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比较

2023-06-09

第一篇: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比较

关于自然美的形态与自然美的类型

自然美的形态包括两种: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另一种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现实,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是直接的,明显的。因此,我们较容易理解这种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

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其根源也在于人的社会实践。虽然它们没有直接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但它们具有自然美的特征,仍然是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发生联系。这类联系包括几种情况:

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2.与社会生活发生以形式美为中介的间接联系。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的是美的形式,经过千百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到美的事物的形式而不必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于是,人们看到那些与美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形式的事物时,也年产生美感。正因如此,未经劳动改造的一些自然景物,以其形式美为中介,与社会生活发生了间接的联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3.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和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与人的某些性格品质相似。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的品质、个性具有相似之处,于

是常常赋予客观对象以人的某些特性,借以激发斗志,抒发情怀,寄托理想、情思,从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美感。自然事物与社会属性的联系有时还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同一自然事物的多种属性和特征中,有的会使人产生美感,有的不能,甚至有的是丑的属性和特征。二是自然事物的同一属性或特征,在不同条件下引发人们对不同生活实践的联想,因而可以成为美的,也可以成为丑的。

自然美的主要类型是指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

自然美重在形式,虽然自然事物能够给人美感的根源在于自然事物与人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但人是通过可感的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直接产生美感的。尽管具有不同社会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人对同一自然事物的感受不同,引发的思情、美感有许多具体差异,但人们对自然美现象也有基本认同的一面。尤其是对于文化修养相当、生活阅历相近的人,更容易对同一自然事物产生相近的美感。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把自然美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壮美。也可以称为雄伟美。构成壮美的基本条件是景色壮丽、体积巨大且气势磅礴。如我国的泰山、三峡的夔门、万里长城、惊涛骇浪。对壮美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在自然事物中直观自身巨大创造力的表现,能够激发人们的巨大热情和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

2.奇美。构成奇美的基本特征是变化多端,离奇曲折,令人感到惊异,玩味无穷。如被誉为“天下奇”的我国黄山,其奇美主要表现为峰奇、石奇、松奇、云奇“四绝”上。人们对“奇美”自然景观的

欣赏体现了人类对创造新的、独特的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同时,奇美景观的变换无穷,还使人产生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联想,使热爱生活的人对这类景物也产生热爱之情。

3.秀美。构成秀美的的基本条件是景色清新、柔和、恬淡、秀丽。如我国的峨眉山、漓江、西湖等。人们之所以对这类自然景观产生美感,是因为这类自然景观与美好的和平社会生活、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充满生命活力的姣好人物形象等具有相似之处,从而使人们在欣赏中产生愉快的美感。

4.幽美。构成幽美的基本自然特征是丛山深谷,古木浓荫,寂静幽深。幽美的景观一般视域狭窄,光亮微弱,景深而有层次,空气清新,气氛凝重。如位于我国四川的青城山,当游客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茂林掩映的狭长小路中,或坐在听寒亭小憩时,会不由得被周围的幽静氛围所感染,以致于放轻脚步,轻言慢语,浑然一种欲静心松之感。这是由于这种自然的幽深仿佛一种使人大彻大悟的深奥的人生哲理,仿佛人在安然沉睡时刻的美好。因此,臵身于幽美的大自然之中,能够抚慰心灵的创痛,启发人们对生活哲理的遐思,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5.旷美。构成旷美基本自然条件是视域开阔,美景无边。比如我国云南的滇池,一眼望去,水面坦荡浩淼,微波荡漾,云水相结;乘舟其上,如在天空。这种景观能够直观人的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能够直观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因此,欣赏这种自然美,能够使人顿感

心胸开阔,意志高昂,激发人们去尽情驰骋。

6.险峻美。构成险峻美的一般自然特征是危崖峭壁耸立,只有险道比邻绝壑深渊。如华山。人类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不断绝处逢生地战胜似乎难以战胜的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就仿佛攀登了无数次看起来难于登顶险峻山峰。人们欣赏自然的险峻美,攀登险峻的山峰,能够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胜利的喜悦。

