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范文

2023-09-19

人文艺术范文第1篇

摘 要:公共艺术在川西地区旅游景区的游憩景观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其在指示的提供、环境的美化以及经济利益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景观的公共艺术逐渐成为景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虽然我国当前的公共艺术在制度、意识以及宣传等方面有较大的问题,但是我国社会依旧在不断进步,景观公共艺术也逐渐面对新时代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作用;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在近年以来不断地提升,其迅速崛起与传统的东西方文化相交融碰撞,公共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公共艺术作为近年以来愈发受到关注的艺术形式,鼓舞了许多艺术家和设计人员参与到景区的艺术建设中来,吸纳了较多的资金,并且在川西地区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公共艺术作为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逐渐进入了我国艺术研究的视野。所以在进一步讨论公共艺术在游憩景观中的活力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公共艺术所有的内涵和特征。

一、游憩景观中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发展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始于适应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景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身边的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公共艺术也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了出来。总的来说,公共艺术是以某种材料为原材料,将景观的开放性背景作为铺垫的。公共艺术被视为一种不同于私人物品的公共建筑形式,并被分离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二)新时期公共艺术内涵的变化

新时期,景观公共艺术的内涵越来越广泛。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环境中满足公共艺术需要的所有艺术作品。而这里所说的公共空间环境一方面包括景观的具体空间环境,另一方面包括虚拟的信息网络环境。公共的艺术也逐渐成为公众认识当代景观发展及景观游憩景观质量的重要体现。当前川西地区的旅游景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更为注重开放、自由的艺术互动。公共艺术是以创作者的最初观点为主体,更多地关注公众的参与。从物质空间的纯物质展示到实体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的共存,公共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发展。许多公共艺术以“混合”的形式出现;艺术符号和元素的流行现象共同作用;“跨界”的核心价值观,更强调以人为本,其目的是在景观的生活空间中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对于公共艺术的宣传,提升群众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兴趣,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发展公共艺术的专业知识体系,发展更有素质的设计人才,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创作的艺术品,而是一种与他人一起生活的感觉。

二、公共艺术的特性分析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公共艺术有着较为广泛的形式。并且在川西地区城市景觀的建设中,公共艺术作为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逐渐进入了我国艺术研究的视野。与艺术展览和私人收藏相比,景观公共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

(一)在长期发展的川西地区旅游景区中,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分布形态、民俗文化等自然或社会因素影响场所气氛

公共艺术有一个领域,这意味着公共艺术必须在旅游景观的设计、规划和实施中考虑其领域。在视野中的旅游景观建设,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景观环境的理念,该系统由一些合理关系的各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实现旅游景观建设的整体优化。所以在具体完善景观游憩景观的时候,公共艺术应当更为注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从而开拓更为丰富的地域资源。

(二)游憩景观中公共艺术的自身性质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

公共的场所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的,其表示在社会生活中是提供为公众利益谋求福利的场所。公共艺术最为典型的特点就在于其与景观相融合,在川西地区的旅游景区中,公共性是其公共艺术的主要内容,而除此之外,当地景观通过设计人员、创作人员在时代的背景中积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可以将作品陈列在旅游景观中,提供给特定的群体进行参观。

三、公共艺术在游憩景观建设中的地位

(一)游憩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游憩景观作为一个系统而言,其主要通过公共艺术的活力来向人们展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衔接。但公共的艺术作品在旅游景观建设中不仅是景观的陈设,也与景观空间的营造有关。其通过创造新的景观文化,使公众感官上满足一定审美的需求,同时也在积极地传播关爱景观的理念。而在川西地区的旅游景区中,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当地景区的代表性标志,也承载着景区的历史文化脉络,体现着人们的精神品格。

(二)公共艺术是游憩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游憩景观中的重要组分,公共艺术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思维活力,其可以有效教育人们爱护环境以及热爱生活,并且对于适合居住的高品质景观环境来说有重要意义。公共艺术作为景观中高品质的生活元素,在游憩景观的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其也能不断推动景观文化形象以及精神品牌的建设。

四、公共艺术在川西地区游憩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在川西地区的旅游景区中,公共艺术在游憩景观中的摆放和设置有着一定的意义,同时也起到指示市民、环境美化和信息传达的作用。

(一)为市民提供指示

公共艺术在游憩景观的建设促进方面首先在于可以为群众提供更为明确的指示信息。公共艺术的作品本身有着一定的活力,在生动形象的公共艺术结合下,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公共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从而更为方便群众开展活动。较为典型的指示性公共艺术包括园林的雕塑、指示标志和建筑等。

