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产业政策分析

2023-06-03

第一篇:中国传媒产业政策分析

2018-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

2018-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与

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20349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传媒的定义及相关介绍 第一节、传媒行业简介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分类

三、传媒产业本质

四、分类统计标准 第二节、传媒行业特点

一、相对垄断性

二、独特的赢利模式

三、良好的赢利能力

四、显著的规模效益及多元化效益

第三节、新时期传媒产业社会角色定位的特征

一、实体组织和事业单位双重地位

二、个体和社会双重身份

三、传播及经营双重功能

四、国内及国际双重领域 第四节、传媒业的价值分析

一、传媒的产业价值

二、媒体公信力具有社会价值

1

三、媒体亲和力蕴含的文化价值

四、传媒产品创新价值特征

五、传媒产品创新价值效度

第二章 2015-2017年世界传媒行业分析 第一节、世界传媒业整体状况

一、行业发展态势

二、主导市场分析

三、快速增长区域

四、产业运行状况 第二节、美国传媒业

一、行业管控状况

二、行业发展态势

三、产业运行现状

四、电视传媒现状

五、资本运作逻辑 第三节、英国传媒业

一、产业发展概况

二、行业变革分析

三、电视监管状况

四、报业监管模式 第四节、日本传媒业

一、行业体制及变革

二、行业管控状况

三、电视传媒现状

四、报业传媒现状

五、行业技术动态

2

第五节、澳大利亚传媒业

一、行业主管机构

二、电视传媒格局

三、报业传媒变化

四、新媒体状况

五、行业预测分析

第三章 2015-2017年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媒业发展总体概况

一、行业外部环境

二、产业结构变化

三、产业发展格局

四、产业面临转型

五、传媒生态环境

六、大数据对行业的影响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传媒业运行分析

一、2015年行业发展状况

二、2015年行业运行特点

三、2015年行业运营状况

四、2016年行业发展状况

五、2016年产业规模分析

六、2017年产业运营现状

第三节、2015-2017年中国传媒业的政策环境分析

一、传媒行业监管部门介绍

二、传媒企业扶持政策解析

三、社会资本投资政策解读

四、税收变动对行业的影响

3

五、2015年行业重点政策解析

六、2016年行业重点政策汇总

七、2017年行业相关政策动态 第四节、中国传媒业体制形态剖析

一、国有事业单位的非法人组织体制

二、国有事业单位的法人组织体制

三、国有独资企业单位的法人组织体制

四、非上市股份制国有传媒企业

五、国有控股上市传媒企业与非国有控股的传媒企业

六、特殊管理股制度

七、管理层持股

第五节、中国传媒产业集团化的发展

一、传媒集团的模式

二、传媒业集团化运作的层次探析

三、传媒集团的资源整合及优势

四、传媒集团经营机构发展瓶颈和职能

第六节、2015-2017年中国部分区域传媒业的发展

一、北京市

二、山东省

三、上海市

四、浙江省

五、江西省

六、广东省

七、吉林省

八、其他省市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传媒业市场分析

4

第一节、中国传媒市场发展总况

一、市场的形成剖析

二、市场化发展历程

三、市场发展关键因素

四、市场发展模式探析

五、高铁传媒市场分析 第二节、中国传媒市场上的民资

一、民营传媒的发展进程

二、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传媒的发展轨迹

四、民营资本对传媒内容的影响

五、民营资本加速移步传媒产业

六、民营传媒业的SWOT分析 第三节、中国传媒市场上的外资

一、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原因分析

二、外资传媒在中国的法律环境

三、外资传媒在中国市场的进程

四、外资传媒进军中国的策略

五、外资传媒试水中国的难题 第四节、中国传媒企业盈利模式布局

一、VR全产业布局模式

二、优质IP锁定模式

三、电竞游戏布局模式

四、“互联网+教育”模式

五、移动互联娱乐模式

第五节、中国传媒业市场营销分析

5

一、传媒市场营销的作用

二、国内媒体市场营销现状

三、传媒市场广告营销分析

四、传媒市场营销的问题

五、传媒市场营销的建议

六、现代传媒业的营销策略

第六节、中国传媒业市场管理运行分析

一、传媒经营管理和运作

二、传媒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三、传媒市场定位方法与应注意的问题

四、传媒市场定位效用的优化策略分析 第五章 2015-2017年电视媒体业分析 第一节、电视传媒业的地位

一、主导产业

二、支柱产业

三、基础产业

四、先导产业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电视传媒业运行现状

一、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二、综艺节目表现特点

三、行业品牌发展格局

四、收视市场总量分析

五、各级频道竞争现状

六、电视内容竞争分析

七、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网络时代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

