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的科学饲养方法

2024-06-10

梅花鹿的科学饲养方法(精选9篇)

梅花鹿的科学饲养方法 第1篇

1.1母鹿2岁以上性成熟, 2.5~3岁配种较好。选择耳大、生长快、质量好的作种鹿进行配种繁殖。母鹿每年8—10月发情, 发情时兴奋不安, 眼角流黏液, 气味异常, 常吱吱鸣叫, 阴部黏液增多, 喜接近公鹿。发情16~36小时排卵, 要掌握时机, 适时配种。

1.2配种方法。群配:将公母鹿放在一起, 以母鹿50~100头, 公鹿20~30头, 混合编群, 让其自行交配。轮配:参加配种的公鹿分批轮流放入母鹿群中。互配:将母鹿群分成4~5头的小群, 每一小群放1头公鹿, 到一定时间再调换各小群中的公鹿。配种后要注意观察, 发现没有受胎的要及时补配。

1.3配种期要喂给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 日喂量3.5~4.2 kg。其中精料1.1~1.2 kg, 多汁料1 kg, 青粗料1.4~2 kg, 钙粉、食盐各20 g, 对配种母鹿分群管理, 要有专人值班看管。1个发情期的交配次数控制在2~3次为好。

1.4怀孕期要供给充足营养, 以利胎儿发育, 饲料日喂量3.8~4.7 kg。其中精料1~1.5 kg, 多汁料1~1.2 kg, 青粗料1.8~2 kg。在怀孕前、中期多供给青、粗饲料, 后期多给体积较小、优质、适口性较好的饲料。精料每天喂2次, 青饲料要多样化, 不得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后期每天喂1次青贮玉米, 并保证足够的黄柞树叶、盐和骨粉等。公、母鹿分开饲养, 不要惊吓和强行驱赶母鹿, 要防病、防流产。母鹿临产前要做好接生的物质准备, 同时要准备好产房。母鹿的产仔阶段也是鹿茸的收获季节, 为了确保母鹿分娩顺利安全, 要做好日夜值班护理工作。

1.5分娩后最初几天母鹿分泌乳汁为初乳,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各种营养物质、抗体和无机盐类, 对仔鹿健康十分重要, 且兼有轻泻作用。在驯养条件下, 仔鹿的哺乳期长短不一, 视各鹿场习惯而异。母鹿在带仔哺乳期间, 性情凶恶, 常攻击接近其仔鹿的人。母鹿分娩后到离乳阶段, 精饲料量逐渐增加, 并且豆类饲料占30%以上, 以提高母鹿的泌乳量和乳汁品质。

1.6哺乳期要供给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 日喂量5.7~7.5 kg。其中精料1.2~1.5kg, 多汁料1.5~2 kg, 青粗料3~4 kg, 并有充足的钙粉和食盐。精料每天喂2~3次, 青粗料可让其自由采食。要保持圈舍清洁, 地面平整干燥。

2公鹿

2.1每年的4—8月是公鹿长茸季节, 长茸期公鹿性欲消退, 新陈代谢旺盛, 食量增加, 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公鹿在长茸期鹿茸的生长速度很快, 必须供应鹿体以相当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其生理上的需要。因此, 催茸期间除饲喂各种青草、棉籽皮、麸皮、米糠等一般饲料外, 要另外添加一些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每头公鹿每天可增喂玉米面1~2 kg, 黄豆100 g, 鱼粉50 g。并保证公鹿每天有足够的饮水, 鹿对养料吸收好, 鹿茸就长得旺。应实行均衡定时喂饲, 精料每天喂2~3次, 饮水要清洁和充足。青饲料要尽量满足需要, 可任其自由采食。在长茸期应做好公鹿角盘脱落日期、鹿茸生长情况等资料记录工作, 同时要掌握茸生长进度, 及时做好收茸的工作。

2.2每年的8—11月, 公鹿性欲旺盛, 食欲显著下降, 锯茸基部已形成花盘并骨化。此时, 鹿到处摩擦, 破坏饲养工具或对撞斗殴, 凶猛者甚至伤人。争偶角斗体能消耗较大, 身体变得瘦弱。为了增加公鹿体质, 有利于配种, 必须选喂营养价值较高, 适口性好的精饲料、维生素含量丰富的块根类多汁饲料、幼嫩的青绿饲料等, 但量可适当减少。

2.3公鹿经过配种后, 体质瘦弱, 并且又逢气温较低, 饲养上要求迅速恢复其体质, 为换发长茸提供物质基础, 应给予含淀粉和矿物质较丰富的饲料和一定量的蛋白质饲料。日粮精料由混合料组成:禾本科籽实50%, 豆科籽实30%, 糠麸类20%。多汁料包括胡萝卜、萝卜、甘薯等块根类饲料;青饲料包括各种嫩树枝、树叶及青草等。在增加饲料时, 应由少到多, 切不可骤然大量投喂。精料每天定时投喂2次, 青料充足时可任其自由采食。对体质较差的老、弱、残鹿, 应分出小群单圈精心饲养, 使其迅速恢复体质。