第二篇:对自然美的初步认识与美学学习心得

姓名:诸雯雯

班级:平面0901

学号:3091802004

摘要:①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假如没有人化,那么自然之物只是没有意识的实体而已。②构成自然美的主要因素是色彩、形体、声音,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③学习完了美学,我对美的认识没有止步于肤浅的了解,而是对美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自然美、认识、审美、美学、学习心得

对自然美的初步认识与美学学习心得

当我手捧一本书卷,依靠在一棵树下,眯缝着眼睛,注视着眼前的一片绿色草地,享受着午后难得的悠闲时光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当我手撑一把雨伞,走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迈着轻快而略带匆忙的步伐,偶尔一两滴调皮的小雨低落在我的皮肤上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当我在中秋之夜,坐在庭院中,一边嗅着扑面而来的丹桂香气,一边抬头凝望着玉盘般的明月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美?美又在哪里呢?

请仔细地观察昼夜轮回,春暖花开,你一定会观察到自然之美。 请侧耳倾听鸟儿鸣叫,小雨淅沥,你一定会聆听出自然之美。 请细心体会流水流过指间,微风拂面,你一定会感受到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明月星辰,山水花鸟,田园山林等等,这些都是自然之美,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已。

当我凝视星空,一轮皎洁的明月洒下它的余晖,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那一刻虽已不复存在,但我依旧能切身感受到那孤独凄凉的美。月亮是无情的,因为它没有意识,它只是自然之物。从古至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将思乡怀人之情寄托于月亮是因为月亮经过了人化,人们才会认为月亮是美的,非人化的自然是不具有审美意义的。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着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农民不知道关于蜀帝的悲惨故事,他们称杜鹃为“布谷鸟”,因为杜鹃在春播的时候啼叫,声音好像是“布谷,布谷”。而我,直到现在,还对杜鹃的鸣声保持着一种亲切的回忆,因为当我想起这种叫声,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片无垠的水田,泛滥着初春的气息,潮湿的泥土的气息。

在明月之夜,静听着低沉的、仿佛被露水打湿了的秋虫的合唱,我们同样会回忆起逝去的童年,觉得这鸣声真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其实秋虫夜鸣,无非是因为夜底凉爽给它们带来了活动的方便罢了。当它们在草叶的庇荫下兴奋地磨擦着自己的翅膀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声音,会被涂上一层悲愁的色彩的。

由此可以得出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那么哪些又是构成自然美的因素呢? 春的嫩绿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夏的赤红让人们体味到激情,秋的黄金让人们享受到收获,冬的雪白让人们体会到纯洁。大海的蓝色,烈火的红色,麦浪的金黄,草木的绿色等等,这些丰富的色彩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让人们更加热爱自然之美。因此,色彩是构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

假如世界全部由点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线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面组成,那么,世界还会是美的吗?还会有自然美存在吗?当然不能。正是由于有海螺身上的螺旋线,海浪的波纹线,石子下落的抛物线才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的动感,更加的美丽。因此,形体也是构成美必不可少的感性质料。

你是否在宁静的夏夜听着蝉声入眠?而你是否又在鸟儿欢快的鸣叫声中醒来?正是由于声音才造就了这个千鸣百啭的美的世界。让我们侧耳倾听一下那美丽的声音吧!高音的高亢激昂,低声的凝重深沉,强音的热烈振奋,轻音的柔和优美,短音显得急促不安,长音显得舒畅缓慢,纯正的声音悦耳动听,不纯的声音嘈杂刺耳„„同样,声音也是构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在没有学习美学之前,我对美的认识是很肤浅的,我以为美只有一种,但是在学习了美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美不只是一种,美有很多种。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等等。同时,美不光只是外表的、具体的,还可以是内在的、抽象的。

