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结课;原则;方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所遵循的原则

1.巩固性原则。结课遵循巩固性原则是课堂结尾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教师在结课时都应该做到这一点,梳理所传授的知识的结构,将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着重强调重要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多样性原则。很多人在教学时都是用布置作业来结束课堂,其实,结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布置作业,它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区别、课型与教学内容的差异,甚至不同的教学情境来选择相应的结课方式。满足多样性的原则。

3.概括性原则。一节课四十多分钟,教师往往向学生传授了很多知识,在课程的结尾,教师要学会对整节课所传授的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语言要尽量简练,使学生能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的规律和窍门,能做到学以致用。

4.灵活性原则。教学情况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结课要满足灵活性原则,对于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尽量让结课做到圆满,使整节课都精彩纷呈。

5.发展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的结课遵循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结课时对课堂知识进行延展和深化,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二、初中数学教学结课方式

1.归纳总结式。目前最常用的数学结课方法就是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法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有系统的、完善的印象,并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式的结课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总结不能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归纳总结的内容合理设计,尽量做到突出重点内容,有效归纳知识点,不要让学生搞不清楚整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课堂内容太过平淡无奇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和对知识的思考。二是不能前后陈述矛盾,结课内容一定要与课堂上讲的内容保持一致,如果结课内容偏离了课堂内容,就很可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分析比较式。分析比较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结课方式。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采用分析、比较的方式来区分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的智力背景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不同特点,将刚学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纳和比较,让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列个表格,分析比较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变化情况,内在规律等性质。这样一来,清晰明了,学生能很快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能加深印象。

3.悬念探究式。初中数学的系统性很强,一堂课结束了,不表示知识就停止传授了,因此,在结课时采用悬念探究式,往往能起到延伸课堂的作用,教师在结课时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去积极主动地讨论,甚至去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了,学习的动力也大大增强了。

4.活动实践式。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践息息相关。初中生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动、比较活跃,如果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往往能起到激发学习欲望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的结课可以采用活动实践的形式。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来结束课堂教学,比如在结课时要求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助父母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或去十字路口进行人流车流统计,对菜和日用品等进行登记,计算开支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学到很多东西,能提高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2]。

运用活动实践式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情况:一要合理组织、精心设计,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尽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二要精心安排,不能刻意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崔保忠.初中数学课堂结课五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老师,2013(04).

[2]何天明.预设或灵动,结在当下——初中数学几种新结课方式的设计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3(04).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教育部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的征求意见引起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广大专家、学者、学生和从业人员的强烈关注,大家为此展开了激烈辩论与深度交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全面客观地总结了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度剖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九大发展方向。

[关键词] 新时期;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 发展历史; 辉煌成就; 面临困难; 发展方向

[

[作者简介] 杨方琦(1982—),男,湖北通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yangfangqi2007@126.com。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第十九章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和任务。[1]《教育规划纲要》勾勒的美好蓝图和宏伟目标,不仅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我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广大专家、学者、学生和从业人员如沐春风,让大家看到了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美好明天。但是,2011年4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中,将目前已流行多年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2]这一信息却给大家泼了一瓢冷水。名称的变更立即引起了教育技术学界同仁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大家为此展开了激烈辩论与深度交流。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何克抗教授已撰文表示坚决反对,在文中他对两个专业名称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科学地阐述、比较和论证,指出了更改专业名称将会造成严重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降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质量,延缓和阻滞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三个方面的严重后果。[3]

何克抗先生认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及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具有空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处于蓄势待发状态,这种大好形势来之不易——是几代人、几代学者(包括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一大批电教人、电教学者)艰辛努力的结果。[4]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一名普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教师,笔者完全赞同和支持何克抗先生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能更名的观点,同时,也为此感到不解、疑惑和忧虑。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名在学界引发的争议与恐慌,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度分析与思考,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尽一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绵薄之力,并希望能为教育技术学界带来些许的思考与启发。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

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专业点数量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学术期刊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1. 本科专业点数量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是教育技术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专业点数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数量,还进一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是制约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布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170所普通高等院校(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5]笔者对上述170所普通高等院校从属地、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统计与分析。

(1)院校属地

笔者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大地理区划,以及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的分布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地理分区来看,华东地区七省市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分布最多,高达43个;华中、华北和西北地区紧随其后,均超过20个;其他三个地区的专业点数量基本接近,数量在18个左右。从行政区划来看,广东最多,为12个;江苏、河北、河南和湖北紧随其后,均超过10个;而最少的则是海南和西藏,只有1个。不难看出,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的分布整体趋于平衡,但是在省、市、自治区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这不仅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还与社会各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同接纳程度和人才需求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另外,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大多定位在博士、硕士层次。因此,上述地区的硕士点和博士点非常多,而本科专业点非常少的现象就不足为奇。

(2)院校类型

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领域。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师范类、综合性(新升格的大学居多)和工科类院校,但在民族类、体育类、农业类、语言类和财经类院校也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如表2所示。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电化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和电视台节目编制人员仍然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但是,随着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能力素质的进一步拓展,以及学生就业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公司、企业及培训机构将成为热门的就业领域,职业种类和岗位类型也将更加多样化。