(二)美化环境,改造空间

公共艺术在游憩景观中的表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雕塑、壁画以及其他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其可以为景观空间环境提供足够的装饰,在美化景观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审美需要。公共的艺术不但可以装饰景观环境,对景观空间的规划也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公共艺术通过转变空间的占有方式,让重新组合的空间可以更为有效地展示景观。因此公共艺术在旅游景观中的作用包括节省景观用地、自然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

(三)带来经济效益

公共艺术对于游憩景观的影响主要是在两方面。首先,公共艺术作为近年以来愈发受到关注的艺术形式鼓舞了许多艺术家和设计人员参与到景区的艺术建设中来,并且吸纳了较多的资金,在建材、冶金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当前发展火热的公共艺术依据其自身的魅力,可以提升景观的知名度,树立起品牌的形象之后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景观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民众,缓解压力

公共艺术也具有感化心灵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这给现代人十分大的生活、工作压力。而相对应的,人际关系的冷漠对于公众也有着很大的压抑性。公共艺术以其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和群众产生共鸣,这样可以教育民众,同时缓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压力。

五、我国旅游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活力的批判性思考

当前我国现代景观的公共艺术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部分学者提出:“我国大型景观中公共艺术作品有很多,但平均的艺术水准较低;二线景观中的公共艺术大多形式单一,没有足够的活力。”而从川西地区旅游景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来说,其凸显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当前游憩景观中的公共艺术没有得到较多群众的重视和参加,许多群众对于景观公共艺术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大部分的公共艺术作品形式是由领导、学者来决定的。公众在其中的参与程度很低,这样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利益驱使权力的滥用,对公共权益来说是一种损害。其次,我国國内的景观公共艺术专业没有足够的社会重视,这也使得旅游景区的景观公共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在教育和培养方面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

这些问题启示我们,在景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较为全面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公共艺术的活力,并且景观公共艺术的管理和实施将会有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从而让公众可以参与到景观公共艺术建设中。同时可以增强对于公共艺术的宣传,提升群众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兴趣,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发展公共艺术的专业知识体系,发展更有素质的设计人才。

六、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在近年以来不断地提升,其迅速崛起与传统的东西方文化相交融碰撞,公共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作为游憩景观中的重要组分,公共艺术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思维活力,可以有效教育人们爱护环境以及热爱生活,并且对于适合居住的高品质景观环境来说有重要意义。同时公共艺术在川西地区旅游景区的游憩景观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其在指示的提供、环境的美化以及经济利益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景观的公共艺术逐渐成为景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作为景观中高品质的生活元素,在游憩景观的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其也能不断推动景观文化形象以及精神品牌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逸珩,李险峰.公共艺术景观的秩序建构[J].华中建筑,2016,(09):149-152.

[2]马磊.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的本土文化体现[J].江西建材,2016,(10):16-17.

[3]杜宏武.以公共艺术规划推进城市人文景观体系构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4-98.

[4]付艳,李险峰.当代园林中公共艺术景观效应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02):63-66.

人文艺术范文第2篇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涵盖了自然因素,同时人文因素也蕴含其中,并且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环境艺术设计是满足人类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融入人文文化,能够进一步深化设计内涵和提高艺术价值。因此,本文阐明基于人文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并提出设计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人文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一、基于人文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

基于人文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深入了解人文文化应用的优势和价值,并将其与环境艺术设计完美融合。在设计中注重设计本身的独立性,重点强调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立足于此来实现整体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的不断增强。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中很难避免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但重要的是这些因素并不会对整体的设计效果产生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始终尊重其主体地位,并在融入人文文化中,始终明确两者的主次地位,避免出现厚此薄彼的现实问题,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和质量。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必须要立足于科学的设计理念,并遵循独立性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应用新型技术手段,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价值不断提升。

(二)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是基于人文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通过设计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不断提高整体环境艺术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凸显人文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应用优势,在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环境的艺术设计效果,进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与满足,因此,在设计推进过程中,需要设计工作者科学合理的选用人文文化元素,进而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完成其设计任务。在适用性原则的引导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必须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对人们的环境要求、需求和期望有深入的了解,并按照不同地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以及人文景观的特点,运用符合其特点和性质的艺术设计手法,运用人文文化素材,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文化的充分融合。

