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弹性

2024-06-10

人民币汇率弹性(精选8篇)

人民币汇率弹性 第1篇

2012年4月17日上午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的浮动幅度, 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所作出的重要政策安排, 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浮动幅度有利于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 打击异常外汇资金流动, 为外贸发展创造更为稳定的经营环境。但是, 也应该看到这个调整会对外贸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现在企业主要是反映人民币走势可能更难判断, 这对习惯于在稳定的汇率或单边市场环境下经营的进出口企业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主要是担心对汇率的波动把握不好。

人民币汇率弹性 第2篇

人民币加入SDR面临的风险

大家都认为人民币加入SDR是一件好事,但在这个世界上,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人们对于加入SDR带来的风险似乎讨论不多。那么加入SDR就没有任何弊端和风险吗?

举例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它在SDR初创时是与其挂钩最主要的货币,也拥有最大的权重。上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产生了大量石油美元,并以包括官方储备在内的多种形式流入了美国金融市场。由于涌入了大量石油美元,美国的金融体系需要为之找到出路,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向拉美国家放贷。

然而在80年代初,随着石油美元来源的枯竭和其他国际事件的冲击,这个过程被逆转,贷款的收回出现问题,引发了国际债务危机,一些美国的大银行差点破产。回过头来看,如果美元不是当时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次危机是不会把美国金融体系牵扯进去的。由于美元居于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国际宏观经济层面的失衡和压力都需要美国的金融体系去调节和吸收,这一过程潜藏着很多风险。

第二个例子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范围内再次出现了严重的国际储蓄过剩。以中国为代表、但不局限于中国的许多国家,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大量资金主要流向美国金融市场,将美国的长期利率持续地压制在过低水平。低利率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美国金融体系几近解体。

我想用上述两个案例说明的是,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的金融体系必须承受吸收和调节国际储蓄和国际经济失衡的压力。假设说,未来石油价格再次大幅度上升,大量石油资金流入中国金融市场,这会不会导致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会不会导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会不会在泡沫破灭时严重损害中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这是人民币加入SDR之后,理论上存在的第一种风险。

第二个风险在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国际储备资产配置的调整。如果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这种调整就会影响到中国金融市场的定价,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活动,这种冲击和影响未必是有利的。

举例来说,今年8月份中国出现汇率波动,同期美国的经济数据也不好。在此条件下市场对于9-10月份联储加息的预期大幅度降低。一般的看法是,这时美国长期国债的利率也应该会下降。但是实际情形是,一些市场交易员认为这段时期做多长期国债比平时更困难。对此的一个解释是,中国等国家在债券市场上大量抛售美国长期国债以筹集美元现金,去稳定汇率,这对美国国债形成了明显压力。从数据上看,9-10月份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下降规模可能在2000亿美元以上,这个数目放在历史上都是非常大的,对市场产生一些冲击也可以想象。

通过这种方式,国际经济金融冲击将直接影响到国内金融市场的运作,其影响未必是我们所乐见的。

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宜早不宜晚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两个重要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中国当前即便在资本账户严格管制的情况下,也已经形成了资本大量净流出的局面,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趋势不会系统性逆转,甚至可能继续扩大。大量资本净流出给人民币带来了压力,这是我们讨论、制定汇率和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背景。资本净流出有美元周期、经济周期的原因,也有中国经济自身的原因。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把这种现实作为讨论的前提。

第二个背景是,总体上来讲,当前中国的私人部门,特别是住户部门所持有的非人民币的资产比例异常低。但这一比例伴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未来很可能会大幅上升,即使资本账户不开放,趋势上也会上升。如果把境外配置资产比例上升的趋势考虑进来,我国的资本流出压力和汇率压力就会比较大。

在这两个背景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人民币加入SDR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流入对当前资本净外流局面是有效的缓冲,虽然这不见得会系统性地扭转这一趋势。这反过来意味着金融市场、汇率、经济的调整压力一定程度上都会下降或得到一定的改善。

第二,在加入SDR后,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显得更为重要。今年8月份我们体验了汇率冲击、资本集中外逃和金融市场的波动。需要明确的是,这一事件的本质和关键不是人民币和中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而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严重缺乏弹性。

这样,人民币汇率随着基本面变化逐步积累起越来越大的压力,像地震一样,在很难预知的情景下,由于一些事件的催化,很容易形成大幅调整和冲击,并波及到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

因此,抓紧提高汇率弹性十分重要。汇率上下波动可以随时吸收和释放资本流出和基本面变化的压力,避免了集中调整的可能性。就像地震一样,多次频繁出现的小规模地震可以避免大的地震的可能性。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快速变化的背景下,维持汇率在一个固定水平上的时间越长,潜在的调整风险就越大。

人民币汇率弹性 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汇率弹性

2011年6月19日晚间, 中国人民银行声明: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并且强调, 中国推进汇改首先是为了平衡国内经济, 其次才是应对国际压力。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充满信心, 人民币很快升值0.42%, 瞬间突破了自2008年年中以来汇率在6.83左右浮动的范围, 成为5年来最大的单日涨幅。自进入2013年以来, 人民币中间价基本保持在6.26-6.29的范围内波动。

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的必然

由于金融危机, 美国不断采取扩张性政策, 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总体上升趋势, 这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恰当的时机。