(3)办学层次

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科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和专业影响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主要分布在大学和学院层次,还有少数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分校及短期职业大学也设立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如表3所示。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主要集中在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而综合性重点大学非常少。“985工程”院校只有4所,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外,兰州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在该领域的影响力非常小,根本引领不了专业的发展,而“211工程”院校也只有18所(既属于“985工程”又属于“211工程”的院校按“985工程”院校统计)。笔者认为,开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对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影响巨大,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在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2. 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指高等学校系部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6]学科与专业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后盾;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和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这与两所学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两所院校积累了大量的办学经验并创造了一大批的教学科研成果。反过来,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对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网络调查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参照它们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除了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省级重点学科也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3.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不仅带动了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发挥了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还推进了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优化,有效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先后有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于2007年,黄冈师范学院于2008年,徐州师范大学和渭南师范学院于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于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上述高校通过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立项,一方面,提升了专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出了一大批的教学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对区域内同类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和促进作用,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4. 国家级精品课程

王建华认为,课程是指一门门具体的教学科目,以课程建设为中介,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找到了实践场所,学科与专业实现了良性互动,完成了从知识发展到社会需要之间的过渡。[7]国家精品课程则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了283门教育学类本科层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教育技术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则高达17门,占教育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总量的6.0%,如表4所示。笔者认为,一方面,教育技术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建设的重复率较高,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偏少,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访问导致的精品网络学习资源无法共享和利用等问题。

5. 专业学术期刊建设

专业学术期刊建设是衡量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繁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教育技术类专业学术期刊是伴随着我国电化教育第二次起步而发展起来的行业性期刊,自1980年《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刊物编辑出版以来,我国教育技术类专业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至今各类期刊高达30余种,建设成果非常喜人。多种学术期刊的创办对宣传、交流和研究教育技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也起到了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200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了经由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评审的2010—2011 年度CSSCI来源期刊目录和扩展版期刊目录,37 种教育类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而教育技术类期刊就高达有 6种,它们分别是《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和《现代远距离教育》。其中,《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还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多年来一直雄踞CSSCI来源期刊的前几位。另外,《外语电化教学》入选语言学类CSSCI来源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远程教育》入选了北京大学公布的2008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三、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1. 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设置在数量和规模上的超常规发展,使得昔日的热门专业成为今天的问题专业。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年均规模在9000~10000人,“211工程”院校及全部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区间均为“B-”,即在80%~85%之间。[8]笔者认为,公布的统计结果比现实情况要理想许多,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地方性普通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相反重点大学的就业情况则比较理想。张有录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二是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三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自身的问题。[9]但是,我们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能总抱以悲观的态度,而应置于社会系统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与其他教育类专业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理想许多。即使与院校内部其他所有专业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应该可以排到前几位。

2. 生源严重不足

基于分层抽样原则,笔者通过邮寄信件、电话访问、电子邮件等方式对我国设立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的42所高校就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生源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除了“985工程”院校和多数“211工程”院校生源充足外,绝大多数地方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报考人数严重不足,即使是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的院校也是如此,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录取的,这种招生现状在2009年之前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从2009年开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生源情况出现了逐步回暖的迹象,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人数以及院校最终录取人数均在稳步攀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国家有关部委特别是教育部近年来实施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一系列工程与项目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技术学高级专门人才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因此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有效提升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3.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随着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都产生过严重的迷茫和困惑,诸如“教育技术到底是什么”、“教育技术能做什么”、“毕业了能干什么工作”等类型的问题比比皆是。甚至有多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认为,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懂”。笔者认为,此类现象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普遍,原因主要归结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我国高校在申报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时,几乎是一哄而上,他们申报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其他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来,完全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缘结构、学生来源以及就业去向等具体特点。学生的迷茫与困惑,需要广大教师多加引导和指点。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已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成果刊载在我国教育技术类专业学术期刊上。另外,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4. 课程体系纷繁复杂

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导致课程体系出现问题,进而影响课程建设与质量。多年来,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知识,导致本科生的课程数量一直在增加,课程体系也是越来越纷繁复杂。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之间的衔接存在较大问题,不是大量内容的重复,就是知识衔接不上,课程相应的实践环节也明显脱节。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文理兼招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高校对于这种情况也不加以区分,一致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对于文科生来说明显吃不消,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进一步发展到厌倦教育技术学专业。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貌似不同学科知识的叠加,其实质是要整合相关学科知识,系统规划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发相关产品。[10]

四、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趋势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良性发展,也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4年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5个专业方向,即教育技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方向、远程教育方向和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八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环境也随着发生了重大转变。因此,及时调整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方向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笔者认为,以下九大专业方向是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教育技术理论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是促进和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基石。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集,教育技术学则是以教育技术问题为对象的,横跨科学与技术两大部类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教育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应用学科。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得到确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上得到确认并将跻身于学科之林,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恐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本学科趋于成熟。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是需要初步构建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它包括学科的定义、定位、基本理论框架、实践领域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将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作为专业发展方向长期保持下去,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为更高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快捷、广泛的教育服务。但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进一步个别化,现代远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应该将当前流行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普适学习、微型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纳入其研究范畴,并深入开展基于手持式智能设备的实践应用研究。现代远程教育除了开展学历教育之外,还可以作为教育培训社会化和网络化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 数字媒体技术