3仔鹿

3.1仔鹿出生时全身毛湿, 除靠母鹿舔干外, 必要时应采取人工辅助措施, 可用抹布擦干湿毛, 使仔鹿及早吃到母乳。健康良好的仔鹿产出后0.5~1小时即能站起觅母乳。鹿乳的特点是水分少, 干物质多, 乳脂含量高, 仔鹿少量吸吮即能满足。一般母鹿每隔3~4小时喂乳1次, 每次不超过2~3分钟。

3.2仔鹿哺乳期, 饲养管理人员必须注意避免有刺激性气味之物, 如酒精、香皂等触及仔鹿, 否则母鹿嫌其有异味而拒哺。如果分娩后母鹿死亡或有病不能哺乳及乳汁不足时, 必须采取人工哺乳措施。通常用牛乳、山羊乳或奶粉代替, 通常新鲜乳比奶粉好, 若用奶粉时须将冲泡的奶粉浓度略微提高, 以适应仔鹿生长发育的需要。人工哺乳的卫生要求比较严格, 必须坚持做好乳汁、乳具的消毒, 防止污染病菌和发生酸败。

3.3哺乳仔鹿的补饲。仔鹿出生后20天左右开始寻找植物性饲料并能采食一些嫩绿草叶, 此时应人工补充一些质量良好的柔软多汁的青绿饲料。在保护栏内设补料槽和水槽, 饲养人员每日定时定量添水, 并利用投料口哨等调教驯化, 使人鹿亲和。精料配方:豆饼50%、高粱粉5%、玉米面35%、大豆粉 (炒熟) 5%、麦麸5%, 加少量盐和复合维生素等, 并投给嫩枝叶。

3.4母仔鹿逐步分开单独饲养。将相邻的两个圈中间设一过门, 先将母仔全部赶入其中一个圈, 然后将母鹿拨出放入另一个圈, 仔鹿留下。起初可将母鹿留在仔鹿圈1~2头, 4~5天后, 每天上、下午2次全部分开, 分开的时间最初每次1~3小时, 以后逐渐延长, 中午及晚间将过门打开, 让母仔自由活动, 仔鹿吃奶。要增加人鹿接触, 投料和给水时配以口哨, 使仔鹿性情稳定。根据仔鹿出生早晚的间隔时间, 适当补饲一些饲料, 特别要投喂一些青绿多汁饲料。投喂量要适当, 由少到多, 到断乳分群前达到每日每只500 g。青粗饲料要切碎喂。当仔鹿体重达到25 kg左右时便可以断乳, 转入人工喂养。

致富经梅花鹿养殖方法是什么 第2篇

梅花鹿的栖息环境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1]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这样有利于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间的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差异,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丛较为深密,并与其体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栖息,这样可以较早地发现敌害,以便迅速逃离。

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深密、体色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

梅花鹿场设计与建造

鹿喜欢栖息于寂静而又隐蔽的场所。鹿场的地形应当是地势比较平坦,稍有向南或东南倾斜的小坡度,这样便于排水和保持鹿场干燥。要避开喧闹、污染的环境,在避风、向阳、有利于排水、土质坚实、透水性好、无污染的沙质土壤上建造最好。鹿场与居民区应保持一定距离,应远离牛羊圈舍,以减少疫病的发生。

鹿舍是圈养鹿群采食、反刍、运动和休息的综合性场所,应分公鹿舍、母鹿舍、育成鹿舍、产房、病鹿隔离舍等。一个圈舍建筑面积为长14~20米、宽5~6米,运动场长25~30米、宽14~20米,这样大的鹿舍可养公鹿20~30只,或母鹿15~20只,或育成鹿30~40只,或断乳仔鹿45~65只。养鹿户可根据自家的条件适当缩小鹿舍面积。

种用价值高的和生产性能高的壮年公鹿应单独设舍或扩大活动面积。三壁式鹿舍的房前檐距地面2.1~2.2米,后檐高度为1.8米左右。棚舍后墙留有通风窗,春、夏、秋季打开,冬季封严。鹿舍内的地面应前低后高,最低点应比运动场高3~5厘米,以防前檐滴水流入舍内。墙壁应留有后窗,无前墙,寝床可用木板寝床,保温性能好,也可用砖、水泥砖铺地或用石灰、黏土、沙砾三合土夯实。运动场地面有砖铺、水泥、沙壤土等几种,最好以三合土或黏土作基地,然后再在其上加铺含沙较多的泥土,使鹿群不易挖掘,这种地面的排水性也较好。产圈建于鹿舍的一侧或一角,冬天保暖,夏天防晒,面积以6~10平方米为宜。另外还有圈门、隔栅、通道、围墙。

鹿群喂饮设备包括料槽、水槽,鹿场还需要建饲料加工调制室(主要设备有料箱、泡料槽、锅灶、水箱、粗饲发酵间、饲养人员休息室)、精料库(以能存放3~6个月的精饲料量为宜)、粗料棚(储存干树叶、干草、豆荚和粉碎后的农副产品)、青贮窖和常用机械设备。

