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刚健有为”,《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崇德利用”,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国贵族郤缺的言论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厚生,丰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第二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1-000-02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取向,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民族特色,对促进民族发展、国建建设、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推进其在党校思想正式教育工作中的传承与发扬,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与水平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文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校实施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已成为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社会观念、道德思想、生活哲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精神,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指导并促进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与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资产,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何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社会、宇宙之间关系的认知与理解。人们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共同组合了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是不可分割的。《四书五经?左传》中“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认为天与人之间应遵循统一的法则;《周易》中倡导的“太极阴阳论”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有天地亦有万物,有万物后分男女,有男女后有夫妻。“阴”与“阳”的协调,构成生生不息的循环,点明了人与自然、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儒家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基于“天人合一”下,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终而言之,“天人合一”深刻的反映了中国民族的世界观念,是“和谐理念”重要的哲学基础。

(二)“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的概括,它强调人应具备独立的意识,如天体永无止尽运行般,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成为炎黄子孙在困境中坚持的精神动力,是其意志力、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表现。这一点从“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论语》);“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等人生格言中可得到充分验证。

(三)“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

“以人文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文化领域、哲学领域关注的重点内容,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在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潮中,“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是其代表性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格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素养的提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四)“崇德重义”的人格情操

“崇德重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理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四书五经左传?》)指出,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德”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基于“道德”下的“礼”不仅是维护中国古代等级社会制度的规范,也是人立身于世的重要标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强调“以德育人”,提倡“谦逊礼让”、“诚实守信”、“见利思义”人生价值观念。

(五)“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

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可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儿女固有的民族情怀。无论是战国时期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救国抱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忧患意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责任意识;孙中山“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大无畏精神,还是新时期演绎的“航天精神”、“铁人精神”,都是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的具体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不断升华。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精神并实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党校在人才教育培训过程中,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通过学习“爱国主义”、“崇德重义”、“刚健有为”等思想道德文化,实现政治觉悟、人格素养、价值观念、政治观念以及发展理念的培养与提升。

(一)树立“德育为先”教学思想,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党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有效渗透,需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以“德育”为课程教学核心内容,以“问题”为课程教学主线,以“话题”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与改善。并依据学员实践情况建立“模块化”专题教学机制,在教学资源整合下进行教学内重组,并为学员注定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有效渗透。

(二)提升学员主体地位,加强学员课堂教学参与性

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德育教育赋予的时代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思想理念、价值观点在历史验证下得到认可,并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几种基本精神。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开展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应严格遵循“知行合一”原则,注重理念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学员掌握基础理念知识外,提升学员知识运用能力。对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从学员实际生活出发,以学员实际需求为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例如,从学员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出发,选取其生活中存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员教学活动的自主参与性。并在此基础上引?аг笔髁⒄?确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得失观,健全学员人格。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内容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基本精神对健全党员人格、培养健康人生观念、提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采用多元化方法,实现各基本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例如,通过组织“经典思想文化作品导读”教学活动。开拓学员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传统文化精神所具有的魅力,实现思想上、观念上的有效转化,为学员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为学员营造良好教育培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如,依据相关教学需求,为学员制定实践教学规划,通过参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等促进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并在此出上进行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渗透,强化学员爱国意识、社会责任心、诚信意识。合作意识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历史变迁,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其所具有的积极性、时代特性、先进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培训要求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动力。因此,在组织开展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从而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发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喜??.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05):31-41.

[2] 郭继文.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05):124-127.

[3] 杨建营,王家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其现实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2):37-42.

[4] 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906):22-28.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

一、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二、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三、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五、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六、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古

七、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七、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八、五行

金、木、水、火、土

九、八卦

乾、震、坎、艮、坤、巽、离、兑

十、十八罗汉

坐鹿罗汉

欢喜罗汉 举钵罗汉 托塔罗汉 静坐罗汉 过江罗汉 骑象罗汉 笑狮罗汉 开心罗汉 探手罗汉 沉思罗汉 挖耳罗汉 布袋罗汉 芭蕉罗汉 长眉罗汉 看门罗汉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十

