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日本人名;文化特征;男尊女卑;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杨亚(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

一、日本人名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名字类别最多的国家之一。名字的长度也各不同,最长的由5个汉字组成,最短为1个汉字。现在日本的名字共有15万,但1997年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辞典》中,却有29万1129种。其原因是该辞典中,即便是同一个汉字,读法不同的汉字,和读法相同但字体不同的汉字都分开计算。现实中,7000种姓氏就覆盖了96%日本人。其中“佐藤”是最多的,大约有190万人,第二位是“铃木”,约170万人。而且,各个地区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例如东京及其近郊的神奈川、千叶、埼玉等地,“铃木”这个名字最多。北海道和东北各县“佐藤”分布最多。此外,关西和九州一部分布最多的则是“田中”和“山本”。

二、人名中体现的文化特征

(一)严格的社会制度

关于日本姓氏的起源,语言领域的专家们认为与天皇、宗教、地方特征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在古代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体现地区和职业特色的“氏”,后来统一了日本的大和王朝采用了氏姓制度,成立了由“氏”构成的统治阶级。到了平安时代,贵族和武士为了区别于平民阶级,而自称家名或者名字,这一现象也逐渐被社会所普及。在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四个姓氏就是:“平”、“藤原”、“源”、“橘”,其中除了“橘”之外都是天皇赏赐的。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中不存在姓氏。因为天皇象征着神,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氏族的天上人。在封建时代,只允许豪族和武士、商人自称姓氏。

(二)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那个没有幕府法令,仅依赖于习俗法的时代。武士的世界就变成了男人的世界。近代之前,日本实行夫妇别姓制度。但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要随父亲的姓。妻子是通过婚姻进入夫家,与丈夫血统不同, 因而婚后要继续用本姓。1876年, 明治政府颁布了“继续沿袭传统的夫妇别姓制度”的指令, 主张继续坚持夫妇别姓的制度。但此时大多数人才刚刚拥有姓,国民大多数觉得如果婚后夫妻还使用不同的姓,没有家人的感觉,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团结。所以,1878年明治政府发布“民法草案”的188条规定:“妻子更改为丈夫的姓”。这是关于夫妇姓氏规定最初的法律条文。1898年,《明治民法》进一步确认了妻子改随丈夫姓氏的夫妇同姓制度。

(三)传统的儒家思想

日本的思想文化,包含了以下三个。一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以及在日本很早就廣泛扎根的“佛教”。最后是《论语》带来的“儒学”。日本人曾在训读中国文字方面下功夫,发明了假名。明治时期引进了大量对应外语的词语。 于是形成了现在日本独特的日语。可以说日本人是以优秀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演化外国的异质东西的。儒学也是以中国为源流经朝鲜传入的思想,以其优良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根植于日本的历史风土而进化的。 因此,日本儒学和中国、韩国的儒学,比如在中韩的冠婚葬祭上经常出现的宗教性和礼学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的名字也受到儒学的一定影响。例如,“仁”字有两个人。肩并肩的两个人表现出对等平等、人类之间的交流。另外,它是种子中发芽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东西。“仁”的意思是真心和体贴,再加上孝。人类爱人道主义的思想本身。毕竟,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佛教的“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日本历代天皇、皇太子的名字都有“仁”字。

三、结论

和日本相比,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亲近了就不再用姓氏称呼对方,而是亲切的用名字互相称呼。其理由是,中国与日本相比姓氏种类较少,所以他人和自己姓氏相同的情况非常多,通过用名字互相称呼能表现得更熟悉。也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森岡 浩.『なんでもわかる日本人の名字』[M].日本:朝日新聞 出版,2012.

[2]森岡 浩.『日本の名字』[M].日本:エイ出版社,2015.

[3]刘元满.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2007.(4):140-146

[5]徐玉明.浅谈日本人的姓名[J].日语知识,1999.(12):46-47

[6]张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4-67

[7]张敏,王娟.小议“日本夫妇姓氏”问题[J].黑河学刊,2010.(3):40-41

[8]邢运芳.中日姓氏与姓名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9.(2):259-262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本人名;文化特征;男尊女卑;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杨亚(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

