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

2023-09-20

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第1篇

1 文学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含义

文学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是文学教师在文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文学知识的传授、文学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实施的人格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 师生积极配合, 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因素, 精心创设育人环境, 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 使学生在感受文学美的熏陶中, 追求真、善、美的健全人格。不仅习得文学知识、文学技能, 同时也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 是感性与理性,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2 中职学校文学课上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社会的剧烈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人格心理冲突,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 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 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 学生也避免不了要受其影响, 特别是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专学生, 受到的心理困扰越来越明显, 妨碍了他们的思想、学习、行为、生活能力、交往活动的健康发展, 因而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文化心理冲突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学生中常见有:人际关系敏感, 很难与人合作;情绪暴躁, 思维偏激狭隘;抑郁苦闷, 心理不平衡的不良心理。这种不健康的人格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 就极易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 特别是对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学生危害性会更大。文学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中职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特别是在文学课上进行人格教育, 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 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促进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2.1 正面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人格目标

当代青年理想的人格模式应该是:具有独立的意识, 鲜明的个性, 高度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 批判、继承、创新的意识;以及健康向上的情趣, 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开拓进取并能与人合作, 具有忍耐力等。文学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把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放在首位, 坚持启发诱导,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 从此引发学生明理、觉悟和警醒, 由此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文学中众多古怪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 都是我们对学生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伟大的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 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激动人心的话, 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千千万万个年轻人奋发向前。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 好的文学作品能激励人心, 使人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年轻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英雄或成功人物的认同, 在人生遇到困难或挑战时, 作出较佳的选择。

2.2 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

“文学即人学”, 文学在立足学生发展, 塑造人格上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作用。文学作品的赏析离不开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这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 领会并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 理解不义、不仁的内涵, 树立去恶之志。把学生塑造成既有真才实学, 又具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 是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呼唤。通过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 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 促进人格的高扬与发展, 使学生受到灵魂的激荡, 经受情感的洗礼。例如,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人, 无论在什么位置, 无论多么贫寒, 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 只要能热爱生活, 只要“不抛弃, 不放弃”, 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主人公孙少平那种“不抛弃和不放弃”的精神和信念, 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 荡气回肠, 鞭笞和激励着奋斗的每一个人。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无疑是一次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去思考, 反省自身。

2.3 时代与课堂结合,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对社会的适应, 是中职学生跨出校园后面临的第一课。人格教育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共生、共谋发展。如果有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可以游刃有余的寻找到社会中属于自己的位置, 很快的进入角色中, 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完善自己。因此, 文学课不能与社会脱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分析社会现象, 运用演讲会、读书会、讨论会、写作、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来关注社会、点评实事, 这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应当大胆地引入课堂。例如, 让学生收集近年来各级各类学生自杀案例, 并通过开讨论会、写社会调查等方式分析近几年此类现象不断增多的原因。一方面让中职学生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竞争压力不断升级, 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得不断的充实自己, 否则就容易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看到生活节奏加快, 人与人之间隔阂加大, 用于交流沟通的时间大大缩短, 导致人性格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 与社会格格不入。无论是积累写作素材还是参与评论, 畅所欲言的同时能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增强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能力, 增强与社会的亲和力和参与意识。

文学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 源远流长, 载籍丰富。在文学教育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对人生的悲情、对生命的柔情、对生活的热情意义重大。为他们步入瞬息万变的社会投入激烈竞争的职场准备坚强的人格力量是一位文学教师应尽的责任。

摘要:文学课历来被称为“树人课”利用文学这块平台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 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 帮助中职学生形成日趋完善的健康人格,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文学课,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小菲.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 2005 (12) .

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第2篇

摘要大正末期以来私小说在文坛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日本纯文学的核心,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私小说可以说是是日本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我意识”是私小说的核心,“自我暴露”和“自我封闭”又是“自我意识”的特性。把握其特性是深入了解私小说的关键。

关键词:私小说 自我意识 自我暴露 自我封闭

私小说是日本大正时代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属于一种“告白”式的小说,又被称为“心境小说”。大正年间是私小说的鼎盛时期,当时几乎所有的自然主义作家都在写私小说。近代以来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深深地根植于日本文学和文化的传统土壤中,深刻地代表了日本的文艺传统。注重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写实性,人物的外貌和故事情节则一笔带过。“自我意识”是私小说的创作核心,理解“自我意识”非常重要。离开了“自我”,私小说也就不复存在。这种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暴露”和“自我封闭”两个特点,但缺乏广阔的社会视野。追求“社会化的自我”已越来越成为私小说作家创作的自觉意识。

