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

2023-09-17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1篇

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现状分析

(一) 高校对德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所处地位认识不够全面

随着大学管理社会化的推进、流动教室的实行和网络课堂教学的开展, 宿舍成了大学生唯一固定的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也成了大学教育的第二空间。若说教室是大学生求知的圣殿, 那宿舍则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生活的演练场, 宿舍文化耳濡目染的改变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想平台。然而绝大多数学校未深刻重视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 仍然将宿舍管理定位为高校后勤工作, 没有将德育渗透进宿舍管理当中。

(二) 宿舍文化建设过分强化制度管理, 缺乏创新和特色

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故步自封, 推行固化的, 甚至僵化的原则条例, 对寝室管理甚为苛刻, 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也较为缺乏。90后大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有着较强的主体性意识, 更加追求个性的发展, 寻求自我价值的满足, 这与学校重管理, 轻教育的模式相矛盾, 从而导致宿舍文化建设的效果大大削弱。

(三) 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冲击

目前, 在信息社会化的大背景下,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际渠道和娱乐休闲、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逐渐被网络所取代, 网络和大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手机电脑等新兴产品大量涌现, 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随之而来的还有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 这些都对宿舍文化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化不经筛选和甄别便涌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引起了大学生行为观念和思想方式的变化。大多数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中, 不愿与人交流, 形成自娱自乐的封闭世界, 与舍友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 也影响了宿舍德育功能的落实。

(四) 宿舍文化活动缺乏深刻内涵, 忽视了育人功能

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仅仅停留在表层上, 重于形式, 轻于内容, 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 无法达到宿舍文化的德育作用。作为宿舍文化重要的表现方式, 宿舍文化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宿舍成员的课外文化生活,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活动, 将自身的实践感悟和体会内化为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发挥其隐性德育的功能。

(五) 过度重视高校宿舍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了精神文化的熏陶

宿舍物质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基础和外在的标志, 是宿舍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宿舍精神文化是宿舍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 是宿舍文化的核心[2]。许多高校却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浪费在物质文化建设上, 忽视了处于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 忽视了宿舍的德育教育, 导致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严重不协调。

(六) 宿舍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人员良莠不齐

目前, 高校对宿舍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社会人士、退休职工、学校教师的家属等, 整体素质都普遍堪忧, 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个人能力、言谈举止、品德修养都有待改善, 且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 在面临宿舍管理中的问题时, 无法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 更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宿舍管理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 无法实现管理育人的效果。

二、如何更有效的发挥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一) 合理定位德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宿舍文化建设状况不仅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 也展现了这所高校的综合实力。传统的高校宿舍管理经验将宿舍管理归于后勤行政事务, 而现阶段, 随着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宿舍文化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校应积极的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 对宿舍文化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客观准确的看待宿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将宿舍管理划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同时立足于本校宿舍文化的具体现状, 打造出一套完整的宿舍文化管理体制, 充分激发宿舍管理人员和大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其自主进行宿舍文化建设, 逐步打造体现素质教育、科学创新, 并富含特色的高校宿舍文化理念。

(二) 转变高校宿舍管理模式, 从制度管理向文化引导转变

针对高校宿舍管理模式僵化, 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的现状, 高校首先应建立完整具体的宿舍管理制度, 明确分工, 实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其次, 宿舍管理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而非社会人士, 不能一味的照搬规章条例, 应按照以人为本的观念, 形成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尝试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形成制度化的沟通交流模式。最后, 应加强宿舍文化的教育引导, 给予宿舍组织管理人员更多的自主权, 赋予宿舍文化建设更多的活力, 使他们能自由的处理宿舍文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同时加强宿舍文化氛围对学生德育的熏陶, 丰富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 努力将宿舍管理从制度管理转变为文化约束和引导, 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三)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宿舍德育建设