一、日本人名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名字类别最多的国家之一。名字的长度也各不同,最长的由5个汉字组成,最短为1个汉字。现在日本的名字共有15万,但1997年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辞典》中,却有29万1129种。其原因是该辞典中,即便是同一个汉字,读法不同的汉字,和读法相同但字体不同的汉字都分开计算。现实中,7000种姓氏就覆盖了96%日本人。其中“佐藤”是最多的,大约有190万人,第二位是“铃木”,约170万人。而且,各个地区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例如东京及其近郊的神奈川、千叶、埼玉等地,“铃木”这个名字最多。北海道和东北各县“佐藤”分布最多。此外,关西和九州一部分布最多的则是“田中”和“山本”。

二、人名中体现的文化特征

(一)严格的社会制度

关于日本姓氏的起源,语言领域的专家们认为与天皇、宗教、地方特征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在古代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体现地区和职业特色的“氏”,后来统一了日本的大和王朝采用了氏姓制度,成立了由“氏”构成的统治阶级。到了平安时代,贵族和武士为了区别于平民阶级,而自称家名或者名字,这一现象也逐渐被社会所普及。在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四个姓氏就是:“平”、“藤原”、“源”、“橘”,其中除了“橘”之外都是天皇赏赐的。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中不存在姓氏。因为天皇象征着神,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氏族的天上人。在封建时代,只允许豪族和武士、商人自称姓氏。

(二)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那个没有幕府法令,仅依赖于习俗法的时代。武士的世界就变成了男人的世界。近代之前,日本实行夫妇别姓制度。但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要随父亲的姓。妻子是通过婚姻进入夫家,与丈夫血统不同, 因而婚后要继续用本姓。1876年, 明治政府颁布了“继续沿袭传统的夫妇别姓制度”的指令, 主张继续坚持夫妇别姓的制度。但此时大多数人才刚刚拥有姓,国民大多数觉得如果婚后夫妻还使用不同的姓,没有家人的感觉,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团结。所以,1878年明治政府发布“民法草案”的188条规定:“妻子更改为丈夫的姓”。这是关于夫妇姓氏规定最初的法律条文。1898年,《明治民法》进一步确认了妻子改随丈夫姓氏的夫妇同姓制度。

(三)传统的儒家思想

日本的思想文化,包含了以下三个。一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以及在日本很早就廣泛扎根的“佛教”。最后是《论语》带来的“儒学”。日本人曾在训读中国文字方面下功夫,发明了假名。明治时期引进了大量对应外语的词语。 于是形成了现在日本独特的日语。可以说日本人是以优秀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演化外国的异质东西的。儒学也是以中国为源流经朝鲜传入的思想,以其优良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根植于日本的历史风土而进化的。 因此,日本儒学和中国、韩国的儒学,比如在中韩的冠婚葬祭上经常出现的宗教性和礼学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的名字也受到儒学的一定影响。例如,“仁”字有两个人。肩并肩的两个人表现出对等平等、人类之间的交流。另外,它是种子中发芽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东西。“仁”的意思是真心和体贴,再加上孝。人类爱人道主义的思想本身。毕竟,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佛教的“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日本历代天皇、皇太子的名字都有“仁”字。

三、结论

和日本相比,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亲近了就不再用姓氏称呼对方,而是亲切的用名字互相称呼。其理由是,中国与日本相比姓氏种类较少,所以他人和自己姓氏相同的情况非常多,通过用名字互相称呼能表现得更熟悉。也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森岡 浩.『なんでもわかる日本人の名字』[M].日本:朝日新聞 出版,2012.

[2]森岡 浩.『日本の名字』[M].日本:エイ出版社,2015.

[3]刘元满.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2007.(4):140-146

[5]徐玉明.浅谈日本人的姓名[J].日语知识,1999.(12):46-47

[6]张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4-67

[7]张敏,王娟.小议“日本夫妇姓氏”问题[J].黑河学刊,2010.(3):40-41

[8]邢运芳.中日姓氏与姓名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9.(2):259-262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日本小说;历史;书写

日本当代文学与历代文学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比如,作家更注重个性化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关注战争、社会、历史的题材增多,与此同时也强调表现自我。对传统也有一定的突破等。本文选取日本当代文学中的小说部分进行梳理,欲对其中的历史文化书写及其语境进行探讨。

