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范文

2024-01-19

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范文第1篇

本书由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市仙霞路335号)1992年出版,作者是余秋雨。该书获得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本书是作者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游记。

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文明,全世界都浮动着文明。不论文明先进与否,文明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 著作 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带着虔诚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来仰望这位大文豪,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翻开《道士塔》,眼睛就慢慢地湿润了,心中有一股莫名的酸涩。这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满目疮痍的历史的感叹,对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只要顺从他的牵引,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 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或许我也感受到了历史气压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诱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读到发人深省的句子,思绪就不经意间地游离开去,整个人便瘫软下来,脑中一片空白,无力再读。总要反反复复地从开头连到结尾,然后继续让某句话引发的联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经中游荡。慢慢地迷恋上这种感觉,这是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着我,感染着我。仿佛是旅程中的 苦 ,实则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当作者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时,眼前有一弯清泉,横卧山底,此时此景作者用了一句 动用哪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 ,看到此景的作者已是看在沙原隐泉是作者踏过阳关雪后的又一行径,当作者被眼前几座巨大的沙山遮挡,又别无他途时,作者表现出了 心气平和,慢慢爬! 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只管爬 的人生态度。眼里急在心里了,怎么下去呢?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的,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之急。当你在沙漠中有一弯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时你会是什么心情?且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呢?看到此处,我好像听到了水鸭带动湖水时清脆的声音,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一种愿为此景背上行囊,顶着烈日不远万里追寻它的奢望!

余先生又带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 2 一直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 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而已。

当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 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余先生描写的坟,好多次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 3 还是赞叹?“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

总的来说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凛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篆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他们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种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锐的洞察力,却想洞察人情,那么——请读读《文化苦旅》,他会让你获得许多感悟。

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范文第2篇

我最近读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它是意大利的卡尔洛科洛迪写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匹诺曹是个调皮的木偶,他头脑简单、禁不住诱惑。历经了各种磨难,最后遇到了善良的仙女,把它变成了一个勇敢、诚实、尊重父母的好孩子。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以后也要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努力的面对各种困境,长大后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

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范文第3篇

就文化观来讲,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功利主义文化观,一是自由主义文化观。《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是自由主义文化观。殷海光是哲学家金岳霖的学生,又深受罗素、海耶克等人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有两大支撑——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观念体系。因此殷海光反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严重的曲解,这些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都有所体现。我们普遍认为,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也不允许自由主义泛滥,社会主义也不会允许。自由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至最高阶段的表现,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自在、自为。而在阶级社会,任何政府都不能允许自由主义泛滥。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否定殷海光的文化观,因为他的文化观必竟为我们的文化哲学增添了增添新的内涵,也对人类终极目标的文化愿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而“西化的主张”中,书中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盘西化的一些极端观点。关于梁漱溟对文化的认知问题,他认为人类生活有三大问题,即人对物、人对人和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同时,人类生活有三种根本态度,即意欲向前要求、意欲调和持中与意欲反身向后要求。近代“西洋文化”以第一种态度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分别以第

二、第三种态度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于是人类文化演变为三大系,由于三大问题深浅不等,其出现时期应有先后,“西洋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第一期文化尚未完成,而中国人不待走完第一期就直接进入了第二期。中国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于是出现了短缺的一面,即为幼稚、衰老、不落实。不过,按他的说法,印度文化就是意欲反身向后要求,是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中国文化则是人对人意欲调和持中。而发展至西方文化的工业革命则是人对物的问题,体现意欲向前要求,如今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而前工业时期,则是印度文化为主导,是解决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体现意欲反身向后要求,这种出世的文化倾向,依然无法规避当前的全球化碰撞的问题。

于是,按梁漱溟的观点,中国文化正当重新可以焕发新生命之时,意欲调和持中,这才是解决文明的冲突,构建和谐的世界的主导思维。这个上个世纪提出的观点,在经历了时间洗礼之后,我们现在看来,还是有着一定的启发性的。