梅花鹿的饲养管理

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饲料350~400公斤、粗饲料1200~1500公斤,需饲料地面积0.1~0.2公顷。

(1)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配合饲料时应以青绿多汁饲料和粗饲料为主,尽量利用本地价格低、数量多、来源广、供应稳定的各种饲料,以降低成本。

(2)合理搭配饲料。鹿在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要有所不同,如公鹿在配种期、生茸期营养需要比母鹿多,母鹿在妊娠期、哺乳期营养需要更多。所以在饲养过程中,应提前作好饲料的供应计划,认真地进行饲料调制。腐烂、发霉、有毒的饲料坚决不能喂。

(3)定时定量饲喂。饲喂次数要相对固定,每天定时、定量喂给多类饲料,每次喂量要适当,如果喂量不足,喂后不久鹿又饥饿,不但不能安静休息,也影响鹿的消化机能,所以喂量不要忽多忽少。鹿具有发达的视、听、嗅、味等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异常敏感,因此,建立巩固的饲喂条件反射,对提高鹿的采食量和消化率具有特殊意义。在养鹿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饲喂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不能随便提前、拖后和改变。一般情况下,饲喂时间随季节而变化,但应保持相对稳定。饲喂顺序在圈养方式下,以先喂精饲料后喂粗饲料为宜,饲喂次数以每天3次为宜,冬季白天2次,夜间1次。

(4)保持饲料量及种类的相对稳定。鹿对采食的饲料具有一种习惯性,瘤胃中的微生物对采食的饲料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当饲料组成发生骤变时,不仅会降低鹿的采食量和消化率,而且还会影响瘤胃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进而使鹿的消化机能紊乱和营养失调。因此,在变换饲料时必须逐渐进行。

(5)充分供应饮水。饮水必须清洁。夏季天热时应随时添加清洁的饮水,冬季以饮温水为宜,防止冻结。尽量为鹿群创造自由、随意的饮水条件,保证饮水的充足。

梅花鹿的疾病防治

梅花鹿的科学饲养方法 第3篇

1. 人工哺乳

①乳汁种类。初乳:母畜分娩后5天内所产的乳叫初乳。据中科院特产研究所介绍,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和丰富的营养,故有条件者可储备初乳。仔鹿生下后即抱离母鹿,或吸食母鹿初乳2~3次后抱离,进行人工哺乳,由于乳质的突然变更,仔鹿可能会拒食,此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向仔鹿鼻子上滴乳汁,让其自舐;利用塑料奶瓶的弹性,向仔鹿口中强制挤压;按摩仔鹿喉咙,将无名指放入仔鹿口中,促使其产生反射式活动。哺乳仔鹿第一周内是决定哺乳驯化能否成活的关键,必须细心护理。

常乳:牛羊乳均可,但必须经过巴氏灭菌,待凉冷后喂给。乳品选定后最好不要更换,否则会导致拒食现象发生。哺乳时先弱后强、先小后大,小鹿嗅觉灵敏,对气味的鉴别能力很强,要防止重哺、漏哺,尽量做到一次哺完。

②哺乳量、次数。应以吃饱而不过食为原则。保持仔鹿有旺盛的食欲,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忽多忽少。下表列举的每日哺乳量和次数可供养殖户参考。

③补饲。仔鹿出生10天后设水槽,15天后设料槽,每头日饲量100克,随着鹿的长大逐渐增加,但应保持宁少勿多,借以锻炼仔鹿的采食能力,达到预期断乳。

2. 驯化

哺乳期是仔鹿驯化的基础阶段。1周内仔鹿爱休息,哺乳时可在圈内游走;15日龄仔鹿可到场外、街头哺乳,每次都用手抚摸其全身,诱其在公路边等人多的场所哺乳,以壮大胆量;1月龄时可赶到村边、地边放牧4~6小时;100日龄后就可断乳放逐。在此基础上利用鹿群居性强的特点进行混驯放牧。经过人工哺乳驯化放牧培育出来的仔鹿,胆大近人,驯服程度稳固可靠。

①插队混驯。首先在哺乳驯化仔鹿群内插入未经哺乳驯化的同龄仔鹿,一般外出3~4小时新插入的仔鹿就习惯吃草,经过1~2个月鹿群稳定后再插入成年鹿,每日每次以插入1~3只为宜,不宜过多,否则三五成群不好放牧。开始插带的头两个月内,放牧人员要严密注意牧场环境和插队鹿的动态。初驯放牧时每群4人,前领后赶,左右护围,预防炸群造成逃跑事件。

②放牧鹿场的选择。要选择水草丰茂、出牧方便、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一旦发生炸群事故,鹿能自动回圈),不要建场于大森林、陡立的石山或村庄密集的地方。事先在小盆地内种上甜高粱、玉米草、多年生黑麦草、桑树等。混驯放牧两个月后,3人就可放1群,每群以60~70只为宜(多时可达到100只)。在混驯时期,放牧人员要给鹿以统一信号,用饲料培育领头鹿,逐步锻炼鹿的胆量。