高校可以积极地顺应网络文化的新趋势, 大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宿舍文化建设, 创办校园网络平台, 建设多样的网络文化项目,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共享性。如创办主题互动活动, 手拉手爱心捐赠活动, 网络在线听书, 阅读感言评选, 文明宿舍评选活动, 网上宿舍设计展示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大学生的德育。

(四) 加强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完善宿舍管理机制

高校首先应对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 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建立高效的工作考核和管理机制。另外吸引那些政治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 思想作风良好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加入到宿舍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使他们以学生宿舍为平台开展德育教育, 合理的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加强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尽快形成一支大型的宿舍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组织他们满腔热情的投入宿舍文化建设,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和宿舍管理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 帮助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 从而增强宿舍文化的德育作用。

摘要: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文化环境, 高校宿舍文化通过相应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氛围,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探讨宿舍文化所具有的德育作用, 阐述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进大学宿舍文化建设中, 从而更加高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宿舍文化,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英.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09) .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2篇

1 中职德育课的目标

2008年中职德育课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现在开设的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 每门课都发挥着各自的德育功能。其具体目标如下。

1.1 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通过学习,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 择业观, 创业观及成才观, 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学性, 做好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和就业, 创业的准备。

1.2 职业道德与法律目标

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 陶冶道德情操,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树立法治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成为懂法, 守法, 用法的公民。

1.3 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4 哲学与人生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必然性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极端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 这是极其有害的。因此, 在中职政治课中教学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坚持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在新形势下, 大力倡导奉献精神, 通过感化, 帮助中职生分清荣辱, 增强知荣明耻的意识, 自学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2 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根本要求

作为中职生,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才能提高自己竞争力, 才能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则要求中职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 均衡发展, 其中德育领先。因此, 只有加强德育教育,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3 知识经济时代的时代要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各种技术日新月异, 生产力水平空前发展, 它要求社会从业人员有更多的创新能力, 更好的协作精神更诚恳的合作态度。中职生将是各条战线的劳动者, 今天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国家建设, 经济发展, 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此, 我们要本着对社会, 对国家, 对民族负责的态度, 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挑战, 参与, 协作精神, 把今天的中职生培养成能够担负时代重任的人才。

3 中职德育课的教育方式

德育课的教育方式与其它的课程有不同之处, 它重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3.1 加强政治教师师德修养, 发挥政治教师表率作用

政治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教师是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者,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 作为政治教师应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在仪表仪容, 言谈举止, 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应是学生的楷模。在工作中, 政治教师应有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于教育事业, 让学生从自己的的身上受到启迪。俗话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政治教师一定要帅先垂范, 既“言传”又“身教”, 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3.2 在德育课教学中,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德育课本身就是说理性很强的一门课,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 是不会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 对学生进行教育。新编教材改变了过去理论式的编排, 增添了很多趣味性的内容, 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把理论的东西通过一些浅而易懂的实例表达出来, 这样学生易于接受。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对学生教育效果更强, 更好, 德育功能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4 拓展现行德育课教材的内容,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教育

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只是通过教材发挥出来的, 它存在于社会现实中, 这就要求教师开拓视野, 打破教材的界限, 从社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4.1 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 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要求学生从自己, 从现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比如, 有的学生不讲卫生, 有的学生爱讲脏话, 有的学生生活习惯差, 针对这些,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不良习惯给自己, 给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养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成为不可服视的重要方面。

4.2 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学生在校对时事政治了解很少,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对时事政治教育, 使他们了解国际, 国内在事, 这实际上也能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比如2009年我国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 通过这一教育使学生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009年7月新疆发生的叛乱, 最后被平息。这一教育使学生懂得维护祖国统一,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总之, 中职生作为特定的教育群体, 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正在形成,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课的功能, 对他们今后成长, 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加强对中职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德育课的目标, 开设德育课的必然性及德育课教育方式论述了德育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2] 职业道德与法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3] 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3篇

