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研究期刊范文

2023-12-03

交通运输研究期刊范文第1篇

摘  要: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是数字化时代期刊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医学期刊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编辑队伍,培养一批既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化出版技术以及市场营销技术的人才,才能在数字化大环境中站稳脚步,加快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步伐。

关键词:数字化出版;医学期刊;编辑;知识结构

一、引 言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医学期刊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化发展虽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国外数字化出版还存在很大的距离[1]。而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实际上是资源和利益的再分配,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期刊编辑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必须成为一个集文字、技术、信息处理、网络传播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是促进数字化时代医学期刊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有关医学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报道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如何构建并提高编辑知识和能力的研究更少。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医学期刊编辑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为数字化出版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医学期刊编辑知识体系构建

1.积累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

医学专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且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知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多种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从事医学信息原始加工的期刊编辑应具备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大多由医学院校或其附属医院承办,这就为期刊编辑积累医学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医学期刊编辑可深入临床或参与相关的医学科研活动及学术活动,不仅能巩固过往的医学知识,还能在此基础上了解该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3]。研读专家审稿单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专家在审稿时,往往对稿件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等均做出了详细的评价,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期刊编辑应善于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多思考,多总结。

此外,期刊编辑还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医学专业书籍,增加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或在工作中以自我进修的方式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编辑掌握前沿的医学信息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平台。医学编辑可通过文献检索、文献标引或网络搜索等方式,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医学文献,充分发挥学术平台学习、借鉴及把关的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强化编辑在审稿和加工中的审查力度,对该专业的发展趋势、热点研究、学术前沿等随时把握和关注,确保在组稿和选稿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除医学专业知识外,医学期刊编辑还应熟悉并掌握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医学专业英语等,只有不斷充实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论文的编辑加工中对文章的修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论文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把好关,以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医学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2.深化编辑业务功底

优质期刊的出版离不开编辑深厚的业务功底。由于医学期刊的作者并不是专业从事文学工作的人群,他们的文字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往往相对比较薄弱。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由于缺乏撰稿经验,对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理论信息、医疗技术以及一些具有一定新颖性和研究价值的论点等不能很好地运用文字表达出来,使得文章显得论点不明确﹑层次不清楚﹑论据不充分﹑语言表达紊乱等,这时期刊编辑精湛的编辑业务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针对医学期刊的特点,期刊编辑可以有目的地邀请一些专家举行相关专题讲座,或通过信息网络与其他兄弟期刊定期进行业务交流,讨论编校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对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总结。同时期刊编辑还可通过参加每年定期召开的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最新的编辑规范和标准,提高编辑业务能力。此外,编辑自身的工作经验很重要,对问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3.加强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观念的培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众多期刊开始借助网络手段实现编辑、出版自动化及网络化,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期刊编辑,必须加强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观念的培养,将数字化贯穿于期刊出版的过程中。

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观念培养的基础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互联网技术,并将该技术很好地应用到编辑实践中,与编辑工作紧密结合,这是数字化时代对编辑的基本要求。在医学期刊出版前,期刊编辑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系统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有目的地收集和学习各种相关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创造出新的信息,将其应用到选题、组稿和审稿中。同时,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建设集成化的医学期刊出版平台,对稿件进行远程管理,加强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之间的信息交互,加快审稿流程以及编辑加工环节的进度,及时出版,以适应科研信息快速发展的要求,真正地实现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目的,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4.提高个性化服务意识

根据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特点,期刊编辑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网络页面设计的知识,提高个性化服务意识,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医学期刊编辑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技术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将审稿结果及时反馈给作者,商讨论文的具体修改细节,或定期向作者发送期刊出版信息及最新医学科研动态等,也可通过与读者开展互动,收集读者对具体文章的看法以及对期刊、责任编辑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当前的学术需求。同时期刊编辑还可通过建立医学科技期刊资讯、读者论坛、专家点评等信息窗口,为作者/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4]。

目前,我国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在个性化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没有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在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编辑应借助相关技术手段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期刊编辑的能力建设以及个性化服务意识。