6

一、网络化颠覆传统电视媒体形态

二、电视媒体网络化生存发展方式

三、电视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剖析

四、传统电视网上运作的实操探讨

五、电视媒体网络化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节、2015-2017年电视广告产业发展分析

一、基本概念与特点

二、表现形式分析

三、产业发展现状

四、市场投放规模

五、行业趋势分析

六、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节、电视传媒机构的市场发展战略

一、品牌战略

二、客户战略

三、产品战略

四、销售战略

五、价格战略

六、频道战略

七、投(融)资战略

第六章 2015-2017年网络媒体业分析 第一节、网络媒体相关介绍

一、行业基本特性

二、行业优势分析

三、行业收入模式

四、行业的公信力

7

五、行业的作用及责任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历程

二、行业发展格局

三、行业发展突破

四、商业化新动态

五、企业竞争战略

第三节、2015-2017年网络广告市场分析

一、本质特征解析

二、市场规模分析

三、市场发展现状

四、市场格局分析

五、市场制约因素

六、监管问题分析

七、瓶颈及其策略

第四节、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

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关系

二、网络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冲击

三、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

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第七章 2015-2017年广播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广播业发展总体状况

一、广播覆盖情况分析

二、产业价值链分析

三、数字化推广计划

四、广播电台多元化布局

8

五、行业规范建设状况

六、4G时代发展态势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广播产业运行分析

一、行业运营特点

二、行业发展现状

三、行业发展方向

第三节、2015-2017年中国广播广告市场分析

一、广告价值分析

二、广告销售模式

三、广告投放状况

四、广告业务规模

五、广告投放策略

第四节、2015-2017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状况

二、地区竞争格局

三、听众群体规模

四、听众群体特点

第五节、中国广播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二、管理体制滞后发展

三、用人机制僵化固化

四、主体性质模糊不清

五、观念陈旧思维落后

六、市场机制尚未建立

第六节、中国广播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9

二、推进广播业顶层设计

三、放宽广播机构设立许可

四、建立科学用人机制

五、推进广播类型化发展

六、发展现代广播产业

七、实施全媒体发展战略

第八章 2015-2017年其他媒体分析 第一节、户外媒体

一、传播特性分析

二、主要优势分析

三、广告投放状况

四、市场运行现状

五、市场影响因素

六、创新思路分析

七、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报纸

一、行业发展态势

二、出版规模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

四、进出口分析

五、经营方式分析

六、发展原则分析 第三节、期刊

一、市场规模分析

二、进出口分析

三、运行特点分析

10

四、盈利模式分析

五、行业不足之处

六、行业发展要点

七、行业发展方向

八、行业电子化发展 第四节、电影

一、政策环境分析

二、2015年电影市场规模

三、2016年电影市场规模

四、2017年电影市场规模

五、行业发展特点

六、国际竞争力分析

七、行业投融资分析

八、消费群体分析

第九章 2015-2017年国外知名传媒企业经营状况 第一节、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

一、企业简介

二、2015年时代华纳经营状况分析

三、2016年时代华纳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7年时代华纳经营状况分析

第二节、迪士尼(The Walt Disney Company)

一、公司简介

二、2015财年迪士尼经营状况分析

三、2016财年迪士尼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7财年迪士尼经营状况分析 第三节、维亚康姆(Viacom)

11

一、公司简介

二、2015财年维亚康姆经营状况分析

三、2016财年维亚康姆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7财年维亚康姆经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维旺迪(Vivendi)

一、公司简介

二、2015年维旺迪经营状况分析

三、2016年维旺迪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7年维旺迪经营状况分析

第五节、贝塔斯曼集团(Bertelsmann AG)

一、公司简介

二、2015年贝塔斯曼集团经营状况分析

三、2016年贝塔斯曼集团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7年贝塔斯曼集团经营状况分析 第六节、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m)

一、企业简介

二、2015财年新闻集团经营状况分析

三、2016财年新闻集团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7财年新闻集团经营状况分析

第十章 2015-2017年国内主要上市传媒企业经营状况 第一节、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12

第二节、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三节、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四节、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五节、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六节、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13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七节、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八节、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九节、上市公司财务比较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二、成长能力分析