众所周知,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历次跨越式发展都与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媒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的数字化是历史必然,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运而生。数字媒体技术在广告、动画、游戏、效果图、网站美工等方面早已发挥出独特的价值。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旨在培养兼具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毕业生可在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等信息传媒领域从事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编辑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以及多媒体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工作,也可以在动漫和游戏公司进行动漫或者游戏的开发与设计,还可以在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系统、视音频设备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

4. 信息技术教育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虽然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才是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因素。因此,一方面,在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扩大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专门人才,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到中小学任教;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而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具有天然的优势。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毕业生不仅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走上教学一线,还可以兼顾在职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可以是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

5. 学习科学与技术

学习科学与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向,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还有利于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未来的员工是具备学习能力的学习型员工,这种学习能力不是单纯的读书能力,而是具有独立自主、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全过程和学习与工作相联系过程中的全面的学习能力。

6. 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而优先考虑。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但由于教育资源的适切性和针对性不强,绝大多数教育资源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才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由此,构建数字化校本教学资源库迫在眉睫。依靠课程主讲教师来完成教学资源的开发任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帮助他们完成。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产品催生了一个教育产业化发展链,教育软件公司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另外,教育资源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增强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由此可见,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非常有必要,也十分可行。

7. 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

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可供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有选择地使用的所有专用和通用设备器材的总称。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和配置直接推动了教育环境的重大变革。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装备与环境会进一步地加强和改善,为选择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研究平台和就业领域。

8. 教育培训与绩效评估

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加速了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使得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满足工作岗位对员工素质能力的需求,人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因此,教育培训便应运而生,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要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对整个培训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估。企业大学和教育培训机构为教育技术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由此诞生了教学设计师和绩效评估师等新型职业。教学设计师就是负责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人,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和范围,制定教学策略,采用合适的传输媒体,测试最终产品的可用性,评估修正产品。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绩效技术、教学资源开发技术、学习环境设计、教育传播与技术、新技术的教育应用、需求评估与分析、绩效咨询、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绩效评估能力,从而为教育培训与绩效评估工作岗位培养教育技术学高级专门人才。

9. 知识工程与智能教育

知识工程是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方法,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求解的手段,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表征以及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等三大方面。智能教学系统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色实施个别化教学,向不同需求不同特征的学习者传授知识、提供指导的一种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主要由领域知识模块、学生模型模块和教师模型模块等三个基本模块组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者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天候地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无障碍学习,个性化的网络学习方式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智能网络教学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和实现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适应性。随着我国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网民对网络教育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网络教育市场也具有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网络教育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为其各个环节提供学习支持与服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完全有能力胜任。

五、总结与展望

实现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需求的推动。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认可的教育技术学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此,各高等院校要在全面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和密切结合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准确定位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这些应当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任务,笔者只是在对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未来发展的九大方向。仅为个人观点,希望得到教育技术学界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教高厅函[2011]28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Z].

[3] [4] 何克抗.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界的一场重大争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1,(5):24~28.

[5]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2011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EB/OL].http://gaokao.chsi.com.cn/zsjh/.

[6] 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7] 王建华.论学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相关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1~24.

[8]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EB/OL].http://gaokao.chsi.com.cn/z/jylfb/#.

[9] 张有录.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1,(1):65~68.

[10] 刘德亮.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访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5~8.

基金项目: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1772);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154)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3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前)在华盛顿白宫的记者会上讲话。新华社 刘杰摄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个国家蔓延。3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每一天,新冠肺炎疫情似乎都到了一个新的悲剧性里程碑”。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或民族,都在历史的演进中遭遇过浩劫和灾难。有的就此倒下,有的则从灾难中汲取了教训,积累了经验,比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和提升。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下简称“疾控体系”)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组织法中指出,“政府对人民健康负责任,只有通过适当的卫生保健和社会措施才能履行其责任。”国际上,疾控体系建设有何特点呢?《小康》记者梳理了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疾控体系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新闻报道。
在英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平日里热闹的城市变得冷清。图为疫情中的英国伦敦街头图/ 陈绮翎 张玉荣

客观来说,国际上一些国家在疾控体系建设上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疫情预警、医疗服务、资金保障、人才重视等方面。那么为何新冠肺炎疫情在有的国家依然来势汹汹,情况不容乐观呢?当然这离不开国情不一样、思想认识不到位、医疗物资严重匮乏、各自为战不够团结等诸多方面原因。比如中国援意专家团队成员、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肖宁一语中的:“意大利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它几乎没有社区管理。”
美国:联邦政府需履行15项应急支持功能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卫报》等媒体报道,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3月24日告诉媒体,美国可能成为新冠疫情大流行的下一个“震中”。在流行病爆发的决策过程中,美国总统可以宣布大流行紧急状态,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联邦紧急管理机构有标准的详细要求和程序来遵循。