当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人们对审美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及更高的要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人们要的不光是内在的美,人们对外在美也更加的看重。于是整容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从韩国的全民整容再到迈克尔·杰克逊。单眼皮的想变双眼皮,双眼皮的想变单眼皮,黑皮肤的想变白,白皮肤的想变黑„„当人们都在追求所谓的“完美”的时候,殊不知,他们已经将最美的东西——自然美丢掉了。诚然,我承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美,硬是要将那抽象的美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什么意义呢?正如邯郸学步一样,到头来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却将本来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最美的美——自然美丢失了。我认为,美就像是一朵晶莹剔透的六角形雪花,我们可以去欣赏赞美它,但我们不能去占有它。当我们将其紧紧地握在手中,满心欢喜地以为已经拥有了美的时候,殊不知它早已融化成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对待美,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那些美好的实物我们只需以一颗诚挚的心去静静欣赏即可,不必去强占。与其将美独自占有而使其消失,不如将其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来一起欣赏,不是吗?

正是美学教会我如何去爱,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如何以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如何去欣赏美、鉴定美,做一个美丽的人。美学是人道主义的武器,它教人不懈地向善努力,它教人行动,勇敢地热情地建设这个和谐美丽的世界!

第三篇:城市街区园林自然美的营造

“野”趣横生

———论城市街区园林自然美的营造

摘要: 城市中园林应该延伸中国传统审美中对“野逸”美的欣赏, 这种“野逸”美表现的是自由, 自然, 讲的是“天开”。在有限的空间内, 缔造出大自然的林泉丘壑, 在竭力营造的象征式的自然山水园林里, 满足城市人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 以景育人, 载德于景, 营造诗意栖居, 提升环境的美感而达到对人的心灵影响。

关键词: 自然美; 诗意栖居; 街区园林; 田园城市; 景观

由于城市的扩张迅猛, 很多园林意改观。如无喷泉, 未是名园者。”故建设, 缺乏个性的规划, 很多街区的园林景观缺乏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 一些城市中, 街区的土地就像是长满疤痕的秃子, 到处是“水泥板结”, 土地失去了呼吸的能力, 造成城市气温高, 空气质量差。很多绿化, 花圃被制造成规整的几何形态, 绿化树木, 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如卫兵般严肃排列, 千城一面。或者就是西方园林的搬造, 在街头搞个欧式广场, 竖起罗马柱子, 可惜在亚热带的徒占地方。或者, 来个中国古典园林的再现,到处都是“荷塘月色”“桃花源”, 就是一些街区中闻名于世的古代园林, 也因为管理不善, 失去了生命的光彩, 如陈从周先生所说“苏州拙政园水池驳岸, 本土石相错, 如今无寸土可见宛若满口金牙”, 或是审美低俗“今经营风景区园事者, 破坏真山, 乱堆假山,堵却清流, 令置喷泉, 抛却天然而好作伪。大好泉石随

余屡伸“还我自然。”人们的生活离自然美越来越远。这其实是一种审美观念的缺失, 是中国园林传统审美精神的断代。而“天地人神和谐, ”是“理想城市之路”。

1 城市园林应当纵容“野趣”横生的自然美

这个“野”是对人工雕琢痕迹严重

的几何图形式园林的反对, 也不是对精心营造的朱楼画栋的古代园林的复制, 不是排除人工, 而是自然流露, 然”的再现和艺术化。景观上的纯粹“天然”固然已经消失, 可是对天然的自然美的向往, 中国园林传统审美精神的核心。