二、基于人文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一)凸显环境艺术设计人文文化价值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人文文化,不进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心理需求,同时能够提高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逐渐削弱环境带个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形状、色彩以及功能等方面的设计和创造,来带个人们直观的视觉感受。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通常是从整体进行艺术构思,并将各个零散的构思进行拼凑,形成完整的整体,通过在大环境中应用小型艺术作品,来实现整体环境氛围和风格的点缀设计。总之,通过合理引用人文文化,能够不断深化设计的整体理念和内涵,使其观赏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通,能够看出,人文文化在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点睛作用。在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立足于地区特点,采集多样化的人文文化素材,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其城市发展进程和发展背景,将两者结合应用于设计中,引入古人经典的诗词等作品,使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历史感、年代感,以及具备丰富的文学内涵,使城市居民对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并给予人良好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真正融入優秀传统文化丰富硕果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在历史进程的车轮中,累积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硕果,这些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特色。当今时代下,经济逐渐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许多我国的设计师,在不断进修和学习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体现西式设计,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传承,导致整体的艺术作品与外界环境缺少契合度,无法体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近年来,新中式风格兴起并受到广泛的喜爱和关注,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较多,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在新时代中的艺术水平,不断深化设计内涵。例如,在进行南方多雨的城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气候特征,可引入古代的桃花源景观设计,结合现代化艺术设计手法,形成具备内涵美的城市景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文化事实上与环境艺术设计隶属两个不同领域,但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展开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高度注重人文文化的融入,实现两者的结合发展,不断深化艺术设计内涵和价值。具体可通过凸显环境艺术设计人文文化价值、真正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硕果、传统文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文化资源整合等应用策略,不断加强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依婷.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9,32(04):110-112.

[2]郑涛.民族地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应用性实践教学研究——以宁夏地区为例[J].美术大观,2019(12):162-163.

[3]李月.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8(11):88-89.

人文艺术范文第3篇

[摘 要] 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总结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思路:第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高职教育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应突出服务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成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意识;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6+4’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研究”(XJK20CDY022)

[作者简介] 刘志红(1976—),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宜居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刘 媛(1979—),女,湖南衡南人,学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宜居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未来发展绘制了崭新的蓝图。中国的发展崛起必须走科技创新的道路。高职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双创”人才)成为大众聚焦的热点。在社会实践中,创新创业能力在高职学生身上体现为将课堂知识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从而让科学知识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高职教育要主动搭乘全国改革开放的“顺风车”,以释放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巨大能量[1]。下面具体介绍笔者在长期的高职教育工作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我院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举措

在长期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我院注意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的教育过程主要强调学生充分吸收课堂教学内容;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则强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个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院针对“双创”人才的教育特点,创新人才培養观念,构筑培养“双创”人才的新体系[2]。

(一)全过程阶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是创新性,从而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形成探索研究的精神。全过程阶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根据各年级高职学生的知识构架和成才规律,分阶段、阶梯式地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力争将“双创”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大一期间,我院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教育,旨在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初步养成。大二期间,我院依托各类研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邀请相关企业技术负责人进入课堂进行专业指导,旨在促进同学们的基本专业素质的形成。大三期间,我院基本形成了“在企业学习、在企业研究、在企业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积极引导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二)积极举办“大学生学习节”

我院“大学生学习节”积极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就专业知识、行业动态等多方面内容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并指导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今年我院中药学专业邀请湖南中医药大学潘清午教授主讲冬虫夏草的真伪鉴定与品质评价。潘教授对冬虫夏草的分布特点、开挖与场地加工、规格等级、分类标准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对名贵中草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另外,今年我院在“学习节”期间还举办了“最强大脑”百科知识竞赛。“学习节”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科技人才的选拔与选育、创新意识培养都起到积极的作用[3]。

(三)开辟“创业者说创业论坛”

我院每年举办“创业者说创业论坛”,邀请往届创业成功的校友作为同学们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为同学们进行“双创”实践活动指导。今年,我院邀请95级园林专业学生——现为国家高级管理咨询师的李宇雄同学返校进行宣讲。李宇雄同学以“感悟人生真谛,前路不再迷茫”为主题讲述了自己的职场经历、创业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同学们主动表示要珍惜在校的时光,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创新创业活动积累更多的硬实力和软资本。

(四)积极参加“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

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而开展的“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校内选拔赛,已经成为我院“双创”人才的选拔平台、预演赛场。今年大赛的主题是“释放青春激情、成就创业梦想”。经过激烈的竞争,《绿色中药咖甜品店》《互联网+婴幼儿环保护理馆》等几件作品脱颖而出,它们将代表我院竞争本年度的“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此类创业竞赛活动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梦想,对在校学生的创业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五)创办文化沙龙

我院邀请省内外兄弟院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展示和交流,建立高校文化沙龙,以打通校际的资源壁垒。青年学生们在文化沙龙中可以宽松、自由、平等地交流经验和感悟,改进思维方式,也可以互相坦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文化沙龙形式灵活、氛围轻松、观念新颖、空间自由,受到广大在校学生的热烈追捧。