③母鹿群放牧。母鹿产羔前一两天常发生逃跑现象,因此,配种期要做好配种时间的登记。鹿怀孕期为215~235天,预产期须停止放牧,改用圈养。大母鹿产后几天出圈放牧,多有中途逃回情况,但数天后即可习惯。小羔生后两个月,采取母带仔放牧,开始不要走得太远,在平坦、草稀处放牧,进出圈门要缓慢。

④公鹿群放牧。公鹿群配种期放牧,因争配偶打架极不好驱赶,可采用“一公群母”配种法,种公鹿视配种情况轮流调换。种公鹿宜选3~4岁、体格健壮、发育良好的。9月中旬至12月中旬为配种期,在此期间种公鹿停止放牧,有利于加强其饲养管理。

⑤饲料种类与用量。梅花鹿由圈养改为放牧后,运动场地宽广,牧草品种繁多,饲料用量大为减少,只是在产羔产茸时期和冬春青草枯萎阶段才增加一些饲料。一般母鹿日量供料0.5千克、公鹿日量1千克。鹿料以豆类为主,配比为大豆60%、高粱10%、玉米20%、麦麸及其他10%。豆类煮半熟,高粱、玉米粉碎,水拌闷散,每只每天放入食盐3钱。春夏季日喂2次,秋、冬季日喂1次,在每次放牧回圈后喂料。饮水要注意卫生,夏季要常刷洗水槽和料槽,冬季饮水以不结冰的为佳。

⑥疾病防控等其他管理。定时在饲料中加入白糖、米醋,加入量分别为0.4%、0.3%。平时应做好鹿舍的消毒,防止蚊虫、鼠、蛇等天敌为害,还要及时清理粪便。此外,根据梅花鹿的习性和北方气温低、南方气温高的特点,有条件的应在鹿舍装空调,每50米3装1台大一匹空调,夏天将温度控制在22℃左右,冬天控制在24~25℃,掌握夏天天气炎热时不放牧用圈养,冬天则在中午气温升高后放牧的原则。

3. 混驯放牧注意事项

梅花鹿的饲养技术 第4篇

1.1 生茸期的饲养管理

梅花鹿的生茸期在每年的4—8月份, 是获得鹿产品的重要时期。公鹿生茸期的生理特点是性欲消失, 睾丸萎缩, 食欲增进, 代谢旺盛, 鹿的体重不断增加, 鹿茸生长迅速。

梅花鹿于4月初开始脱盘生茸, 5—6月份为成年公鹿长茸盛期, 6—7月份为2~3岁公鹿的生茸盛期, 7—8月份为生茸后期和再生茸生长时期。一般公鹿脱盘长茸40 d左右为二杠茸, 70 d左右为三杈茸。平均日增茸在40 g左右, 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 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故应充分满足公鹿生茸的营养需要。实践证明, 在生茸期日粮中精料的蛋白水平以23%为宜, 按8%的比例添加鱼粉能显著地提高鹿茸产量。

1.2 配种期的饲养管理

设法增进食欲, 促进发育, 提高配种能力和精液品质。因此在配合日粮时, 要着重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 照顾到饲料的催情作用和适口性。收茸后把具有良好种用价值的种公鹿选出单独组群, 精心饲养。配种期饲养产茸用公鹿的原则是控制膘情、降低性欲、减少殴斗、避免死亡, 并为安全越冬作好准备。为此, 在配种期到来之前, 应根据鹿的膘情和粗饲料质量情况, 减少精料或停喂一段时间精料;发情后期根据鹿的膘情及时补充精料。

1.3 越冬期的饲养管理

越冬期包括配种恢复期和生茸前增膘期 (12月份至翌年3月份) 两个阶段。由于此期性活动逐渐低落, 食欲和消化机能相应提高, 热能消耗较多, 并要为生茸贮备营养物质, 也需要恢复体重, 增强体质, 保证公鹿营养需要和安全越冬, 故需补充能量饲料。对体弱有病和体况较差的公鹿要单独饲养。生茸前期的饲养给翌年春夏换毛、提高膘情、生茸创造物质基础。公鹿脱盘生茸的早晚与快慢, 主要取决于生茸前期鹿体膘情与饲养管理的好坏。所以, 这一时期重点应抓好增膘复壮工作。

2 繁殖母鹿的饲养管理

2.1 配种期的饲养管理

每年8月下旬仔鹿断乳后, 母鹿停止泌乳, 进入配种前的体质恢复阶段。9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配种期。配种前首先整理母鹿群, 清除那些不育、有恶癖、年龄过老及有严重疾病无饲养价值的母鹿。并按品质鉴定、血缘关系、年龄及健康状况等, 重新组成种用核心群、一般繁殖群、初配母鹿群。一个配种群由25~30只母鹿组成为宜。配种期母鹿膘度必须中等肥满。膘度对加快配种进度与提高母鹿受胎率有重要的影响。营养良好的母鹿群发情早, 受胎率和双胎率都高。试验证明, 在配种期利用超排技术能提高双胎率达5%。