美国现今形成了联邦(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的疾控中心)、州(公共卫生局)和地方(公共卫生局)三个层面垂直管理体系。美国疾控中心前主任费和平(Tom Frieden)近日撰文称,美国疾控中心资金充足,每年的经费为120亿美元——国民人均约40美元。这些经费支持了23000多名员工,一百多个世界级实验室,数十个不同国家的合作项目,以及美国公共卫生项目。美国各州和地方卫生部门拥有超过20万名员工,并且公共卫生工作者几乎涵盖传染病、环境健康、非传染性疾病和躯体损伤等,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各个领域的专家。在美国疾控中心工作的顶级专家薪酬,会高于政府标准工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CDC有权向美国总统直接汇报,并拥有行政职权,调动国家医疗物资。CDC、州和地方疾控工作人员都属政府雇员,工资、福利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拨款。据江苏省卫生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组研究,经费来源,美国公共卫生体系采取的是市场导向,但CDC收入以财政投入为主。州公共卫生费用包括联邦拨款、州拨款和追加基金。CDC与州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卫生机构均没有行政隶属关系,CDC向各州落实项目、收集信息,同时提供资金;向下亦如此。

上述调研组指出,美国模式的特点为,CDC采取大量监控措施用于卫生预防,包括国家重点疾病监控体系负责报告危险疾病的所有病例;卫生保健工作人员全国监控体系防止卫生保健人员在职业中面临感染疾病的危险;危机ID网和全球新出现传染病预警网络直接从国内外许多医院取得资料,帮助CDC发现疾病并分析趋势。美国各州在面临危机时能迅速得到联邦援助,从而避免危机影响到全国疾病监控工作。

美国疾控体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刘波在《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体系探究》一文中谈到,我国进一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可充分借鉴美国NRF,特别是ESF模块。明确各部分之间在突发事件之间的职责并加强协调,确保在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各行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等。在美国,国家响应框架(NRF)中界定联邦政府需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ESF),美国疾控中心除了主要履行第8项职责—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外,其第15项职能—应急状况下的公众信息和外部沟通(ESF-15)是所有政府部门都需要履行的应急职责。
为集中救治可能出现的新冠病毒社区感染者,俄罗斯疫情防控单位参考中国经验,牵头在莫斯科市远郊开始建设此次疫情中该国首个方舱医院。

3月25日,在日本東京,一名戴口罩的行人从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会徽前经过。新华社 杜潇逸摄

英国:医疗服务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

当地时间3月17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在每日新冠疫情例会上表示,英政府会像“战时政府”一样,不惜一切代价支持该国经济,同时加强医疗系统的能力。这是英国政府继3月16日第一次疫情例会后,再次升级该国的抗疫措施。此前有专家表示,这等同于英国已经放弃了“群体免疫”的想法。

“消极抗疫”挨批后,英国政府近日开始补充出台具体措施,包括政府从3月16日起每天召开记者会通报疫情、建议70岁以上居民自我隔离12周。英国广播公司(BBC)3月17日报道称,政府还将公布相关财政措施,以支持疫情陰影下的本国经济。目前,英国政府的政策承诺为所有在英的居民提供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服务,包括旅游人员和非法移民。

其实英国历史上对于疾控体系的建设还是非常重视的,一定程度上“先知先觉”。

据史料记载,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兴起于1830-40年代工业化时期的英国,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公共卫生运动中,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的通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案,由此开始建立起了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体系,这是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资源分配,以及制度安排的一次重大变革。

英国模式的特点为,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欧洲最大的公费医疗机构和世界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

江苏省卫生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组指出,英国疾控网络实行垂直管理体系,包括中央和地方两大部分。中央为卫生部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性专业监测机构,负责疫情分析判断、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等。地方有行政和公共卫生部门(包括传染病控制中心分支机构、国民保健系统所属医院诊所、社区医生等),负责疫情的发现、报告、跟踪和诊断治疗。英国实行全民覆盖和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保障制度,医疗卫生资金主要通过税收筹集,政府负责筹资与服务,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是英国最大的健康卫生组织。英国医疗卫生支出每年超过760亿英镑,2005年医疗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
日本:防治结合,健康保健所处中心地位

日本是一个多灾难的国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日本人处乱不惊的心态。按照2015年出版的《日本卫生应急处置法律反应报告》,发生公共卫生危机时,日本各级地方政府的保健所在地方卫生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遇上传染病流行时,保健所能够协调医疗服务提供者、医学研究者、药剂师协会等社会资源。

2月17日,由于新冠疫情进一步蔓延,日本厚生劳动省要求出现疑似症状的人员,需在就诊前向设在全国各地保健所内的“回国者·接触者咨询中心”进行咨询。据共同社报道,要求出现症状者在就诊前先行向保健所咨询,是旨在防止轻症患者涌入医疗机构导致诊疗功能受损,同时也是为了尽早发现和收治重症患者。但在电话咨询后,患者会被要求就近找诊所就诊。

厚生劳动省是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设有11个局,主要负责日本的国民健康、医疗保险、医疗服务提供、药品和食品安全、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职责。地方都道府县卫生部大多数将卫生保健与福利功能设置在一起;基层市町卫生局设有民生系、保险系、卫生系等,主管当地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保健服务由保健所和市町村保健中心提供。

上述调研组指出,日本模式的特点为,防治结合,通过在每个市町村设立健康保健所将危害生命或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除了医疗内容以外的几乎所有关系到健康问题都属于保健范畴,基本都有立法支持,如母子保健法、老人保健法、预防接种法、健康促进对策、医疗法、药品法等,并定期修订。
俄罗斯:三大基金保障,注重防疫监督