1907年,田山花袋的中篇小说《棉被》(最初翻译为《蒲团》)问世,作者以尊重内心真实的创作态度,在作品中大胆直率地讲述了主人公一个中年男子垂涎于女弟子的精神经历,详尽细致地进行了心理刻画。其发表在当时的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棉被》则成为日本“私小说”的开山之作,而田山花袋也因此成为日本私小说的鼻祖。他之后的作品如《生》、《妻》、《缘》等,都是表现自己的私生活和心境之类的作品。此外,志贺直哉的《在城崎》、《和解》,岛崎藤村的《新生》、《家》,葛西善藏的《带着孩子》、《湖畔手记》、《弱者》,以及战后井上靖的《弃老传说》,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等,也是私小说的代表作。

一 私小说诞生的时代背景

1 政治背景

明治维新并没有使日本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人民很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如此独裁的统治使一些作家也深感惴惴不安,特别是“大逆事件”和自由民权运动失败之后,使一些有良知的作家陷入彷徨、迷惘、苦闷中。石川啄木在《时代窒息的现状》中,对当时的政治气氛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军国主义高压下,作家无法也不能够直面惨淡的社会和人生,正义感和心声无法表露。只能把视野从广阔的社会空间拽回到个人狭窄的生活圈子、乃至内心深处,在身边挖掘一些与社会问题无关的题材。作家的心灵被扭曲,只能创作出一批以描写暗淡无光的现实和小人物生活不幸与苦闷的作品。《棉被》、《家》、《新生》等都属于这类题材的作品。通过叙述自己的生活体验,描写个人身边琐事以及亲身体验,并在其中表露自己的心境。这就是私小说。它不与社会为敌的创作态度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许可。由此成为正统文学,并光鲜地走到日本文坛上,进而贯穿于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2 文化背景

明治维新以后诞生的近代文学,以“和魂洋才”作为两者结合的导向,在历史文化的更高层次上进行再发掘,解决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的发表,为日本私小说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强调文学应该写实,认为“小说的主髓是人情,世态风俗次之”。人情即人的喜怒哀乐,“如欲穷尽人情的奥秘,获得事态的真实,就只有客观地把它描绘出来”。森鸥外的《舞姬》贯穿西方浪漫主义美学思想,掀开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序幕,并建立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初步基础。在日本写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尚未完全成熟下,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就波及日本,产生了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国木田独步等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强调“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逼近自然”的“露骨描写”、人的本性的“自然性”。他们根据这种理论,主张通过肉欲的描写,直接暴露自己的丑恶,然后大胆地“自我告白”、“自我忏悔”。他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所谓求“真”。在西方自然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私小说。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和洋结合”提供了新鲜经验。透过日本文学的历史,可以说私小说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 自我意识的特性

日本进入近代,自我意识觉醒,尊重个人的自我,被称为近代的自我觉醒。作家追求“自我”,比如岛崎藤村的《破戒》、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作品就是追求人性解放,建立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的文章。作品中自我意识增强,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人性与人情,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日本私小说作家通过身边琐事来透视自己,在“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下,描写内心的感情、原始的情欲及与俗世的冲突等等。欧洲作家所研究的“自我”,是十分社会化的自我,完全不是“自我”的形态本身,而是“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可是,日本的私小说依然着眼于个性的“自我”,这要远远落后于世界文学的潮流。这种“自我”表现为“自我暴露”和“自我封闭”两种特性。

1 以追求真实为基础的“自我暴露”

私小说忌带虚构,内容要求真实,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对生活进行原原本本的描写。这种追求真实的思想,是跟日本文学传统一脉相承的。“日本古代文学意识从萌芽到发生的全过程,都是以‘真实’为基底的”,它是“不易的日本文学精神,流贯于各种日本文学思潮之中,成为日本文学的河床”。从古到今,日本文学理论很重视“写实论”。日本古代的物语、和歌、日记、随笔等文学形式,描写的大都是“真人、真情、真事”。以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人,也都是强调以“诚”为本,要表现其对象的原本性,其“诚”也就是“真实”。到了近代,写实主义的先驱坪内逍遥的文学评论《小说神髓》中也强调了要注重心理描写,小说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来描述人情世态。后期的自然主义文学以“自我告白”为主流,逐渐向私小说转变。可见私小说的写实传统是由来已久的。

田山花袋《棉被》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作者本人和他女弟子的原型,通过心里描写刻画出了时雄对芳子赤裸的爱。文中最后写道:“时雄来到芳子房间,用她盖过的棉被捂住脸,尽情地闻着那令人依恋的女人味。不知怎的,时雄竟然心跳起来。性欲、悲哀、绝望,猛地向他袭来……”。作品中大胆的“告白”、如实的“自我暴露”、自我忏悔,借此向虚伪的旧道德宣战。小说的发表震惊了文坛,最终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辞。著名评论家岛村抱月如此评论:“这是一篇有血有肉的、赤裸裸的人生忏悔录。作者将一种充满自我意识的现代性格展示给公众,赤裸得令人不能正视,而这正是这部作品的生命和价值。”花袋通过“自我暴露”的描写来宣泄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绝望,达到他所谓的“露骨描写,大胆暴露”的目的。

