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

2023-09-18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概念教学的过程,即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因而要把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上日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概念教学策略。本文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出发,分析了概念教学的三个步骤,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概念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是深化数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升华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概念,数学教学基本相当于空谈。关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生数学的综合能力提高的影响,以及开发正确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概念是最基础不过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其思维就会出现混乱,概念教学应当得到教育者的重视。数学概念,是小学生理解与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正确的教学思想,利用有效的沟通理论,实施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概念教学的策略

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数学教学中的骨架内容,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的概念比较模糊的话,那就很难对现有知识进行理解,也很难快速接受新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只有学好数学概念才能为数学学习打好地基,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越学越容易。

1、丰富数学概念的引入方式

一个良好的课堂引入,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起到高效的调动,促进他们融入课堂活动中来。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手段进行课堂引入。

(1)新课程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改革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理念与策略,它同样可以延伸在概念的引入方式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选择他们熟悉的生活细节,来减少数学的距离感。比如,在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时候,教师可以拿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像尺子、毛线、电话线、课本等,问学生这些物品哪件最长。这样类似于游戏的课堂引入方式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他们自然地想到了运用尺子、课本这样不易弯曲的物品,去比较揉成一团的毛线、电话线长度的办法。在比较中,学生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够自主地利用一些长度单位。在这个时候向学生呈现长度的数学概念,不但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也能够使他们快速融入课堂中来。

(2)教师可以通过对情境的构建做引入。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乐于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一个提问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总结答案的时候去归纳数学概念。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克与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并在黑板上画出几个问号,以这种方式创设了提问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马上,学生们便在课堂上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一些学生提出“什么东西用克表示重量?”“他们两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等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提出“千克就是1000个克吗?”“爸爸的体重应该用克,还是用千克呢?”等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克与千克的概念,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改善,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概念内容。

2、改善数学概念的建立方法

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小学生需要对数学概念进行直观的感受,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再去了解其本质属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教学规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1)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抽象规律的结论。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中的案例多是抽象的数学图形,缺乏与生活中感性材料的联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增加了课堂学习的难度,还容易泯灭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于是,在课前准备时,我拿出了自己上学时压箱底的好东西——蝴蝶、蜻蜓标本,还有几片秋天的落叶,它们统一的特征就是有着极强的对称性,是组织“对称”这一概念教学最好的教材。此外,我还精心准备了几张对称的剪纸、脸谱,还有加拿大国旗的图片,以及汽车、军舰、飞机的模型等等,使得学生对“对称”这个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家长还反映,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还不时地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具有对称性的事物,为此我深感欣慰。

(2)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客观存在的事物,加强数学概念表象的建立,从直观的融合中认识抽象思维,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从感知到形象,从形象到抽象地认识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长方体盒子先引导学生认知面积,再引导学生过渡到对面积的抽象认识,了解面积的数学意义。

(3)从表象建立过渡到抽象总结,帮助学生得出一个面积的概念。在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开展扩展性学习,引导学生对面积的数学概念内容进行深化,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像“单位1”的具体意义等词汇的解释,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弄懂数学概念,从而把学生从过去的被相关概念牵着走,引导到后来的主动把握,进而享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乐趣。

三、结语

想要把握概念本质,除了对概念进行学术解构外,还应对其进行教学解构。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教育形态和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概念。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一方面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数学概念的特点和要求,整体把握数学概念体系,为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做好准备。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只有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概念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4.

[2] [冯光庭,刘忠君.对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艺术在线,2010(4):55-5.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一、目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目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死记硬背: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进而不少同学干脆采取“死记硬背”方式。这种方式确实简单,省事,可以节约大量学习时间。然而,这种方式带给人们负面影响却是无法估计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解题方面,由于对概念没有理解,导致解题时“束手无策或困难重重”

2、概念与应用脱节: 在概念学习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其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应用环节,很少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其二,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很喜欢解题,然而为解题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习题涉及的概念很少关