一、八仙

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十

二、十八层地狱

第一层拔舌地狱,第二层剪刀地狱,第三层铁树地狱,第四层孽镜地狱,第五层蒸笼地狱,第六层铜柱地狱,第七层刀山地狱,第八层冰山地狱,第九层油锅地狱,第十层牛坑地狱,第十一层石压地狱,第十二层舂(chong)臼地狱,第十三层血池地狱,第十四层 枉死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火山地狱,第十七层石磨地狱,第十八层刀锯地狱 十

三、五谷

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十

四、五色

青、黄、赤、白、黑 十

五、五音

宫、商、角、徵、羽 十

六、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十

七、八大菜系

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十

八、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十

九、四大戏剧 《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二

十、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二十

一、四大书院

岳麓(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书院、白鹿洞(今江西庐山)书院、嵩阳(今河南登封)书院、应天(今河南商丘)书院 二十

二、四大碑林

陕西的西安碑林、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和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

二十三、五大佛教名山

供奉文殊菩萨的山西五台山、供奉观音菩萨的浙江普陀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四川峨眉山、供奉地藏菩萨的安徽九华山,供奉弥勒菩萨的浙江雪窦山 二十

四、四大道教名山

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 二十

五、四大名亭

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杭州的湖心亭 二十

六、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二十

七、四大名刹

江苏南京的栖霞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山东济南的灵岩寺和湖北当阳的玉泉寺 二十

八、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瓷器) 二十

九、四大名瓷窑

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三

十、两仪 阴 阳 三十

一、三才 天 地 人 三十

二、四象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三十

三、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三十

四、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三十

五、五岳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三十

六、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三十

七、四海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三十

八、四大名桥

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广东潮州广济桥、 北京卢沟桥 三十

九、四大名园

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四

十、四大名楼

山西鹳雀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 四十

一、九大名关

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武胜关,友谊关 四十

二、年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

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七岁

第四篇: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材料加工工程 20137078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它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为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地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代,未来的一个桥梁。学习传统文化,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为了获得一些可有可无的历史知识,而是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自觉继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和发展现代的新型文化。

而我们所讲的传统文化,简要的说,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客体化的文化形态,如历史典籍,文物古迹,文艺作品等,另一种是主体化的文化形态,这主要是指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这两种形态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这些优秀文化必然有文明和文化的一般共性,但是由于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发展,而具有了及其鲜明的中国特质,他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及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且让传统文化有益于各族人民,有益于现代新型文化的建设,有益于社会和谐。

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说要从整体上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辩证发展做一规律性的探寻,从而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客观理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一整体评价。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大一统的封建文化,其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将统一性推向极致,但是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并不是单一的内容。在内容上,传统文化中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探讨,其中包含很多合理和深刻的认识。从时间上看,中国文化既有古代传统,又有近代传统,而在学术派别上,不仅有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是其中,各家学说相互借鉴,融合和演化,形成了许多新的派别和思想。我们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才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连续性和变革性的对立统一。中国文明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远古时代到夏商周三代文化,再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儒道法三家互补的思想体系,再到后来历朝历代对文化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虽然历经战乱,社会动荡,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始终延续下来,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延续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创新。这不仅来自于对前人成果的总结与重新思考,还伴随着民族融合的潮流,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成果。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生命力所在。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独立性和通融性的统一。中国人自己独立在特有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创造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独特的汉字和汉语体系,还在汉字基础上,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文艺,宗教和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特有的礼仪典章制度,同时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的非凡的吸纳力和交融贯通性,促进了其在保持自己特色和核心优秀部分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偏颇,又不能因此拒绝吸纳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

传统文化尽管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历经坎坷,有过辉煌荣耀的时期,也有过暗淡转衰的黑夜。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段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面临了空前严峻的挑战,由于有了其他先进的文化体系作为参照,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大胆的反思和猛烈地抨击。鸦片战争以后,在社会历史急剧动荡变革的背景下,文化发展出现了这样的基本趋势,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和演变的代表权威封建文化形态的汉学和宋学走向没落,陷入窘境,资产阶级新文化和新思潮代之而起。新文化向封建主义正统文化举起批判旗帜,所谓新学的特点就是尽力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以及社会学,哲学的新知识,用以批评封建传统意识,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意义。但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生长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且他生吞活剥于西学,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显得软弱无力。经历了这个充满危机与痛苦的过程,人们对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诸多偏激的情绪。那时的全盘西化轮和中国文化本位论的争论正反应了这种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他指出: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限制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区分开来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裂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正是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下,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正确的认识。