另外,田山花袋在以家族为中心的自传三部曲《生》、《妻》、《缘》中也将家庭中的母子、婆熄、兄弟间的家丑外扬,逼真地刻画了沉闷压抑、琐屑畸形的封建家庭内部的生活真相,将家庭中“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地描写了出来”。岛崎藤村也在《新生》中通过岸本和节子的乱伦关系,将生活中自己与侄女的乱伦袒露出来,进行公开告白,忏悔道德的罪恶,并以此来净化自我,拯救失足的灵魂。战后的私小说依然注重内心的描写,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别致的内心世界:“我”面对残疾儿异常痛苦,是完全抛弃他,还是正视他、接纳他,最终的“我”经过了内心的重重挣扎,终于选择面对残疾儿这一事实,勇敢地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这种“自我暴露”、“自我忏悔”表达了民族性的忏悔意识:自我暴露即忏悔,忏悔后以求达到内心世界的净化和平衡。

私小说大都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再现,追求的是一个“真”字。由于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所以在“自我暴露”的同时也会将对方彻底地暴露出来。对方的暴露就涉及到了一个深刻而又复杂的人权问题。按常理对男女双方来讲都应是极为隐私机密的事情,可是作者以“自我暴露”的形式将隐私向世界告白,完全颠覆了当时的世界观,给对方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背负着如此丑闻,也许会葬送这个女人的一生。一些私小说作家表示接到过抗议的电话、绝交信、要求赔罪等,有的甚至和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人反目成仇等。

2 缺乏社会视野的“自我封闭”

私小说基本上是作者本人生活的再现,既不需要虚构生动曲折的情节,也不需要架设巧妙精致的结构。其空间场景仅拘泥于个人的家庭生活中,取材于身边琐事和作家私生活,视野过分狭隘。因此在它空间的设置、题材、主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私小说作品在主题的表现上,仅仅是在孤立地写身边的事情,分开群体与个体,隔离人与社会,进行一种封闭性的描写。仅仅以对周围琐碎的事情的描写是不能够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主题的。因此不可能超越“自我”,只能形成一个封闭性的自我。实际上私小说作家并没有把自己的苦难和周围社会共同的苦难放在一起探究,只是把自己密闭在狭隘的世界里,他们有意识地逃避现实,仅仅把自己隐匿在文学的象牙塔中。

赖肖尔在《日本人》里就说过:“日本人……表现出胸襟狭隘的国民性格。长期的岛国生活,造就了日本人的这种性格,使得他们很难突破自己的世界。”因此,私小说这种狭隘的取材方式,“自我封闭”的表现,也正是日本民族文化性格的体现。阅读私小说,我们会体味到作家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苦闷大多来自家庭贫困、疾病和恋爱的烦恼等。岛崎藤村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我写《家》的时候,一切都只限于屋内的光景,写厨房,写大门,写庭院,只有到了能够听到河水响声的房子里才写到河……运用这种笔法要写好这部《家》的上下两卷、长达12年的历史,是不容易的”。著名作家志贺直哉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神”,在私小说的代表作《在城崎》中写到了蜜蜂、老鼠、蝾螈三个小动物的死亡,由自然的死上升到哲学意义上的死。这是由于作者当时与父亲的关系尚未和解,加之长女出生后立即死亡的多重苦闷的打击下,把在城崎温泉疗养亲眼目睹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又折射到了自己身上,进而上升到了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与大多私小说作家一样,文中没有社会背景和社会主题,只是密闭在自己的世界中。小说家葛西善藏以忧郁、独孤、贫困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十余篇私小说。其处女作《悲哀的父亲》中,主人公也是一个孤独而忧郁的青年诗人,远离妻子独自一个人来到阴暗潮湿充斥着病人的近郊居住。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苦痛,仅仅是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不能积极地探求不幸的根源。作品中诗人的周围充满了不幸:长期被病痛折磨的貌美少妇、贫困的学生、因生活所迫卖春而死的女侍者等等。可是,诗人的笔触仅仅停留在了现实生活苦难和贫困的苦苦挣扎中,并没有深究自己以及周围人所亲历的各种苦难的现实根源,只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世界中,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披露在作品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缺乏广阔的社会视野。