综上所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中,我院立足高职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经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及专业知识,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量身定做育人策略,从而推动我院“双创”教育体系迈向更高水平。2019年,我院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为湖南省内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高职院校。

二、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析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我们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高职教育必须紧扣以下两个基本思路:首先,高职教育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是区域化的高等教育,它应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其次,高职教育必须突出服务社会的理念,培养学生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发挥高职教育在“双创”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高职教育是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院所在地衡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十三五”期间,衡阳市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确保全市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我院充分发挥自身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结构是高职院校开展“双创”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的基本知识体系[5],我院在继续保持原有农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改善优化传统农业学科专业,逐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多专业融合、适应面广的“双创”人才培育体系,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6]。我院优先对服务当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进行扩展,如畜牧水產专业和电商经济专业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助力特色农产品种养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针对当前衡阳市农业发展方向,我院加大了农业特色种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在培养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发展优质特色水产养殖,因地制宜推广“鱼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培育优良畜禽新品种等方面,加大对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例如: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蒋艳同学在校积极学习畜牧专业知识,毕业后在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自主创办特色生猪养殖场,努力提高生猪养殖科技含量,在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创立和完善了“桑叶喂猪—猪粪发酵—沼气采暖—猪粪肥桑”的种养结合技术体系,实现了新型生态养殖。

2.助力电商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衡阳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有发展电商经济的优势。衡阳是老工业基地,又是全国主要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品种齐全、物美价廉的产地直供货品。衡阳有许多特色产品,如常宁茶籽油、衡洲三樟黄贡椒、衡阳县湖莲、祁东黄花菜等闻名全国的“网红”特色农产品,这些都为电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院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培养了一批电商经济专业的创新人才。商学院采用“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电商网播人才产业链“一条龙”全程培养,这是我院助力农村电商经济快速发展的创新举措。学院指导同学们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村播带货入门、村播带货事例分析、直播“人物场”组建、直播间建设等内容。采用“人、物、场”三位一体的电商商业发展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社交网络等工具燃烧电商网红+社交网红+抖音网红“三昧真火”,成为引领衡阳自媒体社交、购物、生活新潮流的崭新载体。目前,我院电商专业毕业的首批学生成了衡阳市直播产业发展的第一批专业人才。他们学以致用,“云”端相见,隔“空”互动,走出校园的直播首秀就吸引了近万人围观,同时段观看量位列衡阳电视台扶贫云超市前茅,得到了商家和用户的赞誉。

目前商学院正积极与祁东县政府在政策扶持、产品创新、品牌升级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助力祁东县成为中国“黄花菜第一城”,打造“中国黄花菜在祁东”的超级名片。

(二)将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融入“双创”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学习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绝大部分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在社会一线工作,直接服务于社会,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经验与较强的耐受力。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必须向他们灌输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他们立志服务祖国、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才能为其顺利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技能训练向来都是人才培养的主基调。高职院校大都关注技能素质的培养,忽略人文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后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7],如频繁地更换工作、负面情绪滋生、难以长久地服务于一个行业等。究其原因,除了学校人文培养环境的缺失和学生个体差异之外,毕业生主动服务意识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将社会实践纳入“双创”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为了保证“双创”人才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的要求顺利就业创业,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并应尽早融入整体培养体系。我院很早就聚焦学生服务意识的养成,并广开门路送他们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和锻炼。2018年,我院旅游专业的98名学生通过面试,获准服务“南岳寿文化节”。他们适应性强、吃苦耐劳,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纪律性和责任感。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意识,获得服务单位的好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连续几年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

2.以“校企联动、服务经济”内化学生的服务社会意识。“校企联动”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趣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若是“校企联动”将企业引入课堂,不但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让创新创业人才易于找到专业知识和企业岗位结合点,激发他们服务岗位、服务社会的热情。可以说企业角色的介入起到了导入的作用。例如:我院2003级室内设计专业校友陈伟在学校的帮助下自主创业装饰行业。目前他引领的千筑国际装饰公司已发展成为衡阳装饰行业的标杆。2020年2月3日,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陈伟主动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公司7名水电安装骨干冒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火速驰援雷神山医院,为雷神山医院如期交付使用做出了贡献。

三、结语

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奉献社会意识的培育,帮助学生摆正自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翟雨翔,卢江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人才,2020(4):96-103.

[2]赵洋鹏.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究[J].科技创业,2020(5):112-114.

[3]乔永刚.强化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轻工科技,2020,36(4):146-151.

[4]朱晓峰.试论高职学生服务社会意识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12(6):59-61.

[5]冯国杰,郭玮,王亚玲,等.发挥行业特色优势,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J].财富时代,2020,(3):228-229.

[6]郭萬春.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162-165.