同在欧洲,为何俄罗斯疫情轻?疫情之初,俄就强力管控,严格执行监测、隔离,来自疫情国家的人员要自行隔离。在战疫过程中,俄罗斯始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和交流。比如为集中救治可能出现的新冠病毒社区感染者,俄方仿效中国做法,在莫斯科西南60公里的远郊建首个方舱医院。

疾控体系建设上,俄罗斯注重疾病预防及相关制度建设。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汤双振介绍,前苏联解体后,1992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公布的俄卫生防疫法规,该法规第五章对卫生防疫财物保障体系作了详细规定,俄卫生防疫机构的经济保证有国家预算资金、卫生防疫备用基金、预算外基金三大部分组成。国家预算资金是根据卫生防疫工作任务决定的,由最高苏维埃审批。卫生防疫备用基金,是为实施处理传染病紧急疫情或中毒事件所需财物支出,预算经费由俄联邦政府审批。预算外基金是卫生防疫经费补给的又一重要来源,其中包括技术监测有偿服务费、罚款收入、交通工具和技术装备更新等项目都有明确规定,俄法规中还规定了卫生防疫组织免缴税收和土地使用税等项政策。

此外,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党委书记陈永祥在《俄罗斯联邦国家卫生防疫监督体系》中介绍,俄罗斯联邦对于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在1991年成立俄罗斯联邦卫生防疫监督委员会,与国家卫生部平级,两者明确分工,国家卫生部管医院、教育,各级医院隶属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即与中国相似。下设各级卫生防疫监督中心,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完成上一级,五大卫生开展监督、监测,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技术指导,开展科研工作。按俄罗斯联邦制定的法规规定,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专家都属于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属于独立性;在工作中获取技术资格证和执照。

俄罗斯联邦卫生防疫监督委员会是集卫生防疫监督行政机构和卫生事业实体于一身。俄罗斯联邦国家卫生防疫工作是由各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组成的一整套系统,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的卫生防疫和预防人类疾病。
印度:农村和城市拥有同等就医资格

3月25日,印度突然宣布“封城”,使得全球因疫情被限制出行的人数猛增到了26亿。印度有一套全国统一的医疗系统疫情报告机制,分别从中央、邦和地区3级监测疫情信息。重大变化当日报告,每周汇总报告。同时配有媒体的每日异常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与核实机制,利用媒体报道搜集信息。不过,该机制执行中也面临资金短缺、基层医疗人员专业性差等困难。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黄晓燕教授、张乐在《印度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一文中提到:印度公共部门的医疗保健服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州(联邦)政府和中央政府承担责任,其中地方和州(联邦)政府承担费用支出的3/4,中央政府负担大概1/4。三者共同在全国范围内向各级公共医疗网免费提供公共资金和管理费用。

印度的医院系统由上至下由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乡级医院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三级医疗网络在保护印度国民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基本健康方面發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从就医的条件和设备上看,农村和城市存在着差别,但是双方拥有同等的就医资格。
巴西通过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医疗体系”。图为疫情中的巴西

在主要的疾病控制方面,印度一直采取垂直管理的方式(vertical implementation struc-ture),中央政府启动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医疗项目。这种方式能够保证非常明确的职责范围,有专门的服务供给系统(service delivery system),适合于在短期内能有显著预期成效的疾病控制项目。但是这种管理体制针对每一种特殊疾病的控制,都有一套独立的权力体系,运行成本非常高昂,项目之间各自为政,浪费资源,也降低了效率,而且在政策之间难有连续性。在农村地区,由国家实行的家庭福利计划采取垂直管理的方式,而其他公共服务项目由于被排除在垂直管理系统之外,因此完全没有清晰明确的服务供给系统。印度政府在后来的公共卫生保健管理体制方面尽量克服和避免垂直管理带来的弊端,州(地方)政府将把各个项目的人员和资源统一起来,成立地区健康委员会负责所有卫生医疗事务。
其他国家:注重预防,上下联动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能幸免。《小康》记者梳理发现,在疾控体系建设中,不少国家都注重未雨绸缪,上下联动。比如,据第二军医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在《澳大利亚疾病预防体系对我国预防慢性病防控的启示》指出,澳大利亚由三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私人组织和社区团体为各类预防工作提供资助并开展实施。通过提高公共认识的运动和基于社区开展的健康促进项目大多将目标锁定在预防风险因素上,而通过健康咨询建议和有效疾病管理进行预防的工作通常由初级医疗护理提供者开展,包括全科医生、专家和联合的医疗护理专业人员。

此次疫情焦点、疫情扩散一度失控的意大利,该国的国家民事救援办非常注重平时的信息收集工作。浙江财政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张维平介绍,当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国家民事救援办立即对发生事件的损失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再决定是由市政府、省政府、大区政府、中央政府来组织应对和救援。必要时申请宣布“紧急状态”,并在国家民事救援办的协助下,由政府将各部门协调起来,联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在整个应对过程中,国家民事救援办主任直接向总理负责。
中国专家组走访意大利医院感染科病房,对医疗救治提出问题与意见。

