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险法;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从物主义;属人主义

作者简介:刘壮元(1989-),男,汉族,河北衡水人,本科,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法和商法。

一、新《保险法》第49条概述

(一)新《保险法》第49条的内容

保险标的转让,保险标的的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

保险标的转让,受让人或被保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货物运输合同和另有约定的除外。

因转让行为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保险人自收到通知三十日内,可以依约增加保费或解除合同。保险合同解除后,保险人应当将保费中,自保险责任开始至解除这一期间内的部分扣除后,退还投保人。

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未履行通知义务,因危险显著增加而引起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二)旧《保险法》第34条的内容

保险标的转让,被保险人或保险标的的受让人应当通知保险人,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的,依法变更合同。但是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

(三)新旧立法比较

作为关于保险合同转让方面的规定,这一改变主要在于:

1.保险标的的转让

按照旧法的规定,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合同并不必然发生转移,也就是说,保险标的的受让人并不一定享有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新法这样规定的意义在于,在保险标的转让时导致保险危险显著增加的,被保险人或受让人要通知保险人,同时保险人享有保险合同的变更权与解除权,这就使得保险人的风险不会平白增加,保险人的权益也受到了保护。

2.危险显著增加的特殊情形

新《保险法》第49条在旧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危险显著增加”的情形,即只有当保险标的转让行为导致危险显著增加时,被保险人或受让人才具有通知义务,或者说这种通知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才具有强制性

3.保险人的保险合同变更权与解除权

新《保险法》第49条中还规定了保险人的合同变更权与解除权,这一点在旧法中也有规定,但两者之间却有所不同。

首先,旧法中保险人的合同变更权与解除权是自保险标的转让时就有的,而新法则是对保险人的这项权利加以时间限制——三十天的除斥期间,如果保险人在规定时间内不及时按照约定增加保费或解除约定,则表示保险人同意了保险合同转让行为。

其次,旧法中保险人的合同变更权与解除权是没有前提限制的,而新法则明确是在“危险程度显著增加时”才有的。

二、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立法学说

如果财产保险标的发生转让,那么财产保险合同是否发生转移,对此,主要有“属人主义”和“从物主义”两种观点。我国也是经历了这两种观点的演变而发展至今,在采用“从物主义”的同时,也兼有“属人主义”的特征。

(一)不同的立法学说

1.属人主义学说

属人主义学说主张,保险标的转让后,保险合同转让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即被保险人或受让人应该取得保险人的同意或认可,否则该保险合同不发生转让,原保险合同丧失效力。

2.从物主义学说

“从物主义”学说认为,如果保险标的已经转让,而被保险人已经实际丧失的保险利益不发生转移,那么原有的保险合同就会丧失效力,这不利于保护被保险人以及受让人的利益,而且从经济角度来讲也会造成浪费。所以采用“从物主义”学说的国家一般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受让人所享有。但是这种学说在向被保险人以及受让人一方倾斜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保险人的不公。

3.折衷主义

“属人主义”和“从物主义”都各有利弊,“折衷主义”正是将这两种学说结合到了一起,这样既保护了保险人的权益,不会平白遭受更大的风险,同时也使被保险人和受让人的利益不受损失。

(二)不同国家的立法主张

英美法系国家一般采取“属人主义”学说,但在法定转移的几种情形下,采用“从物主义学说”。日本和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则更倾向于“从物主义”学说。日本采用的是“条件性从物”的方法,即一般情况适用从物的规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保险危险显著增加时,才适用属人的规则。德国则采用的是“先从物,后属人”的规则,即保险合同先随着保险标的而发生转移,随后被保险人和受让人必须通知保险人,如果保险人不表示反对,则合同发生转移。

三、我国新《保险法》第49条的立法意义与立法完善

(一)新法“先从物,后属人”立法意义

1.“先从物”的立法意义

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即是保险利益。而一旦被保险人丧失了标的物的所有权,则丧失了保险利益,为了使保险合同继续有效,把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一并转移至保险标的受让人,这也体现了对保险利益原则的遵守。

2.“后属人”的立法意义

因为保险的基本职能为经济补偿职能,那么其主要作用不仅在于对个人损失的补偿,还在于稳定社会经济。由此可见保险合同是一种基于风险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合同,因而有必要对保险合同的转让施加限制,即当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显著增加时,保险人可以依据约定行使保险合同的变更权与解除权。