三、营运能力分析

四、偿债能力分析

第十一章 2015-2017年中国传媒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传媒业的竞争形势

一、行业竞争威胁分析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三、进入生态竞争阶段

14

四、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五、出版业的竞争格局

六、电视媒体竞争格局

第二节、中国传媒的国际化竞争探析

一、中国传媒跨入国际竞争的现状

二、中国传媒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三、国际竞争战略和方式亟待反思

四、中国传媒国际竞争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传媒产业的竞争法则

一、核心及非核心竞争力整合成现实竞争力

二、兼顾受众、对手及自身的三维竞争

三、用经济与出色创造竞争优势

四、竞争优势应由媒体内外两部分决定 第四节、传媒产业对竞争情报的获取

一、信息是竞争情报的基础

二、综合竞争情报将成为媒体决策参考的重点

三、公开信息依然是媒体获取竞争情报的主要渠道

四、媒体在获取竞争情报方面存在的误区 第五节、中国传媒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

一、垂直型整合

二、组织结构创新

三、研发创新

四、管理创新

第六节、传媒行业竞争战略的新趋势

一、从追求市场占有率走向追求个人占有率

二、从“内容为王”走向“产品为王”

15

三、从“巨内容”走向“微内容”

第十二章 2015-2017年中国传媒业的资本运作分析 第一节、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媒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必需选择

二、传媒集团深化改革环境下的要求

三、盘活传媒资产的重要措施

四、有益于传媒业配置资源、融通资金及转换体制 第二节、传媒资本运营的可行性分析

一、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进入资本市场时机已成熟

三、传媒资本运营仍有机遇

第三节、中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现状分析

一、资本运作方式及特点

二、行业市值实现突破

三、影视制作领域

四、平面出版领域

五、资金运作趋势

第四节、创新模式下传媒产业的资本策略分析

一、传统媒体以并购助转型

二、以战略投资扩展外延

三、借助资本市场融资

四、海外市场策略

第五节、传媒无形资本运营解析

一、无形资本运营含义及作用

二、传媒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三、传媒业无形资本运营的方式

16

四、传媒产业投资无形资本的运营 第六节、中国传媒业资本运作趋势分析

一、股权激励改革将推进

二、视频传输渠道面临重构

三、新的传媒业态趋热

四、跨界并购将加剧

第十三章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一节、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法律问题

一、新闻传媒业分类管理存在的法律问题

二、国外传媒分类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三、国外传媒业的法律规制对中国启示

四、新闻传媒业准入制度的法律问题

五、传媒业集团化整合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第二节、中国传媒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危机

三、区域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四、产业产权体制上的缺陷

五、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传媒产业的产权多元化

二、传媒产业解决角色冲突的策略

三、解决东西部传媒经济失衡的对策

四、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对策 第四节、浅析今后几年传媒产业的重塑

一、传媒创新从改变方式开始

17

二、平台衍生媒介新业态

三、重新塑造传媒价值体系

四、应对新问题与新挑战 第十四章 传媒行业的投资分析 第一节、传媒业的投资环境分析

一、产业外部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二、行业风险与产出投资特性

三、行业吸引投资者广泛关注

四、产业IPO形势大好

五、产业投资形势判断 第二节、传媒市场投资并购分析

一、投资环境持续利好

二、市场并购规模分析

三、投资态势分析

四、未来投资方向

第三节、传媒业细分市场投资点

一、广播电视产业

二、互动电视

三、车载电视媒体

四、出版业

第四节、传媒行业整体风险分析

一、结构性风险

二、市场风险

三、政策风险

四、财务风险

第五节、传媒业并购中的特有风险分析

18

一、资产减值风险

二、对赌协议风险

三、并购后风险

四、谨防风险促并购

第六节、传媒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一、媒体核心业务

二、传媒经营业务

三、传媒咨询整合业务

四、传媒技术装备业务

第七节、中国传媒产业的投资策略

一、专注细分市场

二、延伸传媒产业价值链

三、跨行业及跨媒体的整合

四、提供增值服务

五、打造新型媒体巨人

第十五章 传媒业的前景和趋势预测 第一节、全球传媒业的发展展望

一、全球娱乐传媒业增长状况

二、全球传媒业发展规模预测

三、全球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传媒业增长前景

二、中国媒体市场发展机遇

三、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格局

四、中国传媒行业生态展望

五、2018-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19

第三节、中国传媒业细分市场前景展望

一、图书杂志出版业发展良好

二、网络新媒体行业发展态势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广播媒体

四、影视产业未来发展态势 第四节、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越传统媒体

二、移动商务将占互联网近半壁江山

三、媒体融合将有新进展

四、产业有机融合

五、互联网巨头大举进军传媒业

六、大数据成为传媒业的标配

七、新闻网站迎来上市热潮 附录

附录一:《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

20

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年度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21

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2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3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中介服务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4

