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地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交通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交通拥堵原因及信息

(一) 交通拥堵的原因

形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之中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 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具体来说造成交通堵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道路本身的适应能力和车辆的空间分布不符合, 主要表现在道路两侧车辆流通差异过大, 一侧车辆众多, 行驶过慢, 另一侧车辆稀少, 行驶十分畅通。因此, 当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对将车道灵活调度, 把车辆较少的一侧隔出一部分作为反向车道, 从而有效解决车辆堵塞问题。有时也表现在不同路段的拥挤与畅通, 形成了空间上的车辆密度不均匀的现象。此时有必要引入GIS思路以实现车辆调度, 以便缓解车辆堵塞现象。除此之外车辆的行驶速度、其他意外事故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交通拥堵。

(二) 交通堵塞的信息

交通控制是一种明确维持目的、遵循既定秩序和按照方向所制定的行为, 这一行为是受交通路况信息所制约的。不同类型的交通信息, 其控制的过程和方法是不同的, 也会造成不同的控制结果。交通堵塞的信息包含道路自身交通性能相关信息, 如车道长宽、车道数量和路面形态等、实时道路交通状态信息如车流量、行驶方向等、交通规定信息如行驶速度限制和单行规定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判断当前路况, 从而正确调整交通运行, 解决交通车辆饱和状态。另外, 由于交通信息有着很强的随机性、空间相关性和主题性, 因此, 需要根据特征灵活调度车辆交通。

二、获得交通流信息的方法及其分析

(一) 交通监控理论

目前, 获取交通信息的主要方法使用过监控获得。而交通监控主要是通过遥感或GPS等设备和具体设备结合到一起, 实现对道路交通的实时监控。这之中通常是应用GPS进行道路定位, 从而获取实际的地理位置, 进一步服务于具体的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应用这种可视化智能分析工具, 不仅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交通信息数据, 同时也能有效体现城市中交通系统的监控作用, 实现追踪肇事车辆、回看事故发生过程的作用。监控系统通常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控制三大类, 按照监控范围的不同进行划分。监控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和分析监控信息, 而监控系统要想真正完成这些任务, 必须兼备实际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多种要求。而应用监控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根据千变万化的交通状态实际的提供相应交通管理措施。

(二) 交通流分析

在对交通流进行分析时, 可以采用的判定标准和方法较多, 本文将具体利用衡量路口交通流运行平衡因子的方式进行分析。这个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均值算法, 不仅能够将城市交通中隐性的特征向量提取出来, 还能进一步对城市区域中的交通流进行评估, 从而提交交通管理控制方案, 做出对车道本身容量和通行能力的具体评价。理想状态下城市车道交通流在对应路口中的最优的运行状态应该是运行状况大多较为平稳。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车辆的运行, 能够有效降低交通堵塞现象发生率。在应用上述方法进行计算时, 最理想的特征向量是:

在具体计算中可以用来表示特征向量与路口理想特征向量, 其大小能够表示出路口交通流的运行情况, 而计算中涉及的夹角余弦就叫作路口交通流运行的平衡因子:分析这个公式可以看出, 当平衡因子绝对值增大时, 可以看出这个路后车辆的运行状态也会更好, 交通流运行也会更加稳定。如果平衡因子的绝对值逐渐变小, 这就说明路口运行状况较为堵塞, 与理想状态差别较大。在公式中, 正负号的不同代表路口交通流的运行偏离理想状态的方向和趋势的不同, 而绝对值的大小就代表了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大小。

三、交通网络流分析的GIS方法

(一) 应用GIS分析交通网络

一般来说, 利用GIS的拓扑叠加模块能够将城市交通区位的评价图与相关城市的交通要素层相叠加, 以此来实现对城市交通管制范围的确定和分析, 同时遵循相应的规则进行解决方案的制定。交通堵塞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利用GIS的缓冲区模块来进行分析。GIS技术处理可以分析交通信息以外, 还能处理交通数据。所以GIS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交通空间信息的分析, 通过实际数据的结合进行相关运行模拟, 从而实现交通管理控制系统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 应用GIS实现交通缓堵调度

