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2023-09-20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促使高校经济学课程内容尽快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产品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数字经济与这些理论的相关内容;提出数字经济在这些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通过阐述将数字经济与经济学课程的融入方法和建议,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学课程 融入 

一、数字经济融入产品市场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产品市场理论

在经济学教材中,产品市场理论主要包括:①供给和需求理论,介绍产品的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供需均衡模型等。②消费者选择和效用理论,讨论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偏好和选择,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等。③生产和成本理论,讨论企业如何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使得产品的产量最大化,以及不同产量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变化情况等。④市场结构理论,讨论市场的类型,分析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的均衡产量和收益的变化情况。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下,互联网造就了一大批以前端展示信息为核心的企业。如电商平台、资讯平台、社交平台、交易平台、支付平台等,微信、淘宝、京东、美团、滴滴等巨头企业拔地而起。例如,在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信息消费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各个方面,诸如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在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消费的推广和升级,多领域多群体疫情促进信息消费普及和边界拓展。信息消费打破了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消费与供给的精准匹配,有力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

(三)数字经济在产品市场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讲解产品供需理论的时候,可结合“数字经济下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来进行阐述。先对供需关系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然后通过举例进行巩固。例如分析这个案例:我国机械加工产业从传统制造技术以金属切削的“做减法”方式转换为数字化制造,采用以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为核心的3D打印的“做加法”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字经济正在打破传统供需关系。又如,在讲述消费理论时,可以提出问题:“在信息消费数字化发展下,中国老百姓为何喜爱储蓄,是由于消费倾向引起的还是由于收入引起的?”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案例教学可以由老师讲授为主,也可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课堂讨论掌握理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数字经济融入要素市场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要素市场理论

[HJ1.9mm]要素市场理论可分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其中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包括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等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则讨论从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分析其对要素的供给量是如何随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具有要素报酬递增的规律。数字经济下的产业互联网市场,不再是传统产业的单一市场,而是为满足需求跨产业的要素融合市场。数字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物联网的发展带动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根据IDC的数据,新摩尔定律主导下全球数据总量将由2015年的6ZB增加到2020年的44ZB,到2035年将达到19267ZB。在智能商业时代,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力将不亚于甚至超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成为不可替代的第四大生产要素。

2.健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数据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合理配置,参与收益分配属于初次分配,要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通过市场方式完成。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对数据的保护和规制势必要厘清数据自身的产权制度,产权的大小决定了数据主体参与市场分配利益的多少,数据产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数字经济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相配套,引导各主体平等有序地参与数字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

(三)数字经济在要素市场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生产要素理论实质上就是收入分配理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把数据作为其生产要素的经济思想是与传统经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讲述要素理论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生活中信息是如何影响劳动供给和需求、劳动的边际产量以及劳动均衡价格,通过案例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要素对于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同时,在讲述要素报酬分配理论时,在同学们掌握了要素与边际产量值关系的基础上,可结合数字经济中“将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決定报酬”这一机制的建立来引出话题,并提出问题:电脑程序员为什比加油站工作员工资高?同时可播放当前区块链发展现状视频,通过一系列的时代生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如何参与分配来维持市场的竞争秩序。

三、数字经济融入市场失灵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市场失灵理论

经济学教材中指出市场失灵理论是指利用价格的自动调节不能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它包括①公共产品理论,讨论公共产品若由私人提供必然引起的严重的成本收益失衡。②外部效应,讨论正负外部效应对市场的影响以及矫正。③市场信息不对称,讨论不完全信息引起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发挥数字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当社会经济基础从工业经济转变为数字经济时,基于数字经济的“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间形成了新的组合方式或资源配置机制,如基于大数据的“看不见的手”可能转变具有局部“看得见的手”的功能,而“看得见的手”则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转变为部分“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加强市场、政府和社会自组织三种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融合创新以及有形实物资源与社会无形资本之间的融合创新。

2.数字经济中企业市场支配的垄断问题。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可以成为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却也可能妨碍市场竞争,并被垄断经营者作为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工具;数字市场中企业之间数据资源共享与专享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主流,从经济学层面看,实际上是数据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数字经济中存在诸多的市场问题,如何处理生产与定价效率之间两难的“马歇尔冲突”问题,如何处理具有垄断地位的平台型企业与双边市场中的众多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数字经济在市场失灵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平台经济迅速崛起,新的数字平台通过掌握消费者数据,垄断了流量入口,拥有对平台内的企业的较大决定权。因此在市场失灵理论的讲述中,把数字经济下产生的新形式的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作为主要讲述点,通过案例分析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强制要求经营者“二选一”的压制竞争的行为,解释当前平台数据产权化造成的数据垄断的现象,从而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失灵。另外,从数据到大数据所引发的跨界竞争,展现的是与以往不同质的竞争效果,可结合谷歌的跨界竞争导致了传统巨头的衰败案例进行讲解。另外,举例德国的Facebook案以及国内的人人公司诉百度案,解释数据垄断和竞争是怎样运行的问题。数据资源以及技术构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经济市场上的支配地位经营者,具备排他性的实力,极易形成寡头数据控制者,很容易拉升数字市场的进入壁垒。这又是其数字经济下市场失灵的另一展现形式。将数字经济特点与市场失灵的表现加以融合,通过经济的现实问题来讨论数字经济下市场失灵的背后原因与理论。让学生不仅理解经济理论,更要具有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

四、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大致划分为古典经济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①古典经济理论强调市场自由,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分析讨论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问题。②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的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函数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成为软件产业增长点。截止2019年底,全国光缆总长达到4538万公里,全国所有城市基本建成光网城市,2019年5G基站建设量达到15万座.,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为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的快速落地和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些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交易系统和智能硬件设备需要通过嵌入式软件来实现“赋智赋能”。还通过支持智慧医疗、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智慧系统的发展创造出了新的市场需求,使得在交通、安防等领域的信息技术需求增长明显。

2.数字经济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世界贸易组织(WTO)称,目前预计2019年全球商品贸易仅增长1.2%,大幅低于4月预估的增长2.6%;目前预估2020年增长2.7%,也低于此前预估的3.0%。贸易到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再到一些关系到全球生产力提高而急需解决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同数字经济相关的制度建设,都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在人口和资本积累贡献下降的情况下,更多要靠全要素生产率,而发展数字经济正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三)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讲述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章节时,可采用实行“财经新闻—经济理论—政策运用”的模式来进行知识传输,例如,在讲述GDP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对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下GDP的区别,同时通过“两会”新浪网“等财经新闻的热点,提出思考的问题:是否GDP总量越高越富有,通过数据展现二者的关系;另外,在讲述影响GDP增长的关键因素,可结合数字经济发展下全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分析当前我国近年来GDP增长幅度较小这一经济现象,并举例有关投资、消费和外贸等对GDP影响的案例,从认识GDP指标的内涵延伸到分析影响GDP增长的因素,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课后对《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等经济类的报刊杂志的评论板块以及热点专题进行阅读。从而了解GDP增长背后的市场需求变化来加深理論理解。