首先,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002年起,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就一直偏离其均衡汇率, 被一度低估了。可以通过简单的实证分析数据, 单位根的检验 (表1) 得出:因为对于9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为-2.92, 所以, 可判断四个变量都为非平稳的, 应该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析, 标准化后得到标准化的协整系数, 通过模型 (VECM) 可得出:近年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情况, 如图1所示。自2002年以来, 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低估, 长期处于上升压力状态。现在增加汇率波动的幅度, 多数的投资者会认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不是迫于升值压力的选择, 投资者的这种态度有助于避免过多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从表2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到, 在2005年7月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出后, 人民币汇率弹性相比以往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在从2005年7月到2008年12月的不同阶段中, 人民币对各主要外币每日间汇率中间价的日均绝对变化幅度总体上是逐步加大的。作为当时一揽子改革措施之一, 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每日浮动区间上限从之前的0.15%调宽到了0.3%。同时, 将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欧元、日元和港币等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从1.5%扩大至上下3%。因此, 汇率弹性增加是必然趋势。另外, 国际舆论的压力, 特别是中美贸易长期的顺逆差关系, 使得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经济综合实力对于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大国, 为了改善全球的经济状况, 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促使汇率不得不增大波动幅度。

注:相关数据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而来, 计算方式为先取每日中间价变化率的绝对值, 然后分阶段再求平均数。

其次, 一个国家的汇率弹性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或者是经济体对抗各种外部冲击的能力有密切关系, 但是, 均衡汇率价值的确定 (汇率水平的高低) 却取决于另外一系列的经济基本面因素, 比如相对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程度等。就目前我国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及经济条件, 汇率的波动区间将扩大。如果为了压低人民币汇率, 通过卖出人民币买入美元来干预外汇市场, 结果会招致市场资金过剩, 为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提供了温床。而目前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使抑制资产泡沫和减少通货膨胀风险变得更容易。

最后, 自2009年7月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 我国在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迅速发展方面, 给予了很多政策倾斜和支持, 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的及时出台, 从5个试点城市到如今扩至20个试点地区。为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迅速发展, 必须增大汇率弹性, 否则人民币的单边升值压力, 使得人民币的负债方就不愿意接受人民币了。因此, 变单边升值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为双向波动、不断增强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势在必行。

二、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具体条件

(一)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规避汇率风险

从工业方面来看, 只有使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成为真正拥有独立财产, 且法律地位完全平等的产权主体, 并由此形成各个产权主体能够自由签订市场合约的市场制度, 才能形成真正规范的且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资本市场。从农业方面来看, 只有形成和发展农村要素市场, 使得农村土地转移到最有效率的生产者手中, 才能最终实现通过市场机制, 形成完全按照成本最小化及盈利最大化原则从事现代化农业的企业或者具有规模效益的家庭农场。

当汇率大幅度变化时, 这样的市场会对汇率变动及国内外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 以便及时根据汇率的上升或下降做出最佳的生产、投资及进出口经营决策, 同时通过不断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这样, 就能够更好地规避因为汇率的大幅度变动产生的汇率风险。

(二) 加快转变经济结构,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汇率上升的同时, 必须有市场自发性的操作对冲行为, 才能保证汇率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波动, 保证汇率改革逐步的完成。为了很好地控制贸易顺差引起的汇率上升, 应该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最终通过拉动内需, 改善进出口的比例, 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来控制汇率上升幅度。同时, 转变我国的经济结构, 有利于增强我国生产厂商在产品数量及种类上的供给弹性, 增强抵御汇率大幅度变动的风险。

(三) 加大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

经典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是指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这三个点形成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或者三角支点具有稳定性, 可惜蒙代尔的三角形永远不能平衡, 最多只能两个支点平衡。因此, 要实现扩大的汇率弹性, 应该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程度。加大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 当人民币汇率处于上升时, 虽然外来资本在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成本上升, 但是在我国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将增加, 促进外资的流入, 将调整顺差额度, 有利于贸易平衡;当人民币汇率处于下降时, 国内资本将流到国外投资, 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投资, 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 还改善了国际贸易平衡。

(四) 放宽企业的结汇制及银行的结售汇头寸限制

货币当局放松企业结汇制的强制性, 根据外汇市场需要, 调节结汇比例, 不仅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 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实现平等竞争, 还可以将储存外汇资产的风险分散掉, 有利于缓冲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使汇率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

银行的结售汇头寸, 如果只是一个结售汇头寸的平补市场, 为了履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结售汇周转头寸的管理规定进行交易, 当市场供求出现不平衡时, 银行只能进行被动干预。如果汇率波动趋势强劲, 银行强制性的买卖外汇, 只会带来更多的风险。我们应该放松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交易行为, 使其能够主动地通过金融性的交易行为来调节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大的波动。

(五) 积极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

我国外汇市场是一个外汇供给和外汇需求相互作用、供求关系不对称的市场, 参与市场的交易主体数量少、种类比较单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将积极培育基于人民币汇率的期权交易等金融衍生产品, 将于明年推出人民币汇率期权交易, 这将使得汇率弹性变得更加活跃。但是, 随着外汇衍生品的推出, 企业及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冲的市场操作进行套期保值。

总之,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面前, 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会影响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率, 并且可能意味着政府驾御全球经济的手段和能力受到限制。且增加汇率弹性后人民币汇率在一定阶段内既可能上升, 也可能下降, 不可能只是单向变化, 因此, 增加汇率弹性成为必然。从保持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稳定性角度看, 自由化的最优先次序应该是:实体经济自由化、国内金融自由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我们应该加紧各方面经济制度建设, 逐步开放汇率弹性。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成熟, 从长期来看, 完全的市场浮动制度将是人民币汇率的终极趋势。

参考文献

[1]伍海华.汇率波动复杂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张礼卿.汇率制度变革——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郭庆平, 王爱俭.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4]Eichengreen, Barry J.and Paul Masson, Exit Strategies:PolicyOptions for Countries Seeking Greater Exchange R ate Flexibility,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ccasional Paper No.168, 1998.

