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明天有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读鲁迅明天有感范文

读鲁迅《明天》有感

作品描写了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却在咸亨酒店里喝着酒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面对着急的单四嫂的求医却显出一副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样子。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展示了一副令人震悚的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向,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

小说以写鲁镇上的一些古风开头,不上一更,大家都关门睡觉了,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务生意,按其职业性质,理应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这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所以,只有她家的灯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门都关上了,唯她例外。这一强烈对比的写法,有力地反映出了鲁迅生活的时期那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凄象。

邻里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对贫弱者的袖手旁观。不仅仅是在小说所写的年代,直至今天,所谓文明进步的社会,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公交车上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很少有人主动让座,老人摔跤后,没有人敢主动去帮助„„我们的生活条件是进步了,但是人们的素质呢?还有多少人可以向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大公无私?从小我们在学校学习着要争当做好人做好事,可是,面对着当今社会的现实时,我们感到的是迷茫,一直向往的,被歌颂的精神,到了真正应该去做好事的时候却要左顾右盼,不知道该不该做,难道这是教育的错误吗?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对贫弱者的袖手旁观罢了。

那些腰缠万贯的人,似乎很少有真正出于善心而向贫弱者布施的。鲁迅的时代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食客们,他们更多地愿意把闲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贫弱者的救助却不生一念。在帮办单四嫂子的儿子丧事时,他们银两照收,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为了治好儿子的病,用尽了所有办法,最后寄希望于何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视贫弱者的生命如草芥,最后没能挽救宝儿的小生命。何医生、贾家药店和单四嫂,何医生开的药,一定要到贾家药店才卖得到,正正是一个三角点关系,这是不折不扣的为富不仁。

儿子死了,一直相信明天一切会好起来单四嫂,等待她的明天会是怎样?《明天》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人们的冷漠,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反思。

第二篇:读《鲁迅》有感

在我国,文学可以说是发展历史悠久,从古代的诗歌、散文,到至今为止的戏剧、话剧,发展的绚烂多彩。尤其是现代的文学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以及深化当代的主题,它的构思可以说是一副具有诸多环节的有机的链条。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深化主题,设计环境、人物、情节,安排作品的结构,思索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技巧。而题材主题的构思,则是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和灵魂,它不仅关系到小说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而且决定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方法的运用,它是小说艺术生命力之所系。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他的小说总是从生活中发现主题,又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形象的艺术反光镜而把它提到历史哲学的高度,从而使其小说的主题具有极大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是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近代文学巨匠。因为令人发指的作品,鲁迅被称为“文学家”。因为小说深邃的思想、想法,指出了民族的劣根性,鲁迅被称为“思想家”。因为不少杂文直指社会黑暗,批判社会腐败,对社会现实的揭发使他成为一名战士,笔就是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灵魂。

鲁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一个腐朽、黑暗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国民的“愚弱”思想,唤醒国民那“麻木”的神经系统。现如今的社会,太多的人变得麻木,变得安于现状,觉得生活条件好了,却因压力却大了,于是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整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所以,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摆脱愚昧思想,让神经不再麻木;加强个人理想的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其次,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学过政治,都知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牢固纽带,更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以及在他身上体现的强烈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更是对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鲁迅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典范。所以,新时期的我们,依旧需要学习并发扬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验鲁迅的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个人的文化素养,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鲁迅先生具有“韧”的战斗精神。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是锲而不舍,是水滴石穿,是坚定勇敢,是义无反顾。如今这个社会,充满了对权利的向往、对金钱的渴望,腐败横行,道德操守江河日下。我们就更需要发扬鲁迅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不仅仅要自觉地远离这些不良风范,还需要与社会上的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和鲁迅一样,我们可能并不能看到改变,但是,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亮的多了,就算再黑的夜晚也可以亮如白昼。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我们现实的残酷,他用自己豪放的文笔来唤醒麻木的国民,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去抨击社会的黑暗,他用“韧“的战斗与社会上一切反动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然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韧”的战斗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历史的限制,正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且他的作品宣扬了大量的新思想,由此被中国人民誉为“民族魂”。

