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2022-04-2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化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高中新课标的改革,各个院校均已开展相应的化学课程改革,为高中化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思维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能力。面对新的化学教科书,新知识,教师应该怎样开展教学,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成为每位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化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1:

“新高考与化学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编者的话:上海、浙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已经落地,更多省市的高考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如何抓住高考改革契机,全面深化化学课程改革?《化学教学》编辑部特邀请上海、浙江两地的学者、教研员、校长、一线教师召开了“新高考与化学教学”研讨会,以期通过对新高考的深入反思,总结经验,形成成果,为新高考制度的全面建立提供借鉴,最终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真正落实。下文是对这次研讨会的综述,以飨读者,欢迎踊跃投稿,参与“新高考与化学教学”的探讨。

摘要:2017年11月26日《化学教学》杂志举办“新高考与化学教学”学术研讨会,来自浙江、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介绍了会议概况以及主题报告涉及的内容,分析和阐述了化学新高考的政策内容、课程建设、教学转型、评价改革等方面,藉此分享会议中有价值的理念、思想、观点和经验方法,以促进有关化学新高考的学术研讨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会议综述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为教育改革热点之一的高考制度一直都在持续地调整、革新,在探索中发展。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作为考试招生改革新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2017年,浙江、上海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迎来了全面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之元年。化学是新高考改革方案“6/7选3”中的一门,在改革形势的背景下,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对化学教学的新要求,研究化学教学如何应对新高考方案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搞好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2017年11月26日,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学科教育领域代表性学术刊物之一《化学教学》杂志主办的“新高考与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具体议题包括:“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及“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来自上海、浙江等高考试点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俊明;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徐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高中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任雪明等人先后做了主题发言。《化学教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吴敏主持会议。会议气氛热烈,代表畅所欲言,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新高考方案中的化学学科

根据上海和浙江两地颁布的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

浙江省每年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是4月份和10月份,考生均可参加,较高成绩纳入学业水平成绩。同时,学生还必须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中任选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即“7选3”)。各选考科目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分数为7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分数为3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计人高考成绩。

上海方案把原来的“3+x”高考模式改为“3+3”模式,前一个“3”即仍然保留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并实行文理同卷;而后一个“3”表示在6门科目中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意选择3门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化学是“6选3”中的一门,“6”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

上海市的方案与浙江有所不同,学生只有一次参加选考科目等级性考试的机会,时问是高三的5月中下旬。同样将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計人高考成绩,但分等级时是将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以上的分数按人数比例分为五等十一级。这样可以避免按照人数比例划分等级给学生造成的即便已经取得A’也要再次参加考试的困扰,也减轻了学校教学上为部分两次考试都参加的学生开课的负担,但对于有些偶然发挥失常的学生会少了弥补的机会。

2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素质教育大发展和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会学者回顾了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重点关注了面向新课程的化学高考的新动向,在新高考的价值取向视角下对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入研讨。

王祖浩教授介绍了他对浙江新高考进行调研的结果,对重构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理性审视,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到能力创新、素质提升的“素质教育”,再到学科素养的拓展,需要在新高考改革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视角下重新认识化学学科的育人目标,才能真正开启中学化学教育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变革性实践。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学校发展中心主任徐凯里指出,新高考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了重要的育人目标,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化学新高考命题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化学教育需要注意新高考育人导向的遵循、坚持推进化学教学目标分层分阶段设计,促进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3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3+3”模式客观上倒逼高中不再采取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模式,适时调整学校的课程实施模式成为必然,这也是对普通高中教育影响比较大且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与会代表围绕“学生选科的积极意义”、“理科萎缩现象及干预”、“校本化特色化走班制度的建立”等议题展开了互动交流。

与会专家较为一致地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于高中生高考科目的选择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导向作用体现在:充分尊重學生自由选择学习与考试科目的权利;高考考试科目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徐睿老师向与会的同行们披露了上海教研室组织的全市范围内“招生制度改革与教学转型”专题调研的结果,指出上海市大多数学校给予了学生自由选课的机会,学生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更具成就感。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考生对于选考科目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兴趣并不一定是主导因素,学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及课程的难易程度,普遍表现出过于畏惧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带来的选考避难就易;等级赋分制下在选考决策上的“田忌赛马”策略,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部分文科学科等。代表们对教育界近来持续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展开了热议,就是在“3+3”的新高考中,选物理、化学的学生确实在下降,产生了“理科萎缩”现象。有代表指出,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考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化学学科是选择人数最多的理科,选择比例也仅有50%。上海情况也与之类似,理科选考科目选考比例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各方预期。基于此,与会专家认为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不应放任学生自由选科,而应该进行相对温和的指导和干预,尤其对学生选考化学、物理等理科给予主动干预,确保学生的选择符合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并呼吁一线的中学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对于理科选考科目干预的途径、策略及其有效性展开研究,以形成经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为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作出最优的选择。

