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思政讨论

2022-07-14

第一篇:高校教师思政讨论

基于“互动式教学”理论的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探究

摘 要: 互动式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模式,是基于对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以师生共同参与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促使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课堂讨论教学法作为互动式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激发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影响和制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诸多因素,遇到一些困扰和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破解。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高校思政课 课堂讨论 有效性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互动式教学又称交互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内在统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1]。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交流碰撞,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互动式教学以教学问题为基本教育媒介,以互动情境的创设为重要前提,以增进教学互动为核心,以促进教学信息内化为教学目标。

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引领者,在互动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学结果的体现者,是互动式教学的主体。互动式教学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思政课”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形成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的一种积极状态,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互动式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长期以来为国内外教育界所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所谓“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与课程相关的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合作功能的教学方式[2]。课堂讨论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在激发高校思政课的内在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影响和制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种种因素,遇到一些困扰和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破解。

为深入了解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际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选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调查样本,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开展了《概论》课课堂讨论有效性问卷调查,并依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就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总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科学评估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问题提出理性思考和对策建议。

1.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多数学生对课堂讨论式教学及其有效性的评价积极。调查显示,接近八成的学生对《概论》课的课堂讨论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其中有20.16%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的课堂讨论新颖有效,应继续保持;58.67%的学生对于《概论》课课堂讨论的评价是比较满意,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1.01%的人认为没有效果,应予取消。这说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还是很受大学生欢迎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普遍认为课堂讨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口才和胆量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并且表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数据显示,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比例高达93.36%,只有6.6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

2.影响课堂讨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是某些学生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率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本来缺乏主动性。少数学生把思政课当成自习课,在课堂上做作业或者看别的书;一些学生对“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认识不足;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的“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这样可以不动老筋,因为要想参与课堂讨论就必须听课,就得跟着老师走,还得开动老筋思考问题,课前还要有所准备。论题选择与设计没有贴近学生实际,离现实太远,缺乏时代感,或是论题理论性太强,或是缺乏可辨性和思考空间,从而导致学生对论题不感兴趣,不愿发言。

二是课堂讨论质量不高。一个高质量的课堂讨论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从学生方面看,课前要按照老师布置的论题和指定的阅读书目认真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编写讨论提纲,开展小组讨论,等等,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或根本就没有做准备,常常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要么面面相觑、无话可说,要么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从教师方面看,每次讨论课前都应预先布置讨论主题、指定参考书目,并加强对学生课外准备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则势必影响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参与讨论的学生覆盖面不广。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整体学时有限,供讨论的时间不足,讨论的频次偏少。只有少数学生能有机会发言。多数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其结果是课堂讨论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秀,多数学生要么漠不关心、置身事外,要么就是闲聊发呆,盼着早点下课。

四是普遍大班授课,课堂讨论组织难度大。思政课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七八十多则一百人以上,这对课堂讨论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有时教师也想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但囿于人数太多,组织起来难度大而选择放弃。即便是有过组织效果也不理想。

五是讨论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讨论试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的是课堂集中讨论模式,因为这种方式比较熟悉,容易操作,所以经常采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因此也就不愿意参与其中。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对策思考与路径选择

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一是树立“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和问题导向意识,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变原来教师“传道者”、“授业者”角色为“释疑者”、“解惑者”。二是树立“双主体”教学理念。“双主体”教学理念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发动者与指导者,而且是直接参与者,是教学关系中的平等一员。正如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所说:“教育是一种在灵魂深处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3]。三是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变原来的“满堂灌”、“填鸭式”单向知识传授过程为“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双向知识、思想和情感交流过程。

2.科学选择、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首先,讨论主题的选择和设计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讨论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讨论的主题选择应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内容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论题的选择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要密切跟踪时事热点、焦点,如中国梦与我的梦的关系问题、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南海问题等。大学生对这些时事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参与讨论的热情往往比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论题的来源还应该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尤其是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了解教育对象、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永恒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在于是否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的实际[4]。大学生最反感的是那些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又大又空、虚无缥缈的问题。再次,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变“一讲到底”为“问题”引领[5]。大学生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比较关注,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引入课堂,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原理来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而认清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和深刻根源。大学生对于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往往在思想上存在疑问和困惑,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让大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交锋,教师实时加以正确引导,释疑解惑,最后求得思想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