五、数字经济融入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它包括①财政政策,讨论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②货币政策,讨论如何调节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均衡的一系列措施。③收入分配政策,讨论如何针对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来制定原则和方针实现宏观目标。④对外贸易政策,主要讨论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字货币改变货币经济体系,推动零利率、负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需求不再是利率的函数,因为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未来资本不再稀缺,原来经典意义的资本有可能面向消亡。政府的公共投资、公共消费和公共产品会大幅度地增加。另外,数字货币最终导致IS-LM模型失灵。IS讲的储蓄和投资的关系,LM讲的是货币偏好和货币供给的关系。不论是IS,还是LM最终都受制约于利率。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和宏观经济的渗透,加速了IS-LM模型失灵。

2.数字货币全面侵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础。数字货币将全面侵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模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庇古效应,凯恩斯革命以及传统国际贸易模式。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加剧了股市波动和物价水平之间相关性越来越强的趋势,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在进入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之后,投资与就业的相关性不断削弱。互联网革命和信息时代到来,基于全球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服务贸易崛起,传统贸易正在被改变,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将会进一步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的结构,同时影响国际贸易在宏观经济中的位置。

(三)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教学的融入点

数字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供给效率的提升,抑制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物价和利率上升压力。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时,可将数字经济融入,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举例“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利用P2P网贷、众筹以及支付宝、余额宝、QQ钱包等金融产品,来分析探讨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信贷的约束,让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改善金融结构。在产业政策方面,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资源包括劳动力使用效率,增加了劳动力有效供给,来抵消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问题。

在数字经济时代,把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既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又熟悉数字经济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凝练数字经济特点,将其内容更好地融入经济学课程的产品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中,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坚,夏杰长,刘悦欣.数字经济平台垄断问题:表现与对策[J].企业经济,2020,39(07):20-26.

[2]龚月.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2):176-178.

[3]石中金,单寅.认识数据要素市场,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J].互联网天地,2020(06):38-39.

[4]王佳欣.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J].财经界(学术版),2020(17):17-18.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3396);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項目(项目编号:yjg203081);重庆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XJG19229);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化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JY19-2-17)阶段性成果〕

(杨波、陈园园,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第2篇

车险核保 赵霞

摘要:自从中国加入WTO历经十二年时间,保险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因保险主体的增多和主体经营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国家放开交强险承保的政策限制,财产险公司间的竞争日趋加剧,特别是2013年的竞争,更是显得激烈且难以应对。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业务经营不进则退。财产险公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经营,保持优势。我围绕财产险公司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怎样的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应对今后多变的市场发展进行了思考,并从管理模式、服务品质、营销策略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浅显的探讨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

竞争力

管理

人才

营销

服务

入世以来,中国的财产保险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 688.24 亿元增长到2013的约3126.7亿元(根据2013年1-6月保费收入统计估算),增长率约为 %。经营财产保险的公司数量已从2001年的20家发展到2013年的 家(其中中资 家,外资 家)。入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保险主体的增多,使得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影射出竞争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提升财产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

1 而促进业务的快速发展,这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经营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竞争策略探讨

截止2013年9月份,人民财产保险、太平洋财产保险和平安财产保险三家公司占据了市场份额的68.6%,其中:人保财产保险公司36.7%(2001年73.91%);平安财产保险公司18.3%(2001年9.71%);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13.6%(2001年12.43%),从这组数字反映出我公司的发展速度较平稳。

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代步工具需求日益强烈,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0年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为5938.71万辆,保有量增长29.81%,私人汽车保有量占总保有量的比重为76.21%,比2009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汽车已成为当前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需品,特别是私人汽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家财产保险公司都在寻求快速发展,突破现状的出路,因此对车险业务的争夺成为各家财产保险公司的焦点。在主体众多,监管措施严格的现状下,保险公司只有从内部管理模式转变和对人才培养方面采取新的策略,才能为争取更加有利的市场地位打好基础。

(一)管理模式的竞争:深化管理模式改革,降低运营成本策略。

目前财产险公司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导型管理模式。所谓指导型管理模式,是指总公司主要针对各分公司

2 进行经营目标、经营策略、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指导和规范;各分公司再根据总公司的目标、策略、考核等对下辖中支公司进行指导和规范,而对其实际的运营过程主要由各分公司、中支公司结合当地市场情况独立运作。第二类是集权型管理模式。所谓集权型管理模式,是指总公司除了对各分公司、中支公司进行经营目标、经营策略、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指导和规范外,对其具体的实际运作过程进行要求和高度的控制性管理。

以上两种管理模式各有自己的优点:

1、指导型管理模式,充分的放权给各分公司、中支公司,使其能更加灵活的适应本地市场的变化和适应市场需求。

2、集权型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公司更加容易的走上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管理及低成本运营的管理模式。

1.低成本策略。所谓低成本策略就是通过建立具有规模经济的组织,通过积累生产经验和其他措施,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追求在同行业中的低成本优势,然后采取低价格策略。目前,我司在全国拥有 40 家分公司,2200余家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以及包括万余名销售代表在内的直销团队。庞大的规模使我司完全有条件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低成本的运营策略。

在目前商业车险新产品即将出台,各地限购政策持续,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提高,维修成本和增值服务成本的上升和单均保费不断下降的矛盾,以及赔付成本的负面影响等市场不利因素影响

3 下,我司也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实行了多方面的措施。

一是以车险风险分类体系为基础,围绕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管理要求,推进车险承保技术由车辆个体管理向客户风险组合管理转型,从而起到对客户赔付情况进行分类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分散业务集中定价降低成本。

二是以承保运营体系改革为契机,搭建常态化沟通管理平台。总公司筹备中的运营中心加大承保、理赔等环节的集约化管理。山东分公司内部进行了承保流程优化改革。合规、合理、科学地对整个承保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去雍留简,提高承保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以上措施大大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三是借当前集团公司企业转型为契机,以承保引擎系统技术创新为机遇,完善承保系统业务功能,扩大智能化核保决策平台试点范围,增强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降低人力成本,继续保持我司车险的专业技术竞争优势。

四是继续提高分公司的精细化承保监控能力,加强对分公司以下机构承保流程的细节管控,完善业务监督机制,降低风险成本。

五是继续完善分公司多渠道、多维度的车险业务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动态承保策略,有效平衡车险业务规模发展和品质改善之间的矛盾,提高经营质量,降低经营成本。

2.品牌服务差别化策略。所谓品牌服务差别化策略就是创造本企业服务的“独有”的特性,使之与同行业其他产品相比具

4 有明显的特色,使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产品更感兴趣,产生依赖,消除价格的可比性,从而产生强大的竞争力量。如何形成我司“独有”的品牌服务呢?什么是我们“独有”的品牌服务呢?我认为,可以从服务和营销入手。标准而专业的服务会让我们成为“正规军”,适当的营销使“CPIC”成为可以“信赖”的品牌。