巴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巴西医疗制度调查报告》(魏保超)中提到,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服务,该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补充两个方面的作用,通过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医疗体系”,该体系包括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和个人医疗保险制度。此外,患者首诊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并需要预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病情程度确定去留,需要转院治疗时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与转诊办公室联系,由转诊办公室联系并安排适当的医院就诊。

国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什么值得借鉴呢?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撰文称,不管是美国CDC、欧盟CDC还是日本的防保体系,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值得借鉴:一是着眼于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二是定位明确,疾控机构为技术官僚机构,人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主要负责人须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三是权责分明,集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于一身,能调动各种资源,技术措施落实快捷高效;四是在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是核心部门,并发挥决策作用,保证了其指导医疗卫生及其他机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五是充足经费的保障机制和分配权力,既能保证应对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引领地位,又能保证上下级的政令畅通;六是建立信息、资源协调共享机制,拥有信息收集、协调与发布权;七是工作人员待遇好,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员工归属感强,队伍稳定;八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才能发挥好整体效能。

编辑/韩静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教学组织形式是近十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对2004—2013年国内核心期刊上刊发的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论文从数据分析、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等维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与反思目前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存在的不足,探讨未来研究趋势,以期学者更好地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关 键 词】近十年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综述;教育质量

教学组织形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已出现了诸多的弊端,因此迫切需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教学组织形式”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3年,搜索到的文献共计207篇,重复2篇,共计205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以后学者更好地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奠定基础。

一、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数据分析

图1 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布图

(一)文献的年份分布分析

从折线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近10年来学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总体状况。从2004年到2013年,国内学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在教学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教学的需求,学者们在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教育对社会的需求。因此,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角度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涉及具体教学科目的研究比例小于宏观方面的研究,这表明在宏观方面的研究,诸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创新、发展和运用研究占多数。在具体的教学科目中如何组织教学形式,注重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学者关心的问题,具体的科目研究分布如下表所示。

如表2所示,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涉及具体的教学科目中,研究者关注最多的科目是英语与体育,二者分别占27.2%和41.3%,其他科目所占比例在0~9%之间,而几乎很少有学者研究在政治、地理学科教学中如何组织教学形式,其他科目主要指大学(高职)专业课程如播音艺术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宪法课程、自动化专业课程等高校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如何组织教学形式是学者研究较多的问题。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对象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通过对205篇文献的统计分析,指明研究对象的文章有61篇,约占总数的29.7%;不指明研究对象的有144篇,约占总数的70.3%。经过统计,如上图所示,在指明研究对象的文章中,涉及最多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包括高职生),约占文章总数的14.6%,对初中生、高中生(中职生)研究的比例基本相差不大,而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研究对象的则相对较少,这说明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的重点集中在大学课堂教学中。

表3        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主题分布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主题分布

如表3所示,学者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的研究以及如何有效的设计、组织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这表明学者更多地关注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科类型选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组合,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学者也关注一些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协同教学、网络教学、分组选项自主学习、习明纳等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述评只有2篇,内容是关于成人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述评,并没有对近年来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弥补了这个空白。

二、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内容分析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内涵

有研究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进行研究,如符业清将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辨析。李荣、赵延明等都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完善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提升教学效率的路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基础

赵丽霞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影响最大。丁晓龙指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刘红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交往理论是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学者普遍认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从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四个维度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教学组织的不同形式

当今国内运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探索出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周延华、何基生提出了构建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即建构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冯友梅、王星研究了网络教学组织形式,认为在网络化的时代下,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王凤玉认为“习明纳”是我国高校成功的教学组织形式。刘颖指出在综合课程中实施协同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对班级授课制的重要补充,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利弊,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和适用的区域,所以在教学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以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为主体的前提下,辅助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四)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李彦峰、王庆国等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能兼顾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的同步学习,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有些学校由于师资不足、教室少的原因,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可达50~60人,这种班级爆满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知识的灌输者,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这样的班级规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组合不合理。曾瑜、李彦峰、孟升等指出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是教师在选择和组合教学组织形式时,为了形式而形式,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形式,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蒋满秀、王青、赵秀萍等提出了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社会价值取向、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客观因素包括师生数量、学校物质资源、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时间。学者们一致认为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

(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

1. 限定班级规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和参与程度等方面。如果班级容量过大,教师很难管理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学生因为没有教师的督促,很难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学的最终效果,而在我国现行的条件下,一般以45~50人一个班是最合适的人数。

2. 精心设计课堂空间。周少徵、罗鸿等认为我国人口众多,在实施个别化的教学难度较大,教学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课堂空间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编排座位,如对于讲授型的教学内容,传统的纵横排列模式是一个有效的组织方式,如果教学需要学生的交流讨论,最好的座位编排方式可以是矩形、环形、马蹄形等。

3. 合理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国内部分学者分析了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并探索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近30多种,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其适用对象、范围也有不同,如何从众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选择最恰当的组织形式,这需要教师首先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有一个完全的了解,包括每个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教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从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进行优选。

4. 构建弹性教学组织形式。林自立、袁加兰等都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综合利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利弊,作为教师应该全面系统地考虑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师生作用的方式。只要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形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形式,教师都可以大胆尝试。

(六)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综观近十年国内学者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