高职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理工和经济管理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高职数学基础知识, 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专业知识、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突破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提到,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灵活化生产, 树立追求精益求精, 增加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这表明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德育功能是指德育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功效和作用, 是德育的价值实现方式。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现状分析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一丝不苟”、“耐心、执着、坚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热爱工作”、“爱岗敬业”等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 这些素质直接影响着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主动性, 缺乏艰苦奋斗和钻研精神, 遇到困难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 这些都增加了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难度。高职学生缺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积极学习的想法但缺少坚定的信念和自律意识而不能长期坚持。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一些高职学生认为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人生目标做准备;另一些高职学生认为是为掌握一技之长, 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当学习遇到困难时, 往往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独特的梦想和目标, 或者另外寻求新的打算, 缺乏坚持到底、契而不舍的精神。

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需求

(1) “工匠精神”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内在支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中国制造业一直在不断发展, 总体规模大大提高,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在超过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 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但是, 中国制造业的缺点也很明显:中国产品的精品率严重滞后于规模扩张, 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 知名品牌企业数量不是很多, 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制造业成本快速上升,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端。产业国际化程度低, 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不足。在创新和质量方面, 制造业与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发达工业国家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总的来说,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并不强劲。为了使我们的制造业更强大, 我们不仅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增加研发支持和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内部支持因素—“工匠精神”。只有放弃急躁, 脚踏实地, 专注于提高质量、设计、细节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中国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构建品牌战略, 让中国制造更加自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内生动力, 是成功实现中国外贸发展模式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必由之路。 (2) “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 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来说非常重要。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 会使将来的劳动者具备高素质的技能、缜密扎实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健全完美的人格力量。这些潜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还可以影响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更决定着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和高度。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并取得成功。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经常强调“爱心奉献, 严谨负责任, 勤奋工作能吃苦耐劳, 有一种或多种特殊技能”。可以看出, 爱岗敬业, 专注严谨、负责任的职业态度或精神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高职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的过程中, 如果能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将极大地提高高职学生人力资本的附加值, 促进他们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 员工的职业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士, 应该认识到, 具有强大的职业精神, 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是他们进入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3) 数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进行数学训练具有培养“工匠精神”的作用。“工匠精神”, 无非是三个要求: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一以贯之。数学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方面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 各科教师必须进行协作。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数学教学是最容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见,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不仅是必需的, 而且是可行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挖掘教学过程与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 将德育融入数学教学。数学是集理论、工具和能力于一体的基础学科,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受到各专业学生的重视。

四、基于高职数学德育功能的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1) 挖掘高职数学课程蕴含的“工匠精神”资源, 实行课程育人。以人为本, 德育先行。积极开拓德育的第二课堂, 从大德育观出发, 确立学科育人主阵地地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育人主渠道, 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为有力补充, 将各门课程、各个单位作为一个系统看待, 发挥整体作用, 各自从各个方面, 运用不同手段,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根据高职数学课程的特点, 充分挖掘数学课程蕴含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工匠精神”资源, 将“工匠精神”内容有机融入到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等精神的培养, 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思想品质。

传统德育课倾向于片面化地重视思想政治类学科作用, 忽视和削弱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德育观的一个重要意义, 就是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 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 进一步确立学科育人的主体地位。突出教育的整体德育功能和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实施全科育人。