三 结论

私小说脱离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只截取个人生活片段,而不叙述完整的人生,重视心境描写,外貌则一笔带过。在文学史上,有其进步性的一面,也有其严重的弊端。私小说是日本传统艺术的产物。“自我”是私小说的核心与关键,由于作家认为“艺术要追求真实”,通过“自我暴露”和“自我告白”以体现“真实”性的自我,借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并向旧道德宣战。同时,作品又是内缩的、封闭的,体现出“自我封闭”性的特征。私小说摒弃了社会性视野,所以只能揭示非本质的个别问题。私小说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符合日本民族传统的热爱自然、喜欢朴素隐含的美这一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归根结底,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特殊的、狭隘的岛国文化,与日本传统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魏大海:《私小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2] 田山花袋,朴今花译:《棉被》,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

[3] 久米正雄:《私小说和心境小说》,文艺春秋社,1925年。

[4]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5] 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

[6] 高桥英夫:《私小说作家论》,讲谈社,1976年。

[7] 大森澄雄:《私小说作家研究》,明治书院,1982年。

作者简介:

刘春波,女,1975—,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教学、日语语言与日本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刘艳,女,1961—,吉林长春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教学、日本文化与日本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第3篇

2、唐代佛学思想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3、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慕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4、影视改编剧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基于立德树人角度的高职学生古代文学经典教育分析

6、“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7、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诗经》中的女性美学

8、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9、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文化分析

10、地域文献整理与古代文学教学实践的结合

11、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初探

12、混合式学习理念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3、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14、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15、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相融关系

16、“文史互证”方法在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维与视角分析

18、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探索

19、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新探

20、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21、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再发现之《搜神记》初探

22、中国古代文学与传播学相融合的教学探索

23、中国古代文学与传播学相融合的教学建议

24、古代文学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索

25、浅谈古代文学名著篇章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6、文献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7、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探讨

28、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30、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融入文化自信观路径研究

31、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文化解析

32、关于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分析

33、古代文学教学中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培养探析

34、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及消解

35、新媒体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何重焕新生

36、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37、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38、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39、古代文学中“阻隔情感”的类型与审美艺术特征

40、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师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41、浅析语言学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意义

42、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反思

4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初探

44、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45、我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价值

46、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47、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

48、基于古代文学对——“经传”“经说”“经解”的探析

49、论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专书介绍模式

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许多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而生,汉语言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汉语言文学依旧是一门广受欢迎的人文学科,许多人对汉语言文学很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环境对文学研究的影响逐渐加大,其改变了很多学科的教学和传播方式,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就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网络环境 传播

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见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文学研究中的地位。通过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学习,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文化内涵,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特点

(一)词语简化

现如今,我国经济和科技都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建设。在网络环境下,人们有了更多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同步[1]。虽然网络技术为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愈加简单化,很多网络词汇在网络交流中应运而生。这些网络词汇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简洁性,但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喜大普奔”就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和奔走相告四个词语的缩写,看似一个成语,实则是一种网络语言,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二)互动性强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日臻成熟,包括大数据、物联网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不会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漢语言文学传播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减少时间、空间对文化传播的限制。不仅如此,网络环境还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互动。例如,教师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教学,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师直播的过程中向教师提问,也可以给教师留言或通过其他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提问。教师接收到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立刻给学生做出解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升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扩大传播的范围。

(三)资源丰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学习资源不再只有文字或图片,还包括视频、音频、AR等多种形式。通过连接互联网,可以共享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且在资源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反馈。例如,网络中分享了某个文学典故,并在平台中广泛传播,许多人看到了这个典故,并对这个典故做出了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资源得到了传播,同时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反馈,这有助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但在资源共享和传播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分真伪,避免谣言的产生。所以,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做好知识的充足与整合,构建真实有效的知识库,为学习和传播汉语言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模式创新

在汉语言传播的过程中,高校教学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言和文学两项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理论、文学等多种类型。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各种各样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所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学生不仅要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进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人才。

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阅读习惯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现如今,人们的阅读节奏逐渐加快,对阅读的内容不会深思熟虑,往往只是简单地浏览。不仅如此,在网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粗制滥造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甚至有很多人没有考究内容的真伪就进行传播,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质量,会误导很多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2]。所以,网络不仅给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带来了便利条件,也会对汉语言文学传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造成许多读者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之处,甚至出现很多理解上的偏差。例如,“细思恐极”是一个网络词语,很多人会将其误以为是成语。实际上,“恐极”只能表达“恐惧之极”,并不能表达“恐怖至极”。如果在汉语言文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此类词语,很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正确传播。