1. 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灵活地运用各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2. 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发展。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组合,与当代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教学组织形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革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组织形式由教型向学型发展,以学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研究角度多以宏观研究为主,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微观研究。学者感兴趣的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宏观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优化和发展,具体教学科目在实施时如何确保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性,虽然也是学者关心的问题,但是各科目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数量不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体育和英语教学上,对其他科目研究相对来说很少。特别指出的是,语文和数学作为与英语同等重要的科目,研究者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初中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其他科目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后续的研究者应多关注和研究语文、数学在教学中如何组织形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化化、生物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目,在组织教学形式时应和其他科目区别对待,但学者对这些科目的研究极少,政治、历史、地理的研究相对来说更少,因此后期学者应加大对这些科目的研究。另外,学者在基于原有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弊端的情况下,探索出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但缺乏对理论的验证,因此今后要注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教学组织形式才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2. 研究对象广泛,但存在极不均衡的现象。研究对象多以大学生,包括高职生为主,而中小学生受到的关注较少,不指明研究对象所占的比例最高,这说明学者认为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可以适用于不同级别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高职)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不会因为教学对象级别的改变而产生不适合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学者要更多地探讨各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选择和组合,才能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特别要关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优选问题。

3. 研究主题多样化,但是重理论轻反思。学者对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很少进行细致分析,只是一笔带过。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的空间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组织形式因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作为学者应该深入挖掘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克服各种影响因素的策略,改革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将是未来学者关注的主要领域。另外,教学组织形式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其适用的对象、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组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涉及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组合与运用的问题。基于当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弊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是必然的结果,学者不可盲目地照搬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其运用到本国的课堂实践中,应该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本土化。

(二)研究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每个研究者和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终身教育思想认为,由于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再也不能受用终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终身教育思想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以及不合理的限制和规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因此,随着时代的演变,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所取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是必然的选择,未来将形成一种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研究者应加强与广大一线教师的合作,深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研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采用的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如何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注意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注重“理论—实践—总结—推广”的研究思路,不仅要学习国内教育教学理论,更要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知识,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同时要注重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司成勇.走向个别化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教育探索[J],2011(2).

[2]李彦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9(4).

[3]吕星宇,李嵬.发展差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应然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4]董建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课程与教材[J],2008(8).

[5]凌春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成人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6]方明生.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深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0).

[7]夏葳.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困境及出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8]符业清.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区别辨析[J].教学经纬,2007(10).

[9]曾瑜.新课程道路上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1.

[10]董建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J].课程与教材,2008(8).

[11]李小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育改革成果[J].课改新视界,2008(131).

[12]梁靖云.关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

[13]刘红.学习共同体——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9(9).

[14]齐军.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回溯与当前反思[J].教学新思维,2011(3).

[15]赵廷瑞,张斌.教学组织形式的现实性选择——基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高考评价与学生发展[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

[16]李永刚,何云峰.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在机理与择用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

[17]齐嘉妍.有效性视角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2012.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真正的爱情,要懂得珍惜

真正的爱情,是要懂得珍惜,没有谁和谁是天生注定在一起的。一辈子其实不长。能遇到真心爱的人,是多么幸运的事。为何不紧握着Ta的手呢。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并不丢人。明明知道,除了Ta还会有更优秀的人出现,可是人不能这么贪心。一颗心需要去温暖另一颗心,坦诚相待,这样才可以幸福。

爱情是两个人的存在,容不下第三个人。别怪自己男朋友小心眼儿,也别怪自己女朋友小题大做。爱情是专一的,请记好...一辈子不长,遇见心爱的人,是多么幸运的事。为何。不紧握着他的手呢。一辈子只爱一个人,一颗心需要去温暖另一颗心,坦诚相待,这样才可以幸福。

真正的爱情,要懂得珍惜。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并不丢人。一辈子其实不长,能遇心爱的人,是多么幸运的事,为何不紧握着他的手呢。心里就算知道,除了他外还会有更优秀的人出现,也不能贪心的。一颗心需要另一颗心坦诚相待,这样才可以幸福。

善良其实很简单:看见人家墙要倒,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喝粥,你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不吧嗒嘴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伤心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桃李满天下,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

也许时间会夺去你那令人妒忌的容颜,却无法抢走我爱你坚定的信念,因为我有一种无穷而又温柔的力量,它就是一心一意,真正的爱情要懂得珍惜,没有谁和谁是天生注定就在一起。

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 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契合 是为了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献 这份爱不仅温润着他们自己 也同样温润着那些世俗的心 真正的爱情 是在能爱的时候 懂得珍惜 真正的爱情 是在无法爱的时候 懂得放手

让女人恋恋不忘的是感情,让男人恋恋不忘的是感觉。感情随着时间沉淀,感觉随着时间消失。终其是不同的动物,所以,谁又能明白谁的深爱,谁又能理解谁的离开?

爱,绝对不是缺了就找,更不是累了就换。真正的爱情,是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在无法爱的时候懂得放弃。爱,需要机缘、理解和包容。

若两人已共同走过了半年的磨炼,就请不要轻易放弃!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真正的爱情,要懂得珍惜:没有谁和谁是天生就注定在一起的。一辈子其实不长。能遇心爱的人,是多么幸运的事。为何不紧握着他的手呢?

