教学活动向教学理念的升华。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 同样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等要素。

其次, 实践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 这种特性要求实践教学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真正蕴义在于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突破教师与教练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分离的界限, 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

再次, 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常借助某一实践项目展开教学, 它不单单着眼于问题设计的情境化, 而且要求按照工作系统化的原则进行设计, 某种程度上它更强调与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工程、流程的设计。因此, 实践教学应既是工作过程导向的, 同时又是设计导向的。它既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 同时又要求在把握实践教学的前提下, 致力于对实践教学的改进, 进而实现对其设计的要求。

最后,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应岗位技能、技术, 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 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这是由职业教育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日渐清晰, 人们已经把它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照, 在致力于技能训练的同时, 发展人的方法能力、为人性品格的提升服务。

摘要:基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科学地界定实践教学的涵义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辨析各种关于实践教学的阐述, 才能探索出高职实践教学的科学涵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 刘守义, 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陈寿根.高职人才的素质结构与技能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119-121.

[3] 陈文华, 季永青.构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4 (3) :56-59.

[4] 刘彦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本特征刍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 (5) :29-30.

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第5篇

摘要:公司治理提供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是企业整体运行的方向盘。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公司治理也是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质量的最好保障。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本文就从两者的涵义与联系为出发点,揭示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模式的影响,分析了各种审计模式的机制,探讨了我国完善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互动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融合

(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本质上都是受托责任系统中的控制机制,只是设计的受托责任关系的范围不同,公司治理仅涉及特定的以股东为主的利益相关者、董事会、高管层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则涉及组织各层次的受托责任关系,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层次都发挥作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虽有联系,但治理和管理处于不同的受托责任系统中,治理和管理所涉及的受托责任关系参与者、目的、职能和评价标准都不一样。如果把公司治理的职能范围无限扩大,无疑是不恰当的,而否认公司管理中所存的受托责任关系,也是错误的。内部审计是作为公司治理中重要的一环。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1)强化公司风险管理,增加公司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会随之增大,因此公司治理体系中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在积极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起着巨大的作用。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还起着协调作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是其咨询服务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从经济学角度看,内部审计通过参与风险管理并合理有效地防范、控制风险,减少公司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正是增加公司价值的有效途径,这与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2)强化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加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公司治理中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使公司所有者、经营者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所有者通常以选派董事的方式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在上述监督过程中,离不开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沟通,为了确保各主体获得对称、公允、真实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加强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虽然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作用,但内部审计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司的经营活动、经营成果、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的这种管理职能和作用是外部审计无法替代的。通过执行内部审计及时向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提供信息并报告有关重大问题,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此外,公司所有者在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时,往往是依靠建立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从监督系统的有效性出发,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需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运行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从而达到加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目的。(3)有利于对公司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在公司治理中是十分必要的,但约束的同时还必须和激励相对称,二者所内含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关系就构成了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经营者在接受监督、约束的同时,也需要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很大程度上是靠所有者制定的具体激励措施实现的。因此“好”的激励措施,是保证经营者尽心尽力为所有者努力工作的前提。制定“好”的激励措施固然重要,但对激励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和考核更为重要。如何对激励目标进行评价和考核,离不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可以将各项激励目标详细分解,定量定性,通过审计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最终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和考核,使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相吻合。离开内部审计激励措施无法有效实施。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它提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部分,毫无例外地受到公司治理的制约。尽管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有趋同的趋势,但仔细考察有代表性的集中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相应的内部审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公司治理模式决定内部审计的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内部审计主要有两种模式:(1)以监事会为中心的日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而不是设审计委员会,审计控制职能主要是通过在股东大会下设立的监事会来实现的。监事会有一定比例的外部独立董事所组成,主要行驶决策与评价两大职能,但并不直接参加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此外,还有权检查、监督和知道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董事会应对监事会负责,定期向监事会报告关于公司的经营情况。在监事会制度下,监事会虽有较高地位和较大监控全,但董事会所代表的法人所有权对经理层经营权的制衡机制却为通过设置审计委员会来更好地加以维护,与外部监督行驶也缺乏必要的联系。(2)以审计委员会为中心的英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只设有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不再设置监事会,内部审计控制功能主要是通过在董事会下设立的完全又外部独立董事组成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实现。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权参加董事会会议并享有议案表决权,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司监督审查工作。但由于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既是专司监督审查工作的人员,又是董事会成员,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缺乏完全独立、直接代表股东利益的监事会来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控制监控不力,极易导致董事会和经理层权利的泛滥。