(二)人才培养的竞争:加强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留住人才,让企业走的更稳更远。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的数量已从2001年的20家增加为2013年的57家,而且还在成立新的公司。保险主体数量的急速扩张带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专业人员数量短期内的有限性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这个矛盾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二是企业高级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因此,企业要在竞争中最终取得胜利,必须改革自己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方法,在管好人、留住人上下功夫。

提高公司内部员工的满意度与提升保险服务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应将提升员工满意度作为提高保险服务水平的首要条件。一是培养和激励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在雇佣人员时应选择拥有良好生活态度的人,同时注重关键岗位人员的配置。将优秀的人才放在对维护顾客关系极为关键的工作岗位。二是要关心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培养其对公司、对个人发展的信心。三是应加强职工培训,使员工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与客户接触时有充分的自信。四是要给予一线服务人员充分的自由来为客

5 户提供服务,同时对其权利作出合理限制。

适当的奖励和频繁的赞赏也能起到激励员工的效果。激励和奖励必须能够刺激一线人员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顾客的问题。这就要求公司对一线员工的正确行为能做到恰如其分的奖励和赞赏。在奖励方面,主要是要与业绩挂钩,以业绩论报酬。而赞赏的目的在于精神鼓励,形成员工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核保队伍专业化建设,搭建核保人员绩效管理平台,对核保队伍实施常态化的绩效管理,对出单、初审、核保等岗位实行专业能力考核,达到提升核保队伍人均产能和增强执行能力的标准。

二、竞争手段的探讨

基于以上竞争策略的分析,我认为提升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主要是从二个方面,即营销策略的竞争, 服务品质的竞争。

(一)营销策略的竞争:让“CPIC”成为可“信赖”的品牌

如何提升自身品牌的可“信赖”感呢?

我认为品牌的营销,首先是亲合力的营销。要体现公司的责任感,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客户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让广大客户对保险公司产生信赖感,这种“信赖感”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例如,可以将公司为公益事业进行的各种捐赠活动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客户,并加注因客户对公司的支持才有了对社会献爱心的能力,无形中让客户也体验到这样的义举形式也有客户的功劳,让客户也了解到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

6 客户对公司产生亲合力,相信也是用营销争取到客户的最佳方式。

其次,突出品牌的视觉营销。例如,不仅理赔人员要使用喷涂“CPIC”标志的车辆,统一穿着带有“CPIC”标志的服装,配带工牌。对直接与客户进行业务接触一线服务人员,都应要求车体有“CPIC”标志,统一标志的服装,配带工牌。统一着装,标准化的理赔服务会让客户产生庄重感、正式感,长久的视觉营销,让客户感到:为他服务的理赔人员是专业而可靠的“正规军”,从细微处体验到与之接触的公司员工是专业人员,公司也是可以“信赖”的公司。

(二)服务品质的竞争:让我们的服务成为可“信赖”的服务,成为公司品牌建设的有力保障。

财产保险公司究其本质是金融服务行业。服务客户,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稳定是其责任和使命。因此,打好“服务”这张牌是取得社会“信赖”,保户“信赖”的第一法宝。如何打好“服务”这张牌呢?我认为:应当从对外服务要求的人性化、专业化;对内服务要求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两个方面入手。

1. 对外服务要求人性化、专业化。

对客户的服务:一是承保时与客户的沟通。客户经理应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客户选择全面、合理的承保险种,并根据需要增加补充条款。要切身为客户的要求考虑,可以根据客户的风险特征设计承保方案,确定险种组合,使

7 客户能享受到充分必要的风险保障。二是理赔服务时,在合同允许的范围内,一方面要及时赔付,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客户减轻损失提供方便。三是为客户提供更贴心的增值服务,让客户真正体验到公司对客户的关心和体贴。如:疑难案件的无偿援助,协助解决客户车辆发生事故后与第三方产生的法律纠纷、人伤调解等问题,公司可以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医疗专家指导、协助调解等工作,以及客户就保险理赔的所有疑惑问题,解决客户后顾之忧的同时,也树立了公司的服务品牌。

通过网络全方位、多渠道为客户提供服务。无论你在何处,都会有专职客服人员为你提供专业、标准的保险咨询服务。向客户提供灾害天气提醒、防灾防损、夏季车辆保养、冬季车辆养护以及与车辆、车险有关的时事消息、增值服务等各类资讯信息。通过增值短信,体现公司关怀。

2. 对内服务要求标准化和制度化

只有过硬的硬件和软件配套支持,才能更完善地为客户服务。

一是以提升渠道综合承保管理能力为目标,实施精细化、差异化的承保策略,落实业务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协议沟通,助力渠道业务健康发展。二是对现行承保系统的流程改造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进而提高整体效率。三是优化批单批改流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二级机构内的跨区域批改作业。四是对现行的各种服务措施要监管到位,通过对客户回访,定期跟踪调查,做到重

8 服务、重落实,避免因个别人的不良言行造成公司品牌质量的下降。

以上,仅是个人的不成熟观点,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浅谈财产保险服务管理》作者张淑华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第3篇

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在概念和历史渊源上都截然不同, 而本文主要探讨其价值理念上的区别。

自由竞争更加注重形式平等、机会平等, 主张个人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这意味着每一个个体都享有以自己的实力“获取物质财富”的同等自由。简单来说, 就是你生来有多少能耐, 就得到多少的好处。你可以拼尽全力、绞尽脑汁, 而是否能得到、能得到多少, 就仅凭自己的本事。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由竞争与实质平等, 即结果平等, 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因为个体的差异影响, 自由竞争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是必然的。部分主张自由主义的学者更是直接提出反对实质平等, 认为这必将损害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 其本身也是一种“不平等”。

而公平竞争所追求的, 是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在市场经济体系中, 我们首先应当追求自由与形式平等, 保护每个人自由追求“更好更强”的权利。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然而, 于“唯利性”的驱使下, 仅追求形式平等终将导致极端的贫富分化、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手段大行其道等社会问题。

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形式上的平等”所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的问题。它依据各人的不同属性, 采取不同的方式, 对个体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平等保障。另一方面, 公平竞争又不完全排斥自由竞争, 它尊重市场经济参与者自身能力的发挥, 寻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充分平衡。公平竞争对实质平等的追求并不是盲目的, 它不仅仅简单追求结果均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弱者提供公平竞争的起点, 同时保证竞争过程的自由和公平, 从而自然达到结果的公平, 此乃竞争之理想状态。

二、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的联系

第一, 自由竞争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和基础, 其充分运行呼唤公平竞争原则的产生。

