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2022-11-27

第一篇: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

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

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四、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二、 为什么要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一,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热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在全球化进程当中, 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 而日本为994项, 韩国779项, 美国289项; 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 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 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 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 出口产品利润率低; 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 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事实说明, 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 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必将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明, 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 年保持7%以上的

高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 要达到翻两番的目标,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必须要达到60%左右,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 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所以, 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

第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 46%,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因此,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 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 、怎样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第三,加快建设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四,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

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进入新的纪元,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良好,而政治稳定和外交上不断取得进展也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机遇下,十七大报告虽短短几万字,却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方面面都加以涵盖。发展的关键便是创新,对于创新,科技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是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第二篇: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五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八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原因:

1.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核心+关键)

①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的突显。

②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的紧迫要求。

举措:

创新:(科创支持政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突破)

①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③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④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创新型国家:

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教育:

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②优化教育结构;

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人才:

①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②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③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关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第三篇: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必将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5. 十七大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6.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7. 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既是自主创新实践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成果的享有者和受惠者。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改革一切阻碍自主创新的不合理规定和体制,形成勇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第四篇: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盐城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期末考查(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104 姓名陈建敏 学号10243307等第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摘要:本文在正确理解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的同时,简要分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从政府、企业与大学入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政府;企业;大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创新能力是支撑和保证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国的一项长期、 艰巨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发展观,是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克服了那种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克服了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观,克服了那种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观,克服了那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代延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围绕发展问题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重要理论升华,是我们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确立的一个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的、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变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是从发展的内容上看,注重全面性,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发展,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括政治文明;协调是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注重协调性,既要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统筹城乡、区域、内外、人与自然等不同方面和群体的协调发展;可持续是从发展的长远目标上看,注重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

一、坚持以人为本;第

二、促进全面发展;第

三、保持协调发展;第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

五、实行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以更宽广的胸怀、更敏锐的眼光、更广阔的范围、更宽泛的视野、更辩证的思维,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 环境的变迁、进化、发展、进步状况,寻求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谋略。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即通过给人们提供学习、成长、 就业、发展以充分自由选择的机会、环境和条件,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特长和潜能,依靠恰如其分的统筹协调,把一切积极因素组织汇集整合为宏大的力量,在充分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其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民意,把为民兴利、为民造福、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协调进步。其动力是向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要动力,以构建全方位全新的动力系

统。其特点是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国家主人翁地位;提倡发展的多样性、实在性、实用性、战略性、持久性和科学性,使发展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参与的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比得上、亲身感受到的实际利益, 使人精神愉悦、生活幸福安康、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创造、创业充满于发展的始终和全过程,形成几何级数式的滚雪球状的永不停顿的发展洪流。其目标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尊重人权。通过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培育“四有”新人, 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和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三、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政府角色的转变

“对中国而言,创新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如何从追赶者变成赶超者。”——路风(北京大学教授)

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是政府行为,而不是技术行为。当前,中国融入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取得很大发展,无论愿不愿意,都要转变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能力,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根本途径。我们要转变发展模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十几年国际环境面临一个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中国目前通过那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增长的国际条件逐渐在消失。对中国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如何从追赶者变成赶超者。

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需要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政策体系。由于长期扮演追赶者角色,会发现我们整个这套思维、政策体系、体制都不适合这种新的创新。许多领导和百姓都是追赶者的思维。中国今天能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不能坚定地走自主创新道路,能不能主导创新的轨道,这非常重要。这需要政府引导,特别是新技术,很多的方面都不仅是需要研发投入,还需要政府在其他的环境下提供很多的支持。

(二)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从本质上看,一方面是科技的概念,更深层次地看,则是一个经济的概念。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科技创新要和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有机结合,共

同产生价值。从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过程而言,科技创新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还需要经济界、产业界等各个方面的参与。科技创新既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更要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投入资金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创新本身所需的科学积累、技术积累和中介服务,以及特别重要的创新环境激励等一系列政策。

“企业要学会如何创新。” ——金东寒(中船重工711所所长工程院院士)

