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重点范文

2023-09-20

医学影像技术重点范文第1篇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 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第三是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第四是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都明显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

5.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

⑴ 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⑵ 抗体浓度增加快;⑶ 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⑷ 下降期持久;⑸ 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⑹ 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⑺ 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6.TD抗原与TI抗原特性比较。

(1)T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2)抗体类型:IgG/IgM;(3)免疫应答的类型:体液,细胞/体液; (4)免疫记忆:有/无;(5)表位性质:T、B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6)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或脂多糖;(7)结构特点:结构复杂,半抗原-载体结构/结构简单,重复的半抗原结构; 7.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构:(1)基本结构: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与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Ig分子N端、轻链1/2和重链1/4或1/5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次序多变,所以称为可变区(V区),可特异性结合抗原。V区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与排列具有更高变化程度,故称此部位为高变区,其构建了抗体分子和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而可变区中其他部分的氨基酸组成变化较小,即为骨架区,他不与抗原分子结合。但对维持高变区的空间构型起重要作用。在Ig分子C端,其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称为恒定区(C区)。C区虽不直接与抗原表位结合,但可介导Ig的多种生物学功能。(2)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可将免疫球蛋白水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和1个可结晶片段(Fc)。

功能:(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可变区(V区)内的超变区可特异性识别、结合病原体或细菌毒素,可阻断病原体的入侵或中和毒素的毒性作用;(2)激活补体:IgG或IgM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溶解破坏靶细胞;③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作用;④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效应):IgG(Fab段)与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⑤穿过胎盘屏障和黏膜:人类IgG是唯一能从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分泌型IgA(SIgA)可通过分泌片介导穿越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发挥局部抗感染免疫作用。 8.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9.补体系统的三个激活途径。

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⑴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⑵ 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

4、C2,形成C 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 ,即C5转化酶。⑶ 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

6、C

7、C

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不依赖于抗体,以革兰阴性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等为主要激活物,在B、D、P因子的参与下,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3-C5~C9顺序发生级联酶促反应,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溶解破坏靶细胞。

MBL途径:MBL与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1、2)。MASP与活化的C1q具有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

4、C2,形成C 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 ,即C5转化酶。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

6、C

7、C

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10.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1)溶解靶细胞:膜攻击复合物可溶解破坏细菌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2)调理作用:C3b、C4b、iC3b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被具有相应受体的吞噬细胞识别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C3a、C5a具有趋化作用;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4)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免疫复合物可借助C3b与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并通过血液运送至肝脏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C3b参加捕捉,固定Ag到易被APC处理、提呈;C3b的裂解产物与B细胞表面CR2结合,参与B细胞的活化;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到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11.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 、C4b、 iC3b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C3a C5a C567具有趋化作用 1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理化性质:细胞因子是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分子量蛋白或多肽,约8~80kD。高效性:pmol水平即可显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局部性: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和邻近的细胞;短暂性:半衰期短,合成过程受到严密调控;复杂性:多样性;重叠性;双向性;网络性;抑制性调节。

主要生物学作用:(1)参与炎症反应:IL-

1、IL-6和TNF-α等为促炎细胞因子,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IL-8可募集中性粒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参与炎症反应;(2)抗病毒、抗肿瘤作用:IFN能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TNF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通过凋亡机制产生杀瘤作用。IFN-γ、TNF和IL-12等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3)刺激造血功能:各种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4)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IL-

2、

4、

5、6等可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IL-

2、IL-12和IFN-γ可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

13.HLA-Ⅰ类与Ⅱ类分子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1)HLA抗原的分子结构:HLA-Ⅰ类分子由1条重链(α

1、α

2、α3)和1条轻链(β)组成,可与内源性抗原肽(8~12aa)结合。HLA-Ⅱ类分子由1条重链(α

1、α2)和1条轻链(β

1、β2)组成,可与外源性抗原肽(12~17aa)结合;(2)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①抗原加工和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APC)内,HLA-Ⅰ类和Ⅱ类分子分别与內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结合,形成抗原肽-HLA分子复合体,转运至APC膜表面,分别供CD8+T细胞和CD4+T细胞识别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②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T细胞的TCR在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时,还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称之为MHC限制性。其中,CD8+T细胞只能识别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CD4+T细胞只能识别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③引发移植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时,HLA-Ⅰ类和Ⅱ类抗原作为同种异型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效应T细胞(CTL)和相应抗体,通过细胞毒等杀伤作用使供体组织细胞破坏,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14.T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亚群及其生物学功能: 表面标志:(1)TCR:不能直接识别结合抗原肽,只能识别结合APC膜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2)TCR辅助受体:CD

4、CD8等。CD4是识别结合MHC-Ⅱ类分子;CD8是识别结合MHC-Ⅰ类分子;(3)共刺激分子:①CD28分子:可与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B7-1/B7-2(CD80/CD86)互补结合并相互作用,为初始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②CD40L:可与B细胞表面CD40分子相互作用,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亚群:T细胞的分类依据:(1)TCR肽链组成:①αβT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②γδT细胞: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2)是否接受过抗原刺激或接受抗原刺激后的分化情况:①初始T细胞(Th0细胞);②效应T细胞(如CTL);③记忆性T细胞:再次与相应抗原相遇后,迅速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产生免疫效应。(3)表面分子与功能:①CD4+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结合天然抗原分子,只能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CD4+Th1分泌Th1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可介导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抗病毒和胞内菌感染的作用;CD4+Th2细胞分泌Th2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②CD8+T细胞:可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CTL只能识别结合APC或靶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作用机制: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使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高表达FasL和TNF-α,诱导靶细胞凋亡。 15.效应T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CTL: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高表达FasL,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主要杀死胞内菌、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2)CD4+Th1细胞:可释放IL-