第二篇: 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演变

------------------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经历了从小到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作为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现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则是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及传媒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引导、管理、扶持和调控。然而,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曲折而漫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显著不同的各个历史阶段,逐步形成了复杂的政策体系。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还未结束,世界文化及传媒产业格局发生较多变化的背景下,系统梳理和认真总结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演变的历程与基本逻辑,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全新跨越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含义与基本特点

从学理上讲,产业政策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而言,“产业政策是对于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目标的设想,同时规定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实现这些设想的政策措施”。① 狭义而言,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了鼓励或限制某一特定产业发展而采取的政策的总和。② 关于产业政策,在国内外理论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在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情况下,产业政策是政府替代市场而发挥的阶段性作用,且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市场发育完善而调整变化,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不仅阐释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特定的重要作用,更揭示出了产业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和具体的条件背景下需要运用不同的政策思路作出调整,这就为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中具有某种或某些内外基本逻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支撑。

所谓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主要是指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旨在鼓励、规范、扶持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这里需要厘清三个问题:其一,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不仅涉及到国家文化及传媒产业总体性政策、全国性文化及传媒产业子类政策,也包括文化及传媒产业地方性政策和文化及传媒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等政策,既涵盖文化及传媒产业核心层,又囊括了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外围层和衍生层。可见,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政策体系;其二,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不仅体现在政府层面,还体现在执政党和立法机关等层面,特别是执政党在决策中的权威作用;其三,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手段形式多样,工具性较强。根据政策作用途径和特点的不同,可将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手段归结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种。总之,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除具有产业政策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点。

二、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演变的基本历程

实际上,早在建国初期,私营文化及传媒机构的短暂存在以及公营传媒单位的企业化经营探索也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

为缓解政府财政支出的沉重压力,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即在北京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研究对策,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方针。中共中央在批转这次会议的通知中,要求“条件好的公营报纸争取自给”,“多登有益广告”、“废除予取予求的单纯报销制”。1950年,中宣部发布了《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肯定了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成效,明确指出,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③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当年10月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一整套改革电影体制的具体方案,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成立了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海燕、天马、江南三个故事片厂;长影与北影试行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选剧本、自负盈亏的创作集体,然而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最终确立以及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扩大化,这场探索迅速夭折。但这些文化及传媒业经济政策的初步探索,为以后产业化阶段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制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国真正的文化及传媒的产业化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开始的,因此,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也是从那时起步的。截至目前,我国出台的文化及传媒产业全国性和地方性政策文件与具体措施数以千计。从整个实践过程考察,其政策的演变是有序的,并遵循了一些基本逻辑。在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从计划性管制调控演变至体制与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新政策组合、从松散粗乱的行业政策演变至体系完善的产业政策、从区域与城乡产业隔离演变至产业联动的政策,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全面封闭”到“逐渐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与市场二元推动型”的发展转变。大体而言,其演变历程可以分为文化及传媒市场政策酝酿期的文化政策制定、文化及传媒市场全面推进期的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时期的文化及传媒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的文化及传媒政策制定、文化及传媒产业纵深发展时期的政策制定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文化及传媒市场酝酿期的政策制定

第一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78年至1987年。在这十年中,改革开放虽然使文化及传媒事业出现了复苏和空前繁荣,但文化及传媒的市场化步伐还未大幅迈开,文化和传媒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虽初步显现,但文化及传媒单位中计划经济色彩仍旧浓厚,国家仅出台少数政策放松了对文化及传媒外围行业的限制,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计划和管制。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及传媒事业的大多数领域都严格控制在党的宣传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手中,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文化及传媒生产还属事业范畴,还没有赋予“产业”地位,广义的文化及传媒产业实际上也没有出现,只是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密切的部分行业出现了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这些行业包括大众娱乐业、广告业、文化制造业等。既然文化及传媒生产的主要部门还没有产业化,也就没有所谓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然而,1979年11月中宣部发出《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允许刊播外国商品广告,这是新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对广告工作做出明确指示的文件。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认为:“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很多,严重地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随后,一些体制内的演出团体开始展开经营活动,文化娱乐场所和广告公司大量出现,但政府却一度严令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禁止收购、出售、转录进口录音带、唱片,禁止营业性录像放映。为了加强对这些文化单位的管理,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广告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当然这同时也为开启文化及传媒市场起到了铺垫作用。

2.第二阶段:文化及传媒市场全面推进期的政策制定

第二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88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见证了文化及传媒“市场化”的整体蜕变过程,政策制定着重凸显文化及传媒的经济属性,从确立“文化市场”、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化发展到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进入了初步觉醒期,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引导和培育。