(二)影响传输精度

现如今,网络越来越开放,大部分平台都不限制人们的语言使用方式,网络传播的自由度较高。这种自由传播的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但同时也影响了文化传输的精准度。因为汉语言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很多内容需要全面的还原和深入的考究,一些古文、古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咬文嚼字地进行分析推断,应该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然而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忽略了汉语言文学中的内涵和意义,甚至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误解和分歧。例如,“老气横秋”本意是形容人老练而自负的神情,但现在很多人误解其含意,把它用于形容陈腐、老套或年纪大等状态。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很多人不会深究成语含义的对错,许多文章中错误使用成语,进而影响人们的理解,导致一错到底。

(三)缺少传播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汉语言文学传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汉语言文学传播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人才不仅要具备优秀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还要掌握现代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可以合理地利用网络传播汉语言文学,而不是扩大网络对汉语言文学的负面影响。然而,现在汉语言文学传播人才匮乏,一些人才虽然了解汉语言文学,但不了解现代科技,或反之掌握信息技术,但对汉语言文学理解得不够深入。

三、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途径

(一)利用移动终端,建立传播平台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效率,传播者应该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充分融入网络环境之中,使汉语言文学有更便捷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会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交流和沟通,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等。传播者可以构建传播平台,使人们可以利用终端设备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汉语言文学的交流和学习。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古文词意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尤其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下,大部分青少年都没办法沉心静气地进行文化研究[3]。针对这种情况,传播者应该创新汉语言文学传播方式,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文学科普和文化传播,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传播者可以提炼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内容,然后将其编写成趣味性的文章或故事并在社交平台中发布。例如,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每天发布一篇古诗词,并在诗词下方做出详细的词语解析和情感分析。可以对古诗词进行分类,如情感类、送别类等等。阅读者可以根据标题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在内容下方进行评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满足现代人群的阅读需求,使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除了文字外,也可以采用制作视频、画漫画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例如,现在有很多古风歌曲制作人,利用传统汉语言编写歌词,使汉语言文学更容易被人接受,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

(二)运用开放环境,丰富传播活动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交流环境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人们可以在网络中学习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文化,学习和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传播效率。但如上文所述,网络语言也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对此,应该合理地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组织多样化的网络文学传播活动,由专门的文化部门负责引导和组织,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学者、作家或其他从业人员参与活动,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专题讲解和分析,针对网络词语进行深入的讲解,正确引导学习者,使网络成为文学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传播提供更多便利。例如,陕西省青年志愿协会会长,同时也是著名相声演员的苗阜,在创作之余也积极地参与文化传播工作。其通过直播的方式讲述山西文化,观看人数高达128万,起到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编写网络教材,促进文化统一

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有效的传播,可以组织相关教师编制专业、统一的网络教材,将网络中的资源信息整合在一起,为汉语言文学传播贡献更多力量。例如,采用超链接、数字化等技术,将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构建完善、多元的网络教材,使其成为文学传播、教学引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尤其要针对网络文化和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调整,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构建良好的文学传播平台,避免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分歧和误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背景下,要想更好地传播汉语言文学,就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汉语言文学传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巩固,然后吸收当前时代背景下带来的新知识、新文化,进而实现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文渊.探析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祖国,2018(20):82.

[2]黄雪佳.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探讨[J].北方文学,2018(14):160.

[3]拓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方法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198-199.

(作者简介:李文婷,女,硕士研究生,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第5篇

一、梅雨意象是如何形成的

1、梅雨概念的起源

梅雨的概念最早出自西晋周处的《阳羡风土记》这一著作中的“黄梅雨”, 其中只有对梅雨出现的季节以及特点的简单描述, 并没有申明其名称的由来。及至初唐时期, 在《初学记》中有“《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 江东呼为黄梅雨“的记载, 首次对梅雨名称的来源做出了解释。从这些记载中, 我们可以看出梅雨并没有发展成一种文学意象, 而仅仅是一种普通自然现象。后来, 经过更多的文学创作的运用, 使得梅雨的所展现的意境广为大众接受并传诵, 梅雨才真正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而存在[1]。

2、梅雨意象的初步形成

梅雨在诗歌中的第一次运用, 出现在庚信的诗句“麦随风里熟, 梅逐雨中黄”中, 这句是描绘的是江陵地区麦子成熟时节阴雨不绝的景象。这首诗的出现标志这梅雨这一意象的初步形成。虽然在这首诗中, “梅”和“雨”都不是描绘的重点, 梅雨也并未作为一种意象被文人广泛使用。所以, 在这一时期, 梅雨的文学意象只是初步形成了一种模糊的轮廓。