自由竞争搭建了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 没有自由竞争机制, 根本没有必要谈论公平竞争的问题。笔者认为, 追求公平竞争本身就是“追求在公平条件下的自由竞争”, 竞争不自由, 保证竞争的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就是空谈, 没有实质意义。自由的因素应当存在于公平的要求内, “不自由”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从历史上来看。自由市场机制依靠人们对于“自利”的追求得以运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无往不利。然而事实证明, 自由市场存在无法自我修复的缺陷, 如极度的分配不公, 极端贫富差距产生、厂家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等、生产力和消费力不相吻合等问题。另外, 自由竞争必将导致垄断, 垄断之下的市场是危险的、无公平可言的。而这些问题, 市场本身难以实现自我净化。这时候, 公平竞争原则便像一盏孤火明灯, 应运而生了。

第二, 公平竞争保护自由竞争, 为自由竞争划定底线, 同时维护了自由竞争难以实现的部分社会整体利益。

垄断的根源在于自由竞争, 又反过来对自由竞争造成威胁。而反垄断法律制度是市场规制法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也是公平竞争原则在立法上的重要运用与体现。现代自由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 违反市场规则的手段也逐渐多样化。《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是在立法上运用公平竞争原则的典型。该类法案限制竞争行为, 惩戒违法行为, 为自由竞争划定底线, 不让其滑向罪恶的深渊。

面对分配不公问题、极端贫富差距的产生、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国家通过税收调节、社会福利等手段进行财富的二次分配, 以国家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公共工程,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也是公平竞争原则对于追求竞争结果公平的体现。

如果说自由竞争是人们给市场经济搭建的大舞台, 那么公平竞争就是为维护演出秩序而订立下的规矩。没有自由竞争的舞台, 公平竞争的期许便无法施展手脚; 没有公平竞争的秩序要求, 自由竞争的舞台终会坍塌。

三、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的现实意义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更新换代、服务业的日新月异, 哪一个不依靠独立、自由的竞争环境? 哪怕注目于现实生活的其他领域,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自由竞争激发了人类的无限潜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自由竞争让有志者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没有自由竞争的世界不可想象, 它将犹如一潭死水; 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行, 有才能的人空有一腔抱负却无用武之地。

然而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有主客观条件的差异, 从自身体力、智力, 到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等。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所谓的“人人平等”、绝对自由其实是对强者压迫弱者的纵容。正如周晓枫在《斑纹》中所阐述的: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 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 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当然, 仅仅追求结果平等也是危险的。这势必造成一部分人不劳而获地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 这显然是违背公平正义的。

因此, 我们必须倡导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运营公平竞争, 倡导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协调统一。哪里有市场经济, 哪里就应当有对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的坚持。

当代的自由竞争, 尤其是经济法中对于自由价值的追求, 有了“社会领域或公民公共领域的自由”这样更加宏大的目标。它不再仅局限于追求“私人领域自治”这样的消极自由, 而是要保护自由权利的同时防止“滥用自由”, 不以“自己的自由”去导致“他人的不自由”。可以得见, 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已经融入了时代的先进特色, 日益和谐共处、密不可分。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系中, 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是两个不得不谈的概念, 也是经济法所倚重的两个重要原则。本文将着重探究其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形式平等,实质平等

参考文献

[1] 倪愫襄.论自由与平等的和谐.福建论坛[J].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1) .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第4篇

1 全国电视新闻市场格局纵览

纵观全国电视新闻市场格局, 不难发现, 不同于国外电视新闻市场百花齐放的状态, 我国的市场结构较为单一。中央电视台在电视新闻方面的垄断优势较为突出。这使得我国电视新闻的市场竞争结构接近完全垄断, 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 混合竞争”。完全垄断并不是说整个市场的供给全部由一个厂商提供, 而是说在某一个市场上, 该厂商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领导整个市场的价格制定和数量决定。CSM的统计数据显示, 央视新闻节目的收视份额在全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独揽风骚, 其市场份额在最近的几年中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保持在70%以上, 而43个省级卫视只能够占到25.2%左右的份额。

具体地来看, 央视的垄断地位得益于其强大的垄断资源。无论是中央的时政要闻, 还是国内外重大的新闻事件报道、跨区域的舆论监督报道等等, 由于获得了国家单一的行政许可, 央视具备了其他新闻电视台无法获得的新闻资源。可见, 我国电视新闻市场的垄断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特许权利, 即属于行政性的垄断。这不仅仅保证了政府权威信息高效直达的传达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也引导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成立及传播。

有鉴于此, 尽管垄断可能带来整个市场的低效率, 但新闻不同于其他的商品, 其社会意义决定了它的传播更多地需要依仗更具权威性以及公信力的机构。而央视正是凭借这些由体制所享有的特许权利具有地方台无法获得的资源、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但地方台也具有其自身可以积极拓展的优势。比如, 地方台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以及与当地群众生活上的贴近, 立足地方, 开拓属于自己的优势资源, 培养核心观众。

2 现有电视新闻市场绩效分析

电视新闻市场的市场绩效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 通过媒介的市场行为所达成的运行效率。理想的市场效率即是要整个市场以及社会从中收获最大的利益。以下从市场盈利、生产效率、发展动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从市场盈利来看

尽管电视新闻节目并不是电视台盈利的主要来源, 但从长期来看, 新闻节目能极大地提升公众对其的信赖度并成为其长远盈利的基础。一般而言, 广告收入是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命线, 是其市场价值的最关键的体现。因此, 简化地以广告收入分析经济效率。某机构的2008年的电视新闻广告投放额的研究显示, 在排名前十的频道中, 央视占据四席。尽管部分地方台的全年广告收入呈现高速递升的状态, 但其广告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视剧, 而电视剧往往不是电视台的自制产品而是从市场上购买而得, 因此对于该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较弱。可见, 新闻节目的弱势影响了除央视外其他电台的长期发展, 央视的“一个中心”的地位对于整个市场的经济效率而言, 并非是最优化的结构。

2.2 从生产效率来看

生产效率即是说厂商尽可能地以最小的生产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回报。电视新闻行业也是如此。但是, 由于中国的电视新闻业一直缺乏长期的规范的成本预算以及发展规划。成本意识乃至效率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电视新闻业长期的市场的低效率。仅以伊拉克战争期间央视与凤凰卫视比较为例。在伊拉克战争期间, 央视的投入人数达到2000人, 其中包括30几位的专家评论员以及15位同声传译员, 而反观凤凰卫视, 只有700多人参与了全部的报道活动, 其评论员多由主持人或者记者直接兼任。但是, 投入上的优势并未给央视带来真正的产出的高效。光就节目时间而言, 央视的总节目时间量只有275个小时 (包括央视一套和央视四套两个频道) , 而凤凰卫视仅一个台的播出时间就达到357个小时。而这还并未计算电视节目质量水平的差异。