2、IFN-γ、TNF-α/β等细胞因子,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其中,IFN-γ可活化巨噬细胞,杀死可逃避抗体和CTL攻击的胞内病原体;(3)记忆性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增殖分化过程中停止分化而成为记忆T细胞。当其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后,可迅速增殖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发挥强烈、持久的免疫应答。

16.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及其功能。

表面标志:(1)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B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其化学本质是膜表面免疫球蛋白。与TCR不同的是,BCR可直接识别结合抗原分子表面的构象或线性表位;(2)BCR辅助受体:CD19-CD21-CD81复合物是BCR辅助受体;(3)共刺激分子:CD40分子,可与活化的CD4+Th2细胞表面的CD40L互补结合,产生共刺激信号,即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亚类:B1细胞(CD5+)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无抗体类别转换;无免疫记忆;无再次应答;对TI2抗原及某些自身抗原应答。 B2细胞(CD5-)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有抗体类别转换、免疫记忆和再次应答;有抗原提呈和免疫调节功能。 17.B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合成分泌抗体,产生体液免疫效应: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活化的CD4+Th2细胞辅助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2)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通过BCR直接识别结合和摄取抗原,并加工处理成抗原肽,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4+Th2细胞识别,从而启动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3)免疫调节作用:产生IL-

1、IL-6等细胞因子。 18.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1)无特异性: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对“非己”异物的识别缺乏特异性,即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均可应答。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即区分“自己”与“非己”成分。PRR主要包括Toll样受体、甘露糖受体和清道夫受体等。PAMP是指病原微生物表面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革兰阳性菌的磷壁酸和肽聚糖、细菌和真菌的甘露糖、细菌非甲基化DNACpG序列、病毒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等;(2)作用迅速;(3)无记忆性。

19. 免疫应答的类型。

(1)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2)适应性免疫: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为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二道防线。 20.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1)固有免疫耐受:①缺乏识别自身抗原的受体:吞噬细胞表面缺乏识别宿主正常细胞的受体,使自身抗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②正常细胞表面存在抑制性受体:NK细胞表面存在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可识别正常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活化并传递抑制性信号到细胞内,因而不破坏正常自身细胞;(2)适应性免疫耐受:①中枢免疫耐受:未成熟的T、B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内发育成熟过程中,能识别自身抗原的细胞克隆被清除或处于无反应性状态;②外周免疫耐受: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细胞克隆失能是外周免疫耐受的重要机制。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第一信号:TCR-抗原肽-MHC分子;第二信号:CD28/B7)。在缺乏第一信号(如自身细胞不表达MHC-Ⅱ类分子)或第二信号(如正常组织表达水平低)时,IL-2合成受阻,导致T细胞不被活化,而处于无能状态,产生免疫耐受。

21.何谓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异常可能发生。

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形式,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免疫调节异常可导致免疫应答过强或过弱,过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病或超敏反应,过弱会发生免疫缺陷。 22.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无需抗原预先致敏,NK细胞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而对宿主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在抗体存在时,可通过ADCC作用,非特异定向识别杀伤与IgG类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靶细胞。杀伤机制主要有:(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2)Fas与FasL途径;(3)TNF-α与TNF受体途径。

23.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

答: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为: 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可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的复合物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4.四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概念:主要由IgE介导,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以下特点:(1)发生快、消退快;(2)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的组织损伤;(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发生过程:①致敏阶段:变应原刺激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类抗体。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②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反应,释放生物活性介质;③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产生以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为主的生物学效应,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1)常见疾病:①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②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③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④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性水肿;

(2)防治原则:①变应原皮肤试验;②脱敏治疗;③药物治疗。 Ⅱ型超敏反应:(1)概念:是由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免疫病理反应;

(2)发生机制:①参与成分:A、靶细胞表面抗原:靶细胞固有抗原:包括同种异型抗原(如ABO和Rh血型抗原、HLA抗原)、自身抗原(如微生物感染所致)和异嗜性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药物、微生物等吸附在细胞膜上成为复合抗原;B、参与的抗体:ABO血型为天然抗体IgM,其他抗原以IgG为主;②靶细胞损伤的机制:A、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B、调理吞噬作用;C、ADCC效应;

(3)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Ⅲ型超敏反应:(1)概念: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等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发生机制:①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A、抗原:游离存在的可溶性抗原;B、抗体:IgG、IgM、IgA;C、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可沉积于血管基底膜、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囊膜;②组织损伤机制: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C3a、C5a等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充血和水肿;同时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引起组织损伤。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3)常见疾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Ⅳ型超敏反应:(1)概念: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引起以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

(2)特点:①反应发生迟缓(48~72h);②抗体和补体不参与反应;③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3)发生机制:①效应T细胞的产生: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菌、病毒感染细胞、肿瘤抗原、移植抗原、化学物质等)经APC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提呈给T细胞,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即CD4+Th1细胞、CD8+CTL和记忆性T细胞。该过程为致敏阶段,约需10~14d;②效应T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CD4+Th1细胞可释放IL-

2、IFN-γ、TNF-β、GM-CSF等细胞因子,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高表达FasL和TNF-α,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

(4)常见疾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25.自身免疫病的共同特点。

自身免疫过程通常通过盖尔及库姆斯二氏分型的Ⅲ型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自身组织(自身抗原)先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自身抗体产生,此两者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再引起组织损伤。自身免疫也可通过Ⅳ型变态反应机理,直接因淋巴细胞的激活而发生。关于自身免疫过程发生的机理,有多种学说:

①禁忌细胞系学说。身体中出现突变淋巴细胞,并由于某种刺激而增殖活跃起来。由于这种突变淋巴细胞系抗原结构上的异常,使它将正常的自身组织认为异体,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②隐蔽抗原学说。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只有曾受淋巴网状系统检验的组织才被识别为自身组织,受到保护。有些器官和组织,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晶体、精子等,在胚胎期没有被免疫系统识别,因此不受保护,一旦因为感染、外伤等原因,这些组织的自身抗原释放入血液或淋巴液,就可刺激产生自身抗体,造成组织损伤。 ③自身变异学说。正常组织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刺激而发生变异,被免疫系统识别为非自身组织而受到排斥。

④免疫清除功能障碍学说。由于免疫缺陷,不能有效地清除突变的淋巴细胞或抗原,导致自身免疫过程。

⑤交叉反应抗体学说。由于机体的某些组织成分与外界抗原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当机体清除外界抗原时,同时损伤了这些具有相似抗原性的自身组织。

2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及其机制。 病原体:HIV 免疫学异常:由于CD4分子是HIV受体,AIDS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CD4+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CD4+细胞包括CD4+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发生机制:免疫细胞表面是CD4分子是HIV外膜糖蛋白的主要受体,故病毒主要侵犯宿主CD4+T细胞和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DC和神经胶质细胞。HIV入侵靶细胞有赖于靶细胞表面某些辅助受体(CXCR4和CCR5)参与,其机制为:HIV外膜gp120与靶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同时与靶细胞表面CXCR4和CCR5结合,继而fp41插入细胞膜,使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融合,病毒得以入侵。 临床特点: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症状期,AIDS期(机会感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异常)

诊断:主要依据病原体的生物学。CD4/CD8比例倒置。 27.列举4种具有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比较其特点(膜分子、分布、杀伤特点等)。

答:

1、CD8+ CTL 是一种效应性T细胞, 以CD8为主,分布在外周血,能特异性直接破坏靶细胞。

2、NK 自然杀伤细胞, 以CD16 CD56为特征性分子,不需要抗原致敏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无特异性,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和外周淋巴器官。

3、巨噬细胞: 广泛分布在各组织中,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非特异,可以通过吞噬、ADCC或者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杀伤靶细胞。抗感染,抗肿瘤。

医学影像技术重点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护理管理。方法:分析2008-2011年间的感染状况,选择2005-2007年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采取环境污染的控制、交叉感染的控制、各种管道留置感染预防控制、口腔肛周等特殊部位感染控制及必要的营养支持,强化护理管理等措施。结果:本组2008-2011年间住院患者感染率20.5%,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42.5%,感染归因死亡率7.3%。与2005-2007年资料(住院患者感染率23.6%,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率49.1%,感染归因死亡率10.0%)回顾性对比,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率与感染归因死亡率明显下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点监控,强化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感染。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预防;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37

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以来,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实施,更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而血液病房由于其特殊的患者群体,患者大多接受抗肿瘤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常处在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状态,部分患者因原发疾病的因素以及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机体免疫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使血液科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明显比一般病房要高,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08年后,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加强感染预防、强化护理管理,以期降低感染率。现对患者资料进行系统回顾,总结预防控制和护理管理对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8-2010年入住血液科1450例患者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616例,其中男330例,女286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29岁。原发疾病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19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3例,多发性骨髓瘤3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7例,淋巴瘤38例。其中337例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0×109/L,279例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合并多脏器衰竭23例,低蛋白血症32例,持续中性粒细胞降低期间接受腹部手术4例。

1.2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对住院期间合并感染的616例患者逐项填写感染综合信息调查表,并进行分析。

1.3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1.3.1交叉感染的控制对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超过7 d的患者,安排入住层流病床,已发生感染的患者,立即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分病房隔离。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长,经气管插管抽吸痰液,由术者操作带入污染源而致肺炎的机会较高,而气管切开、吸痰或雾化吸入治疗时,医源性感染的机会更多,应该严格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消毒手套,用一次性吸痰管。应用完全密闭式或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的装置,可减少交叉感染。血液病化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有时无法判断从何环节受到感染,因此,医务人员应该高度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杜绝污染源。

1.3.2环境污染的控制血液病区病房环境安静,阳光充足,和外界相对隔离。一般病室设床位2~3张,床和床之间用屏障分隔开,每个房间设置空气净化器或定期应用空气消毒器进行房间空气净化处理。墙、柜、床定时使用消毒液擦拭,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1 h/次。严格限制进入病房的非医疗人员。重点房间配制无菌层流病床及室内专用拖鞋。医护人员衣帽和口罩整齐,无菌操作前,坚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不同患者或直接接触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前后,必须认真洗手。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健全本科室的各项制度,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管理制度,医用废物分类收集、分类装置、分类标示以及工作人员工作中对医用废弃物处置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等,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纳入科室感染控制质量管理范畴。

1.3.3积极预防口腔、肛周及呼吸道感染在患者耐受情况下,鼓励做胸式呼吸,训练(示范)每日至少4~6次,做深呼吸运动,增加肺活量,每次做10次,2~3次/d,训练强度由小到大,运动后心率<120次/min,不感到心慌、气短和疲劳为限;练习有效咳嗽排痰:(1)缓慢深吸气,以打开气道,使肺部膨胀;(2)憋气,以建立胸部和腹部的压力;(3)压迫腹腔,使腹肌收缩紧张;(4)咳嗽,此时胸内压达到高峰,打开声门,使气流快速冲出。

1.3.4重视营养对原发病危重的患者以及营养低下的患者,积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对患者病情应采取早评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四早”方式进行处理。

1.3.5加强心理护理白血病化疗后,患者体质虚弱,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几乎都有情绪不稳定,尤其是化疗相关副作用明显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疏导,耐心劝解,给予鼓励,帮助其克服恐惧、烦躁心理,并正确引导家属积极参与解释工作,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人的爱,乐观向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