鲁迅作品的共同特征是“深刻”,一针见血。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申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启迪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鲁迅的很多杂文,像一把把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的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看客心理、阿Q心态,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劣根性,直到今天仍能让读者感觉到针芒在背。

鲁迅是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列强的强大的状态,更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奴性。这种奴性,是臣子,民众对皇帝的奴性,长此以往形成了懦弱可欺的劣根性。近代史上多次的割地赔款,懦弱可欺,正是这个沉睡民族软弱性的麻木体现。然而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除了叫板满清政府,还唤醒了愚昧的数万万人民。

第三篇:读鲁迅作品有感

其一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自题小像》是作者写于1903年,附在剪发小像后赠予友人的。"灵台"出自《庄子·庚桑楚》中的"不可纳于灵台",后由郭象注解为"灵台者,心也。"在这首诗中鲁迅将"神矢"—爱神之箭作为比喻民主主义思潮之工具。而"寒星"给人一种寒寂清冷之感,寄意于寒星的意思应是向人民传递民主进步思想,然而却不受重视。由此不难看出在晚清覆灭之际民众的思想和精神是何其麻木、呆滞!

由此,我不禁想起鲁迅在《藤野先生》中的描写:"……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这喝彩的人们,何尝不是我国当年国民懦弱无知的真实写照?这国民性的缺陷是中国人喝了几千年墨汁后,精神里生长起的罂粟,这游惰因子散发着懦弱、无知,只会将无数仁人志士推向无谓牺牲的崖边!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振聋发聩的呐喊划破长空:"我以我血荐轩辕!" 掷地有声,它发出的清脆响声足以触动任何一个爱国青年的心,更激励着一个热血、坚毅、倔强的青年鲁迅走进革命的队列中。

此时周家已零落不堪:父亲猝然离世、二弟尚幼,家境也日薄西山,自己只能外出求学……因父亲离世而诱发的系列变故像一座大山压得鲁迅喘不过气,而作为长房长孙的他只能惨然应对。这使他过早成熟起来,也让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捕捉到关于他凄凉童年的细枝末节。像《孔乙己》中那个还不如柜台高的小男孩,《父亲的病》里为请医问药而四处奔走的男孩,最后还要凄惨地喊叫濒死的父亲的名字……这些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伤疤。

个人的发展方向是与家庭息息相关,且不断发展变化的 ,无论在他年轻还是年老。 通过这些便可了解鲁迅为何文笔犀利,性格倔强而难以相处,这与其缺少双亲关怀及兄弟意见相左的家庭内部矛盾相关,因此,先生能把冷峻的文笔保持一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写照,《自题小像》中有鲁迅对民主革命的无限期待,也有因眼见现世愚昧而将热血寄意于自己、并以大无畏精神投身实践的勇毅。它不长,却写出了鲁迅的铮铮铁骨。

其二

1922年,北大在蔡元培校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教育体制的系列改革。在蔡校长"兼容并包"的理念下,北大一改其往日旧官僚贪污纳垢的坏风气,学校开始焕然一新。然而,守旧势力仍不肯善罢甘休,常常公开挑衅,使校长左右为难,几近辞职。

在这新旧思想交替之际,冲突是难免的。然而,却有一批有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不畏强权,在启迪民智的路上踽踽前行。其中最突出、最有斗争意识的,就是鲁迅先生。

这一年,恰逢废除科举制度十周年,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封建势力残存,甚至有卷土重来之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举制——这给与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以美梦和渴望的制度,依旧残存于民间。

为"痛打落水狗",鲁迅先生拍案而起,撰文《白光》、《孔乙己》等文章,以饱含同情与愤懑的心,将利刃付诸笔端,辛辣地鞭笞着科举制之弊端,揭示了封建科举"吃人"之事实,在那些愚昧且抱着‘进京赶考’幻想的落后知识分子的头上猛浇几盆冷水,泼醒了他们的春秋大梦。

比如《白光》里的陈士成很好地启迪了民众:‘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地游走。……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他耸然了,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地复述道:"右弯!"……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地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