创新包括产品、市场、要素等等方面的创新。从层次上来说有三个含义,第一种是比原来更新的创新,比如说蒸汽机到内燃机;第二种是完全新的创新,比如说互联网的创新;还有一种是改变和变化,比如说新组织形式,新的商业模式也是创新。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解决会创新的问题。首先是培养职业化的技术总监,其次是研发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第三是研发平台的建设,还有完整的创新体系也非常重要,包括组织、设施(硬件、软件),还有包括制度、机制的设计,这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创新离不开文化引领,创新的基础在于大学

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教育。从经济理论上说,,现代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竞争,而教育是人口从成本转化成资源,再从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惟一途径;从社会成本上说,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离开育都是无本之木;从终极理念上说,人是目的,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解放,没有教育,都将成为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高等教育历来是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创建之初的单纯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己,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拓展到利用人才、智力、设备、信息等优质资源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从一些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几十年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应有所为,必有所为,且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李岩.创新远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华东科技杂志

[2]李庆章.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农业教育,2006 12.

[3]张国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处理好十二种关系[A].理论前沿2005年 第12期.

[4]廖其成.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史文苑 2005年4月

[5]张树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发展新局面. 《理论学习》 2004年第6期

第五篇: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济南日报》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最近反复强调,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比如,中东产油国家,像沙特阿拉伯等,他们就是躺在上帝赋予他们的石油这样一个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比如,一些拉美国家,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比如像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二是创新的产出高,三是自

主创新能力强。

韩国是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范例。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与我国当时水平大体相当。到了2005年,韩国达到12000美元,等于我国的10倍,现在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经济总量却大致相当于我国40%。在半导体、汽车、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韩国都比我国起步晚,但他们醒得早,技

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走到我们前面。

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日本推出了高清晰度电视,并且向世界转播。这是当时的日本独家技术,日本很快制定自己的标准,梦想这样可以一举占领世界新一代电视的市场。但时过三年,1991年,美国突然宣布了数字式的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日本陷入被动,因为日本的产品是模拟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是在现有的普通电视技术基础上渐进的创新,而美国的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是在原理上的重大创新,得益于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这等于说,日本的多年投资努力付之东流。由此可见,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前移到原始创新方面。所以,现在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什么叫标准,标准意味着完全的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利润最大最丰厚的部分,

当然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为产业结构重心还是比较低,主要是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分类看,低端的动力源,主要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中端的动力源,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这个阶段。高端的动力源,就是创新驱动,就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资源,掌握核心技术,创新

自主品牌,拉动产业能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教育的目标。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其成为积极适应社会的人才。第二,教育的使命。传统的教育使命是教授前人的知识,

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教育的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是按工业经济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则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教育权利。传统教育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教育过程。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教育的根本结果就是要使人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完整的生活概念。以上六条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

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

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相当甚至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还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例如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就有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不但要求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主要是6种能力,即主动工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岗位转换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创造改革的

能力,这些能力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

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需要对真知执著不懈地追求,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现在社会大环境还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还比较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风。他们喜欢吃“快餐”,做事希望立竿见影。我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毅力培养,就是要针对这种现象,着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在创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不畏挫折,勇于冒尖,敢为人先。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

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的勇气。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德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功,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不会团结,不能与别人合作。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大力倡导“以诚信守信为荣”的风尚,加强诚信品德教育,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诚信立

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

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

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是很复杂的肌体,不同的部位掌管着不同的智能。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具备这种智能。但是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个性、特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的人才。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如果把聪明智慧用在这几方面,另外方面往往会出现缺陷,如果我们求全,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

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

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导向。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就是看分数,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分分学生的命根。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道德、兴趣、爱好,如果学生善良、诚实、忠厚和助人为乐,那就不在乎考试高分。学生是人,“人”是高山大海,“分数”只是小丘小溪;“人”是蓝天苍穹,成绩仅是天上的一颗星星。评价机制的实质是解决好育人还是育分。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怠慢,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实践越来越早。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站在考试的跑道上,十几年如一日与考试作伴,孩子失去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 (田建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章程心得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信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