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2024-05-11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精选9篇)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重症结核感染患儿36例。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症状、辅助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肺外结核。用儿童危重量表评估重症结核感染患儿的病情[2]。

辅助检查:(1)对怀疑为结核的患儿常规行PPD试验、OT试验、ADA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必要时进一步行颅脑CT或者MRI检查;(2)出现胸水时,可抽取胸腔积液做常规生化检查和找抗酸杆菌;(3)出现意识障碍,行腰椎穿刺,送脑脊液做常规生化及找抗酸杆菌。

结果

重症结核感染患儿临床特点:在重症结核感染的患儿36例中,肺结核患儿31例、肺外结核5例,其中结核性腹膜炎2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患儿与结核的病人有过密切的接触12例,患儿未常规接种卡介苗6例,患儿已常规接种卡介苗2例;除外结核常见的临床表现,都存在1个或者多个系统的功能不全,36例患儿中,患儿存在呼吸系统功能不全26例,患儿存在循环系统障碍8例,患儿存在脑神经异常2例。

血清检查结果:(1)PPD试验:患儿检查结果呈阳性13例,患儿的检查结果呈强阳性6例,患儿的检查结果呈阴性17例;OT试验都为阴性;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患儿发现结核杆菌6例,患儿未发现结核杆菌30例。(2)患儿的脑脊液颜色稍浑浊6例,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稍高,糖氯含量正常,腺苷脱氨酶含量上升。

影像学检查:肺部CT检查结果:患儿出现肺门增大6例,患儿出现粟粒样大小的阴影4例,患儿出现肺部多发斑片状影同时有胸腔积液3例;患儿出现脑水肿2例。

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中,肺结核31例、肺外结核5例,其中结核性腹膜炎2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可能的原因是儿童体内的新陈代谢速率较成人的高,当抗酸杆菌首次感染的时候,体内会出现异常的反应,使得感染灶处发生过度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3]。

此次研究中,痰涂片找结核杆菌的阳性率只有16.7%,表明采用痰涂片找结核杆菌的方法诊断儿童是否罹患重症结核感染的效果欠佳。PPD试验是目前临床上诊断抗酸杆菌的常用试验,其结果阳性代表儿童已行卡介苗接种或表示曾有过抗酸杆菌感染,但是对于那些免疫力极度低下的儿童,试验结果呈阴性[4]。本次研究中,患儿的OT试验都为阴性,患儿的PPD结果为阳性13例,表明单纯使用OT试验诊断儿童重症结核感染的效果不佳。

本次研究发现ADA的阳性率16.7%。其中的原因是当出现结核性胸膜炎的时候,人体通过自身免疫的功能抵御抗酸杆菌,ADA对巨噬细胞的成熟发运具有一定的重要促进作用,因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激活,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上升,导致胸水中ADA的含量显著上升[5]。

综上所述,重症结核感染的患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治疗上应综合考虑,ADA检查能作为重症结核感染患儿的有效辅助检查。

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结核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对诊断的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收治重症结核感染患儿36例,评估患儿的病情。结果:重症结核感染的患儿36例中,肺结核31例,肺外结核5例,其中结核性腹膜炎2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患儿的临床特点:除结核常见的临床表现外,都存在1个或者多个系统的功能不全,36例患儿中,存在呼吸系统功能不全26例,存在循环系统障碍8例,患儿出现脑神经异常2例;患儿血清ADA含量上升26例。结论:重症结核感染的患儿最容易受累的系统是呼吸系统;血清ADA含量能作为一种诊断重症结核感染患儿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重症结核感染,临床特征,诊断

参考文献

[1]Perez-Velez CM.Pediatric tuberculosis:new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J].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12,24(3):319-328.

[2]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5,(6):370-373.

[3]Ji M,Qian B,Qiu Y,et al.Change in Abdominal Morphology After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oracolumbar Kyphosis Secondary to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y[J].Spine,2015,40(23):E1244-E1249.

[4]Gideon HP,Phuah JY,Myers AJ,et al.Variability in tuberculosis granuloma T cell responses exists,but a balance of pro-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is associated with sterilization[J].PLo S Pathog,2015,11(1):e1004603.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超声;间接征象;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超声探查发现肿大阑尾时诊断较明确,但临床工作中有很多未能探及阑尾结构而最终确诊急性阑尾炎的病例,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接征象在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价值。

1.資料和方法

采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凸阵探头(下称低频探头)及7-12MHz线阵探头(下称高频探头),对本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共80例超声未探及肿大阑尾而手术病理确诊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范围为5-76岁,平均年龄28.6岁。

探查方法为先用低频探头探查,以观察右下腹及盆腔有无异常回声。再用高频探头观察并测量阑尾及阑尾周围脂肪组织和其他脏器情况。同时了解有无探头压痛、反跳痛。

阑尾超声的判断标准为:位于右下腹回盲部,具有肠管结构的腊肠形管道,该管道有盲端、无蠕动。

2.结果

本组均未见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探头压痛及反跳痛。急诊手术及病理结果提示为急性阑尾炎改变,其中56例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3例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阑尾周围脓肿。

本组中超声显示右下腹肠管局限性扩张23例,发现肠间及右髂窝游离积液的27例,上述50例患者术中发现右下腹肠管及大网膜粘连较明显,脓性渗出较明显。超声显示右下腹局部

肠气明显增多者1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急性阑尾炎症并穿孔,1例脓肿形成。6例阑尾周边可见>10mm高回声结构,手术证实肠系膜、大网膜粘连,其中4例阑尾穿孔。7例全腹探查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其中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阑尾病变但局限粘膜及粘膜下层,阑尾轻度肿大,表面渗出物少。2例由于患者过于肥胖且患者配合欠佳,未能提示阑尾炎的可能。4例超声仅发现右下腹肿大淋巴结而误诊为急性淋巴结炎。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患者多以右下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就诊[1]。以往诊断急性阑尾炎通常依靠临床症状(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诊断依据不明确。早期准确诊断及及时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超声由于其无创性及可重复性,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80例均未探及明确肿大阑尾影像,仅见以下间接征象[2,4]:

(1)右下腹肠管局部扩张,而肠管回盲部局限性扩张或积液多是急性阑尾炎的伴随征象,而非是惟一的声像图表现。多是由于起病缓慢,早期炎症刺激引起的肠管反应性改变。

(2)肠间及右髂窝积液,本组27例中就诊时间均较短(起病约1-2天),发病急,脓性渗出物较多所致。

(3)右下腹局部肠气明显增多,多是由于阑尾穿孔,肠麻痹所致,本组11例手术已证实。

(4)右下腹肿大淋巴结,多数病程较长,容易误诊,需要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鉴别。

