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战略分析

2022-07-27

第一篇:企业品牌战略分析

万科集团战略分析报告之企业战略分析

1.万科的横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和后向一体化战略

近年来,万科越来越重视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实上优势互补,双方共同发展。并且万科收购一些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公司,以加强其竞争力。

2005年,万科与中粮集团合作开发广州科学城鹏利项目。宁高宁最擅长的是资本市场,鹏利做地产、酒店也有好多年,但是产品线一直不够明确,而万科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很有经验,在双方的大力合作下,把产品链打造得更好。这两年万科增速非常快,而且有很多兼并。万科分别于2005年3月3日和2006年8月3日,两次与中桥、上海南都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南都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签署系列协议,分别以总额人民币18.58亿元和17.66亿元,收购了南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南都置地有限公司、镇江润桥置业有限公司、镇江润中置业有限公司、苏州南都建屋有限公司的股权。2006年1200万平方米土地待开发项目,60%是兼并来的。2007年,万科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北京瑞赛科技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综合性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同开发房地产项目,双方就此展开战略合作。中航与万科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在资源和专业开发上的不同优势,将为合资公司的良好发展前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万科的后向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他的房型研发上。

1994年11月,万科设立了一个与设计单位密切沟通的平台——万创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1998年,万科成立建筑研究中心。开始集中于消费者的细节需求以及住宅产品本身。 2002年1月,投资4000万元的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大楼落成。2002年3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万科“户户带花园或露台的住宅”设计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标志着万科住宅标准化与产品创新的成功结合。

万科的前向一体化主要体现在自己对房屋进行装修上。

2007年,万科装修房新开工比例达到50%,预计2008年万科装修率将超过80%,2009年,万科原则上将没有毛坯房。“根据权威调查结果,采用工厂化的施工方法,施工失误率可以降低到0.01%(50r),外墙渗漏率水平降低到0.01%,精度偏差以mm计,小于0.1%。同时,工厂化的方式使建造过程和住宅产品更环保.资源利用更合理。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

更重要的是,自2000年起,万科即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进行住宅产业化的研究。其在深圳的工业化生产试验表明,工业化生产将施工时间缩短了一半,而且节约了80%的劳动力并大大缩短了项目的设计规划时间。万科正在为实上住宅产业化而努力。到时,将是推行一体化甚至是完全一体化战略。

2.万科的加强型战略

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被统称为加强型战略,因为它们要求加强努力的程度,以提高企业现有产品的竞争地位。

1) 市场渗透,是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的市场份额。 20年来,强烈的客户意识一直贯穿于万科的发展历程中。

成立之初,万科是日本著名电器品牌索尼的产品代理商,索尼在销售及售后客户服务等环节上做得非常出色,万科亦深受影响。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后,万科便迅速以营销优势打开局面,物业管理也获得了相应的口碑。

在第二个10年里(1992年底到2001年),万科从香港新鸿基地产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获得了不少启示,比如1998年成立的“万客会”,便是仿照前者的客户组织“新地会”成立的。而1997

年和2002年分别被万科定为公司的“客户年”和“客户微笑年”,足见万科一直以来对客户的尊重和关注。

万科是国内第一家聘请第三方机构,每年进行全方位客户满意度调查的住宅企业。2007年,公司在行业内首先推出“冷静期”概念,实行“三天无理由退订”。根据盖洛普公司的调查结果,万科2007年客户满意度提升两个百分点,达到89%。至2007年底,平均每个老客户曾向7.11人推荐过万科楼盘。

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等,万科力争在现有的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系列的创新性服务和措施也确实使得万科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市场渗透的目的。

2)市场开发

指公司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

万科自1988年在深圳以拍卖这种市场化的形式拿到第一块地进入房地产市场以来,就不断开发其市场,从初始的深圳市,到珠三角,到如今的全国,万科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万科已经在深圳、北京、上海、沈阳、武汉、天津、长春、南昌、广州、大连、中山、东莞、鞍山、无锡、苏州、长沙、杭州、佛山、珠海、厦门、镇江、青岛、宁波、福州、南京、成都等近30做大中城市开发了房地产项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高。

万科的总经理郁亮曾表示,中国适合万科进入的城市有50座,其发展空间还很大。万科拓展市场有一个独到的参照:看中国的优秀的年轻人去哪里,万科非常关心高校毕业生去哪里,觉得年轻人去的地方就是有希望的地方,万科就有可能进驻到那里。

万科1988年进入住宅行业,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至2007年末,万科全国市场占有率为2.1%,业务覆盖到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二十九个城市。当年共销售住宅4.8万套,销售套数位居世界前茅,跻身全球最大的住宅企业行列。

3) 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战略是指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和服务而增加产品销售。

2002年5月,国家建设部首次明确提出,2010年左右将在全国推广住宅装修一体化,全面取消毛坯房。目前,包括上海、深圳、南京在内的各大城市对全装修住宅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全装修住宅在国家法规、政策的规定下予以实施、推广。这是中国地产发展史的一次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所有房地产开发商所面临的一次集体考验。国家以具体的法规和政策只是指引了未来中国住宅产业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是为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一个命题。而对于一直领跑中国房地产的万科来说,推出自己的全装修产品,却并非单纯迎合国家政策,顺应行业发展潮流如此简单。万科所要提供的也并非单纯的全装修房源,而是一整套基于全装修住宅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居家方案和解决策略——万科07 “国际家庭居住解决方案”。“国际家庭居住解决方案”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毛坯+精装修”,而是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万科地产运营中的一次“从观念、产品导向、客户细分、公司流程的全面颠覆”,是开创万科成品住宅时代的新起点。

七年历程,万科开创中国成品住宅新时代。在每一次的市场变革当中,万科都会更早的迈出第一步,并且坚定的沿着正确的方向一直向前。这一次也不例外。早在2001年,万科已经开始在尝试走成品住宅之路。万科的价值标准中,企业的社会价值永远高于经营价值。地产行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极大的行业。在当前中国乃至全球资源紧缺的形势下,一次性为客户提供全装修成品生活,可以尽量做到资源节约化,做到尽量减少耗用材料资源。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能够良性循环这样发展之路,才是万科作为企业公民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国际家庭居住解决方案》就是在这样的企业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毛坯房、厨卫简装修到精装修住宅。 从毛坯房时代开始,万科就开始探索更合理,更舒适的居住空间,2001年,万科第一次推出精装修住宅产品,一举在市场上获得极大的成功,被广大消费者所欣赏、认同。万科在成品住宅专家成就之路上开始了第一步尝试。

在多年的精装房开发探索中,万科发现:无论是从毛坯到厨卫简装修,还是到后来的精装修,在成型的房屋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的装修产品,始终无法完美满足家庭居住的需求。成型的房屋,户型及布局给装修和日后的生活带来太多限制,影响了许多居住细节价值的达成。

