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历任领导

2023-06-03

第一篇:中国传媒大学历任领导

中国气象局历任领导

气象局历任局长[编辑]涂长望(1949年12月17日-1962年6月9日逝世)饶兴(1962年9月22日-1964年10月31日,代理局长)饶兴(1964年10月31日-1969年12月)孟平(1969年12月-1973年3月)饶兴(1973年3月-1973年3月)邹竞蒙(1973年-1979年4月,负责人)饶兴(1979年4月-1980年4月)薛伟民(1980年4月-1981年2月,代理局长)薛伟民(1981年2月-1982年4月)邹竞蒙(1982年4月-1996年7月)温克刚(1996年7月-2000年12月)秦大河(2000年12月-2007年4月)郑国光(2007年4月-2016年12月)刘雅鸣(2016年12月-)[6]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中国气象局1949.12.8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气象局。

1953.8.1 改称中央气象局。 1982.8.23 改称国家气象局

1993.04.19 改称中国气象局

局长 涂长望(1906-1962) 1949 1217 1962 0609

代理局长 饶兴(1910-) 1962 0922 1964 1031

局长 饶兴(1910-) 1964 1031 1969 12; 1973 03-1973 ;1979 04 1980 04

局长 孟平(-) 1969 12 1973 03

负责人 邹竞蒙(1929-1999) 1973

1979 04

代理局长 薛伟民(-) 1980 04 1981 02

局长 薛伟民(-) 1981 02 1982 04

局长 邹竞蒙(1929-1999) 1982 04 1996 0801

局长 温克刚(-) 1996 0801 2000 1202

局长 秦大河(-) 2000 1202 2007 0404

局长 郑国光(1959-) 2007 0404 --

副局长 张乃召(-) 1949 12* 1957

副局长 卢鋈(-) 1949 12* 1957

副局长 甘德洲(-) 1956 + 1959 0416

副局长 王功贵(-) 1956 + 1959 0619

副局长 江滨(-) 1960 0107 1960

副局长 饶兴(1910-) 1964 + 1964 1031

副局长 马鹤年(1937-) 1989.7--1998 02

副局长 李黄(1942-) 1998 02--2002

副局长 颜宏(-) 1998 02--?

副局长 刘英金(-) 1998 02 2006.4

副局长 许小峰(1957-) 2001--

副局长 宇如聪(1962-) 2004.12--

副局长 王守荣(1950-) 2004.12--2011.1 副局长 张文建 (1955-) 2006.4-?

副局长 沈晓农(1961-) 2008.2--

副局长 矫梅燕(1962-) 2008.7--

副局长 于新文(1962-) 2011.1-- ? ?2000年12月2日任命秦大河为中国气象局局长,免去温克刚的中国气象局局长职务。2007年4月4日:

任命郑国光为中国气象局局长;免去秦大河的中国气象局局长职务。? 2017年9月14日任命余勇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免去许小峰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职务。刘雅鸣,女,汉族,1957年出生,江苏建湖人,2012年5月任水利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2012年9月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16年6月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6年12月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历任局长涂长望(1949年10月至1962年6月)饶兴(1962年6月至1969年12月)

孟平(1969年12月至1973年3月)邹竞蒙(1973年3月至1979年4月)饶兴(1979年4月至1980年4月)薛伟民(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邹竞蒙(1982年4月至1996年7月)温克刚(1996年7月至2000年12月)秦大河(2000年12月至2007年4月)[6] 郑国光(2007年4月至2016年12月)[7] 军委气象局于1949.12.08成立.1953.11.10正式改称中央气象局.1967.11.27军代表进驻中央气象局.1969.12.04与总参军事气象局合并成立中央气象局,1970.01.02正式成立.1975.09.30由农林部代管.1982.04.24改称国家气象局,国务院直属.1988.05.03保留直属.1993.04.19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993.06.23改称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候委员会国家气候委员会于1987.02.05成立,主任委员: 邹竞蒙 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 邹竞蒙(1996.10—1999.02.22)劫杀