2.3 从长期的发展动力来看

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电视节目的长期发展有赖于其不断地创新。创新并不仅仅是内容或者形式上的, 还包括理念、形态、包装等各个方面。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的需求。但是, 纵观我国的电视新闻市场, 明显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成效。报道点缺乏新意, 程序模式化等问题一直是牵绊电视新闻市场不断进步发展的最主要阻力。央视处于政治的需要改革创新较为谨慎, 而地方台又安于循规蹈矩, 而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的到其他节目的创新, 以至于电视新闻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3 改善我国电视新闻市场竞争格局的建议

诚如上文所述, 我国电视新闻市场“一个中心, 混合竞争”的竞争格局并没有为社会带来最大化的效应。其体现在各个方面的低效率都敦促我们调整现有的市场竞争结构, 以使得整个市场实现效率的最优化。

3.1 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从媒体经济学的角度说, 电视新闻业的垄断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准入门槛。这里所称的准入门槛主要是针对全国性的新闻议题的准入设置。在保证我国新闻发布准确及时的前提下, 除了部分政策性极其敏感如时政要闻的新闻等, 其他新闻资源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各家媒体共享。只有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 使得更多的新闻机构有机会参与其中, 才能鼓励市场竞争的形成, 并在形成市场竞争的过程中, 促进整个市场的效率。

3.2 放松管制

放眼世界的电视新闻市场的发展历程, 无不经历了弱化管制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 在公众对开放电视新闻业的呼唤声中, 西欧的大部分国家开始了放松管制的历程。具体的做法是积极地引进竞争机制, 建立公营电台和私营电台并行的模式,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使整个市场更为完善。

对于我国而言, 尤其是在电视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放松管制以使得各个电视机构无论是在新闻的选材还是播放方式上都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将是我国电视新闻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总之, 我国的电视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尚不成熟, 各个电视机构的竞争意识不强, 且缺乏突出的竞争特色以至于无法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 这些都需要整个市场内的参与者反思调整。电视新闻承担着传承社会文明、推动人文发展的责任, 有鉴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一直处于不断摸索进步的过程, 其市场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其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外界的扶持, 需要政府机构等为其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摘要:电视新闻不仅是传播社会信息的载体, 也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工具。其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电视新闻市场的竞争结构对于其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竞争格局,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川潘听.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下降了<深度的魅力>聚焦“深度报道[”N].新闻午报, 2007.

[2] 龚维敬.垄断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 朱羽君, 高传智.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第5篇

【摘 要】 介绍建立广西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的意义,论述体系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推广应用的有利环境,提出发展诚信评价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 航运企业;诚信经营;管理评价

1 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工作的意义

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主要是指运用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企业诚信经营的水准,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企业进行相应管理,从而达到行业调控、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目前,中国海事局出台了航运企业安全诚信管理办法,浙江、江苏、湖北、重庆等水运强省(市)也建立了各自的航运企业诚信评价制度。这些制度、措施的出台,深受广大诚信守法、注重安全的航运企业和船舶的大力支持与欢迎,极大地促进了水运行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共拥有船舶艘、功率173.08万kW,载重吨621.56万t,集装箱箱位6.85万TEU;全区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98亿t,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74万TEU,是一个航运大省。然而,广西尚未建立有效的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制度,全区所有航运企业不分优劣处于同等监管力度下,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同时,部分航运企业及其船舶在市场经营中存在失信行为甚至主观故意失信从而获取不正当收益,由于未受到有效惩罚,以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给水运市场经营秩序造成极大的危害。缺乏诚信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缺乏完善的行业自律规则就没有良好的行业运行秩序。随着广西北部湾港及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的加快,广西水运行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研究建立广西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对促进航运市场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 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研究的总体思路

一个完整的诚信评价管理体系,需要从诚信制度、诚信活动界定、诚信管理服务系统、监督与奖惩等四方面来构建,形成一个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2.1 诚信制度

与我国其他水运强省(市)相比,广西水运行业属于后发展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区特点。从目前已经出台的诚信评价管理制度、措施来看,我国海事局已经在船舶安全方面进行了界定,浙江、江苏、湖北、重庆等省(市)的诚信管理制度也与地方海事结合在一起,而广西海事管理统一归属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没有地方海事机构,这就使得建立评价管理体系时要注意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别。同时,广西航道、船舶检验、港口、运输统一归口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下属的广西港航管理局进行管理,这又给全区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目前,广西港航管理局根据广西交通运输厅授权,行使全区水路运输、港口、航道、船舶检验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职责,下设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4个航道管理局以及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贵港等6个船舶检验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对全区国内水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服务业实施行业管理;负责全区港口行业管理;负责对全区航道及其设施实施维护和与通航有关设施的航道行政管理;负责对全区船舶(国际航行船舶除外)及其船用产品、设计图纸进行法定检验、审查认可并签发相应证书;负责全区有关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实施工作。同时,对全区14个港航(航务)管理局(处)、沿海3个港口(务)管理局(办公室)行使行业指导职能。广西的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制度可以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及其港航管理局的指导下,从企业诚信经营角度出发,统筹航道、船舶检验、港口、运输方面的部门行政资源,制定具有广西特色的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制度。

2.2 诚信活动界定

航运企业诚信活动界定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企业经营活动要素确定企业诚信经营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诚信经营的基本准绳在于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航运企业诚信经营指标应主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及其《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国内水路货物运输规则》、《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及其《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预警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考量。从目前广西航运企业经营及水运行业管理实际来看,评价指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资质保持方面:企业及其船舶证照齐全、有效,安全管理和经营管理台账建立健全,按规定设立满足经营需要和安全管理要求的经营、海务、机务、船员管理组织机构,各类基础档案、台账健全,按规定提供资质报备材料,年度经营资质核查结论为“合格”。

(2)合法经营:企业以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为核心价值观,经营者、管理层和员工有较强的诚信理念和信用风险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水路运输规则,不超越经营范围从事营业性运输,以正当手段揽客、揽货,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与所经营船舶签订安全责任书,履行船舶安全管理职责,使用规定的运输票据开展经营活动,无违反运政、航道、船闸、港口、海事和治安消防管理等有关规定的违法行为记录。

(3)服务质量:切实履行运输合同,建立并履行服务承诺制,货损货差率符合规定,客货运输安全文明、保质保量,所经营的客运船舶按照核定的船名、航班、发航时间、航线和停靠站点航行,无负主责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社会责任:积极完成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社会声誉良好,无货主、旅客投诉及被新闻媒体曝光批评事件发生,无行政处罚及刑事案件发生,认真执行管理部门政策文件及要求。

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指标的甄选,并通过对管理部门、航运企业、运输船舶的实地调研,运用科学方法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结合行业实际,认真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合理方法,对指标进行合理赋值,完善评价标准评分表;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计算出航运企业所属等级,从而为航运企业排序。