于久达

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學;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引言

在以往很多国际商务活动中发现,许多国际化商务人才在与其他国家客户进行交流时都遇到了文化障碍,即国际化商务人才在国内文化范围内进行表达,而其他国家客户并不能理解我国文化,相反其他国家用户向国际化商务人才输出他国文化时,国际化商务人才也不能理解,这种情况会导致两者交流质量低下,难以促成交易。因此理论上国际化商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同时也说明跨文化商务交际学与商务英语教学有必要融合,理应展开相关分析,此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提高国际化商务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

在国际化商务活动中相关人员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因为所处国家不同,所以文化认知也存在差异,如果国际化商务人才对此没有全面、清晰的认知,就会导致交流质量下降。根据这一逻辑,如果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就能让人才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体系有一定的了解,整体上使得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提升,这样人才在未来国际化商务活动中就能根据用户文化进行表达,也理解用户文化表达内涵,促使交流质量提升。

1.2加强国际化商务人才文化认可度

同理,假设国际化商务人才在活动中接触到了他国用户的文化表达,如果人才本身不了解他国文化,就很难表现出足够的文化认可度,这种表现可能会让他国用户认为人才不尊重自己及国家文化,使得商务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不欢而散,因此国际化商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认可度。这时跨文化商务交际学能够在人才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对他国文化进行理解,同时还能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人才接受他国文化,使得人才文化认可度增加,能避免其在未来活动中出现以上问题。

1.3增强国际化商务人才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任何形式的交流中,交流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交互关系,如果有任意一方无法接受对方传达而来的信息,或者自身传达信息无法被对方接受,则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因此国际化商务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而跨文化商务交际学能够让人才掌握如何向他国用户输出中国文化,同时懂得如何在自身文化体系中融入他国文化,并与他国用户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保障人才与用户之间存在良好的信息交互关系,这同样有利于交易促成。

2.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2.1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培养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

单纯通过理论教育是很难有效、快速的对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建议教师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借助这种方法对人才开展跨文化商务交际学,一方面促使两个学科融合,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问题。在“情景教学”方法当中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国际商务交流环境,环境中存在多个他国用户角色,各角色由人才担任,随后在环境中各角色需要在自身立场上与对方交际,展示他国文化,最后由教师点评,指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同时要适时的进行角色转换,如此循环即可对人才多元化文化认知能力进行培养。

2.2注重心理辅导,加强人才文化认可度

人才对文化是否认可实际上取决于自身心理因素,如果人才对某文化不认可,就说明人才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障碍,反之则不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当教师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时就要注重心理辅导,不能只是单纯通过教学让人才知道他国文化,还要消除人才的心理障碍,这样才能加强人才文化认可度。具体方法上,首先教师应当强调文化认可度的重要性,要让人才知道身为一名国际化商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认可能力,至少不要太过抵触他国文化,心理上应当保持开放的态度,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观察,确认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哪方面心理障碍,随后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可以凭借自身经验告诉人才一些能避免“尴尬”的技巧,同时也要鼓励人才多去参与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逐步加强人才文化认可度。

2.3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组织人才作延伸思考

在实际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人员会遇到很多跨文化交流问题,因此在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先保障人才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再对组织人才进行延伸思考,促使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提升。首先在跨文化交流意识培养中,教师应当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交流环境特征,并向人才提出一系列问题,让人才通过自身思考了解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使得其跨文化意识增强。其次在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基础上,教师可以拟定一些问题让人才进行延伸思考,明确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弱项,树立能力提升方向,如“假设你正在与一名法国用户进行交流,这时你应当用什么礼仪向对方表达友好,才能获得对方的友谊?”。

3.结语

综上,本文对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具体应用方式。通过分析可知,商务英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作为国际化商务人才不能只具备商务英语专业能力,还要掌握跨文化商务交际方法,因此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明显。依照文中提出的应用方法,能够让跨文化商务交际学与商务英语教学相互融合,同步对人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英语能力进行培养,可起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冶.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J].长江丛刊,2018,000(003):115-116.