首先,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的批判和摒弃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伴随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兴盛和衰败,必然残存着各种各样的封建文化性质的观念形态,以及反映这些观念形态的一切“物化”了的种种事物,我们必须持彻底的批判态度。不可否认,在道德伦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封建主义影响的痕迹几乎随处可见,有些甚至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和现在民主科学的潮流和主流价值观念不相吻合,必须坚决摒弃。

第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我们要善于辩证的筛选,要以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内在依据批判的继承。如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我们要将旧式的忠君,转化为新式的爱国爱乡爱人民,将旧式的以单方面单方面绝对服从为基础的孝道转化成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本质的新“孝道”。建立新式的荣辱观,道德观等。

第三,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并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不为封建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宝贵沉淀。比如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美德,比如诗词歌赋,小说杂文,又比如科技发展,中医中药。这些传统不仅仅伴随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代表着我们民族过去的辉煌,不与近代工业文明相冲突,更将在未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方面,我们尤其应该发扬光大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二是扬善抑恶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

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在当前中华民族团结追求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和彻底重建伦的错误理论和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创造、历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食粮。中国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二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样灿烂的文化会突然间落后于人?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正因如此,我们不但不能对传统文化抛之脑后甚至弃如敝履,相反,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从中继承和发展那些闪光的部分,在其基础上,学习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而这,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

第五篇: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五个统一”视角

贾绘泽 郭华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五个统一”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

第一,中国梦是历史夙愿。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倡导“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孙中山呼吁“振兴中华”。这些思想以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鼓舞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的局限性,这些斗争大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这个梦想逐步接近和变为现实。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1](p1353)

第二,中国梦是美好理想。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为

实现这一理想,根据中国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逐级递进、逐层提升的目标,实现了理想的长远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一目标和理想。党的十八大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p15)

第三,中国梦是现实追求。历史夙愿和美好理想,要依托当今时代和现实实践,反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落实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现实追求上。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3](p103),“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4](p353)毛泽东强调要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5](p136-137)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第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人民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和不自由状态之中。正如康有为所言:“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

[6](p237)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国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2位。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时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存、食品和穿衣问题。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

第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的和归宿。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国家目标是实现国强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

会和谐。中国梦的民族目标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在世界前列,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2012年11月,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语揭示了中国梦的真谛,深刻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幸福追求。

第三,中国梦实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邓小平强调:“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7](p267)

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想,核心要求是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财富,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梦是中国发展和进步、为世界做出贡献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梦的提出更彰显了党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当前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提升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激发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共同推进中国梦进程;另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指向,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和问题,促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其次,中国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验。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中说:“非洲可以

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

[8]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

第三,中国梦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始终自觉关注和深刻反思当代全球性问题,捍卫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人类文明进步。首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p36)其次,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再次,主张和平发展,它把和而不同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它还丰富了人权的内涵,贡献了天人合一等价值、提升了民主理念等。总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所说:“中国的变化,对全人类具有最高的重要性。中国的奋斗是全人类的奋斗。”

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

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

第一,中国梦是现代化的梦。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供不了适宜现代化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崭新起点,并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和良好环境,“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10](p1433)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

[11](p209)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第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遵循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与美国梦不同,也与部分国家把对中国梦的理解集中在民主、人权等上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邓小平指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

[9](p8)

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11](p204)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p122)胡锦涛也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3](p10)。实现中国梦必然使社会主义优势在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中国真正实现。

第三,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梦。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毛泽东提出“使国家复兴”,把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11](p257)把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对接。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把民族复兴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因此,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深厚底蕴存在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之中。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依靠力量,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路径

第一,中国道路是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p9)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使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的关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中国精神是强大动力。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第三,中国力量是依靠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

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4](p1096)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参考文献: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4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9-1.

[9]宋鲁郑.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中国正在迎来自信时代[J].红旗文稿,2013

(3).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10019);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12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绘泽(1977-),男,山西襄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华(1986-),男,山西娄烦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联系方式:山西临汾市贡院街1号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邮编:041004

电话:15003577209邮箱:jiahuize2004@126.com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祖国不会忘记歌曲串词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