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认;同年,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对报社可以开展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进行规定;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放开图书发行市场。198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艺术表演团体“双轨制”的具体改革意见,即一轨为国家扶持的少数全民所有制院团,另一轨为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这一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④ 从产业政策角度分析,这一阶段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强化文化及传媒体制改革,出台众多经济政策。一方面,以总体性政策为主,谋篇布局,推进文化及传媒市场化进程,规划构建文化及传媒市场、文化及传媒经济发展的格局和体系。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文化经济”概念正式提出。1993年6月,中央《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列入第三产业,中国报刊业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其后,国务院在1996年推出《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另一方面,从金融、投资、财税等领域,制定并细化文化及传媒产业各个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国家在1993年出台了《国家税务总局、文化部、国家体委关于来我国从事文艺演出及体育表演收入应严格依照税法规定征税的通知》《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之后,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出台《关于境外团体或个人在我国从事文艺及体育演出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对电影发行单位的发行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这些政策为解决文化及传媒单位的实际经济困难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998年,我国提出在3年内取消包括电视台在内的部分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明确要求电视台等事业单位在3年内全部实行自收自支。于是,广播电视事业在优厚的财税减免中被成功地推向完全市场化。

3.第三阶段: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时期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制定

第三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98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是文化及传媒的产业属性急剧迸发,并在有一定“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的过程,文化及传媒的外围层行业和衍生层行业开始走向产业集群,形成了文化及传媒“市场化”和“产业化”同时推动、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一时期,我国越来越注重建构文化产业的合法性,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建构和规范。

1998年8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并制定工作规则,成为第一次设立的文化产业专门管理机构,这标志着政府确认了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并且此后不断提高重视程度。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在此两个月后的同年12月,国务院就推出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联合下发《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传媒产业化步伐加快。“文化产业”这一提法和政策在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报告中得到了深化和细化,并进一步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至此,文化产业终于由依附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脱离文化事业而完全浮出水面,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建构取得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法治建设,规范文化及传媒产业的管理层面。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多达百个,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如《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案)《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规章的出台,直接而有效地规范了文化及传媒产业管理,为文化及传媒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制环境和保障基础。

4.第四阶段: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制定

第四阶段的大体时间是2003年至2008年。加入WTO和十六大开启了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化产业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和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进入了由“相对封闭”向“逐渐开放”转变的“快车道”,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际化竞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阶段国家在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上更加开拓创新,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心,结合文化及传媒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利用有利时机全力助推“走出去”战略,内外统筹推动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繁荣。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鼓励和扶持。这一阶段,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推动部分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体制改革最紧迫的就是要重塑国有文化市场主体,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重大决策,《意见》明确划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和界限,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种类型的分类改革有了明确目标和政策依据。《意见》还首次允许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可以吸收部分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存量改革的深水区。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2006年7月文化部推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就文化及传媒行业改制方案做出具体部署,国有文化及传媒单位的产业化改革愈加深入。

其二,注重吸纳非公有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及传媒业。继2005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使得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及传媒产业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同年7月6日,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又联合发出《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就外资进入文化及传媒领域做出明确规定。总体而言,在对待国内社会资本和外资上,我国相关政策坚持内外有别原则,一方面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外资进入文化及传媒产业的监管,以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

其三,引导和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逐步外向型发展。2003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走出去”战略首次出现在文化产业领域。200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在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基本成型。⑤ 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文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相关部委于近年先后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等,并确定了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财政和有关文化部门联合设立了例如“国产音像出口专项资金”、“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资金;文化部还设立了优秀出口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奖励措施。这些举措表明了政府着力扶植、培育外向型文化及传媒企业的决心,增强了文化及传媒企业“走出去”的信心。⑥

其四,积极鼓励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是未来文化及传媒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为抢占这一战略高地,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即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助推我国动漫产业迅速崛起。同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旨在加强网络著作权保护,激发网络传播文化作品潜能。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明确要求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政策上为数字电视这一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5.第五阶段:文化及传媒产业纵深发展时期的政策制定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全球多数产业遭受巨大冲击,但文化及传媒产业在此背景下却呈现出了反经济周期增长,对引领各国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显示出强大的带动与辐射能力。于是,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在刺激经济方案中明确扶持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强调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机遇期”和“转型期”中已经确定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走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成为助推社会转型、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动力,步入了纵深发展时期。可以预见,今后一个阶段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将以大力扶持为主,体现为振兴和激励。