3.改革讨论方式和讨论方法。

改革课堂讨论方式和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至关重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新颖高效的课堂讨论方式和方法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为此,在讨论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集中讨论模式,实行课内讨论与课外讨论、线上讨论与线下讨论、集中讨论与自由分散讨论、口头讨论与书面讨论、重点讨论和一般讨论、随堂即兴讨论和有准备的专题讨论相结合。在讨论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主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探究式讨论法、案例讨论法、视频教学讨论法、现场教学讨论法、时事热点讨论法、课堂辩论法等。

4.引入合作学习理念,破解大班教学难题。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都实行大班化教学,人数众多的大班教学给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和互动交流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低,课堂组织管理难度大,课堂纪律不易控制,师生有效沟通少等。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提倡“合作学习”就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肯定和倡导这一学习方式,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6]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分配策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巧,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合作小组在明确任务后,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接下来由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究、彼此交流研讨、分享资源、共享成果,形成报告。然后指导合作小组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选派一名成员在班级作重点发言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交流。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合作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5.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对于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可以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变原来教师单一评价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考核和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显示课堂教学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公平性。健全激励机制,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其表现都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且作为平时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依据,且在等级考核上从优评定。引进当下电视竞赛和网络上流行的评价方式和语言如“出彩”、“点赞”使课堂考核评价具有时代感和时尚化,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对于课堂上积极发言且课前准备充分、参与次数多、分析问题有深度有创见的学生,或者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的学生,除了给予口头表扬、精神激励之外,还采取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措施。思政课作为通识课重在学生的过程参与,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我们在成绩评定上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由原来占总成绩的30%调高到40%,其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学生只重期末不重平时的状况,把更多学生吸引到课堂讨论中。

参考文献:

[1]李晓晴,王艳.在哲学原理课中运用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

[2]蔡小菊.讨论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才智,2014(12).

[3]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

[4]易锦.“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4.

[5]宋绪富.从“一讲到底”到“问题”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建设当议[J].社科纵横,2014(2):154.

[6]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ttp:///.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既是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全国思政课教师具体工作的指导,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按照“六个要”涵养道德、锤炼品质、提升技能、严格要求。

政治要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更需要讲政治,真学、真懂、真信。思政课中与“政治”相关的内容占有较高的比重,政治意识、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认同等等。每个人都与政治有关,都跟政治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联系着。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部分,天之骄子,是未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最重要见证者和践行者。他们应该拥有比一般人群更丰富的政治知识,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坚定的政治立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不仅要讲授政治知识,更要亲身政治实践,不仅要讲政治,更要有比其他任课教师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意识、更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任。

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情感人,感染、激励、引导学生们拥有家国情怀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在家国情怀方面容易产生的错误思想倾向是:心中只装着自己,或只装着小团体,对社会不关切,对世事不关心。思政课教师个人不仅要杜绝种种冷漠和不关切,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应着眼于全局、立足于长远,从国家发展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角度去思考最高战略,看整体、讲抱负。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要秉持心装大事不糊涂的坚守,做好两袖清风走沧桑的准备,发扬奋斗有我舍我其谁的豪迈。同时,需要认识到,摆正公与私的关系是实现情怀要深的先决条件。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先集体后个人的思维路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求。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顺势而为,深度融合方能找到历史的皈依。只顾自己、只顾眼前,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观念,只会让社会的发展浑然向下越发糟糕。用一番热情传播家国愿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吸取养分、丰富思想。

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思政课是传授知识、启迪心智、荡涤灵魂的课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常新的教学对象,传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若以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讲授,思政课已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客观上讲,思政课教师的年龄每年都在增长,面对的学生却总是十八九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代人所经历的生活际遇、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和所吸收的社会习惯、民俗传统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思政课教师抱定“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不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任由师生鸿沟的出现,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面对世事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应立足于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创新思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了解发展变化了的教学对象,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以新的视角、新的教学理念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种教学探索还要永不停歇,始终保持进行时的状态。