5.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期刊编辑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编辑的理念意识,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开拓期刊新的发展模式,创新编辑理念。信息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编辑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理念必须贯穿整个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策划、选稿、组稿、出版管理等。医学期刊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时刻关注医学研究发展的动态,捕捉到科研成果的前沿信息,获得研究热点的新动向,进而体现数字期刊高时效的特点,取得高质量文献的首发权[5]。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编辑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作为一名期刊编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储备丰富的知识,积攒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编辑理念的创新提供原动力;其次,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求编辑树立勇于开拓的观念,即勇于探索、敢于尝试,能够以发散思维的方式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6.提高法律意识

在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一方面有利于医学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另一方面其网络开放性和共享性又与文章著作权的专有性产生了矛盾,常表现在文章的复制、传播及报酬等方面。这就涉及到了版权保护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正确使用编辑的权利,履行编辑的义务,了解并熟悉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署名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既要维护作者和读者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6]。在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可以通过和作者签定协议或以授权书等方式,将文章交由出版商以数字化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并向其支付一定的稿酬;此外,也可以通过成立一些民间反侵权、反盗版联盟或借用高科技等手段,共同保护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7]。

7.掌握市场经营知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出版亦应遵循市场规则,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8]。因此,期刊编辑掌握适当的市场经营知识,了解市场营销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期刊编辑可利用多种媒介平台,通过自习的形式,学习和储备适应市场出版活动的理论知识,了解和熟悉医学期刊出版相关的政策、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现狀和趋势;其次还可以借鉴成功期刊的办刊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积累市场经营知识,自觉调整编辑思维模式,不断探索和总结期刊的市场活动规律,将编辑行为和市场行为紧密的结合,并应用于出版实践中,以提高期刊编辑的市场知识结构体系。

三、结 语

数字化出版时代,有针对性地培养既熟悉传统期刊出版知识,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编辑,对加快和全面实现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期刊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编辑队伍,培养一批既熟悉出版专业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数字化出版技术以及市场营销技术的人才,才能在数字化大环境中站稳脚步,促进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发展、壮大。

对于具有特定专业领域的医学期刊而言,数字化出版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由于在研究过程中时间的限制,资料收集不太全面,对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结合教育学基础,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一步细化知识结构,以期制定出可在短期内培养并提高医学期刊编辑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课程,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此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出版专业人才,加快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李晓.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研究[J].广东科技, 2014(20).

[2] 谭贝加,雷燕,邹洲,张明明,宋睿璞.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J].中国科技信息,2014(8).

[3] 林加西.医学院校学报编辑参与医学科研活动管窥[J].韶关学院学报,2014(4).

[4] 胡春雨,吴俊玲.网络时代中医药期刊编辑的信息意识与服务意识[J].出版科学,2014(6).

[5] 卢全,宁田海,游苏宁.新时期医学期刊编辑应强化的主体意识[J].编辑学报,2010(4).

[6] 吴鹏,汤礼军.数字化时代版权保护问题刍论[J].中国出版,2014(7).

[7] 谢明俊.学术期刊数字化的版权保护问题再认识[J].出版广角,2011(6).

[8] 曹娟.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编辑思维的转型[J].编辑学报,2012(6).

[责任编辑:传馨]

交通运输研究期刊范文第2篇

1 编辑与作者的共生关系

1.1 作者劳动是编辑的前提

没有作者的创作, 编辑劳动就成为“无米之炊”, 就没有劳动的对象。期刊质量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提供的作品的质量。作者和编辑互相依托, 互相制约。

1.2 编辑劳动是作者的延续和作品的提升

作者撰写的书稿要经过编辑的劳动, 才能变成社会产品的成品。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 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 作者的劳动产品还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 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1.3 编辑与作者具有互生关系

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编辑一要尊重作者的劳动, 认真组织和审读、修改稿件;二要向作者全面介绍读者的意见和要求, 使作者的作品更有针对性。要善于以读者代表的身份提出意见和建议, 帮助作者提高作品的质量;三要坚持公正原则, 对作者一视同仁, 严格按质量取舍稿件;四是经常向作者学习, 热情为作者服务。