一、战后初期日本小说中的战争历史元素及其语境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在日本维持了近十年的战争体制和政治秩序宣告崩溃,战时的文化统治随之解除,文学也摆脱了战时的管制而重新获得表达的自由。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后,文学界逐渐开始了复苏。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日本文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45年12月,曾一度受到镇压的左翼作家发起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并于1946年创刊了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其代表作家宫本百合子、德永直等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战争创伤、表现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作品。宫本的代表作《播州平野》描写了战败的惨象以及对战争的批判。小说透过主人公石田广子的女性视角,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为其发动的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其中描写了在原子弹爆炸中失去丈夫的寡妇的悲哀,以及在战争和原爆中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的悲痛,揭露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伤害。此外,德永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妻啊!安息吧》、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蛤蟆》、《熬煎》等作品也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日本战后的历史转折以及普通工人、农民以及女性的不屈抗争的历史画面。

战后派作家尤其是第一批战后派作家中也有不少作品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第一批战后派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战争体验和转向体验两个基点进行。如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阴郁的画》、《真空地带》、梅崎春生的《樱岛》、武田泰淳的《审判》、大冈升平的《野火》、《俘虏记》等。《脸上的红月亮》描写了主人公在经历过战争后才强烈意识到亲情的珍贵,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伤害。《阴暗的图画》描写了主人公一面为革命者所吸引一面又不愿真正投入革命的矛盾心态。是表现转向体验的作品。画家勃鲁盖尔的《阴暗的图画》象征着年轻的知识分子的苦恼和痛苦。《真空地带》也是基于作者的曾在狱中服刑的真实经历而创作的,其背景仍然是战争。梅崎春生的《樱岛》以二战末期为背景,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军士村上在日本已处于美军包围的绝望的环境中的复杂内心变化,在向往生的美好的同时,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鞭挞了丧失人性的日本反动军队。武田泰淳的小说《审判》的主人公二郎因在战争中杀害了中国人而深陷于痛苦的负罪心理中。为了赎罪他选择留在中国,因为他担心回日本后自己的罪行会被淡化。这类带有自我审判性质的作品尚不多见,也反映出作家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大冈升平根据自己入伍及被俘的经历,写成短篇小说《俘虏记》、中篇小说《野火》、《莱特战记》等,运用心理分析手法,描写被俘经过,反映战争后期士兵的厌战情绪、败局的不可避免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并探讨了在生死存亡关头人的命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此外,战后派作家中也有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描写了朝鲜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动荡和不安。其小说《历史》则以1946年的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动荡。在日记《在上海》中表达了对侵略战争的自省与对昭和天皇的批判。战后派之后的“第三新人”的创作虽然已不再聚焦于战争相关类的题材,但其作品中仍能发现战争的阴影。如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欢乐》、《海边的光景》,吉行淳之介的《在火焰中》等。

二、新时期日本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随着时间的流逝,直接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减少。但作品中的历史痕迹也不难寻觅。开高健的《发光的黑暗》、《夏天的黑暗》、《花谢的黑暗》则是根据1964年自己作为特派员赴越南战场采访的经历而写成。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也著有《昭和史发掘》等深入探究日本近现代史的纪实性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饲育》写的是战争期间一个黑人士兵因飞机坠毁降落山村的故事。《广岛札记》则是1963年大江健三郎去广岛搞社会调查,对原子弹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触而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涉及到了日本万延元年(1860年)农民起义的历史。村上春树的作品多以都市、青春和恋爱为主题,但作品中也时有对历史的涉及和思考,其中《发条鸟年代记》中记述了发生在蒙古和伪满洲国边境的一段鲜为人知的诺门坎战役的内容。《寻羊冒险记》中也有羊博士为绵羊增殖去满洲进行实地考察等基于中日历史关系事实的小说情节。《1Q84》中女主人公青豆把阅读关于20世纪30年代满洲铁路的书作为业余兴趣,男主人公天吾的养父也被设计为战后返回日本的满蒙开拓团成员。这些关于战争和历史认识的笔墨显得琐碎和零散,在近年来的当代日本文坛已不多见。

三、日本文学中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也称“时代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类型。尤其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当代文学中,其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中里介山、直木三十五、大佛次郎、海音寺潮五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陈舜臣、吉川英治等一系列作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现代日本历史小说作家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等。吉川英治先后著有《宫本武藏》、《新书太阁记》、《三国英雄传》、《新·平家物语》、《私本太平记》等多部巨作。司马辽太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描写江户末期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人物如坂本龙马等,如今已成为时代剧里反复传诵的典型。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西乡隆盛们在他的许多作品重复登场著,并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山冈庄八花费17年时间,完成长篇巨作《德川家康》,在当时引发了前所未见的“家康热”。之后他更以历史小说为主,创作《织田信长》、《坂本龙马》、《丰臣秀吉》及《伊达政宗》等名作。