充分挖掘数学课程蕴含的内在“工匠精神”, 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工匠精神”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细致、卓越、突破创新的教育, 实现学科有机渗透“工匠精神”。深入挖掘提炼、系统整理高职数学学科蕴含的“工匠精神”因素, 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2) 高职数学训练可以培养“工匠精神”。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特有的抽象性, 很多学生感到数学很枯燥。如果你想学好数学, 你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不喜欢数学, 对数学没有兴趣, 就不会刻苦钻研数学, 就会害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 那要学好数学是很困难的。反之, 如果学生热爱数学,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钻研, 克服重重困难去弄懂学会, 自然就能够学好数学。所以数学的训练其实有一种爱岗敬业的熏陶。数学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 数学学科的一个特点——精确性, 导致数学学科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精神。牛顿曾说过:“在数学中, 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当我们学习数学时, 我们应该有一种谨慎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严格要求自己, 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数学里面的一个正负号、一个小数点, 如果弄错, 就会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数学的结果, 与标准的结果有一点点差别, 就是错误的, 这是由数学的精确性所决定的。数学家王元说过:“我们 (研究数学) 要有雄心壮志, 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无所畏惧, 敢于攻关, 还要在具体工作中一丝不苟, 踏实苦干, 惟有这样, 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数学是一门追求极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数学总是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在数学方面, 对唯一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学习数学使我们接受严格的逻辑规则, 拒绝模棱两可的解决方案, 只接受可以通过现实验证的结果。正是它的“苛求”, 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出追求极致的思维方式。数学追求最实用的结论, 最少的条件, 使学生形成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精神。 (3) 寓“工匠精神”于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教育。中国优秀的传统数学文化, 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血脉和筋骨之一, 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来源之一, 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初心和底气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本来就蕴含了爱岗敬业、执着专注、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勇于挑战、自我超越、推陈出新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历史上有很多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弘扬着中国的“工匠精神”, 传播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伟大科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数学、天文学、历法以及机械制造等领域, 著名的贡献是使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第七位, 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直到15世纪阿拉伯的数学家才将圆周率精确地计算到这一程度, 祖冲之的计算比其他国家早了一千多年,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因此, 可以看到祖冲之对科学研究的精益求精、突破创新、超越前人的科学精神。

五、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体现职业道德,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职业精神;它也是一种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个人成长进步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摘要:“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和精神标杆。高职数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 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本文在分析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提出了挖掘数学课程中显性和隐性的“工匠精神”因素, 进行数学训练,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教育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数学,德育功能,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海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0 (02) :40-42.

[2] 李晓杰, 李庆霞.工匠精神的数学解读及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06) :158-160.

[3] 刘小勇.略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开发与运用路径[J].职大学报, 2017 (05) :92-94.

[4] 廖金萍.试析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28) :93-94.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4篇

1.1 经济时代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时期, 在这个关键阶段, 我们需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保证企业生产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符合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1.2 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预测和改善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经济新常态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内部对审计活动重新进行定位, 明确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实现审计工作由常规型向管理型转变、由审计方法标准化向审计方法多样化转变, 要求审计工作可以约束内部人员的管理行为和生产行为, 通过审计工作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2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1 疏通信息传递渠道, 缓解“代理问题”

打破原有的内部审计即查账的老旧思维, 把工作方法从手工查账中解放出来, 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观念要与时俱进, 采用更加符合现代化经济水平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对审计工作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 确定审计的风险是否在承受能力范围内。运用科技, 网络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完善内部审计的方法。

2.2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补正公司治理结构

专业的审计人员是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工作的关键, 经济新常态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 每一个企业都急需建立企业高素质的现代化审计团队。企业在进行审计人员选择的时候, 一定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监督, 并且在审计人员入职之后, 保证定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2.3 合理定位, 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经济发展新时期要求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必须不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 要求人们不断转变对内部审计的管理观念, 做到合理定位, 增加企业价值。当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是服务于财务工作, 并没有发展出审计工作的重点业务。

2.4 预防和矫正虚假财务报表

对企业整体发展进行虚假报表现象进行从严处理, 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建立服务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电子应用软件, 运用现代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来保证审计工作的及时性、科学性、实用性, 对审计方法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造。企业要保证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 对审计流程进行研究, 争取早日建立起一套科学娴熟的审计流程。

3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探讨

在企业管理中,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特的存在, 具有多种意义。比如评价鉴证作用、服务作用、促进作用、保护预防作用, 这些有助于强化企业对各个部门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监督企业发展是否遵循法律法规和财政、会计法的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并迅速做出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分析, 对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内部审计主要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是经营管理中责权的产物, 同时在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 可以最大程度开发企业及其员工的潜力和可能性, 确保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和生产范围中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利益最大化, 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结束语

要想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必须从根源入手, 从内部开始分析, 这是应对市场变化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管理结构的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管理者和审计人员的观念更新, 都需要我们去重点关注与研究。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整体上对对企业发展统筹兼顾, 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创新, 审计工作总体不断完善, 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 要求我们对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设定, 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进行全方面的透视。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相关讨论, 对今后内部审计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透视

参考文献

[1] 吴秋生.论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及其发挥[J].中国内部审计, 2012, (04) :22-26.