高考模式下科目选择产生几十种选考科目组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产生冲击,高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随之发生变革。专家们指出上海高考的学业等级考试科目“6选3”可以产生20种组合,而浙江省的“7选3”则会产生35种不同的组合,只有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适应这么繁多的选课组合。在多种选课方案并行的情况下,实行走班制是一种相对适合的选择。徐睿老师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走班制开始普及,各类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师资配备、环境条件和办学特色,形成校本化的走班设计,同时探索配套的管理机制;为促进走班制的实施,部分学校探索并建成了一批学科专用教室等。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克龙则具体分享了所在学校结合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开展的高中化学教学管理变革,阐述了该校从校本课程到分类选修再到个体指导的课程重建策略,具体包括“已有的变革:基于行政班教学的校本课程的重建”;“正在探索的变革:基于分类组班教学的选修课程的重建”;“未来变革的设想:基于‘私人订制’的个体指导的重建”三个发展历程。其中“分班组教学”是根据学生有关化学的多元考试选择设计化学教学的整体规划、学期计划和短期具体做法,该校把化学教学活动分成三种类型,配以相应的校本课程,一是纯粹的学考班,针对对化学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化学基础差的学生,以确保学考合格率;二是纯粹的选考班,针对化学兴趣和能力稍强的学生,教学以学考为基础性要求,适度拓展,力保选考中“共同的70分”;三是学考、选考相兼班,学生对象在学考前确定,仍以学考为基本要求,严格控制教学拓展,在学生学考报名后进行分类走班。最后,张校长还特别指出化学教师需要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适当转移视线,了解学科的发展倾向,把握化学与高校专业的对接和今后的就业前景,提升自身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体指导,使学校课程建设变革更具专业化的趋向。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

教学是保障课程落地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课程愿景和发挥课程效力的重要路径。多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过度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练认知及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弱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科学视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大量的应试训练使得化学教学偏离了化学学科的本源,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高中化学教学重大变革的契机。与会代表对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层次的化学教学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多维探讨。

任雪明老师对当前适应新高考改革而开展的化学教学实践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指出当前的化学教学存在迷失学科特点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为了搏弈上的成功,备受诟病的题海战术异化成为了对题复习模式,即根据高考命题中相对稳定的试题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说题和习题训练,以此代替学科素养的强化,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表现成了狭隘的功利性的习题、训练选择的参照;教学中赶进度,学生吃夹生饭……

基于此,与会专家对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实践如何转型展开了热烈讨论。王祖浩教授指出,化学新高考改革使高中化学教学的变革迎来了机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打破教材固有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区分教学内容中的合格性考试要求与等级性考试要求;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合理控制内容及难度,设置分层分阶段教学目标,遵循从易到难、从合格性考试要求到等级性考试要求的原则。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化学课程模块内容的适当整合,避免因等级性考试较现行高考时间提前,复习时间缩短造成的负面影响。接着,王祖浩教授进一步指出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要充分凸现化学学科特点,做到引人入胜,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及其魅力;以化学实验为依托,加强实验探究,关注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为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提供契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体验学习成功及快乐。

徐睿老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单元教学作为当前学科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重要教学形式,化学学科更是将其视为践行化学课改教育理念、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基本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教师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化学教学,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并结合化学单元教学的特征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建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内部的课时教学目标,使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得以具体化,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组织和实施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以及相应的认识方式,形成化学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单元,探索中学化学单元教学的原则、策略、过程和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王祖浩教授也主张重新审视单元内容的教学价值,从学生通过单元教学能获得怎样的思维技能、形成何种价值判断、获得哪些可迁移应用的方法经验等方面来研判和分析化学单元教学的意义,实现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5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