除关注日本本土历史之外,也有一些根据他国历史而创作的小说,如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苍狼》、《敦煌》、《孔子》、《杨贵妃》等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以中国史传文学为素材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他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向往,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此外,太宰志的《奔跑吧,梅洛斯》取材自希腊神话历史故事,远藤周作的长篇小说《沉默》描写了葡萄牙耶稣会派传教士在日本传播天主教受到镇压的一段历史。

以上对当代日本小说中的历史文化书写进行了粗浅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小说整体而言历史元素颇为浓厚。其中以描写日本历史人物的作品为主,也不乏或整或零地表现历史事件的作品存在。战后小说中更是异乎寻常地涌现出了大量对二战中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灾难进行控诉和反思的作品,这一点与其他时期的文学创作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从作品数量以及思想内容来看,能够进行全面深刻进行战争反思的作品尚不多见。而且,在经历过战后一个短暂的时期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这种关注战争或具有战争历史元素的作品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关注国家历史民族命运的作品更是匮乏,这一点与中国文学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资助(编号:SK20110401)

参考文献:

[1]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王向远.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胡瑞祥(1971-),男,河南上蔡人,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及中日文学比较。)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

一、日本的国家文化

文化通常有高等和大众之分,高等文化往往建立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而大众文化则往往更加被人们重视。日本的大众文化只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其中精神文化指的是日本这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行为文化则是以精神文化作为基础,日本这个国家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的语言行为和动作行为等;而物质文化则往往就是所谓日本这个国家人民的穿衣、饮食、居住还有出行等各方面的文化。文章将要探讨的饮食文化就是日本这个国家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日本这个国家在发展的历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有着非常典型的历史特征,而日本的饮食文化也可以说是从饮食的角度来体现日本人民的审美价值观,而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则对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着意义深刻的影响。

二、日本的饮食文化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长寿的民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的平均寿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字,而且,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引发的死亡率,日本也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在这么一个“专家”云集的时代,有专家建议:病从口入,把吃进去的病再吃出来。所以,中国人开始喝绿豆,开始吃苞米碴子,抛开科学的角度来看,但从饮食中我们就会有个比较,中国和日本的海产品的摄入量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长寿饮食”还强调食物从味道、质地要讲究阴阳平衡,因为阴气较重的食物偏凉,偏甜,消极;阳气较重的食物偏热,偏咸,积极。所以要注意合理搭配,阴阳平衡,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仅能保证人体所需,还能抑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和抵抗一部分癌症。

所以,首先,日本的饮食特点之一是追求食材的选择和加工方式的简单与自然。具体来说,和中国的煎炒烹炸焖炖煮的加工方式不一样的是日本的加工方式追求自然。在中国的饭店,你看到的后厨是热火朝天,扑面而来的满是花椒大料味道直往鼻孔里钻。在日本的厨房,永远是那么清静淡雅,仿佛你来到的不是饭店而是茶室。所以,不一样的加工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间美味。这样的加工方式,用现在的营养学来讲,极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物中的营养素,避免了因高温、高盐和高油而造成食物营养素的流失。所以,日本居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摄取了足够的营养,更好的维持了身体的健康,这是日本饮食所传递的饮食理念,那就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没有健康再好的美味在你面前,你也会望之兴叹。因为不良的饮食加工方式让我们的胃肠,承担了太重的消化负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美味佳肴也离不开那一道道精挑细选的食材。日本地处温带略显海洋性气候,所以地大物博,物产极为丰富,特别是有一些颇具时令的食材更是让美味更有味道。例如,在春天,日本渔民捕食河豚、海蟹。到了秋天,尤其是中秋节的前后,正是螃蟹最肥嫩多汁的时候,到了秋冬时节有黄芽,白菜等北方百姓腌制的过冬的蔬菜。可以说,一年四季,季有不同。日本的面食也可以和中国北方的面食加工相媲美。小说《一碗阳春面》就是对日本面食的介绍和面食,而且随着世界游客的交流和互动,日本的面食已经具备了很多世界特色。让不同的人领略不同的味道。