国家在此背景下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是我国利用文化及传媒产业自身特性和运行规律以及“机遇期”和“转型期”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及传媒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这些政策措施促使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求,为全球金融危机中文化及传媒产业的“逆势上扬”提供了政策保障。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彻底结束。2009年9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国新办就我国文化建设60年发展成就举行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大力发展以网络文化、手机文化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可见,随着文化及传媒产业地位的提高,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内容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新兴衍生行业将大量出现,国家将出台更多激励政策和措施,强调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及传媒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产业政策的演变是诸多因素共同、动态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受到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经济体制、政府发展战略、经济环境、政府行为能力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相关产业及产业集群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上文的分析更加清晰地证明了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是“有序的”,因为这种政策演变逻辑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推动进程,符合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规模变化、执政党建设思路演变、民意诉求变迁(包括学者专家建言)以及世界文化及传媒业发展趋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中的测算数据,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只达到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人均消费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中国的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文化及传媒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今,“大洗牌”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世界文化及传媒产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出台,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及传媒产业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更要善于梳理和总结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演变的基本历程和有效经验,抓住机遇,以推进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者应该坚守信念还是向市场俯首称臣

——关于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

摘要

半个学期的课程,一本书,几场激烈的讨论,这就是我对这个学期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的最直白印象。通过文化产业概论的学习,我学到了两点很重要的东西:思考和表达。在倾听中思考,从辩论和演讲中学会表达。半个学期下来,我想了不少,思考良久,终须表达,故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 管理者 信念 市场

一、中庸之道是文管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告诫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对某一问题的此面进行淋漓尽致描绘的时候应该抽空用眼睛的余光看看彼面,这样才能得出一个立体的想法。李敖说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一些唯物的言论来,他自己却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者。这里我们暂且不谈马克思的信仰问题,单单说一下他提出的辩证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中庸思想,为君子者,行事谦谦,言语谦谦。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执政者的精神纲领,普通老百姓亦将之奉为典范,在这个潮流之下,人们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各方都照顾到,各方都不得罪,都在寻找一个能够满足所有人要求的平衡点。艺术与产业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平衡点,是谁来把握和操控这个平衡点呢?文化产业管理者!

二、文管是连接艺术和市场的桥梁

在文化产业管理者产生之前,很多艺术作品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才能欣赏的东西,正所谓“高山流水,曲高和寡”。这些天各大媒体都在给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造势,当西方各国正因金融风暴焦头烂额之时,中华大地似乎呈现出“风

景这边独好”的气象。改革开放确实让中国得到了很多的好处,所以感谢邓小平,是他确立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纲领。在这个中心之下,我们暂时忽略所谓拜金主义的泛滥,中国的很多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很多行业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文化产业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前景无限。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党的领导人都已经看到了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我等岂有坐视之理?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产生的背景是艺术的精神产品及服务的盲目性与市场的渴求性之间产生了矛盾。有些艺术作品确实很有艺术价值,可由于不符合时下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最终只能落到个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境地。梵高生前绘画无数,却因无人欣赏最终穷困潦倒而亡。假若当时有这么一群人,凭借宣传和包装赋予梵高的画作以生活的气息,让更多人来了解其中的艺术和美,相信其画肯定大卖。有人说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在其死后方值千金,这个观点没错,因为作品制作者已逝,其留存下来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绝版,自然是值钱的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该作品是否真的具有艺术价值。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好的东西,人们天生就是会喜欢的,所以不用担心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不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如若真的被埋没了,只能说明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还真是往往会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时候就要借助于一群人来帮助他们发现美,因为他们具有这么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群人就是文化产业管理者。

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产业则是物质层面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会忽略精神的层次而较多地注意物质,这是由人们需求的层次决定的,精神是上层建筑,要高于物质。当文化与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者是这个行业的引领者,他们帮助艺术创造者们找到市场,将他们的艺术品变成实实在在的金钱,以此获得双赢。有了文化产业管理者,艺术家们再也不用为找不到市场而发愁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经纪人的帮助下已经可以很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了。

三、鱼和熊掌,孰轻孰重

自文化产业产生之日起,有一个问题便随之而来。文化作品的创造者,即艺术家跟其他的行业人不一样,他们是个体创作者,作品的价值点都由其自己决定,根本不受其他人左右。当文化成为产业之后,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们学着工业上的一些做法,将作品做成了标准,流水线式的生产带来极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他们

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创造者们的思路。制片人或许会告诉导演说:你这个片子不应该这样拍,应该加这么些桥段,因为观众喜欢看到这些东西,这样才能有市场。这个时候,导演就很难做了,他若按制片人说的去做,或许就只是迎合了社会上的某个风气,在他看来这根本不是艺术;若是不按制片人说的去做吧,拍出来的片子又要亏本,甚至是因拉不到赞助而根本拍不下去。