(二)我国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立法完善

从我国立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从“属人主义”到“从物主义”再到“先属人,后从物”的变化过程。我国的保险法律制度也由此不断得到完善。

但是,从现有司法实践中看,就现有的保险法律制度而言,尚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从保险标的转让到保险人行使合同变更权及解除权期间存在法律上的“真空期”

新《保险法》规定了保险标的转让的同时,受让人直接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这表明无论该转让行为是否导致危险显著增加,受让人的权利已然形成。而保险人只得在该转让行为导致危险显著增加时,根据第49条第三款的规定,要求行使变更或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而从被保险人或受让人告知到保险人行使权利期间,依然存在“真空期”,倘若此时发生由于标的转让引起保险事故增加的保险事故,受让人不得向保险人主张赔偿。

2.“显著增加”的标准

新《保险法》引入了危险“显著增加”的重要概念,这直接决定了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是否要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保险人以及受让人有重大意义,然而,怎样才算“显著增加”,这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势必会造成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混乱。

对于这两种情况,笔者认为对于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显著增加的情形,法律是否可以考虑适当的押金制度,保证受让人在这一“真空期”依然享有保险事故受偿的权利。对于“显著增加”,立法机关应当列举一些具体法律适用标准。

总之,立法完善的过程在于对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利益的平衡,只有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立法经验,才可以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实现保险合同当事人权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赵旭东.商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晓云.中国保险法律的修改与完善[J].法学杂志,2005.

[4]郑玉波.保险法论[M].台湾:三民书局,2006.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根据最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建设优秀课堂已经成为了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想要建设优秀课堂,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但现在仍然有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如何做好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这个问题还不甚明了,这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优秀课堂的比例低下。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初中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初中数学优秀课堂的建立起到辅助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要清楚的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首先要把理解的重点放在“设计”上。根据字典上的解释,设计是指“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根据这个解释,“教学设计”就应该是根据教学大纲对于课堂教学任務的要求,预先制定出来的能够适应教学任务要求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总称。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并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教学设计的各种不同理论体系。整个理论发展至今,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占据主要地位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计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我们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如何有效果、有效率地设计教学的理论和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它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案,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教学理论。

二、数学教学设计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关注到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分析知识类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知识类型有很多种,包括概念型知识、原理型知识等方面,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课堂知识的类型;二是分析教学内容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弄清楚本节课的知识的上乘下接;三是分析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数学体系中的思想方法是相当隐晦的,只有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从数学知识点中将他们提炼出来。

2.学生情况分析。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即学生在本节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的针对数学学习方面的能力,包括学生的知识底蕴、数学思想方法和对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二是分析完成本节教学目的学生所必需的认知能力;三是分析学生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后会产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之前,还要对学生的性格和学习习惯进行整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情况。

3.教学方法选择分析。数学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成数学的课堂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进行的课堂活动的方法和手段的统称。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所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一定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教学方法的分析。由此可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数学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理性特点,导致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和实际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的表述过程做到规范有序。

4.教学媒体、教具准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和教具就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抽象性的理论知识,是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辅助道具。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教学媒体和教具的准备也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所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根据网络上所能查到的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媒体和教具的运用占比非常大,达到了57.6%。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和教具的应用非常广泛,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果想要拿出一个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它们的利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所需要注重的各个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人宁出版社,2011.

[2]加涅著.王小明,庞伟国,陈保华译.教学设计原理[M].武汉:华东师范大宁出版社,2007.18-60.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2、高等特殊院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理性思考

3、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幸福感提升策略

4、关于“教育改革”引发的几点思考

5、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6、欧洲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概览

7、广西基础教育未来三年科学发展的思考

8、教育思想对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9、融合教育理念下普通幼儿园安置特殊儿童的困境和策略

10、20年将实现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

11、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2、中俄特殊教育立法内容及特点的比较研究

13、学前特殊儿童生态化保障体系建构的对策研究

14、浅谈城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构建

15、加强特殊教育装备工作 推动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16、以“新师范”建设引领广东教师教育改革

17、高校特教专业“全纳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18、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2010年工作要点