在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ArcGIS中network进行分析, 进一步制定相应缓解方案, 同时可视化相应的图像分析方案。例如, 如果发生交通拥堵, 那么系统将对此现象进行识别, 组织车辆通行。在这种情况下, 应用ArcGIS的功能能够选择出最优的行驶路线, 实现合理运行方案的制定, 引导车辆正常运行。同时, network中的站点指定行车路线的功能也能够在交通堵塞现象出现时加以应用。

例如, 当出现交通拥堵时, 可以根据实时交通信息, 设定城市中的畅通路段为若干站点, 通过分析功能的应用制定出合理的行车路线, 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另外, 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能够只能选出最省事、路线最短的行车路线, 有效减少行车过程中需经过的拥堵路段的个数。

四、交通拥堵缓解对策分析

(一) 缓解交通拥堵地理信息可视化模型

缓解交通拥堵的可视化模型可以通过应用GIS技术得以实现, 同时准确表达交通道路中包含的地理空间、交通流等基本信息, 有效提升城市交通道路管理质量和效率。一个缓解交通道路拥堵的可视化模型通常包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制定和实际运行缓解方案。分析和控制交通信息的主要过程:首先将实际的车流量和路段通行最大承受能力等实际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通过判定标准模型来对实际路况进行分析, 具体可分为非常拥堵、普通拥堵和正常形式等。通过控制技术做出相对的解决措施, 再将相应措施应用至实际的交通运行当中。

另外, 在塑造模型时将基本信息可视化表达也很有必要, 例如将数据准确表达、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数据结果等。同时, 交通地理信息可视化也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通过分析模型, 能够十分方便的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和模拟, 使信息数据更加直观化和简单化。

(二) 缓解交通拥堵模型运算

根据我国交通大环境作为前提, 本文模拟一个简单的小区域模型, 并将相应数据输入其中, 进行模拟运算。分析模型中简单的网格, 就可以对路况堵塞程度进行判断, 做出相关方案的制定, 例如阻止车辆驶入的路段、分流车辆、增加绿灯时间等。如果仅仅使用延长路灯时间这一种方法, 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路况堵塞的问题, 甚至会造成连续几个路口出现堵塞的现象。

然而, 如果不把绿灯时间延长, 同样无法延缓路面拥堵现象。因此需要利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得出一个合理的中间数值, 使缓堵时间和造成拥堵的时间达到一个临界的数值, 从而组成一个简易的路网。在进行模型的模拟运算时, 首先要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交通拥堵状况的判定, 并且以此为前提也能够大大加强相关判断的实际有效性。在具体的计算中需要将所有路岔口线性交通时间和一次绿灯市场内车辆排队的数据进行整理, 将这些数值与交叉口交通拥堵临界值进行比照, 再进行交通拥堵指数的计算。

五、总结

总体来说, 通过利用GIS信息技术来进行缓堵对策的制定, 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其他方面的发展, 提高城市运转和发展的效率, 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 提高社会效益, 有效实现了城市综合化发展。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地理信息, 提出相关缓解对策, 旨在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 为我国新型城市的建设做出一定贡献。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的同时交通拥堵的现象发生的频率也不断增加, 对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弊端。虽然我国就这一问题的出现正在逐步调整城市道路的建设方案, 然而我国指数增长的交通需求对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本文将对城市交通堵塞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缓堵对策。

关键词:交通拥堵,地理信息,原因,缓堵对策

参考文献

[1] 苏凯.城市交通拥堵的地理信息分析及缓堵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交通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中地理虽以初中地理为基础,但难度跨度比初中地理大得多,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地理学科就成了他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拟从中高考政策、初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要求、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原因,并提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高中地理以初中地理为基础,但又比初中地理难度提高很多。因此,对广大地理教师来说,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的原因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差异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出现严重脱节的最根本的原因。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中考不考地理或者地理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太少,导致初中地理不被重视,地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初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时间在初一、初二,初三不学地理。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地理学科就成了他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初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差异