[7]张明,吴德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0(1):84-86.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Zhi-Hong, LIU Yuan

(Ecological Livable College,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erving society; the consciousness of serving the society; practical research

人文艺术范文第4篇

苏州城的建设开端始于春秋时期, 在经历了无数次政治的洗礼, 苏州古城发展至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今天, 仍然保留了其原本的古色古韵和建设初衷, 水陆并行, 河街相邻, 如唐末陆广微的《吴地记》中的“通利桥”和“茭荐桥”保留至今。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城将城市文化传承的如此完整, 其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苏州城一直是省会的地位存在, 既是文化中心, 同样是政治中心, 这就可以说明苏州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历史的进程中, 随着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 政治因素对地域建筑的色彩限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的影响力不但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色彩走向, 还影响了整个区域的色彩景观的构成。

在封建时期, 苏州作为省会时, 朝廷对等级的划分十分严格, 从而影响到了建筑的色彩。金色、黄色、赤色是皇家贵族所使用颜色, 平民百姓甚至达官贵族都只能使用除金、黄、赤三色之外的颜色, 等级依次为绿、青、蓝、黑、灰, 因此, 苏州的民居颜色全部为黑、白、灰等色调。政治的严格控制, 促使了苏州传统古老民居的颜色基调。朝代更替以及政策的放宽, 兴起了一批优秀的建筑群体, 文人士大夫建造了一些具有个性色彩的园林建筑, 在他们的影响下, 苏州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由此看来, 政治政策与城市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建筑的形式和色彩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政治特点, 是文化现象的体现。

二、人文文化交流对苏州区域色彩和文化的影响

太伯开辟吴国之后, 在不断交战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各国之间的文化和理念相互融合、碰撞, 使吴国不断的壮大,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发展迅猛, 实力强大。在此基础上, 通过交流融合, 吴国的艺术文化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两汉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吴地在这次移民浪潮中受到了很大影响。有了相对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 迁移的北方土族和当地的富贵地主开始了造园之路明清时期的苏州社会甚是繁荣, 经济发达、政策宽松, 更加造就了大批有情人士的造园之意。延续了苏州传统民居的黑白灰色调, 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庭院的建造, 受理学所影响, 人们对清淡、风格朴素的建筑尤为喜爱, 造就了苏州园林和民居一直以来黑白色彩的特色。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不少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倾向慢慢的向自然色彩过渡。在融入了宗教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基础上, 色彩作为传递视觉体验的工具之一, 重新进行组合, 进而将色彩中的情感准确的表达出来, 形成了全新的精神内涵。

三、人文文化所营造的苏州古典园林色彩艺术

苏州的人文和文化色彩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极为丰富的, 从各地文化交流的浪潮所带来的各族文化交融的发展, 到苏州本土传统文化的沿袭, 都具有的独特的韵味。中国传统理念中的“无”就是“有”, 就如同苏州民居中色彩的黑白, 看似没有颜色, 实则颜色最丰富。

苏州的地理位置优越, 气候宜人, 当地人被这片富饶的土地所滋养着, 在历史长河中, 苏州也一直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吸引着祖国各地的有为青年和才子, 来到这鱼米之乡一展其鸿途。各朝各代的文人雅士对苏州的土地更是颇为喜爱, 来到这片土地隐居, 吟诗作对, 好不快活。苏州带给人的这种温婉的气质, 造就了艺术文化的发展, 成就了苏州古典园林和苏州传统民居的素雅。在居住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配色理念都渗透出了苏州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

在用色理念上, 寻求辩证统一的关系, 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由于封建统治下的皇权限制, 苏州民居在用色上智能选择黑色和白色, 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区别于皇家的金碧辉煌, 奢华靓丽, 颜色简单干净, 却多了一分雅致。在梁架、柱子、隔扇等材料的选择多用桐油保护下的木本色或者木料上朱黑漆, 加上苏州当地绿树成荫的环境, 偏黄的木头本色和朱黑色显得更加突出,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人舒爽温馨的感觉。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时, 会适当的加上一些色彩艳丽的装饰和点缀, 烘托节日和民俗的气氛, 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在用色手法方面, 黑白相衬, 师法自然。苏州人运用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颜色进行艺术创作, 大自然中的颜色可谓五彩斑斓, 颜色搭配也很是考究, 借助自然的颜色和元素进行设计, 是苏州人的大智慧, 在民居和园林建筑上用白色来衬托出大自然中的颜色, 在庭院景观中借用大自然本身的植物颜色和水景布局, 营造出步移景异的奇妙景致。