命题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范式是研究命题的根本问题。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启,我国高考命题范式正在发生变化,处在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与会代表就浙江、上海两地新高考试题的变化特征及问题、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命题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展开研讨。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化学学科秘书李子明,介绍了基于学情研究进行高中学业水平化学等级性考试命题设计的思路和实施情况。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郭君瑞则对浙江省选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上海市金山区教研员唐其生老师强调了考试评价的积极意义,认为新高考从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转向考试分数加综合素养评价,从“关注结果性的学科成绩”向“关注过程性的学生成长”转型,回归了教育的初衷——人的发展。同时,唐老师对浙江省选考化学加试题的命题规律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化学高考命题“不停步,迈小步”在发展,稳定与创新并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长俞建锋老师指出,浙江学考、选考命题为求稳定已经出现题型、考点的程式化命题倾向,其中选择题、客观题题型均高度一致,命题角度也基本确定(如31题即为物质制备实验),教师因此認为“很多内容完全可以不上,就是上的内容也可以区分重点处理什么、省略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课堂教学的应试化;高考命题具体落点求新,但目前情况并不理想等。俞老师认为教师对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选考命题的变化适应相对迟缓,要注意引导教师关注高考命题的范式转换,有意识地主动地研究高考命题并思考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应对,强调素养导向的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同时,建议在学考、选考中关注高考命题的基础性、价值性和题型变化的比例。

徐凯里老师指出,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限制,我们对于能力的理解尚不全面,对于如何考能力,无论理论还是操作上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他认为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旨在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在化学科学研究中进一步深造的潜能,用于为国家选拔化学科学类人才,属于能力倾向测验。因此,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比高中化学合格考试在命题方面更加注重能力考察。在广度上,要求对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在深度上,要求对比较、归纳、演绎、评价和创造等更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同时,在命题时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观察可测量,使其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评价,尤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了更好的发挥平台。

徐老师还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是产生于世纪之交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项目,认真研究学科自身规律和类似PISA这样大规模考试的行业运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考试命题质量。在发言中,他介绍了诸多PISA测试中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案例,提出综合分析题是鉴别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方式,并阐释了综合分析题的特征:取材于真实情景;设问抽象,往往仅有“如何解释”的要求;答案开放,同时强调“怎么答”比“答什么”更重要,我们应实现从“标准答案”到“评价标准”的转变。此外,徐老师还补充介绍了对学科知识应用方式的评价,对信息提取、对比能力的评价等评价类型的案例和策略。

此外,本次会议还就化学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走班制度下的教研组功能重构、深化高考改革与化学学科教学转型的深度研究等展开交流和互动。本次学术会议立足新高考改革背景,基于高考改革的新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视角,聚焦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与化学教师发展,有助于借鉴高考试点地区的经验,凝聚思想共识,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在这次座谈会的总结发言中指出,新高考是新生事物,难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发牢骚不能解决问题,应该面对现实,积极地解决问题。新高考对化学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立德树人高度,看得高一点、深一点,视野宽一点,不能只就高考论高考,我们需要跳出高考,结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压力变成动力,把挑战变成机遇,从而推动中学化学教学的深层次变革。

作者:占小红 吴敏

化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2: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高中新课标的改革,各个院校均已开展相应的化学课程改革,为高中化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思维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能力。面对新的化学教科书,新知识,教师应该怎样开展教学,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成为每位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学探究

一、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国家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使得教学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加强实践,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新课标改革要求,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 新课标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由于国家新课标的改革,出版了新的化学教科书,并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加快了化学的教学进程。我国沿海地区纷纷开始了高中化学新课标改革政策,逐渐向全国蔓延,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想。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化学教材难度与以往相比,难度较往常相比有所下降,对化学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介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课时。新课标大纲中明显指出现阶段化学课堂教学的任务,那就是注重化学知识的讲解,将全年发展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进行总体部署,开展具体的实施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化学的基础出发,注重化学的严谨性与实践性,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开展一场大化学教育。化学教学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特色,愿意学习化学,对化学有一定的了解,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化学的认知度。化学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学习,需要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化学不是单一的教学,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现阶段,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化学知识有相应的变动,其中融入了现代先进科技,教师对这些先进技术理解不够,很难使用先进技术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很难理解知识。学习化学需要学生不断去实践,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铺垫。

三、 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随着新课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开展,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但当前的化学教学模式单一,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缺乏相应的调整。众所周知,化学教学有着很强的独特性,注重观察与实践,有着很强的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一下难以读懂的问题。化学课上教学方式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需要进行全方位改革。