1.课程理念

初高中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等几个方面,二者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不同的是,前者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而后者则把“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首个理念,其他理念都是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的。

2.课程目标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的基本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则重点强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探究的方法,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差异

1.课程内容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地理1、地理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等。

2.课程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问题,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因此,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而高中地理侧重“原理”。初中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般要求知道“是什么、在哪里”就可以了;高中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教学内容更加抽象、更注重逻辑性和理论分析,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在哪里”,还得搞清“为什么、何时形成、将来怎么变化”。

(四)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高中地理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转变为“探索理解型”,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

(五)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学生学习受中考制度、教学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结业考试,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而高中地理则研究地理知识的本质,强调地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分析为主。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的衔接策略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衔接

要从根本上改变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的现状,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就必须首先做好初高中地理考试政策的衔接。目前,高考正在由“3+X”转向“3+3”,那么中考就应该适应这种转变,把地理纳入中考科目计入中考总分,而且分值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否则,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就是一句空话。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衔接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透彻理解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目前,高中地理课标的一个首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理念。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目前的教学方式多采用讲解法和谈话法。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四)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而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则以理解分析为主。学生如果要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就必须主动改变传统的过分注重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新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运用电脑、手机、平板等查阅资料、进行学习。

(五)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其中,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而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则是初中有而高中没有的内容。

1.对初高中共有的教学内容的衔接

(1)地球的运动

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具、多媒体或其他办法,具体衔接如下:①在讲自转与公转的区别时,可以用三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用表格的形式,从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学习;②在讲自转时,老师用一只手拨动地球仪,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另一只手用手电筒(相当于太阳)从一个固定的方向照射地球,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光亮部分(白天)和黑暗部分(黑夜)的更替情况;③在讲公转时,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演示公转的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同时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气候

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地区,还要根据相关气候资料来分析和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延伸、拓展、补充,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对于世界气候类型,在高中不会再讲解,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全面、讲透彻一些。

2.对初中有但高中没有的教学内容的衔接

这些内容包括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

(1)经纬线、经纬网

在初中,只要求学生能从地球仪上看出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就行,但高中在学习地球运动、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时,必须以经纬线和经纬网的知识为基础。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来讲解,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及经纬度如何划分。

(2)地图

地图部分,主要是地图三要素的教学。地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图、识图,怎样从图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

地图教学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和判读。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或者利用微课等,让学生知道等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怎样得到和识别各种等高线地形图,怎样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峰、山脊、山谷等,怎样在等高线图上识别陆地上的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区域地理

初中区域地理包括初一下册的世界地理和初二的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注意抓住影响各区域的主导因素,同时突出各区域的特色。比如,在教学亚洲时,要抓住亚洲面积广大这个主导因素。正是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导致经纬度跨度大,亚洲气候类型多、大陆性气候显著;地形复杂,各种地形都有大面积分布,导致大江、大河多,人口、国家多。

区域地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狠抓区域地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区域地理中的很多地理要素,不只要求学生记住名称,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

(六)初高中地理能力的衔接

根据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初高中地理应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地理能力:地图识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1.地图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只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识别基本的地理事物和基本的地理信息即可。高中地理还要求学生能从地图中提炼出隐含信息,根据图中信息读出地理事物的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

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的用图、读图意识,让学生逐渐养成用图、识图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不但要能“看图说话”,还要能在图中提炼出相关的地理信息,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推理。

2.地理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只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倡探究式学习;而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有一条基本理念,就是要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可见,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提取地理案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平台。此外,还要主动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最好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地理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中提到,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中地理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地理实践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呢?一方面,教师可以立足课堂和校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创造实践活动,并善于运用教材的活动部分进行教学。比如,用乒乓球制作经纬网地球仪、画校园平面图等教学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种实践活动课。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带领或鼓励学生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他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孟宪杰.浅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2016(3).