[5]江春.产权, 货币自由兑换与经济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我国各行业出口汇率传递弹性的测算 第4篇

汇改以来,按照国际清算银行 ( BIS) 公布的数据计算,截至2013年7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29. 20% ,实际有效 汇率则累 计升值37. 98% 。按照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这将引起出口价格上升而进口价格下降,从而减少净出口。但2009年我国商品出口额跃居全球首位,2013年商品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而位列世界第一,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也持续增长。汇率波动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对外贸易? 本文从行业层面对我国出口汇率传递弹性进行测算,研究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

根据Goldberg & Knette ( 1996) 的定义,汇率传递 ( Exchange Rate Pass - through,ERPT) 狭义上是指由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汇率变动百分之一所导致的以进口国当地货币标价的进口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关于汇率传递的文献相当丰富,研究结论均支持汇率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

Gagnon & Knetter ( 1995) 收集了美、英、日、德四国汽车行业的数据,检验了汇率变动对其出口价格的影响,发现汇率的传递效应约为30% 。Menon ( 1995) 通过古诺模型计算了汇率传递系数与厂商数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厂商的数据越多,传递系数越高; 当国内厂商的供给弹性无限大时,传递系数等于国外厂商占全部厂商的比例。Klitgaard ( 1999) 研究了日本出口商对日元汇率变化的反应,结果发现,日元每升值10% ,出口商就要将出口价格相对于日本国内价格下调4% 。Choudhri、Faruqee & Hakura ( 2005 ) 发现汇率变动对斯洛文尼亚CPI的传递系数接近1,但对捷克的传递系数却只有0. 47左右。Korhonen & Wachtel( 2006) 检验了汇率传递效应的系数、规模和滞后性,结果发现,独联体国家的汇率传递效应普遍较大,滞后周期较短。Tica & Posedel ( 2009) 利用门限模型研究了克罗地亚的汇率传递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欧元名义汇率的月增长速度门限为5. 91% ,以95% 的概率位于2. 7% 到21. 8% 之间。

陈斌开等 ( 2010) 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各产业出口汇率传递弹性进行了测算,发现各产业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差别较大。胡冬梅等 ( 2010) 基于深圳港对美国出口的8个行业22类148种商品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月度出口数据构造面板模型对汇率传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类产品的平均汇率传递系数为 - 0. 978,比国内学者原有的研究结果要高。萧琛和崔楠楠 ( 2011) 通过对比中国、日本、德国和东盟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影响程度发现中国累计的汇率传递程度比日本高。贺晓波、贾雪 ( 2013) 基于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的数据利用VAR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汇率传递对出口价格的影响,测算出人民币汇率的出口传递系数为0. 24。

二、模型设定及样本选取

在估计各行业出口贸易的汇率传递弹性之前,首先要对出口行业进行分类。考虑到数据可获性,本文根据海关数据库中出口商品量值的数据,将出口样本划分为9个行业: 农副业AGRI、食品业FOOD、采矿业MIN、化工业CHEM、木材及造纸业WOOD、纺织及鞋帽业TEXT、冶金业METAL、机械运输业MACH、电子电气业EMACH。各出口行业所包括的具体商品类别如表1所示。

本文在Feenstra ( 1987) 和Knetter ( 1993) 等人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EXPt表示我国各行业出口价格指数。由于无法直接得到各个产品具体的出口价格,本文根据《出口主要商品量值统计表》编制各行业的出口价格指数作为代理变量。编制时,首先根据各产品的出口金额和数量计算出其单位价格,再根据费氏指数法1计算所有行业出口价格的同比增长率,然后将同比序列转换为以2005年为基年的定基比指数序列。原始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海关月度库。

MCt表示国内出口商的边际成本,以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作为替代变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Et表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为了更准确显示汇率传递的行业差别,本文也编制了各行业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具体而言,先根据海关统计月报中《我国对部分国家 ( 地区) 出口商品类章金额统计表》的数据,得出所选行业与23个主要贸易国的出口额2。用各行业与其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占该行业总出口额的比例作为该月的名义汇率权重,再用各贸易伙伴国货币对人民币的双边名义汇率 ( 直接标价法) 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该行业的名义有效汇率。我国与各国或地区的双边进出口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海关总署网站; 双边名义汇率数据来自于World Bank和Eurustat,其中,欧元区国家对人民币汇率通过欧元与人民币汇率及各货币占欧元比重换算所得。

CP*t表示国际市场竞争压力,用OECD国家工业增加值指数代替,数据来源于OECD数据库。

αxt为常数项; β*t反映成本因素对出口价格的影响程度,由于厂商边际成本与出口价格指数正相关,预期符号为正; γxt表示出口汇率传递弹性,由于本币升值时,汇率下降,引起出口价格上升,预期γxt符号为负,取值为0时代表无传递效应,取值为 - 1则代表完全传递效应,在 - 1和0之间代表不完全传递; φxt反映国外市场竞争压力对出口价格指数的影响程度,当世界IPI增加时,出口价格提高,因此,预期φxt符号为正; εxt为随机误差项。

所有数据均转化为2005年为基年的定基数据。由于样本数据以月度为频率,存在季节性因素,故本文使用X11方法 ( 乘法模型) 进行季节性调整,然后再取对数,以避免回归过程的异方差。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至2013年7月,分析软件 为Eviews6. 0。

三、实证检验

( 一) ADF 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前,要对数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序列是否平稳,避免产生“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原序列的水平值除ln MC外均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处理后,都变为平稳序列,可以进一步分析。然后,本文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来确定样本各行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结果显示,农副业、机械运输业和电子电气业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其它行业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