在色彩象征性方面, “无”中生“有”, 用素色求艳色的传统规则。黑白搭配在苏州民居和园林建筑中运用的很适合, 配色讲究优雅、清净、脱俗、朴实;讲究心灵与视觉的互通, 格调沉稳、平和、含蓄和温馨。苏州建筑色彩与西方建筑的色彩理念有很大差别, 苏州的黑白色彩追求内心的寂静安逸, 显得更加平和, 西方则追求外表的颜色光鲜, 由此说明文化的差异在建筑色彩上也会有体现。

在色彩视觉感受方面, 追求细致、灵动的视知觉感受。在乌瓦粉墙的衬托下, 建筑以白灰抹墙, 用黑瓦铺顶, 与江南水景相呼应, 带来舒缓的视觉感受, 形成一幅江南水墨画卷。青砖、花岗岩、太湖石、黄石等自然元素的颜色是黑白色彩的过渡, 丝毫没有夸张的痕迹, 天然的融为了一体, 这样的色彩交融让人不得不多留恋这高雅脱俗的画面。

四、总结

苏州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文化, 曾经是国家省会等重要政治中心, 更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是全国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苏州城和苏州古典园林的色彩文化有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时代的变迁是不可抗拒的, 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在进行中, 艺术的延续也会在历史的变迁中有些许变化, 但苏州人民对于艺术文化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一直与大自然相融合, 一直在延续着传统而经典的色彩观念, 沿袭至今仍是经典之作, 在历史沿革下对色彩的独特认识, 亦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观点, 即在色彩清雅中寻求明暗对比, 丰富而不杂乱, 将黑白色彩标的丰富多彩。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的色彩构成反映出了苏州当地的文化背景, 是几千年来苏州人民基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总结出来对色彩的需求。苏州古典园林色彩代表了苏州区域的色彩文化,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苏州色彩文化的有着深远影响。

人文艺术范文第5篇

阳光作为人类生生不息的能量来源, 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能源, 也为人类提供了光明。人类对光艺术的追求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的光艺术就开始逐渐发展, 照明设备设计精巧、功能完备。唐石灯笼说明在唐代时城市光艺术夜景已经初具规模。目前现存最早的应用光艺术的城市公共建筑为位于广州的怀圣寺光塔。怀圣寺光塔建于唐朝, 目的是用于夜晚为船只导航。唐宋时期的兴起的花灯, 反映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光艺术的流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灯逐渐取代了煤油灯, 其为城市公共建筑的光艺术增加了绚丽多彩的景色。我国光艺术从古代的秉烛夜游到现代的灯火辉煌, 反映了我国光艺术的迅猛发展。

欧洲是国外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发展的起源地。17世纪, 法国巴黎城市中通过设置数以千计的蜡烛用于照亮城市公共建筑。20世纪30年代, 英国伦敦开始将纪念碑、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安装夜间照明设备。目前, 国外光艺术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2 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中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 城市公共建筑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之间互相攀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光艺术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造成了严重的光污染;忽视城市特色, 造成光艺术千篇一律。

2.1 光污染

光污染是指干扰光或过量的光辐射 (含可见光、紫外和红外光辐射) 对人、生态环境和天文观测等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总称[2]。目前一般将现代社会产生的过量或不适当的光辐射对人的视觉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庞大, 公共建筑数量巨大, 造成城市中的光艺术较为泛滥,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商场、酒店、酒吧、沿街商铺。由于灯光的过度使用, 给公众造成了严重的视觉问题, 也使公共建筑的夜景大打折扣。对于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立面光艺术的设计, 如果光色选择不恰当, 易破坏建筑的美感, 甚至给城市造成颜色污染。不当的光环境建设不仅会影响城市公共建筑夜景观塑造城市美好人文环境表现, 还会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3]。

2.2 趋同化

在城市照明建设初期, 由于部分城市缺乏经验, 往往借鉴其它城市的建设经验, 导致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缺乏特色, 未体现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公共建筑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发展水平, 在全球化趋势下, 城市公共建筑开始引入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 向着大规模、高尺度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的建筑采用的主要为混凝土和钢材, 但不同城市的人文环境也使公共建筑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例如苏州的公共建筑深受人文环境的影响, 其公共建筑采用的色彩仍为传统的黑、白、灰色调。如果对建筑的色彩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进行光艺术设计时极易忽略细微的差别, 使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趋于相同。