(5)阑尾周边有较宽的高回声结构[3],可能是周围网膜、肠系膜脂肪包裹阑尾或炎症波及阑尾周围网膜发生炎性反应的表现。多数提示阑尾炎症病变较严重,本组中约2/3的此征象证实为阑尾穿孔。

(6)综上分析,阑尾炎的各个病程阶段声像图表现不一,加之肠气或患者肥胖影响,超声并非都能在右下腹发现肿大阑尾,若在右下腹部及腹腔内发现上述间接征象,加之伴有右下腹探头压痛及反跳摘,在排除右侧输尿管结石、妇产科疾病等之后,再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应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可能。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1-497

(2)葛辉玉。急性阑尾炎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5):644-645

(3)沈严严。急性阑尾炎的B超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846-848

小儿伤寒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探讨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第七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

1.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271例, 其中男131例, 女140例。年龄:~1岁31例, ~3岁51例, ~7岁76例, ~14岁113例, 发病季节:春季61例, 夏季83例, 冬季40例, 秋季87例。

1.3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 其中稽留热69例, 驰张热107例, 不规则发热95例, 咳嗽83例, 咽痛42例, 头痛156例, 呕吐、腹泻65例, 伤寒面容47例, 相对缓脉15例, 皮疹32例, 肝大76例, 脾大109例。

1.4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WBC4×<109/L 217例, 4~10×109/L 23例, >10×109/L 31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为“0”106例, <0.04×109/L125例。血培养检出伤寒杆菌36例, 血清学检查:伤寒杆菌抗原阳性72例, 伤寒杆菌抗体阳性51例。尿常规异常69例, 主要为蛋白尿 (+~++) , 大便异常38例, 主要为性状的改变, 肝功能异常62例, 心肌酶异常15例。

1.5 并发症

支气管炎和肺炎55例, 上呼吸道感染60例, 中毒性脑病2例, 心肌炎5例, 腹泻病21例。

2 结果

271例患儿均采用先锋必或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治疗, 其中先锋必或菌必治的疗程为热退后5 d, 丁胺卡那霉素不超过5 d。其中12例上述方案治疗无效, 改用氯霉素治疗后, 体温正常。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为11 d。

3 讨论

3.1发病情况

本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其特殊的生活习惯, 易致本病的传播, 而气候影响, 可使本病在全年各季节均有发生。

3.2 症状及体征

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下降、相对缓脉[1]。由于儿童自身特点, 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在婴幼儿与年长儿各有其特点, 临床表现千差万别, 容易造成误诊[2]。本组病例, 亦提示患儿的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3.3 并发症

伤寒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受损, 依次为肝、心、呼吸道、肾、脑[2]。本组病例并发症相对较少, 可能同治疗开始较早有关, 所有患儿均在发热7 d以内按伤寒处置。

3.4 诊断

伤寒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1]。目前, 由于发热患者院外均已使用多种抗生素, 故血培养阳性率不高, 而肥达氏反应第1周内阳性率为50%左右, 第2周起阳性率逐渐增高, 至第4周可达90%[1]。故不利于早期诊断, 血清学伤寒杆菌抗原虽然在早期即可检测, 但阳性率仅为70%左右。本组病例提示患儿若有以下情况, 即可早期按伤寒处置:持续高热, 且一般常规治疗 (抗病毒等) , 体温不降反上升, 对一般退热剂无效, 血常规示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消失或减少。

3.5 治疗

本组资料表明, 第三代头孢菌素+丁胺卡那霉素治疗伤寒, 有退热、治疗彻底、疗程短、并发症少的特点, 是本地区治疗小儿伤寒的首选药物, 而氯霉素对伤寒仍然有效, 考虑其骨髓抑制作用, 而作为次选药物。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人民出版社, 2002:887-890.

[2]唐勤, 周文三, 侯世荣.72例伤寒并发症分析.南京医学院学报, 1992, 12 (3) :315.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液压系统 故障特征 诊断方法

在液压系统中,有许多故障具有扩散性,即系统中某一元件发生故障往往会导致一系列元件发生故障。如何能对液压系统进行有效检测、可靠维护,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故障,对保证液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液压系统在各阶段易产生的故障特征

液压系统故障形式和原因较多。要正确地诊断液压系统的故障应熟练掌握液压设备及其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液压系统的典型故障及其原因,这既有助于选择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方法,又利于获得准确的诊断结论。

液压系统在不同的运行阶段其产生的故障特征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如下物种类型。

1.新研制的液压设备的系统在调试阶段时所产生的故障

新研制设备的液压系统在调试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且较为复杂,造成故障率较高。其主要是在设计、制造、装配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所致。一般表现为以下六点。

(1)液压油管接头处或液压油缸等执行元件端盖处漏油,渗油严重;

(2)各执行元件动作不一致,或时快时慢;

(3)由于制造和装配时液压油管或液压油箱内没有清理干净,导致污染物进入各阀块的阀芯卡死或动作不灵活,造成液压油缸或马达等动作失灵;

(4)在装配各种阀类元件时易造成漏装弹簧或密封元件等,甚至在接油管时将进油管和回油管接错导致系统动作混乱;

(5)阀块的阻尼孔被污染物堵塞,易造成整个液压系统压力不稳定或压力调整无效;

(6)整个设计存在缺陷,各液压元件选择不当,使整个系统连接起来不匹配,造成系统发热,各部件动作不协调等。

2.成型设备液压系统在调试阶段所产生的故障

成型设备调试时故障率较新研制的液压系统故障率低,主要是由于现场管理不到位或工人在装配时不小心或搬运过程中造成损坏未能及时发现,基本上都是些小故障,简单易排除其主要表现如下。

(1)各种油管、阀块、油缸、马达等液压元件存在外部漏油等问题;

(2)系统压力不稳定或液压油管或液压缸内空气未排空造成动作不灵活;

(3)由于制造和装配时液压油管或液压油箱内没有清理干净,导致污染物进入各阀块的阀芯卡死或动作不灵活,造成液压油缸或马达等动作失灵;

(4)装配时疏忽大意错装或漏装部分元件;