( 二)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J检验对各行业出口方程进行协整分析,结果发现,各行业出口价格指数与厂商边际成本、名义有效汇率及市场竞争水平间均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表2为各行业正规化后的协整方程,从长期来看,纺织业的汇率传递弹性符号为正,与预期不符,即人民币升值时,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不升反降,这可能是由于纺织品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当厂商预期到本币升值时,会尽快甚至提前降低市场价格以保住其市场份额。其它行业的汇率传递弹性符号均与预期相符,但传递效应的行业差别明显,机械运输业的汇率传递弹性最大,为 - 2. 58; 电子电气业次之,为1. 70,两者均存在过度传递效应,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行业的出口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国外市场的相关替代品较少,因此,厂商可以将汇率升值完全甚至过度地传递到市场价格上; 另一方面,木材及造纸业的汇率传递弹性最小,仅为 - 0. 28,说明该行业出口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厂商只能通过降低价格来吸收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其余六个行业的汇率传递弹性也小于1,说明这些行业出口的汇率传递程度也不完全。

( 三) Granger 因果检验

既然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各行业进口价格指数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农副业、采矿业、化工业、纺织及鞋帽业和冶金业的出口价格指数与汇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人民币汇率波动能够影响该行业出口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也能反作用于人民币汇率波动; 对于食品业和木材及造纸业而言,其行业出口价格指数则能够影响人民币汇率; 对于机械运输业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能够影响其行业出口价格指数; 而对于电子电气业来说,其行业出口价格指数和汇率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 四) 方差分解

为了探究汇率、边际成本以及市场竞争压力对各行业出口价格指数的影响程度,需要对模型进行方差分解。根据Granger检验的结果,本文采取了lnE XP、lnE、lnM C和ln CP*的顺序进行方差分解。各行业滞后12期 ( 即1年) 的方差分解结果汇总见表4。结果显示,在滞后12期后,机械及运输业的汇率波动对其行业出口价格指数的影响最大,超过了20% ,这是由于机械产品的出口替代性较弱,出口商的市场影响力较大; 农副业、采矿业和电子电气业的出口价格指数受汇率的影响也比较大,在滞后12期时均超过15% ,说明这些行业的汇率传递效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至于食品业、化工业、木材及造纸业、纺织业及冶金业的出口价格指数主要受到其本身的影响,而汇率对价格指数的贡献程度不足5% 。农副业、化工业、木材及造纸业和纺织业四个行业的进口价格指数受市场压力指数的影响均大于边际成本和汇率的影响,说明相对于进口而言,我国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商的市场影响力不足,对价格竞争的依赖度较高。

( 五) 误差修正模型

在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短期出口传递弹性,其中,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出口价格指数对长期关系的偏离。根据式( 1) 构建的误差修正模型及其估计结果如下:

注:***、**、*分别表示在 1% 、5% 和 10% 的水平上显著。

如表5所示,除电子电气业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外,其余行业的回归系数至少在10% 水平上显著。各行业短期汇率传递弹性均小于长期汇率传递弹性,说明汇率传递存在滞后性。除统计不显著的电子电气业外,所有行业的短期汇率传递弹性均小于7% ,这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小,出口商定价能力较弱,所以,汇率波动时,出口商短期内并不具备调整出口价格的能力,而只能通过长期缓慢的价格调整将汇率变动造成的成本部分转嫁至产品价格中去,这使得对于汇率的变化,出口商仅在长期反映显著,而在短期内并不显著。

四、结论

本文基于2000年1月至2013年7月我国出口贸易的细分行业数据测算了我国各行业出口汇率传递弹性,结果显示,除纺织业外所有行业的出口汇率传递弹性符号均与预期相符,说明人民币升值时,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价格会有所上升。纺织业的汇率传递弹性符号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由于纺织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当厂商预期到本币升值时,会尽早甚至提前降低市场价格以保住其市场份额。

总体上而言,我国各行业长期出口传递弹性不大,九个行业中只有两个存在过度传递,其余七个行业均存在不完全传递。而且,各行业短期汇率传递弹性均小于长期,说明我国出口贸易的汇率传递效应存在滞后性。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出口传递效应的行业差别明显: 机械运输业的汇率传递弹性最大,为- 2. 58; 电子电气业次之,为 - 1. 70。两者均存在过度传递效应,这主要是因为其出口品附加值较高,国外市场的相关替代品较少,厂商可以将汇率升值完全甚至过度地传递到市场价格上。木材及造纸业的汇率传递弹性最小,仅为 - 0. 28,说明该行业出口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厂商只能通过降低价格来吸收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各行业在滞后12期后,汇率对出口价格指数的影响均不为零,说明汇率传递效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机械运输业的汇率波动对出口价格指数的影响最大,超过20% ,这是由于机械产品的出口替代性较弱,出口商的市场影响力较大; 农副业、采矿业和电子电气业的出口价格指数受汇率的影响也比较大,均超过15% ,说明这些行业的汇率传递效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至于食品业、化工业、木材及造纸业、纺织业及冶金业的出口价格指数主要受到其本身的影响,而汇率对价格指数的贡献程度不足5% 。

人民币汇率弹性 第5篇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汇率,中美汇率战,应对

一、引言

分析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先认识到, 汇率, 就是指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 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可以按此比例进行兑换。面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政府一再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 是重大的经济政策, 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令人民币升值。在时间恰当的时候, 中国才会考虑对人民币重新估值。同时, 我国政府也表示“正加快准备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 确立了汇率改革的步骤。”在国际要求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的情况下, 采取什么样的汇率政策至关重要, 牵一发动全局。我们不能盲目听从它国政府的安排, 而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本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制定出一套安全、有效、可行, 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汇率政策。

人民币升值问题, 从表象上看, 是人民币被“低估”, 而从实质上看, 则是美元被高估;不是人民币应该升值, 而是美元想贬值。在以美元为本位的世界金融体系下, 美元贬值表现为其他货币的相对升值。而美国为应对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国际压力, 往往不采取普遍贬值的措施, 而更倾向采用对某一种或几种货币定向贬值的措施。