19、陕西省特殊教育资源整合的前瞻性研究

20、美国学前特殊教育体系述评

21、打造品质教育伴特殊孩子成长

22、“国培计划(2015)”云南省项目工作启动会在昆举行

23、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探析

24、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

25、高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6、高水平特殊教育专业群建设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27、近十年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现状的分析与启示

28、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公布

29、基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30、刍议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学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32、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

33、美国特殊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新动向

34、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35、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

36、区级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37、尽快制定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38、农村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3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0、特殊教育需要特殊的爱

41、福建省龙岩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42、残疾儿童教育公平的障碍因素

43、4~5岁健康聪慧孩子抚育要点

44、汕头推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发展

45、浅谈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46、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教育专项工作取得成效

47、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立法的完善

48、聚焦学生实际获得, 保障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在公平、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宜的教育

49、国外早期融合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报告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命;继承弘扬;新时期

一、研究背景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与高速增长的GDP和日益发达的经济不相适应地,中国社会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与人关系对立、人的精神生活空虚以及“国强文弱”“物阜德缺”的不平衡现象。[1]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侵蚀不断,市场经济促生了道德沦丧、腐败堕落、人情淡漠、迷心逐物等毒瘤,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信礼智勇”全面遗失,国人自古以来所崇拜的“君子”也销声匿迹。这无一不反映了我国关于人文教育的缺失,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遗漏。针对这种现状,教育部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2014年3月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2] 成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者。[3]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的作用和角色是不可忽视的,要充分发挥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融入每个公民内心,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教育的参与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2]与此同时,成人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功能,它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并更新与创造新的文化,使成人不断优化生存环境、优化生命存在的重要载体。[4]

(一)成人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规定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中成人人口的比例高达四分之三以上,而在校学生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如若将完善优秀传统教育的任务只寄托于在校学生的身上,恐怕无法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重任。而不能忽略的是,成人支撑着社会发展的主体部分,成人教育占据着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成人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最不可忽略的一种教育方式。于1997年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成人教育大会上,《汉堡宣言》曾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如今的时代,成人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它更是通往21世纪的“关键”,“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对培养有素养、有知识的公民,对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消除贫困、促进扫盲和保护环境都能够做出重要的贡献。”[5]由此可见,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是成人教育的一种责任,更是成人教育内涵的一项本质要求。所以,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发挥成人教育的引领作用,使之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全民族共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型社会,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 成人是未成年人的思想引领者,行为示范者,因此,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决定着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明天”

1.在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谓是首要的,甚至要超过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每一个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同样道理,如果父母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不认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很难使青少年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普通学校教育的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们是否能够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能否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与人生态度,一方面,直接决定了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间接影响了青少年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其自身品格素质的程度。教师身上同时肩负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和发扬的“明天”,因此,对教师本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3.社会环境中的成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未成年人社会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期间社会中的成人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重大的影响。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变量,它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他,它可造就人们的心理和人格,可以带给人们经验、知识和技能。最终使生物人变成社会的合格成员。”[6]因此,不管从成人自身的社会化出发,还是从成年人影响下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出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人自身的活动是造就社会氛围的首要因素,一个国家成人的文化素养决定着社会的文化氛围,而社会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个大教育环境则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也就直接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成人教育的重要使命

放眼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阵地;立足中国国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促進成人全面发展、不断优化自身存在为主旨的成人教育,无疑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倾全力而为之。[7]

(一)成人教育必须切实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要搞好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级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办学主体,都要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它摆上紧迫的工作日程,认真加以实施。

1.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成人教育之所以能在新时期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发挥了重要的引导组织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国外教育专家的一致首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科林·N·鲍尔认为:“在中国,有三方面的因素促成全面教育这一重大进步:政策上对教育的有力而持久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保证和用革新方法解决问题。”在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发挥好统一领导作用。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抓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要发挥“火车头”作用,须从三方面抓起:(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2)给予政策支持。要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3)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多地融入到教材中去,纳入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各办学主体必须认真实施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人学校作为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1)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2)全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话剧表演、观看纪录片等;(3)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入教学大纲,增加其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的比重;(4)提高师资水平,打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二)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扩大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范围

社会中可以用来进行教育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善于发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对公民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人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自学和自我教育能力,他们可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主加工,以达到将外界信息内化为自身文化知识或道德品质的目的。利用这一特点,将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转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遍及社会角落,成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熏陶、启迪。真正地建立一个处处可学习、时时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使成人在一系列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家国情怀、学会社会关爱、进行人格修养。