2 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的建构

本文通过对目前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构建一种互动模式。

2.1 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构建目标

提高期刊的质量。编辑与作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就是提高期刊的质量, 繁荣出版事业, 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提高全民素质服务。为了使期刊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编辑和作者都要付出努力。作者的文章应该着力使论点明确、概念严谨、层次清楚、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和语言流畅;编辑在此基础上, 按照期刊编排规范进行加工、整理, 这样编辑与作者之间互动循环渐进, 共同提高期刊的质量。

2.2 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大原则:

2.2.1 目标统一原则。

期刊编辑要合理协调自身发展目标与作者发展目标。一个理想的科学有效的期刊出版机制, 最终将促成作者水平和编辑水平的共同提高, 这样, 作者和编辑的自身发展既共同满足了期刊出版工作的需要, 又共同实现了提高国家科学竞争力的价值功能。

2.2.2 地位平等原则。

著名文学家巴金是一位优秀的编辑, 他认为“编者和作者站在平等的地位, 编辑同作者应当成为密切合作的朋友。”编辑在大批稿件中识别、优选有价值的稿件并进行加工时, 应遵循与作者平等的原则, 才能保证含金量高的稿件不被埋没。

2.2.3 相互依存原则。

编辑与作者是期刊出版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编辑要寻求与作者目标的“契合”点, 编辑与作者的目的都是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创新产物。期刊编辑要正确认识与作者的依存关系, 代表社会要求, 经过优选、优化等编辑手段, 使作者的科研成果得以及时有效地传播。

2.3 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模式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详见图1.编辑与作者互动逻辑体系图:

2.3.1 尊重。

作者在撰写稿件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编辑加工稿件时一定要慎重行事, 要尊重作者的个性风格, 尊重作者的观点, 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编辑与作者之间应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2.3.2 坦诚。

编辑要真诚与作者做朋友。编辑在与作者交流中, 以真诚为基础, 理解并尊重作者。编辑在与作者的交流、沟通时, 态度应诚恳, 气氛须和谐, 陈述意见要坦率, 观点当鲜明, 既不含糊, 又诚心诚意,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蠃得作者的心。

2.3.3 宽容。

宽容主要是指“宽厚地对待与容纳他人的思想与行为”。编辑与作者之间难免产生摩擦、误会, 这时编辑与作者之间别忘了在自己心里装满宽容。编辑与作者之间要明白和谐共存是永恒的主题。

2.3.4 平等。

选稿要遵循与作者平等的原则。不论是教授、专家、学者, 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期刊编辑在选稿过程中应将个人喜好与偏爱压缩到最低的限度, 认真而平等地对待每个作者和每篇稿件。在进行选稿时不受作者个人因素影响, 只考虑稿件本身的学术价值, 考虑稿件是否符合办刊宗旨。

2.3.5 信任。

作者能把经过凝聚心血和智慧的稿件交给我们, 就是对期刊的信任和支持。因此, 在对待稿件的审读上我们要慎重, 不需要改的不改, 需要改的必改。编辑以执著、认真和亲和力赢得作者的信任。编辑只有获得作者信任和支持, 才能获得大量优秀稿源, 才能使刊物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刊物才能办出高质量。

编辑与作者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谐的关系, 坚持精诚合作与良性互动, 就能推动期刊的持续发展。

摘要:编辑与作者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 对期刊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针对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试图构建一种互动模式。

关键词: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 冯长根.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幅快质量差距不小[EB/OL].人民网-科技频道.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1715/8233749.html.2008, 10, 23.

[2] 威廉斯 (Alan D.Williams) .编辑都在做些什么?[M]

[3] 格罗斯, 编辑人的世界[M], 中国工人出版社.

[4] 韩云涛等.作者的编辑意识与编辑的作者意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5] 刘晓刚, 李卫华.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定位[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6] .燕祥.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刍议[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7] .沈芸.构建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和谐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8] .石颖.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的实践和作用[J].电大理工, 2008, 9.