局长:涂长望(1949.02.17--)57.2饶兴()78.12孟平薛伟民(1981.02.23--)邹竞蒙(1982.04.24—1988.05.03—1996.07)温克刚(1996.07—2000.12.27)秦大河(2000.12.27--)党组书记

副局长:张乃召(1949.12.17--)72.12卢鋈(1949.12.17--)甘德洲(—1959.09.16?)王功贵(1954—1959.09.16?)饶兴(1959.09.16--)江滨任涛张文瑄邹竞蒙(--1982.04)79.11薛伟民吴学艺()79.03王瑞琪(--82.04.24--)78.12左明戈锐程纯枢章基嘉(1982.04.24--)骆继宾(1982.04.24--)温克刚(--1996.08.28)马鹤年(--1999.08.03)96.03李

黄(1991--)02.5,党组成员颜

宏()96刘英金(1997--)党组成员郑国光(1999.08.03--)党组成员许小峰(2001--)党组成员王守荣(2004.12--)党组成员(2004.11--)宇如聪(2004.12--)无党派

纪检组长:刘英金(1996—1999.06.30)孙先健(1999.06.30--) 党组成员:萧永生()人事劳动司司长沈晓农(2004.11--)人事劳动司司长

办公室主任:刘英金(1994--1996)沈晓农(2004.03—12.) 郑国光简历: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南京气象学院大气探测专业,1984年获大气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曾任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新疆气象业务中心副主任。

1990-199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攻读博士、博士后

1996年任中国气象局总体规划设计室主任助理、副主任

1997年任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1998年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司长

1999年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7.7月2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许小峰同志任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

许小峰简历:

研究员。毕业于中国南京气象学院。曾任中国中央气象台短期预报科预报员。

1992年-1994年赴美国学习

1994年任中国气象局业务发展与天气司副司长

1998年任预测减灾司副司长

2000年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司长

2001年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07年7月任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2011.01月11日电(记者 董宇)记者日前从中央气象局网站上获悉,近日,中国气象局召开干部大会,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宣读了中组部关于中国气象局领导班子补充调整的决定,于新文同志任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免去王守荣同志的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职务。 于新文同志简历

于新文,1962年10月出生,

2007.11--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兼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其间:2008.03-2008.07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2010.12—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

2011.01-- 兼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晓农,汉族,1961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农业气象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1979.09—1983.07 南京气象学院学生1983.08—1985.06 国家气象局人事劳动司人事处干部1985.06—1986.11 国家气象局科技教育司职工教育处干部(其间:1985.09—1986.09公派英国菲尔顿技术学院学习)1986.11—1988.12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处秘书1988.12—1990.04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处局长秘书(副处级)1990.04—1991.09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处局长秘书、党组秘书1991.09—1992.02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局长秘书、党组秘书1992.02—1994.04 国家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党组秘书兼局长秘书(正处级)1994.04—1997.06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兼局长秘书1997.06—2001.03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副司长(1996.05-1997.07挂职任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1.03—2004.03 中国气象局外事司司长(其间:2003.03-2004.01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习)2004.03—2004.11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2004.11—2005.03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人事教育司司长2005.03—2005.11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人事教育司司长2005.11—2007.08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人事教育司司长、培训中心主任2007.08—2008.02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人事教育司司长2008.02—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2017.10月10日电

(记者姚茜)据《中国气象报》消息,近日,中国气象局召开干部大会,会上宣布国务院、中央组织部关于中国气象局领导班子补充调整的决定:余勇同志任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免去许小峰同志的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职务。1993年国务院再次机构改革。根据同年4月19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家气象局更名为中国气象局,由原国务院直属机构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授权,中国气象局为国务院主管全国气象工作的机构,继续承担对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全国气象部门仍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此次机构调整后,中国气象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业务发展与天气司、气象服务与气候司、科技教育司、计划财务司、人事劳动司、政策法规司、产业发展与装备部、国际合作部和机关党委,局机关行政编制为252人。此外,设有纪检、审计等派驻机构和离退休干部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编制另行核定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气象局继续设置,仍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授权,中国气象局承担全国气象工作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全国气象部门仍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对原有机构进行调整后,中国气象局机关内设办公室、监测网络司、预测减灾司、科技教育司、计划财务司、人事劳动司、政策法规司、外事司8个职能司和机关党委,局机关事业编制200人。另设有纪检派驻机构、离退休干部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编制另行核定