2.3 诚信管理服务系统

水运管理部门应建立诚信管理系统,公布诚信企业申报、评审、结果公布等操作流程,全区各航道、船舶检验、港口、运政管理部门及航运企业能够在该系统进行诚信管理评价业务操作。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应基于通俗易懂、操作简单、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从而为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4 监督与奖惩机制

根据评价结果,建立符合广西航运市场实际的监督与奖惩机制。惩戒失信企业,激励和保护诚信企业,是建立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办法的主要目的。诚信企业的评价应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结果经得起从业者的考核。对被评为诚信企业的航运企业,根据诚信的优秀等级,给予其在延伸航线、新增运力、扩大经营范围、港口装卸、船舶检验、发放技改资金及过闸优先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日常监管方面予以适当放宽时间间隔,根据金融、保险、航运交易所等相关单位及企业在经营、招商、招标投标等活动中的需要,提供企业有关诚信信息。对被评为不诚信企业的航运企业,从严加强监管,将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从市场经济的主流中剔除出去。

3 建立实施航运企业评价管理体系的有利环境

目前,广西水运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为建立航运企业评价管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施航运企业评价管理体系具有现实可行性。

(1)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运业的发展。目前,广西水运业处于多重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全区水运业的发展,成立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和自治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一江一湾”建设如火如荼,迫切需要水运行业管理技术水平同步提升。

(2)行业管理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的共同需求。随着广西水运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运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还是市场主体的日常经营,都迫切需要借助一定的市场运作工具作依托,市场存在这种客观需求。通过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的实施,航运企业可以申报诚信企业,在市场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形象,打造企业品牌,吸引社会资金,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条件。水运管理部门通过诚信评价管理体系的应用,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行业监管效率;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打造行业品牌、领军企业,淘汰不良企业,进一步维护健康稳定的市场经营秩序。

(3)具有良好的实施条件。目前,广西水运行业管理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包括港口管理信息系统、航运管理信息系统、航道管理信息系统、广西港航视频监控平台、航标遥控遥测系统和船闸联合调度系统等在内的全区港航管理信息化平台已初步建成。行业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为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指标甄选、信息采集和评价管理条件,为进一步推行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由广西港航管理局主导诚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使得该体系的建立、推广应用和日常运转发布工作等有了实体依托,提高了评价的权威性。

(4)已取得良好的前期研究成果。广西港航管理局在日常工作中已经进行了一些前期研究,如定期进行航运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企业造船信息通报、水路运政系统及运单系统的应用等,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数据收集方式方法,与各级航运管理部门、航运企业建立了定期信息联络机制,为航运企业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4 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的发展

广西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的建设具有客观现实性,是水运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能够优化水运市场竞争秩序,推动航运企业壮大和发展。同时,航运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指标体系的内容又是随着水运行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水运管理部门应成立相应的机构和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推动体系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提升行业管理技术水平,为广西从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发展提供保障。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文对股份合作制下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规范的经济学解释和分析。针对本轮改革中资格股和投资股的设置,本文提出“借款者剩余”和“投资者剩余”概念,并对资格股股东和投资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以此为出发点,将法人治理问题中传统的委托代理分析融入股东偏好到组织偏好的层层“合成”过程之中。最后,结合建立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型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对现有正在推进的农信社法人治理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资格股;投资股

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何明生 课题组成员:帅 旭、杨 雪、秦 丽、陈晓川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 题 。法人治理结构是以产权为核心的一种制度安排,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社员( 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就构 成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适宜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村 信用社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从而实现“花钱买机制”的改革初衷。[1]

针对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 主要存在以下三类研究范式:一是在Jensen&Meckling(1976)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为达到激励 和监督经理人的目标而产生的股权归属设置问题;[2][3]二是基于“所有权与 控制权分离”命题下研究投资者如何激励、监督以及约束经理人 员的问题;[4][5]三是从农村信用社外部管理体制的角度对其内 部的治理结构进行研究。[6]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归法 人治理结构的核心——产权制度,将研究的视角放在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股权结构设置( 资格股、投资股)所体现出的合作性与商业性的共存与冲突问题上,[7]并以此为 出发点来研究 农村信用社的控制权分配和法人治理结构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股份合作制下农村信 用社的股东收益进行了规范的经济学解释和分析,提出“借款者剩余”和“投资者剩余” ①概 念,同时对资格股股东和投资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将法人治 理问题中传统的委托代理分析融入股东偏好到组织偏好的层层“合成”过程之中,从而得出 相应的结论。

一、基于两类股东的农信社治理结构分析框架

法人治理结构是以产权为核心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以股权形态为代表的产权结构成为我 们分析研究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逻辑起点。从名义上来看,资格股股东(例如中小农 户等)的入股动机主要在于更好地获得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其更关注于农村信用社资产负 债表左边,即“资产”方特征,体现了入股信用社的合作性偏好,因此属于合作偏好类股东 。总体而言,投资股股东的入股动机则主要在于获得投资分红,农村信用社利润的扩张将能 够显著增加该类股东的经营剩余,②因此,其更关注的是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表右边,即 “负债”方特征,体现了入股的商业性偏好,属于商业偏好类股东。

不同类型的股东包括了自然人农户、中小企业法人、内部职工以及高管人员,他们在股权结 构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和资源禀赋。两类股东共存于同一金融组织,其内在的利益差异必 然产生偏好的冲突。具有不同偏好的两类股东由于对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功能具有不同的利益 诉求,因此,通过委托——代理机制在董事会、监事会中寻求代理人来表达自身的金融意愿 。 两类股东的偏好冲突将进一步反映在董事会、监事会中代理权的动态博弈上,不同力量的博 弈结果是“合成”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偏好,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信用社的经营目标函数。董 事会通过委托——代理机制来选择经理层和高管人员,从而实现“合成”后的组织经营目标 函数(如图1所示)。

二、农村信用社股东的异质性偏好及其冲突

(一)信用社的股东偏好

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股份合作金融组织,其股权设置和股东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 面:一是农信社的股东不仅是该组织的出资人,而且大多是其信贷客户,具有股东和消费者 的双重身份,因此,股东作为借款人/消费者,在获得信贷资金和优惠金融服务时可获取 “借款者剩余”。另外,股东作为生产者/投资人时可获得“投资 者剩余”。二是农信社在股权结构上设置资格股和投资股两种类型,其 中,资格股体现了合作性质;而投资股则是在成为资格股股东基础上为获得投资分红而设立 的股份,体现股份制和商业化倾向。因此,两种类型的股东在获得借款者剩余和投资者剩余 上具有不同的偏好。

第一,θⅠ>θⅡ,Ⅱ类股东(投资股股东)中以投资分红为入股动机的股东比例(44 .9%)高于Ⅰ类资格 股股东(23.5%),投资股股东的合作性偏好倾向显著低于资格股股东;而在以金融服务目 的的股东比例上,投资股股东比例则低于资格股股东比例。

