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2-09-12

1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词语教学的意义存在认识误区

我国现有的教学相关法规要求开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但对具体细则无做明确规定,比如没有划分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词汇大纲与词汇数量。 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对词语的侧重度不够,课本中涉及的词汇缺乏文学性和时代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把词语作为铺垫,主要精力用在讲解课文上,在低年级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的词语教学就是将文中生词划出进行释义。

1.2词语教学环境不佳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应该是将词语放在语境中,而不是单独将词汇拎出来,在实际教学中,错误的方法是教师将词语拎出来放在课文教学之前讲解,课文讲解过程中就不再进行上下文的联系性解读。 这种呆板的课前词语讲解,如果学生理解能力不到位,很难将其在文中的含义自行进行融合与理解。

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久,对抽象性知识理解有难度,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一些别样的方法,很必要。 然而实际教学时,许多教师对词语的解释采用直接释义法,还有让学生自行查字典,使学生陷入枯燥被动的状况,失去了对词语学习的兴趣。

2词语教学改进策略

2.1改进词语教学理念

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理解词语教学的意义。 课文与词汇教学应结合起来,一边进行词语教学一边进行词语分析。 例如在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其中一句“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 ”如果用正常的思维,白皙一词指的是干净、肤白,但在文中这个词语其实是指这个少年饮养不良,生活贫困,所以皮肤呈现出苍白的病态。 在字典里这个词的含义与在文中,完全是相反的,如果按照前文所述,教师只在讲解课文之前对词语解释一番,那么在课文学习进程中,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就会出现困惑。 所以,首先要从上下文入手理解词语, 对陌生的词汇也要先在上下文中尝试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再用翻查字典等方式对词语进行单个琢磨。

2.2假设情境、理解词语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挑选的经典,每一篇文章都蕴含者作者的深切情感,有一些表达思想较为成熟的文章或诗句,小学生很难直接体会,必须由教师先讲述其文章产生的背景与历史环境,学生在阅读前,通过对背景的理解产生一些主观的心理活动,使其心中情感更加活跃,易于理解作者的用意。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若学生事先不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不理解其被流放的孤独,是很难理解文中 “相看两不厌”的心理状态的,尤其“厌”这个字的含义。 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篇古诗时,一定要先讲述其历史背景,使用引导式体验法,让学生先在情感上理解作者的情绪,然后再对应理解文中的各个词汇。

小学的词语学习任务是为未来语文学习打基础,由于词语单个出现时枯燥乏味,不适合在小学教学中过多地单独解析词汇,因此“设立情境”成了小学词语教学的必须手段。 有了上下文和前置情节,词汇的含义才容易被小学生领会。 比如,学习词汇“勇往直前”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情境“红军在走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没有食物匮乏,风餐露宿,但红军没有退缩,依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这个大家都熟知的长征示例一经列举,就让学生很快在语境中理解了“勇往直前”一词的含义。 然后,教师再让这个词语脱离出语境,专门讲解它的完整含义及用法。

又如在苏版教材中的课文《鸟岛》中,学生如何理解“陆续” 一次,教师可以表演什么是鸟儿的飞行,然后由多名同学连续表演飞行,而且在到达目的地时不是一齐到达,而是间断的,有先有后的,这样形象的表演学生就会明白“陆续”的含义了。

“情境设立”其实就是扩大词语的语言环境, 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借助别的词汇、句子,体察出陌生词语相同或类似的语意。 教师可以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没有获得词语解释的情况下,先揣摩、猜测陌生词语的意思,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有帮助。

2.3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趣味性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 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阶段不必教授太过有难度的词语,如果实在在练习中遇到难度大的词语,可采用替换法为学生们进行讲解,有含义相近的、简单的词汇替换掉难的词汇,让学生理解,代入到上下文,然后对这个词语进行一个大致的单独解析。 而在成语的教学里,可用的方法更是多变, 我国成语一般都伴有典故,每个词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在讲成语的时候,教师有必要把该词相关的典故拿出来,回到这个词语产生的朝代,给学生讲述一个远古的故事。 比如“三顾茅庐”来自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刘备为请智者诸葛亮为国担任谋士,为自己效忠,去往诸葛亮的住所两次都未见其人,到第三次才得以相见,后人用三顾茅庐形容某人心情诚恳而迫切。 又如词语“比肩接踵”,这个词语非常形象,教师可以找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用动作表演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形容的是人多的时候,人与人之间肩膀挨肩膀,脚尖挨着脚后跟的场景。 同时也可以举例说明这个词语还有一个引申意思,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某一方面的力量或能力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对于中华词语的含义之丰富,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领小学生们进入词汇的丰富世界,实际上可以用各种方法,由于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图画、声音、表演、故事等方法均可用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其准确理解汉语词汇的含义。 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单靠语言讲解,对小学教育不太适合。

综上,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不只是增加了学生丰富的词汇量,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对汉语的兴趣,以及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汉语理解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正确认知,正视语文词语教学方式尚且存在的缺陷。 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词语教学新方法,实现语文词语教学目标。

摘要: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是词语,词语掌握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表现力与丰富程度,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词语教学是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词汇,以便运用到作文和阅读理解当中。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词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问题,策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思考下一篇:PBL在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