(5)各液压阀加工质量精度差,造成阀芯动作不灵活易产生卡阻现象。

3.设备运行初期和中期的液压故障

此阶段液压故障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四点。

(1)各管接头震松甚至震脱,甚至出现油管布置不合理挤破或刮断的现象;

(2)由于密封件的质量较差或未按要求进行装配,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损坏造成漏油;

(3)由于新设备运行初期各部件均为新件,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液压油使黏附在管壁和孔壁上的毛刺、型砂、切屑等杂物脱落,随液压系统在油路中流动堵塞阻尼孔和过滤器,造成整个液压系统压力不稳定和各部件动作缓慢,甚至失灵;

(4)少数设备会因长时间大负荷运行或液压系统散热装置散热性能下降(特别是水冷散热器,因长时间运行造成散热装置内结水垢造成水流量下降甚至堵塞),使液压油温度过高,引起泄漏,致使工作压力和工作速度不稳定,甚至造成工作严重失常以至于停产。

在正常情况下,液压系统使用到中期,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最佳时期,其故障率是最低。关键是要保证工作油液不被污染或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

4.在运行后期所产生的液压故障

设备运行到后期时,各类液压元件因工作频率和负荷条件的差异,造成部分元件磨损严重易造成内部泄漏,油管以及密封元件老化易发生爆管和漏油点增加。在此阶段故障逐渐上升,系统维护工作量加大,此时应该对液压系统和液压元件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严重缺陷的元件和已失效的元件进行修理或替换。

5.突发性液压故障

突发性液压故障产生故障的区域及产生原因较为明显,分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如发生碰撞事故造成零部件明显损坏、管路突然爆裂、异物落入管路和孔口发生堵塞等。

二、液压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最常用的方法有感觉诊断法,通过看、听、摸、闻、问等常见检查方法。这些方法在日常检修时经常用到,现场维护人员非常熟悉,下面介绍一些查找液压故障较为典型的方法。

1.根据液压系统图查找液压故障

熟悉液压系统图,掌握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进行故障诊断的基础,在利用液压系统图分析和排除故障时,主要方法是先两头、后中间。先两头就是先从动力源和执行元件,分析故障是否就出现在液压泵和液压缸或液压马达本身;后中间就是要分析故障是否出现在所连液压管路的液压元件上,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弄明白系统从一个工作状态到另一个工作状态时哪些元件会发出什么信号。另外要注意各个主油路之间及主油路与控制油路之间有无接错而产生干涉现象,如有相互干涉现象,要分析是设计错误还是使用调节错误造成的。

2.利用各元件的动作循环表查找液压系统故障

除用液压系统图查找故障外,还可以利用动作循环图表,以便查找液压故障。按动作顺序逐步查找,可迅速找出故障原因,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较复杂、液压元件较多的系统。

3.通过高低压过滤器查找液压故障

通过查看高低压过滤器滤芯表面黏附的污物种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某些液压故障。比如,在滤芯表面发现大量铜屑颗粒,则可判断液压系统中的铜制零件产生了磨损和擦伤。

4.实验法诊断故障

实验法诊断故障可采用分段排除法、比较法和综合法。

(1)分段排除法。将故障可能发生部位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分段隔开进行实验,当隔开后故障随之消失,说明此段是引起故障的真实原因,如果故障依然存在,说明此段不是引起该故障的真实原因。

(2)比较法。对可能引起故障的某一零部件进行调整或更换,如果调整后对原故障无任何影响,说明该原因不是故障真实原因,当故障现象随之变化,则说明它就是故障的真正原因。

(3)综合法。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故障排除,适用于故障原因较为复杂的液压系统。

5.应用铁谱分析技术对液压系统中的油液进行诊断

通过铁谱分析技术对油液中所含的磨屑颗粒相对数量、形状、尺寸大小、分布规律、颜色和成分以及组成元素等作出分析判断,为液压系统的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6.利用检测仪表查找故障

检测仪表是查找液压故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有压力表、流量和温度检测仪表、传感测量仪表、油液污染度检测仪表、振动和噪声测量仪表等。对液压系统的检测,可从仪表上对故障作出比较准确的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武开军.液压与气动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雷天觉.液压工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开封市技师学院)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第5篇

1 肺栓塞患者心电图诊断要点

1.1心电图在诊断肺栓塞中是一项常规的检查方法, 心电图的改变常在肺栓塞发病的几小时内出现, 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录时间和栓子的大小, 可以持续几天甚至几周逐渐消失, 肺栓塞引起心电图改变不是单一机制。

1.2肺栓塞心电图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较大或较多肺动脉内机械性堵塞和继发性体液因素的参与。引起肺动脉压升高所致的右心室和右心房的扩张, 这些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心电图右心室劳损和右房肥大图形。资料表明约有82%急性肺栓塞患者出现急性右心负荷过重的心电图改变。

1.3一些心电图的突然不明原因的变化对于提示肺栓塞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主要表现有:窦性心动过速、右心室高压、ST-T改变、肺性P波、SⅠQⅢTⅢ现象等。

1.4急性肺栓塞的最常见变化为窦性心动过速, 这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及过度通气, 造成低氧、低碳酸血症, 引起代偿性心率加快, 但对诊断的特异性较差。

1.5一般情况下肺栓塞患者的Q波多数达不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 且Ⅱ导联没有异常Q波, 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相关导联均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右胸导联缺血性改变, 此项改变也是肺栓塞的一个重要表现。

1.6临床发现, 新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较SI QⅢTⅢ更为常见, 且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I QⅢTⅢ、肺性P波提示病情严重, 往往提示肺动脉主干栓塞, 所以在临床诊断上应予以重视。

2 肺栓塞的鉴别诊断

肺栓塞的心电图改变是非特异性的, 用得正确有助于肺栓塞的诊断, 如果用得不当反会影响疾病的诊断且耽误正确治疗, 所以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对及时监测和发现肺栓塞非常重要。

2.1 SⅠQⅢTⅢ图形

心电图正常变异可能出现SⅠQⅢTⅢ, 但无任何临床症状, 心率不快, 较长时间固定不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SⅠQⅢTⅢ图形常在Ⅱ导Ⅲ导以及a VF出现ST-T抬高或明显压低, 如果发生Q波常常是3个导联发生病理性Q波, 很少单一出现在Ⅲ导上, 而肺栓塞时, Q波常常局限在Ⅲ导上, 很少波及到Ⅱ导且达不到病理性Q波的标准。