2.2 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母鹿妊娠期大约需7个半月, 主要为每年12月份至翌年4月份。妊娠初期, 胎儿生长较快。随着胎儿的生长, 母鹿的子宫体逐渐增大, 体重也不断增加。妊娠后期, 经产母鹿体重增重10~15 kg, 初产母鹿增重15~20 kg。妊娠后期日粮中要适当提高钙的含量, 选择体积小、质量好、适口性强、易消化的饲料。

2.3 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母鹿从5月上旬开始陆续产羔, 到8月下旬一次全部断乳, 平均哺乳期大约3个月。母鹿在哺乳期分泌大量乳汁供给幼鹿, 产后泌乳量逐渐增加, 一般在产后30~45 d内达到泌乳高峰, 持续45~50 d, 然后逐渐下降。乳中各种营养成分直接来自血液, 间接来自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 母鹿在哺乳期必须补充丰富的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全价饲料, 提高泌乳量。

3 幼鹿的饲养技术

3.1 哺乳仔鹿

仔鹿出生7~8 d为初生期, 初生鹿要尽量早的吃到初乳, 最好在1~1.5 d吃到。过了初生期, 进入正常的哺乳饲养阶段, 其精料的配方为:豆饼25%, 炒大豆面10%, 玉米43.2%, 麦麸15%, 白糖5%, 食盐0.5%, 骨粉或者磷酸氢钙0.7%和添加剂0.3%, 另加胡萝卜占精料40%。同时在小栏内放上鲜嫩的柞树叶、杨树叶或青草, 让其自由采食。

3.2 断乳仔鹿

仔鹿多采用一次性断乳的饲养方法。断乳仔鹿的饲料应该易于消化, 营养全面。在圈内饲槽架上放足青嫩多汁的饲料, 最好是青柞树叶、杨树叶、新鲜果树叶及优质青草, 保证圈内昼夜都有饲草和饮水, 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粗饲料每昼夜喂4次。精料配方是:豆饼25%, 炒熟的大豆粉10%, 玉米45%, 麦麸5%, 白糖3%, 食盐0.7%, 磷酸氢钙1%, 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添加剂0.3%。

3.3 育成鹿

梅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5篇

日常养护:梅花不需要经常施肥,在秋末冬初施一次肥就可以了,在开花时再增加点肥料灌点水。每日用喷水壶均匀的喷两三次就可以维持梅花生命了。

维持温度:养殖的梅花不是很耐寒,冬天晚上温差很大,所以白天放室外,晚上可以移到室内但窗要眯条缝出来给它透气。

雨天养护:天气不可能都是睛朗的,总会有大雨滂沱的时侯,这时侯别忘了不能让梅花积水,梅花若积水过多很容易腐烂。万一梅花出现积水情况时要马上进行土壤更换。从网上购买梅花土壤时一次性都会有很多,够防意外积水。

梅花也会生病:若平时养护不当,梅花会干枯掉叶子。我们在购买梅花种子和土壤时,也会买些梅花营养液以防止梅花生病时进行紧急抢救。如波尔多液,不能天天喷,一个星期一次,三到四个星期基本就可以了。

梅花鹿繁殖期的饲养管理 第6篇

在养鹿生产中提高繁殖率, 成活率尤为重要。经过笔者对全乡养鹿大户王金平家饲养的50头东北梅花鹿多年的观察, 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 适合于小型养鹿专业户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以供参考。

1 饲养母鹿的目的和要求

在繁殖育种中, 产出优良仔鹿, 扩大鹿群, 提高鹿群质量是饲养母鹿的主要目标。母鹿的繁殖力和遗传能力都与饲养水平有紧密关系。母鹿在一年中有8个月左右的妊娠期, 2~3个月的泌乳期, 生理负担比较重, 必须给予丰富的营养, 分阶段地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多年来, 人们应该按照配种期、妊娠期、产仔哺乳期进行管理为宜。

2 母鹿的日粮配合

详见表1。

3 配种与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每年8月下旬仔鹿离乳后, 母鹿进入配种前的恢复期。由9月中旬到11月上旬为配种期, 配种期母鹿需要全价性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饲料, 使母鹿在配种时达到营养良好, 体况肥满, 能集中发情交配, 出现配种进度快, 受胎率与双胎率高的效果。

配种期母鹿日粮应以容积较大的粗料与多汁饲料为主, 精料为辅。精料以豆饼、玉米、高粱等, 日喂精料0.9~1.0千克, 加食盐18克, 碳酸钙16克。有条件的地方要给予1千克根茎与瓜类多汁饲料。夜间要补饲枝叶或刈饲料。刚交配过的母鹿不能大量饮冷水, 夜间要有人看护。