第二,由Ⅰ、Ⅱ两类股东所“合成”的总体合作偏好度θⅠ+Ⅱ较高,即获得信贷资 金等金融服务是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股东入股的主要目的,比例为65.8%,高于为获得投资分 红为主要入股动机的股东比例(32.1%)。

第三,从Ⅰ、Ⅱ两类股东各自的内部组成结构来看,企业法人股东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合作 性特 征,而内部职工投资股股东呈现出较强的商业性特征。数据显示,以金融服务为目的企业法 人投资股股东和资格股股东占比分别为68.6%和80.9%,均高于其他类别的股东;以投资 收益为入股动机的内部职工投资股股东比例达47.1%,在所有性质的股东中比例最高。 ③

(二)两类股东偏好的冲突与共存

Ⅰ、Ⅱ两类股东的合作性偏好差异将导致各自不同的信贷需求特征。其中,Ⅰ类股东偏好于 能以较 低价格方便地获得贷款,从而获得更大的借款者剩余,即为“借款者”类型的股东;Ⅱ类股 东 的入股动机是获得更多的利润分红,因此他们偏好于农信社收取更高的资金价格从而获得更 高的投资者剩余,属于“投资者”类型的股东。[8]由于“借款人”类型的股东对 信贷资金的支 付意愿高于投资者类型的股东,因此其对信贷资金价格的反应越敏感,信贷资金的价格弹性 越高。因此股东的合作偏好度θi越大,其信贷需求曲线Di(p)的斜率越低。设p为分布 在区间[[ZZ(Z]p[ZZ)],[AKp-D]]上的信贷资金价格,当资金价格高于[AKp-D]时,没有信 贷需求;当资金价格低于[ZZ(Z]p[ZZ)]时,所有成员的信贷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同时,我 们设信用社可以收取两种价格pH和pL,其中,pH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定价,p L 为体现合作制的优惠定价,因此pH>pL。为简化分析,我们假设所有类型股东入股资金 的机会成本相同,并且Ⅰ、Ⅱ两类股东的比例分别为α和1-α(如图2所示)。对Ⅰ、Ⅱ两类股东而言,其对信用社的入股资金为Ii,从而能够以价格p从信用社获得信 贷 资金qi。因此,Ⅰ、Ⅱ两类股东其具有借款人(消费者)和生产者(股东)的双重身份, 从而获得两种类型的 回报。[9]即,当其从信用社获得信贷资金时,获得借款者(消费者)剩余CSi; 而信用社获 得的利润将成为其分红的基础,从而使每个成员获得投资者剩余PSi。由此,所有股东所 获得的收益为:

πs(p)=α[CSⅠ(p)+PSⅠ(p)]+(1-α)[CSⅡ(p)+PSⅡ(p)]

以上股东收益的最终获得将取决于农村信用社对信贷资金的定价。对Ⅰ类股东而言,当信贷 资金价格较高甚至是垄断价格pH时,其借款者剩余为A+F,而投资者剩余为C+D;当资金价 格降低为pL时,借款者剩余和投资者剩余将分别为A+B+F+G和D-E,因此,当B+G>C+E时, Ⅰ类股东偏向于农信社收取较低的信贷资金价格。

对Ⅱ类股东而言,当资金价格较高(pH)时,其借款者剩余为A,投资者剩余为C+D;当资 金价格降低为pL时,借款者剩余和投资者剩余分别为A+B和D-E。可见,只有当B>C+E时, Ⅱ类股东才偏好农信社收取较低的信贷资金价格,否则,其希望信用社收取较高的资金价格 pH。

由此可见,两类偏好的股东在各自借款者剩余和投资者剩余的利益权衡中将产生一系列冲突 或共存的局面,而这取决于股东由各自偏好所决定的信贷需求弹性分布,具体表现为: (1)当B>C+E,即Ⅱ类股东的合作性增强从而愿意获得更多借款者剩余时,Ⅰ、Ⅱ两类股 东都能够从较低价格pL中获得更多收益,因此两类股东都偏好于信用社制定较低的价格, 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在股东层面实现信用社的合作性导向。(2)当B+G<C+E时,Ⅰ、 Ⅱ两类股东都能够从较高价格pH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两类股东 都一致偏好于信用 社制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较高价格,从而在股东层面实现信用社的商业性导向。由此可 见,在两类股东共存的合作股份制经济体中,当投资股股东或资格股股东的信贷需求弹性较 低,或者两类股东的信贷需求弹性都较低时,信用社在股东层面能够实现商业化的经营。( 3)当B<C+E<B+G时,“借款人”类型的Ⅰ类股东偏好于较低的信贷资金价格来获得更高 的借款者剩余,而“投资者”类型的Ⅱ类股东将偏好于较高的资金价格来获得更高的投资者 剩余,两类股东的利益趋向将出现分歧和冲突。而信用社最终的经营导向将取决于两类股东 在董事会和经理层中通过委托——代理机制而形成的控制权力量的对比。

三、基于股权的农信社组织偏好合成:代理权解释

(一)股东与董事会的委托代理

农村信用社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委托代理过程构成了“股东偏好”向“组织偏好”合成的 第一个层次。由于不同偏好的两类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功能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其通 过委托——代理机制在董事会、监事会中寻求代理人来表达自身的金融意愿,即通过“代理 权 竞争”来获得对董事会的实际控制,从而把各自类别的意愿偏好最大化地转化为董事会的偏 好,实现对信用社最终经营的控制权。股权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对两类股东在董事会中代理权 的竞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的调查中发现,资格股占比为69.4%,投资 股占比为30.6%,且投资股股东绝大部分为信用社的职工。资格股股东(自然人)人均股金 仅 为0.38万元,而投资股股东(法人)平均股金达17.93万元。股权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将导 致两类股东在代理权的竞争中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如前所述,Ⅰ类股东和Ⅱ类股东在董事会中表决力量的对比将决定农信社信贷经营行为的“ 借款人”导向或“投资者”导向。若以β代表董事会中Ⅰ类股东所占的比重,1-β代表董 事会中Ⅱ类股东所占的比重,同时,令A+B=A,F+G=F和C+D=D,那么我们可以 将农村信用社董事会的目标函数表示为:

πB=β[CSⅠ(p)+PSⅠ(p)]+(1-β)[CSⅡ(p)+PSⅡ(p)]=β(A+F*+D*-E)+(1-β)(A*+D*-E)=A*+D*+βF*-E

当1/2<β<1时,Ⅰ类股东在董事会中占优,农信社的信贷决策必然将更多地体现为以借款 人为导向的合作制特征;当0<β<1/2时,Ⅱ类股东在董事会中占优,农信社的信贷决策将 更 多地表现为以投资者为导向的商业化特征;而当β=1/2时,两类股东在董事会中“势均力 敌”,农信社在合作性与商业性之间处于均衡状态。④