注,更无从去复习、巩固相应概念。其实,这两种错误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漠视了概念的应用环节,想当然地以为概念与应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其实,概念和应用是分不开的,要想轻松解题,就必须掌握概念,要掌握概念,就必须多解题、多应用概念。

3、在概念教学中孤立地讲授概念,过分注重定义的叙述,而不注重概念的产生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读定义、熟记定义。这样导致学生认为数学概念单调乏味,不去重视,不求甚解,致使概念不清,理解模糊;还有的学生虽然重视数学概念,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而不是真正透彻理解; 还有不少同学学习概念时,总是习惯于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去学习,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如此,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肤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甚至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在概念教学中不注意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注重概念的应用。对于数学概念的定义,并没有按照教材编排体系去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而是按照“定义+例题”的教学模式进行。这样只能强塞给学生定义与解题方法,而丢掉了从问题到结论和方法之间的探索过程。这种教学停留在现成知识的传授上,没有从总体上去把握数学中的观念、定

理、公式、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所学知识处于零散无序状态,不能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发现、分析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对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为此我校数学组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梳理,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依据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进行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必须适合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时,应以它为依据。

⑴.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叫做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简单地概括为“具体——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而辨别与概括又贯穿于“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统”这一发展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增强辨别不同正、反例证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

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⑵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使学习者掌握概念的方式叫概念的同化。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概念,前提是学生已积累了许多初级概念,它不同于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辨别、抽象、分析和概括,一般适用于高年级教学。利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概念,它是由概念到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我们要采取“加强与表象联系”、“强化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等方法,教会学生辨析新旧概念的异同。例如,建立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时,可以联系整数大小的比较及学生所熟悉的元、角、分等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可先出示654与

543、8321与8436,让学生回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再出示例题,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2.35元和2.41元的整数部分完全相同,2.35元的十分位是3,表示3角;2.41元的十分位是4,表示4角,所

以2.35元<2.41元。这样一位一位地比较,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下一道例题: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0.07米>0.059米。这两道例题都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

2、使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方法进行教学

知识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对以后学习的知识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有:形式训练理论、共同因素理论和概括化理论。为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注意知识间异同点的揭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水平,实现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发挥迁移规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第一步,复习长方体的面积公式:长×宽;第二步,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或沿一顶点作对边的高,将它分成两部分,然后拼成等积的长方形;第三步,根据等积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高。这思路和经验,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迁移作了铺垫。那么,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时,教师只要适当提示,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两个等积的三角形,通过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3、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教学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大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形式主义地掌握概念,第二种是概括地掌握概念,第三种是创造性地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必须抓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关键,实现概括地或创造性地掌握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对这一类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类事物本身必须具备这种属性,否则就不是这类事物;第二,能把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譬如,长方体有许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第一,它是个六面体;第二,它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它就不是长方体。显然,这两个属性能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其他多边形体区分开来。

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譬如,分数这个概念的外延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一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对象的总和。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

例如,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概念教学。角:其内涵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它的外延

有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直角:内涵指角的两条边成90°的角,它的外延就是90°的角。锐角:内涵指角的两条边所成的角小于90°,它的外延是指适合0°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瓣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

其次,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 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 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 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 教师进行演示, 让学生观察后, 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

这个长方形, 然后, 教师又进行演示, 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 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 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 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 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因此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又如素数、合数的概念是通过它们有多少个约数来划分的。教学时,可以先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出

1、

5、

8、

13、15各数中的约数,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就能得出三类:

第一类 5的约数有:1,5;13的约数有:1,13。 只有约数1和它本身,5和13是素数。

第二类 8的约数有:1,2,4,8;15的约数有:1,3,5,15。

除了约数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约数,8和15是合数。

第三类 1的约数有:1。

只有约数1本身,所以说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这样,就把自然数清楚地分为三类,并建立了素数、合数的概念。

2、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

常重要的。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来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长方体实物,又拿出一个长方体纸合,先让学生观察它的构造。然后把纸合沿着棱剪开,教师接着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分析,概

括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长方体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

3、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

如: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具体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