1.4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61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感染29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42.5%,同期血液科总住院人数为1450例,总感染率为20.5%,感染归因死亡率为7.3%。与2008年以前的资料回顾性对比,本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及感染归因死亡率显著下降,详见表1。

2.2综合评价2008-2011年期间,不同病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这些差异可能与疾病本身的凶险程度、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及相关治疗所导致的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有关。

表22008-2011年间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不同病种感染率

病种 患者(例) 感染(例) 感染率(%)

急性髓性白血病 190 86 45.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63 97 59.5

多发性骨髓瘤 36 24 66.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02 34 33.3

再障 87 36 41.4

淋巴瘤 38 20 52.6

3讨论

由于恶性血液病导致白细胞质和量的异常,加之化疗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免疫力,抑制骨髓造血,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同时又因多种侵入性操作,附加更多感染机会,使此类患者感染率及相关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内科疾病患者[1]。有文献报道,感染率高达41%,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血液科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只有全面综合性预防与重点性预防结合起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医院感染才会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血液病尤其是恶性血液病的缓解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在实际工作中,从加强感染预防、强化护理管理入手,充分认识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罹患感染的特殊宿主因素,采取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之间隔离、病区物品及污染污物管理、患者营养状况的管理以及口腔肛周与呼吸道的感染预防、加强心理护理等方法,尽量将感染率降低。结果证明,加强预防及强化护理管理后,总感染率由23.6%降低为20.5%,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和感染归因死亡率明显降低,二者回顾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感染归因死亡率的降低可能说明两方面问题,即发生重症感染的病例减少及感染直接引起的死亡病例减少。

对于血液科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除常规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高白细胞,缩短骨髓抑制期,降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外,从护理学角度看,还要积极寻找预防感染的措施,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3]。通过以上两组对比分析发现,尽早积极采取一系列预防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率,以下几点尤为重要:(1)重视个性化心理护理,把心理干预纳入护理常规,及时缓解或消除患者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明确配合治疗的意义,了解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强化病区护理管理,各种操作规范化;(3)化疗前,即对患者实施各项防护措施,全方位减少患者接触病原菌的机会,进而预防感染发生;(4)特别注意口腔、肛周、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张士华,马新娟.血液病护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1-165.

[2] 胡龙华,王文丁,贾坤如,等.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与白细胞数关系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191-192.

[3] 侯英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30.

(收稿日期:2012-02-13)(本文编辑:李静)

医学影像技术重点范文第3篇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侧位拇指朝上,肘部弯曲成90度,前臂近端及肘部和肱骨远端成侧位紧贴暗盒面上,肘关节至于暗盒中心处。

中心线:经肘关节垂直射入

2、头颅骨后前正位摄影要点?

2、体位:病人立位右前胸转向前,紧贴立位摄影架面板或暗盒面,使冠状面与面板呈45度。右手背放于臀部,曲肘内收,左手上举抱头。保持身体稳定。暗盒前缘应包括左侧胸部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肩胛骨下角高度水平射入

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要点?

3、体位:病人俯卧前额及鼻尖贴在摄影床面上,两上肢弯曲放于胸部旁边,两手扶床面保持身体稳定,头部正中失状面与摄影床面正中线重合并垂直。听眦线垂直于床面,暗盒上缘超过颅骨顶部,下缘超过颏部。

中心线:经枕外隆突垂直射入暗盒

4、腰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4、体位:病人仰卧于摄影床上,将身体正中失状面于床面正中线一致并垂直,两上肢放于身旁躺平,使冠状面与床面平行,下肢弯曲,脚踏于床面并分开,脚尖多并拢。 中心线:经脐上3CM垂直射入

5、肺后前位X线摄影要点?

5、体位: 病人立于摄影架前,双脚分开,前胸紧贴摄影架面板,头稍后仰,下颌置片盒上缘,双肩部自然下垂,两手背放于髂骨处,上臂及肘部内旋,将肩胛骨移向外侧,身体正中失状面与摄影架面板正中线重合并垂直

中心线:经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中心水平射入,深吸气屏气后曝光

1.CT值:对于某组织,若具有线衰减系数组织,则该组织的CT值定义为:CT=( 组织-水)X k/水。水表示水的线衰减系数,k是分度系数,一般定为1000。

2.窗口技术: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

3.窗宽和窗位:窗口中心的CT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值范围称为窗宽。

4.层厚: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线束的厚度。

5.层间隔: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6.重建矩阵:重建矩阵是图像重建时所采用的代数矩阵。

7.视野(FOV):是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围。

8.螺距: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

9.重建间隔:定义为被重建的相邻两层断面之间的距离。

10.空间分辨力: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1.密度分辨力: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2.平扫:是指不用注射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检查,是CT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部位的CT检查。

1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4.增强扫描:是指经血管(一般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多采用团注法,即在短时间内一次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静脉血管,然后再进行CT扫描。

15.定位像扫描:定位像扫描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静止不动、被检者随着检查床在扫描孔内匀速移动时,球管同时曝光而得到的一幅平面图像的扫描方式。

16.螺旋扫描:又称容积扫描,由于扫描轨迹呈螺旋状而命名。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连续产生X线,连续采集产生的数据,而被检者随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扫描方式称为螺旋扫描。

17.轴位扫描:指横断面的扫描,是X线球管曝光扫描时,环绕被检者检查部位一周扫描出一幅图像,然后移动一定床位后静止,X线球管再曝光旋转一周产生下一幅图像,周而复始,直至所确定的检查部位全部扫描完成为止。

18.薄层扫描:是指对微小病灶和病变的细微结构选用小的层厚进行的扫描。

19.高分辨力扫描:是指用较薄的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较小的扫描视野(FOV)、高空间分辨力算法(即骨组织重建算法)重建的一种扫描方式。

20.靶扫描:是指在扫描检查时选用较小的扫描视野,缩小扫描范围,以便获得清晰放大图像的扫描方法。

21.加层扫描:是指在已经扫描过的两层或多层图像中间,再进行一层或数层的扫描,以了解某个层面的病变结构。加层扫描的层厚,通常小于原扫描的层厚,以显示层面间较小的病灶。

22.多平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CT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该重组层面以外的数据则一概忽略。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就好像重新做了一组其它方位的断层扫描。

1.简述CT图像的特点?