[9] .宫福满.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编 辑 学 报, 2005, 10, 第17卷, 第5期

交通运输研究期刊范文第3篇

交通运输研究期刊范文第4篇

集合业界精英智慧

发布最新科研成果

服务中国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期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 (国务院国资委) 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 城市建设杂志社出版的国家城市建设行业重要学术期刊。期刊以“聚焦城建理论领域, 集合业界精英智慧, 发布最新科研成果, 服务中国城市建设”为办刊宗旨。

国内统一刊号:CN11-9313/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邮发代号:80-307。

目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期刊已全新改版, 并由“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城市建设网数据库”收录。改版后的期刊与新加坡《城市建设学术探索》期刊同步发行, 国际权威性强、学术影响力大、专业定位准、范围涵盖广。

改版后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期刊将指定“中国城市建设网”直接投稿。所有稿件, 均需由作者通过此投稿方式进行投稿, 杂志社目前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投稿, 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交通运输研究期刊范文第5篇

1 期刊管理的创新措施

1.1 优化期刊配置、控制期刊质量

由于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且是少数名族地区,图书馆资金投入有限,需要对期刊的购置进行优化,以利于期刊获得最大的信息传播价值,资金优化配置,调控期刊质量,是期刊管理的核心内容。

(1)科学分析读者对期刊的需求动态,优化资源配置。

不同的读者对期刊的类型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老师和学生。其主体是学生。阅读要求强烈,其中90%的人使用图书馆期刊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知识面,同时兴趣广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期刊的专业需求明确。例如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会经常看一些与他们相关专业的期刊如:《中国妇幼保健》、《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当代护士》、《医学理论与实践》等。同时,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许多学生非常喜欢《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等有利调剂人际关系以及就业指导性的刊物,而对《半月谈》、《中国青年》等也颇受读者喜爱。这就需要在期刊管理中进行调研,使得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2)期刊购置综合考虑,进行多方论证。

期刊的选订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保证学校教学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期刊订阅,促使图书馆期刊的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准。在期刊投资额限定的条件下,充分考虑广大读者的利益,定期做一些读者调查,借助读者、教师、学生反馈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或建议,作为调整期刊选订的重要依据。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发展巨大变化的时代,因此,期刊的购置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图书馆定期进行期刊分类统计,从中分析出教师、学生、职工阅览方向、要求,以便对期刊进行动态管理。

1.2 以信息为核心,优化期刊的信息管理

由于学校是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进校,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必要对期刊进一步优化信息管理,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期刊信息管理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而进行的搜集、整序、存储、优化和提供服务等工作及对这些工作的组织、计划和指导等[1~2]。期刊信息管理包含文献管理与信息管理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而期刊信息在教学科研和信息社会中的发挥着越来越大价值与作用。

(1)期刊信息的用户调查、搜集与整序。

(1)期刊信息的用户调查,展开对校内师生和社会用户的期刊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调查方式可采用书面调查、询问调查和研究调查等三种。这是提高期刊信息资源管理质量及效益的重要环节。

(2)期刊信息搜集,充分挖掘期刊中蕴藏着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包括网络上的电子期刊信息的收集,提供给各类期刊用户使用。可采用定向收集、跟踪收集、定题收集、补充完善收集等方法。

(3)期刊信息整序,以期刊的信息为单元的加工过程。可采用编辑法、综述法、手册法、数据库法等。期刊信息整序,冲破学科等各种界限,以用户需求为对象,采取科学的方法使期刊信息有序化。

(2)期刊信息的优化。

期刊信息的优化主要包括期刊信息的优选、浓缩、重新表述以及三者的综合运用。

(1)期刊信息的优选是实现期刊信息从贫集向富集转化的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迅猛增长,人们更加需要高质量的期刊信息。例如,从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中获取信息。

(2)期刊信息的浓缩是使社会信息由博而约、由粗而精的期刊加工过程,主要形式有文摘、题录、目录以及词条。它可以将一次信息转化为二次信息。

(3)期刊信息的重新表述是指使某些期刊信息从不便利用向便于利用转化的创作加工过程。包括改写、编译和翻译等方式。

(4)期刊信息的综合优化是指将优选、浓缩、重新表述三种基本优化方法的结合运用,主要形式是期刊信息综述和期刊信息述评。期刊信息综述是指对一定时期的期刊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以及加工后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能够使用户用较少的精力和较短的时间对有关课题的意义、内容、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能有一个完整、系统和明确的了解。而期刊信息述评是指对某一领域、研究课题或者成果的水平、现状、发展动向和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或者明确提出建议。期刊信息的综合化过程既有期刊信息的加工过程,又有期刊信息的分析研究过程。

