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筑路工人高原作业常见病、多发病分析

2022-09-12

青藏铁路的开工和运营, 为铁路建设史写下了又一华章, 但是在铁路施工过程中产生了与低海拔地区不同的疾病谱, 为了研究高原作业疾病患病规律, 为高原作业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减少高原病和慢性病的发病, 保护职业人群健康, 探索建立高原施工疾病防治管理体系, 更好地为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服务。本文对某铁路工程局高原施工人员进行了疾病统计, 研究高原作业疾病患病规律, 为确定施工工人的高原作业疾病防治重点提供依据, 为控制高原作业常见病、多发病提供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人群为某铁路工程局进入青藏铁路施工现场的行政管理、技术人员和民工, 2002年3482人, 其中行政管理、技术人员271人、民工3211人。2003年3801人, 其中行政管理、技术人员282人、民工3519人。行政管理、技术人员年龄在20~55岁之间, 平均年龄 (39.6±16.4) 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身体健康。民工年龄在18~52岁之间, 平均年龄 (32.6±14.2) 岁。男96.3%, 女3.7%。每年3月份开始施工, 10月底结束。冬季停工。

1.2 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疾病分布, 用对比研究方法比较疾病患病率间的差异。将观察人群病人诊断治疗病历汇总, 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统计检验方法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1。

2 结果

2.1 2002年和2003年高原施工人员常见病患病情况

2002年高原施工人员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是上呼吸道感染、外伤、高原反应、支气管炎、胃炎、腹泻、高血压和其他疾病, 腹泻高发于6~9月份;高血压加重治疗多发生于5月和9~10月, 高原反应多发生在3~6月份, 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多发, 外伤和胃炎集中在施工密集期, 即进驻施工的第2个月和结束施工前的倒数第2个月之间, 支气管炎多发生在春秋季节。2002年高原施工人员疾病患病人数统计, 见表1。2003年高原施工人员疾病常见病、多发病仍是上呼吸道感染、外伤、高原反应、支气管炎、胃炎、腹泻、高血压和其他疾病, 高发季节和高发月份与2002年相似, 10月施工接近结束, 人员陆续撤离, 患病人数明显减少。2003年高原施工人员疾病患病人数统计, 见表2。

2.2 2002年和2003年高原施工人员常见病患病率情况比较 (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2年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512.68, P<0.01) , 2002年为30.73%, 2003年明显降低, 仅为9.60%;外伤患病率2年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56.98, P<0.01) , 由2002年的6.52%降到2.82%;高原反应患病率2年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65.85, P<0.01) , 由2002年的6.06%降到2.29%;支气管炎患病率2年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62.58, P<0.01) , 2003年为5.86%, 2003年仅为2.24%;胃炎患病率2年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19.33, P<0.01) , 腹泻患病率2年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14.11, P<0.01) , 高血压患病率2年无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6.58, P>0.01) , 2年其他疾患患病率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123.58, P<0.01) , 2年其他炎症患病率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35.67, P<0.01) , 2年各种疾患总患病率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1507.56, P<0.01) 。

2.3 高原铁路筑路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构成 (表4)

由表4可见, 高原铁路筑路常见病、多发病疾病顺位前7位依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外伤、高原反应、支气管炎、胃炎、腹泻和高血压,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39.0%, 外伤占9.1%, 高原反应占8.1%, 支气管炎占7.9%, 胃炎占6.1%, 腹泻占3.4%, 高血压占3.0%, 其他非炎症疾患合计占13.8%, 其他炎症占9.6%。

3 讨论

铁路工程局走向市场化运行后, 许多中标地点在高海拔地区, 高山、高原施工时有出现, 国内青藏高原的施工量也在不断加大, 保护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施工人员从经常居住的低海拔居住地到高海拔施工地点施工, 身体的各项机能可能会发生生理指标的改变, 破坏了机体的生理平衡状态, 有报道称, 血红蛋白增高与性激素、免疫、血细胞的特征性改变存在生理与病理的关联[1], 导致疾病发病或患病症状加重等变化, 本次研究的作业地点位于青海省境内, 平均海拔4780m, 空气稀薄、植被稀少、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所有人员进驻高原前均进行健康体检, 进行高原卫生知识培训, 必须达到2项内容均合格方可进驻高原。通过乘汽车海拔升高到3000m左右时休息2d, 适应缺氧环境后再进驻到高原作业现场, 而且许多施工人员有进驻高原的经历, 但是高原反应发病率还是比较高, 高原作业疾病谱有其特点[1,2,3]。