近期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 主要是我国货币当局应对国内的通胀压力的对策, 而国际压力不是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理论, 控制通胀和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 两者是不可兼得的。控制通胀所出台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都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如果央行放任国内通胀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 则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得到缓解。故投资者可继续关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和PPI等反映通胀的指标, 这些指标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人民币的升值速度。

二、分析人民币走势的依据

(一) 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而且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规律也取代了宏观经济调控, 发挥基础的调节作用。然而,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却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具体表现在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金融创新能力差、利率的市场决定机制不健全、资本项目还未实现全面的开放等。进一步考虑, 由于金融是实体经济强有力的支撑, 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就严重制约了中国实体经济的扩张。

(二) 经济发展内外不均衡

这是人民币内外价值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而且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低于均衡汇率是推动人民币在过去和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升值态势的根本动力。由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政治制度及体制差异等原因造成的经济发展失衡, 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表现为经济基本面的差异, 这是影响汇率变化的最基本因素。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基本上保持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高增长率, 即便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也实现了9%的增长。然而美国自2004年开始就呈现出了经济增长率下行的态势, 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国际投资者改变其资产配置结构, 将美元资产转化为人民币, 强大的需求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

其次, 经济发展的内外不均衡还体现在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上。长期以来, 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服装加工业、电子装配等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外消费对出口的拉动, 使我国保持着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贸易顺差。2001年以来, 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逐渐扩大, 外汇储备急剧增加, 并于2007年初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截至2008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已增加到1.95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2734%。这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经济因素。

三、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预判

(一) 人民币汇率的中短期走势

从中短期来看, 人民币走势依然面临着升值的外部压力和贬值的内在压力, 可以说,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就是内外因素博弈的结果。要想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就要形成均衡的汇率水平, 然而中国并不愿意以牺牲国内平衡为代价来应对长期存在的外部失衡 (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双顺差上) 。尤其是当金融危机造成了国内经济下滑、贸易顺差大幅收缩、内需不足、失业率提高、通货紧缩压力加大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更是逐步放弃了人民币对美元逐步升值的政策转而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因此,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面对外国纷纷救市导致的外资撤离、人民币需求减少的贬值外在压力和本国为扩大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的贬值的内在压力, 中短期内为了给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人民币汇率将持续趋于稳定。

(二) 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

人民币汇率弹性 第6篇

一、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计

(一) 均衡汇率的界定

均衡价格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价格, 而汇率是一种相对价格, 能够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汇率水平是均衡汇率。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均衡汇率定义为:国际收支平衡 (外部均衡) 和充分就业 (内部均衡) 同时实现时的实际汇率。内部均衡一般指充分就业, 即实现了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外部均衡定义为在适当的政策和内在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收支, 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之和的平衡。

(二) 相关变量与模型构建

贸易条件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均衡汇率最为长期和基本的经济要素, 在构造我国均衡汇率模型时应首先选取贸易条件 (TOT) 以及技术进步 (TECH) 两个变量, 同时还有经济开放程度 (OPEN) 、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 (GOVEXP) 、净资本流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国外净资产 (NFA) 等作为备选的解释变量 (见下表1) 。

综上所述, 人民币均衡汇率 (ERER) 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符号“+”表示该自变量与因变量为正相关, 符号“?”表示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暂时无法确定。

(三) 总体结论与政策含义分析

经过人民币ERER模型分析, 1政府支出、净资本流入和国外净资产三个变量的系数与理论预期相符。贸易条件系数为正, 说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即我国出口与进口的相对价格上升有利于经常账户盈余, 且这一效应要超过替代效应造成的贸易收入的降低。统计结果显示, 外汇储备作为国外净资产的代理变量, 统计结果显著, 而且经济意义也很显著, 这一结果表明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通过预期的路径对均衡汇率有不可忽视的持续性影响。开放度的系数为负, 说明中国开放度的提高对人民币有贬值压力, 2如表2所示, 2004年至今,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低估, 但并不像舆论所称那样严重。如果按照某些西方舆论所呼吁的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扭曲。我国管理当局应重视动态调整机制, 对市场和价格机制进行完善, 才能在我国汇率制度弹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增强汇率自身的调整能力。在政策上, 管理当局应该从经济基本面出发进行调整, 使人民币汇率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均衡状态靠近, 既要逐步调整, 又要防止矫枉过正。无论是长期和短期, 政府支出比例在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上对我国汇率的影响最为显著, 因此我国的财政政策是调控汇率的有力手段。

二、妥善应对人民币汇率相关的贸易争端

如上文所述, 现阶段人民币实际汇率并没有严重低估, 因而不宜大幅度放松汇率管制, 以防大幅波动的风险。换言之, 我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因人民币汇率问题产生的贸易摩擦势必长期存在, 必须妥善加以应对。虽然《汇率法案》能否在众议院获得通过并最终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目前仍无法预料, 但共和党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 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米特·罗姆尼历来指责中国是一个“货币操纵者” (currency manipulator) , 并称若他当选下一任总统, 会推动美国向WTO提出指控, 指控中国实施货币操纵。