局长饶兴

邹竞蒙(1982.4一1996. 8)

温克刚(1996. 8-1998. 3)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历任最高领导人表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921年7月一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2年7月二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3年6月三大选举产生)

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5年1月四大推选)

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7年4月至5月五大推选)

中央总书记:向忠发(1928年6月至7月六大选举产生) (注:1931年向忠发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后,由王明代理)中央总书记:博古(秦邦宪)(1934年1月六届五中全会产生)

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选举产生)

中央主席:毛泽东(1945年6月七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央主席:毛泽东(1956年9月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主席:毛泽东(1969年4月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主席:毛泽东(1973年8月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主席:华国锋(1976年10月中央会议通过,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追认)

中央主席:华国锋(1977年8月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主席:胡耀邦(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2年9月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总书记:赵紫阳(1987年11月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

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10月19日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9月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总书记:涛哥(2002年10月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央总书记:涛哥(2007年10月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历任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刘少奇(1959年4月27日—1968年10月31日)

宋庆龄,董必武(1968年10月31日—1972年2月24日)(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职权)

董必武(1972年2月24日—1975年1月17日)(以代主席名义行主席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宋庆龄(1981年5月16日授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2年以后)

李先念(1983年6月18日—1988年4月8日)

杨尚昆(1988年4月8日—1993年3月27日)

江泽民(1993年3月27日—2003年3月15日)

涛哥(2003年3月15日至今)

政府首脑 周恩来:政务院(1949-1954)

周恩来:国务院总理(1954-1976)

华国锋:国务院总理(1976-1980)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0-1987)

李鹏:国务院总理(1987-1998)

朱镕基:国务院总理(1998-2003)

宝宝:国务院总理(2003-?)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1949年—1954年)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1954年—1976年)

华国锋(1976年—1981年)

邓小平(1981年—1989年)

江泽民(1989年—2004年9月19日)

胡锦涛(2004年9月19日至今)

第三篇: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研究生招生信息返回 中国传媒大学 首页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010-09-18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管、理、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现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类别。

一、招生计划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大约为1300名,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约占70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占600名。我校接收推荐免试生数约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数的15%,各专业拟招收人数参阅我校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我校各专业的具体招生计划数在复试前根据生源情况确定(招生专业目录上公布的拟招生人数是我校按照2010年招生计划数制定的,2011年的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批准的我校2011年招生计划数为准)。

我校2011年继续执行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的方式招收学生。详情请查阅当年教育部网页相关规定。

二、考试方式及报考条件

我校2011年考试方式:全国统一考试;工商管理硕士(MBA)联考;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

(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应届本科毕业生;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过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学习或工作的人员且进修完相应本科段主干课8门课程,能提交成绩并有进修学校教务处公章,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④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⑤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注:目前国家本科毕业证书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叁类。

凡毕业时获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的应届毕业考生即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包括某些学校的专续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应届毕业考生);凡毕业时获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的应届毕业考生即为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网络教育除外)。考生毕业证书的类型请咨询所在学校。

报名时,有些考生既是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也有大专毕业证书且符合专科报考的所有条件,此类考生可以选其中一种类别报考。选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时,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要以毕业当年度的时间、学历水平为准;选专科身份报考时,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以专科的毕业时间、学历水平为准。 因网报要填写毕业证书编号(普通应届本科毕业生及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除外),所有证书的认定以网报截止时间(2010年10月31)为准。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2010年11月14日)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提交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至少一篇(3000字以上,省级以上刊物)或其它科研成果。 (5)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者不限年龄。

