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022-08-19

第一篇: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教案

《民族大团结》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 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第四套人民币票样

提出问题:你认识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教师补充: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第四套人民币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纸币和1角硬币在市场上流通。 展示学习目标:

1. 熟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 认识我国建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温故知新

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汉代:西域都护

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 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教师补充: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条粗线明确,线索清晰,不难把握。但本课中“民族区域自治”和“共同繁荣发展”均涉及多个政治事件,有的甚至涉及政治文件,因此,需要老师用图示方法标注出来,以方便学生记忆。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不仅要督促学生记忆,也要在课上让同学们加深理解。

第二篇: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练习题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练习题

1,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干部中近八成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人大代表中分别约占88.4%、92.6%、和99%.这体现了我国(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C少数民族享有比汉族更多的权利

D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那么,其作用包括(

) ①有利于祖国统一

②有利于民族平等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地区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全区前列。这得益于(

)

①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②完成了民主改革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

⑤发挥地区优势

A①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

4,我国制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依据(

)

A别国的历史经验

B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C我国地域辽阔的特点

D56个民族矛盾突出

5,当今我国之所以能出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局面,主要得益于(

)

A民主改革

B民族区域自治

C土地改革

D西部大开发

6,下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的场景。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外,我国的省级民族自治区还有(

)

A5个

B2个

C3个

D4个

7,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 A民族平等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8,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策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9,2011年春晚有一幅对联是“五十六朵花开,五光十色六合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光十色六合春”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坚持民族团结原则

②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永谦为某次班会准备了以下素材。下列各项比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

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邮票

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

青藏铁路开通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万人摆手舞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改革开放

D三大改造

11,2016年6月25日,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抵达日喀则,开启他们三年的援藏生涯。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

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C维护祖国统一

D促进民族和解 12,阅读下列成立,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有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材料二

1990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1) 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哪一个?

(2) 依据材料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3) 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 周年,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效举措。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3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2)看图识别:依照服饰或图片识别我国的少数民族。

(3)整理资料:搜索资料,列表说明我国各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名称及其所在地域。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赞颂我国政府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处理民族事务的正确道路。

(2)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动,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3)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应该是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的一个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难点

处理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

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节日、食物等名称 2. 学生准备:地图、彩笔;图片

四、教学过程:

我国自秦始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证明只有处理好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使我国繁荣昌盛。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讲一讲

1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2民族关系与国家安全、稳定繁荣的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讲一讲

1介绍每个自治区成立经过及民族特点。 2补充成立自治区的原因和意义。

由于党中央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使我国各民族才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共同繁荣。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四篇:历史:第12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中考资源网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内容提要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我们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极大地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设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掌握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知识提炼结论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师按下表启发归纳) 历史传统

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经济文化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

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教师指出: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它有助于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也有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它有助于国家富强,也有助于各民族繁荣。它有助于各民族巩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大家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情感。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3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5页第

1、2题。 各民族共同发展

1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藏族百万农奴翻了身,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2指导学生联系历史填图册第6页的两幅地图中,说出当时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名称。(克拉玛依油田、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

教师归纳指出: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

- 3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第五篇: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1课

民族团结

克井一中

张永利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内容。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将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并热爱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培养正确的民族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使学生运用阅读、分析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对比分析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本课的难点: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也有一定了解,所以,本节课侧重对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三、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对比法、列举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1、对比法

本节讲各民族共同发展时,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后藏族生活的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体会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2、列举法

通过列举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使学生体会党和政府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视。

3、讨论法

对民族区域制度进行讨论,加深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认识。

四、教具准备:

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中国民族分布图》,部分图片,歌曲《爱我中华》、《大中国》,视频资料《那达慕大会》等。

五、学法

引导学生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阅读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教育学理论认为: 教育的最大技巧在于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决定采用歌曲导入。

播放《爱我中华》,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从而导入课题――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展示图片)

2、实施目标:

第一步:民族区域自治的施行

①首先欣赏少数民族生活图片(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使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

②(展示问题)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生:56个。下面是各民族分布图

③(展示民族分布图)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回答。简介济源民族分布,加深学生理解。

④针对我国民族分布状况,为了既尊重少数民族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又保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展示课本57页宪法内容材料)

⑤接下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7页第一段材料,讨论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形成对民族区域自治意义的认识,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意义。(展示其意义)

⑥(展示问题)我国成立了哪些省级民族自治区?学生列举加深认识。 第二步

各民族共同发展

①(展示图片)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快速发展,我准备以藏族人民的生活为例,出示解放前和现在的两组图片,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对比,体会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展示问题)为了加快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发展,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学生齐答。接下来给学生列举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并展示图片(展示图片西气东输等)。使学生知识略向课外拓展,认识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视。

③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国家选派大量优秀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展示孔繁森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8页材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第三步:民族团结

①(展示问题)历史上为民族团结和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由学生列举、讨论他们的事迹。教师总结:正因为他们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②讲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家和万事兴”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只要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互助、不断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③(展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讨论:青年学生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首位照应

4、播放歌曲《大中国》,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七、结束语

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使学生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总体上看,还是成功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典美文背诵下一篇:电气12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