[2] 王镇蒙.控制权视角下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研究[J].商业时代, 2007, (02) :48-49.

[3] 赵蔚.从治理功能辨析内部审计外部化[J].当代财经, 2005, (11) :117-118+121.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5篇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所应用。德育工作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核心内容,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学科知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则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 小学德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分析

1.改变德育工作过于枯燥无趣的弊端

德育工作是贯穿各科教学全过程的一项教育工作,与单个学科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德育工作要求老师应该综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生理、思维等多方面元素,实现教育工作的良性开展。过去,老师口头强调学生应该养成良好道德素质的方式,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有许多学生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道德传授工作;过去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往往都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任务,许多班主任还担任着一些学科的任课老师,导致班主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德育教学的设计和完善,只能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这也是过去德育工作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而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则打破了以往的德育工作模式,通过在学科知识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元素,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熟悉感,从而在德育中找到乐趣,促进德育参与的积极性。

2.改善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丰富教师传授手段

首先,多媒体技术手段,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德育渗透方式,通过一些道德视频、富含正能量的小故事在课堂上的传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例如: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向课堂上源源不斷地注入更多的新鲜元素,并且在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其次,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播放诸如孔融让梨、胡庆余堂、大道鲁商等视频故事,分别引导学生养成互帮互助、互相谦让、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优秀品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手段分析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德育资源

过去的小学德育工作中,由于老师的教学时间有限,说教式的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并且还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倦感;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灵活应用,则可以实现对于教学资源的灵活整合和有效丰富,强化学生的认识。例如:小学阶段许多学生都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所以老师便可以将抽象的德育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情景。在母亲节、父亲节等涉及亲情的节日时,老师便可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下任务:在母亲节或者父亲节当天,分别为父母做一件事情,如做一次家务、洗一次衣服、做一次饭、倒一杯水等等。从一件件小事中折射出对于父母的爱,培养学生践行回报亲恩的孝道,这也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春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介绍传统节日由来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对于德育延续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德育工作的新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小学德育工作也应该随之改进和变革。首先在管理模式上,许多学校由于多媒体技术手段稀缺,所以实行纯人工的管理,这难免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在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导下,老师便可以进行电子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具有系统、规范、实时等特性,并且在软件技术的支持下,对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的有效分配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家长和老师的强强联手,实现道德管理工作中学校、学生、家庭共同协调,完善管理。在过去,道德管理工作通常会落到班主任一个人肩上,这也是造成德育工作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实现了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的有效分配:在各科教学的教学课件中都适当穿插德育相关元素,通过语文学科、思想品德等学科的灵活渗透,来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拓宽德育工作中的交流渠道

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也起到了方便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沟通的作用。在过去通讯手段落后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的交流只能够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导致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了解不到位或者不及时;而多媒体技术手段下,家长和老师的交流有了更多新的渠道。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多种通讯手段,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种种表现;老师可以举办一些涉及德育工作的活动,将学生在活动中各种精彩表现的瞬间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传输给学生的家长,便于家长对自己孩子各种表现的了解和把握。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这就要求老师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活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使德育元素能够全方位地渗透到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现代德育的功能范文第6篇

摘 要:作为宋代哲学核心范畴的天理在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社会秩序维护、个体人格塑造诸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揭示天理的德育功能对于增强现代德育实效性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天理;德育功能;德育实效

天理作为哲学范畴的内涵已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其德育意义和价值还未被深入剖析。本文就德育的维度对天理这一传统哲学范畴进行再诠释,以期发掘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古为今用,提高德育实效,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一、天理的演进及其德育功能的源起