(二)对化学实践重视力度不够,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强烈

当前的化学教学方式并不乐观,这与相关部门,学校的不重视有关。首先,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特别的教学形式,对化学的投资力度小,这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上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在购买化学材料的过程中,没有购买必备的设备,使得很多知识无法通过化学实验来完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其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生缺乏学习的信息,导致自课后不知道如何复习,不知道采取哪种方法来进行学习,导致学习不理想,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三)化学课堂兴趣不浓,学生听讲能力差

在现阶段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只单纯记录知识点,没有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只是处于一个短暂的记忆阶段,在进行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很难掌握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单一的依靠背诵来记住理论知识,这种短时间记忆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没有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习能力减弱,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四)缺乏课程改革

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师缺乏创新,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缺乏相应的规定,缺乏管理,对其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中职教育缺乏有力的改革能力,是化学改革发展缓慢,一直没有取得良好的创新形式,导致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没有得到提高。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打破常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导致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差,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所导致,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四、 在新课标改革下加强高中化学教学的措施

(一)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教师要了解化学课本上的新知识,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不断功课难点,主动复习,培養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垃圾资源》这一课,在讲解一些资源时,在进行垃圾能源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当地垃圾收集与处理的方式,通过讨论总结出开展垃圾资源化的方法。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鼓励学生,让学生勇于尝试,加强学生之间的实验互动,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扩大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开拓学生思路。例如在进行《原电池研究》这一课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化学能与电解能,了解化学能转变为电解能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化学反应,让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合作完成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解能,提高试验的效果。通过小组观察对成果进行总计,提出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试验中消除困惑,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实践与探索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中,对于化学知识不同地方的描述与要求存在着不同,对此,就需要教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生活化。例如在讲解《氮的循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到在开发自然资源中所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讲解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巩固知识,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思考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通过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研究,使高中化学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化学,提升教材实用性,加强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化学的能力,加强对化学的关注度,增强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不断磨炼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的博大精深,加强对化学的使用力度,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反复研究,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求知欲,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展一些小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在愉快的心情中进行学习,提高學生的学习效率。开展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实践,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开展互联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对于有着高风险的实验,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叙述实验过程,加深实验印象,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试验。在《金属的相关性质》这一课,钠这个金属元素属性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有化学反应。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钠的知识。

(三)开展学生自主实验,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找到知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足,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掌握的更牢靠。例如在讲解《钠的氧化过程》这一课,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将一块完整的金属钠切开,将白色的切口露出来,并让学生仔细观察钠在空气中变暗的过程。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将钠放到坩埚中进行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在实验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中,发现钠在空气中的氧化过程与在各种反应条件下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在常温中可以变成氧化钠,而在加热条件下的物质与氧化钠有所区别,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比如制取二氧化碳,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盐酸进行实验,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可以先使用稀硫酸来进行实验,再用盐酸来实验,两者进行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现象进行分析,找到原因,学生在进行实验中感受到乐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学生通过生动的趣味实验,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本节课知识,还能使学生发现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将课堂的氛围带动起来,让学生有学习下去的信心。

(四)改善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教材也不断更新,由简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逐渐延伸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等一些方面。教学内容也不是传统的理论知识,而是包含更加丰富的多元化信息。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以后,给学生传递一些课外知识,这不仅是对教材的照搬,还是学习课外知识的一种方式。例如,《铁盐与亚铁盐》时,教师在进行课上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刚泡好的茶水。利用茶水来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其中学到知识,在思考中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要反复观察茶水颜色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检验知识。在讲解试验过程时,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了解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教师要根据改革要求,创新化学教学方式,开展全方位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了解化学实验,增加化学实验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神奇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这些神奇现象,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好化学,才能保证化学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坚.新课表方案下普通高中的化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1(1):185-187.

作者:徐红军

化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3:

医药类专业优质化学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以泰山医学院化学课程改革为背景,阐述了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情况。实践表明,优质化学课程群可更好地服务于医药类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实现化学类课程的协调发展、协同作用,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

作者简介:董建(1976-),女,山东济南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孙立平(1977-),女,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XZ2011009)的研究成果。

课程群建设是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1]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课程群的融合打破教学资源互不相通的严格壁垒,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2]

化学课程是医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开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理论去认知和理解生命科学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药理、病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泰山医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依据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化学课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构建了化学课程群。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了群内课程的协调发展、协同作用,促进了化学课程群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群的建设模式