其次,日本飲食中特别注重蛋白的摄入。在30年前,日本政府就宣布:每天一袋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三十年后,日本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在饮食中注重奶制品的摄取外,日本的饮食还特别注重海产品的摄入,尤其是深海鱼的补充。如果,有机会去北海道参观,你将会看到一个亚洲甚至在世界也非常有影响力的生鱼物流集散地。每天,上百吨的海产品通过这个集散地发往世界各地。日本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重视对海洋鱼类的捕捞,抛开对濒危海洋生物的保护不讲,日本国民的海产品的摄入水平在整个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海产品尤其是深海鱼类,例如三文鱼,鲑鱼等等都是富含低密度脂蛋白的营养佳品,通过多食用这种富含低密度脂蛋白的海产品,日本居民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健康的饮食理念已经渐渐地影响和改变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当饮食和健康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满足饱腹感的时候,饮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甚至可以说成为一种饮食文明程度的体现。

再次,日本的饮食文化与日本的礼仪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两个地方可以当作很好的观察点。一个是卫生间,一个是餐桌。日本饮食文化在它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机体文化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饮食文化。传统的日本料理的餐具和中国的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常常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定,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中国古老的礼仪文化在日本这片面积不大却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在餐桌上,特别是正式的家庭宴席,看不到中国现在普遍存在的推杯换盏,海吃海喝,更多的是一种前辈与礼让。这种浓厚的家庭氛围在饮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日本民族有着很强的家庭归属感,这点体现在餐桌上就是:父母坐、幼勿坐的礼貌和恭敬,写到这里,我们是否会有种汗颜的感觉,我们的光荣传统在邻居那边发扬光大,开枝散叶。我们的餐桌上,看到的多是一些: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文明的餐桌形象。

三、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阐述

(一)口味清淡自然

日本料理不管是其烹饪之前的选材还是烹饪的过程都非常的讲究一个“淡”字。可以说,纯甄淡雅是日本料理的本质精神和核心原则,这种坚持在日本料理的选材环节和制作过程中都清晰可见。饮食往往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内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浓缩。日本料理的纯然雅致,也从侧面展现了大和民族对自然风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发自内心地崇敬。正因如此,日本料理往往坚持展现及升华食材的原本滋味,这也是日本料理口味清淡为主的原因所在。这一点与中国菜系中本帮菜的浓油赤酱以及川菜的鲜香麻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料理虽然也会对食材进行调味处理,但普遍仅是对食材“略加提点”。换言之,在食材的烹饪过程中虽然也会运用调味料,但却不会逾越食材的主角身份。以日本酱油为例,其本身的味道并不突兀,为了恰如其分的发挥出酱油本身的鲜甜醇厚,并使料理整体实现调和与提升,日本人甚至针对不同的具体用途酿造了风味各有千秋的数百种酱油。

(二)食器环境雅致

自18世纪起,日本料理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及提升,这一阶段的主要变化集中体现为料理的高级化发展。无论是日益讲究的食材挑选,还是日益精致的食器制作,都促成了日本料理视觉丰化、美化的发展趋势。日本料理的精致淡雅,与恰如其分的食器使用是密不可分的。食器的形状、颜色、尺寸、造型,甚至是表面的图案线条,都是日本料理得以形成“雅致”视觉享受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此外,日本料理对具体的进食环境也有着独特的美学坚持,这一点从日本的茶酒文化审美意趣的具体发展中就可以看出。从处处追求“奢华”到内心渴望“闲寂”,日本的茶酒文化出现了极大的审美追求转变,人们全新的美学要求自然也影响到了当时料理店的布置装饰。自江户末期起,日料店的就餐环境已经基本形成了雅致为主的基本格调。毫无疑问,整洁雅致的就餐环境会令人心情愉悦,也会使料理看起来更加可口诱人。由此可见,就餐环境也是日本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

(三)就餐礼仪严谨

不少国家对就餐礼仪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就餐礼仪却是与之不同的。西餐的就餐礼仪讲究个人形象,故而重视对餐具的具體运用和进食动作的规范。但日本饮食文化结合了大和民族特有的“与人方便”精神和“感恩万物”情怀,这一点在用餐前后的祝祷感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克己”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日本料理大多是一人一份制的“定食”,与之对应的餐具也是一人一套的绝不混用。此外,由于食物就在眼前不需要起身取用,因此也不会出现离开座位等现象。“克己”文化在日本饮食中的劝酒、让菜环节表现地更为明显。将面前的食物尽可能全部吃尽就是表示满意和感谢的方式,在日本几乎看不到餐桌上会有剩余的食物。此外,在饮酒时日本人主张量力而行,这也是坚守“本分”的一大体现。日本对“分”的坚守还包括严格遵循“地位关系”这一层面,具体到饮食文化中就表现为落座顺序、用餐次序等。日本人自古以来对外来文化持开放的态度,并有一种使外来文化日本化,把它变成自己东西的能力。日本的饮食文化亦如此。日本人在引入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没有生搬硬套,更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在外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中仔细挑选,“弃糙取精”,添加自己的元素,使之完完全全属于自己并独具特色。