天理二字,由二程子“自家体贴出来”①。二程子对天理的体认,糅合了儒学之“天”与佛学之“理”。

“天”这一范畴自被提出以来,至少蕴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可感觉的物质之天或自然之天;人格化的天或神灵之天;象征着普遍必然性的必然之天。从原始宗教宿命走出的先秦儒学取“天”之普遍必然性之意,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争得地位,并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论证。孔孟借助“义理之天”,将伦理还原于人的自然心理与生物性情感以求本体化而使之得以合理化。汉儒借助“天”的自然性与意志性,将儒家的伦理诉诸外在的“天”,这使得伦理对于主体的人来说,成为外在的桎梏,道德实践不是主体自觉自愿的自律,而是外在强制的他律。故宋儒继承孔孟的思想方法,以“义理之天”为最高权威,展开对伦理道德的形上论证。

宋儒对孔孟思想方法的继承并不是简单地向先秦儒学的回归。汉代以后,玄学风靡,东晋以后,佛教兴盛,其特异的生命观、世界观、运思方式强烈地撞击、影响着儒家学说。宋代儒学的发展,在继承孔孟、批判佛道、吸纳佛道的过程中进行。作为宋代理学理论标志的“理”观念的确立,即有借于佛教。二程子对“理”的本体性内涵的界定为“体用一源”,即本体之理与其所显现的统称为“用”的万物、万事、万理是不可分的,理必显于事,事必含有理。其理论意旨在于升越儒家伦理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与最终伦理道德目标的一致性、不可分割的一体性。这种理论旨趣与禅宗“平常心是道”相契合。“体用一源”的命题形式、思维方式与华严宗的“体用一际”、“理事互融”相接近。“理”有深厚的佛学渊源,但儒学之“理”不同于佛教之“理”,佛教之“理”表达的是宗教观念,儒学之“理”表达的是伦理道德内容。这种差异更明显地表现为在“理”之前冠以“天”的“天理”称谓中,以传统儒学的“义理之天”规定与佛学有染之“理”,既体现了儒学消化佛学的理论实际,又以儒学特有的入世情结彰显了儒佛的本质差异。在“天理”观念的创造上,二程子可谓匠心独具。

二程子“体贴”出的天理观念,至朱熹演进为一完备的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化的哲学形态中,天理的内涵更为丰满。第一,天理被赋予与太极、道、天、命、性、心等传统儒学范畴同等意义。用这些范畴所含有的内容属性来充实天理的本体性内涵,意谓天理是宇宙的根源、万物的本体、人伦的极则,一切都由此产生和决定。第二,天理被赋予客观性、超验性,在理与氣的关系上,理在气先,理为气本,理为气主,有理才有气,有气化生万物。第三,天理不仅是生物者,而且既是“所以然之故”,又是“所当然之则”,是自然万物和政治伦理的本原、本体。第四,“月印万川”、“理一分殊”使天理成功过渡到现象世界,有效地解释世间百态,并指明了体认天理的途径——“格物致知”。这样,天理的述说由形而上的本体入手,经由合乎逻辑的展开,最终落实到形而下的现象层面,为政治伦理做出了最高论证,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引。

天理观念在逐步精细、缜密、丰满的演进过程中,论证伦理道德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秩序、塑造人格的功能日益充分、突显。这些功能为德育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天理在担负德育功能的期盼中诞生,并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切实体现出非凡的德育功能。天理与德育功能的结缘,根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儒学的现世关怀。在释道思潮的影响下,唐末宋初的社会状态可谓礼崩乐坏、纲常沦丧。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调节,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整合异质文化,构建伦常秩序,成为宋代儒学的宗旨,作为理学象征的“天理”就此承担起德育的重任,并在社会秩序的维护、个人人格的塑造等方面体现出强大的德育功能。