2.2 胸前导联ST-T波

肺栓塞时胸前导联ST抬高较轻且无动态变化, T波倒置时间较长, 有时可达3~6周 (急性下壁心梗时T波倒置为一过性) 且深度不等, 常自右向左逐渐变浅。

2.3 肺性P波

肺栓塞时出现肺性P波, QRS电轴右偏。

2.4 心电图检查简单方便, 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呈一过性多变性, 当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烦躁, 急性右心衰时, 要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 看心电图是否与症状相匹配, 做好正确诊断。

3 讨论

肺栓塞具有误诊率高, 漏诊率高和死亡率高三大特点, 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 近年来我国诊断肺栓塞患者的例数逐年增多, 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绝大多数有症状的肺栓塞患者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心电图改变。心电图作为一项临床常规无创性检查, 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录时间和栓子的大小。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较大或较多肺动脉内机械性堵塞和继发性体液因素的参与, 引起肺动脉压升高所致的右心室和右心房的扩张, 这些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心电图右心室劳损和右房肥大图形。此外, 冠脉痉挛可能为肺栓塞临床心电图改变的原因之一, 肺栓塞后, 肺血管内皮受损, 释放大量的收缩性物质 (大内皮素-Ⅰ, 血管紧张素Ⅱ等) , 大内皮素-Ⅰ可在冠状动脉局部转化为内皮素-Ⅰ, 后者可引起冠状动脉的收缩痉挛, 与此同时血栓形成后血小板活化脱颗粒, 可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 如前列腺素, 组织胺, 5-羟色胺, 二磷酸腺苷等, 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共同作用, 使得冠状动脉产生痉挛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加重。

绝大多数有症状的肺血栓栓塞症 (肺栓塞) 患者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心电图的改变。如何看待心电图改变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肺栓塞心电图变化的机制, 特征及意义认识水平不同, 经常受到心肌梗死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对诊断价值的影响, 而不易掌握, 诚然,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的改变不是特异性的, 仅根据心电图改变难以诊断肺栓塞, 但若能紧密结合临床却可以怀疑肺栓塞的存在, 再做进一步诊断性检查, 而明确诊断, 避免使这一灾难性疾病漏诊和误诊, 得以及时的治疗。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较大或较多肺动脉内机械性堵塞和继发性体液因素的参与, 引起肺循环阻力突然增加, 肺动脉压升高所致的右心室和右心房的扩张以及可能的心肌缺血。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28例均为该院收治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 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 (42.35±6.58) 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 (3.45±1.26) 年, 患者主诉患侧关节肿大且疼痛25例, 伸屈关节时有响声9例, 关节活动受限18例, 关节绞锁6例, 关节积液26例, 扪及硬质肿块17例, 患肢肌肉萎缩7例, 外伤史16例。该组患者行血、尿常规未见异常, 滑液检查无炎性表现。

1.2 检查方法

28例患者均行正侧位X线检查, 髋关节行骨盆正位检查, 其中4例患者行CT平扫, 无一例行关节造影。

1.3 观察指标及分析

由该院反射科至少2名高级职称医师独立分析关节腔内以及其周围软组的情况, 包括游离体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退行性变化、其他继发骨关节改变等, 并达到一致诊断。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膝关节18例、髋关节5例、踝关节2例、肩关节2例、腕关节1例, 单关节病变23例, 双关节病变5例。

2.2 X线表现

2.2.1 滑膜骨软骨瘤病X线特征

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X线表现为关节内游离体以及其引起的继发性改变, 片中能否关节游离体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足够的骨化或者钙化[2]。

2.2.2 关节内游离体X线特征

关节内游离体为确诊滑膜骨软骨瘤病的依据, 认知其X线片特征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病变早期, 软骨结节尚未钙化, 临床表现虽表现为轻度关节肿胀, 但是X片检查仅能见滑膜肥厚、关节囊肿胀、关节边缘轻度骨质增生, 见图1, 需要短期内进行复查或者CT和MR检查。X线表现为阴性不能武断否定该病的诊断。游离体形态表现不一, 可呈菜花状、团块状、桑葚状或者不规则形, 大小悬殊极大, 小似针尖、大似核桃。钙化结节中心密度相对较低, 周边密度较大呈蛋壳状, 部分结节中提示存在骨性结构[3], 见图2。

X线正位片显示右肘关节内侧缘、外侧缘见多个大小不等游离体, 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缘轻度骨质增生。

X线侧位片显示右肘关节冠突窝、鹰嘴窝周围多个桑葚形不完全骨化游离体, 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缘骨质增生。

2.2.3 受累关节的继发性改变

由于游离体在关节囊内压迫刺激关节组织, 磨损关节面, 导致关节的继发性改变, 产生关节腔积液、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间隙不对称, 关节面硬化, 胫骨、股骨、髋骨骨缘骨形成, 髌下脂肪垫混浊, 继发性改变游和离体的大小的程度和时间正比[4]。

2.3 手术病理

13例患者术中检出软骨骨体多于术前X线计数, 骨关节改变基本和X线片结果一致, 28例患者病变区域滑膜组织镜下观察可见不同程度的化生, 呈结节状或者绒毛状增生, 多呈白色或者乳白色, 结节大小不一, 从米粒至直径数厘米大小, 带蒂或者游离于滑囊内或者关节腔内。其中患者关节边缘见骨质增生, 见关节软骨变薄、残缺5例。患者关节滑液呈淡黄色且粘稠7例。手术取出的游离体和滑膜上的钙化结节和X线片比较要大且数目增多。

3讨论

滑膜骨软骨瘤病主要病变部位为关节滑膜, 也可见于滑囊以及腱鞘, 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该病主要和炎症刺激相关, 但是滑膜细胞培养结果呈阴性;肿瘤学说则认为其为良性肿瘤, 但仍不能完全解释部分患者可自行消退的现象。生长力旺盛的滑膜细胞, 在正常关节面反折部位可见滑膜细胞化生为软骨或软骨小岛。外伤以及关节退行性变化均为滑膜细胞化生为肿瘤细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部分学者和专家在电镜下可见该病早期滑膜间质的成纤维细胞结构后推测其可能转化为软骨细胞, 也支持化生学说, 由此化生学说比较合理且被广泛接受, 即滑膜受到各种刺激之后化生为软骨或者骨组织, 外伤常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感染、外伤等均能刺激滑膜增生, 细胞化生为软骨细胞, 从而出现骨化和钙化, 结节脱落之后则形成游离体, 破坏关节软骨及骨质, 最终形成继发性骨关节病。