视野要广。格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所站的位置,所具有的眼界和视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时此时种下,彼时开花,有时此地种下彼地开花。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宽阔知识视野。面对传统“一桶水”和“一杯水”的理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面临极大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驾驭知识体系,把握全局,不拘泥于知识的一隅一角,提升统合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思维方式方法的传授。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叠加互联网的密集效应,整个世界俨然一个地球村。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更多地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已经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样的世界发展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要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胸怀去引导学生,吸收更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大变局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客观分析国际问题,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视阈中进行比较,凸显我国“四个自信”的底气和优势。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历史视野。以史为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源于实践,更是历史积淀后的精华留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充分认识昨天,而知今天,方可更好地预见和看待明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驾驭历史,说理方能深入浅出,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说理方能更有说服力。

自律要严。从人类行为规制的路径来看,主要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他律是外在约束,要通过内在的自律起作用;自律是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修养,应该说反求诸己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自我修养、内圣外王作为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严格自律可以作为人类价值原则的最佳实践形式。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自我约束严格自律时首先应该做到严格约束自己,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收到教育效果。假若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分裂”型人格的教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课上一套课下一套,网上一套网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走向教育目标要求的反面,要么就容易形成虚伪的双重人格。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思政课教师的严格自律还要时时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做时代的引领者。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更要做一束光源,所照之处充满光亮。

人格要正。这可以说是对思政课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它融汇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高尚人格加上真理的力量,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文以载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教育学中很重视学生“向师性”的原理,大学生虽然心理生理更加成熟稳定,但也经常会表现出因认可任课教师的人格,才更信服其所讲授的道理,进而更深入地感受其所传授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运用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成长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积极认同道德榜样的人格特质,全面提高自身人格特征中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动机、心态、情绪、行为方式在内的诸多方面,倡扬人格同一,光明磊落,关爱,真诚,阳光,平和,开朗,包容,信任,质朴等优秀特质,不断摒弃和克服消极,悲观,抱怨,责备,冷淡,烦躁,夸夸其谈,虚假,虚伪等不良人格因素。思政课教师高尚的人格可以让真理更加有光辉。真理力量的发挥同样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将真理与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结,引入实践的元素证明真理的力量等。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教师-四个全面心得

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早有耳闻,本部门在近期组织了全体教师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了“四个全面”,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是我党的重要治国理政思想,它围绕党要为人民服务的立足点而展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总书记就曾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坚定的价值信念,不仅是“四个全面”的价值标准,也是“四个全面”的价值灵魂。它继承并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战略思想中展现为一种使命和一份责任。

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现代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分为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两大类别。由“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标志着当人民的生存利益基本实现后,发展利益开始成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路径。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意义在于给人民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更好地实现、维护与发展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

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人民利益的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好、保障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法治是保障人民利益的最持久、最可靠途径。法治明确赋予了公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着力保障人民依法享有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过程。当全体公民都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发自内心拥护法律时,人民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与维护。

其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关键。事业成败,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从严治党,就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创义务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地遵守并践行“依法执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就是我们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答应的范围内进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

总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教育公平公正观念,把握教育中法律的尺度,为人师表,依法执教,做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四篇: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服务理念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服务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理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思政课教师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为科研服务的理念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87-02

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其教学工作态度对思政课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树立服务的理念。在笔者看来,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真正树立为学生、为教学、为科研、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思政课重要意义的充分发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始终是教育人、培养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大学的使命》一书中说:“事实证明,根本不是学生或其他任何人,而是时代本身和当前全世界的教育现状正在再次迫使大学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为学生服务。”[1]早在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里就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将培养人才作为自己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把为学生服务作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学生服务,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与心理交流等不同途径来为学生服务。