二、天理德育功能的体现

德育为近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以现代的术语观照古代的思想是否妥当?就德育的定义——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人们一定品德的活动来讲,德育一词的使用虽在近现代,但道德教育的活动则古已有之,用德育涵括天理的作用实不为过。那么,何谓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在哪些方面体现?德育功能不同于德育目的和效果,是实然与应然相统一的概念,既标示德育的实然状态——德育本来是什么,又标示德育的应然状态——德育应该是什么。简而言之,德育功能指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②德育功能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诸关系的建构体现。

宋代儒学以天理为核心范畴展开,天理浓缩了宋儒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在理论思维的形上之域向现实之维转化的过程中,天理体现出德育的自然功能、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德育的自然功能关涉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不是天理之学的主导,但并未逸出天理之学的视阈之外。实际上,儒学自先秦始就本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③的原则,以人际道德为基点,推及至生态道德。宋代哲学不仅论证了人伦的合理性,而且以“理”“气”论证了生态道德的合理性。“理”为万物一体的本原,“气”为万物的同质。天理流行,化生万物,理附着于气,人物乃有形。为此,“民胞物与”④,“仁者,浑然与物同体”⑥。万物都有天理所赋予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人与自然本是一有机统一体,贵为天下最灵的人类不应遗世独立、屠戮伤害其他生灵,而应该发挥其独有的理性,爱惜生物、保护环境、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确立与自然万物共生存的大生命观,维持生存的可持续性。天理因其为可持续生存道德所提供的形上依据而体现出德育的自然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关涉政治、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天理统摄仁、义、心、性、善,在理论层面论证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实践层面建立起政治评价的绝对标准,并以此标准再生产政治关系、巩固政治制度与秩序、引导人们的政治行动、形成主导政治意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天理以天之所命,不得不为之的强制形式,重塑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权威,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确立起良性社会的准则。经济方面,天理对人的经济行为的规范延续了先秦儒学的传统,“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以此影响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文化方面,天理产生于释道盛极之时,它的使命之一就是抵制异质文化的侵袭,整合不同形态的思想文化,确立儒学文化主导地位,以此构建核心价值观。经历与释道抗衡、批判、吸收,两宋理学实现了这一使命,维持并发展了原有文化及其结构,保持了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文化领域发挥出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个体功能关涉个体的生存、发展与享用。首先,社会有维持其秩序的通则,个体在社会中存在,必须把这些通则个体化。德育的本质就在于促使社会成员不断内化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从而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内化社会通则,塑造理想人格,正是两宋理学的意旨。天理以其绝对形上性涵摄了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和异己性,但外在的伦理通则并不是永远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被认知,并通过个体的努力被内化为个体的德性。“格物穷理”体验天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把外在于人的对个体来说最初具有强制性的伦理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品性,向外“治国平天下”,向内寻求个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其次,天理不仅仅以其所涵摄的道德规则制约着个体的行为,而且以其所内化后的德性提高着个体的生活质量,使“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更加鲜明突出。以天理为最高标准的道德评价体系衡量着个体行为的善恶,并以此衡量着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被接受度、被认同度。被认同度高的人幸福感强。天理促成个体的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最后,对天理的体验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即宋儒所谓的“乐”。二程在自家体贴出天理的同时,把天理的境界指向“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⑥,即在“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物质条件极其艰巨情况下,颜子以何为乐,并且这种“乐”得到孔子的首肯和赞许。二程把这种“乐”解释为“以道为乐”,即在“与道为一”前提下“顺心任性”的自由自在之感。天理本是外在于个体的绝对存在,经过艰辛的体认与践履,天理与个体浑然一体,践履道德的自在从容代替了拘禁约束,游走于伦理纲常之中潇洒自如,“从心所欲不逾矩”,享受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总之,天理以高度抽象化的价值体系和价值理性以及由此衍化出的功夫修养和醇儒之境,在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自我价值的建构方面体现出德育的自然功能、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宋天理之学在探讨体验天理的“为学之方”中,也指明了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三、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

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国家政权推动、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致知与力行相结合、规范与意志相结合诸途径实现。