二、公司治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模式分析

(一)公司治理框架下内部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由经营者管理控制的工具变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体系,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为机构的治理作出贡献。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以公司治理为主线,建立与公司治理目标相适应的审计目标。(1)以股东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在以股东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中,股东和股东大会或者监事会或者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实现审计目标,股东和股东会实际控制内部审计机制,审计的目标是维护股东利益。显而易见,这种审计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相对忽略了小股东、债权人的利益,可能会造成不同利益公司的矛盾。(2)以经营者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经营者一般包括执行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为强调组织效率而非资源配置,形成对经营者为中心的公司治

理结构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实际掌握的权利超过了股东会和董事会,公司治理和决策中心在经营者,并且领导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确保经营信息真实、内部控制有效和提高经营效率。显然,以经营者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存在缺陷的——过分强调经营者自主权,监督约束机制效果差,从而对经营者代理责任的审计也就缺乏说服力。经过实证分析,在中国,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受调查的621家公司中,总经理领导的内部审计占到36.07%。剔除了其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比对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成长性(主营业务增长率)以及股本扩张力(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得出的结论是在制造业中,总经理领导内部审计的公司,公司的绩效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3)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中,审计机制的建立也以其为核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董事会类型等。由于董事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赋予审计部门较大的权利,可以对整个公司财务活动、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有利于发挥审计职能。通过对中国61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的公司,在主要绩效指标方面,表现更为有效。(4)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由于治理环境而导致的经营层与监事会成员相互独立,将监督、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产生了监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监事会承担了监督职能。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形成的内部审计机制,监事会有权评价约束经理层行为,掌握较大决策权,并且有其考评审计绩效。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审计模式主要存在与德国、日本和荷兰等国,而在中国,对上市公司内部监督约束因素进行的调查表明,来自监事会的监督约束只占3.4%,由此可见,监事会的监督效率是低下的。实证研究中,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的公司与设立内部设计、不设立监事会的公司绩效相比,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模式的公示绩效是不错的;而将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的公司与财务部门领导内部审计、财务总监领导内部审计的公司绩效相比,其绩效是欠佳的。

(二)公司治理要求决定内部审计的关注点 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是风险、内部控制、治理程序和绩效等,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的主要要求如(表1)所示包括六个方面。从(表1)中可知,公司治理的主要要求决定了内部审计的关注重点,即内部审计关注的内容必须符合有效公司治理的主要要求。

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体系的构建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其独立性。就现状而言国内的很多公司内部审计基础薄弱,不少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实证研究(程新生,2005),在受调查的公司中,约有26.21%的受访对象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超过了四分之一通过对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现金资产比等其他财务指标的比较,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在业绩表现上明显优于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而且其经营理念也较为先进,能充分利用债务上的财务杠杆作用。同时,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普遍较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规模大。规模大的公司通常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一是管理的需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张,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加强管理;而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需要,大型公司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在公众中树立起公司制度良好的社会形象。独立性是审计监督区别于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等其他经济监督的重要特征,是审计发挥作用必备的内在条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及权威的必要条件。现价段我国的上市公司发展还不够成熟,各公司特点也不尽相同,存在各种内部审计类型并存的局面。内部审计虽大多隶属于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但其独立性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还同时接受政府审计的监督和指导,甚至接受政府审计的指令实施有关审计,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2)内审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运行中的公司治理没将内部审计完全纳入到公司治理的框架中,公司治理运作对内部审计需求不大。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在经理层的领导下,对接受分权的其他职能部门、下属企业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直到现在我国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还仅限于财务领域,重点集中在检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差错防弊上,很少触及经营层的其他领域。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差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例如,在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仅审核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成本权益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风险是否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方案等,一般不去深入分析,而这些恰恰是投资项目最重要的东西。在现代公司经营管理中,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操作也会越来越规范,公司的所有者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另外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除了银行保险公司等一些行业外,其他行业很少专门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基于此,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定位于建议折合协调者,主要通过管理咨询和建议、自我控制评价及管理协调途径参与风险管理。(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下。实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结合的方式,对具体实施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与常规的审计程序,还要对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就我国当前的状况而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是财会人员出身,其中不少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因此使内审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同时,内审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意识较差,也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有效开展。