作者简介:朱竞成(1974—),男,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理学学士学位;在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担任初中地理教學工作,擅长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交通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地理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不枯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利用地理图像教学可以做到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地理图 像高中地理 教学 运用

对于高中地理部分,其图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分布图,有明显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图像,包括政区、地形图、河流分布图、农业分布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资源分布图、人口民族分布图等,这种图像在高中地理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二类是表示地理事项发展变化过程和特点的图像,如气温实现发展变化过程的特点的图像,如气温曲线图、江水柱状图、人口增长统计图、地球运动图等。第三类为景观图、漫画图,另外还有统计图、剖面图、扇形图等。

那么,怎样阅读理解不同类型图像给我们的信息呢?这是地理图像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通过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地理记忆和地理想象能力,进一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1 图像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1)通过分布图的教学,使学生熟练运用地图这个工具,研究分析地理事项,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地理分布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数量是最多的,他们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地图上表示出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看”和“析”。“看”,首先强调分布图的名称。其次是熟悉图例,图例是图像内容的语言,它可使学生明确图上的符号、代号、注记和比例关系等内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另外还要辨别方位。最后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手中的图册或挂图,然后结合地图用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析”,学生在观察获得的地理信息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大脑进行思维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明晰一些与地理事项有关的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教学中,让学生仔细阅读植被分布图,了解植被的空间分布特点,然后置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观察内蒙古的轮廓、地理位置,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得出结论:自东向西,离海的距离越来越远,降水量越来越少,所以植被的分布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

(2)运用曲线图和柱状图,培养学生辩证的发展观,使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两种图像主要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找出一年中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及其数值。其次,从图上读出气温最高月份及其数值。其次,从图上读出气温最高月份与气温最低月份相差的数值。最后,利用所学知识和已知条件,判断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如十几个地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可在上述一般了解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几个点气温分布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做出判断和结论。柱状图类似曲线图,因为柱状图可以看做是曲线图的变形或简化。例如:读北京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首先让学生找出一月份气温最低,并且低于零度,以此判断北京处在温带;七月份气温最高接近30€癈 ,再观察降水也集中在七八月份,由此判断本地雨热同期;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就可以判断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3)运用景观图,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景观图是表示各种自然、人文或经济景物的照片或画面(包括彩色照片、画片和黑白素描画片)。它能把学生难以见到的地理景观生动形象地显现在面前,由于地理环境的广袤性和复杂性,有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例如:生活在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热带沙漠、戈壁的景观,因而不易理解风沙地貌的特点和成因;而内陆地区的学生又难以直接感知大海的景象,因而不因理解潮汐、洋流等海洋方面的知识。这些单靠口讲和地图是难以形成地理事物的观念和概念的。这是若借用课本景观图,展示不同地区的景观特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打下了基础。

2 把识图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识图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手段,一定要与课堂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随时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劳逸结合,达到预想的效果。

2.1利用精彩的引导吸引学生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导入一定要精彩,最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时带给学生惊喜,让其提高学习的热情。例如,常规的教学是教师说教引入,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例子,但多媒体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电影,动画等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引入方式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整堂课的学习热情更高,也增加了一些现代气息。

2.2注意知识的关联环环相扣

如何做到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紧跟,一定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多方联系,建立思维线索,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目的是使思路顺畅,易于理解。同时好的知识也要通过各种启发,引导手段让学生吸收理解。因此,让学生思潮起伏是一个维持其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启发法,直观法,逻辑法,复习法,考核法等,重要的是如何灵活、准确地加以运用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2.3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于某一种定势,要灵活多变,可以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尽可能解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并对不合理意见做以纠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争论的话题,随堂设置一些小型议论,让其各抒己见,探索结果等,但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努力把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总之,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像系统,其操作程序、思路和方法各个不同,作为教师不但要灵活运用地理图像系统教学,保证充分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地理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读懂地图语言,开展全方位地理图像思维能力的形成训练。这样,以图激趣,以图启智,以图感美,以图育德,才能进一步提高初高中生运用地理图像系统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1.

[2] 刘晓童,郭英兵.新课程下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艺术,2006.1.

[3] 李广水.试论地理课堂教学的评课艺术[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3.10.