首先是课堂教学。相比大学的其他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它的独特之处,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引导。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思潮和言论甚嚣尘上,甚至以伪装的面目拉拢人心、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在这样一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青年人也开始摇摆不定。我们的大学生热爱祖国,但社会的复杂多变,使他们产生了失望情绪;我们的大学生渴望真理,但现实里的不平等,使他们心生疑虑;我们的大学生也有着满腔热情,但网络中的流言蜚语,却让他们望而却步。面对大学生在思想上的疑惑和矛盾,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其次是实践指导。《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校外社会实践过程当中,既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更加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思政课教师要首先为学生解决好实践教学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等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中期也要时时跟踪服务,为学生解决实践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通过此次实践学有所获。

最后是心理疏导,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90后的大学生,热情、开放、独立,但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以及就业等诸多无形压力之下,也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有些学生压力过大甚至会出现退学、自杀等严重后果。虽然当前高校都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但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为教学服务的理念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则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苦下功夫。然而,当前高校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职称考核、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原因,很多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精力真正放在教学上。一位教师曾告诉笔者说:“教书教得再好,你自己也得不到什么,还不如多写写文章,这才真正是你自己的东西。”甚至有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采取敷衍的态度,例如备课不充分、讲课不认真、教学效果差等。笔者是一名有着中学政治教师经历的高校教师,对此颇有感触。在中学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技能和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反观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却较为单一,教师也并未真正重视。

当代大学生还是渴望生动丰富的思政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其关键就是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理念。

首先要真正重视教学,把教学工作当成首要任务。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教学始终都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教学摆在其他各项任务的前面,通过教学培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大学教学效果没有硬性的标准,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是良心活。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教学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认识到国家、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寄予的厚望,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最后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为科研服务的理念

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如我之类的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困惑和不如意的地方。教书育人虽然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但科研也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工作。从全国高校的普遍形势来看,高度重视科研是大势所趋,思政课教师也没有例外。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一个教师在大学里能否教好书,与他搞不搞科研关系很大。”[2]所以,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完成好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树立为科研服务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增强自信心。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开展科学研究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改变过去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自觉主动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个苦闷艰难的探索过程,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而言,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专业基础薄弱、理论功底欠缺,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对科研抱有惧怕、畏难的心理。万事开头难,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科研自信心。

其次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度挖掘。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研究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必定是广而不精、多而不专。做科研、写文章是一件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事情,在最后的关键阶段就需要我们把全部力量聚焦于一点、全力出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1条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教师是大学的核心部分,是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体。与一般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实用性强的工科专业相比,思政课教师服务社会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别。作为党的思想理论的宣讲者和传播者,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成为宣讲家,通过下基层、进工厂、进社区等活动,一方面可以进行定点定向宣传,对错误思想和观点开展针锋相对的批驳,针对目标群体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及时进行理论动态解读,让更多百姓了解党的政策,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政课教师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服务责任,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成为先进文化以及马克思理论的积极宣讲者、传播人。

参考文献:

[1]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

[2]钱伟长.大?W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

[3]沈云慈.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道”与“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4]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教师服务责任观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5]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2013(2).

[6]卫芳菊.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刍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第五篇: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摘 要】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对于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投入度非常重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教师的责任感、自我塑造的意愿和创建学习情境的技能,是提高案例教学品质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教师;角色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信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具备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它与其他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起,要做的是人的内心的工作,直接的对应物是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思政课教学的真正难点在于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信”,以及之后的“真做”。

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方法借鉴了管理学和法学领域里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案例方法运用于思政课,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典型事例的有效研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我们在《概论》课尝试运用案例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与单纯灌输的反差比较明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值得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范式转换的基础

根据2014年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覆盖5亿人口,信息便利化已经普及。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等方面享有极端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度供给和过度使用感到厌倦甚至烦躁,倍感“信息们”已经泛滥化、垃圾化。因此,学生陷于“信息碎片”的包围之下,高校的思政课如果再延续几十年“惯性”使用的广播式教学和单向灌输,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了。与长期以来的照本宣科和灌输理论相对照,以“学”为中心――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以及有效互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新的教学理念、程序、内容等要素共同建构下,创建学习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会话、协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定学” 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担负督导和援引的角色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存储“仓库”转变为主动求索、愉悦进取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也是在知识和智慧成长之路上的小伙伴。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比如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新一代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讲清楚中国梦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中国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确立了宏大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了憧憬、共识和凝聚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勇气。之后,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道路、方向、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就中国梦的几个具体方面,做成案例研究,由学生自主结合产生的学习小组,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多视角解读,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既统领了课堂教学的政治基调和基本知识框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的课堂。

