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教育范文

2023-09-19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引用和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创新教育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充分认识到这些价值是促进创新教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前提。为拓宽创新教育在初中初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本文认为应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激情;注重对数学教学中推理过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会推理中增强创新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另辟蹊径”,积极尊重分享学生的创新成果;加强对数学教学方案进行精心设计,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潜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价值;应用途径

一、当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和实施,促进初中数学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它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和重要途径。但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迫于巨大的升学考试和竞争压力,基于初中数学在考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学校初中数学教育还基本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将关注的集中点至于学生能在中考获得多少分数,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关注较少;一些学校虽然打着推行创新教育的旗帜,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依然是传统固定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采取“单一灌输式”和“全盘接受式”的教育方法,压制了对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开发;一些初中数学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能力,在优化学生创新心理、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方面做得不够,难以真正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之中。

二、初中初学创新教育的价值分析

1、创新教育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助于调动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初中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问题意识。

2、创新教育有助于从不同的层面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创新教育鼓励学生根据所知识提出疑问和进行质疑,从而促进初中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质疑、释疑和推演论证或得出新的数学结论,从而达到新的认识水平。此外,创新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构建数学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概念、理论及其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连接,建立系统性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初中学生提升掌握数学规律、利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教育在初中初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激情。正如一位哲学家曾说过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比直接将知识传授给他们更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自主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初中学生创新激情。一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例如:在讲解《正数和负数》时,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正数、负数是新知识、新概念,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数学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方案中插入温度计、输赢等学生耳熟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平行线的性质》时,可以鼓励学生现场寻找周围有平行线的物体,看谁找的多,对找得最多学生进行小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平行线相关知识的兴趣。三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学习讨论活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阅读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观察与猜想”、“数学活动”等教材栏目平台资源,积极鼓励初中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讨论活动中来。

2、注重对数学教学中推理过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会推理中增强创新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理性学科,对锻炼学生的数理思维和推导能力具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基础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立足生活实际,注重对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过程的推理过程进行讲解,逐步教会初中学生养成推理的习惯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与概率》时,可以通过掷硬币实验,结合买彩票等生活现象,并对概率相关的知识推理过程进行跟踪式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3、鼓励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另辟蹊径”,积极尊重分享学生的创新成果。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往往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民主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甚至多样化的思路去推理、探索数学解题方法,对于学生通过探索找到的创新性思路和方法,要及时进行肯定,并注重对创新成果的展示与分享,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创造性学习。例如: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许多证明题破解会存在多种思路和方法,数学老师想到和讲解的方法未必就全面和最优,因此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和其他同学分享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视野。

4、加强对数学教学方案进行精心设计,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潜能。有新思维才有新发现,有新发现才有新提升。根据创新教育理念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照本宣科”,而是需要立足初中學生的阶段特征和具体差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才能够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达到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数学期中和期末考试出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但注重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情况,从而设计出难易度适中、能够科学测验不同知识能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考评体系,达到以考促学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

创新教育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优秀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初中数学教育在学生成长和知识构建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积极将创新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数学教育实践中,不但有利于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理念在提升初中数学教育效果和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巩固和夯实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为我国培养出越来越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群芳. 初中数学实践性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价值[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5:166-167.

[2] 傅丽. 创新教育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4,02:129.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通过精心设置支架, 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 引起反思, 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 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 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吸引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 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 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以往都是告诉已知条件、问题, 现在是让学生自己选择, 老师给出10元钱, 让学生自己发挥想像, 想买什么, 买什么, 花多少钱, 剩下多少钱, 每个学生自己编题, 解答, 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 各式各样, 解答方法多种多样, 学生更自由了, 学习更快乐了, 数学课看起来更象是一堂活动课, 教学效果肯定不一般!同时, 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 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 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开放题的教学, 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 在开放题的教学中,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 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 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 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 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 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 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 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 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 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 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 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摘要:新课标的指导下,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 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 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 于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当两者结合起来,教育的创新研究就会显得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作为求学生涯的基础阶段,对今后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改革以前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下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也逐渐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探讨和分析,希望为广大同仁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一、引 言

小学数学作为整个学习阶段开始的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各个方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创新,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进行革新,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新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大胆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但是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自己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被动地听,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同时这样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讲授也与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在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一些教师在消化吸收这些理念和原则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真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有些并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改革创新的针对性欠缺.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实施也在逐渐加强,学生的学习负担渐渐轻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新教材中学生实践练习的部分还是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训练和强化阶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逐步增加实践的部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是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教师主动让学生去思考,去大胆地从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主动和独立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也在充分思考后得出具有自己创新性的答案,这在促进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或简单的问题时,教师扮演的应该是一个鼓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教育行业也没有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都能发现多媒体教学的影子,其中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多一份敏锐,多一份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其他的失败教训,注意整合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运用这种新型的多媒体,可以替代传统的枯燥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多元素的教学让学生接受起新知识来更加容易便捷,形成一种新的独立与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趣而生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和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应该本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宗旨,为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加减法的交换法时,可能有的学生在教师讲授完加法的交换法后,会问减法的交换法怎么去操作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学生或是马上告诉他问题的答案,而是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去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后再去进一步讲解减法的交换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然后在加减法中发现数学思维本身的规律,从而激發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的摸索中得出答案,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9):180.

[2]李书棉.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5(2):159.