答:CT图像是断面图像。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断面图像。CT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通过CT机的图像后处理软件,还可以获得诊断所需的多方位(如冠状面、矢状面)的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力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CT图像是灰阶图像。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组织和器官对X线的吸收程度。CT图像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图像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使密度差别比较小的人体软组织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组织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CT值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可作定量分析。

2.什么是线束硬化伪影?

答:线束硬化伪影在图像上通常表现为骨性结构间宽条状伪影或暗色区域。典型的例子是扫描颅底时,在两侧颞骨之间常出现此类伪影。形成线束硬化伪影的原因是由于X线束光谱较宽,当照射到较厚的物体特别是骨骼时,因不同波长的X线的衰减不同,造成X线束光谱的平均能量增加所致。

6.CT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答:(1)被检者在进入CT扫描室前,必须换鞋或穿鞋套,以保持CT室内清洁,防止大量的灰尘进入机器内,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

(2)除去被检查者检查部位的金属饰物以及对X线有影响的各种物品,如硬币、钥匙、金属纽扣、金属发卡、项链及含有金属物质的膏药等。并嘱咐被检查者妥善保存,防止掉入机器和检查床内。

(3)对于婴幼儿童被检者,应在自然睡眠安静时,作CT检查。对于无法自然睡眠的婴幼儿童和躁动不安的被检者,可请临床医生协助给予镇静,以使检查能够顺利完成。

(4)对检查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包括扫描时机器发出的噪声和增强扫描时注药瞬间的

感受等,消除被检查者的紧张情绪,使其在整个扫描过程中保持安静,身体固定不动,使检查能够顺利完成。

(5)对于胸、腹部被检查者,必须做好呼吸训练,使其在扫描时,能根据机器自动录音的指令或者指示灯的指示做好屏气动作,防止扫描过程中,喘气造成膈肌上下运动,使图像产生伪影。

对于无法配合的急症、哮喘或老年被检者,应使用快速扫描,缩短扫描时间,以提高CT图像质量。

1.核医学:是研究核素及核射线在医学诊断、治疗以及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随着核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医学生物学技术发展而迅速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

2.影像核医学:又称为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医学成像,从而完))成疾病诊断及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1.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在人体内正常或病变组织内血流、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差异而进行体外观察的过程。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由于其标记化合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天然化合物的生理活性相同,能够参与体内的正常或异常的代谢过程,能够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的组织、脏器内部,在体外通过探测装置探测所观察脏器或组织放射性浓度的差异,并以一定的方式成像,可以获得有关脏器或病变组织的大小、形态、位置、功能代谢情况的核医学影像。

3.简述γ相机的工作原理?

答:γ相机,是核医学显像的最基本的仪器。γ相机通常由准直器、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放大器、X/Y位置线路、脉冲分析器、显示器等组成。准直器位于晶体之前,允许特定方向上的光子通过。通过准直器的γ射线被探头晶体转换成光子。通过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将信号放大到108~109倍。初步放大的电信号被传送给主放大器,并经主放大器进一步放大,进一步传递给X/Y位置线路,位置线路可以明确脉冲发出的具体位置。利用脉冲分析器对一定能量的脉冲选择并被记录下来,传递给显示装置得到二维图像。

(六)根据显像的放射性核素射线种类,可以分为:

1.单光子显像指采用发射单光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探测单光子的显像仪器如γ相机与SPECT进行的显像。

2.正电子显像指采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探测正电子的仪器如PET、符合线路SPECT进行的显像。

15.简述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重点范文第4篇

学医三年觉天下无不可治之病,行医三年觉天下无可用之方,这句老古话说出了我那种随着阅历增长过程中的复杂心情,因此我觉得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增加扎实和广泛的临床知识、加强超声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诊断水平的必备条件。在检查过程中,注重定位—定性—鉴别诊断思维方式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做起,有些疾病的定位是很容易的,但有时候却是很难,如位于肝脏、右肾和右侧肾上腺交界处的病变,定位就相当不易。患者是我们医生最好的教科书,我一直坚信良好的态度、积极而饱满的工作热情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关键,用心仔细扫查、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结合病史直至做出一个准确的超声诊断。

起步之初,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将所见到的异常报告手抄一份,工作站的另外保留,等到一年、两年或者进修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就有了新的体会,以时间换空间。在湖北省妇幼学习的时候陈欣林主任就经常教导我们要持之以恒的做好每件事情,如果在超声中发现了问题,我们要寻找分析可能的原因,尽量为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进行相关学科会诊与处理。

医学影像技术重点范文第5篇

安康市卫生技术学校

影像专业毕业自荐材料

姓 名

学 历 大 专

主修专业

影 像

求 职 信

尊敬的安康市中医院领导:

您好!