由结果可以看出, 高原施工人员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是上呼吸道感染、外伤、高原反应、支气管炎、胃炎、腹泻、高血压和其他疾病, 腹泻高发于6~9月份;高血压加重多发生于5月和9~10月, 高原反应多发生在3~6月份, 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多发, 外伤和胃炎集中在施工密集期, 支气管炎多发生在春秋季节。2003年10月施工接近结束, 由于人员陆续撤离, 所以患病人数明显减少。

2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比较可见, 前6位疾病2年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是由于施工人员有了第1年的习服过程高原反应患病率降低, 高原反应由第1年的6.06%降到2.29%。由于多数人第2年适应了高原生活, 管理者也有了第1年的防病经验, 采取了宣传教育和消毒相结合的预防措施, 使疾病发病减少, 尤其是感染性疾病明显降低。

由结果还可看出, 铁路施工队在高原作业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顺位前7位依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外伤、高原反应、支气管炎、胃炎、腹泻、高血压, 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发, 年最高患病率可达30%, 而且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引发高原反应, 应引起重视。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多, 可能是由于高原气候变化快、昼夜温差大、施工作业量大、疲劳后导致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所致, 另外, 由于高原空气稀薄, 氧含量低, 人体能量代谢速度降低, 机体抵抗力下降, 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代偿性升高, 但输氧能力下降, 使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降低, 感染性疾病增加;外伤发生较多的原因主要是铁路施工以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施工方式, 挖掘土石较多, 钢铁器械使用量大, 民工相互之间缺乏长期配合的默契, 造成外伤发生较多。尽管工人健康筛选时排除了高原禁忌征如冠心病、贫血、高血压等, 但高原反应患病率仍较高, 提示在筛选高原作业人员时应改变现有筛选因子[4,5], 选择更严格的筛查指标, 以减少高原反应的发病率。支气管炎的发生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因素相似, 主要是气候变化快和疲劳所致。

因此, 进入高原地区的施工人员, 防治疾病的重点应放在上呼吸道感染、外伤、高原反应、支气管炎、胃炎、腹泻、高血压等常见病多发病上, 第1位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 所占比例为39.0%, 远远高于其他疾病所占的比例。而且上呼吸道感染的患病, 与高原反应和支气管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应作为防治疾病的关键控制病种。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原作业疾病患病规律, 为防治高原作业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将观察人群病人诊断治疗病历汇总, 分析疾病分布, 用对比研究方法比较疾病患病率间的差异。结果 2年疾病顺位前7位依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外伤、高原反应、支气管炎、胃炎、腹泻和高血压, 前7位疾病合计占所有疾病的比例超过75%。前6位疾病2年患病率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χ2≥14.11, P<0.01) 。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外伤、高原反应、支气管炎、胃炎、腹泻和高血压是铁路筑路高原作业常见病、多发病, 应作为高原施工疾病防治重点。

关键词:高原作业,铁路,疾病控制,常见病,多发病

参考文献

[1] 张步振, 张音.西藏高原地区军地住院病人疾病谱比较[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 (2) :224.

[2] 林秀来, 何娟, 刘安.高原地区骨科门诊疾病谱调查[J].高原医学杂志, 2003, 13 (2) :52.

[3] 袁广生, 张雪峰, 王积福.高原养路工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性激素、免疫、血细胞的相关性[J].高原医学杂志, 2010, 20 (3) :45.

[4] 张亮, 李建勤, 石存兰.驻高原某部队医院住院官兵疾病谱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 2008, 26 (3) :196.

[5] 李素芝, 黄跃, 姜敬波, 等.西藏高山峡谷地区移居青壮年健康状况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 2004, 14 (5) :52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论合唱指挥的艺术表现下一篇:浅议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