交通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为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中学教育中,地理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但在目前的大气候条件下,中学地理却出现了学校不愿管、学生不愿学的状况。

如何摆脱困境,再现地理教学的春天呢?唯有一条路:让学生喜欢地理,自觉地学好地理。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就必须认真、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交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地理有趣、有用、值得学!

多年来,我正是本着这一原则,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边 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 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賴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种电教手段,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师资、教具的影响,形成了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初中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照本宣科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当然是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更无味。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学生不愿学的真正原因。即使条件稍微好点的学校,地理教学过程也基本上是教师口头讲授,利用板图、地图、模型、仪器等直观教具进行形声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来感知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讲述无论如何生动、形象,也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怎么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从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电化教学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能把大量的形声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更富真实感,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易被感知和记忆,看过的印象要比听过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

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地理教师,不仅应对电化教学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更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分实施电化教学,籍以诱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由调换口味激发学生兴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仅靠先进的电教手段,是很难把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调换一下学习口味,让学生在活跃、轻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落实课本知识。

对于分国地理的教学,一直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老大地理主要特征来展示该国地理概况的。如果在教学中,每一国每一条都逐一讲解,这样的“地理八股文”谁愿听、谁愿学?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去掌握知识。所以,有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不失为明智之举。首先由学生阅读课文,并独立整理笔记,教师在检查后,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指导,然后请几位同学将自己的笔记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修改,最后进一步阅读教材,修改整理笔记。当然,也可以以“我所了解的xx国”为题组织专题讨论课。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该国的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性总结,让学生落实要掌握的知识。

四、发动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兴趣

发动学生自己动手,联系实际.适当组织课外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在学习一开始,就布置一道作业:学完这一章后,要结合课本上“动物园导游图”和“某村平面图”,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这样,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会引发兴趣,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反且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疑难向老师提出,寻求支持,最终全面掌握地图知识,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

五、加强教学语言艺术,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词、民谣来配合教学。

如在讲述长江三峡时可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配合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示三峡图片,这样就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三峡滩险、流急、景美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境地。

当然.要想真正做到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艺术的享受,教师应尽量自己编一些实用、上口的歌谣。当然,无论是进行生动的描述,还是引用诗句、民谣,或是自己编写歌诀,都应注意其语言的准确性和地理性,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才能加强地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永远值得重视的问题。

交通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比较法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很有帮助,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地理课堂对比教学方法。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高中地理课上的教学方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教学实践证明:将比较法融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当中去,通过相似知识点之间的比较,从而发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很有帮助,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地理课堂对比教学方法。

一、通过概念比较,强化学生理解

在高中的地理课本中有一些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天气”“气候”这两个词语,看似相似,而且在教材中也没有给出这两个词语的准确解释,这就使得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容易出现概念不清的低级错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将这一类看似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单独拎出来,着重讲解,并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一类概念,并能够正确的使用。

二、通过图形比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图片教学,能够使得知识点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对某一种地理现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制作课件借助教师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一些图表,使得这些与地理有关的现象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在讲解到农业的有关的知识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利用书中给出的插图“泰国湄南河水稻种植图”与“澳大利亚牧场的水稻种植图”,让学生将两张图就行对比,通过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农业种植方式,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当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通过给学生播放与不同农业种植类型的小视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可以强学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结束以前,老师还要对本节课上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教学上的结论:澳大利亚畜牧与发展的优势归结于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地理位置因素。然而,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的演示,能够让学生根据澳大利亚以及湄南河的地理形态等进行详细的对比,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气候、水文等因素进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进行深入分析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了一定的课程章节以后,教学要能够将这些所讲过知识进行宏观的规划,将类型相似的知识点或者相关的地理现象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及深入的分析。在这种横向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起来的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异同之处,同时将这些发现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讨论,进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隐形和理解,提升了学习的质量。比如,在间隔开“北美大陆东岸温带气候”这一章节的时候,让学生与之前所讲过的“亚欧大陆东岸温带气候”进行比较分析,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在交流的同时还要进行总结,在他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综合各小组的意见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得出结论:对于北美大陆而言,由于其不太明显的热力性质,而使得该区域的季风气候特征不明显,然而这与亚欧大陆东岸的气候特征存在差异,因此认为北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将前后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对比,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