(一) 在WTO框架下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前景分析

近年来, 美国曾多次试图通过国内立法将人民币汇率争端纳入WTO管辖范围内。毋庸置疑, 如果《汇率法案》最终获得通过, 美国在WTO框架下对华“双反”问题将更加复杂。在反倾销方面, 确定某一出口商的行为构成倾销需要证明“以低于正常价格”销售。由于美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因此美国需要寻找替代国, 并以该国的价格作为正常价格。由于中国出口商的倾销是由人民币币值低估造成的, 故不可避免地需要参照替代国的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主权的组成部分, 在替代国的出口商并非反倾销调查中受调查者的情况下, 使该第三国的汇率政策卷入调查是非常棘手的。因此, 美国就中国操纵汇率采用反倾销措施的余地较小, 而采用反补贴措施则更为直接。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所约束的“补贴”是指那些具有专向性 (specificity) 的补贴, 其中第2条规定的专向性包括企业专向性、产业专向性和地区专向性三种形式。显然, 美国《汇率法案》扩大了有关专向性补贴的企业、产业和地域范围, 将专向性扩大至中国国内的所有企业。根据这一思路, 很容易得出所有中国出口商均接受了此类补贴的结论, 并且所受利益出奇巨大, 应当征收反补贴税的数额也很惊人。如果美国对所有中国出口商征收反补贴税, 中国很可能要求根据WTO争端解决规则要求成立专家组, 以判断美国的国内立法是否与WTO的现行规则相符。目前, 尚不存在因货币价值低估构成补贴而能够支持美国主张的先例, 同时由于美国主张“中国的货币实践使中国制造商普遍受益”, 因此美国在证明专向性方面存在困难。此外, 美国《汇率法案》与WTO补贴与反补贴机制下的审慎原则已完全背离, 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性质, 我国亦可主动将美国《汇率法案》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 旨在消除该法与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不一致之处。

(二) 对其他解决途径的探讨

尽管在理论上, 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具有可行性, 但前任美国国会议员、WTO上诉机构前任主席Jame Bacchus在谈及中美汇率争端对WTO可能造成的危害时强调, 由WTO解决中美之间因汇率争端引发的反倾销或反补贴纠纷会扩展WTO的政治外延, 而一旦政治问题被牵扯进入WTO, 这一体系曾经拥有的可信度将被侵蚀。不论中国还是美国胜出, 这样的一起案件对两国都无异于弄巧成拙 (self-defeating) , 且对国际贸易体系带来灾难性后果。笔者认为, 汇率制度安排和汇率政策属于一国的主权范畴, 在不违反《IMF协定》的前提下, 一国有权独立自主确定和调整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比价或兑换比率。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和汇率政策是IMF所允许的, 不应受到他国以及任何国际组织的干涉, 首先应该通过外交手段积极进行交涉, 为我国贸易和汇率改革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 鉴于IMF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表现出相对宽松的姿态, 如果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交予IMF解决, 我国将拥有较为广阔的斡旋空间。

摘要:对均衡汇率的估计是开放型经济体宏观经济决策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证结果表明, 近年来我国实际有效汇率持续低估, 但没有被严重低估, 因此尽管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 管理当局要谨慎处理, 同时中美之间因人民币汇率问题引起的贸易摩擦必将长期存在。虽然美国在WTO框架下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困难较大, 我国还应寻求多种途径积极加以应对。

关键词:均衡汇率,人民币汇率争端,WTO

参考文献

[1]栾信杰.“‘一意孤行’且‘渐行渐远’——美国《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与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的一致性问题及我国的对策”.国际贸易, 2012年第1期.

[2]郭策.中国面临的反补贴及其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救济.国际贸易, 2011年第9期.

[3]姜波克, 李怀定.均衡汇率理论文献评述.当代财经, 2006年第2期.

[4]林伯强.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计与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经济研究, 2003年第12期.

[5]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实证模型”, 世界经济统计研究, 2003年第11期.

[6]James Bacchus, a Trade War with Zero Currency,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July12, 2010:13.

人民币汇率弹性 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及中美之间的人民币问题政治博弈

以2003年9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斯诺访华为标志, 正式拉开了中美汇率之争的大幕。随后的两年, 中国成功应对了外部压力,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8.275-8.280区间。2005年7月, 中国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当日即升值2%, 人民币从此走上了升值通道。2008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海啸席卷全世界, 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中国也难独善其身。美国在解决危机过程中离不开中国的合作, 中美汇率交锋也因此暂告一段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适时中断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重新钉住美元对美元汇率维持在6.820到6.850区间。2009年下半年, 美国经济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美国便迫不及待地要求中国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 后危机时代, 中美之间又开始了新一轮汇率博弈。2010年1~3月间, 美国总统奥巴马分三次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同年3月, 美国国会美国130名众议员联名抗议中国“操纵汇率”, 14位参议员直接提议人民币升值。美国财政部表示会通过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调查结论, 至此, 这场新一轮的中美汇率之战被推上了“顶峰”。显然, 经济理论很难解释美国政府和议会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态度的矛盾和前后不一的行为。其实, 这些现象的背后包含着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政治考虑。原因包括:

(一) 攫取美国霸权利益

美国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 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无可替代。但美国在贸易逆差、大量的预算赤字、过度消费导致的储蓄不足和债台高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如此困境如何解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美元贬值。于是美国政府和利益阶层利用美元霸权通过美元贬值, 达到削减债务、提高出口竞争力和改善经常账户的目的。自2002年起, 美国就一直推行美元贬值政策, 后危机时代, 虽然由于欧债危机, 欧元的下跌使得美元某些时候相对升值, 美元总体汇率有些波动, 但美元仍然不改贬值趋势。然而, 中国在2005年7月21日的汇率改革后, 即使改变了盯住美元的策略, 仍然没有增强美国出口对中国出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亚洲, 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实力的增强与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 使得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起到标杆作用。如果人民币不升值, 其他币种升值的意愿就不强。这令美国政府大为头疼, 逼迫人民币进一步大幅度升值, 成为美国对中国政策的通常手段。

(二) 两党政治的牺牲品

由于美国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 每当大选来临, 共和党和民主党就上演精心布置的政治对决, 根据选民的需要, 很多问题被加上政治的标签。当美国国内矛盾, 特别是关系到选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无法短期内解决的时候, 两党必然要找到替罪羊, 达到开脱责任, 赢得选民欢心的目的。当前, 美国经济复苏乏力, 失业人口比例居高不下, 人民币汇率问题自然成为两党竞选的筹码。代表工会组织的和制造业利益的民主党自然不在话下。代表美国大公司利益的共和党为了争取更多选民支持, 捞取更多政治资本的目的, 也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猛烈抨击。