从精装修住宅,到《全面家居解决方案》,于是,从建筑初期就定制为精装修产品的万科《全面家居解决方案》应运而生,2004年万科成品住宅之路上的标志性里程碑——假日风景U5户型的成功标志着万科的《全面家居解决方案》正式展开。万科第一次将室内布局、装修装饰放在了建筑规划、户型、布局之前,真正的做到了从生活出发,从居住最细致的需求出发,开创万科成品住宅时代。“全面家居解决方案”已经不是“精装修”三个字所能涵盖的。她是从客户需求出发,为客户带来全新家居体验的产品、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一整套策略解决办法。区别与以往的在毛坯基础上做装修房的概念,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从房型设计入手,全面考虑空间的使用功能。 从《全面家居解决方案》,到《国际家庭居住解决方案》。然而万科执着的探索显然不会止步于此,他们将视线放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居住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上:整体社区规划,景观配置,城市及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的物业服务,高端住户对社交、会所的要求,社区精神和文化氛围……只有从整体考量,才能保证每个细节的完美。2007年,继上海万科第一个应用《国际家庭居住解决方案》的项目红郡获得成功之后,苏州万科的本岸、瀚庭和金色家园项目开始实施《国际家庭居住解决方案》,万科07《国际家庭居住解决方案》是基于《全面家居解决方案》基础之上,向成品住宅化迈进的又一次质的提升。万科07《国际家庭居住解决方案》涵盖了规划、建筑、景观、户型空间、装修及物业配套等与居住有关的多个方面内容。即:万科在《全面家居解决方案》基础之上,以居住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反向推导产品的独特角度,联合十余个国际一线战略合作联盟企业,通过八大成品住宅供应流程和品质保障流程,为消费者提供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真正的成品住宅。

至此,万科以超越建筑和空间界限的广阔视野,深入生活居住的每个细致需求,宣告了一个居住新时代的开启。

经过多年努力,万科逐渐确立了在住宅行业的竞争优势:“万科”成为行业第一个全国驰名商标,旗下“四季花城”、“城市花园”、“金色家园”等品牌得到各地消费者的接受和喜爱;公司研发的“情景花园洋房”是中国住宅行业第一个专利产品和第一项发明专利;公司物业服务通过全国首批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创立的万客会是住宅行业的第一个客户关系组织。2007年,万科工厂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位于东莞的住宅产业化基地正式投入运作,并被建设部授牌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上海新里程项目20号、21号两栋工厂化住宅楼已向市场推出。同年,万科新开工住房中装修房的比例达到53.4%,这是公司倡导节能环保、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3. 万科的多元化战略

1)集中多元化战略

定义:增加新的但与原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万科实例:集中多元化其实与在该领域的扩大专业化很相像。万科在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房地产的专业化过程中实际上迈了三大步。第一步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他只做房地产,而不做别的。另外,从产品上看也是混乱的:窗体底端

写字楼、住宅、酒店、工业厂房什么都做。虽然从大专业来说他这也能叫房地产专业化,但是在房地产领域里实际上它是多元化的,不仅什么房子都做,而且什么方式都做,有卖的,有租的,像天津假日酒店,先弄个酒店,弄不成时又改成了住宅甚至办公楼。结果经营的绩效比较差。这个时期是万科在初级阶段的专业化,实际上是在房地产领域里的多元化。

第二个阶段的专业化,是从1998年以后开始的。从那以后,万科把住宅以外的产品都放弃了,把产品进一步集中到住宅开发上,同时在地区上也更加明确,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经过这一阶段六七年的努力,万科迅速成为一个全国最大的住宅公司。从2004年到现在,万科开始加速了,它开始了专业化道路上的第三步,那就是在住宅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精细化、产业化和工业化。再有两年,万科的住宅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就完全能够支撑它更快速的发展,这一专业化的努力,保证了万科在这几年的绩效大幅度地提升,它现在的产业化和精细化的耕耘,足以支撑其大规模的增长。

总的来说,万科地产的集中多元化战略是在提高业务集中度的基础上,调整当前的发展路线,重视地产的主流市场,开拓与地产相关的多元业务。

2)混合式多元化战略

定义:增加新的与原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万科实例:万科公司组建于1984年,最初从事录像机进口贸易,接着“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到1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机械加工、电气工程等13大类。在企业发展方向上,其创始人王石曾提出,把万科建成一个具有信息、交易、投资、融资、制造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商社”。1992年前后,万科通过增资扩股和境外上市筹集到数亿元资金,一方面将业务向全国多个地区、多个领域扩展,另一方面向国内30多家企业参股,多元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达到其历史顶点。

万科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尝试了若干与主导业务无关的类型的多元化业务,曾一度拥有“九大支柱业务”。 万科的每一项业务都是盈利的,一开始主要为了分散经营风险,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多元化业务使万科应接不暇,甚至顾此失彼。所以最后万科选择走专业化道路,放弃之前所发展的多元化道路。

3)横向多元化战略

定义:为现有用户增加新的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实例:万科俱乐部万客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制定各种制度,为会员打造360度尊享权益。除了可以提前收到万科地产最新推出的楼盘资料;可以得到优先安排看房、选房;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万客会举办的各类公众社会活动,享用万客会与合作商家所提供的购物折扣和优惠价格等基本权益外,万客会更致力于不断为会员提升增值服务:如2002年推行的“积分兑付现金计划”,到2007年深圳区域万客会率先推行的“8城共享,积分通用”全新升级计划,再到目前闽南万客会推出的“双倍积分、双倍现金”奖励计划;从业主运动会,到社区嘉年华,再到会员优先开放日等等,这些都是万客会为客户所做的“加法”,提高会员的品质生活。

除俱乐部外,万科还会定期为业主提供高质关怀服务,除房屋保修等基础服务外,更加关注客户的生活感受,提供系列增值服务,带给客户更多的价值增量,持续满足和超越业主的期望。如广州万科优计划的为房子免费维修、组织业主集体出游以及请来专家给孩子进行教育论坛讲座等等。

4.万科的收缩战略和剥离战略

1)收缩:

定义:通过减少成本与资产对企业进行重组,以扭转销售额和盈利的下降

万科实例:房地产的经营品种上,1994年,万科提出以城市中档民居为主,从而改变过去的公寓、别墅、写字楼什么都干的做法,减少了成本与资产,对企业进行重组,确定了起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加了盈利空间和能力。1992年,万科开始了跨地域经营,12家外地分公司遍布大江南北,但后来由于市场以及万科本身出现了很多问题,1997年,万科大举收缩,退回五大重点城市。

2)剥离:

定义:将分公司或组织的一部分售出

实例:万科的“剥离”不可谓不是一大商业创举,更是被当作商业的经典案例被反复研究。 万科的大手笔“剥离”的业务非常的多。

总所周知,万科之前是一个几乎什么都有涉及的一个“大杂烩”公司。后来,经过股东会议的战略调整,重新确定了公司的核心产品,于是,王石便开始了他的大手笔“瘦身”计划。

在他的“瘦身”计划中,出售了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印刷、机加工、电气工程及其他等13大类的业务。

其中,比较轰动的“瘦身”交易有:

1997年协议转让出去的扬声器厂,其生产的电话机喇叭占国内市场的40%,其生产的电话和电视机配件,市场占有率亦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并拥有TCL、康佳这样的大客户。

为了将来做更大加法而眼下在做减法的万科,1996年回师深圳之后的几个大动作之一是卖掉了所属的几家与房地产主业毫无关联的企业。与别人卖企业不同的是,万科的几家企业是在盈利状态下被卖掉的。如果说别人卖企业是"大浪淘沙",万科卖企业可谓"大浪淘金"。比如1997年协议转让出去的扬声器厂,其生产的电话机喇叭占国内市场的40%,其生产的电话和电视机配件,市场占有率亦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并拥有TCL、康佳这样的大客户。

"怡宝蒸馏水",是万科转让出去的另一个产品。"怡宝"的买和卖,完整地体现了万科经营思路的前后变化。这个产品,是万科1991年买进的。当初,"怡宝"是搞碳酸饮料的。在80年代末碳酸饮料市场开始滑坡时,"怡宝"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蒸馏水。当时,深圳和南方市场上卖得最好的饮料是矿泉水,并呈北移之势。但万科判断,矿泉水之后,一定是蒸馏水的天下。便买下了"怡宝"51%的股份。万科买下"怡宝"时,它的产量非常小,只有3000吨,是碳酸饮料的一个副产品。万科买后,第一,卖掉了碳酸饮料生产线;第二,从德国买进了蒸馏水生产设备。3年的时间,万科把"怡宝蒸馏水"培育成了10万吨的产量,是国内最大的蒸馏水生产厂,广东水饮料市场占有率第一。但为适应整个集团发展的长远需要,万科还是把它卖了。

2001年8月29日,万科公告将所持有的72%的万佳股份作价4.5亿元出售给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

通过这两个关键的“收缩”和“剥离”,万科从一个“二流”的企业迅速成长成国内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在国际上也享有美誉。

究其原因,很明显是通过这两个关键的“收缩”和“剥离”,迅速的聚集了大量资金,“收缩”或“剥离”那些难管理、占用资金大盈利能力或利润贡献却不大的业务或旗下企业,确立了以房地产为核心的万科企业。这样以来,就有更多的人力、更加集中精力却管理、发展其核心业务,大大地提高了起竞争力。另外,资金的迅速回笼,使得万科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土地,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基石。

第二篇: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作者简介:黄维(1990.5-),女,重庆人,长春理工大学经管院2013级企业管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与财务管理。

摘要:企业成长路径会随着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模式不断转变、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导致企业经历行业生命周期,从创业期到衰退期的过程。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外部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各方面都会发生改变。本文以华为为实例,对企业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企业;发展阶段;组织结构

Abstract:Firm growth path is as an organization, business has been expanding mode transformation, market environment changing constantly, lead to enterprise through industry life cycle, from start-ups to the process of recession.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enterprises, enterprise strategy, enterprise cultur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will be changed. Taking huawei as an example, detailed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tag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he introduction.

Keywords:Company;Stage of development;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华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创业阶段,时间是从1988年成立到1998年《华为基本法》出版,交换机代理业务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但是,任正非却仍确认华为为:“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第二阶段主要还是在创业阶段,但是相比第一阶段来说,创业阶段更加的成熟,发展更加的迅速,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第二阶段经历了二十年之久,这一阶段时间之久,成果也是很显然的,华为在这一阶段成为为客户提供电信解决方案,并且对,这时的华为谋求长期的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发展,第二阶段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不是像第一阶段那样的重视了,华为希望可持续发展下去,走向更远的地方。第三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估计也将会持续10年之久,“打造整体软实力” 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慢慢地以均衡的姿态、以平静的心态向平和和理性进行发展。本文将从外部环境变化、企业战略、企业文化、领导人逻辑五方面,以华为为实例,对其三个阶段进行对比,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出华为公司发展阶段的不同之处和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1.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的外部环境可以从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几个层面展开,本文主要从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宏观环境a(简称PEST)因素可以概括为四类,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l factors)、经济因素(Economical factors)、社会和文化因素(Social factors)、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这四个因素的英文字母组合起来是PEST,所以宏观环境分析也被称为PEST分析。第一阶段主要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技术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在经济因素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当时电信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还很小,市场很不成熟,因此通信质量难以保证,和顾客的需求相差甚远,并且手机性价比很低,性能不好但是价格很高。消费者的数量也很少,一般用手机的都是政府机关祸水商业人士,一般老百姓基本上用不起。

从政治因素来看,中国数字程控交换机产业取得了发展和突破,这有利于国家发展通信产业,给通信产业带来了大大的信心。国家始终提倡爱国主义,从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有利于国产手机的发展。

从技术因素来看,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在技术周期上相差不大,两个市场的重合,这为中国通信业的发展带来了增速。领导者注重技术的研发,行业领导地位被一些跨国高速所占据,比如有爱立信、诺基亚、思科、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

第二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华为也开始进行转型,加入了国际的队伍,从事出口业务,实行国际战略,因此,华为公司的外部环境变化和第一阶段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刚刚进入国际市场,会给华为带来很大的挑战,比如,对国际市场的不熟悉,使得企业亏损;过高的关税,使得企业利润下降;国际市场的一些竞争对手的产品也会使华为产品销售受阻。

第三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预计也会持续10年,该阶段的任务是“打造整体软实力” ,慢慢地以均衡的姿态、以平静的心态向平和和理性靠近。作为一个大型国营企业,在产业上和全球化的发展,华为应该怎样的持续的发展呢。就从政治因素来看,首先,国家大力支持电子产业的发展,并且对其很重视,国家在税收上对私营企业也是有优惠的。其次,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视和关怀华为的发展。推崇华为走向世界,走出国门。

2.企业战略

在第一阶段里,从技术上来说,华为实行的策略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技术紧跟策略 。华为于1996年,引进的产品包括集成产品开发(IPD)和集成供应链 管理(ISC)。这些产品促进着企业高速实现模仿式的发展,跨国公司的产品一旦研发生产了,华为公司就紧跟其后,进行模仿,进行研发生产。在面对市场竞争对手上,华为实行的是破坏型战略。打破这种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在进入电信行业之前,华为采取的战略是聚焦战略,全身心的投入到C&C08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上,如果产品开发一旦成功,就会与国内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这样,企业在电信行业就能稳步快速的发展。华为在和跨国公司竞争过程中,华为采用的竞争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华为采取这种战略,这与董事长任正非是军人出身有很大的关系,领导者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他做的决定。也正因为这一风格,成就了不一样的华为。