总之,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接受抽象的概念,需要教者正确的引导。教法是灵活的,但是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是不变的,教者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强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为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知识概念大全

第一单元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整数【正数、0、负数】

1、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和

1、

2、3……都是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

2、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小的自然数是0。

3、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4也可以写成4。

4、像+

4、

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5、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6、通常情况下,比海平面高用正数表示,比海平面低用负数表示。

7、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8、通常情况下,上车人数用正数表示,下车人数用负数表示。

9、通常情况下,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10、通常情况下,上升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表示。

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1、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个、

十、百……以及十分之

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臵,叫做数位。数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4、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6、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从左往右,如果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7、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万”字或“亿”字。

8、求小数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1)先要弄清保留几位小数; (2)根据需要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9、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分数【真分数、假分数】

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2、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3、从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

5、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6、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7、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8、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9、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通分和约分。 百分数【税率、利息、折扣、成数】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表示。

2、分数与百分数比较

3、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把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2)把小数化成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3)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添上百分号。

(4)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百分号,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6)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4、熟记常用三数的互化。

5、出勤率表示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合格率表示合格件数占总件数的百分之几。

成活率表示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7、多的÷“1”=多百分之几 少的÷“1”=少百分之几

8、应得利息是税前利息,实得利息是税后利息。

9、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0、应得利息-利息税=实得利息

11、几折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几折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12、原价×折扣=现价 现价÷原价=折扣 现价÷折扣=原价

13、几成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成几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因数与倍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

1、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2、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

2、

4、

6、8或0。2的倍数都是双数。

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5、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素数(或质数)。

7、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8、在1—20这些数中: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奇数:

1、

3、

5、

7、

9、

11、

13、

15、

17、19。

偶数:

2、

4、

6、

8、

10、

12、

14、

16、

18、20。

素数:

2、

3、

5、

7、

11、

13、

17、19。(共8个,和为77。)

合数:

4、

6、

8、

9、

10、

12、

14、

15、

16、

18、20。(共11个,和为132。)

9、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则大数是最小公倍数,小数是最大公因数。

11、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则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二)数的运算

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

1、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3、小数乘法:

(1)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4、小数除法: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有余数时,要在后面添0,继续往下除; (3)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

(4)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时,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

(5)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5、一个小数乘

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6、一个小数除以

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7、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8、分数大小的比较:

(1)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2)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

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9、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10、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四则运算关系

加法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两个规律

1、除法的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乘法的积不变规律:如果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则除以几,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简便计算

1、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减法运算规律 a-b-c=a-(b+c) 除法运算规律 a÷b÷c=a÷(b×c)

2、乘、除法的互化。(小技巧:符号是相反的;两个数相乘得“1”。)

(1)A÷0.1=A×10 (2)A×0.1=A÷10 (7)A÷0.01=A×100; (8)A×0.01=A÷100 (3)A÷0.2=A×5 (4)A×0.2=A÷5 (9)A÷0.25=A×4 (10)A×0.25=A÷4 (5)A÷0.5=A×2 (6)A×0.5=A÷2 (11)A÷0.125=A×8 (12)A×0.125=A÷8

3、求近似数的方法。

(1)四舍五入法。 (2)进一法。 (3)去尾法。

4、积与因数、商与被除数的大小比较: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除数>1,商<被除数; 除数=1,商=被除数; 除数<1,商>被除数; 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式与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1、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在省略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2、2a与a2意义不同:2a表示两个a相加,a2表示两个a相乘。即:2a=a+a,a2= a×a。

3、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任意数:如X=4 a=6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s=vt (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a+b=b+a (4)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S=ah

方程与等式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方 程 等 式

联 系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区 别 含有未知数 不一定含有未知数

5、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6、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3)求出方程的解。

(4)检验或验算,写出答案。

(四)正比例与反比例

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名称不同 比的名称 两点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例的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性质不同 比的性质 比 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应用不同 应用比的意义 求比值。 应用比的性质 化简比。

应用比例的意义 判断两个不能否组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性质 不但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可以解比例。

2、比同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4、化简比:

(1)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是: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化简方法化简。

(3)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

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比例尺: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 第二单元 几何与图形

(一)图形的认识、测量 量的计量

1、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长度单位:(10)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3、面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的。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5、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6、面积单位:(100)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7、体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8、体积单位:(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9、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10、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世纪、年、季度、月、旬、日、时、分、秒。

12、时间单位:(60)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1年=4个季度 1个季度=3个月

1个月=3旬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平年二月=28天 闰年二月=29天 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13、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应该乘以进率;

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应该除以进率。

14、常用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吨:t 千克:kg 克:g 升:l 毫升:ml 平面图形【认识、周长、面积】

1、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

3、角的分类: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

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4、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6、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8、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9、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最多只有一个钝角。

10、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常见的特殊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11、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的长。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12、有一些图形,把它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3、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

长。

14、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5、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画图说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6、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C=πd

17、常用数据: 常用π值 常用平方数

立体图形【认识、表面积、体积】

1、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个顶点。8

2、圆柱的特征: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无数条高。

3、圆锥的特征:一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点、一条高。

4、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叫做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5、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6、圆柱和圆锥三种关系: (1)等底等高:体积1︰3 (2)等底等体积:高1︰3 (3)等高等体积:底面积1︰3

7、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1)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 (2)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 (3)圆锥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少, (4)圆柱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锥多2倍。

8、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锥

1、差

2、柱

3、和4。

9、立体图形公式推导: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有何关系?(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般得到一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2】我们在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是把圆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一种立体图形(近似的)进行推导的,请你说出这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与圆柱体有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1)把圆柱分成若干等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2)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即:V=Sh。

【3】请画图说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0、立体图形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体积:V=Sh

(二)图形与变换

1、变换图形位臵的方法有平移、旋转等,在变换位臵时,每个图形的相应顶点、线段、曲线应同步平移,旋转相同的角度。

2、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它的大小时,通常要使每个图形的要素,如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与高等同时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缩小。

3、对称图形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经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不是完全相同。

(三)图形与位臵

1、当我们处在实际生活及情景中,面对教短距离时,通常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具体位臵。

2、当我们面对地图、方位图时,通常用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东……来描述方向。再结合所示比例尺计算出具体距离,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臵。

第三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一)统计

1、我们通常都是通过打勾、画圆、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种。

3、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

4、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5、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各部分和总数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6、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名称 意义 计算方法

中位数 一组数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和÷2 众数 一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平均数 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水平的数据。 平均数=总数÷份数

(二)可能性

1、事件状态 生活情景 数学情景

一定会发生 太阳从东方升起 从5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红球

一定不会发生 鸭子会讲话 从5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可能发生 今天会下雨 从5个红球,1个白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2、在可能性相同的情况下,比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平平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平平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

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平平的圆形的面。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平平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

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

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

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习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

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

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1:欣赏录像。(课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1、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师课件点击放大剪纸图。)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课件点击返回)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

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课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2、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天安门、飞机、奖杯、蝴蝶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

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

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

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贴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3、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57“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

师:(点名回答)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学生投影展示)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4、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吴老师呢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1)师:(课件出示第58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2)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3)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三、做一做——内化新知

(1)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请2种不同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讲他们的做法)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昨天吴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59第4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9页,在书上完成。(学生

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电脑相机演示连线)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学生小组交流,再点名回答)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学会了做轴对称图形。)

五、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啊!那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大家知道我国的国旗吗?(电脑出示P59第5题)你能在下面一些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用手势来表示,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轴对称图形你就摇摇手,明白吗?