可以预料的是, 无论是奥巴马为首的民主党继续执政, 还是共和党人罗姆尼入住白宫, 人民币汇率问题都是两党政治博弈的好材料, 这也成为人民币汇率在政治事件中短期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 相互依赖和长期战略冲突的是中美汇率争端的根本原因

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霸权国家。而中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 不断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 重要权重是来自对美国的出口。美国依托中国巨大市场, 在扩大了对中国出口和对中国直接投资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购买大量美国国债支撑的了美国的经济运行。但这种互相依赖是不对称的, 中国依赖美国大于美国依赖中国, 这也是美国能够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指手画脚的重要原因。

从长期来看, 中美之间的依赖是难以消解中美之间的战略冲突的——在既定资源利益格局下, 新兴大国与老牌强国的争斗不会因为依赖关系而停止。如此国土面积和世界第一人口的国家的崛起, 对哪个既得利益国家都是一场噩梦。所谓“双赢”、“多赢”不过是政治口号罢了。

在此利益格局下, 即使中国听从美国大幅实现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也不会消解中美之间的冲突, 除非中国就此衰落, 再也无法对美国的霸权利益构成威胁。中国政府似乎早就认识到了这一关键, 持续了十年的争端也没有按美国的意图全面实现。当然, 全球化的当今世界, GDP排名第一、第二国家激烈的对抗也不符合各自的利益, 因此, 中国大可以对美国采取软硬结合的策略, 既不一味迎合, 也不对其利益诉求一味置之不理。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国内利益诉求和路径预测

(一) 复杂国内形势下改革的偏好:保持稳定

当前高歌猛进的中国经济, 有些像百年前的美国, 发展成就巨大, 但也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经济结构转变、产业升级压力;就业和贫富差距大的压力;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压力。这些压力的解决方法本身就是矛盾的, 不容易得到双赢的结果。汇率作为这些压力调节的重要因素, 其改革受到多重因素制约, 一旦大幅波动必然产生“非此即彼”的效果。当前形势下, 如果在维稳和效率之间选择, 那么中央政府一定偏好稳定目标。

(二) 国家利益取舍:人民币升值倾向偏保守

尽管中国还没有高度组织化的利益集团, 但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已经在经济利益上分出鲜明的两派。汇率决定社会福利分配, 不同部门利益分配不均。外商投资和对外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 特别是吸引劳动力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 同时相对稳定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会形成一个“锚”。为出口和外国投资形成稳定的预期。显然, 升值对出口不利却进口有力。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使用进口商品的部门福利增加。由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出口部门的重要作用, 因此出口部门的利益更受到政府的重视, 而进口商品的福利增加是次要因素。

(三) 维护金融秩序的要求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资本项目的管制, 同时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联接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 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由于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人民币对美元不稳地势必造成人民币对港币关系复杂化, 不利于香港作为中外金融枢纽的地位的稳定。不考虑香港因素, 国内的金融体系并不完整, 比较脆弱, 一旦汇率制度大幅度改革势必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导致金融危机影响政权也不是没有可能。同时, 开放的中国不可能完全堵塞投机资本的流动, 一旦汇率大幅变动, 必然会给投机资本可乘之机, 进而引起货币危机。

中国是一个有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 但现行的是联席会议和专家会议的协调决策机制。汇率走向的决策中, 必然形成包括:地方政府、央行、产业部门、商业银行在内多利益主体。同时, 中央政府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考虑汇率问题。随着时间推移, 利益主体力量发生着变化, 中央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随着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实施, 中央政府在稳定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会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下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 决策层目前并不是决定是不是要进行汇率改革, 而是改革的方式。目前条件下, 自利为主, 兼顾他国利益;以可控和渐进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成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栗志纲:透视人民币汇率,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张宇燕:汇率的政治经济学——基于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研究[J]当代亚太.

人民币汇率弹性 第8篇

1、基本因素均衡汇率理论 (FEER理论)

FEER模型最先由Williamson (1994) 提出, 后来被不断发展,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该学说认为所有影响国际收支均衡的因素都会影响均衡汇率的变动。基本要素均衡汇率是一种同时保证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际有效汇率, 衡量内部均衡的指标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衡量外部均衡的指标为国际收支产生一个足以维持中期活动的头寸。

FEER方法不受短期临时性因素的影响, 主要关注的是基本经济要素的长期变化。但该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其可操作性差, 由于测算过程涉及到大量与CA、KA相关参数的设定, 使得结果的参数敏感性较高。此外, 一些对实际汇率行为有影响的经济变量并没有包括在FEER的测算框架中, 因而FEER方法计算的均衡实际汇率在实证意义上是否存在是不明确的。

2、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NATREX理论)

该理论由Jerome L.Stein (1994) 提出, 是指在不考虑周期性因素、投机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变动的情况下, 由实际基本经济要素决定的并能使国际收支实现均衡的实际汇率。NATREX均衡可以用下式描述:I-S+CA=0。其中I表示投资, S是储蓄, CA是所需的经常项目差额。由此可见, 当存在过度需求时, 实际汇率R将会上升, 以实现新的均衡, 即当这些反映存量的指标变动时, NATREX所确定的均衡汇率就变成了移动均衡。

虽然该方法综合流量—存量分析在中长期给出均衡汇率的调整过程, 但仍具有一些缺陷。其一, 由于该方法是一般均衡方法, 诸多的联立方程使得其相应的估计存在一定的难度, 可操作性不强。其二, 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测算均衡汇率的中长期动态调整过程, 对短期均衡汇率测算的意义不大。

3、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BEER理论)