滑膜骨软骨瘤病好发于膝关节, 其次为髋关节、肘关节, 多见于20~50岁, 男女均可患病。该文中膝关节18例 (64.29%) 、髋关节5例 (17.86%) 、踝关节2例 (7.14%) 、肩关节2例 (7.14%) 、腕关节1例 (3.57%) , 男性20例 (71.43%) , 和文献报道基本相同。X线表现为关节腔内骨软骨游离体、悬垂体、骨性关节炎。谢再汉[5]等认为该病患者软骨性游离体于X线片不能显示, 要通过CT、MRI、关节造影方可发现。X线片诊断结果和软骨结节的骨化、钙化程度密切相关, 软骨结节钙化前X线片能显示关节囊等软组织的非特异性改变, 难以为临床诊断提供真实充足的信息。CT对钙化的敏感性较高, 当X线片疑存在轻微的钙化, 加行CT检查能提高确诊率, 软骨结节骨化或钙化之后, X线片易显示, 但仍受到骨化或者钙化程度、病灶之间的重叠以及摄片的位置影响, 显示的病灶数目和手术中所见的数目存在一定的差异。

滑膜骨软骨瘤病鉴别诊断极其重要, 由于该病患者存在游离体, 极易和骨性关炎以及神经源性关节炎等混淆[6]。骨性关节炎患者软骨钙化脱落或者骨赘折断, 均可形成关节游离体, 但是其不会呈典型环形表现, 其鉴别要点为:多发于老年, 病变部位具有对称性、多发性的特征, 软骨下骨质增生硬化, 边缘常存在大小不一的骨赘。神经源性关节炎发病年龄大, 关节内或者软组织内存在较多的刀削样碎骨片、结构不清的钙化块, 同时关节崩解以及拖尾, 关节往往呈无痛性肿大。程小杰, 姚庆东, 柳海晓等[7]认为肘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具有典型的X线表现, 但仍需要和剥脱性骨软骨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滑膜软骨肉瘤、夏柯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创伤性关节炎等肘关节内出现游离体的疾病进行鉴别。任丽丽[8]也认为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X线虽具有特异性的表现, 但是还需和退行性骨关节病、剥脱性骨软骨炎、神经性营养性骨关节病、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提高临床滑膜骨软骨瘤的确诊率, 为临床制定有效地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X线作为临床常规的检查, 对诊断滑膜骨软骨瘤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其受到软骨结节钙化和骨化程度的影响, 准确率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故确诊滑膜骨软骨瘤病多以手术病理检查滑膜软骨化生的程度。

摘要:目的 探析X线片诊断滑膜骨软骨瘤病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28例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 总结分析其X线片的表现。结果 典型X线表现为关节内游离体、膝关节退行性变, 病变关节周围多见呈点状、砂粒状、卵圆形或者圆形的骨化结节影或者钙化, 可聚集成团块状、桑葚状、菜花状或不规则形态。结节中心密度相对较低, 周边密度较大呈蛋壳状, 部分结节中提示存在骨性结构。该组13例患者术中检出软骨骨体多于术前X线计数, 病变区域滑膜组织镜下观察可见不同程度的化生。结论 X线作为临床常规的检查, 对诊断滑膜骨软骨瘤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其受到软骨结节钙化和骨化程度的影响, 准确率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故确诊滑膜骨软骨瘤病多以手术病理检查滑膜软骨化生的程度。

关键词:滑膜骨软骨瘤,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董刚志, 崔惠勤.X线平片、CT和MRI诊断滑膜骨软骨瘤病[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 (5) :424-427.

[2]孔西建, 刘玉坷, 王超平, 等.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 12 (9) :60-62.

[3]沈艳.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24) :3079-3080.

[4]李著国, 张明.滑膜骨软骨瘤病X线诊断[J].广西医学, 2012, 34 (7) :915-916.

[5]毕立军, 杨萍, 侯印西, 等.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3) :299-301, 封4.

[6]张志琳, 张立明, 蔡玉新, 等.滑膜骨软骨瘤病30例X线表现分析[J].新疆医学, 2013, 43 (2) :79-80.

[7]程小杰, 姚庆东, 柳海晓, 等.肘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诊断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13, 42 (6) :125-129.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第7篇

1 概述

AIP好发于老年男性[6,7], 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 容易与胰腺癌混淆[8], 总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至今未有定论, 其占慢性胰腺炎发病率的5%~6%[9]。虽然患者临床表现多样, 63%的患者有黄疸, 35%的患者有腹痛, 但剧烈的上腹痛及急性胰腺炎少见[1]。

目前已知自身免疫因素是此病的基础, 免疫学异常包括血清γ球蛋白、Ig G或Ig G4水平升高, CA199异常升高等。病理上, 弥漫性肿大的胰腺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特征。组织学特点是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导管周围。Ig G4阳性浆细胞在胰腺及受累组织均有发现。胃、十二指肠、结肠通过内镜组织学检查证实有局部浸润[10]。小部分患者中, 胰腺病变表现为局限性, 也有学者认为弥漫肿大和局限性改变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11]。

AIP诊断的最大挑战是与胰腺癌的鉴别[2]。国内曾有报道, 肝胆外科该病误诊率高达96%[12], 由此导致外科手术者高达91%[13]。而实际上, AIP患者一经确诊, 首先应考虑激素治疗, 与该病有关的大部分症状对激素治疗均十分敏感[9]。因此, 准确诊断AIP对于尽早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至关重要。

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2002年日本胰腺协会 (Japan Pancreas Society, JPS) 首先提出了AIP诊断标准[14]。此标准将影像学异常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 规定AIP必须同时具有胰腺弥漫性肿大和主胰管弥漫性不规则狭窄 (其狭窄长度需超过整个胰腺的1/3) 两个特点, 并伴有下列至少一项特征, 即: (1) 血清γ球蛋白和 (或) Ig G升高或自身抗体阳性; (2) 组织学异常 (明显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但是, 该标准并不完善, 比如局灶性AIP难以纳入以上标准。2006年JPS出台了新的AIP诊断标准, 将胰管部分狭窄和胰腺局灶性肿大纳入诊断, 血清Ig G4升高也被纳入修改后的新标准。而同年推出的韩国标准即Kim标准[2]更加强调了以影像学为主要诊断指标, 甚至认为在只有影像学而缺乏实验室和组织学支持的前提下, 只要患者对激素治疗有效, 即可诊断为AIP。