3、梅雨意象的基本完善

直到唐朝, “梅”与“雨”之间的搭配才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并被古代文人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延伸。例如, 在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有“洛下麦秋月, 江南梅雨天”的记述。徐寅的《送王校书》中也有“江南梅雨湿江蓠, 此处烟香是此时”的句子。梅雨已经成为夏季的代表风景。除此之外, 柳宗元《梅雨》以及司空图的《长亭》则赋予了梅雨心灰意冷, 孤独无依的情感。由此可见, 梅雨已经发展出了更加饱满深刻的象征意义, 与孤独, 痛苦等情感相互结合, 使得梅雨的文学意象得到完善和补充。

二、梅雨意象中包含的丰富内涵

1、古代文人对梅雨的描写不断细化

南宋时期, 由于国家重心的转移, 使得江南地区的自然气候以及地理风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梅雨在这一时期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文学创作中。例如, 陆佃的《埤雅》中就对梅雨的出现时节、特点、分布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罗愿在《尔雅翼》中称梅雨“连日不觉, 衣物皆裛”也可见一斑。自然环境会对人的心绪产生一定的影响, 梅雨气候的沉闷, 潮湿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如陆游在《枕上》一诗中“冥冥梅雨暗江天, 汗浃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当少霁, 南檐风佩已锵然”几句则表现了梅雨时节空气潮湿阴郁的特点。

2、古文人赋予了梅雨更深层次的情感

梅雨时节的阴闷潮湿常常会使文人触景生情, 心中酝酿悲愁情绪[2]。例如, 王之道《相山集》中“昏沉浑似醉, 憔悴不禁愁”两句就掺杂了浓郁的愁思, 这一点在刘敞和袁燮两人的《梅雨》诗中都有所体现。

连绵逾月的梅雨也能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一段悠闲的时光。宋朝有很多文学创作都是围绕这种恬淡生活来进行的描写的, 例如袁燮就有“小小闷人人莫愁, 解教禾稼勃然兴”的诗句, 表现了梅雨时节人们安然闲适的生活状态。

梅雨如烟雾般朦胧的面貌, 也使得许多文人将其与缠绵的爱情联系到一起, 因此,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以梅雨暗示情思的运用手法。例如, 晏殊的《鹧鸪天》, 程垓的《忆秦娥》等词, 等用细腻的手法通过描写梅雨的柔糯、轻浮来表现男女之情。

3、梅雨与江南地区的联系

在南宋时期, 江南成了文人骚客的主要聚集地域, 因此, 描写梅雨的文学作品也随之提升, 梅雨意象所象征的意境也在这些文学创作的推动下得到了积极的拓展和延伸, 使得梅雨与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风貌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 梅雨落下的时节, 春季即将过去, 四季交替轮回间的有感而发也引来了古代文人的唏嘘和叹惋。因此, 逐渐形成了江南梅雨的表现形式。

三、有关梅雨的经典表述

1、宋元时期对梅雨的经典表述

宋代之后, 梅雨在文学上渐渐演变成了艰难了江南地域的象征[3]。在王琪的《望江南》中就有“江南雨, 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 红绡香润入梅天, 飘洒正潇然”之句, 描绘了江南地区一川烟雨, 青红相映的景象, 这是对江南梅雨真切表述。元代《平江记事》中则着重描写了梅雨气候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 梅雨已经成为了江南风貌的一个重要体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如“空濛”“烟雨”等, 都是对梅雨景象最真实的描写。

2、明清时期对梅雨的经典表述

到了明清时期, “烟雨”与“江南”之间已经变得密不可分,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全都完整的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例如明高启在《梅雨》一诗中写道“江南烟雨苦冥蒙, 梅实黄时正满空”, 导出了江南梅雨的空冥婉转, 如梦似幻。另外, 在书画方面, 许多作品也都与梅雨息息相关。例如明代的《清河书画舫》《续书画题跋记》, 清朝的《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画典籍, 可以查找到很多与梅雨相关的记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梅雨从一种美丽的气候现象逐渐演变成文学意象, 持续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两晋南北朝开始出现“梅雨”的表述, 到盛唐时基本完善文学意象, 再到宋明时期梅雨内涵的不断发展, 最后使得“烟雨江南”的经典表述成为定式。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感性优雅的情感思想, 更将中华文化的优美文雅与博大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使人神往, 令人感怀。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描写赋予它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以此来寄托自己内心饱满浓烈的情思, 后经过广泛的应用, 这些事物逐渐发展为独特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存在许多特殊意象, “梅雨”这一意象便是其中之一。梅雨初次被运用到文学中是在南北朝时期, 后经过历史的变迁, 与梅雨相关的文学创作不断增多, 又因其独特的气候风格于江南环境珠联璧合, “江南梅雨”的文学表述使得梅雨成了表达离别感伤以及表现江南美丽风景的重要意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自然风光,意象

参考文献

[1] 渠红岩.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J].人文杂志, 2012, 05:95-101.