(6)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详见教育部网站)的体检要求。

(7)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

1.报名参加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外的其它专业学位(艺术硕士、工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和出版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须符合学术型硕士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的各项要求。

2.工商管理硕士(MBA)联考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 ②大专毕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

③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0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者不限年龄。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详见教育部网站)的体检要求。

(三)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外,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各招生专业均可接收推荐免试生。具体接收办法见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主页http://yz.cuc.edu.cn/。

三、报名程序及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名采取网上提交报考信息和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考生可登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查询相关信息。

3.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为报名第一阶段,即全国网报时间。考生网报时注意查看报名点及招生单位发布的信息,仔细浏览各项说明。网报成功后,考生可在此期间内凭报名号和密码修改个人信息及报考信息,网报信息必须准确无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报名点参加考试的考生请于11月5日至12日期间,登陆我校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核对报考信息并打印现场报名预约单,预约现场报名。

4.11月10日-14日为报名第二阶段,即在报名点现场确认时间。在此期间,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报名点的考生凭身份证、网报成功后生成的报名号及现场报名预约单到我校研招办现场确认及照相。

在其他报名点参加考试的考生,请留意查看相关报名点的通知。考生务必认真阅读网上报名过程中弹出的重要公告、信息,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特别说明]2011年1月1日-14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招生单位不再给考生寄发《准考证》。(研招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6.为保证与考生的信息畅通,请务必填写移动电话号码。有些重要的临时通知,将通过手机短信发给考生。

7.报名日期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过期不予补报。如有变化,以国家教育部通知为准。 8.考生在报名考试期间因事外出,可就地报名和考试,报名方式同上。 9.工商管理硕士(MBA)联考考生报名时报考点必须选择“中国传媒大学”。

四、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一)初试

1.全国统一考试初试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工商管理硕士(MBA)联考初试为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具体考试科目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初试时间:2011年1月

15、16日,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

3.初试地点: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考点的考生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内;选择外地考点的考生到考点所在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考场。

4.初试成绩:每年3月份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主页发布成绩,请上网查询。我校不再寄发成绩单,考生如有需要可自行打印成绩单到我校研招办加盖公章。

(二)复试

凡达到我校规定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均可参加复试,复试分数线请登陆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查询,我校不再寄发复试通知书,请上线考生上网打印复试通知书并按复试通知书要求参加复试(http://yz.cuc.edu.cn/)。

我校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 1.复试分三项内容。一是学校统一组织的专业笔试;二是各复试考核小组组织的考试,考试形式为面试或面试和笔试结合,一般情况下为面试;三是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复试中专业笔试科目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他两项考试详情复试时另行通知。

2.复试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 3.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必须加试所报考专业本科阶段的两门主干课程,具体科目名称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4.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硕士招生主页下载相关表格,在复试报名时提供可以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各种材料,包括攻读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设想、科研成果等。各类型考生请携带以下材料到我校报到。

①普通应届本科毕业生:准考证及复印件、学生证及复印件、身份证及复印件、学习成绩表、入学科研设想、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其他能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

②往届本科毕业生:准考证及复印件、身份证及复印件、本科毕业证及本科毕业证复印件、学习成绩表、入学科研设想、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其他能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 ③同等学力考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准考证及复印件、学生证及复印件、身份证及复印件、学习成绩表、入学科研设想、论文及科研成果、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其他能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

④同等学力考生(专科毕业生):准考证及复印件、身份证及复印件、专科毕业证及专科毕业证复印件、本科段八门课成绩单、入学科研设想、论文及科研成果、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其他能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 ⑤同等学力考生(本科结业生):准考证及复印件、身份证及复印件、本科结业证书及本科结业证书复印件、本科段成绩单、入学科研设想、论文及科研成果、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其他能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

五、体格检查

复试时体检。凡参加复试的考生,复试时按规定时间到校医院参加体检。体检标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详见教育部网站)的要求。