课程群建设模式决定了课程群的顶层设计和建设思路,决定了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如建设模式不清晰,将会使建设过程缺乏总体认识与规划,出现盲目建设的现象。泰山医学院从化学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该模式先对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再根据课程群顶层设计确定具体合适数量的课程,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以一两门课程为核心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课程,进而以精品课程这个“点”带动整个课程群这个“面”,产生课程群的整体效应。[3]

本着课程群应涵盖医药类专业所需化学学科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理念,确定由“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以及与化学密切相关、前后衔接的“生物化学”六门课程组成化学课程群。其中,“生物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化学课程群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突显了精品课程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以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建设促进课群建设,逐步实现院系重点课群→校精品课程课群→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二、课程群的建设策略

课程群建设,单纯地看,是对课程如何融合、如何分解、从而形成新的课程群体的过程。然而,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专业培养、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4]

1.打破单一课程的壁垒,统筹培养和调配师资

化学课程群建立了由课程群负责人和各门课程负责人组成的课程群管理小组,从制度上加强了课程群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并对本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和调配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1)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根据青年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聘任相关课程的资深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培养,使其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对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攻读学位进行统筹安排。在保证正常教学运行的情况下,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3)在人才引进上合理规划,注重教师队伍的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

(4)通过课程优化组合,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内部实现了灵活的合理调配,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大大缓解了因学生数量增加而带来的教学压力。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构筑多层次课程体系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是为医学和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属性与特色。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根据医学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差异,采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块1(“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面向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教学模块2(“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面向药学等专业开设。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各专业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不同教学模块的内容既有独立又有交叉,形成培养医药类专业学生化学素养的科学的化学知识网络结构。

3.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摒弃了过分注重单一课程整体性、系统性的传统观念,紧紧围绕医学、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来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密切联系专业,密切联系实验,密切联系新进展”。

在理论教学方面:一是对化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化与组合,在内容上压缩并整合了相同和相似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二是删除陈旧内容,适度反映现代化学学科的新动向、新趋势、新应用,用现代视野拓宽化学知识面,形成一个既包含化学科学的必要知识点,又能反映现代化学知识的课程体系;三是突出重点,根据不同专业对化学知识的要求精选内容,构建适合相应专业使用的化学教育课程体系,解决“少学时”与“宽基础”的矛盾。

在实验教学方面: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统筹安排不同教学模块中各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按知识的层次在纵向上大体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教学过程注重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指导型到研究型的不断深入,逐级增加实验难度和复杂性,使学生能够从基础入手,在掌握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渐次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4.构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

化学课程群借助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积极建设网络课程,构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各门课程均建立了课程网站,上传了教学大纲、各章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练习题及习题解答,形成了资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优势,体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化学领域最新进展的衔接性、与交叉学科的渗透性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能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随时进入网站获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5.逐步构建双语教学体系

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的带动之下,课程群内的其他课程均进一步强化了双语教学。针对临床医学与英语双专业的专业特点,整合英语水平高的师资,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选取一定比例的教学内容重点推行双语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另外,在对留学生授课过程中,通过选用教学团队中英语水平高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其他青年教师作为助教的方式,提高教学团队整体的双语教学水平。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集双语教材、学习指导、电子教案、网络学习系统为一体的双语教学体系。

6.建立开放式的综合创新平台,营造多维的学习环境

化学课程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在实践中努力扩充教学范围,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师的科研及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这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定期开展化学知识讲座、趣味化学竞赛和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走进化学、了解化学从而能够热爱化学,产生学习动力。

(2)重视开放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3)构筑教学与科研相融通的开放式教学资源环境。打破实验教学局限于教学实验室的单一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4)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三、课程群的建设成效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理顺了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关系。一方面,以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为龙头,以校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为基础,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群建设;另一方面,将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的关联性、逻辑关系融会贯通于教学建设中,在课程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了共建优质教学资源的目标。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先后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群(2011年)和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

四、结论

医药类专业优质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建设过程。目前我们仅从课程群建设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整合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全面推进各门课程协调发展、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屈文涛,宋红,徐剑波,等.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92-93.

[2]范钦珊.面向21世纪的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1997,(3):43.

[3]许世军,任小玲.以教学研究为龙头在课群中突出精品课程建设——以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6):105-106.

[4]钱珍珠,杨云滨,施建明,等.浅谈医学院校基于课程群理念的公共选修课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72.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董建?孙立平?王虹?曹晓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角度全球治理论文下一篇:经济社会发展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