这可怜的读书人真是中了科举的毒了,然而除了科举,还有封建迷信毒蛇般盘在那里。

陈士成又受到白光指引,跑去"山里"了。他惨然奔去,眼见所念的大好前程就要到手,然而作者却给了个阴惨的结局:‘身中面白无须’‘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并无人去看且认领这浮尸。

小说中有很多类似的篇目,刻画了许多小人物。而《白光》着重描写了一个想中举快要入魔了的疯癫读书人,因入仕执念未果而赴死。无疑,这迂腐的读书人与封建社会无数入仕者一样,还对科考制度怀揣一丝希望。可是这制度已经腐烂了,如果还食古不化,故步自封,就是堵塞了发展之路。注定要毁灭。

《呐喊》中常见这样故事性强、趣味横生又富有讽刺协和斗争性的小说。所以说,鲁迅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杂文家、批驳家和斗士,还是最优秀的小说家。他智慧地将一个个新思想的萌芽洒落在小说这片通俗、广阔的沃土上,让广大民众以’娱乐’而非‘枯燥’的方式去接受它,传播开来。并且给民众以深刻印象。他的‘战线’在无形中被拉长了。

尽管鲁迅先生是旧官僚家庭出身,但由于聪敏善学,其思想的进步性是远高于其同一时期的某些安于闲逸的教授的。也得益于紧跟时代潮流的思维 ,思想认知也随之不断更新。他那敏锐的天性,犀利的笔触都是那样难能可贵,是那个思想变革时期的最强音!

辜鸿铭曾说过:"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君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得啦。"如果说是民国政府剪掉了民众头上的那根辫子,那么旧思想的剪辫人非鲁迅先生莫属。《呐喊》等皆为鲁迅的名作,其蕴含的进步思想及意义,至今读来,仍令人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好钢用在刀刃上。"鲁迅穷极一生,完成了作为‘钢’的使命。他用饱含深意的笔端铸就的民族魂,将永被被铭记。

原创作者:孙启呈

第四篇:读鲁迅作品有感

《一件小事》读后感

生活中其实有无数件小事,而我们的鲁迅先生却能把一件小事写的不平凡,把普通的人写的不平凡,也许这就是他的特异功能吧!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搭着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现在有些人常常会写这种事,但有几篇是真实感受呢?鲁迅先生把一件小事描写的如此的透彻;如此的详细;如此的生动,真是让人敬佩万分哪!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写到:“直到现在,还是常常记起那件事,我因此也时时煞了痛苦。”这里的结尾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惭愧;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懂得了人人平等,在社会上富有的不是钱,而是品质,我想:在人人平等的思想下,我一定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实施鞭策自己,日日催自己自新,也同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第五篇:读《鲁迅批判》有感

朱涵

《鲁迅批判》是著名学者李长之先生的一本小书。篇幅不长,区区十万字,却是研究鲁迅的一部赫赫有名的经典。是每一个想深入研究鲁迅乃至民国文学的人绕不开的必读书。李长之在其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大多依然十分洞见。而且,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史学人物传记,这本书运用了西方精神分析的方法,认为作者的心理、精神状态和童年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家的作品。作品与作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割裂开来,就无法深入理解两者任一。在分析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文本作出评价,更需要从鲁迅本人的精神面貌演变来推断和解读文字背后的来龙去脉和蕴含的深意。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史学人物传记所带的黑白分明的道德判断忽视了人物作为一个个体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的渺小与力量之有限。把一部作品、一个人批判一番很简单,毕竟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不能在开启上帝视角、了解所有完整的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最优的判断。而刀笔吏们若不深入探究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看不到他们经历过的伤痛和在政治道德困境中挣扎的痛苦,很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地用圣人的道德标准来否定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从精神分析的方法出发,至少可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书生意气的酸腐的道德评价,看得到鲁迅的局限。而只有理解了鲁迅的局限,才能更好地欣赏他作品的魅力,了解鲁迅作为一名文化巨匠与舐着自己伤口的战士的伟大。