1.1 中国传统审美中对“野逸”美的欣赏

园林是自然山水林木的再现, 或艺术化。古人把山作为大地的“势”, 水则是大地山川的血脉, 草木是毛发, 烟云是神采, 中国园林实际上就是立

太阳下得不到人们的欣赏, 空旷无人, 生机勃勃, 充满生命活力, 是对“天

体的中国山水画, 宋郭熙的“可望, 可行, 可游, 可居”在中国古代园林的建造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追求, 中国古代开始并无专门的造园专家, 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 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情色彩, 特别是苏州园林中, 造园者都努力塑造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淡静雅的趣味, 山水园林成为文人雅士避凡尘, 脱俗、寄情之处, 为表达心境之物。一直以来, 苏式园林以其“精致”的诗意美令世人瞩目, 人们反而忽视了文人最初建园所追求的“野逸”, 园林首先就是“木欣欣向荣, 泉涓涓而始自流”生机盎然的自然美- - - -“生境”。这就是“天开”的“野逸”美, 然后才是“画境”、“意境”。可惜, 很多园林, 多了很多后人的人工改造,没有了“野”, 已经无当日之韵了。其实,《庄子》“天道于大不终, 于小不遗”, 无论是庞大的真山真水皇家园林, 还是文人门前精心营造的一小园子, 还是清寂空灵的寺庙园林, 其中的一水一石, 一亭一台, 无不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美的向往, 一种对自然回归的情结, 以及心灵与天地的感悟、交融。在《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 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 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 各色树稚新条, 随其曲折, 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 有一土井, 旁有

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 佳蔬菜花, 漫然无际。”当身居要职的文人贾政看了之后,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 固然系人力穿凿, 此时一见, 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虽然是人为, 但清新纯朴的自然美一贯是符合文人的审美, 这种意境之美, 可以“言志”“言情”。如今城市人多地少, 寸土寸金, 小型街区园林将是一种趋势, 复杂华丽固然好, 但追求古时文人的清新简朴的自然美,“宁古勿时, 宁朴勿巧, 宁俭勿俗”,在有限的空间内, 缔造出大自然的林泉丘壑, 使人感觉处在“大自然”中, 则更加切合中国人的审美传统。

1.2“野”性的园林是诗意栖居的追求

1.2.1 这个“野”应为“虽为人作, 宛

若天开”

诗意, 应该从自然的“野”中来, 否则难免落入矫情套子,“留得残荷听雨声”, 每个公园都有, 人为的相似, 难免让人审美疲劳, 哪里还有什么诗意? 而自然界, 则是千变万化的, 向自然学习造景, 诗意自然出, 如李渔所言“以构造园亭之胜事, 上之不能自出手眼, 如标新创异之文人; 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 学套腐为新之庸笔, 尚嚣嚣以鸣得意, 何其自处之卑哉! 一则创造园亭, 因地制宜, 不拘成见, 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 使经其地、入其室者, 如读湖上笠翁之书, 虽乏高才, 颇饶别致, 岂非圣明之世, 文物之邦, 一点缀太平之具哉? ”一味的仿照, 那得出的是赝品, 就是恶

俗。在造景中, 本着诗的情怀, 在自然中寻求切合的景致, 再把那种纯粹的自然“野”性美体现出来, 这样的景, 肯定诗意。

1.2.2 是城市人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夜雨芭蕉, 似杂鲛人之泣泪;

晓风杨柳, 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 分梨为院; 溶溶月色, 瑟瑟风声; 静扰一榻琴书, 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这一段讲的是古人对园林美感的一种体验: 雨中的芭蕉, 滴滴答答的雨滴从芭蕉叶子上留下来。像人的眼泪一样。杨柳在风中微微飘扬, 像美女的细腰一样柔软。溶溶月色中, 听着风声, 弹弹琴, 清凉袭来, 会让人忘却世俗杂事的烦恼。这里的园林,给人的更多的是精神享受。那么, 现代城市居民对园林的功能要求是什么呢?很多情况下, 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休憩、锻炼、交流、美观的功能, 其实更加重要的仍然是人心理方面的需求。每日生活在城市里, 每日目之所及, 是路、水泥建筑、电线杆、冒烟的汽车和一些整齐划一, 大小相同, 甚至形状都相同的树木和几何形的花圃, 人们离真正的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的, 诗意的街区园林,是城市人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是对自然生气蓬勃的生命美的向往。是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 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的良好途径。

1.2.3 自然景观趣味是城市诗意栖居前提西方发达国家曾一度面临所谓的

“3P 危机”的困扰, 再度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中, 西方开始自觉的注重自然与环境的审美关系, 追求自然界固有的和谐美, 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加以有节制的修饰, 风景景观有机的结合建筑空间规划。“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 城乡界限变得模糊, 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 城市将溶解在农