多年以后能够将一颗漂泊的心停留下来去爱一个人已属不易,不要奢望爱情会永恒,也不要奢望有纯洁的爱情。经历过风雨就会懂得珍惜平淡的生活,也许看破了生活就是一种解脱,所以就懒得去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虚拟主机空间http:///vesite/

域名http:///云主机http:///cloudserver/

不经历痛苦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不经历痛苦就不懂得珍惜,即使得到了也不会幸福,再次受到考验,希望能过这关!!

我们需要一个人,一个很亲密能够在浴室里为你递上毛巾、衣裤的人。你小的时候是父母,长大了是你的爱人。我们需要一个人,在自己心神疲惫的时候随叫随到,任凭自己发泄情绪而不会生气。这样的一个人,不会很多。一辈子只能遇上一位,或者终老也不会遇上。

真正的爱情,是用来激励的,你创造的空间有多宽,爱情的空间就有多广;真正的爱情,是用来驱动的,你能够奔跑得越久,爱情就能够坚持得越长;真正的爱情,是用来燃烧的,生命有多少亮度,爱情就有多少亮色;真正的爱情,是用来铺设的,你能走多远,爱情就能给你铺多远的路。真正的爱情,要懂得珍惜...

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放在你面前,它超越了性别的限定,打破了世俗的压力,经的住生死考验,最终化为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人说,真爱是要经的起似水流年,愿你倾尽所有,只为一个结局的逆转。

真正的爱情,要懂得珍惜:没有谁和谁是天生就注定在一起的。一辈子其实不长。 能遇到心爱的人,是很给力的事。为何不紧握着TA的手,只爱TA一个人。 心里明明知道,除了TA还会有更优秀的人出现,可是不能这么贪心的。 一颗心需要坚定地去温暖另一颗心,坦诚相待,这样才可以幸福。

真正的爱情,要懂得珍惜。当遇到一个喜欢自己但没有好感的人,会礼貌而尊重的对方说“对不起,我们不适合”,尊重自己的感情也是尊重别人的感情,不会让对方浪费时间,如果对方觉得朋友可以做,当然我很乐意.

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并不丢人。一辈子其实不长,能遇心爱的人,是多么幸运的事,为何不紧握着他的手呢。心里就算知道,除了他外还会有更优秀的人出现,也不能贪心的。一颗心需要另一颗心坦诚相待,这样才可以幸福。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们对待感情的态度也越来越自然开放,大学生恋爱也成为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学生时代的爱情也是最纯洁也最令人向往的。然而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大学生因为失恋一蹶不振、荒废学业,甚至走上极端,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因此,了解失恋的原因从而更好的经营感情,以及学会如何平复爱情所带来的创伤就成为了很关键的事情。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爱情失恋学业理性 正文: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自觉自愿的为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的责任。20岁左右的大学生,对爱情的渴望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大学时期的我们是单纯又脆弱的,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我们的恋爱观很可能还不够完备,因而很可能在感情中遭遇挫折。

在恋爱的季节,爱情是多变的。现在校园里的人,大多都还不成熟,爱情观不是很正确的人也不在小数,面对着太多的诱惑与不确定因素,带着当事人本身对自己感觉的模糊性,失恋在大学里就成了家常便饭。若是在感情中受到伤害,也一定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尽快从感情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中走出。

一、失恋的发生

从感情的生成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里爱情总是悲剧收场的了。随着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对爱情的渴望也渐渐强烈起来,这就使得有些大学生“饥不择食”,不管对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同,情投意合,而只凭双方初次见面或经过几次接触之后,就确立了恋爱关系。这种由于一时冲动而获得的爱情常常是“无疾而终”的,因为开始时没有深入地了解对方,而将来随着对对方了解的深入,双方的缺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对方面前,从而双方的矛盾也不断加深,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只能悲剧收场。

要说双方前期一点感觉都没有,显然也不合适,人有种“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重视”的“本能”,得到了所谓的爱情之后,便不会加以珍惜。一开始对双方可能会“迷恋”,时间久了,就觉得没趣了,这时支持感情继续下去的,应该就是“责任感”了吧,不想自己原先的承诺破坏了,便选择继续,等到其中一方实在厌倦了的时候,伤害也就来了,“责任感”的淡化最终导致了“失恋”。

二、处理失恋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弱,当又一段感情破裂,有些大学生会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做出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这时就需要妥善处理失恋问题,以防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当你失恋,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要处理好爱情和其他东西的关系,不要把爱情看的太重;其次,人们都说“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要能够积极调整,随着时间的流逝,失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总会消散。

当你身边的人失恋,千万不能忽视,要安慰关心,让失恋者感觉到爱情之外的温暖,早日走出失恋阴影。而且,平时越是内向、腼腆、文静的同学,其真实的心理想法隐藏的越深,越需要我们去多关心。 当然,帮助的手段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话,则很有可能起到负面的效果。应当采取先辅助失恋者发泄完再对其进行安慰劝说的方式,否则不满长期在内心积压的话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总之,失恋后必须妥善处理,我们也要多多关注和帮助身边的人妥善处理失恋问题。

上一篇: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语言与文化关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