在第二阶段里,企业发展从电信设备商阶段到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阶段发展进行转变,企业战略也随之转型了,从以竞争为基准的战略生存观转化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发展观。华为很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所以华为生产的产品更加符合市场的发展。华为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根据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生产因地制宜的产品。逐步建立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建立解决方案的办法,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提升宽带竞争力和降低总成本,实现商业总体的成功。

企业在第三阶段里确认了企业的未来战略规划,主要有在电信行业立足,在相关行业实现横向多元化的发展(物联网的要求是超越人口,发展人物通讯;云计算的要求是超越管道,延伸网络价值;三网融合的要求是超越行业,发展融合产业);横向多元化可以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手段来实现,兼并或是收购后,企业之间的整合是相当的重要的,余姚调整好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并且收购可以使得企业竞争力得以加强,在融资市场上可以得到更多的融资,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还可以利用盈余资金,这在税收上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

随着企业的不断成熟,组织结构也随之完善和改进,适应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

3.企业文化

一阶段里,一整套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和流程就成功的被华为建立起来了,这就使得华为在竞争市场上快速的发展和前进。“狼性文化”是总裁任正非早年提出来的,一直赞同和提倡敏锐、好斗、奋不顾身、团队精神。在企业里边,任正非一直提倡用军事化的“铁腕”,来整治企业的发展,这包括超强的劳动强度、严格的管理制度、残酷的内部优胜劣汰等。华为的狼性文化体现了很多重要的企业特征,比如“灵敏的嗅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好胜精神、团队整体的协作精神”,有利于华为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其严谨的有序性和高效率。华为要求人员保持对市场发展和客户需要的高度敏感性,重点关注市场和客户,市场一旦发生变化企业就应该跟上脚步,适应市场的变化,有时还应提前预知市场的变化,提前做出去决策,这里说的人员包括团队中的所以员工。

二阶段里,华为公司等级此次明显,上下级传递受阻,沟通很少,所以企业就只能通过各种组织调整和召开会议来解决出现的问题或是将要出现的问题。公司领导层深刻体会到,管理变革的阻碍正是华为过去赖以成功的企业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而导致的。在2000年, 著名的“灰色理论”在这时被公司领导层提出了,也就是在适度灵活和坚持原则中处理企业中的各种问题。在2002年初封闭培训了高级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是总监级以上的领导者,封闭培训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被邀请来讲授东方文化、哲学思想、新教伦理以及资本主义精神等西方哲学思想。通过学者的讲授,希望提高公司领导层的视野,让他们的视野得以开阔,思想模式得以从新培养,是的领导者更加适应公司的发展,成为独特的企业领导风范。公司领导层比较重视东方智慧,这突然重要,但是如果要实现华为的国际化,就必须以“道术合一”,“东西结合”;华为应该超越自己,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制度上来,这才是企业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企业文化与制度的结合过程,是需要人的参与的。华为运用很多好的手段, 来提高员工职业化水平的发展,如任职资格制度、5级双通道职业发展路线等。最终,一个方向上的两条线就可以得到建立成功,既是华为员工职业化与管理变革的一个方向的以建立。

三阶段里,华为的企业文化形成重视客户、积极乐观、自我批判、团队协作、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

4.领导人逻辑

华为早期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与创始人任正非息息相关。市场竞争战略里的聚焦战略,任正非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农村包围城市”存在关联。任正非曾经是一名军人,他的军人经历使得华为成为了狼性文化和军事化管理文化。

在第二阶段,任正非到美国考察。到了贝尔实验室和IBM,认识到 “土八路”和“正规军”的差距,即管理上的差距。华为请来IBM的管理咨询师,运用了IBM的管理模式。文化上的改良, 任正非个人对哲学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实践,从而写了《华为基本法》,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关联。还有,任正非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战略的转变也是存在着关联性。

在第三阶段,任正非本人早年的经历注重重视客户、积极乐观、自我批判、团队协作、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任正非出身贫寒,求学艰苦,曾是军人。所以懂得艰苦奋斗和开放进取的重要。这些价值观正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对企业非常有利,任正非对哲学以及毛泽东思想都很有研究。知道如何发动人,团结人。懂得自我批判,逐步的自我改善,推动着华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也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并且这一变化是有必要的,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的市场上立足,取得竞争优势。保守的企业是不能在这个竞争的大环境下取得成功的。华为的成功,就是因为它跟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变得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丹,刘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4).

[2]任正非. 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深圳:经济出版社,2011(3).

[3]张奇. 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J]. 建设科技, 2005,(Z1) .

第三篇:华为企业文化及企业战略分析

摘要:企业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和重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成功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运行机制、企业发展动力的关键性。分析华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探究其成功之处,对于我国本土企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华为成立于1988年,从事通信行业,赶上了有利的天时——通信产业正处于开始替代PC产业,成为全球经济新的龙头产业的阶段,华为面临的市场环境(地利)是一方面中国通信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已占据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如朗讯,爱立信,西门子,都是实力异常强大的跨国公司。华为的老板任正非,是如何领导这么一个无人知道的小民营企业,来打败这些国际巨头,占领中国市场的呢?在华为的成长历史中,任正非用了哪些主要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华为?这此管理的方法有哪些好处?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关键词:华为;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剖析;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华为的企业家以其特有的远见卓识,从华为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意精心培育华为企业文化,并自觉地将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注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犹如土壤与庄稼的关系,正如任总提出的:“文化是为华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土壤,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松,管理是种庄稼,其使命是多打粮食”。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与管理的关系,进一步运用文化来构建华为管理机制,以此推动华为管理的改进与提高,使华为文化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生生不息,是华为二次创业迫切需要回答与解决的问题。

一、华为公司企业文化的表述

从1996年初开始,华为开展了“华为基本法”的起草活动。“华为基本法”总结、提升了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确定华为二次创业的观念、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构筑公司未来发展的宏伟架构。

华为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为它的“核心价值观”。华为公司的《基本法》明确阐明了其核心价值观——追求:我们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员工: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我们公司最大的财富。新生知识、新生人格、新生

个性,坚持团队协作的集体奋斗和决不迁就有功但落后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技术: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系列,用我们卓越的技术和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利益:我们主张在顾客、员工和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并力图使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和合作者满意。社会责任:我们以产业报国,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华为基本法》 成为了中国企业界的一道风景,对华为企业能力的形成、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一) 狼性文化的构建

19年来,华为取得的业绩是骄人的,在中国企业史上可谓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例子。华为需要依赖一种精神把这样的一个巨大而高素质的团队团结起来,而且使企业充满活力。华为找到的因素就是团队精神——狼性。