(二)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

作为农信社决策机构的理(董)事会,需将其控制权委托给经理层面来具体实施。董事会选 择自己的代理人,经理层对理事会负责,从而构成第二层次委托代理。委托方和代理方的信 息 不对称性将导致代理人不可能总是为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经理层和高管人员的道德风 险、机会主义倾向或与大股东(投资股股东)的“串谋”行为将可能使得董事会的意图发生 扭曲,使由经理行为代表的农村信用社目标函数πm与董事会目标函数πB之间出现偏差 (β′<β),从而进一步偏离资格股股东的利益。

πm=β′[CSⅠ(p)+PSⅠ(p)]+(1-β′)[CSⅡ(p)+PSⅡ(p)]

在“股东偏好”向“组织偏好”合成的第二个代理层次中,容易发生异化。主要表现有:一 是作为执行机构的经理层千方百计扩大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出现道德风险等行为,对 信用社主任而言,具体表现为过度的在职消费,包括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过快增长的工 资和福利;基于短期考虑的行为决策,即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利益,仅考虑 近期绩效和集团利益,使得由经理行为代表的农村信用社目标函数与董事会目标函数出现偏 离。二是理事会与经理层权责分工不清,造成农村信用社事实上失去应有制衡。调研发现, 一些信用社理事会的权力事实上被信用社主任所掌握,决策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个别情况 有出现与大股东(投资股股东)“串谋”的倾向,如受高风险高回报的诱使,过度运用资金 或信贷集中在少数高风险企业或行业,出现贷款“垒大户”股东或其关联企业贷款套取占用 资金等现象。

四、股权异质下的农信社法人治理绩效

由于资格股股东在代理权竞争中处于“消极”和被动的地位,两类利益偏好博弈结果是投资 股股东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投资股的“资合”属性得到充分发挥,而资格股的“人合” 属性则被进一步抑制。资格股股东利益的“边缘化”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股金的稳定性,⑥ 从 而制约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对信用社法人治理绩效以及“三会”职能发挥的满意度 评价中,联社主任、内部职工以及投资股股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入股农户以及资格股股东 (如表2所示)。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绩效最终体现为以投资股股东偏好为主导的商业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在 于:一是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资格股股东的决策能力低于投资股股东。根据银监发[2004] 23 号文件的规定,“投资股是由社员中有实力的各类经济组织、个人投资大户形成的股份”。 因此,投资股股东的经济实力和决策能力要高于资格股股东,从而使信用社的决策更多地体 现投资股股东的意愿。二是 “内部人控制”强化了投资股股东在信用社中的实际控制权。 目前理事长、监事长、社主任等高级管理人员由其内部职工担任,即使是资格股股东,其目 标也与投资股股东的目标一致,其偏好于从信用社的利润最大化经营中获得更多的“投资者 剩余”而非“借款者剩余”。因此,从决策监督层到经营执行层,“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得 合成后的农信社组织偏好进一步向商业化目标倾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由于法人治理结构取决于企业的产权结构,因此,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奠定了信用 社制度演化和行为模式的基础。2.在股东偏好差异分化的股权结构中,不同力量之间的自发的博弈过程将可能导致股份合 作的产权制度最终演化为单方(内部人和投资股股东)主 导下的治理模式。3.只有当两类股东的意愿偏好和信贷需求弹性差异较小时,才有可能在股东层面达成合作 性或商业性的一致意愿。4.在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中,总体股东的合作性导向与以商业性为主导的农信 社组织经营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偏移。

为此,本文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地实施农信社的股权结构改造以及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1.在信贷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地区,“借款者剩余”主导股东意愿偏好,应引导农村 信用社继续走合作发展的模式。2.在信贷资金相对充裕的地区,“投资者剩余”将可能成为 股东利益的主导力量,从而应引导和规范农村信用社走上商业化的运营模式。3.对于像四川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股东偏好构成分化严重地区的农信社而言,将 最终导致“ 缺乏约束”的股份合作制在法人治理结构中难以兼顾合作性与商业性之间的有效平衡,应进 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的目标定位。[10][11]为此,有以下两种路径可供选择: (1)在农村信用社组织 之外求解。若默认现有农信社在“投资者剩余”主导下对股东总体利益的偏移以及商业化的 发展趋势,则应在农村地区引入政策性金融、社区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多种金融形式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分流”在农村信用社这一单一组织框架下无法被充分满足 的股东社员,增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2)在农村信用社组织之内求解。 若继续让农村信用社坚持股份合作的产权制度来兼顾支持“三农”和财务可持续性的目标, 则应通过进一步优化现有股权结构来达到法人治理中合作性与商业性的有效均衡。股份合作 性的股权设置初衷在于希望其兼顾效率与公平,但正如本文所指出的,股东的偏好差 异使得信用社的经营目标函数在合作性与商业性之间存在冲突,因此,需要通过股权结构的 优化来增强产权内生力的基础和刚性约束,从而实现两者帕累托均衡的改进和提升。可以采 取适当规定增加资格股股东进入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引入外部独立理(董)事制 衡投资股股东等方式平衡两类股东的意愿性偏好。注 释:

①“借款者剩余”和“投资者剩余”的概念从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 余。

②对于属于农信社内部职工和高管人员而言,其获得的经营性报酬、在职消费以及其它福利 尽管在账面上被计入了经营成本,但在本质上可以看作广义的经营剩余,即对经营收入的第 一次分配,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广义的“投资股股东”。

③投资股股东中的农户自然人和企业法人以获得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一方面反 映了四川农村地区信贷供给和金融服务的匮乏,另一方面可能反映了“存款化股金问题”, 即,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其它投资渠道,农户将超过入股资格股部分的存款转化为名义上的投 资股,从而“被动”地成为投资股股东。

④可以证明,当信贷需求函数为线性且两类股东均匀分布时,若信用社的组织偏好在“借款 人”导向和“投资者”导向中处于中性(β=1/2),以借款者剩余和投资者剩余之和为代表 的农村信用社效率达到最优,从而实现Pareto改进。

⑤调查显示,四川省59%的信用社发生过资格股股东申请退股的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脉伏.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谢 平,徐 忠,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6(1). [3] 何广文.股权设置与治理结构的冲突[J].银行家,2005(1).

[4]王忠坦,秦培忠.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J].中国农 村信用合作,2004(4).

[5]范 静,孙立城.我国农村信用社委托代理关系的缺陷及治理对策[J].经济纵横 ,2005(2).

[6] 阮红新.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控制权转移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1).

[7]Hart, Oliver, and John Moore.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s: Member s’ Cooperatives versus Outside Ownership,”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W inter 1996).

[8]Berger, Allen N., Timothy H. Hannan. “The Price-Concentration Relat ionship in Banking,”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May 1989).[9]Amel, Dean F., and Timothy H. Hannan. “Establishing Banking MarketDefinitions Through Estimation of Residual Deposit Supply Equations,” Working p aper,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1998.

[10]刘锡良等.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1]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上一篇:无因管理范文下一篇:为之怅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