[2]王鹏.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26-127.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学科内涵建设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葳(1981.0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引言

任何人类语言都有其不同的语言规则,人类的交际亦都是在规范的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的,非语言行为同样也有非语言的规则,因此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人类的交际环境中除了语言交际之外的,对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具有交流信息价值的交际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可人为的生成,也可以是环境造就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外语言学家就开始了有关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是人类对非语言交际的相关研究的飞跃时期,一些语言学家就相关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经典之作,其中就包括埃克曼和弗里森的文章——《关于非语言行为的成因,使用和编码》。70年代同样涌现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不可忽视的名著当然是法斯特的《体态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是就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的大发展时期,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克莱·布罗斯纳安教授在他的一片名为《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的文章里,首次就中国和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进行了直观、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并着重强调中、英文化之间的离散型和聚拢型的区别是中、英国家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差异的核心原因。

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四个分类

体态语:英语有body movements、body language、gesture等不同表达方式,汉语中包括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等。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它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动作进行信息的传达和人类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人类通过点头、摇头、伸腿、拥抱、握手等等肢体动作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的非语言交际。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辅助语言,通常情况下是指伴随着人类所的语言所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英美国家的人很重视话轮转接的有声信号的作用,美国人在讲话和交谈中的集中规矩和技巧:1)给与反馈,常用的词语2)打断活插话,3)请求重复某一点4)询问意思5)核对情况细节6)表示还未讲完7)纠正错误8)总结。

客体语:鲁希和基斯认为,客体语指人类一切物质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展示,包括人体相关的诸如相貌、衣着、化妆品以及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和机器等,甚至包括文字都属于客体语的范畴。客体语具有明显的非语言交际性,它在人类的交际中也起到了传达信息的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是其两个显著特点。与此同时,服饰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服饰的文化差异及其提供的不同交际信息直接影响这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是TPO原则:T指time——时间,即衣着要适合季节和时代的要求;P指place——地点,即衣着要适应地区和场合的要求或习惯;O指对象和目的,即时装应有利于达到目的,获取良好的印象。

环境语:环境语指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环境因素在我们的非语言交际中提供给我们很多的交际信息。通常情况下,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包括十二个层面的环境因素,其中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对英美国家的人们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譬如,英语国家人们的所谓的“领地观念”中对待隐私权的态度是最突出的表现,在英美国家人们非常重视对个人的隐私权的维护,因此,中、英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所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文化冲突之一就是人们对待隐私权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们注重个人的独处自由,中国人强调的则是群体的隐私。另外,标识符号的差异也往往会文化冲突。比如中国公路上常见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表示“注意!”英语国家没有这种路标,而且英语国家的人见到这种标识还会产生一种轻蔑的“啧啧”之感,认为他有点像滑稽连环画中隐而不漏咒骂符号。因此,在文化交际中,彼此不熟悉的符号也会构成交际的障碍。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认识、态度和方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应是文化研究

中西方学者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着差异。例如有关中、英国家的非语言交际在校园中使用的研究,西方学者侧重于师生关系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及行为的重大影响,比如教师的行为表现,一些规章制度与要求,态度与感情及着装打扮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的研究成果,英语国家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中、英国家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等都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为我国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肢体语言,符号语言,数字语言以及颜色语言等这些非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排除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等的干扰,我们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小结

事实证明在人类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人群之间语言交际虽然起着主要功能,但是非语言交际亦能很好地传递着交流信息,其功能不亚于语言交际方式;但是,对于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民族人类的交往中,非语言交际所代表和传达的信息是语言交际所不能比的。因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人类之间的交往亦是愈来愈频繁,非语言交际也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位:培华学院人文学院大英部)

参考文献:

[1]孙有中. 跨文化研究前沿[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10.

[2]王催春,朱冬碧,吕政,跨文化交际[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08.