华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互助。华为非常崇尚“狼”,而狼有三种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觉;其二,反应敏捷;其三,发现猎物集体攻击。华为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

华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现代社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问题留给了企业,企业只有解决好了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华为对狼性的执着是外人难以理解的。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是华为狼性的体现。在华为,对这种狼性的训练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向低调的华为时时刻刻把内部员工的神经绷紧。从《华为的冬天》到《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无不流露出华为的忧患意识,而对未来的担忧就要求团队团结,不能丢失狼性。华为人认为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袄。

华为的管理模式是矩阵式管理模式,矩阵式管理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通过互助网络,任何问题都能做出迅速的反应。不然就会暴露出矩阵式管理最大的弱点: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而华为销售人员在相互配合方面效率之高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因为华为从签合同到实际供货只要四天的时间。

华为接待客户的能力更是让一家国际知名的日本电子企业领袖在参观华为后震惊,认为华为的接待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华为的客户关系在华为被总结为“一五一工程”,即:一支队伍、五个手段、一个资料库,其中五个手段是“参观公司、参观样板店、现场会、技术交流、管理和经营研究”。对客户的服务在华为是一个系统,华为几乎所有部门都会参与进来,假设没有团队精神不可想象一个完整的客户服务流程能够顺利完成。

狼性是华为营销团队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很抽象的,而且也是很容易扭曲的,这就需要有一种保障机制,使得狼性既可以正本清源地保留,这种保障机制就是华为的企业文化。

在中国,企业文化被各家企业说烂了,但是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和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企业并不多,而华为就是其中之一。企业文化在华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华为的企业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华为的企业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实。企业文化在华为不单单是口号,而且是实际的行动。

(二)华为文化构建华为机制

华为文化就像企业的"魂",推动着华为管理改进与提高。

管理制度和规范是在华为文化中酝酿而成的,任何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脱离华为的文化背景。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可能照搬其它企业制度。制定华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必须从实际出发,反映自身文化特色和业务特点,才能为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因为华为文化是华为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华为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也应该是华为文化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符合华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并可再次通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东西用条文的形式加以固定化,通过试行反复证明,并在员工中达成共识后,经过正式签发和颁布,为员工共同遵守。实际上只有与华为人的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才能与华为的实际相符合,才具有执行力。目前,华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已摆脱了生搬硬套的形而上学管理模式,走上了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借鉴成功企业先进经验来酝酿和构建具有华为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规范的道路。《华为公司基本法》的起草、讨论以及将要采取的定稿方式,无不反映了华为企业家管理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市场部干部集体辞职,表明华为公司干部任用制度从华为文化中走向成熟。

二、华为企业成功与它的管理模式

华为是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它所走过的路正在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经典教材。华为的逆市增长,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必然性在于,它在管理方法、营销策略、战略谋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企业文化、研发策略有特别的成功基因,拥有了这些基因与武器,华为自然能够披荆斩棘,成为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

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因为它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更因为华为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

西方人崇尚法治,而东方人则倾向于人治。华为的管理,始终是中西方管理理念的碰撞和结合。从流程和财务制度这些最标准化甚至不需质疑的“硬件”开始,从制度管理到运营管理逐步“西化”,潜移默化地推动“软件”的国际化。诞生于1995年的《华为之歌》唱道:“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吸取日本的优良管理,像德国人那样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华为最终决定向美国学习管理。

华为同IBM、Hay Group、PwC和FhG等世界一流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在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引进业界最佳实践,建立了基于IT的管理体系。任正非表示:“在管理上,我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主张不断地进步。”“我们要的是变革而不是革命,我们的变革是退一步进两步。”“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是任正非一个著名的管理改革理论。

华为的管理优化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关键是其领袖任正非对管理的重视,尽管许多人更愿意为他贴上毛式风格的标签。在任正非心里,只要有利于实现“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的光荣与梦想,一切的改变和改革都是必要和必须的。任正非强势地推动了这一切。“上述这些管理的方法论是看似无生命实则有生命的东西。它的无生命体现在管理者会离开,会死亡,而管理体系会代代相传;它的有生命则在于随着我们一代一代奋斗者生命的终结,管理体系会一代一代越来越成熟,因为每一代管理者都在给我们的体系添砖加瓦。”

任正非表示:“管理就像长江一样,我们修好堤坝,让水在里面自由流,管它晚上流,白天流。晚上我睡觉,但水还自动流。水流到海里面,蒸发成空气,雪落在喜马拉雅山,又化成水,流到长江,长江又流到海,海水又蒸发。这样循环搞多了以后,它就忘了一个还在岸上喊‘逝者如斯夫’的人,一个‘圣者’。它忘

了这个‘圣者’,只管自己流。这个‘圣者’是谁?就是企业家。”

“企业家在这个企业没有太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个企业最有生命的时候。所以当企业家还具有很高威望,大家都很崇敬他的时候,就是企业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时候。所以我们认为华为的宏观商业模式,就是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同时,牢记客户永远是企业之魂。”

三、《华为基本法》的形成

《华为基本法》是对华为创业期文化的提炼与总结,产生于特殊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特殊的发展阶段,其出身必然带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作为指导企业基业长青的宪章作用还是不够的。其主创人员,“和君四君子”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评价说:“《华为基本法》对华为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效果可能远没有她给华为创造的品牌效应和对中国其他企业带来的启迪价值大。”

细阅之下就会发现,其中不少条款带着浓厚的危机意识、攻击意识以及扩张欲望,有明显“狼性”特色和功利倾向。面列举的是《华为基本法》中的一些有这种特色的条款。

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我们是用转化为资本这种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积贡献得到体现和报偿;利用股权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和保持对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可持续成长。

我们的经营模式是,抓住机遇,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比的领先优势,通过大规模的席卷式的市场营销,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充分获取“机会窗”的超额利润。

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市场地位是市场营销的核心目标。我们不满足于总体销售额的增长,我们必须清楚公司的每一种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是多大,应该达到多大。

决策的依据是公司的宗旨、目标和基本政策;决策的原则是,从贤不从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要造成一种环境,让不同意见存在和发表。一经形成决议,就要实行权威管理。

《华为基本法》使得华为原有的“狼性”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倡导高度进攻性的文化依然推动华为的事业不断壮大。然而,个性突出的《华为基本法》却无法为华为成为跨国大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一方面由于《基本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华为的人员规模,销售额更加庞大,“华为由于短暂的成功,员工暂时的待遇比较高,就滋生了许多明哲保身的干部。他们事事请示,僵化教条地执行领导的讲话,生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任正非语);另一方面华为开始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试图成为一家国际化公司,所以任正非急于找到能够帮助华为提升管理能力,培养管理人才的办法。

四、结束语

我们要重视华为人与准华为人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要加强华为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把是否认同华为文化,看成是判别准华为人是否转化为真正华为人的尺度和标准。总之,管理者要抓文化建设,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创建和管理文化,并提高自身驾驶企业文化的能力。

企业犹如明星,其命运随着潮流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但华为似乎可以算是一个例外,在每一个浪尖谷底,它总是坦然以对,走着自己的路,并最终开辟出一条通往世界的扩张之路。

参考文献 (小三号,黑体)

[1] 定雄武.企业文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正道. 华为的企业战略.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08-14.