有研究显示[15], 除外胰腺组织, Ig G4阳性细胞亦可浸润胃、十二指肠、胆道、结肠、唾液腺、泪腺、肾脏和腹腔淋巴结等胰腺外组织[16]。对胰腺外器官行免疫染色发现, AIP者的Ig G4阳性细胞显著增高。2006年美国Mayo Clinic推出的HISORt (histology, imaging, serology, other organ involvement, and response to steroid therapy, HISORt) 标准中[17], 将胰腺外的表现也列入诊断标准。

随着对AIP认识的不断深化, 经过更多的论证和完善, 日本和韩国在2008年6月共同提出了AIP的亚洲诊断标准[18]。其中, γ球蛋白因特异性较低而从血清学标准中剔除。试验性激素治疗作为可选择性标准被慎重列出。Moon等[19]对22例具有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疑诊为AIP的患者进行2周激素治疗, 随后对胰腺影像学进行观察。发现其中对激素有反应的15例均为AIP患者, 而对激素无反应的7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均为胰腺癌。因此提出在疑诊AIP而不能完全排除胰腺癌时, 可试用激素治疗2周以鉴别。与HISORt标准不同的是, 胰腺外脏器受累并未被列入亚洲标准[20]。

3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特征

不难看出, 在上述各临床诊断标准中, 影像学特征均占据了主导地位。

超声对弥漫肿大的胰腺显示较好, 多呈现低回声的肿大胰腺并伴有粗糙斑点状回声。虽然对AIP并无具有确定性诊断价值的发现, 但是当显示胰腺肿大伴发胆管下段受累, 并有明显胆管壁的均匀增厚时, 对于胰腺肿瘤的鉴别可能具有一定意义。腔内超声 (EUS) 引导下的细胞学检查可以排除外胰腺肿瘤, 有助于AIP的诊断[21]。

CT及MRI对于诊断AIP具有重要价值。总的来说, AIP常见的表现包括:胰腺肿大, 外缘光滑, 常为弥漫性而形似香肠, 少数也可呈现局限性肿大;病变区胰腺实质内MRI信号异常;病变区动脉期灌注降低, 但出现较均匀的延迟强化;病变周围延迟强化的假包膜结构;主胰管弥漫不规则狭窄;胰腺段胆总管长段狭窄;无明显血管侵犯征象;胰周可见多发淋巴结及脂肪浸润, 无渗出或仅有轻微渗出;常无淋巴结肿大[22]。病变胰腺周围假包膜影是由于胰腺周围纤维化所致, 是AIP的重要特征, 罕见于胰腺恶性肿瘤或普通的慢性胰腺炎[23,24,25]。胰腺实质延迟强化也是AIP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这与胰腺纤维组织增殖有关。有时胰周可见低密度囊状边缘, 这与胰周脂肪组织炎症反应有关[25]。胰腺段胆总管长段狭窄是有助于鉴别胰头部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 后者常表现为胆总管截然狭窄或中断。

就CT及MRI对AIP影像特征的显示而言, 胰腺形态改变方面CT与MRI作用相同;对于早期灌注降低、胆总管胰腺段狭窄的显示, MRI略优于CT;而对于显示病变密度或信号异常、病变腺体延迟强化、病变周围假包膜影、胰管不规则狭窄等诸多方面, MRI均明显优于CT。MRI可更全面地反映AIP的特征, 当面临CT与MRI之间进行选择时, 宜首选MRI[26]。

PET/CT作为日渐普及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手段, 能够在解剖改变之外反映病变器官的代谢情况, 在AIP中的应用正渐渐受到重视。AIP的典型代谢表现多为弥漫性的胰腺放射性摄取增高。多数病例可见到胰腺外放射性摄取增高灶, 其中唾液腺的摄取可能更具特征性[27], 当胰腺代谢改变不典型、难以与胰腺癌鉴别时, 唾液腺的摄取有助于鉴别诊断[28]。经激素治疗后, 胰腺及胰腺外相关病灶的放射性摄取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与血清Ig G及Ig G4变化趋势一致[27,28,29]。能够全面显示、定量分析胰腺和胰腺外的相关病灶, 并能监测治疗后病变缓解情况, 是PET难以被其他影像学手段取代的最大特点。在临床上, 可用来评价疗效、监测复发, 协助确定是否需要激素维持治疗。PET检查的不足主要有两点:其一, 在于检查时的血糖水平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 血糖过高可能导致假阴性;其二, 对于胰腺外相关病灶的显示缺乏特异性, 有时易与生理性摄取混淆。

4 结语

AI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确, 临床认识仍有待提高。但在现阶段, 不论是诊断及治疗后疗效监测, 影像学检查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CT及MRI能够更好地显示胰腺形态及血供变化;PET对于胰腺外病变的显示、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独具优势。

摘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与免疫机制相关的胰腺炎, 对激素治疗敏感。临床主要通过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程度作出诊断。其中, 影像学表现是各种诊断标准的基础。该病在CT及MRI中的特征性改变对于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而PET/CT由于能全面、定量分析胰腺及胰腺外器官的受累情况, 有效评估疗效, 在临床中正日益受到重视。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01~2009-03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间质瘤48例。腔外生长的GIST 28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16例;年龄36~72岁, 平均56.21±8.82岁。EGIST 20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9例;年龄23~78岁, 平均50.10±14.5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 腹部包块, 腹胀, 排便习惯改变, 呕血、黑粪, 肠梗阻及体检偶然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

48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①扫描方法:患者取常规仰卧位, 先平扫后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海醇 (300mg I/ml) 70~80ml, 注射速率2.5~3ml/s, 层厚5mm, 间隔5mm。②CT值测量:选择增强程度最大的肿瘤部位测量CT值, 对应增强图像测量相应部位平扫图像的CT值并计算二者的差值。