1.扩大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硬件方面的支撑。将公路、城市街道和小区的路牌标语设置成反应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诗词;在宣传栏中张贴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报;设计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挂历;出版贴近生活的挂图、读本等;在广播系统中播放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词;定期在城市和农村社区播放能够突显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电影纪录片等;使成人免费参观更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和名胜古迹等,进行文化熏陶;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期刊专题;组织成人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如读书会等专题活动;借鉴西方国家的大学推广教育,将高校的师资力量下移,成立地方讲座委员会,聘请高校专门教师走出大学为普通成人大众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

2.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体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在网站中开设趣味性专题栏目;播放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设立传统文化电视专题频道、专题节目等;拍摄播放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纪录片;开发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载体并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游戏等。

(三)进行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合理规划

1.德行优先,以引导成人公民“学会做人”为起点。“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立”,德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期间说:“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善恶,有强烈的道德主义感,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将德行教育放在优先重要的位置,从引导成人“学会做人”开始进行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重点抓好社区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区是成人共同生存、相互学习、频繁交往、密切接触的区域性环境,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学习型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社区已成为成人教育活动的重要领域。社区成人教育对社区文化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承担着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负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基层、普及到群众的重要职责。为了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切实提高成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社区成人教育应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重点加强社区成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使成人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修身立己、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等优良传统,进而实现成人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形成优良美德的有机统一。

3.注意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衔接。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将二者割裂甚至是对立起来的方式使不可取的。在实施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与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家庭中双亲和孩子之间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交流,而且也可以激发成人父母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另外,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与体验,在此过程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阐释。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但是在成人教育中“重理论文凭教育,轻文化内涵培养”的倾向似乎更加严重。然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学习理论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用正确的心态对待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简单地复制到大脑,而是要将其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内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内化为对社会、对他人的友好与关爱之情,将“正心笃德,崇德弘毅”内化为提高自身修养的原则,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求同存异,贵和上中”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实施成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阐释,鼓励成人在生活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切实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人。

参考文献:

[1] 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4):222-227.

[2]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教社科[2014]3号,2014-03-26.

[3] 雷丹.试论成人教育的人文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5-16.

[4] 叶忠海.成人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49.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的最后报告[J].北京成人教育,1998(12):12-15.

[6] 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0-88.

[7] 朱涛.论新时期成人道德教育[A].朱涛.成人教育:历程·思考·探索——朱涛成人教育研究论文自选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248-25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2、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3、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4、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

5、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6、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7、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8、巧借语文课堂东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9、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初探

10、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1、浅谈教师怎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2、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13、新时代高职学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研究

1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16、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7、浅谈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18、情境教育: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19、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0、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21、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22、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3、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探索

25、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分析

26、文化自信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7、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29、如何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30、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于美育

31、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32、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33、如何在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4、试论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德育相结合

3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36、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37、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38、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3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

40、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2、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4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4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

46、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47、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

48、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49、探讨如何加强中职生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2、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与优化

3、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4、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v状探究

5、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6、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调查研究

7、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信息技术标准研究

8、浅谈幼儿园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9、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实施与应用探究

10、刍议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深度融合探究

11、教育信息化2.0时代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2、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融合

13、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案例研究

14、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应用探究

15、幼儿园学前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思

16、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探析

17、幼儿园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18、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19、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疫情期间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21、幼儿园绘本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研究

22、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中的应用

23、“四度”策略,提升幼儿园信息技术整合效能

24、幼儿园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25、信息技术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融合研究摘要

26、“互联网+”时代 幼儿园信息技术需求研究

27、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28、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信息技术障碍类型与影响因素分析

29、关于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探讨

30、浅谈幼儿园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

31、浅谈幼儿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

32、幼儿园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探究

33、浅析幼儿园科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34、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35、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与改善建议

36、幼儿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思考

37、幼儿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绘本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38、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融合与实践

39、幼儿园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

40、浅析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提升策略

41、信息技术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分析

42、小议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43、浅谈幼儿园信息技术教学

44、幼儿园艺术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研究

45、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深度融合

46、幼儿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

47、试析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48、关于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

49、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

上一篇:动漫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绿化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