[3] 韩成栋.文化之困[J].知识经济,2003-10-13.

[4]http://tech.ifeng.com/telecom/special/huaweifeichangdao/detail_2010_10/27/2918641_2.shtml

第四篇:企业竞争战略案例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竞争战略案例分析 腾讯QQ的竞争战略

一、案例背景 腾讯公司以下简称“腾讯”于1998年11月在深圳成立,是中国最早也 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开发商。1999年2月, 腾讯正式推出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并于2004年6月 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号700。 成立12年以来,腾讯一直以追求卓越的技术为导向,始终处于稳健、 高速发展的状态。QQ超过5.490亿截至2006年6月30日注册账户的 庞大受众群体现了腾讯对强负载大流量网络应用和各类即时通信应用 的技术实力。 腾讯已经初步完成了面向在线生活产业模式的业务布局,构建了 QQ、QQ.com、QQ游戏以及拍拍网这四大网络平台,分别形成了 规模巨大的网络社区。 在满足用户信息传递与知识获取的需求方面,已有QQ.com门户、 QQ即时通信工具以及年初收购的Foxmail电子邮件;在满足用户群 体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方面,腾讯推出的个人博客Q-Zone与访问量极 大的论坛、聊天室、QQ群相互协同;在满足用户个性展示和娱乐服 务方面,腾讯拥有非常成功的虚拟形象产品QQshow、QQpet宠物 和QQGame游戏QQMusic/Radio/LiveTV音乐/电台/电视直播产 品,另外对手机用户提供彩铃、彩信等无线增值业务;在满足用户 的交易需求方面,腾讯专门为腾讯用户设计开发的c2c电子商务平台 拍拍网已经上线,并和整个社区平台无缝整合。 目前,腾讯正逐步实现“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的远景目标。 腾讯发展过程如图4-1所示。图4-1 腾讯发展简图

二、案例聚焦 1. 系列产品的开发 在技术上,腾讯是个追随者,但是ICQ并没有任何商业模式可供腾讯参 考。 在OICQ上做广告赚钱是腾讯想出来的第一个办法。腾讯是世界上第一个 在ICQ上做广告的。 与运营商共同运营,是腾讯的第二个办法。腾讯是第一家有胆量提出要和 电信运营商共同运营的.com。共同运营的意思就是分钱。现在,中国移 动梦网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几乎被移动QQ独占,移动和联通为腾讯代收 的信息费自然也就成为腾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品牌衍生物的代理权出让,是腾讯的第三个主意。目前,腾讯通过与广州 东利行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以QQ形象为主体的服饰、动漫产 品。QQ正在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卡通品牌,并逐步向科技领域延伸。QQ软 件、形象已经进入到PC、DVD、移动硬盘和摄像头等终端产品。 目前,手机、家电的利润非常微薄,不论是国外厂商还是国内厂商都希望 能够在增值服务上有独特的表现,纷纷上门来要和腾讯合作。而这些PC 之外的终端延伸,也正是腾讯梦寐以求的新战场。 2.“利润因子”的管理 在利润乘数化竞争战略下,企业要清楚自身利润因子的优势。 1准确的市场定位 在QQ聊天的用户中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对时尚产品的购买能力极强。于 是,腾讯和东利行提出“Q人类Q生活”的卡通时尚生活概念,把衍生产品 消费群定位在14~26岁青少年。随后,相继开发出精品玩具系列、手表 系列、服饰系列和包袋系列等10大类106个系列,约1000种带QQ标志的 产品。2001年10月,第一家“Q-Gen”专卖店在广州最繁华的北京路步行 街开业,受到Q迷的大力追捧,每天营业额达到10万元,迅速超过了同一 条街的原有“铺王”佐丹奴专卖店。短短数月,100多家“Q-Gen”专卖店已 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由于有强大品牌做后盾,部分QQ商品的毛利率已达 到50以上,而且还有相当不菲的连锁加盟费收入。这就是巨大的利润乘 数效应。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QQ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通信工具软 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QQ族背着企鹅背包,穿着QQ服 装,床头摆着QQ相架,床上放着QQ靠枕…… 2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QQ能有这么大的利润乘数效应,为什么腾讯公司不 自己发展呢?道理其实很简单。首先,腾讯公司对于玩具这样的行业并不 熟悉,与东利行的合作可以使他们规避跨行业的风险;其次,腾讯主要的 收入来源并不是QQ形象授权,但授权的意义重大,能利用线下的资源更 好地推动QQ品牌的发展;第三,与专业化的公司和团队合作经营,不仅 可以降低风险,而且能使合作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集团效应。基于 上述三个理由,腾讯公司选择了品牌外包。 东利行曾代理生产过“Kitty”猫和美国迪斯尼

公司的产品,在产品开发和销 售上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而这些产品在其内涵上与企鹅QQ是有 相通之处的。因此,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一个网络上的品牌成功 地引到网下,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时尚品牌消费文化。 3不断创造新的利润乘数 这就是利用强势品牌的创新战略的第四步,也是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最重 要的一步:品牌延伸。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做法,腾讯所采用的就是利用 文化进行品牌延伸。腾讯和东利行早已经达成一致,那就是要把QQ打造 成中国本土的第一卡通品牌。 OICQ本身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它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是更加强调 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它抓住了人内心的一个底线,是一种开 放式的、友好的、渴望沟通的生活方式。在QQ的品牌中同样也贯穿着 这样的理念,QQ产品的开发也围绕着QQ品牌特色,迎合了年轻人沟通 的需求。QQ很多的产品已成为年轻人或者男女朋友互赠的礼品,成为 传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个载体。Q文化是随着社会的、网络的发展逐 步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它是客观存在的。对东利行来说,就是要借助 QQ庞大而忠实的用户基础,通过“Q-GEN”的产品,包括将来东利行计 划要做的音乐、咖啡屋,给消费者营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形 态。东利行投入巨资拓展Q-GEN动漫空间,给Q-GEN注入生命和活 力,最大限度地提升QQ品牌价值。结合音乐、卡通、漫画和实体的产 品多种流行元素,希望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卡通品牌。作为时尚元素的卡 通,在中国远没有被充分利用,Q-GEN要去迎合的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而不是简单地对QQ知名度的一次性利用。所以腾讯和东利行并没有计 划只将顾客定位在QQ族上,他们要把Q-GEN做成属于所有年轻人的卡 通。一方面,给QQ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利用QQ衍生物拓展 QQ的外延。腾讯和东利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将一个网络软件品牌打造 成一个强势的时尚消费品牌,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4细节决定成败 现在,腾讯当时难以望其项背的对手大多已经不复存在,专业经营ICQ的 只剩下腾讯一家,新浪、网易、搜狐和雅虎等很多公司瓜分腾讯剩余的5 的市场。至于胜利是怎么得来的,说出来的却都是一些非常细微的理由。 例如:腾讯为用户设计了性格各异的彩色头像,在线时是彩色的、会动, 而下线时就变成灰色;腾讯把用户的好友资料存放在服务器上,无论用户 换了什么机器,都可以轻松找到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换了机器,就无法找 到自己的朋友。这些细枝末节就像生活的本质:细微、平淡却需要精心呵 护。