4 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重视妊娠期母鹿的饲养是保证母鹿体质健康, 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母鹿在妊娠期的饲养中, 要根据胎儿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需要的配合日粮。特别在妊娠后期, 母鹿胃容积逐渐变小, 消化机能减弱, 日粮应以体积小、质量佳、适口性强的饲料为主。精料中, 豆类应占30%~50%, 高粱、玉米应占50%~70%, 每日要加饲20克碳酸钙。在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饲喂青贮饲料不要超过0.5千克, 忌喂酸度高的青贮料, 以防止引起流产。妊娠母鹿每天喂2~3次精粗料。如白天喂2次, 夜间应补饲一次粗料。每天定时驱赶运动一小时左右。

5 产仔泌乳期的饲养管理

根据在生产中的观察, 仔鹿生产后1个月左右体重可以达到6千克, 平均日增重0.2千克, 3个月内增重21千克左右, 平均日增重0.5千克。母鹿产仔后, 胃容积变大, 消化能力强、采食量大、需水量多, 因此在饲料供给上数量和质量都必须相应提高。泌乳期母鹿日粮中, 蛋白质饲料应占65%~75%、在精料中豆饼应占0.5~0.8千克、玉米0.2~0.4千克、麦麸0.2~0.3千克。在多年工作中, 我认为在泌乳初期饲喂麦麸粥、小米粥较好, 有时也将粉碎的精料用稀豆浆拌成粥状喂饲泌乳初期的母鹿, 对促进母鹿多泌乳有较好的效果。

东北地区冬季梅花鹿的饲养管理 第7篇

1 加强营养精细饲喂

在寒冷的冬季鹿会消耗大量的体能来对抗寒冷, 因此, 为了满足鹿的生长发育和快速恢复体况必须给鹿提供优质足量的饲料。饲料营养水平的高低, 应结合鹿群的品种、年龄、性别、饲料种类、饲料营养含量等情况而定。在日粮配合上, 要以粗饲料为主, 精饲料为辅, 逐渐加大日粮量。在饲料中应当补加苜蓿粉、胡萝卜或甜菜等优质饲料以预防维生素缺乏, 另外, 还要加喂食盐、碳酸钙等。

2 防寒保暖减少消耗

梅花鹿在外界温度低于15℃时, 从饲料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就有一部分用于抵御寒冷, 以维持其正常体温。幼鹿和育成鹿对环境温度反应更为敏感, 若冬季舍内过于阴冷, 不但会影响鹿的生长发育, 还易导致鹿发生感冒、肺炎, 甚至会造成死亡。因此在东北冬季极其寒冷的情况下, 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常用的保暖措施是封堵鹿舍墙壁风孔, 并在鹿舍围墙的外面围上数层成捆的玉米秸, 用以遮挡风寒袭击;圈舍内的地面上铺放10~15cm锯末或稻草, 作为垫料, 使鹿在趴卧时感到温暖舒适。既能保温, 又可吸附粪尿。

3 促进生长补充光照

光照能使鹿在冬季加速生长, 提高采食量, 加快增重。而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长达3~4个月, 冬季昼短夜长, 光照不足。因此, 要通过人工光源进行补充光照。补充光照的方法是:以白炽光灯泡为宜, 距离地面1.2m左右, 灯距2m左右, 光照强度250~300lx。保证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达到16h。若是阴天或连阴天气, 需全天补充人工光照。注意人工补充光照的时间要相对固定。

4 合理分群分级管理

初冬, 按鹿的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进行一次分群, 成年公鹿每25~30头为一群。成年母鹿每20~25头为一群。仔鹿每群以不超过40头为宜。对于体质较差的老、弱、残鹿, 应单圈饲养。鹿经过越冬期, 尽管饲养管理条件相同, 但因个体生理状况上的差异, 从膘情上必然会分出不同等级。因此在冬末春初再进行一次群, 将相同等级的鹿放在一起饲养, 以使体质、膘情差的鹿尽快提高, 为其正常生茸、产仔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注意清洁防滑保胎

在饲养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圈舍、运动场要每日清扫, 勤换垫料, 保持舍内清洁干燥, 每周消毒一次;水槽、料槽等用具要经常洗刷, 保持干净整洁;饲料和饮水卫生尤为重要, 饲料要妥善保管, 防潮、防霉、防鼠害, 每日供给充足清洁温水, 水槽要每日清洗。注重每个环节, 以保证鹿健康生长, 减少疾病的发生。东北地区冬季鹿舍内常积存冰雪、尿冰, 使鹿易滑倒造成跌破皮肤、拉伤筋腱, 甚至发生骨折。特别是妊娠母鹿滑倒后, 易导致机械性流产。为了减少地面光滑度, 冬季在运动场内保留一层鹿粪, 并随时清除圈内的积雪、尿冰、可减少外伤和预防机械性流产。