我是安康市卫生学校临床系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名应届专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单位的一些初步了解,本人希望能去贵单位工作,为单位尽一份力。为便于各位领导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五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物理学、电子学基储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等课程。

通过学习,本人系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谙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学、dsa、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能成为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紧张的学习并没有妨碍我社会实践,我曾一度担任校勤工俭学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及寝室长职务,成功地组织了多次集体活动,并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

五年的学习是短暂的,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我,还没有太多的一线工作经验,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学,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我热爱贵单位提供的职务,真诚希望能够成为您领导下的一员,为贵单位添砖加瓦,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值此附上简历一份,冒昧求职,希望您能给我一次机会。

如能蒙您不弃,有幸成为您的职员,我将不负厚望,踏踏实实做好属于自己的这份工作,为贵单位的腾飞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殷切期待您的佳音。

祝贵单位事业兴旺发达、祝您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自荐人:朱 添

医学影像专业

个人简历

★ 个人情况

★学习经历

? 2006.9-至今 安康市卫生学校

? 2003.9-2006.7 汉滨区附属中学

? 1997.9-2003.7 安康师范附属小学

★专业技能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家庭状况

★获得荣誉

自我鉴定

本人在校期间,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方针、路线和政策,政治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各项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并参加了学院党委举办的党员培养发展的对象。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及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在“立志立德、求真求精”八字的鞭策下,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以“热情、求实、尽职”的作风,积极完成学校和年级的各项任务,在临床实习期间,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临床上级医生学习,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我崇尚的理念。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 篇二:影像技术自荐信1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百忙中垂阅我的自荐书,当您亲手开启这份自荐书,将是对我过去的检阅,相信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当您合上这份自荐书的时候,也许已经为我打开了通往机遇与成功的第一扇大门。初出茅庐的我热切盼望着能在临近的社会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因此,如能加盟其中,将是我的成功与荣幸。

我叫 ,我将从 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毕业。两年医学影像技术理论和一年的实习学习形成了我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习期间,我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使我熟练掌握了医疗器械的操作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与临床相结合来诊断。目前已熟练掌握普通x射线、ct、核磁共振,基本掌握了b超的诊断和操作。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学习生涯中我曾任傍岸,成功地参加了无数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计算机和摄影是我的爱好与特长,自学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photoshop等软件的应用和业余摄影等,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提高工作效

率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我即将离校的时候,我携带着学到的知识和年轻人满腔的热情与梦想,真诚而又衷心地向贵单位自荐。

尽管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很自信,我相信我有能力在贵院干得出色。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职尽责,让您满意。在此,我期待您的慧眼垂青,静候佳音。贵院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明达的择人理念,使我坚信到贵院工作是我的明智选择。怀着自信我向您推荐自己,如果有幸成为贵医院的一员,我愿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虚心劲责、勤奋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作性,竭力为医院的发展添一份光彩。

最后祝:贵院事业兴旺发达,您工作顺利!期待早日答复!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年 月 日 篇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自荐信

尊敬的医院领导:

您好!

我是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感谢您关注我的自荐书,希望这是我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良好开端。 四年大学的临床及影像学理论学习扎下了我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年的实习工作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影像科先进的影像器械和带教老师丰富的影像诊断知识、临床经验,使我受益匪浅,对临床各种常见病的超声,x线,ct,mri等影像学表现,操作技能及诊断技巧都有了扎实的掌握;同时对影像核医学及介入放射学基本知识及技能也有一定的掌握。在临床科室的认真学习也使我对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的处理。认真负责、动手能力强、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使我赢得了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

大学期间我曾参加了多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也多次获得了优秀学生奖学金,赢得了优秀共青团员、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我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能熟练掌握windows2000、windowsxp操作系统,能使用excel、photoshop、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图文处理、表格设计、网页制作等工作,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诚挚地希望能成为贵院医疗科研队伍中的一员, “救死扶伤,恪尽职守,一生济事”,为贵院的医疗发展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此致

敬礼

林小姐

敬呈 2009年5月8日

篇四:影像专业自荐信

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阅我的自荐书,希望这没有占用您太多的时间。 我叫xxx,是xx大学医学院xx年届毕业生。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圆满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四年理论学习和一年临床实践让我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模式, 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的实习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期间,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熟练掌握了医疗器械的操作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目前我已熟练掌握b超、cr、dr、数字胃肠道造影、西门子多层螺旋ct(中文操作系统)、ge16排螺旋ct(英文操作系统)、open mark开放性磁共振(中文操作系统),同时可以利用后处理系统做出需要的图像效果,尤其是骨关节三维重建及cta血管重建等。简言之,我可以独立完成拍摄、图像后处理、诊断等工作环节。

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紧张的学习并没有妨碍我社会实践,我曾一度担任校勤工俭学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及寝室长职务,成功地组织了多次集体活动,并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同时计算机和摄影是我的爱好与特长,自学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photoshop、会声会影等软件的应用,我相信有了这些先决条件,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五年的学习是短暂的,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我,还没有太多的一线工作经验,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学,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我热爱贵单位提供的职务,真诚希望能够成为您领导下的一员,为贵单位添砖加瓦,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值此附上简历一份,冒昧求职,希望您能给我一次机会。

如能蒙您不弃,有幸成为您的职员,我将不负厚望,踏踏实实做好属于自己的这份工作,为贵单位的腾飞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殷切期待您的佳音。

祝贵单位事业兴旺发达、祝您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医学影像专业 篇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自荐信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自荐信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自荐信

尊敬的医院领导:

你好!

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垂阅我的自荐信!让我有机会向您介绍我自己!