四、结语

从以上对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及日本人的观念、生活态度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很深地体会到,尊崇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植入日本人心中,并影响着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是一个长寿的民族,平均寿命已雄踞世界之冠,这和日本人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和从这些饮食习惯所延伸出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合理地吸收外来文化加以创造的态度和做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日本饮食文化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些优点。

参考文献

[1] 李艳静.日本饮食文化及其特点 ——评《日本的餐桌》.食品工业,2020,第41卷,第3期

[2] 宁雅南.日本饮食文化研究 ——评《日本的餐桌》.食品工业,2020,第41卷,第2期

[3] 张慧晶.浅谈日本饮食文化与唐代饮食文化的关联.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36卷,第2期

[4] 秀丽.从食物管窥自然和社会文化事件 ——以日本饮食文化变迁为例.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45卷,第5期

[5] 张梅.试论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第3卷,第18期

[6] 陈禹.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探析.山西青年,2019,第4期

[7] 高孟军.浅谈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地域差异.名作欣赏,2019,第21期

[8] 秦希.浅析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色彩意识.读天下,2019,第27期

[9] 王春华.日本饮食文化的变迁.烹调知识,2018,第10期

[10] 张睛睛.日本人饮食生活的变迁 ——作为健康饮食代表的“和食”的形成与发展.食品安全导刊,2018,第27期

作者简介:赵之淇 2000.10.04 女 天津市 日语专业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日本传统的饮食文化也逐渐传播开来,成为现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饮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料理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较大,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处处可见中国元素的身影。传统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明显,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很多领域都源于中国,从这个层面上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日本文化母国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日本料理;饮食文化;文化母国;中国元素

日本料理的发展尽管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日本在战后的飞速发展,日本料理与各类高科技产品一同进军海外,已经被各国食客所接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对于饮食的追求已经不再单单局限于追求饱腹以及品尝美食的阶段,日本料理已经进入了追求身心愉悦的高品质享受阶段。作为科技大国的日本,仍然保留着对季节风味的推崇和喜爱。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和往来日益频繁,人们对于日本料理有了更大的改观和全新的认识,去日本旅游都要品尝不同风味的日本美食,促进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全球推广。

一、日本料理的概况

日本料理的主食通常为米饭,而副食主要是以蔬菜和鱼类为主。从中世纪到明治维新这段时期,由于受到传统佛教思维的影响,日本对肉食类食物有所顾忌,几乎很少吃肉类食品。从明治以后,日本便放宽了对肉类食品的态度,这种肉食禁忌也逐步被取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料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在仅仅局限于蔬菜和肉类,面包等面食类也逐渐纳入了日文饮食文化的范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饮食习俗对日本料理不断渗透,日本在摄取肉类和乳制品方面也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即食食品的日益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使日本料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色彩。日本料理通常是以煮、炸、烤以及凉拌等方式呈现,同时还以酱汤和腌渍菜予以辅助搭配,有时也会搭配中华料理和西洋料理予以点缀。

日本饮食文化日益发展完善,不仅器具精美、色泽自然,而且味道鲜美、花式繁多,给人一种极致的视觉享受和味觉洗礼,深受广大饮食爱好者的喜爱。另外,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稻米是日本主食的主要构成来源,在日本人民的生活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缺少。几乎在日本的每个地区均可以种植水稻,尤其是在日本关东以及东北地区更是水稻的主产区。在每年十月中旬左右,人们便可以吃到当年所产的新米了。“越光”、“竺锦”、“一见钟情”等都是日本大米中的代表品牌。

二、日本料理的基本特征

(一)蔬菜和海鲜为主,季节性明显。

海鲜和蔬菜是日本料理的主要食材,同时添加适当的肉类予以辅助。海鲜以产自日本近海的鱼类和贝类为主,很少吃淡水鱼类;蔬菜则是常见的小萝卜、大白菜、小茄子、黄瓜、菠菜等;在肉类的选择上,日本人民偏爱牛肉,其次是鸡肉,猪肉所占比例较少,几乎不吃鸡爪、猪蹄以及猪内脏。日本四季分明,大多数食材的生长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季节性特征明显。由于考虑到食材的新鲜度等因素,日本在对食材的选择和食用上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同时,日本对季节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再加上“物尽其善”选择习惯的影响,通常都选择应季的食材。