1.3 以人为本,完善期刊管理的服务功能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将组织内人际关系的调整置于首位,将管理重心放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1)提高期刊读者的使用质量。

学校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中心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以及自主学习和进行学术沟通的重要场所。而期刊排架合理与否,将影响着读者的查找速度、架位的有效利用率、倒架周期的长短以及期刊的有序化、系统化程度。以人为本的管理,其原则就是“便于管理”、“藏刊有序”、“方便读者”,同时兼顾期刊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在信息化图书馆的管理中,期刊采用的是分类排架。首先按学科内容依照《中图法》对期刊分类,而同一类期刊再按“刊名字顺”,即按照汉语拼音与刊名首字字母相对照,并配以数字顺序。并保证每个架位上摆放的都是最新的期刊。而其它现刊存放在过月刊阅览室,为教师和学生利用期刊进行创造研究提供资料来源[3]。对现刊、过刊开架,开辟主题或热门刊与交换刊,使期刊管理质量和读者满意程度都得到提高。

2 结语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是不断创新,不断修正的动态管理。需要破除旧的传统观念,不断地探索其期刊管理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发挥更大的培育学校人才功能。

摘要:期刊是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信息载体。期刊管理工作在学校图书馆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期刊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研究针对期刊管理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严控期刊质量、优化期刊信息管理以及期刊管理的服务功能等创新措施,旨在提高期刊的利用效率,更多地发挥其在学生培养中的功能。

关键词:期刊管理,图书馆,学校,信息管理,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 金星.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22):70~72,130.

[2] 谢纯灵,米海燕.试论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创新的必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0):152~154.

交通运输研究期刊范文第6篇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测试也必然要经历不断的理论变革;通过反拨作用, 教学法也经历了从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到交际法的发展过程。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2007-2011五年间, 英语测试文章总篇数以2006年 (15篇) 为分水岭呈上升———下降趋势。对于不同期刊, 其分布又有所差异。其中外语界英语测试文章篇数呈下降趋势, 但其每年的篇数都位于8种核心期刊之首, 说明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期刊外语界十分重视英语测试方面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呈与总篇数类似的分布, 其每年度的英语测试文章仅居外语界之后, 这同样说明了主办方大连外国语学院对英语测试的重视程度。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也呈与总篇数类似的分布, 其峰值年份为2006年, 总计篇数为4篇。由于其它5种期刊中英语测试文章数量较少, 外语研究3篇, 外语教学3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篇, 外国语1篇, 外语学刊1篇, 所以其分布不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另一方面, 54篇英语测试文章中不同测试内容呈现出不均匀分布, 同时相同研究内容所采取的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又是相对平衡的。

2 对英语测试现状研究的描述统计

2.1 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

通过对15篇文章进行整理, 发现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文章8篇, 英语专业四、八级的7篇。8篇四、六级文章中, 评介性的文章6篇实证方面的文章2篇。多年来, 四、六级始终是语言测试领域备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专家学者对此种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众说纷纭。王全、徐亚龙 (2004) 力主确立英语能力统一标准并且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多极化英语水平测试体制;唐雄英 (2005) 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是多价值、多种评价手段、多方参与的心理构建过程。另一方面, 一些学者对四、六考试还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并且说明此类考试正在逐步改革和完善, 比如, 先后采取作文最低分、增加产出性题型的数量和权重、取消单句语法题、听、说、读、写、译全面测试最好加权相等, 这些变化同时在考试大纲中时有体现, (陈祖芳, 2004;张新元, 2004;韩宝成, 戴曼纯, 杨莉芳, 2004;蔡基刚, 2007) , 7篇关于四、八级考试的文章全部采用实证方法对此种测试进行研究。