3 城市公共建筑照明设计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由于白天人们忙于工作, 难以有闲暇时间去放松娱乐。因此, 夜晚成为城市居民放松休闲的最佳时机。城市公共建筑的照明为居民的夜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夜生活极易受公共建筑的照明的影响, 如果没有照明, 城市居民的夜生活将无从谈起。在舒适的照明条件下, 人们心情愉悦, 能够增强幸福感,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增强了城市的人文环境。许多大城市都存在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比如著名的上海、香港、巴黎。城市公共建筑光雕塑、城市光绘画、3D灯光秀以及城市灯光节等城市夜景观作为城市夜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城市自我宣传、吸引世界的目光、展现城市人文魅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城市居民夜生活的质量受到公共建筑光艺术的影响巨大, 故城市在建设中需设计更多舒适的光艺术, 从而使居民有出行的意愿。在良好的光艺术环境下, 居民的夜生活较为丰富, 内心饱含满足感, 并且城市的人文环境将得到较大提升, 使城市的吸引力更加巨大。

4 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构成要素

光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能够体现出自然之美。光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点, 通过点的变换可以形成线、面、体。

4.1 光之点

点是平面空间的最基本元素, 也是光艺术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由于点具有集中性, 设计师往往可通过单个点光源表现光艺术。并且, 由于点光源具有穿透性, 往往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故通过点元素表现公共建筑的艺术特色, 能够使得公共建筑具有更强的视觉吸引力。在公共建筑中科学合理的运用点光源, 能够对建筑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4.2 光之线

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在光艺术中, 通过线光源能够体现出公共建筑的轮廓以及特点。由于线条具有丰富多变的形状, 可以为直线表现延伸, 也可以为曲线表现活泼, 所以线是光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同的线条形状可以表现出公共建筑不同的特点。粗放的光线可以表现建筑的厚重感, 细腻的光线可以表现建筑的柔美, 软性的光线可以表现建筑的细腻, 硬性的光线可以表现建筑的深度。特别是对于超高层的公共建筑, 竖直的光线可以表现出建筑的高大, 更加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感。此外, 光线能够勾勒出建筑的边缘, 使得建筑明暗对比显著, 突出建筑的体量感。

4.3 光之面

光线通过有规律的移动变换可以形成平面。在光艺术中, 光平面能够集中表现需传递的信息, 具有较强的震憾力。例如建筑立面中常见的发光广告牌, 其中包含密密麻麻的LED灯。发光广告牌的亮度较高, 与周围黑暗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在夜晚中更加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从而达到广泛宣传的效果。

4.4 光之体

由于点、线、面均为平面元素, 其构成较为简单。将上述三种要素通过合理的组合, 形成三维的光艺术, 会使公共建筑光艺术的表现力更加强大。由于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通过光的点、线、面空间组合以及光的明暗对比、阴影的塑造能够更加表现光之体量感。

结束语

光艺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环境、经济发展, 是城市居民丰富夜生活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回顾光艺术的发展历程, 指出目前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 同时对光艺术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阐述了各个要素的特点, 为城市公共建筑光艺术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摘要:公共建筑是城市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够体现出城市特色。光艺术使公共建筑在夜晚光彩夺目、生动活泼。本文针对城市公共建筑的光艺术进行了分析, 通过结合城市人文环境, 研究了公共建筑光艺术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人文环境,公共建筑,光艺术

参考文献

[1] 颜军.基于城市人文环境的公共建筑光艺术设计研究[J].城镇规划, 2015, (10) :70-71.

[2] 刘洁.关于城市光污染控制管理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 (04) :64-69.

人文艺术范文第6篇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N艺术学院高职学院是江苏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本科公办二级学院, 学院坚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旨在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并举, 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并重, 可与社会职岗无缝对接的专业性艺术人才。2015年11月, 笔者以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为主题针对该学院的四个年级, 八个本科专业方向展开调查, 共随机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52份。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艺术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定的直观的了解。

(一) 通识知识的缺乏

由于从小对于专业学习的偏重, 艺术类高职学生对于通识知识往往缺乏必要的了解。在问卷设置的问题中, 部分同学说不出四书五经是什么;不知道中国的朝代先后顺序;学设计的不知冈特·兰波、福田繁雄、保罗·兰德;学音乐的不清楚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学播音的读不全简单的人名、地名。通识知识的缺乏使得使得学生的创作表演成了无源之水, 缺乏底蕴, 没有根基。部分同学的作业或作品同质化、表面化、简单化, 缺乏创造性和思想的深度。

(二) 理想信念缺失

在针对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中, 对于“你认为在大学学习期间你更注重哪些课程的学习”问题, 75.1%的同学把专业课程同学排在第一位。把人文社科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的同学不到10%, 同时能完整答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同学仅24.3%。理想信念的缺失往往会造成主观行为的偏差, 许多同学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和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 个别人甚至偏离了人生的目标, 失去了人生的信仰, 表现为重物质追求、轻理想信念, 重个人成就、轻社会责任, 重自我奋斗、轻团结协作, 重安逸享乐、轻艰苦奋斗, 重智力提高、轻品德修养等。