我叫liang ,是**市卫生学校黎塘校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0届毕业生。作为一名满腔热情的医学生,我乐观、自信、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协调沟通方面的特长,并且有较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毕业在即,面对新的人生选择和挑战,我信心十足。

从进入学校的那天开始,在学校的严格要求下,我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入校园记者团,在社团里,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也完善了知识结构,在社团成员中获得了广泛好评。经过两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书籍,以进一步提高自己,因为表现优良好,多次荣获校级和市级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称号,于2009年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政府颁发的奖学金,这是对我各方面的肯定,更是对我前进道路上莫大的激励。在将近一年的临床实践中,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在科室主任及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系统的x线机、ct、普通b超、心电图的学习,懂得了机器的操作及相关注意事项,掌握了各种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方法和报告书写,在实习过程中还积极参加了医院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勤于思考善于结合对应专业理论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更牢固的掌握。同时认识到做为一名医生,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深切体会到医学生誓言中的精神实质,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同理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及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关心、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病友。整个实习过程中没有发生医疗事故,实习总评优良。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热爱我的医学事业,我坚信只有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才符合社会发展及贵院的需要。

医学是一项伟大的人生使命,我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才华。给我一次展现才华的机会吧,我必将还你以夺目的光彩!

医学影像技术重点范文第6篇

一、选择题

1.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A毫安值B千伏值C焦-片距D曝光时间

2.X线照片的灰雾度增加,与下述哪项原因无关

A曝光不足B显影液陈旧C定影时间过长D暗室红灯过亮。

3.下述哪项措施,无助于提高X线照片的清晰度

A小焦点投照B使用虑线器C缩短焦-物距D缩短物片距

4.CT扫描与普通体层摄影相比较,其最大优点是

A密度分辨率高B空间分辨率高C成像速度快D显像功能全

5.直接X 线放大摄影,其影像放大率取决于

A 物-片距/焦-片距B 焦-片距/焦-物距C 焦-物距/物-片距D 物-片距/焦-物距

6. 体层摄影层面厚度的控制取决于

A旋转轴高低B旋转角度大小C曝光时间长短D 球管运动轨迹

7.腰椎前后位投照,病人双髋双膝部微屈,其目的是为了

A显示椎间盘B显示小关节C增加反衬角D缩短物-片距

8.焦-片距增大一倍,X线胶片感光量相应

A增加1/2倍B增加1/4倍C增加1/8倍D减少至1/4

9.指出下例哪块骨骼不是眼眶的构成骨

A额骨B颞骨C筛骨D上颌骨

10.关于散射线的描述,下述哪项不正确

A散射线是X 线穿透人体后发生的续发射线B散射线的波长比原发射线长C散射线发生的量与穿透肢体厚度成正比D无感光和电离作用

11.增感屏的保护措施,下述哪项不正确

A存放通风处,防止受潮霉变B温室10~35°C间,防止高温龟裂C干燥使增感屏作用锐减D保持关闭、立放,定期清洁屏面。

12.定影液的PH值为

A弱酸性B强酸性C中性D弱碱性

13.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正常肾盂肾盏显影时间,

A.1~2分钟B.5-10分钟C7~30分钟D.30~60分钟

14.枕骨骨折的最佳摄影位置是

A.前后位B.后前卫C.水平侧位D汤氏位

15.腕关节尺偏位主要观察

A.舟状骨B.月骨C.三角骨D.豌豆骨

16.足内斜位片足底面与暗盒的夹角为()度。

A.25B.30C 35D.45

17.踝关节正位片中心线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_______处,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A.向上2cmB.向上1cmC.水平处D.向下1cm

18.髋关节正位拍片中线通过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____处

垂直射入。

A.向外6cmB. 向外2.5cmC.向外3.5cmD.向内3cm

19.颅骨侧位片中心线经外耳孔______________处垂直射入。

A.向前2.5cmB向上2.5cmC向前向上2.5cmD.向下2.5cm

20.剑突与肚脐间连线中点相当于____椎体高度。

A.胸11B.胸12C.腰1D .腰2

21.口服胆囊造影常用造影剂为

A.碘化油B碘苯脂C.碘番酸D.泛影葡胺

22.透视检查时,为了减少病人和医生所受的辐射量,下列哪项措施不恰当

A.充分暗适应B.高千伏(80kv或以上)低毫安(2mA或以下)透视 C.尽量缩小光圈D.缩短焦-皮距离

23.双侧髂骨棘连线的中点相当于______椎体高度

A.腰4.5椎体间隙B.腰3.4椎体间隙C腰4D腰5 骶1

24.显影液常用保护剂为_______

A硼酸钠B.氢氧化钠C.亚硫酸钠D.氯化钠

25.心脏右前斜位拍片身体的冠状面与暗盒的夹角为 _____度

A.30B.45C.60D.70

26.腰椎正位拍片,中心线经__________处垂直射入。

A.脐孔水平B脐孔上1cmC.脐孔上3cmD.脐孔下3cm

27.疑有颈椎骨折的病人拍摄侧位相时应采取__________

A.常规侧位B.仰卧水平侧位C仰卧后前位D常规斜位

28.眼眶正位摄影下列哪项投照位置最佳

A.听眦线与暗盒呈30度B.听眦线与暗盒呈45度C听眉线与暗盒呈30度D听眉线与暗盒呈45度

29.拍摄胸部正位片时需_____

A.吸气后屏气曝光B.呼气后屏气曝光C.平静呼吸下曝光D.吸气时曝光

30.拍摄跟骨轴位时中心线向头侧倾斜______度,经跟骨中心射入暗盒中心。

A.30-45B.20-45C.20D.60

31.拍膝关节正位片时中心线对准_____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A.髌骨上缘B.髌骨下缘C.髌骨上缘1cmD髌骨下缘1cm