由此而知,同司马迁的《史记》一样,这本《鲁迅批判》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纪实性。不虚美,不隐恶,不预设结论,不假设立场。一切都从客观事实和批判者本身的文学与美学的标准出发,论证总结。不会因为当时的政治需求而删改观点,也不会因为权力的淫威而妥协。这也导致了李长之的人生经历与太史公有遥相呼应之处。太史公的《史记》是他自己理想的政治道德的总结与体现,许多地方与专制统治需求格格不入,对汉高祖与汉武帝入木三分的鞭挞尤遭统治者忌讳。而在民国时期,《鲁迅批判》这本书被视为左派读物而被查封;新中国初期反右运动中又被查禁,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公宣队队员指着李长之先生的鼻子说:"鲁迅是可以批判的么?就冲着‘批判’,你就罪该万死。"一本能把国民党与共产党都得罪的书,一位能在解放前后都遭到封杀的学者,却能历久弥新,或许正是这本书学术价值最有力的作证。毕竟,真正客观和深刻的思想,是不怕政治力量的干涉的,而它正也是政治力量最害怕的。这正是批判家的风骨,不屈从于批判对象,不屈从于时代,不屈从于政权,更不屈从于普罗大众,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也应该是李长之先生本人磊落光明,热烈而严谨,明白而深刻的人格体现吧。

李长之认为,鲁迅生在一个风云变化,世代更迭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都不可能不对这变化有敏感的体会。但除了这个大家共有的大环境,鲁迅本人独有的经历更是使之成为鲁迅的重要因素。医学教育带给他的科学素养与最终的弃医从文,小时候家道中落让他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和鲁镇那充满了执拗的农民性的生长环境,都给他的精神以及他的作品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就医学教育来说,李长之认为最重要的是进化论的第一要义:生存。每个人都必须先生存下去,为了生存而挣扎与反抗。所以他的作品中满是对普通人,对尤其底层人们的死与生存的关怀。有时候见的血泪太多了,他的笔下甚至会透出冷漠与麻木的气息,但这恰是鲁迅的自我保护,好让他能修整之后生存下来,继续战斗。而这对人的生存最深切的关怀,也是让鲁迅成为受五四青年爱戴的原因。

医学教育给鲁迅带来的第二点性格特征,便是鲁迅对中国传统医药的痛恨,这其中又延伸出对传统医药所代表的封建社会中人的愚昧与无知的批评,和对与医药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的传统文化的针砭。它们与现代、文明、都市的西方文化相比,区别大得刺眼。但最根本的,则是医药本身对人的救治或毒害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而它所代表的封建文化与道德,则如慢性毒药般腐蚀着、吞噬着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人的心灵与精神。

小时候家道中落的经历让鲁迅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他自己受到过的奚落、嘲笑和哄笑,都在作品中有着反映,同时包含着一种过分神经质的惊恐和无限的同情。他看得到那些小人物的伤痛,因为那其中有他小时候的影子。交织着的寂寞与倔强,悲哀和愤恨,也是鲁迅的文字最鲜明的特色。

农民的执拗性则是始终徘徊在鲁迅笔下刻画得最深刻的主题。他们偏执、愚昧、怯懦、惧怕改革,甚至不惮于对改革者施加最残酷的冷漠与直接的迫害。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执拗又是他们坚韧的源泉,让他们逆来顺受,顶受着最煎熬的生存却顽强地不轻易置弃。对于这种精神的了解不仅仅让鲁迅笔下的农村人物有血有肉而跃然纸上,更让鲁迅在和其他知识分子笔战的时候时刻展示出纯粹的坚持甚至偏执。这种持久正是农民精神带给鲁迅作为一个战士的礼物。

李长之先生认为,鲁迅对于形而上的最玄奥深邃的哲学问题不甚感兴趣。这恐怕不仅仅是当时中国面对的时局让"救难"的紧迫性压倒了一切,更是因为鲁迅性格中的敏感、脆弱与坚韧让他并不适合进行艰深而持续的思索,因而也不适合写探索人性终极问题的长篇小说。鲁迅是一个诗人与战士的结合体。诗人,是印象的,感性的,被动的。他的注意力会随着环境而转移,作品也因此烙上了许多独特的时代的印记。他的敌人是一切他看不惯的人,他的反应是强烈而即时的,如同他辛辣的文笔,讽刺着一切在发生着的可讽刺的事情。所以杂文和短篇小说是鲁迅所擅长的文体,浓缩和精华了鲁迅作为诗人那种感情浓烈与随时宣泄的需求。而他的长篇小说则稍显平淡。缺乏沉郁的哲学思考做后盾,无法在只言片语中闪现哲人的智慧,整体就显得无力苍白。