(三) 艺术理论知识的薄弱

艺术类高职中的大部分学生思想上存在着有“重技法轻理论”的观念, 有些专业教师对于艺术理论的功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的产生很容易使大家间接“否认”艺术理论修养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许多不利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以至于阻碍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都会“接踵而至”。艺术理论旨在深层次探究艺术的本源与艺术创作实践规律, 通过连接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对艺术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考察。[3]学习研究艺术理论, 可以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艺术修养, 从而提升创作水平。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 审美意识的落后

审美意识是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 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在当前形势下, 培养先进、独立的审美意识对于艺术类高职学生来说尤为迫切。朱自清在《谈美》序文中曾评判当时青年的审美意识是“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杂拌儿”, 甚至是还赶不上“杂拌儿”, 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 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 够张罗的。反观当下, 艺术类高职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培养, 审美意识落后。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喜好大多出于师长和朋友的嗜好, 人云亦云, 跟风随潮, 缺乏独立审美的能力。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 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 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 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 常时自己冲突, 自己烦恼, 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缺乏的原因

(一) 生源素质的局限

目前, N艺术学院高职学院招生入学采用省内对口单招的方式。招生的对象主要来源于省内部分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艺术类专门职业技能学校。此类学校中的生源, 基本均是江苏省内初升高未考取后分流而来的学生。学生中的大多数文化课程基础薄弱, 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文化课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以201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为例, 该班在入学考试中, 数学均分仅为58.75分 (满分150分) , 未有人达到90分及格线;英语均分为36.23分 (满分100分) 。作为入学的门槛的数学、语文和外语三门最低分数线仅为195分, 标准略低。所以在中职、中专阶段, 就不把学校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素养的培养上。为了应对专业考试的要求, 学校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被专业学习占据, 无心无力再去学习人文基础知识。

(二) 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下, 艺术类高职院校已经提高了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 但与专业主课相比, 仍处于较低水平。课程地位比较尴尬, 课程时间得不到保障。艺术类高职学生在中职、中专忽视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 进入高校后急需补课, 但却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艺术类高职院校注重实用性, 开设的技能应用类的课程多, 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少。如开设一些应用文体写作、人际交往与沟通、设计工程与造价等, 与专业课程相契合的人文类课程不多。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 学校只能根据现有教师专长、能力, 因人设课, 很难开发出艺术类高职学生迫切需要和实际感兴趣的人文课程, 使学生犹如“隔靴搔痒”, 无法有效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分制环境下, 艺术类高职学生面对数量不足的人文课程, 为完成毕业所需学分, 不得不选择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 主观情绪抵触下, 学习效果也难以保障。

(三) 教学方法的局限

人文课程教学较偏重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的传授,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大多以讲授法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体现为“我讲你听, 我说你记, 我问你答”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显, 这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无法直达学生内心引起共鸣。人文课程的教育无法深入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人格和品德, 人文精神无法无法内化于心更难以外化于行。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

(四) 师资队伍薄弱

与普通高校相比,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艺术类专业学科的建设。在科研、教学和师资等方面, 有意无意都会有所偏重。人文课程教师人数少、课程多、任务紧, 常常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 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探索适合艺术类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处于教学边缘的尴尬地位, 也会导致部分教师工作缺乏热情, 上课缺乏激情。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会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面对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照本宣科了事。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下降无疑又会造成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学习的消极厌恶情绪, 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学生人文素养难以提高。

三、总结

人文素养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关系着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艺术类学生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 才能很好的继承和学习中外前人成果, 也才可能更好的创新。一名创造性的画家、艺术家, 总是善于收集和筛选古今中外文化中值得吸收和借鉴的知识来补充自我, 从而创作出独具面貌风格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大师是举不胜举的。艺术类学生只有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将来才可能在艺术领域与诸位“大家”一样融汇贯通, 推陈出新。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并举, 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并重, 可与社会职岗无缝对接的专业性艺术人才, 不能只偏重于艺术实践技能的培养, 也需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人文素养决定着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关系着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艺术类学生只有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 才能很好的继承和学习中外前人成果, 也才可能更好的创新。艺术类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局限、针对性课程的缺乏、教学方法的局限和师资队伍的匮乏等因素造成学生通识知识的缺乏、理想信念缺失、艺术理论知识的薄弱和审美意识的落后等诸多问题。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并举, 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并重, 可与社会职岗无缝对接的专业性艺术人才, 不能只偏重于艺术实践技能的培养, 也需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87

[2] 于晓威.浅谈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艺术教育, 2015 (09) :35.

上一篇:国庆文案范文下一篇:对景区管理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