在上面的例子当中,导演是被动方,制片人的决定尽管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还是站主动地位的。商业界流行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因为“上帝”能给商人们带来经济利益。文化产业跟其他的产业不同,它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之外,更要对艺术价值部分负责。当文化产业管理者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了一个不小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价值体系根本就是偏离道德等正面力量的,比如说只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不少人庸俗的、变态的想法,这个时候,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是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还是向市场俯首称臣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些专业老师,他们告诉我说时下的做法是走中庸之道,凭借文化产业管理人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

笔者认为,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绝对不能走中庸之道。一个作品顾及太多,畏首畏尾,是很难走向成功的。或许我们觉得自己够聪明,既能照顾到变态市场的感受又能让艺术得以彰显。结果呢?我们既丧失了艺术,又因作品本身不伦不类而失去了市场。难道问题就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吗?我说有。

在这个问题产生之前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发现某处有利可图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过放弃。那个变态的市场确实不小,可除了这个市场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市场了吗?我们在利益面前总是很容易丧失理智,总觉得天上掉馅饼就应该去接,根本不考虑后果:或许这些馅饼里面放了老鼠药也不一定。文化产业管理者应该努力去开辟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精神享受的市场,从纷繁的现实社会中寻找正面的力量,给人们带来真、善、美。笔者认为,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可以给艺术家们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原则上不要改变他们的创造路线,我们的任务是让艺术家们的作品更好得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包装和推销,但绝对不是改变。

结论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完全而没有经过切割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管理者们请千万注意手下留情,除了一些产业要求的加工外,尽量让作品少一些商业的烙印。最后说一句:这个世界不是缺少市场,而是缺少发现市场的眼睛。愿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远离变态的市场,努力去寻求真正的美。

第四篇: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为拓展学校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国家对高等信息传播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6月创办的四年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蒲树林担任南广学院董事会董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刘继南教授任南广学院名誉校长。

学校位于景色秀丽的南京方山风景区脚下,校内碧草如茵,环境幽雅,建筑错落有致,与方山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规划用地1660亩,一期校园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截至到2008年4月,已建设用地810亩,完成校园建筑约33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利用新模式、新机制,致力于为全国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领域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型、国际化的高等院校,成为中国传媒界重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依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加强学科建设、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心,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现在不仅有一大批在教育界、传媒界享有盛名、卓有成果的老教授,还有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已逐步建立了一支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品质好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实现学院成为一流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11年09月,我校共有教职工616人,其中专任教师422人。另从国内外业界、学界聘请了150多位教授、专家任兼职教师,大大充实了我院的师资力量。

学校共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摄影学院、演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传媒技术学院十个二级学院和思政教学部与基础教学部。开设36个本科专业,90个专业方向,截止2011年9月在校本科生10997名。

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普通类和艺术类学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毕业证书,2007级(含2007级)以前毕业生经中国传媒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证书;自2008级学生开始,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位委员会审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第五篇:2009年中国国际传媒产业博览会

2009年中国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博览会(草稿) 展会特色

2009中国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博览会,着力推进中华文化,做大做强传媒文化品牌,努力办成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的传媒文化产业盛会,为建国60周年献礼。

1、打响传媒品牌。充分挖掘和发挥陕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展示三秦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等底蕴深厚、风韵悠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扩大传媒文化影响,彰显传媒文化风采。

2、彰显国际特色。发挥我国在国际上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与陕西地处连接中亚和东西部的枢纽经济区核心区域的优势,推动传媒文化产业的跨国合作与对接,用国际化视野打造中国传媒文化的新名片。实行国际策展人制度,聘请国际知名人士和专家进行专业策划,邀请国际知名传媒集团、文化创意机构、企业和著名人士参加各项活动。大力开展对外招商招展活动,有针对性地邀请国际传媒巨头、演出商、出版商、收藏家、金融投资商与国内同仁进行对口洽谈,促进传媒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努力使媒博会成为我国传媒文化产业参与全球报道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3、突出传媒文化创意。广泛汇集和交流传媒文化创意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和产品信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区域产业合作。组织创意设计、广告创意、FLASH创作等赛事活动,展示优秀文化创意成果。开展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版权贸易,艺术品拍卖,动

漫游戏和文化演出项目推介等专项交易活动,推动创意、设计、生产、营销企业合作,促使文化创意上下游企业及产、学、研的对接,促进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文化产品与市场的结合,文化企业与资本和人才的结合。

