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美的摇篮中成长——浅谈课堂中的音乐教育

2022-10-01

中国教育报记者刘巍在一次报道中提出:“音乐作为审美的一种形式通过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有共性的东西, 更有其优势和独特之处.对音乐来说, 听觉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该最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觉, 把音乐还给音乐教育, 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真正的激情和投入, 使学生成为具有音乐审美修养和艺术创造激情的人。”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音乐教育对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广, 进而, 给我们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的音乐教育竟该是怎样的?”

我在十多年的课堂教学中, 对音乐教育有一个再认识,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几点做法, 效果良好, 供同仁参考。

1 爱便是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 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 它唤醒的将是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 在教育过程中, “爱”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我在92、93、94、97等四届的钢琴教学中, 对“爱”字深有体会, 多年来的教学我形成了一个习惯, 就是——任课之前对学生都要进行摸底谈话。但巧的是, 这几届学生对“学习钢琴”的看法都相同。归纳起来分三类, 即, “酷爱学习钢琴”、“讨厌学习钢琴”、“学也行不学也行。”国家教委在师范学校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 钢琴是艺、幼师班的必修课。所以,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 以及大纲要求的实际, 在结合我教学的实际, 采取了“抓中间, 带两头”的方法, 效果良好。教师可以用观察法, 谈话法去了解学生。长期的观察可以知道这类学生的活动范围、喜好范围;长期的谈话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由表及里的方法能寻找出学生对学习钢琴产生厌烦心理的症结。同时, 师生之间有了初步的感情交流。所以, 观察法、谈话法就象医学上的一付良方, 很快就让你找到病源。同时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所以教师引导第一类同学在学习上树立典范, 同时鼓励第二类同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同学情、朋友情让第一类同学的优秀表现直接影响第二类同学, 激发其学习钢琴的热望。经过各方爱的奉贤与正确的引导, 学生很快就能接受教育, 可以说有90%的不喜欢学钢琴的同学, 由不喜欢到喜欢, 甚至有一部分同学达到酷爱学钢琴。多年实践证明“爱便是教育”, 许许多多例子也证明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你去努力改变现状, 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2 创建以调动兴趣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有许多的老师认为, 以调动兴趣为主的课堂教学是玩玩闹闹。但我偏偏是在他们所说的“玩玩闹闹”中施教的, 学生获取知识量不但有明显的改善, 而且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当活生生的音乐被单一的技能训练、知识传授所替代的时候, 音乐本身已支离破碎, 学生也无法感觉音乐的存在, 更无法投入到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所以, 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恢复音乐本来面目, 让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感到快乐愉悦, 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陶冶。因此, 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溶渗美国的音乐综合感教学法, 给学生提供许多机会:课堂上引入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音乐的美;提供表现机会:学习识谱和乐理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但是对于师范专业学生来讲, 它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未来音乐教师所必备的, 所以, 教师可以把它渗透到听流行歌曲当中, 也可以把它编排成一个易于学生接受的音乐游戏中, 还可以结合钢琴课来完成, 通过种种方法, 都可以把难以接受的知识转化成易于接受或喜欢接受的知识, 同时, 又给学生创设了表现的机会。音乐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10个人对音乐有10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对一种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强加给学生, 而是帮助学生创建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一名音乐教育者, 首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寓教于乐。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首先, 音乐学习内容必须吸引学生, 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环节非常重要, 要求既新颖还不能离题万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听音模唱或听记等, 我认为这项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口味选择, 例如, 今天的学生们爱唱通俗歌曲、爱听流行音乐等, 教师完全可以从上述内容中选出一段片段来听记或模唱, 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口味,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而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育不应只注重技能, 而更应注重对艺术的感受, 对艺术的追求, 培养人的创造性, 所以, 我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时候, 多是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能够大胆的回答问题,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了音乐活动, 对音乐有了切身的体验与感受, 对音乐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有几个基本特征, 既主体性特征、活动性特征、民主性特征、创新性特征等, 而课堂教学中音乐教育所必存的特征也是这些, 否则这个音乐课堂也将成为“传承式”的理性有余、情感不足、枯燥无味的, 令学生讨厌的课堂。因此, 音乐教师怎样抓住课堂45分钟时间施教, 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课堂教学是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 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主动精神, 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 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能力, 让他们的个性在自由的、愉悦的、积极的氛围中健康发展。例如在学习《真善美的小世界》这一条带词视唱曲的时候, 我首先让全班同学欣赏一下这首歌曲, 然后请同学自由说出自己听完歌曲后的第一感受, 并把在记忆中保留下来的旋律片段或歌词说出来。这个过程是自由的, 所以学生不会把它当成压力, 反之, 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 都会争先恐后地去分析、去记忆, 而且, 我鼓励学生不要怕分析得不好或不准确, 重要的是你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参与意识是否增强了。这样, 学生的热情会更高涨, 甚至一些你所想不到的问题也被他们发现了或独立解决了。不能利用统一的要求去要求他们, 而是指导学生多听、多唱、多练,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便, 其意自见”同样道理, 多接触音乐, 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会得到升华的。又例如, 青年学生活泼好动, 对唱游可均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寓思想教育于这种唱游教学中, 培养学生热爱少年儿童和热爱小学教育工作的感情, 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唱游的主动性。并且在教学中溶入音乐教法、舞蹈、体态律动, 让学生自己做老师来上课, 老师和其他学生来评课,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摘要:音乐教育对一个人的作用是广大而深远的, 那么课堂教学中的音乐教育该是怎样的呢?本人从爱便是教育;创建以调动兴趣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兴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探讨下一篇:聋生服装专业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