田中, 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 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田园式城市的发展设想, 是一种对自然的回归和认同。“伦敦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享有众多的公园和空地.来伦敦的人不断为见到这些公园感到意外,因为它完全不同于多数欧洲城市中所能见到的那种形式规整、秩序井然的市区园林, 而是看上去更像一块块乡村的田野或未开垦的牧场, 它们避开建筑营造的侵扰, 因此仍保持着似乎未经人工雕琢的纯朴自然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 城市建设已经从试图“征服自然———尊重自然”, 是“田园城市”思想的体现。 2 园林自然美是中国哲理的具体体现

“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 没有任何文化, 人与自然, 曾发生过象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哲学中,“人的存在状态”是深具哲理的, 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艺术, 在空间的处理上隐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和中国的道德传统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自然比德”观念都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体现, 孟子“诚者, 天之道”(《孟子离娄》)孔子“大乐与天地同

和”(《乐记》)把道德情操与自然美联系, 体现了注重审美的功利倾向, 肯定了环境美感对人的教育影响。“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这种道德贯彻到生活环境中的传统, 应该保留在城市街区园林的设计中, 以景育人, 载德于景, 在提高生活环境品质的同时, 也提高人的品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清议.江苏文艺出版社.

[2][明].文震亨.长物志.

[3]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唐].柳宗元.柳河东文集. [5][清].李渔.闲情偶记. [6][明].计成.园冶.

[7] 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规划师,2003(3):83~85. [8]阿德里安·福蒂.伦敦: 私人的城市, 公共的城市世界建筑.世界建筑杂志社, 2002(6).

[9]俞孔坚.营造诗意居所———城市景观之路.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研讨会. [1 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出版社, 沈阳: 1987.

第四篇:邮政速递与社会快递的比较分析

邮政速递曾有过辉煌的业绩:邮政速递集实物运递网、信息网和金融网于一身,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大优势,是任何一家社会公司无法比拟,拥有编布城乡的投递网络,速递业务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物流市场对外开放,社会公司异军突起,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邮政速递业务市场占有率从95%下降到目前的30%左右,其中原因有很多,笔者从终端、网络等方面进行以下比较分析。

一、网点建设和上门揽收的对比分析

观察其他速递公司和邮政速递的区别,首先是没有营业网,如顺风公司基本没有营业网点,但是业务规模超过邮政;联邦速递在各地都没有营业网点,但是业务在飞速增长,快件全部依赖于揽收人员的主动销售,同时,他们除了销售网络和投递网络外,更重视收件网络的建设,将之和销售网络配套,取代了营业网点的作用。

实行揽投合一上门服务,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顺风、申通公司的目前的上门取件水平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半个小时内上门的水平,实现客户足不出户就实现交寄,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实行揽投合一上门服务,可以减少对现业局营业窗口的依赖,目前,现业局营业网点速递业务收入比重较大, 2008年窗口速递收入占速递收入比例在 30%左右。

二、最后一公里的思考

通过调查,了解了一些社会快递公司的情况,如泰州顺丰快递、申通快递公司、韵达快递公司,现将了解的情况和邮政速递的投递终端实施情况进行四个方面的对比,重点是与申通快递公司的对比。

1、覆盖范围

从覆盖范围上考虑,申通公司覆盖泰州四市二区城区及重点乡镇,市区投递段与邮政速递的投递段设置基本相同。

2、揽收投递人数

申通公司全区有150多名上门服务人员,邮政速递在全区有揽投人员有130多人,在上门服务人员人数上,超过邮政速递。

3、服务频次和投递时限

申通公司市区投递有三个频次,早上、中午、下午三个频次,其投递频次明显多于邮政速递规定的二个频次。邮政速递因农村投递力量的不足,大部分还依赖现业局农村投递段道进行投递,投递频次、妥投达不到要求。