伟大的文学家不仅仅是有时局性的,更是有普世性的。而鲁迅的普世性来自于他对农民性格深刻的了解与中国社会和普通人中农民性格的普遍存在。这让他的作品即使放在当代也依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后便紧锁眉头地陷入沉思。中国农民的愚昧,奴性,偏执与冷酷,鲁迅抱着极大的憎恶与同情,不论是同村人消费着祥林嫂的不幸,咸亨酒店里众人对没落知识分子无情地嘲讽,农民们在强权面前畏缩的同时,又贪婪地咀嚼着弱者的骨髓。长在农村环境里的中国人都有着一双像狼一般又凶又怯的眼神,在他人后面不远不近地跟着,在最孱弱的时候便毫不留情地扑上来咬一口。但这狼本身也是环境的受害者,因为在狼大肆发泄这浅薄而无聊的快意的背后,是现实生活希望的渺茫,把绝望与痛苦都暂时寄托在这幸灾乐祸上。这般逼真的刻画,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农民的鲁迅才能做到。

鲁迅对农民冷酷与冷漠的刻画入木三分,不论是《药》里面大家伸长了脖子看砍头,还是阿Q死后围观者"枪毙没有死亡好看"的评论,都让人寒意顿生,悲从中来。冷漠本身还没有这样坏,但对于"冷漠"的冷漠和习以为常,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以为是生活必须的部分,则让人愤恨。鲁迅挑选这一主题,源于他的敏感和敏锐,源于他郁勃的诗人气质。在对国民性和奴性的鞭挞下,更是对普通人深深的同情。这在鲁迅近乎白描的文笔中得到了体现。

所以李长之先生说,鲁迅的情感是诗人,而他的思想止于战士。他的情感是粗暴的,充满了力量,几乎过剩。因为过剩,反而让他能冷冷地回去深深地刻画那笔下他含着泪讽刺的人物。他的美学不是传统士大夫那吟风弄月的雅士情趣或逍遥山水的老庄情怀,而是一种不精致的审美。这不仅是因为他不屑于有文人雅士一样的审美情趣,或许更是因为他的性格注定他不能够写出那样的文学。这样过剩的诗人的情感,使得他的文字必须用许许多多的连词,尤其是表示转折的连词,所连接起来。这是他情感翻滚与变化的纪录。若没有丰沛的情感支撑起这形式,光光学鲁迅连词的使用,只会变得拗口而肤浅。这也是许多人学鲁迅而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的原因。

而鲁迅的战士气质,除了因为他丰沛的情感之外,也是因为他对于深邃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他对急切的问题能单刀直入,跃入战斗并直中要害。他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恰恰使得他能够与所有他看不过的人论战。因此诗人与战士,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相辅相成。

文学家的伟大在于他能够同时抓住人性的本质与这个本质在时代中具体的表现,从而让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有读者,在以后也有知音。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学巨匠。但是,之于鲁迅,这或许恰恰是让人难过的地方。他对国民性的批判在今天依然醒震聋聩,那几十年了我们到底进步了吗?改变了吗?阿Q们不是还在吗?依然吃着赵老爷的巴掌。祥林嫂们不是还在吗?依然在别人的消费中过着悲苦的生活。那鲁迅们在哪儿呢?那些有着最纯粹的人性的关怀而且不畏强权地抗争的民族的脊梁,这些像北方的雪一样的孤独的斗士在哪儿呢?我们也只能用读鲁迅和写鲁迅来表达自己的愤恨。或许只有李长之这样桀骜不驯的人才有资格也是最适合来做评价鲁迅的批判家了吧。

是为《鲁迅批判》读后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工程资格标范文下一篇:贷款业务员话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