6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由于寒冷刺激, 鹿的机体代谢缓慢, 不爱活动, 从而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因此要人为地督促其运动, 以提高机体代谢机能, 增进采食量, 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力, 促进幼鹿发育, 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对于母鹿可增强子宫肌和腹肌的紧张度, 以降低难产率。因此, 仔鹿或育成鹿每天坚持驱赶运动1~2h,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 对妊娠母鹿每天驱赶运动一次即可, 注意不能驱赶过急, 以防流产。

7 免疫接种积极预防

梅花鹿黏膜病诊断方法 第8篇

1 流行病学

BVDV首次被发现是在1946年的美国纽约州, 并于1957年首次成功分离得到。1980年, 李佑民在我国首次分离得到该病毒。在西方国家, 该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养牛业。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都有此病发生的报道,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最初的分离与相关研究均来源于牛, 近年来研究表明, BVDV也会感染鹿、羊或者其他动物。经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显示, 在我国各地的不同鹿群中, 均有BVDV感染, 且仔鹿对于本病很易感。目前市场上尚无针对梅花鹿黏膜病的专用疫苗, 养鹿场多用猪瘟疫苗、卡介苗等替代。

2 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 感染本病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分别为黏膜病和病毒性腹泻。其中黏膜病病程更急, 病毒性腹泻病程更缓。其中黏膜病的主要表现有体温突然升高, 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繁殖系统产生障碍, 死亡率很高。相对来说, 病毒性腹泻很少存在明显的高温, 体温主要呈有规律的波动, 并伴有明显的腹泻现象, 死亡率较低。哺乳仔鹿易发本病, 并伴有较高的死亡率。

3 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在消化道产生病变, 如食道、胃、肠等处可见黏膜糜烂、溃疡。在呼吸道也可产生病变, 如在肺、气管等处可见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4 实验室诊断

首先应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进行判断, 但如需确诊, 需经血清学及病原学等实验室检测。

4.1 血清学检测

一般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此方法应用范围广, 简单有效, 可以用于其它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可采用牛肾细胞 (MDBK) 培养制备病毒液进行重复检测。但近年来研究表明, 在鹿群种存在持续性感染的现象, 这种持续性感染的鹿在检测时会呈阴性。因此在商业检疫时, 需要结合其它检测方法才能进行诊断。

4.2 病原学检验

从病畜体内分离病毒时, 应选取处于急性病症时期的病鹿的脾脏、肠、淋巴结等器官, 使之感染本病毒的易感动物 (如仔鹿) , 或者接种易感细胞 (MDBK) 。可以使用电子显微镜确定病毒的形态并加以诊断。病原分离鉴定方法好处在于直观, 但其需要相当专业技术的相关人员以及设备器材, 并且可能由于病毒量培养的不够导致病毒无法观察到。

4.3 ELISA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相对于其他方法, 敏感性更高, 特异性更强, 逐渐的被更多地用于商业检疫中。在我国, 王新华等进行了相关研究证明ELISA方法的可行性。

4.4 PCR方法

梅花公鹿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9篇

1 公鹿生产时期的划分

公鹿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性能是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根据公鹿的不同季节的生理特点和代谢变化规律, 结合生产实际把公鹿饲养管理划分为生茸前期、生茸期、配种期和恢复期。其中生茸前期和恢复期基本处于冬季, 又称为越冬期。由于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 公鹿在四个时期的具体划分上稍有不同, 在北方地区, 梅花鹿在1月下旬至3月下旬为生茸前期, 4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生茸期, 8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配种期, 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为恢复期。

2 公鹿生茸期的饲养管理

2.1 公鹿生茸期的饲养

生茸期正值春夏季节, 公鹿在这一时期新陈代谢旺盛, 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 采食量大, 这个时期饲养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鹿茸生长, 公鹿生茸期需要大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为满足公鹿生茸的营养需要, 不仅要供给大量精料和青饲料, 而且要设法提高日粮的品质和适口性, 也就是能吃得下去和消化掉, 不能“顶料”。增加精饲料中的豆粕、豆科籽实的比例, 豆科籽实不应过多, 但要煮熟。为提高大豆籽实的消化率也可将大豆磨成豆浆, 调拌精料饲喂, 另外, 在生茸期, 供给足够的青刈牧草、青绿枝叶和优质的青贮饲料。

在日粮组成上要多样化、全价。日粮中精料要由多种饲料混合组成, 日给量种鹿为1.8~2.0kg, 非种用为1.6~2.0kg, 1~4锯茸为1.5~1.8kg, 其中豆粕40%, 玉米40%, 麦麸15%, 食盐1.5%, 矿物质3.5%。

在生茸期, 每昼夜应饲喂3次, 并尽量延长每次间隔时间, 每次先精后粗, 增加精料时需十分谨慎并要缓慢进行, 以保持其旺盛的食欲, 防止因加料过急而发生“顶料”, 在增加精料的同时, 应供给足够的优质粗饲料, 3~6月份, 可日喂2次青贮饲料, 1次干粗饲料;6~8月份可日喂2次青饲料和1次干粗饲料, 此外, 在生茸期供水一定要充足, 水锅内任何时间都要有足够而清洁的饮水, 同时有补饲盐和矿物质的饲槽, 经7d添加一次供舐食。