(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达,老师在电脑上演示)

(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电脑出示P58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翻开书到P58,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电脑演示,做对的举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

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电脑配乐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雅虎、百度网站去查阅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

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使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图片的颜色,在教具和课件制作中采用色彩鲜明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颜色的美,物体的美丽,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体验到在数学中美的教育。)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2、探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导发现法

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4、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5、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6、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7、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分类活动设计探究

8、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性研究

9、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可视化教学方法例谈

10、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11、“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单元设计分析

1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13、多元表征视域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14、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15、汉字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6、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谈

17、指向深度教学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18、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

19、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20、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浅探

21、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22、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23、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24、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5、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

26、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27、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28、利用微课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

29、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措施

30、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31、策略引领,让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更精彩

3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有效构建

3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谈

34、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有效练习设计研究

35、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36、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37、基于数形结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38、基于问题驱动模式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39、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40、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魅力

41、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4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分析

43、浅析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44、多元化策略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45、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46、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

47、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维训练探究

48、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着力点

49、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知识去判断、推理、强化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习质量。数学概念不仅是学习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数学概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概念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有一段准备过程,良好的概念引入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理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生活实例引入。从生活实例中引人数学概念,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熟悉感,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在进行“直线与线段”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旧知识引入。旧知识引入是指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小数乘以整数或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可以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可以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形成概念的教学: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形成概念教学可以从:

比较发现。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l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除了l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归纳发现。归纳发现是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操作发现。操作发现是指在讲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与其它有关概念有着区别与联系。因此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小学高段音乐教学设计

作者:许 宁

一、开篇导课

1、什么是律动?(学生动作:最简单的律动齐步走)

2、还能找出别的律动吗?

3、歌曲中的节奏,律动。教师演唱歌曲并进行律动表演。

教师寄语:音乐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的去发现就能发现很多的律动,有时候在自己的身上,有时候在别人身上,不要认为只有乐器才能演奏音乐与节奏,我们的身体和身边的很多事物包括身体都可以作为一样多彩的乐器来使用,通过学习本课你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节奏,生活处处有音乐,生活处处有快乐。

二、中篇导练

1、引导与提示

(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拍手方法来演绎不同的节奏与音色。是一个学生边讲边练的过程。(提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2)、选用打响指的办法打出节奏。

*小知识:根据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梵文、巴利文博士生导师钱文忠所讲解的《玄奘法师西游记》对古代印度的记载:在古印度的很多地方,人们在日常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就有用响指的记载。* (3)、学生自主开发用自己身体或是身边的事物,发出声音与节奏律动。(达尔克洛滋的体态律动教学法)

(4)、在学生自主开发完毕后选择典型的有创意的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并在其中选择简便易行的律动方法进行推广,以方便合奏。

2、分练律动

(1)选择三种方式,分开进行集练习。

(2)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负责一种节奏方式(音色)进行练习。

*音乐是协作的艺术,我们在分组练习的时候是一种效果,当我们合起来的时候,音乐将给我们呈现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律动。* (3)三组一起进行合奏。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分享这份快乐。

教师寄语:音乐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快乐的,当我们沉浸在音乐中的时候,能让我们想起很多美好的事物。

3、律动指挥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拍电影要有导演,我就是导演大家可以叫我许导!但是还应该有主演吧。当我们进行合奏的时候,领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今天最精彩的环节。

领奏的鼓点。但是今天我们没有鼓,怎么办。 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1)教师用口技模仿电子音乐的鼓点。(&&&&!!&!!*) (2)介绍技巧:

A、用双手弯曲堵在嘴上但是不能堵的太死,做出一个共鸣箱。 B、嘴里的节奏,重拍上是类似“彭”和“怕”的爆破音,但是声带不发响,只是嘴唇发力。弱拍上是用气声发出的“奇科”。连起来即可。 C、学生自主练习半分钟。

D、练习结束选出口技律动节奏最好的学生进行领奏,其他所有的学生进行合奏。

视频欣赏、各抒己见

教师寄语:同学们不要一味的崇洋媚外,以为这样的口技只是在现代的流行歌曲中电子音乐中出现,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曲艺形式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节奏的变现方式如:评书中的单田芳。

三、篇末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多彩的音乐节奏的律动方式,认识了很多的音色,课后还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经在去琢磨更加丰富多彩的律动。

2、今天的我们总是在问: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其实,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今天,看大家的样子就知道,你们很快乐的。做为审美教育的艺术学科,根本任务不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快乐的成长吗?只为“快乐”两个字,难道还不够吗?