六、录取

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具体录取办法,复试时见当年度复试录取办法。

七、报考及录取类别

(一)报考类别:

1.国家计划内非定向生:考生须将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关系等转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国家计划内定向生:培养经费由中央财政拨款,考生须将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关系留在定向单位,录取时定向单位必须与我校签订合同书,毕业后考生回定向单位工作。此类别仅针对教育部单列计划考生。

3.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生:培养经费由委托培养单位提供,考生将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关系留在委托培养单位,录取时委托培养单位必须与我校签订合同书,毕业后考生按合同书就业。

4.国家计划外自筹经费生:考生须将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关系等转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此类别仅限全日制专业学位考生。

(二)录取类别:

1.非在职硕士研究生:考生须将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关系等转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职考生一律按照委托培养录取,考生将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关系留在委托培养单位,录取时委托培养单位必须与我校签订合同书,毕业后考生按合同书就业。 3.教育部单列的其他专项计划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八、奖学金

我校2010年开始推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设立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全日制非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主要用于资助优秀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培养费、生活费等方面的开支。

在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纳入培养机制改革范围,须按规定缴纳学费。

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基本评定程序如下:

1.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评定:统考生主要依据其入学的初试和复试成绩来确定;推荐免试生根据复试成绩(或结合本科段综合表现)来确定。 2.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或第三学年,奖学金的评定主要依据其入学后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评定。

3.硕士研究生享受奖学金资助的期限为2~3年(由各学院及专业的学制决定),延期不享受奖学金。

九、学习年限

我校各专业方向学制请参见《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各专业方向导师及学制目录》。

十、毕业生就业

录取类别为在职硕士研究生及国家单列计划定向生,毕业后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就业。如在学习期间发生定向或委托单位由于撤消、合并等原因不能接收,按学生入学时签定的定向委培协议书有关条款执行。其他研究生按国家和学校有关就业政策办理。

录取类别为非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或按照培养合同就业。招生单位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十

一、其他

1.考生被录取后在学期间待遇按照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为方便我校与考生联系,请考生一定将本人详细通讯地址(省、市、县、单位、邮政编码、姓名等通讯信息)填写清楚。因通讯地址不详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3.报考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各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07方向的考生请注意以下事项: 考生在初试前20天须用特快专递(不要用包裹邮寄)寄交专业展示光盘,具体要求请见考试大纲。考生请确保录制的节目质量及播放格式通用性(一般DVD光盘用家用DVD机可以播放)。 该节目作为业务一考试的一部分,节目内容中不得有考号、姓名、考生所在单位等有关内容,此类内容在回执条中写明并夹放在盒带内,违反或过期未寄出者按考试违规或缺考处理。 4.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外界的辅导班都与我校无关。 5.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①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收邮编:100024 ②联系电话:010-657792

27、65779702- 网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1998-2011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联系地址:上海市邮政信箱088-014号 邮编: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沪ICP备05011204号页面加载时间:0.08963秒

第四篇:中国传媒大学自荐

尊敬的中国传媒大学的领导:

你们好!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一所享誉全国的综合性大学,一直都是莘莘学子所心驰神往的地方。同时传媒大学也是我的理想大学。我爱好文学,酷爱读书,故特向您郑重地推荐我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酷爱文学,涉猎广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从“红酥手,黄縢酒”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从“苏文志,方鸿渐”到“高觉新,高觉慧”,从“于连”到“思嘉”,因为博览,所以全面,因为厚积,所以有发。我思想深刻,喜欢独立思考,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我校组织的辩论赛中荣获“优秀辩手”的称号。语文成绩在年级长期保持在前三名。同时,我的才华还是多方面的,我长期担任学习委员和学生会学习部长的职务,成功组织过校内外的大型活动。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成绩优异,年级排名基本保持在年级前五名。我的文科成绩一样不容小觑,在高一时文科排名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五名,是同龄人中的翘楚。