三、案例评析 1. 让利润放大N倍 利润乘数化战略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利器,关键在于如何对所选择的形象 或概念的商业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对于拥有强势消费娱乐品牌的腾讯来 说,QQ仔已经不仅是一个虚拟的卡通形象,而是企业竞争的利润源泉。 企业长期投入打造了这个品牌,千万Q迷认同了这个品牌,企业可以用不 同的形式从这个品牌形象上重复不断地收获利润。 2.模仿创造“利润因子” 目前,腾讯在即时通信领域已经形成了垄断优势。由于用户的群聚效应 以及QQ强大的功能,微软MSN短期内要撼动腾讯的霸权地位有很大难 度。在与同业竞争对手的较量中,腾讯模仿竞争对手推出的各种取得成 功的新功能,凭借其海量用户,即使缺乏创新,也能使竞争对手没有多 少生存机会。 现在,腾讯将模仿竞争策略运用于整个互联网:把其他互联网企业已经 成熟的盈利模式集成到QQ里。目前为止,腾讯在棋牌休闲游戏、门户网 站、电子竞技平台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增强公司盈利能力的基础 上,这些扩张也使QQ功能更为强大,巩固了腾讯的垄断地位。 超越联众是腾讯模仿竞争战略显示巨大威力的典型案例。 除了QQ游戏,2004年腾讯在门户网站、电子竞技平台上也取得了巨大成 功,而这一切所依靠的无非是两点:一是QQ庞大的用户群,二是模仿竞 争对手。 事实上,“眼球经济”仍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虽然众多互联网公司 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开发了新的应用,但是,能维持盈利的相当一部分公 司是依靠其先行者优势所聚集的人气以及依靠这些人气所形成的网络效 应使用的人越多,其提供的价值越大。 然而,这些新应用一旦开发出来并得到认可,本身并不存在不能复制的技 术门槛。于是,腾讯进入这些领域,依靠它已形成的用户资源,在人气聚 集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而这些业务的具体功能实现又不存在太大的难 度,因此,越来越庞大的用户群与新应用相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网络效 应,从而很快形成了挑战原有龙头的实力。 依靠这种模式,腾讯在互联网上大肆扩张。其进军新业务应该满足的必要 条件是:该业务本身技术门槛较低,它提供的功能与应用易于被复制,人 气与网络效应成为在该业务上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腾讯依靠模 仿竞争策略,不断地给QQ增加新的功能或应用,这使QQ成为外沿广阔的 一个庞大的即时通信工具,使竞争对手的超越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想打破 腾讯这种不断加强的循环,必须要做的就是削弱其在即时通信市场的垄断 地位。 对腾讯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调整盈利模式。现在,其主要收入来自于短 信业务。据统计,腾讯公司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百分比 从2002年的75.6降至2003年的63.6,而2004年前三季度该比例又进一 步下降至57.0。事实上,新业务将为公司贡献快速增长的利润,如果没 有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腾讯依靠在即时通信的垄断地位,以模仿竞争超 越互联网的战略将使公司在新业务上的利润快速增长不断持续下去。 3. 结论 当今商业领域中的首要问题就是赢利,腾讯凭借其利润乘数化的竞 争模式在短短的六年间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即使是在竞 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重重挑战之下,腾讯也以守为攻,不断进入 新的业务领域:在棋牌休闲游戏业务方面,腾讯用了一年的时间, 超越了在该项业务上专心做了六年的联众;在门户网站业务方面, 腾讯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已跃至国内第四;进入电子 竞技平台不到一年,腾讯迫使原来的“领头羊”浩方不得不投靠盛大 网络。腾讯之所以能够在多个业务领域中获得短期的成功,其根基 是高达数亿规模的QQ用户。毫不起眼的企鹅Q仔,竟然成为腾讯全 面拓展新业务的利器。 案例讨论题1.腾讯的利润乘数化竞争战略是什么?为什么采取 这样的战略?有无其他的适用战略,为什么?

2.竞争对手有无可能效法腾讯的利润乘数化战略? 若有,腾讯应如何应对?3. 你认为腾讯的利润乘数化竞争战略存在什么问 题?为什么?如何解决?

第五篇:家族企业的财务战略分析

为什么有的家族企业能长盛不衰,而有的却只能勉强维持甚至是昙花一现?其中的缘由不一而足,但是,成功的家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普遍格外注重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策略实施。

千辛万苦创业

从小家境窘迫的胡江龙21岁时被安排到一家重庆军工制药厂,当了一名锅炉工。由于他好学肯钻研,几年的时间就先后自学完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大学课程,并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尖子。

1995年5月,由于觉得在厂里不受重视,胡江龙从原工厂辞职,应聘到一家乡镇企业任技术副厂长。他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不久便开发出一项新产品,并很快占领了重庆市同类产品80%的市场份额。这次成功,使胡江龙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机会终于来了,1997年,胡江龙得到一个消息,一个边远县想将1个小化工厂承包或租赁出去。听到消息后,胡江龙马上到这个厂进行了外查内调,他发现虽然这里海拔较高是山区,但是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而且交通也算便利,从这里到重庆市北碚区和沙坪坝区的时间差不多,很适合办化工企业。经过反复谈判,终于签订了5年的承包合同。

胡江龙接手后,他劝说弟弟、大妹和几个堂弟与他一起创业,并且承诺让他们都在工厂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一激励机制使得他们一家人抱成了团,一起艰苦创业。为了筹措创业资金,胡江龙以个人借款的名义找朋友筹了3万元,他决定专门生产化学试剂。多年做化工的经验告诉他,化学试剂生产批量小,操作条件又极其恶劣,一般的国营化工企业都不屑于生产这种产品。可是这种产品却有一定的市场,不论是