[3]红生.试论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发展途径[J].读与写杂志,2016(11):219.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阶段,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研究创新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图形结合教学创新模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数学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课堂数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进而爱上数学学习,最终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知识的学习是动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题海训练进行知识巩固,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时,会从内心形成学习的动力,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创新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知”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自然界中美丽的圆的事物,如太阳、月亮等进行导入,使学生明确圆的概念,通过生活中圆的事件等的回忆,了解圆的特点等。又如在教学“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旋转功能进行角的多角度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了解角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能了解数学的价值,能增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意识,进而通过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学习场景中,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知识点特点的描述,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知识学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被动接受知识会导致其学习效率低,无法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素质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自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要。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奠定基础,规避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利于学生投入到积极探索过程中,利于在创造学习的空间进行独立探究。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进行研究。因为在之前学生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知识的梯形面积是三形面积的变形。在学生研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利用图形重组的方式进行正确解决方法的探究。当学生通过探究和合作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被充分突出出来。学生以问题为依托进行知识学习,就掌握了学习的主体权,学生通过研究归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极大增强,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三、采用图形结合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实施

在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图形结合就是重要的创新教学方法。数学学科属于理工学科,和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不同,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利用图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利于学生理解,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在教学创新时,教师要依托教学内容,将数与形进行结合,使数学知识转化成图形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关系变成直观的量化的形象知识,使知识在变简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再为学生讲授梯形面积的公式解答。教师可以利用不同颜色进行图形的转化,教师先画一个白色的三角形,将三角形填充上绿色,在简单讲授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后,将三角形划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小三角形,在梯形的部分填充上黄色,这样,学生通过图形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讲授,能得出梯形的面积是大三角形的面积减小三角形的面积。在图形结合的辅助下,学生能形象地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进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分析能力。

四、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升华

在科技发展带动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要依托信息技术的图形、声音、文字结合的特点,实现教学创新的升华。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过程,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吸引其好奇心。在数学教学创新时,教师可以高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知识学习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现不同感官的激发,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发展想象力。

如在进行图形知识复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图形进行展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不同图形之间联系和区别的展示,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区别,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数学知识,可以提升学生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是启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采用图形结合教学模式、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的学乐园,使学生爱上数学,最终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J].试题与研究,  2019(30):94.

[2]王會梅.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课程教 育研究,2019(28):25-26.

[3]孙向东.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学周刊,  2019(24):42.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根据中学生好奇心理、求胜欲强、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以及结合数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本文着重从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抓住学生好奇心以及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等方面初步探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 创新教育 兴趣 好奇心 空间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施以创新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现、认识有用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维、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

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一、激发数学兴趣,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作文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發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数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最大最有效的动力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好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能力发挥20%,由此可见浓厚兴趣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成了数学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也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既是发展的需要,又是现实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越是兴趣浓厚,就越想钻研数学,越是钻研,就越有积极思考的动力,同时又需要主动、独立地大量阅读、查找资料,在此过程中,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就是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从中产生数学创新。阅读习惯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更多的创新做好了准备。

二、抓住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一是系统性思维,以思维的综合性和整全性为评价标准;二是批判性(质疑)思维,以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为衡量标准;三是创造性思维,以成果或产品的標新立异为标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是创新教育实现的前提条件。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有好奇心。创新就是标新立异,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因此数学老师要培养、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外,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找一些阅读题目让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这道题的重点、难点和易错处,设置思考题、课外阅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课外数学材料,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进一步顺应和强化知识。

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与数学家庭作业分层

如今的数学课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听完之后练习题的格式。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使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有进行创新的欲望。课堂开始时,教师给出一些实例或具体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让学生像历史上数学家经历的创新过程一样,观察、实验,用直觉或推理提出猜想,再加以证实,然后建立这些发现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得到类似于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设“圈套”,没有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几乎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不加阻挠。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启发,教师在课堂间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活动,真正让学生享受“创新”的自由,但是不排除教师恰当的时候组织引导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和反思,不排除教师的总结性评述。由于中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身体、心理发育不健全,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重视,对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很茫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灵魂深处去触及他,让他们认识到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有了理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积极主动、自觉进取,逐渐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今后甚至终身发展为精神内核及目标,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教育指导思想,讲究教学策略、富有创意,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悟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6篇

创新是个外来词,它的含义有两点,一是引入新概念、新东西;二是革新。也就是说前所未有和“引入”都属于创新。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显然,在他看来创新既包含了前所未有,也包含了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他对创新的解释恰好与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相吻合。

2 创新教育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可以围绕创新三层次核心内容展开,即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1 探索精神的培养

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它既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2.2 综合的能力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对此,熊彼德认为,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他把创新与新组合视为同义词。

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通过教学引导小学生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把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并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当然,限于生理年龄特点,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则必须从少年时期开始。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造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楔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逐步培养小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就小学生而言则可以从重新组合着手,注重培养小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3 创新教育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创造思想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创新过程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创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创新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把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无法提高创新的品质。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3.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培养实践能力的视角,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创新思维、创新想象和创造技法训练的作用。完成创新过程必须为小学生建立从新思想到应用“产品”之间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并且“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等,都不失为激发潜能、促进创新运用的有效形式。如:讲认识直角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这样设置问题,必将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因为小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

3.2 给学生创造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变成“产品”的创造空间。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无论是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还是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比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3.3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当然,创新教育除了勇于打破教学常规、鼓励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外,还需要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独立探索和自学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其实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空间,实际上就是过去多种教育形式的重新组合,使之具有新的指向和新的作用。

摘要:时下在新课标出台后, 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又进行了新一轮课改, 由此引发了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的热潮。但是, 不管怎样实验, 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措施都不能离开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 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谨就小学数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谈几点看法。

上一篇:高速塞车范文下一篇:高中化学题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