申通公司的收件有两个频次,中年11:00和下午6:00。其揽收频次和邮政速递类似,邮政速递以下午揽收为主。

4、揽收投递人员的薪酬制度和薪酬水平

社会快递公司普遍实行计件薪酬,顺风、申通公司公司的投递人员月薪可达到2500-3500元,邮政速递的投递人员相对薪酬较低。

综合四个方面,邮政速递在城市区域的覆盖密度、投递频次、上门服务人员规模、薪酬等四个方面都不再具有优势。

三、吸取社会快递公司经验,促进邮政速递业务发展

国内民营速递公司的发展达到目前的规模,是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一步步形成的。这些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超过邮政速递,市场运作的经验也比邮政速递多,他们的制度、流程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借鉴的。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要充分认清存在的不足,吸取经验,促进业务发展。

1、计件工资,多劳多得

社会快递公司普遍推行了计件工资,每次收件、投件都有统一的费用标准,以调动收件、投递人员的积极性。为此邮政速递要科学测算,尽快制定计件标准,将揽投员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直接挂钩,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让揽投人员多揽、多投、多得,

充分发挥揽投人员积极性。

2、优化揽投网络,提高速递物流自营能力

邮政速递要提高自营能力,加大城区、重点乡镇揽投能力建设,优化作业流程,从而加大邮件的上门揽收率和进口邮件自投率,减少对邮政现业局网点的依赖度,

3、营销揽投,各有分工

我们学习社会快递公司营销、揽投各有分工的运行模式,揽投员以上门揽收、投递为主要工作,网格经营、客户经理(专职营销员)以发展客户、维护客户为主,分片分区域负责,网格经营、客户经理(专职营销员)收入与该区域快件收入挂钩,网格经营、客户经理(专职营销员)自己不许收取快件,不许收取快件费用;揽投员不许收取非指定信息外的快件,并负责收取快件费用。这样将营销和揽投进行分工,杜绝了跨区域揽收和低资费揽收的问题,也使网格经营、客户经理(专职营销员)不必忙于揽收,而是专注于开拓客户。

4、投递分拣,一人双岗

社会快递公司都没有专门设置分拣员,都是由投递员兼分拣员。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分拣人员的工作时段相对集中,每天固定2—3个时段,而且作业时间要求尽量减少,便于投递。基本上分拣投递两个工作是相连续的两个环节,不可能同时发生;速递邮件也不允许挤压,分拣完毕,要求立刻投递,如果分拣完毕没有及时投递,则分拣也属于无效劳动。这样就使得利用投递员做分拣工作成为可能。

5、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业务发展

申通、顺丰公司充分利用手持终端这一通信手段,成功地建立了收投信息处理平台,实现了终端的信息化。揽投人员上门揽投件后,借助手持终端将邮件编号、收件时间、寄达地及时发回公司信息平台,使后台及时处理揽投信息,加快了出口邮件内部

处理时限和进口邮件及时投递率、妥投率,从而促进速递业务的发展。

第五篇: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异同比较 (2)

智利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保10-2刘东东1013060208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概念

1、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指以投保人自愿参保为前提,由保险公司(人)利用大数法则的原理通过收取保险费而建立风险基金,当双方约定的保险责任发生时,保险人就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或给付金额进行赔偿或给付的一种风险专家机制。

2、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的,由劳动者、企业雇主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用以帮助社会成员在遇到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疾、失业、死亡等风险发生时,为防止劳动者收入中断、减少和丧失,以便使他们得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实施的各种政策或制度的综合保障手段。

二、两者的相同点

1、都是一种风险转嫁机制。

2、都需要建立保险基金。

3、都需要缴纳保险费。

4、都利用了大数法则原理。

三、两者的不同点

1、性质不同。

2、目的不同。

3、对象不同。

4、主体不同。

5、资金来源不同。

6、保障水平不同。。

7、保障范围不同。

8、参保条件不同。

9、参保方式不同。

10、功能不一样。

11、管理体制不同。

12、监管机构不同。

13、立法的基础不同。

14、责任主体不同。

15、所有者权利不同。

16、合同涉及的主体不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责任奉献座谈会演讲稿下一篇:责任和担当班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