2.2 公鹿生茸期的管理

不同年龄公鹿的消化生理特点, 营养需要和代谢水平不同, 脱盘早晚与鹿茸生长发育速度不同。因此, 应将公鹿按年龄、体质分成若干群, 便于掌握日粮水平、饲喂数量以及日常管理。脱盘之前不能任意调群, 以防相互顶伤。为了防止公鹿惊慌炸群伤茸角, 要保证舍内安静, 谢绝参观, 对有啃茸恶癖的公鹿, 应隔离饲养或临时拨入未生茸的育成鹿群中, 饲养人员经常观察脱盘及鹿茸生长发育情况, 认真做好脱盘记录, 注意鹿茸生长情况, 便于适时收茸, 有压茸花盘, 可寻找机会人为拨掉, 以免影响生茸或长怪角, 要注意检查发现并除去各种易损伤鹿茸的器物。夏季在运动场内的设置荫棚, 并在高温炎热天气适时进行人工喷水, 随时注意改善舍内的湿度和通风, 及时清除舍内的排泄物、积水及剩余的粗料残物, 以利于鹿只健康和鹿茸的生长发育。

3 公鹿配种期的饲养管理

3.1 公鹿配种期的饲养

公鹿配种期为8月下旬到11月中旬。配种期公鹿饲养管理的目的, 一是保持种公鹿有适宜的繁殖体况, 良好的精液品质和旺盛的配种能力。适时配种, 繁殖优良后代, 二是使非配种公鹿维持适宜的膘情, 准备安全过冬。

公鹿配种期时公鹿性欲冲动强烈, 食欲急剧下降, 争偶顶撞严重, 因此, 能量消耗较大, 体重下降, 要求公鹿保持中上等膘情, 健壮、活泼、精力充沛、性欲旺盛。因此, 应加强饲养, 在日粮配合上应选择适口性强含糖、维生素、微量元素较多的青贮玉米、胡萝卜、大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和优质的干粗饲料。精饲料要由豆粕、玉米、大麦、麦麸等配合而成, 要求能量充足、蛋白质丰富、营养全价。

对非配种公鹿, 为了降低配种期公鹿的性反应, 减少争斗和伤亡并为安全越冬做好准备, 在配种期到来之前, 根据鹿的膘情和粗饲料质量等情况适当减少精饲料, 必要时停喂一段时间精料, 所谓的拉膘, 减少性反应能力, 但必须保证有一个健康的体况和一定的膘情, 特别是对老龄及体弱鹿要多加关注, 以确保安全越冬, 不影响来年的生产。

3.2 公鹿配种期的管理

种用公鹿和非种用公鹿应分群进行饲养和管理, 配种期间为了人工准确掌握配种情况, 必须设专人值班, 细致观察配种情况和进程并做好记录, 防止受配多次的母鹿被公鹿迫逼穿坏阴道和肛门。注意观察种公鹿的健康状况和配种能力, 配种结束拨出的公鹿应单独组群或放小圈单独饲养, 暂时不能同未参加的公鹿群混, 避免把母鹿气味带给鹿群引起公鹿爬跨、穿肛、顶架伤亡。如混群往往是未参加配种的公鹿, 群起而攻击参加配种的公鹿, 使之置于死地而致死亡。

非配种公鹿和后备种公鹿应远离母鹿群的上风头圈舍内, 防止异味“情臭”刺激, 引起性冲动而影响食欲, 对生产群必须严加看管, 控制顶架和爬跨现象, 防止激烈顶架, 发现被穿肛或顶坏的鹿只, 及时做好妥善处理。保持舍内安静, 定时、定量饲喂, 配种期间, 水锅应设有盖板, 以便控制饮水, 防止公鹿在顶架或配种后过度喘息时马上饮水造成鹿只的伤亡。

4 公鹿越冬期的饲养管理。

4.1 公鹿越冬期的饲养

经过两个多月的配种, 体质瘦弱、体重下降, 胃肠容积相对缩小, 腹部上吊, 性活动逐渐低落, 食欲和消化机能相应提高, 热能消耗较多, 这一时期主要目的是迅速恢复体况, 增加体重, 保证安全越冬, 并为生茸贮备营养。因此, 日粮配合应既能满足鹿体越冬御寒的营养需要, 又要兼顾增重复壮的营养要求。精饲料中玉米高粱等热能饲料应占50~70%, 豆粕等蛋白质饲料占17~32%。

生茸前期的饲养:此期公鹿性活动停止, 食欲和消化机能已完全恢复正常, 并为生茸贮备营养物质。日粮应以干粗饲料和青贮为主, 精饲料为辅, 精饲料的配方逐渐增加蛋白质饲料的比例, 豆粕类饲料应占20~25%, 精饲料量应循序渐进增加。

4.2 公鹿越冬期的管理

上一篇:“二代”问题下一篇:药品销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