4、坚持市场运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原则,总结推广首届媒博会市场化运作经验,经营媒博会,开发媒博会,运作媒博会,在招展招商、论坛演艺、项目推介和赛事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增强媒博会的自身活力,努力打造国内外叫得响的展会品牌。

5、推动社会参与。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群众互动和文化赛事活动,把筹办媒博会的过程变成群众参与文化创意、促进产业发展、享受传媒文化成果的过程,把媒博会真正办成“传媒文化的盛会、普通百姓的节日”。吸引中外客商、专业观众、社会观众和旅游观众广泛参与,拉动传媒文化消费,锻造传媒品牌,发现传媒文化商机,培育传媒文化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媒博会的社会影响。主承办、支持单位(拟)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陕西省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文化厅

陕西省广播电视局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

西安市人民政府

华商传媒集团

承办单位:

华商报社

陕西华商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时间、地点

时间:2009年9月25日-28日

地点: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媒博会招商招展活动

本届媒博会将突出传媒资源展示的市场化开发,传媒文化内容产品、服务及产业投资合作项目的推介、招商和交易,展示全国及国外传媒集团为重点,宣传各类传媒文化产业,开展新型传媒文化产业项目洽谈及招商。

1、2月,组委会发布《2009中国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博览会招商公告》。

2、3月,赴北京举办2009中国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博览会推介招商说明会暨新闻发布会。

3、在全国相关展会上举办2009中国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博览会推介招商说明会。

4、4月、6月,拟分别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悉尼举办2009中国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博览会推介招商说明会。

5、媒博会期间,在展览会、论坛等各个活动场地组织开展专题项目推介交易活动,争取在媒博会期间有一大批传媒文化产业项目签约。该项工作由组委会项目办公室统筹协调,各责任单位、参展单位具体落实,有关部门配合。

组委会负责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落实省外及海外招展工作;协调省内行业系统及各市展位的招展落实工作;实施单位负责商业性展位的招展工作。

本届文博会观众分为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

宣传推动

为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配合招商招展工作,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参展企业和参观者,媒博会宣传工作分为新闻宣传、招商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宣传、户外宣传等五大部分。从2009年2月开始,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升温,到媒博会期间达到高潮。

(一)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从2009年2月开始,直到媒博会结束,贯穿始终。在华商报新闻媒体开设“关注媒博会”专栏,主要宣传本届媒博会的主题、规模、招展方式、招商政策,媒博会的亮点、看点、卖点,部分知名企业及重点招商项目,媒博会期间举办的有关论坛峰会、文化活

动和各种群众性活动等。

新闻发布会的组织由组委会负责。2月20日,举办2009中国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邀请国家部委相关领导和陕西省主管领导,媒博会组委会领导成员、中央新闻媒体、海外媒体、省内主要媒体和网络媒体参加。

(二)招商宣传

招商宣传从2008年2月开始,至9月初。通过全国各大媒体刊登信息、邮寄散发宣传册、招商函和参加全国性文化类展会发布招商信息、宣传招商政策等方式,面向全国传媒集团、报社出版社、音像文化出版、文化产品生产、全国网络网站和经营企业、文化中介机构、文化艺术表演团体、传媒文化事业单位以及海外传媒文化产业公司进行招商。

(三)社会宣传

每月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相约媒博会”系列文化活动。提前100天进行倒计时。在西安市设立媒博会倒计时牌。媒博会开幕前一个月,大量刊登媒博会宣传广告,西安利用主要街道灯杆、过街天桥、阅报栏等悬挂标语和海报。做好开幕式、闭幕式及展会现场的宣传,包括悬挂飘空气球、祝贺标语、拱门等。

(四)网络宣传

重点办好2009中国国际传媒文化产业博览会官方网站,以媒博会为平台,及时发布产业信息和展会信息,接受投融资项目登记、专业观众登记,服务海内外传媒文化产业投融资商,传媒文化内容产品

生产商、贸易商、零售商、出口代理商,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媒博会”。依托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文化网、华商网、等网络媒体,进行长时间、大容量宣传。

(五)户外宣传

自媒博会倒计时,西安相关城区街道、车体等户外广告宣传,大力营造宣传气氛。各地做好高速公路路口、机场、车站、码头及重要公共场所的广告宣传。

展区规划

结合全国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初步考虑设置13个展区,分别是综合展区、版权展区、广电影视展区、新闻出版展区、文化演艺展区、数字动漫展区、创意设计展区、海外展区、文化旅游展区、体育产业展区、民俗工艺美术展区、餐饮文化展区和图书交易展区。媒博会期间,将在西安举办世界传媒论坛、文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活动,对传媒文化产业进行高端对话和研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报告下一篇:中国高端大米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