[2] 李红.试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J].短篇小说 (原创版) , 2013, 24:107-108.

古代文学的魅力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新型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其具体教学环节均受到了较为明显冲击,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作业环节所面临的自媒体和大数据等信息资源择取及利用出现的问题及其思考,通过信息获取正确性、资源使用的正规化、考核手段灵活化、作业形式多样化及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的有效性等相互联系、互为促进等环节,从而较为全面系统、效果明确地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模式的改进与创新。

关键词:新型媒体环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当前自媒体与大数据等新型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总结和指导。就国内当前的研究而言,在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新型媒体环境下高等教育所受到冲击与思考及发展前景的思考已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较为深入的讨论。以自媒体和大数据为前端的新型媒体环境是当代科技社会发展的半生产品和必然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教育事业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改革的系列课题中,关注新型媒体环境所带来的对传统教学模式及具体教学环节的冲击是主要研究范畴之一,认识自媒体与大数据等新型媒体产生的冲击并切实寻求积极、正确的解决途径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的重要命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新型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及其具体环节所受到的冲击,尤其是针对自媒体与大数据等网络背景、信息资源对于传统作业的布置、完成及反馈等环节所带来的影响和相应的思考,通过分析学生在此环境下所可能获得的资源和条件,讨论多样媒体资源所带来的巨量网络信息、电子资源和线上数据对于课程学习、作业完成可能产生的利弊两端,并以此为基础切实探索中国古代文学这一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进、创新的可能性與可行途径。

一、新型媒体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受到的冲击及表现

作为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当前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媒体环境的影响,也同时迫使本课程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必须正视新型的、多样的媒体环境及其特点,充分了解“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走向碎片化、扁平化。”①的学情新特点对学生学习可能带来的影响,思考如何面对、如何解决并创新的教学改革途径。笔者从自身教学的情况出发,结合对本院系学情、教况所展开的调研活动,将当下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冲击及思考简要表述如下:

(一)知识系统较为固定,教学内容庞杂,强调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素养提升的需要

以笔者所在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程教学为例,现有课程采用当下较为通行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和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卷本)为主要教材。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往往倾斜于对于文学史知识系统的讲解和组织(其中文学史与作品所占比重依具体教师的安排而存在不同,以笔者调研结果为例,出现了文学史与作品在日常教学中所占比重或七三至六四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是偏重于文学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讲解)。在教学任务与课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教材内容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讲授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学生对此的了解和掌握也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但当下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知识系统的内容庞杂对教学要求的实现形成了极大的风险和消极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为主要诉求的课程教学特点就无法真正贯彻及实现,诸如对经典及作品文本的独立鉴赏、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了解等教学设想只能体现在课程大纲和授课计划之中,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学术素养及应用能力等深入层面的认知和掌握从而无法得到切实的执行。

(二)课堂授课方式固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素养缺少明确且具有可执行性的培养路径

在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式教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往往忽视甚至轻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笔者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所进行的调查中,有不少的同学表达出不愿参加课堂讨论、不知如何系统表达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等倾向,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陈旧方式来对待课程的学习与考核;同时,在部分教师的采访中也存在着课堂互动效果不明显、互动方式较为固定(往往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为主)、教学互动的设计难以执行等反馈和信息。由此可见,传统、固定的授课方式是在教与学双方主体的“默认”下产生和选择的,笔者在调查中所了解到的主要成因如图1。

(三)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过程性考核和素质考核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与应用能力培养、学术素养建立的课程培养目标相较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并不一致甚至脱节的情况。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培养适合需求的、能够胜任要求的具备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重要的校本目标,而在本课程的教学实际和环节中,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不尽完善、不够科学成为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硬伤”之一。例如,现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途径中,书面作业和试卷是教师所主要采用的方式。其中书面作业又往往固化为习题练习和小论文写作,小论文的形式则一般为一学期四次以上的作业次数,学生对此一方面感到疲惫、颇有怨言,另一方面也失去兴趣、流于应付。而课程的学期考核以试卷形式为主,基本上为闭卷考试,常采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等题型,题型传统、题量较大;同时,这种结果评价式的考核方式也存在着忽视对作品文本的关注、实践能力不注重等不足。从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来说,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是两个重要构成层面,都必须充分重视;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来说,学生对作品文本识读与分析能力的考察丝毫不应弱于学生对文学史了解与掌握的测试。但是,现在常见的考核方式中,依赖于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考核,较多关注书本(教材)知识的测试而忽视素质考核,这同样也是当前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冲击与问题。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及实践环节的现状要求作为学科专业重要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及任课教师,能够认真面对并深入分析新型媒体环境下作业布置及完成等传统模式所受到的冲击与思考,具体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完成作业所面临的条件与挑战,讨论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分析所可能获取信息与资源的有效性,探寻高效率整合并利用新型媒体环境下自媒体与大数据等资源,避免混乱、不科学甚至抄袭等负面情况的出现,进而最终既能充分有效利用新型媒体资源,又能够切实地逐步培养、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尝试通过作业形式多样化、信息获取明确化、资料使用正规化及教师作业批改的深入和有效性等方式确立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实践教学过程。