天理维持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功能的发挥契因,在于其被国家政权所认可和推崇,成为具有权威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理学形成于北宋初期,经历两百年的理论困厄,至南宋宁宗、理宗两朝后,其在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元明两代,以程朱理学所训解的“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及学术著述的义理标准,理学的学术统治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加强。此后,理学以其“三纲五常”内涵强有力地将人们的行为导入儒学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发挥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

天理视阈下的智育与德育具有一致性。首先,两者具有内容同构性。智育和德育都以天理所涵盖的“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为对象,“所以然之故”指决定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内在本质或规律,“所当然之则”指规范人的活动的各种准则。尽管智育更多指向“所以然之故”,德育更多指向“所当然之则”,但实际上两者都以天理为学习内容。而且依据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知识的学习多以儒家典籍为主,儒家典籍蕴含丰富的伦理知识,德育依托智育进行。其次,两者具有方法相似性。德育与智育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均为“格物穷理致知”,即通过对具体事理的认识积累知识并扩充至同类事物最终体认普遍之天理。最后,两者具有关系递进性。道德智慧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道德知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智育为德育提供了前提;知识的学习,最终指向圣贤人格,智育以德育為鹄的。

知识来自现实又返回现实以指导现实。道德认识必须转化为道德行为才体现出其存在价值。因此,“知行常相须”⑦,天理德育功能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对此,两宋哲学家多有探讨,如朱熹“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的论断,深刻揭示了致知与力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指明途径。

天理德育功能的发挥因其客观性、绝对性、超验性多以外在强制的形式实现,正如朱熹所言:“仁者,天之所以与我而不可不为之理也;孝悌者,天之所以命我而不能不然之事也。”⑧当然之则通过“命”来规范主体的行为,实质上等同于外在强制。道德不同于以国家机器为坚强后盾的法律,它只有与主体的内在意愿相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行为规范。本体意义上天理与主体的割裂经由功夫修养弥合。经过“格物穷理”、“致知力行”、“立志”、“主敬”等功夫磨练,至“脱然贯通”之境,挺立起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包括了“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人的道德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由道德主体而流露出的道德行为,超越了伦理规范的外在强制性,表现出自由自觉性。规范与自由意志的双重作用,促成天理德育功能的实现。

四、天理德育功能的当代价值

研究古代哲学范畴——天理的德育功能,在合理诠释其哲学意蕴的同时,扩充其意义领域,以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现代德育。由此反观,天理的德育功能有两点可供现代德育借鉴。

第一点是天理对德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突出。天理在本体意义上论证了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个体的后天努力指明了方向,并以儒学传统的性善使德性的成就成为可能。既然性本善,“气化”才有恶的产生,“变化气质”,回复善之本性,乃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由此,道德是人自我成就的必需,这种自我成就包含个体的社会化,关系着个体的存在、发展和精神受用。性善的弊端姑且不论,现代德育应从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的角度出发,在倡导德育自然功能、社会功能的同时,尤其注重德育的个体功能,使德育功能最终落实到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身上,落实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上,以此提高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教育的热情,增强德育实效。

第二点是规范与意志相结合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天理的境界指向圣贤,圣贤的气象正是“孔颜之乐”。这种“乐”,是与“理”为一,从而道德行为“自胸中活泼泼地流出”的自由愉悦。规范、规律不再是对人行为的束缚、制约,而是潜移默化成内在思想、行为方式的主体德性。“乐”实现的前提是以“理”为“乐”,志于“理”,乐“理”不疲,乐“理”至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德育在传授道德知识用之规范个体行为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个体对道德追求的自由意志,使道德践履真正成为幸福生活的必需,则德育实效将极大提高。

注释

①《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

②周润智:《教育功能结构探析》,《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③《四书章句集注》。

④《张子正蒙•乾称篇》。

⑤⑥《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⑦《朱子语类》卷九。

⑧《论语或问》卷一。

责任编辑:耦 合

上一篇:学校学历教育范文下一篇:财务岗位对公司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