2.2 英语测试不同部分和不同形式的研究

文章主要涉及作文、词汇、翻译、口语、听力, 分别为3篇、2篇、1篇、4篇和1篇。王立宇、王立非 (2004) 对二语写作测试做了回顾与展望;胡友珍 (2005)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作文能力结构的构成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作为能力测试命题专家提供了某些借鉴;李清华 (2007) 为Brian Huot的专著《 (重新) 阐述为教与学的写作评估》做了书评并认为这本专著对我国EFL写作评估有重大启示意义。王海华, 孙智 (2007) 以词汇知识框架基本概念为出发点, 探讨该框架对分析、研究与词汇相关的测试和教学及对学习型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周颂波、顾晔、郭亚莉 (2008) 听力方面, 潘之欣 (2007) 依据Bachman&Palmer (1996) 的考试开发方法建立听力交际任务特点描写系统并以此对一些听力材料和任务进行分析, 从而为大学英语听力理解考试全面、科学、准确地测量应用性听力能力提供了设计思路。

2.3 在7篇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研究

文章中有3篇综述性质的文章, 其中2篇介绍了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现状, 面临的挑战以及其优点, 同时文章对国内计算机化语言测试进行了评介, 认为该研究在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实证研究现对较少 (田文燕, 2006;杨安良, 田少华, 2008) 。陈潇潇、葛诗利 (2008) 则从自动作文评分技术及其应用方面做了综述,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作文评分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其它4篇都是关于英语测试的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计算机网络教学和在线英语测试课可以有效监控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陈红平, 马铁川, 2005;赵雪爱, 战盈, 2006) 。邓杰、朱小舟对听力测试的构建及其可操作化和量化处理进行分析。同时, 一些学者通过比对试验证明了大规模朗读题型采用机器阅卷已具有了较高的信度与实用性, 可以替代人工阅卷。

2.4 反拨与后效研究

在7篇反拨作用和后效类文章中有4篇为综述类或介绍性的文章, 李绍山 (2004) 从理论高度论述了语言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并对如何提高积极反拨作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郑新民从“反拨效应”的复杂性和实证研究对《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内容与方法》一书进行详尽的评介;贾国栋 (2006) 对作为沟通测试和教学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工作网站进行了介绍;同时, 金艳 (2006) 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效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具体包括四、六级考试对教学的影响、研究重点以及方法手段。其它3篇文章都是通过实证方法来对反拨作用进行研究的。邹申 (2005) 深入探讨了测试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和效应并提出了扩大测试正面效应的具体措施;唐雄英 (2005) 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后效进行了深入调查, 结果表明后效对学习者的影响表存在差异。

2.5 英语测试信度和效度研究

关于英语测试信度和效度研究的文章共计6篇, 其中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各占一半。信度指测试的稳定性, 信度和效度有密切关系, 但这种关系却是单方面的。信度差则效度差, 但效度差不一定信度也差;效度指根据测试成绩得出的具体推断是否合理、有意义、有作用。在3篇非实证研究文章中, 庞继贤、陈婵 (2005) 对国内外口语考试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评述;黄永红 (2006) 通过测试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对英语专业四级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依据评分员的反应过程, 王海贞 (2007) 通过内省法对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概念效度进行了研究。3篇实证研究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信度和信度进行了分析, 清平、张延续 (2004) 通过对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语法与词汇内容效度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其内容效度的方法;通过对计算机口语考试和面试型口语考试的对比研究, 蔡基刚 (2005) 论证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考试测试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一些学者对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任务的效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期指导口语测试任务的选择。

摘要:本文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8种国内外语核心期刊 (2004-2008) 的英语测试主题检索, 并依照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对其进行分类, 旨在对5年间的国内英语测试研究进行概述和评介, 并对其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英语测试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概述,评介,展望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测试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J].外语界, 2005 (4) .

[2] 蔡基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大纲目标定位修正及其意义[J].外语界, 2007 (4) .

[3] 常俊跃, 张英一, 吴颖.关于首次实施2004年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7) .

上一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范文下一篇:家校共育携手共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