二、新的媒体环境和形势下,对课程教学实践及教研改革提出的要求和实现途径探析

在新型的、更为综合的且影响更为普遍的媒体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了明显的冲击,通过解决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打造更为符合当代时代要求和教育学理念的“生本课堂”是重要途径且具有关键意义,如何正确、有效、妥善地利用自媒体与大数据等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并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培养目标的可实现途径是课程建设和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尝试,认为可以从依托于实现学生信息获取明确化、资源使用正规化、出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灵活考核手段的确立、考核方式深入性与有效性实现途径的探索等層面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对于媒体资源(网络资源为主)的如何选择、利用这一情况,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相对较为不完善的课程资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得他们对于大量甚至是海量、巨量的网絡资源无所适从,而众多教学资源的易于获取,如教案、课件、视频(音频)等传统教学材料,以及以网络检索和引擎搜索为主的“答疑”式信息,这些包括了静态和动态、线上与线下的网络资源也带来了如何择取、有效利用的难题。新的媒体环境、多样的资源方式同时伴生的新鲜的媒体感受和娱乐方式,存在着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甚至有所沉迷的情况,数据的准确、完整、适宜等使用条件的难以保证也就可想而知了,“数据体量巨大,意味着大数据时代,解决任何一个特定的问题,或者回答任何一个特定的疑问,我们都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获取更多的数据信息。数据类别繁多,表示大数据往往是凌乱和质量参差不齐,我们不可能像小数据时代那样可以确保自己所收集的每一个数据点都是非常准确。”②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有选择地分析、利用可能获取的信息及其来源,是改进课程教学观念、创新课堂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获得网络资源与资源,来帮助学生完成选择、整合有效的学习资料,实现教学环节完整并深入地执行、贯彻,例如可以多维度地设计教学方案、加强过程性的考核与互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建立等等方式,在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学习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他们已经具备的信息技术处理的水平与能力(如ppt制作、数据库建立、量化分析能力、线上活动完成等具体内容),通过这种不局限于课堂之上的教与学,充分利用合理的网络资源,学生通过“制作和创造的方式进行更为投入的学习,而不再是现成课程内容的消费者。”③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建立。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多样化、新锐化发展的媒体环境,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了便利,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危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对媒体资源缺少必要的判断与正确的选择等情况,要求教师和课程教学中必须对此加以密切关注和正确引导。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受到教师本人的专业领域、个人水平等固有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在教师在参考、使用这些媒体资源、网络资料的时候也存在着与教学环节的设置及考察、教学任务的执行并不完全相符、相称的“乱象”。例如说,出现了“入宝山而空手”的无所适从的情形: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革新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自身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了解及使用的缺乏,无法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制订、采用适宜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着过于依赖传统方式的网络搜索资源,并不能依据学情和教况进行有针对性、明确性的媒体资源运用,同时也出现了往往只是“罗列”或“展示”所获取的媒体资料,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够重视等等情况。还有“囫囵吞枣”式照搬材料、“不得其法”的凌乱、脱节的情形:如果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忽略了由于学生个体差对课堂教学和日常学习可能带来的影响,就无法系统地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进行具体的考察,从而在授课方式、环节设置尤其是课程考核的环节中,仍然采用的是较为固化和僵化的问答式或者论文式的命题方式,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也极有可能带来削弱甚至抹杀学生的独立发展和成熟表达等综合能力营建的可能性。

综上,多样化、集成化的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具有综合性的挑战,如何推动新型媒体环境下本门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即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须清醒认知当代高校教育中媒体环境、网络资源是具有重要辅助意义的,但绝非学生学习的本体与教师教学的主体。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尝试中,需要教师通过构建营造执行度高、沟通有效的生本课堂,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密切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以“互联网+教育”的视野和途径联接课程教学的课内外、线上下,推进“慕课”“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方法的高效运行,为中国古代文学这一传统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和改革探寻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注释:

①龚莉红.科学引领“自媒体时代”的青年学子-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特点及管理[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12):23.

②李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152.

③熊德兰.大数据时代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6):48.

上一篇:投资学范文下一篇:没想到我如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