四、通过不同专题之间的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宏观理解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知识复习的时候,采用专题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再战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的看待所学过的知识点,能够加深学深对宏观知识框架脉络的掌握,使得所学知识的更加的条理和系统。比如,在讲到复习“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地理形态”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表格,分条目将这三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写好,然后在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三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北美洲,由于东部为低缓的高低,中部为平原,而西部为山脉,所以认为其地形为纵列带式的;而对于南美洲而言,东部为平原,中部为高原,而西部为山脉;大洋洲的地形则是其附近的大雨分布较多,且面面小,平均海拔高度为七大洲中最低。这样的专题比较,将同类型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对比,能够提升学习对所学知识认识的高度,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框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宏观理解。

五、通过综合比较,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将综合比较运用于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综合比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能够所学的知识结构认识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在讲解“农业类型”这一章节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要求根据所讲的知识,对商品谷物农业、畜牧业以及混合农业进行对比,并且从气候、地理形态、水文等方面来分析,这样的综合知识比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比较练习,让整个“农业类型”的知识体系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知识脉络的梳理大有裨益。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在进行积极发展和变化,而教学实践证明,将对比法引入到地理课堂是提高课堂灵活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學实际中,将其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菁.运用地理比较法实施有效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3:31.

[2]庄楚金.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2,9:52-53.

[3]舒心.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4.

交通地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与高中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通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对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地理学科 新课程 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接受课堂教育后形成的的思想品格,地理素养具有多重概念,主要包括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态度等。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素养不仅体现出了某些特征,还展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独有特征。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地理情感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素质的培养。

一、地理素养具有的特征

1.综合性与空间性

地理素养不仅在研究、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其组成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知识认知、文化水平、道德素养、价值观等方面。在地理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学生地理素养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地理问题时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地理素养也具有空间性的特点,包含了三维的想象力与辨识力,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最大的差别。

2.阶段性与长效性

地理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动态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反复的、长期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长期的影响,其道德素养、知识文化水平,对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3.实践性

科学的地理知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因此实践性是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理素养的主要方法是进行野外考察与实地研究,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对生态自然问题的理解。

二、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方式

1.理论结合实践,展现地理科学的价值

地理从萌芽开始发展成一门综合、系统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无数的地理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将零星的地理知识不断地整合、探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总结,最终使地理成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因此,地理素养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素养的这种性质,增加学生实践考察的机会,让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有序提升。例如在课下的时间,让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行规划行进路线,将国道、省道、交通路线统统标注在地图上,增强学生的路线规划以及地理认知能力。又比如在进行“区位”的学习时,让学生对自己熟知的区位进行动态研究,从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着手,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区位”的形成。

2.丰富实践考察活动的内容

丰富实践考察活动的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野外实践考察活动表现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活动中学生要注意教师的指导工作,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首先由教师给出基本任务,再由学生自行分组,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总结等过程,最终完成考察任务,在课堂上分享资料与教师探讨交流,再由教师对任务结果分析评价,找出任务过程中的缺点,让学生进行改进。野外考察活动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定区域内组织探宝活动,为学生提供地图以及关于“宝藏”位置的线索,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最终得到宝藏的下落,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探宝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分辨地形、计算距离能力的发展。

3.合理的设置、评价作业内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课下作业是对地理课堂知识的完善,合理的设置地理作业内容,能加强学生图解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作业内容要科学合理,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充分发挥地理素养的实用性。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要具有多元性、真实性、激励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观表现以及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要着重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4.提升教师的地理素养

提高教師的地理素养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也是非常有利的,地理素养较高的教师对各地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会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的地理素养会逐渐的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实践考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多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增强自身能力,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在传授地理知识时,通过自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学生分享地理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总的来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素养的相关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确教学目标,提升自身地理素养,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地理素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考察的经验,提高学生自身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白生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4.26.

[2]黄金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环球人文地理,2016.12.22.

[3]王永波.高中地理课堂应强调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华章,2013.03.29.

[4]冯亮.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0.

上一篇:乡村治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文价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