Clark和MacDonald (1998) 提出的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BEER) 将重点放在实际汇率本身, 通过对实际汇率有影响的基本经济变量来解释实际观察到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运动。BEER法运用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发展起来的协整 (Co-integration) 技术, 从统计学意义上发现实际汇率和各种汇率决定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 以此作为确定均衡汇率的基础。这个简约方程既涉及到影响实际有效汇率的中长期因素, 又考虑到相关的短期因素。

BEER方法既可以用于测算均衡汇率, 又可以用于解释实际观测汇率的变动原因, 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 近年来BEER法被广泛应用于均衡实际汇率测算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对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失调问题而言, BEER法具有更进一步的优势, 即在面对发展中国家样本量小、数据质量不高和经济结构不稳定等问题的情况下, BEER法分析的结果仍能发现实际汇率与基本面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并且估计出相应的汇率失调情况。

二、基于BEER模型的均衡汇率实证分析

1、研究变量选取

其一, 人民币实际汇率REER。本文中所采用的实际汇率是IMF测算并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它是按贸易额加权计算的汇率指数, 是国内外学者分析均衡汇率的通常做法。

其二,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般来讲, 当M2扩张时, 本国通货膨胀致使经常项目逆差, 本币贬值, 即均衡汇率会下降。反之, 当M2紧缩时, 均衡汇率会上升。

其三, 贸易条件。其定义为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 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贸易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近似采用出口与进口总额之比来替代出口和进口价格之比以表示贸易条件。即贸易条件=中国出口总额/中国进口总额。

其四, 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多少通常表明一国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强弱。从理论上说, 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加, 是该国国力上升的表现, 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往往会引起均衡汇率上升, 但这与利用外汇情况有关, 若利用外汇不尽合理, 则还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相反, 外汇储备减少, 往往会引起均衡汇率下降。

2、模型检验与均衡汇率估计

本文采用的数据时间段为1994年1季度底到2008年4季度, 共60组数据。在运用协整方法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基本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之前, 需要先对各个变量时间序列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即运用单位根检验来判断数据的随机性质, 然后建立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模型) , 最后在VAR模型里运用协整方法确定各变量在长期内的均衡表达式。

(1) 单位根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 各个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具有非平稳的性质, 而一阶差分后的各变量都是平稳的。因此, 可以判断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 REER表示实际有效汇率, M2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 TR表示贸易条件, RES表示外汇储备。检验类型 (c, t, i) 的元素表示ADF中的截距、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其中c表示包含截距项, 该项为0则代表不含有截距项。T表示为趋势项, 该项为N则表示不包含趋势项, i表示为滞后阶数。

(2) 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的确定。在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情况下可以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鉴于此样本容量较大, 应该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 由于协整检验对滞后期反应敏感, 故先利用VAR模型来确定最大滞后期。结合实际经验和反复试验结果, 最大滞后期选1比较合适。然后, 根据选定的最佳滞后期, 由Johansen检验结果和实际情况, 可以判定出存在唯一的协整方程。利用VAR模型, 可得出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LNREER=24.31451-2.972660LNM2-0.449589LNTR+1.472044LNR ES。将LNM2、LNTR、LN R ES的具体数据带入该协整方程中, 可得到人民币均衡汇率。

(3)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分析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 即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 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对一个变量的冲击除了直接影响这个变量本身之外, 还会通过VAR模型传导进而影响其他内生变量, 并会通过当前值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未来各变量值的趋势、走向, 而脉冲响应函数就是试图描述这些影响的轨迹。

图1描述了REER对其自身的随机扰动项的反应和对其他变量随机扰动项的反应的轨迹。由于这里考察的是季度数据, 所以横轴的一期就代表一个季度。纵轴表示REER对来自各种随机扰动项的反应程度。

(1) REER对来自其自身扰动项的反应。在前20期内, R EER对其自身扰动项的反应是阶梯状较快下降的, 在20到40期内, R EER对其自身扰动项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进入第40到60期内, REER对其自身扰动项又缓慢下降。从总体情况看, REER对来自本身的随机扰动项冲击的反应是呈下降趋势的。这与REER本身的构成有很大关系, REER是按贸易额加权计算的汇率指数, 所以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物价水平变动或其与本国贸易权重的变动都是引起REER发生变动的影响因素。

(2) REER对来自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随机扰动项的反应。广义货币供应量可以反应一国的货币政策, 通过分析它对R EER的冲击也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影响。从长期看, 虽然M2对REER的影响不可缺少, 但其不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因而, 在长期均衡汇率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较小。但短期内, 广义货币供应量则比较活跃。

(3) REER对来自贸易条件的随机扰动项的反应。贸易条件反应的是一国对外贸易优势的强弱, 贸易条件的变动往往带来均衡汇率的同向变动。从本文所研究的时间段来看, 贸易条件随机扰动项的冲击对REER的长期影响较小, 但在短期内, 尤其是前5期内对其影响较大。

(4) REER对来自外汇储备的随机扰动项的反应。通常人们认为,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压力来自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 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 虽然REER对外汇储备随机扰动项的冲击在前10期后会有一个正向的反应, 但是在第10期之后, 其总趋势一直是负向的, 虽然在第35—45期有所缓冲, 但下降趋势仍未改变, 这就说明外汇储备增多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本币升值。

可见, 虽然广义货币供应量、贸易条件和外汇储备都是人民币均衡汇率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其影响的时段不尽相同。其中, 外汇储备在长期影响效果较为显著, 而贸易条件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在短期的影响较为显著。因此, 在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时应综合、全面考虑。

参考文献

[1]施建淮、余海丰: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J].经济研究, 2005 (4) .

[2]Williamson, J.:Estimates of FEERs[J].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1994.

上一篇:国际体系特征下一篇:高职医学物理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