32.高千伏摄影主要用于哪个部位的检查

A.胸部B.乳腺C.骨骼D. 四肢软组织

33.下列脏器或组织哪个不能在平片中显示出来

A.籽骨B.肾脏C.甲状软骨D.胆囊

34.使用CR的摄影对哪些信息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胸片

A.肺间质纤维化B.间质性肺炎C.肺结节性病变D.肺泡病变

35.下列疑似胃溃疡最初选用的检查方法

A.X线平片摄影B.CTC.B超D.口服钡剂造影

36.CR摄影与常规X线摄影不同之处在于

A.用影像板代替胶片B.X线发生器不同C.人体X线吸收数不同D.于CR图像的观察分析不同

37.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观察左房的最佳位置是

A.胸部左前斜位(吞钡)B.胸部右前斜位(吞钡)C.胸部后

前位D.胸部侧位

38具有的较高物体的对比度的是下列哪个部位

A.腹部B.胸部C.头颅D.骨盆

39.下列五种碘过敏试验哪个是错误的

A.皮内试验B.眼结膜试验C.肌肉注射试验D. 静脉注射试验

40.拍鼻窦瓦氏位,听眦线与暗盒的夹角为___度

A.45B.35C. 60D.37

二、名词解释︰

1.人体解剖学姿势︰

2.冠状轴︰

3.听眦线︰

三、 填空题︰

1.医学影像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心脏后前位投照,要求焦-片距为________________,中心线对准_____________平面垂直摄入胶片。

3.显影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定影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

4. 急性骨髓炎发病后____,X线可见骨质改变,主要表现为____和____。

5.正常儿童出生____后内闭合,前囟则于____时闭合。

四、是非题

1.虑线器的作用是原理是因为吸收原发射线,从而减少了继发射线即散射线对胶片的不良影响。()

2.胃穿孔病人,应摄取常规腹部平片。()

3.观察右侧劲椎孔,宜采取颈椎左后斜位投照。()

4.腰椎正位投照时,为使上下腰椎的密度均匀一致,应将X线管的阳极端对准下腰部。5.静脉尿路造影,注射造影剂后1~2分钟可见肾实质显影。()

6.骶髂关节前后斜位投照,投照侧关节间隙因与胶片垂直,所以显影清晰。

()

7.碘剂过敏试验阴性者,在使用碘剂造影时,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8.妊娠期、分娩后6个月内和刮宫术后30d之内禁做子宫输卵管造影。()

9.手术后“T”形管造影是了解胆系手术后胆道内是非有残留结石、蛔虫、胆管狭窄以及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之间是非通常等。()

10.鼻窦瓦氏位摄片,听眦线与暗合面成23°角。()

五.简答题

1.一张优质的X线胶片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2.重度碘过敏试验有哪些表现?

3.MRI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透视和摄片各有何优缺点?

2.常用造影剂有哪些类型?主要适用于何种检查。

一、选择题:

1B2C3C4A5B6B7D8E9B 10D 11C12A13C14D15A16B17B18B19C20C21C22D 23A24C25B26C27B28B29A30A31B32A33E34C35D36A37B38B39C40D

二、名词解释:

1.又称为标准姿势,是指: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人体两侧同高点之间的连线,与地平面平行。并与垂直轴、失轴

之间呈直角相互交叉,称为冠状轴。

3.外耳孔与同侧外眦的连线。

三、填空题:

1.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磁共振成像检查

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

2.180cm-200cm第六胸椎

3.米吐尔或对苯二酚硫代硫酸钠

4.二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

5.6月1-1.5岁

四、判断提:

1错2错3对4错5对6对7对8对9对10错

五1.答:一张优质X线片应具备的条件是1)符合诊断学的要求;2)较

少的影像噪声;3)适当的影像密度;4)恰当的影像对比度;5)

良好的锐利度。

2.答︰碘过敏试验重度反应的表现为︰(1)喉头和支气管痉挛,引

起气喘和呼吸困难;(2)神经血管性水肿,可见大片皮疹,

皮肤﹑粘膜处血及肺水肿等;(3)过敏性休克﹑昏迷﹑抽搐

等。(4)心脏停搏。

3. 答︰MRID的优点:

⑴多参数成像、⑵组织对比度高、⑶多方位成像、⑷无创性

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结构、⑸可提供人体生理和生化信息、⑹

无电离辐射、⑺可消除骨骼伪影干扰。

MRID的缺点:

⑴检查时间长、⑵对钙化和骨骼不敏感、⑶检查范围受限、

⑷图象易受多种伪影干扰。

六1.(1)透视的优点︰①可任意转动病人进行多轴透视观察;②可观

察活动器官的运动功能;③操作简单﹑费用低廉;④立即可

得检查结果;⑤可在透视监护下进行介入性操作。其缺点是:

①细微病变和厚实部位不易被透视观察清楚;②不能留下永

久性纪录。

(2)摄片的优点︰①影像清晰,反衬度较好;②适于细微病变和

厚密部位观察;③留有永久性纪录,供复查对比、会诊讨论

之用。其缺点是︰①不便观察活动器官的运动功能;②技术

复杂,费用较高;③出结果时间较长。

缺点: 透视的缺点是摄片的优点,摄片的缺点是透视的优点,

二者相互补充,才能提供满意的诊断的信息。

2.造影剂分为两大类,阳性造影剂有钡剂和碘剂,阴性造影剂为

气体。

(1)钡剂:应用医用纯硫酸钡,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混悬液,口服或

灌肠检查胃肠道。现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法,可提高胃肠造影的诊断质量。

(2)碘剂:①碘化钠:为无机容溶液,刺激性较大,常用于逆行肾

盂造影、“T”型管胆道造影和膀胱尿道造影等。②有机碘剂:其品种繁多,常用泛影葡胺作心血管和静脉尿路造影;碘番酸和胆影葡胺分别用作口服胆囊和静脉胆道造影;非离子型碘剂部分可用于脑室和脊髓腔造影。③碘油:碘化油用于支气管、子宫输卵管造影;碘苯脂用于脑室和椎管造影。

(3)气体:常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可用于关节囊和胸腹腔等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文下一篇:副书记履职尽责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