因为爱好文学,所以我有志于学习同文学有关的广播电视学。我认为我的文学积淀,学习成绩,表达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可以胜任此专业的学习。而广播电视学需要的就是我这样的既有理科的分析思考能力,又有文科的表达叙述能力的学生。

第五篇:中国传媒大学校庆大全

中国传媒大学55年校庆

地点:人民大会堂

序幕:1. 交响乐《乡村骑士》序曲(鉴于我校现状,可由管乐团和合唱团同台进行序幕表

演,表演曲目最好恢弘,大气,以抒情慢板为主)。

2. 《乡村骑士》后紧接演奏《北京喜讯到边疆》(此曲为欢快快板,可以引起观众的

兴奋感)。

开场:1. 以一段传媒大学的视频作为开场白,展示了传媒大学的方方面面。

2. 视频过后是舞蹈《春潮》。

3. 舞蹈过后,主持人上场(白岩松、管彤、鲁健、胡蝶、曹涤非、春妮,均为传媒

大学校友)。强大的校友主持人阵容,直接的引发了在场师生的自豪感。

4. 主持人介绍社会各界校友,并欢迎各级校友、老师、同学们的到来。 晚会正式开始:由于视频上没有明确的给出章节,所以我大致的根据节目内容分了一下

章节。

一.歌唱祖国

1. 朗诵《祖国 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表演者:各级校友

2. 以一段展示祖国各地风光的视频串联朗诵和下一个节目:歌曲《国泰民安》演唱:吕继宏(有伴舞)

在演唱的同时,视频仍在不断播放。

3. 主持人上台介绍传媒大学历史,并引出下一章节。

二.祝福母校

1. 相声《为您放歌》

表演者:冯巩等

2. 歌曲《木棉花开》

演唱:汤灿

3. 相声《金秋的祝福》

表演者:朱时茂、陈佩斯

4. 歌曲《饮酒歌》

演唱:教师

5. 播放社会各界世界各地校友给母校的祝福。

6. 朗诵《我们的呼号》

表演者:各级校友(均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播报员)

二.思念母校

该章节以组歌形式呈现,演唱者均为传媒大学各级校友,体现校友对母校的思念。歌曲有《十月阳光》、《故乡是北京》、《好大一棵树》、《奔跑》、《宁夏》、《同桌的你》。

三.青春校园

先以毕福剑的小品《老毕的爱》开头,后面为组歌演唱,演唱者均为传媒大学在校生,体现了现在传媒大学的朝气和活力。歌曲有《我来广院那一年》、《如果我也有一个小孩》、《西湖恋》、《中国话》,值得一提的是这几首歌都是传媒大学学生自己创作的原创歌曲。

四.师恩难忘

1. 影视配音

表演者:各级校友

2. 舞蹈《天唱》

表演者:在校生

3. 歌曲《感谢你》

表演者:毛宁

4. 访谈《师恩难忘》

参与者:各级校友

请到社会各界人士,讲述自己与学校、老师的故事,并向老师献花。

献花的同时由合唱团演唱歌曲《永远的诉说》(晚会达到高潮)

5. 播放校友贺词,主持人引出下一章节

五.传媒发展

1. 播放中国传媒业发展的视频

2. 朗诵《中国的声音》

3. 歌曲《when you believe》

4. 歌曲《让我们舞起来》

表演者:宋祖英

5. 校歌《年轻的白杨》

演唱:合唱团及现场全体观众

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晚会到此结束。

个人感悟:由于传媒大学专业的特殊性,其校庆的演出阵容,演出规模可以说在国内大学里是首屈一指。考虑到我校校友去向和艺术发展现状,我们不能做到像传媒大学一样的豪华演出阵容,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传媒大学专业的演出环节,尤其是几个点睛之笔,比如做一个校友访谈节目,把各个章节用视频的方式串联起来等。这就是我对传媒大学校庆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对我校的校庆活动有所帮助!祝我校校庆活动圆满成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地理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