(二)烹饪方式崇尚原味,较少使用调料。

在日本料理中,人们普遍喜欢少用调料,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例如,刺身,日本人通常喜欢将鱼、虾、贝按照一定的比例切成片状,只蘸着少许的酱油和辣根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保护海产品的新鲜度,其营养成分也不至于过多流失。但是,由于刺身并不是熟食,难免会在其身上存在一些寄生虫或者微生物,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追求器具精良,富有艺术感。

曾经有人对日本料理进行这样评论过:“日本料理是用眼睛来吃的。它极其讲究形与色,极工盛器,配合食物,造型美丽,每一道菜都犹如中国的工笔画,细致入密,更有空白,让人不忍下箸。”日本厨师技术高超,对每道菜的造型都进行精心设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的美的享受,体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美食不如美器”,日本人民对于饮食器具十分重视,为了保证外形的美观,必须按照食物来选择合适且精美的器具来盛放,以便对日本美食的内涵进行完美的诠释。

三、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

(一)主食中的中国元素。

众所周知,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几乎在日本的每个地区都会种植水稻,稻米是日本料理中的主角,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考证,日本稻米最先起源于中国浙江一带,特别是在舟山群岛的可能性较大。在稻米传入到日本的同一历史时期,小麦、玉米等也陆续传入日本境内,逐渐被日本人们所接受,成为了日本主食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与日本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旧是稻米。

另外,在面食类中也可以发现中国元素。日本的朝日电视台曾经对日本民众最喜爱的食物进行过一次深入调查,结果发现日本民众最喜欢的食物是拉面。在目前的中国,也可以看到很多日式拉面馆。然而,拉面最先开始于中国,然后随着国际之间的联系和人口的不断迁移,逐步传入到了日本。

(二)菜肴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民众酷爱吃米饭,在对副食特别是肉类的选择上也大多以牛肉、鸡肉等为主,在佛教的影响下,几乎不食用猪肉。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进入了现代化时期,在中日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的同时,中华料理也在随之向日本传播开来,在中华料理中占用重要地位的猪肉也逐渐被日本民众所接纳,出现在日本民众的饮食当中。

(三)调味品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料理比较清淡,在食物加工和烹饪方面,所使用的调味品不仅种类较少,而且数量也不多,仅仅用酱油以及少量调味酱加以辅助。在日本料理中,酱油和调味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如果缺乏了酱油和调味酱,那么日本料理的色泽和味道就会大打折扣。但是,酱油和调味酱都是传统中国饮食当中的调味品,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很多日本料理例如寿司等都离不开酱油的参与,特别是日本民众所推崇的酱汤泡白米饭更是酱的真实写照。在酱油和调味酱传到日本之后,日本民众也根据自身口味进行了适当调整,研制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甜酱,成为日本料理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四)烹饪方法中的中国元素。

传统的日本烹饪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煮、烧烤、清蒸等对日本食物进行加工和制作。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华料理大量涌入日本市场,极大的冲击了日本传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模式,人们也普遍开始学习中华料理的相关做法,来不断完善和补充日本料理,促进了日本料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日本家庭比较偏爱的青椒炒肉丝等菜肴,在烹饪方式上便充分借鉴了中国煎炒的方法,色香味俱全。

(五)烹饪器具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料理不仅对刀工具有十分复杂的讲究,而且在食物装盘技术上也颇有研究,已经成为日本料理的主要特征之一。日本民众所经常涉及到的“盛付”一词,便充分诠释了日本对于美食摆放器具的重视程度。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当中,对于器具的选择十分重要,食客会对器具的外形以及整体盛放姿态进行欣赏。陶器、瓷器以及木器是日本饮食器具经常选用的题材。陶器来源于中国,在唐代时期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大量遣唐使虚心学习和借鉴唐朝文化,并将当时鼎盛的陶瓷工艺带回日本加以研究和学习,制作出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陶瓷餐具。

(六)茶道中的中国元素。

“茶道”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和表现形式之一。茶道具有独特的礼仪和品尝程序,是日本民众会友以及交流心得和体会的重要途径。在宋朝时期,日本留学生曾经到中国学习,对中国茶文化十分喜爱,便在回国时将茶叶种子带回日本予以种植,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在其基础上对本民族特点加以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茶文化——“茶道”。