1.3 图像分析

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对CT表现进行分析, 着重分析肿瘤大小、形状、边界、瘤灶内钙化、瘤灶内囊变坏死、瘤灶内出血、邻近器官改变、邻近胃肠道壁的强化程度、病灶密度及增强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两组病灶平扫密度均匀性、周围胃肠道壁异常强化、瘤灶内钙化、瘤灶内囊变坏死、瘤灶内出血、肿瘤边界、增强密度差异、邻近器官改变、呕血、黑粪、腹部包块、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排便习惯改变采用χ2检验分析;肿瘤大小、肿瘤形状采用秩和检验分析。CT值增强程度采用t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①GIST:肿瘤位于胃12例, 十二指肠5例, 小肠10例, 结肠1例;良性4例, 潜在恶性12例, 恶性12例 (图1~3) 。②EGIST:肿瘤位于肠系膜5例, 腹膜后8例, 腹腔内4例, 原发于肾上腺1例, 大网膜1例, 网膜及肠系膜1例;潜在恶性6例, 恶性14例 (图4~6) 。

2.2 肿瘤大小的差异性分析

两组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 EGIST组平均秩次 (32.93) 大于GIST组 (18.48) , 因此EGIST组肿瘤直径明显大于GIST组。

2.3 肿瘤形状的差异性分析

①GIST组:类圆形16例, 分叶状9例, 不规则形3例;②EGIST组:类圆形6例, 分叶状5例, 不规则形9例。两组肿瘤形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 , GIST倾向于类圆形生长, EGIST倾向于不规则形生长。

2.4 CT值增强程度

两组CT值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8) 。GIST平扫CT值为39.87±8.37Hu, 增强值为68.70±20.51Hu, 差值为30.33±18.43Hu;EGIST平扫CT值为36.50±10.93Hu, 增强值为61.84±17.66Hu, 差值为24.84±10.68Hu。

2.5 GIST和EGIST的CT定位鉴别表现见表1。

两组病灶平扫密度均匀性 (P=0.036) 、周围胃肠道壁异常强化 (P=0.0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瘤灶内钙化 (P=0.735) 、瘤灶内囊变坏死 (P=0.406) 、瘤灶内出血 (P=0.294) 、肿瘤边界 (P=0.364) 、增强密度差异 (P=0.269) 、邻近器官改变 (P=0.114) 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6 GIST和EGIST的临床定位鉴别表现见表2。

两组在呕血黑粪 (P=0.006) 及腹部包块症状上 (P=0.0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腹痛或腹部不适 (P=0.302) 、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症状 (P=1.000) 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 目前认为该病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的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KIT) 阳性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肿瘤[1]。发生在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的间质瘤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GIST与EGIST有着相似的组织学形态及肿瘤细胞表达[2], 影像表现极为相似, GIST倾向于向腔外生长, 当肿块向腔外生长时, 仅细蒂与胃肠道壁相连, 此时定位困难。

3.1 临床特征

间质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 高峰年龄为50~70岁[3], 40岁以前罕见,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多发生在胃 (60%~70%) , 其次为小肠 (30%) , 而食管、直肠和结肠少见 (<5%) , 偶见于网膜和肠系膜[4]。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部肿块, 其次是消化道出血或仅表现为贫血, 少数体检时偶然发现。易转移和局部复发是间质瘤的一个特点, 即使较小的组织学良性间质瘤也有转移和局部复发的可能。

3.2 间质瘤的CT表现

GIST与EGIST的CT表现相似, 良性病灶平扫密度均匀, 均匀增强;恶性病灶平扫可见坏死、囊变, 不均匀增强, 部分病灶可见条状的肿瘤血管;部分GIST因黏膜破溃导致病变与胃肠道相通, 内部可出现气体或液面。而EGIST因不与胃肠道相通, 内部不会出现气体。平扫多为软组织密度, 肿块发生黏液变或出血、坏死和囊性变而使密度不均匀。肿块坏死多为小片状, 钙化可为单个或多个细点状、散在分布[5~7]。本组病例基本符合上述表现。

3.3 间质瘤的定位诊断

间质瘤的定位要点如下:①由于GIST多在黏膜下生长, 受到浆膜和 (或) 肌层的限制, 所以病灶较小, 形状较规则, 不易出现腹部包块;EGIST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且腹腔为潜在性腔隙, 因而EGIST出现症状时肿瘤通常比较大, 形状不规则, 易出现腹部包块。本组病例GIST类圆形多见 (16例) , 腹部包块症状少见 (4例) ;EGIST不规则形多见 (9例) , 易出现腹部包块症状 (9例) 。②由于GIST病灶与胃肠道腔相通, 所以发生溃疡时会出现呕血、黑粪, 且由于溃疡与胃肠道腔相通, 内部可出现气体或液面[8,9]。本组GIST出现呕血、黑粪者 (9例) 多于EGIST (0例) 。GIST只有2例瘤内含有气体, 所以未进行统计。③由于GIST病灶较EGIST小, 血供好, 因而密度较均匀。④文献报道腔外生长的GIST常以蒂或窄颈与管壁相连, 起源区胃壁多呈局限性增厚, 肠壁可能表现为局部或全周受侵犯, 通过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多平面重组 (multi-plane reformation, MPR) 等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观察, 对较小肿瘤的窄颈连接关系显示较好, 能增加蒂状结构的显示机会。增厚的胃肠管壁亦强化, 有助于判断起源[10], 但本文GIST以外生性为主, 且肿瘤巨大, 紧贴周围胃肠管壁, 不易显示其连接关系。⑤腔内外生长的GIST呈哑铃状, 从解剖位置上较易与EGIST鉴别。⑥腔外生长的GIST常以蒂或窄颈与管壁相连, 网膜、肠系膜肿瘤一般不侵犯周围肠管, 二者均表现为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移位、管腔变窄, 因此从邻近器官改变上鉴别较难[11]。⑦GIST血供一般来自于起源器官的供血动脉, 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是判断其起源的直接征象。MSCT极大地提高了小血管的显影率及血管成像的质量, 研究显示根据供血动脉起止、走行, 可准确判断肿瘤的具体起源部位[11]。

本研究结果提示, 如果间质瘤病灶较大、密度不均匀、形状不规则、邻近胃肠道管壁无异常强化、无呕血、黑粪及有腹部包块, 则更倾向病变定位于胃肠道外;反之, 如果间质瘤病灶较小、密度均匀、形状规则、邻近胃肠道管壁增厚并异常强化、肿块内部有气体、呕血黑粪及无腹部包块, 则更倾向病变定位于胃肠道。

虽然腔外型GIST与EGIST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因其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的不同, 各有独特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 通过观察病灶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 对间质瘤的术前定位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Kim HJ, Lim SJ, Park K, et al.Multipl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with a germline c-kit mutation.Pathol Int, 2005, 55 (10) :655-659.