结束

致礼 学 校: 阳光占小学 教师姓名: 许 宁 联系电话: 13593099791

多 彩 的 律 动

——小学高段音乐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许宁

职务:音乐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

单位名称:和顺县阳光占小学

联系电话:13593099791 通信地址:山西省晋中市

和顺县阳光占乡 阳光小学

邮 编:032711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第6篇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关注并着手研究的课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章从营造认知学习空间,营造音乐教学情境,创新律动教学活动,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等方面,对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音乐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学;立德树人;学习空间;教学情境;教学活动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人们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使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音乐的核心素养不单纯是要有基础的、最一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对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促使人健康向上。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需要。当今社会,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音乐教学带来新的挑战。音乐教学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营造认知学习空间

音乐课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并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活动的内容,创设不同的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渠道丰富多样,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成长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性,营造合理、富有趣味性的认知学习空间。

以人教版教材中的《春天来了》为例,教师可以将朗诵《春天在哪里》、钢琴演奏《春之歌》及演唱《柳树姑娘》等教学内容进行组合设计,将该堂课的音乐主题设定为“春天”,通过音乐主题教学营造学习氛围。如果该堂课教学任务为配乐朗诵,就将讲解内容集中在音乐艺术元素间的组合关联方面;如果讲解内容集中在音乐理论技能方面,就引导学生体验作词家、作曲家是怎样灵活运用音乐元素营造春天氛围,感染听众的。

认知学习空间的营造需要音乐教师以教材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不能单一停留在教材表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音乐内容自主联想、创设画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音乐画面,形成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视觉和心理层面体验音乐之美。营造认知学习空间,能提升学生感官认知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歌唱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营造音乐教学情境

音乐素养的形成与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艺术创造力的引导,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营造音乐教学情境,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養。而想象力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人教版一年级“春天”主题音乐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春之歌》,那流畅的旋律与诸多装饰音可以为学生带来盎然的春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演唱《小雨沙沙沙》,让学生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完成欣赏、演唱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春季景象,通过问答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以人教版三年级的《嘎子嘎》音乐为例,为落实“闪闪的红星”这一学习单元目标,在该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讲解电视剧《小兵张嘎》的故事与创作背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爱好与认知规律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要添加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就音乐问题进行互动,以优化情境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创新律动教学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创新律动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节奏的律动,训练和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增添音乐教学的趣味性。音乐律动教学可在课堂教学前后进行,用于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艺术魅力。

以人教版活动教学板块中的《欢腾的那达慕》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创设游戏活动,如“击鼓传花”游戏,在鼓声结束时接到花朵的学生需要进行演唱、舞蹈或朗诵,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达到对学生进行律动训练的目的。将音乐教学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能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音乐教学应当同多元化的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通过音乐欣赏或演唱来实现。为此,教师应积极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综合音乐学科素材,同多元艺术门类相融合,在开阔学生艺术眼界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受到更广阔的艺术熏陶,形成高水平的音乐素养,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丰富学生音乐体验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都纷纷应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常规模式下的音乐教学,教师往往将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难免会对枯燥乏味的讲解产生抵触情绪。多媒体技术融入音乐教学,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音乐教学内容,丰富学生音乐学习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健康歌》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它的MV,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融入多样教学手段,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如引导学生观看《健康歌》MV时,教师可让学生随着音乐演唱、舞蹈,教会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艺术,更好地发挥想象思维与创造力,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关注并着手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元化、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的音乐教学氛围。要明确音乐素质、核心素养形成之于学生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兴趣爱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教学方案。要通过营造认知学习空间、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创新律动教学活动、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等手段,打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翼.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北方音乐,2019(02).

[2]刘婧.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J].黄河之声,2018(18).

[3]蔡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研究[J].音乐研究,2018(06).

[4]杨春雪.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在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5]冯巍巍,查汪宏.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8(03).

[6]徐国强.核心素养培育视野下的音乐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7]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

上一篇:物业售楼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