(七)汉方以及食疗中的中国元素。

在传统中国饮食文化中,中医食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唐朝时期逐步传入日本,对日本医疗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初主要作用是作为医用,后来用途不断拓展,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看到,例如生姜糖、屠苏酒等。

四、结语

由此可见,虽然说现阶段的日本料理被西方各国认为是博大精深,但是仔细探究一番,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中国元素。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扩大和密切,日本料理已经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深受各国食客的喜爱。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独特的关系,日本饮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食材、调味品、烹饪方式和烹饪器具等方面,还是在茶道、汉方药以及食疗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12]。日本料理中处处可以发现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印记,再次证明中国作为日本的文化母国,其特殊地位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4):189-190.

[2]边冬梅.日本食文化刍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科版),2001,(2):100-102.

[3]尹平.试论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的异同[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92.

[4]吕汝泉.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7):96-97.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季林根主编的《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将日语教育与日本文化研究相结合,从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几方面对日语文化研究展开教学实践探讨,旨在将日语介绍给国人,让国人对日语文化及日本文化教育有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将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使世界认识一个崭新的中国,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我国日语文化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2013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研究》是集中日两国学者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编纂而成的一部日语文化研究代表作,对日语教育界及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体而言,该书可划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日语的教育研究。在这部分研究成果中,编者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例如李菁菁的《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试题效度分析与基础教学探索》、李运博的《基础日语写作课程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等。总体来说,编者在这一部分中所选取的学术成果都是围绕着日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的,这也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日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很多学者在日语文化交流研讨会上展开了对日语文化教育及我国文化传播问题的具体研究,并探讨了日语文化教育及教学实践的改进方法,这对当前我国各高校日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本文化研究。对此,国内的一些学者如王建民、付明飞、李晓宇等都以丰硕的学术成果论证了日本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例如:王建民在《圣德太子与中国大陆文化的吸收》中指出,中日文化的根源颇具相似性而且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借鉴了中华文化,可以说中日文化交流发展的一大优势就是二者具有同根性。余祖发在《试论<文艺上的自然主义>》一文中也强调,日本文艺上自然主义思潮的兴起是日本文化发展的转折点。这些都证明日语的发展离不开日本文化发展的转型与创新,所以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日本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如此方可提高我们的语言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日本语言研究。刘曼等学者对日语的具体句型、语法研究得较为透彻,在《形容词连用形的副词形式与动词共起时的语义指向》一文明确了日语中形容词与动词的具体用法,尤其突出了日语与汉语在词性使用方面的差异。孙盛囡的《日语色彩词的象征意义——以“赤、白、黑、青”为例》从词语象征意义方面来凸显中日语言文化的特点,即通过以小见大的形式来突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而使学习者和教育者能够通过语言符号规律来了解两国文化的不同。从语言表象到文化内涵,该书的逻辑思路及阐述特点既总结了前人研究经验的共同点,又突出了个人思想的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该书看作是编者对其他学者学术成果的简单整理,而应深入该书的核心,领悟编者的编撰意图。

四、日本文学研究。季林根十分重视对研讨会中各种文学研究作品的收集汇总,以提高本国学者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理解,通过具体作品来增强日语语言文化的感染力,从实践中提高对日语语言理论的理解。这部分主要立足于日本文化作品,从作品中提炼日语精髓,以期在教育实践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对此,国内诸多学者颇有研究心得,彭芃在《村上春树<寻羊历险记>与卡夫卡<变形记>》一文中强调,日本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对于日本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可以同西方文学思想联系起来。孙宁和窦硕的《华夏目漱石文学教育的若干思考》则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渊源做了较为客观的解析。总之,日语语言文化的发展孕育了日本文学,日本文学又为日语语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五、日本经济社会。这一部分收集了部分学者对日本经济社会的研究,旨在让日语教育者与学习者从语言发展的客观因素出发,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结合起来,提高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提高日语语言教学的整体实践水平。

总之,《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研究》集中了日语文化研究者的智慧与经验,是日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著作,尤其是其中严谨的阐述逻辑,丰富的研究实例,更使该书的权威性大大加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所收录的研究成果都是日语文化研究最前沿的学术问题。相信这些成果一定能为日语教学、日本文化研究及其他日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术指导。

(作者系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下一篇:土建结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