医院、制药厂,还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都离不了它。事实也证明,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很快订单就像雪花一样飞来,小厂初露生机。

仅1年的时间,胡江龙的厂子销售收入就达到60多万元。为了赚更多的钱,胡江龙将钱全部投入扩大再生产中,到2002年承包期满时,他已经赚回了两个化工厂。当地政府看到胡江龙如此有能耐,很快就放心地与他续签了承包合同。

此时胡江龙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资金,他决定开发新产品。同时胡江龙敏感地意识到,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新兴的一项热门产业。他决定把发展方向定位在废物的再利用上。

通过调查,胡江龙发现,重庆辉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丁胺卡拉霉素药品时,有道工艺要有DCC。DCC用后变成DCU,如果排到环境中,将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当时,辉中药业公司生产所用的DCC是从日本进口的,一吨的进口价达39万元。摸索了半年,胡江龙研究成功了从DCU中提炼DCC的技术。为了实验成功,胡江龙先后改造设备十多次,花了很多心血。胡江龙把他的产品价格定为28万元/吨,比日本原装进口整整便宜8万元,目的是为了以价格优势帮助企业迅速打开新市场。

正是这项技术,使得胡江龙的化工厂迅速腾飞。2000年时销售收入已达到了3000万元,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个人资产超过3000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翁。

兄弟“叛变”导致破产

此时,胡江龙的妹妹担任厂里的会计,几个堂弟分别在厂里担任生产技术关键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技术人员,是生产的关键性人物。亲弟弟胡江国也在厂里任办公室主任之职。

然而,就在胡江龙准备谋求更大发展的时候,让他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

2003年的一个深夜,一向与胡江龙合作得很好的辉中药业公司突然打来电话,称从下月开始,他们公司将终止向胡江龙提供原料,也不再需要他的产品了。

听了这个电话,胡江龙一下子愣住了。辉中药业公司是他最主要的客户,业务量几乎占到了整个化工厂的80%,现在他们突然变卦,不就等于是将他的化工厂逼上绝路吗?经过

调查,胡江龙发现原来辉中公司近年来经济效益不佳,眼看胡江龙从他们手里大把大把地赚钱,他们决定抛弃胡江龙,自己办一个生产厂,目前办厂的一切手续都已经办下来了。

这下胡江龙慌了,他立即跑到车间,想找几个主管商量应付办法。谁知,厂里的技术科长、化验科长,两个堂弟、自己的亲弟弟胡江国,竟一齐神秘地失踪了。

原来,早在几个月前,为获得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资料,辉中公司决定挖胡江龙墙脚。他们首先游说胡江国,给他许下了非常迷人的诺言:只要他能介绍化工厂的人员到辉中公司,来一个就奖励1500元;并让他担任副厂长的职务,每月工资增加到5500元,而且承诺给出更多的分红奖励。

尽管辉中公司开出的薪水只比胡江龙高出500元,但胡江国还是动心了。他想:自己和哥哥年龄相仿,起点差不多,凭什么哥哥可以做千万富翁,而自己却靠看他的脸色拿点钱?况且这么多年来,胡江龙一直不断地将赚到的钱投入扩大再生产,原本承诺的股份分红一拖再拖,胡江国觉得所谓的股份不过是说出来哄着他干活而已,于是,他很爽快地接受了辉中公司的“邀请”。他还趁胡江龙不在厂里的时候,从哥哥的办公桌里将全部生产技术资料偷了出来,复印后提供给辉中公司。此外,胡江国还私下拉拢了厂里的几个主要技术骨干, 说服他们一起投奔辉中公司。

这个变故对胡江龙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主要技术工人的集体叛逃,致使他不得不将厂子停产3个月。但是这一停产,又直接影响了对其他客户的供货,被客户们告上法庭。在短短3个月里,胡江龙一连输了七八场经济官司,赔偿了很大一笔钱。

更让胡江龙始料不及的是,等他处理完一身的官司,找到了新的原料供应商,并培养出新的技术骨干,准备再次崛起的时候,突然发现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竟如雨后春笋,一下就冒出了20多家。于是他决定改革

化工厂的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企图以低廉的售价重新占领市场。

由于他先后投入巨资不断地改革生产流程,为了打价格战,产品生产出来又将利润压到了最低,使工厂财务日趋恶化,尽管他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还是回天无力,胡江龙耗光了以前的所有积蓄。

2005年10月,已经3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工人们,哄抢了厂里一切值钱的东西。胡江龙只好宣布破产。

·财务分析· 家族企业的财务战略

为什么有的家族企业能长盛不衰,而有的却只能勉强维持甚至是昙花一现?其中的缘由不一而足,但是,成功的家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普遍格外注重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策略实施。以下的几种措施值得借鉴:

一、注重“净现金流”的增长,而不仅仅是业务量的增长。沃伦·巴菲特在进行投资选择和评估时惟一重视的指标就是现金流,而不是销售额的增长。销售额的增长当然可以带来长期的业务增值,但是只有现金流增长,公司才有财力支付股东红利,才能保证股东权益增长。在测量现金流时,成功的家族企业使用的指标是“净现金流”,即销售额减去投资和红利,有“净现金流”才能保证企业在开拓新业务、多元化发展甚至是股份赎回等方面在财务上得到充分的支持。

二、保证股份适当的流动性。在私人公司中,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股票的价值可能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快速升值,但是股票持有者却很难认识到这点。因为,他所持有的股份是不流通的,他很难立刻找到合适的买家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所以,对股份价值的评估成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也导致了股东们对股票价值意见不统一,并由此引

发冲突。如果股份一点都不能流通,股东就会有被套住的感觉,他们会要求更多的分红,但是太多的现金分红又消耗了业务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这反过来损害了公司股份的长期价值。

一个解决的方案是:制订一些规则,能够保证股东可以向公司或其他有意向的家族成员出售部分股份,以此来促使参与公司管理和不参与公司管理的股东都更注重长期股东价值的增长。通常情况下,当设置了这样的条款后,很少有股东愿意出售他所持有的股份。

三、建立透明的薪酬福利体系。股东们对公司管理的介入程度是不同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但是这种信任是不牢靠的,不参与公司管理的股东很容易怀疑管理层的股东是不是为自己攫取了过多的利益。当管理层的股东享有了以公司名义支付的过多好处如高级轿车、豪华住宅,管理层之外的股东们就会觉得恼火。所以,家族企业给予外部经理公平合理的报酬,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采用和公众公司一样的会计准则。当一个私人公司决定转变成公众公司时,它通常会很吃惊地发现为了符合公众公司的标准,它的财务制度不得不做出许多调整。很明显,两套财务制度同时存在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审计和内部会计控制能够使公司得到股东更多的信任,同时也为制订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以,聘请专业的遵守通用会计准则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是明智的举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建立一支队伍下一篇:全域旅游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