二、教师的自我塑造是把握案例教学精髓的需要

案例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密切相关。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前撰写案例分析与课上讨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案例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案例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使用中,所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优化,比如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网络的新颖服务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和使用。在自身的道德水平方面,主动以高尚和先进的榜样激励自己,把思想和行动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一致起来,成为学生的示范,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崇。在教学的业务水平方面,要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日日提高,在琐碎的日常教学中,保持干事业的热情,增长干好事业的本领。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案例选择环节;第二,小组讨论环节;第三,课堂讨论环节;第四,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担负督导和援引的重要角色。以案例选择环节来说,选择的范围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之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在小组讨论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随时掌握进度,在课堂的现场调整情境、衔接和整合各个细分的小话题。在点评环节要具备“点睛”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案例教学从对事情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具备理性光彩的思想结论或者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概论》课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目,而是按照专题进行讲授,配合专题插入教学案例,讲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既简化内容,又重点突出。进行案例教学,要随时补充新的案例,并逐步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有必要补充最新案例,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提高教师选择案例的功夫

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有很多,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隐含矛盾冲突点、具备反复研读的耐读性、篇幅适度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时,引入“系列世界经济论坛活动在中国召开”案例,联系到历届论坛都会重点论述中国议题,我们借此讲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再如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结合“2014北京apec会议”这个案例,先由教师讲述要点――apec是我国在亚太平衡和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事件,历届这个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发挥的巨大平衡作用,之后,由学生小组来为同学们进一步阐述2014年北京apec的特色活动及其意义,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案例的第二点,要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在逻辑推理方面需要对以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胜任的案例。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的案例特别适合小组讨论。由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互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案例分析一目了然式的“明确化”和“结论唯一化”。比如,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那么,配合价值观教学的案例应该不只一个,不能简单化和脸谱化。案例可以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寻找,也可以从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中寻找。这些先进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这些先进典型,学生在准备材料对他们进行“围观”的时候,都会受到感染、激励、启迪和警醒等教育,“见贤思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内心深处沉淀的“不贤”相对照,从而达到“自省”。在准备讨论和讨论进行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故事,理解先进人物的价值观,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在案例讨论中得到感染、熏陶,获得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三、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隐含的、没有相互说明的期望和理解。这是互动的隐含前提,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教学将被迫搁浅,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方面,教师应该担任导演和陪练的角色,把学习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对于来自教师鼓励、期许的积极回应,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二)组织小组学习的场域使生生互动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阶段,互动主要发生在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在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愿结组,在教师提供的大纲的范围里面自主选题,自行选举组长,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做好“前奏曲”。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解决“是什么”,教学目标是知晓一般准则;而在大学阶段,思政课应该解决“为什么” “如何什么”,是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下,使学生“学而知之” “知行合一”。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单纯从书本到黑板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选取贴近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采取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的方法,在教师给定的比较大的选题范围里面,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一些的题目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在教师的相关专题教学的阶段,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讨论情况。这个案例讨论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反映良好。以小组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进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式、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砥砺、切磋,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经常是充满乐趣的,在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案例教学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导致的成就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成长。

(三)建设充满趣味的课堂增加教学艺术性

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需要许多方式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是一个着力点。因为政治理论的严肃性、抽象性和体系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吃力、畏难,那么,应该努力开发出新颖丰富的带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要营造出适宜的情境和审美氛围,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感官活动与思想活动并举,在理论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状态下,牢牢记住一些情景,深刻领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哲理和理性的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辨别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

[2]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3] 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

[4] 郭文臣.即时性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5] 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科研项目“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14f052)。

作者简介:沈??(1965- ),女,浙江上虞人,博士,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下一篇:关于爱情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