[2]张伟, 李艳红, 朱少君, 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研究.现代肿瘤医学, 2006, 14 (2) :193-195.

[3]李潮, 宋丁.6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3) :250-252.

[4]高德培, 王关顺, 封俊, 等.16层螺旋CT对直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 7 (1) :35-37.

[5]曹殿波, 史东光, 牛春波, 等.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及病理对照.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7 (3) :127-129.

[6]李小荣, 钱民, 欧陕兴, 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 (1) :42-45.

[7]邹玉坚, 郑晓林, 杨沛钦, 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 (1) :38-40.

[8]黄清玲, 卢光明, 张龙江, 等.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对照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1) :104-106.

[9]周建春, 傅引弟, 诸伟, 等.螺旋CT对小肠间质类肿瘤的诊断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 2004, 2 (3) :41-43.

[10]陈勇, 郭玉林, 高知玲, 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 (8) :798-801.

特征临床诊断论文 第9篇

1 临床资料来源与诊断方案

1.1 临床资料来源

采取随机法选择本中医院放射科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收的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70例。患者年龄结构:最大83岁,最小60岁,中位值(70±6.99)岁;患者年性别构成:男性患者有41例,女性患者有29例。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都表现出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偏瘫失语以及头晕目眩等临床指征,且有59例(84.29%)患者并发高血压。

1.2 方法

研究中,所有人选患者入院后,都在24小时内接受CT检查,本院所用16排CT设备的生产商是飞利浦公司,行仰卧位,选择平扫方案,将横断扫描层设置在14层至16层之间,层厚以及层距均选择7毫米,同时管电压选择120千伏,管电流选择160毫安。

2 结果

本研究的所有入选患者中,有42例(60.00%)患者属于脑实质内规则性出血,28例(40.00%)患者属于脑实质内不规则性出血;7例(10.00%)患者的出血位置在小脑,46例(65.71%)在基底节区,7例(10.00%)在脑叶,5例(7.14%)在脑干,5例(7.14%)在丘脑;36例(51.43%)患者的出血量超出30毫升,34例(48.57%)患者不足30毫升;45例(64.29%)患者的中线出现位移,其中22例(48.89%)患者的位移距离在1毫米至5毫米之间,12例(26.67%)患者的位移距离在6毫米至10毫米之间,11例(24.44%)患者的位移距离超过11毫米。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属于临床多见型病症,以中老年人为好发群体,其诱发因素是人体脑实质中的血管发生破裂后,引起出血性的受损现象,导致脑出血症状的发生。一般而言,脑组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道出血、脑疝以及脏器功能损害等因素都可能会引起老年急性脑出血,而且脑疝以及出血量过多还可能会使患者死亡。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其发病较急,同时病情也十分严重,不仅机体脑神经会受血肿压迫,而且还可能会导致继发性的脑损伤症状,给患者日常生活、身体健康以及生存质量等都会带来威胁,所以加强疾病防治尤其关键。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后发现,自由基是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时,应当将重点放在消除自由基方面,通过降低自由基影响力,使其破坏作用被有效控制,实现对患者脑组织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其脑水肿症状得到充分缓解,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指征。

姜亦伦[2]等人通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约80%患者的血压值都偏高,一旦出现过度用力或者是情绪激动等情况,就会引起出血症状,因此急性脑出血通常在老年患者活动时发生。为了避免急性脑出血症状形成,建议老年人合理控制自身情绪,尽量避免过度用力。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除了致残率非常高以外,其致死率同样偏高,而且还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影响,不利于提升患者预后水平以及生存质量。临床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水平,除了要加强疾病防治、防止病情发展以外,还需要临床医师客观评估患者疾病严重性,并予以精确诊断,通过准确定位患者出血位置、出血性质以及出血量等信息,在提升患者诊断精准性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临床指征,制定出适合患者、能够改善其临床指征的优质治疗方案,从而提升患者临床效果[3]。

一般而言,脑出血症状通常在基底节区、脑干、脑叶以及丘脑等位置出现,不仅基底节区部位的血液会进入至患者脑室中,而且血管外侧会有血肿出现[4]。不但如此,由于患者血肿中包含着血红蛋白,因此患者的CT图像中会有高密度影出现,其CT值在40HU至60HU之间,出血点附近还会有低密度的水肿带出现,并且在出血后3天至7天内达到出血峰值,除了附近的脑室会明显变形以外,当患者脑沟变小时,其对侧的脑室还会异常变大,而且中线结构会朝着对侧不断移动[5]。除此以外,如果患者出血症状处于急性期时,其出血症状表现出进行性的增强特征,出血后16天时才会明显减弱,其血肿边缘多呈现出模糊状态,并且逐渐转变成低密度区,附近低密度状的水肿会异常变宽,同时其占位效应会显著降低,此时再予以增强扫描,血肿附近会有环状强化症状出现,并逐渐进入至血肿的吸收期[6]。

本研究的所有入选患者中,所有入选患者都接受CT检查,发现有42例患者属于脑实质内规则性出血,28例患者属于脑实质内不规则性出血;7例患者的出血位置在小脑,46例在基底节区,7例在脑叶,5例在脑干,5例在丘脑;36例患者的出血量超出30毫升,34例患者不足30毫升;45例患者的中线出现位移,其中22例患者的位移距离在1毫米至5毫米之间,12例患者的位移距离在6毫米至10毫米之间,11例患者的位移距离超过11毫米。临床研究表明,选择CT方案诊断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可以取得显著效果,不仅可以明确患者的出血类型以及出血量,而且还能为后期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数据,可推广。

摘要:目的:在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升患者诊断精准性的方法。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中医院放射科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收的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70例,所有患者都于入院后24小时以内接受CT检查,观察所有入选患者CT特征。结果:本研究的所有入选患者中,有42例患者属于脑实质内规则性出血,28例患者属于脑实质内不规则性出血。结论: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推行CT诊断方案效果突出,可推广。

关键词:老年急性脑出血,CT特征,脑实质,中线位移,诊断精准性

参考文献

[1]吴勇,谭志红,梁土焕,张萍妹.磁共振快速场回波技术在急性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04):389——390.

[2]姜亦伦,蔡冬梅,居敏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脑出血与超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7):48—49.

[3]符大勇,王长德,李士坤,许开喜,张廷峰,刘晓丽.低场强MRI的表观弥散系数鉴别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06):445—447.

上一篇:儿童自然法下一篇:村级防疫员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