[3]付晶,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J],齐齐哈尔学报. 2007,05.

跨文化交际读书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教学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受文化影响,又反作用于文化。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不仅受到语音、语法等规则的限制,还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里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者往往会将自己本国固有的文化模式嵌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造成沟通的障碍,这便要求教师将文化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培养外语习得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运用

2.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的不同,进而造成沟通的障碍。由此,这便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以下三点:①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对不同文化持理解支持的态度,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也就是说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②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③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 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便渐渐凸显。而初等教育时期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则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著名跨文化学家Ruben认为实现有效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应包括七个因素,它们分别是: 1)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 3)最大限度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4)移情能力;5)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 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 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

以上七个方面完整的阐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习得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也正是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为使学生具有以上七种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教学中应将词与词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向学生教授词汇的表层意义,对于词汇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加以深入的解释说明。如dragon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而在西方社会则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词的文化内涵以免造成沟通的障碍。

②教学中应注意不同文化下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 ,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其他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有意识的传达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③教学中介绍英语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介绍目的语国家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让学生了解差异并以本族人的观点去理解目的语文化,使他们具备进行得体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④教学中注重非言语交际的运用。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往往也决定着交际的成败。

2.3跨文化交际的运用

语言最根本的作用即为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英国人见面喜欢以天气、地理环境、爱好等为话题,而将年龄、婚姻、收入作为禁忌话题,这都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注意的。此外,对于俚语、成语的学习也不可小视,在交际过程中,对于俚语的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有效而得体的运用适当的语言才能达到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3文化教学的目的、意义

3.1文化教学的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将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然而文化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单纯片面的传授文化知识,应该设立模拟场景,让学生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受目的语文化,从而迅速提高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

此外,高等教育的文化教学往往只传授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且外教也只教授外语专业学生,对于公外的学生来讲,英美社会与文化的选修课资源不足,与外教交流机会少,这都造成文化教学难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得到普及。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从其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文学方面课程所占比例要远远大于社会文化,并且,社会文化教学也只是注重历史、地理、国家机构、文学艺术以及影响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大学外语专业教学的文化教学是为文学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具备应用的能力。外语专业教师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也停留在初级层面,实践与应用机会少,致使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学习到了语言的基本技能,缺乏实际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外籍教师的配置数量过少,达不到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既定教学目标,并且,外教的授课内容通常也只注重于口语的锻炼,俚语的传授,文化教学少之又少,只在沟通出现问题时才进行讲解,不能够尽早预见问题,迅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文化教学的目的所在。

3.2文化教学的意义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既然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语用的能力,那么就必定要涉及文化教学。从学生学习的历程中,我们不难以看出,在外语学习的初级乃至高级阶段,教师都没有将文化教学完整的纳入到课程体系之内,在进行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滥用禁忌语,大谈特谈目的语国家的敏感话题,这都造成了对方的误解,因此,从学生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教学就应广泛涉及文化教学,使学生从最开始就兼备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然而,文化教学不能只是表面功夫,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化事实,就会造成学生不知变通,因循守旧的后果。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一些目的语国家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进行跨文化交际行为,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其实际应用的能力。

归根结底,文化教学的正真内涵是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理和技巧,并将其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得心应手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结论:本文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外语授课过程中往往只重用语言技能而忽视了语用与文化教学,因此,作者认为,文化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外国语言教学的体系之内,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与应用的能力的目的,而如何有效并迅速的将文化与语言教学完美融合并得以普及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外语教学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严明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 究――黑龙江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探索.

[2]魏泓.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探析.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3]Birdwhistell,Ray.Kinesics and Contex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3]岑建军.难在今日功在千秋[J].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2).

[4]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

[5]彭丹逵 .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 电大英语快讯,2006,(1).

[6]陈昕 . 论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 .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

[7]陈俊森 ,樊葳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8]孙艳玲,陈倩.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上一篇:康师傅产品组合分析范文下一篇:看阅兵式的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