(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体系的构建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良性互动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紧扣企业风险管理。实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结合。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都应该参与到风险管理中去,帮助组织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促进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为组合的治理作贡献。2002年4月8日IIA在对国会关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意见陈述中表达了其观点:内部审计师、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以及外部审计师的相互合作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石。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加公司价值,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交易成本,增大公司价值。在新的内部审计模式下,风险管理参与到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中,帮助组织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促进组织改进管理体系;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为组织的治理做贡献;同时继续原有的对控制效率和效果的评价作用。此时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风险专家,通过对风险的把握来评价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并促进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改善,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掌握与驾驭。内部审计就包括了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程序,提高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2)转变内部审计职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

账面资料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操作也会越来越规范,企业所有者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何有效防范风险。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从审查的监督向评价、咨询、服务等方面拓展,内部审计不能及局限于财务领域。应拓展到企业经济管理和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管理当局应重视并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各方面积极支持阿部审计工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优化从业人员素质,为发挥其职能提供条件,使内部审计融合到公司治理中去,积极发挥其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应有的作用。(3)促进内部审计独立,实现内部审计模式优化。在我国,较大的公司很多采取审计模式是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而监事会往往只有监督权和建议权,这导致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被削弱。对董事和经理的制裁并不能通过监事会,一般要通过股东大会才能执行。这一切实质上对高级管理人员集中监督的分散,客观上削弱了监督效率。就其工作内容来说,中国公司监事会主要的开展财务审计,在战略审计、内部控制测试和绩效审计方面,监事审计的作用有限。因而,对审计模式予以调整是很必要的。同时,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监控职能交叉、重复,造成公司资源浪费和阻止冲突,这也是公司治理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针对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交叉,进而导致组织冲突的问题,可以考虑转变治理结构的中心,变以监事会为中心为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在信息传递速度、发现问题及时性方面的效率较高;对改善决策科学性,提高经营效率非常重要。一项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调查显示,有67.26%的样本公司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保证董事会、股东、经理层充分有效地参与决策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3.01%的样本公司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保证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可见,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随着《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颁布,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全面推开。一方面,董事会的独立性由于原政府组织的干预减少而独立性加强,另一方面,由于代理成本的作用,股权结构开始依赖董事会进行治理,董事会对股东的依赖在、北削减,其独立性日渐加强,董事会为中心的智力结构逐渐形成。(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统一注册考试制度,做到持证上岗,严格准入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人员配置。重视和加强内审人员知识的培训与更新,促使其在业务水平和技能上满足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内部审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推行审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集成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以实现对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改变定期审计、事后审计为实时审计,提高审计时效和效率,为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时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蔡春等:《公司治理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程新生:《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机制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叶陈刚、程新生:《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一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

[4]李维安、程新生:《公司治理审计探讨(上)》,《中国审计》2002年第1期。

[5]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管理会计的涵义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推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有效进行生活化教学已成为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实践,在阐述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基本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三方面实施策略,旨在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核心素养

生活是产生知识、验证知识最好的场所,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到高中政治课堂,既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其主动自愿参与课堂学习之中。然而,经实践发现,当下部分教师教学虽具备生活化教学理念,但其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本文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期望能为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参考价值。

一、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科,由于政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学生活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当代学生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人才。即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及现有生活背景出发,将生活问题政治化、将政治问题生活化,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为此,我们作为新时期下高中政治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学会借助生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进而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想结合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要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加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即对当下时事新闻进行观看与搜集,并结合教学内容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促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大学生素养的培养力度。

例如,在高中政治人教版《多彩的消费》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我就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心理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等,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其不良消费观念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明白不良消费心理可能会对自身带来的后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由此可知,在高中政治课堂上,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促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以改善自身不良消费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觀,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当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现代化教学需求。如若仍然按照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能力都会有所降低。基于此,新时代的高中政治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站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促进教学内容的拓展。即除了要对书本内容进行讲解外,还要促进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高中政治人教版《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中,为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我就以教材为基础,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播放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促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待学生对中华文化基本内涵了解后,我再结合我们周围的文化现象开展辩论会,通过正反方辩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理论实践融合,提升学生政治文化素养

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还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对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层次生活化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我就站在生活化教学视角,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旨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认识到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由此可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实践融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均有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课程生活化,旨在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具体生活实际融入所学知识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树立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对此,本文主要从结合生活实际,树立学生正确消费意识;转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理论实践融合,提升学生政治文化素养这三方面进行分析,让高中政治教学回归生活,挖掘生活,再现生活,并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振红.新课改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140.

[2]徐晓艳.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3):136.

[3]唐国战.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价值与特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7-10.

上一篇: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书范文下一篇:费用会计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