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的目的

2022-10-03

第一篇:蒙特梭利教育的目的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点

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以及億禾林资深老师从业经验来告诉你,蒙特梭利教育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億禾林】关键词一:自由

扩充关键词:一定范围内有限度的自由。

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相反,适度的自由反而会引导出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自律感。 坚持不用惩罚的办法来管教孩子,只有鼓励和赞扬,以此来培养孩子自发产生的自信心和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億禾林】关键词二:混龄

扩充关键词:一定范围内有限度的自由。

混龄的好处很多,年龄小的孩子会模仿大的孩子从而得到学习,年龄大的孩子也会因为照顾和帮助小的孩子来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或技能。简单的说,就是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强。

【億禾林】关键词三:引导

扩充关键词:教师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导。

特别注重教师起到的作用,孩子们天生的专注力和好奇心简直就是天赐的宝贝,我们不应该人为的去破坏它们。我们可以把蒙氏教育想象成孩子在前边走,老师在后边保护关注他,而不是在旁边牵着他的手一起走或者在前边领着他走。以孩子为中心,全面激发他们的潜能。学龄前的孩子们正处于吸收性性质的巅峰时期,他们对一切陌生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一样的形状、声音、气味、材质和味道,都会刺激到他们的感官,我们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和鼓励,是我们去追随孩子们,而不是要求孩子们跟从我们。

【億禾林】关键词四:个人

扩充关键词: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承认孩子的个体性,不图方便而进行群体教导。蒙氏教育就是完全跟着孩子内在的指引,在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中,助力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按照孩子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节奏去提供教育。

【億禾林】关键词五:蒙氏教具

扩充关键词:看起来简单,但其实非常费时费力开发的良心产品。

市面上卖的和很多学校用的根本就不是或者不全是蒙氏教具。蒙氏教具主要是用来开发儿童的各个感官、练习真实生活场景以及科学教育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看起来简单,单其实研发以及制作工艺是非常有考究的。

【億禾林】蒙特梭利讲求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因此每天必有一段工作时间,且教具就在教室里,孩子可自由选择操作。蒙式老师不会用权威吆喝学生,而是蹲下来与孩子用平等的地位对话,愿意等待每个孩子依自己的步调成长,不会强迫对孩子说教或听讲填鸭。尊重儿童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想要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自发学习。

【億禾林】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理解,认为蒙氏教育就是操作那些教具,这种认识只对了一半,因为教具只能是蒙氏教育内容的一个部分,它不能承担全部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教育的内容,因为要培养那种健全的人格,光靠教具这部分内容不足以完成,还需要有非教具的内容来补充,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億禾林】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都能起到非常正面的引导,起到好的作用,而家长呢,一直都说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家长自己,所以,只要家长能和老师相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沟通,了解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并去解决问题,都会帮助到孩子的成长。

【億禾林】其实育儿也是育己,愿我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彼此都能正面的,快乐成长。億禾林,因为懂孩子言行,所以更懂孩子所需 公众号搜“億禾林杭州”,了解更多蒙氏教育的日常与细节。

第二篇:蒙特梭利五大领域的教育意义

蒙特梭利感官教育

一、什么是感官教育?

以系统的感观教具为依据,采用能个别刺激感觉的感官教具为媒介,从不断训练、强化的过程中来获得智能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各种概念,从而为发展知觉和思维奠定基础。

感官教育的内容包括视觉教育、触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及嗅觉教育。

二、感官教育分为二个阶段:

接受和认知

蒙氏教学法是一整体教育,除了日常生活、感官教育、数学、科学文化五大领域之外,在这五大领域的经验获得中,必须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与接触才有办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感官学习分为接受和认知。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进入大脑进行分析,形成刺激印象而被接收,帮助儿童形成基本概念,再返回至效应器,形成自学思考及研究探讨。

三、感官教育的意义

感觉或知觉分别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所获得的个别或整体属性的反映。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感知觉 1 占据重要地位。幼儿基本上是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的,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幼儿的思维常为感知觉所左右,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动,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因而感官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感官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个体心理的发展。

(二)感官教育可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概念是进行智能活动的必要材料,因而感官教育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三)感官教育可以完美儿童的人格。

(四)感官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表达。

四、感官教育的目的:

直接目的:从生物学角度,0-3岁是儿童感觉的发展期,而3-6岁是感觉的形成期,所以在此阶段我们所强调的是把握机会,帮助儿童感官自然发展,同时掌握儿童全面性自我教育。

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精确心理。精确的心理是蒙特梭利从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那里引用过来的。帕斯卡曾说,人的心理天生就是精确的,一切知识和进步都来自精确的观察。就象一门语言的结构是其字 2 母的发音和词语的排列规则所决定一样,人的心理结构基本上也是有序的。感官是我们和环境之间的接触点,心灵可以凭借感官经验变得极其灵巧,这种敏锐的辨别力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儿童为了适应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的时代,必须对环境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必须养成观察时所必要的能力和方法。这是因为适应环境必须以观察为基础,因此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训练每个人变成一个观察家。感官教育还是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很多人对数学都有一种心理障碍,但是如果儿童的心理发展植根于感官教育基础之上,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进而蒙特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最终点站还会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发展。任何人创造性的起点都是他们心理中的某些规则和精确的东西,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注意感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儿童人格的塑造和创造力的培养。

间接目的: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一般人是难以离开社会群居生活而独立生存,那么幼儿期适当的感官来刺激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使他更容易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蒙特梭利数学教育

一、什么是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连串的逻辑思考和串联,必须经过比较分类、归纳找出他们的相关性,借着计算的方法得到理想答案,所以蒙氏数学重点放在思考过程和思考方式上,它采用的方式是提供给幼儿如何接触数学,练习思考及归纳结合的方法。

蒙特梭利由孩子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从以下三方面考察数学,即:

(1)算术——数科学;

(2)代数——数的抽象;

(3)几何——抽象的抽象。

蒙特梭利的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并不是一般人所指的综合的数学,而仅指其中的算术部分而已。因此,凡是今后所谈的蒙氏数学教育,均指的是算术教育。

二、数学教育目的:

直接目的:通过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孩子熟悉数量,积累数学经验,初步形成数学概念,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方法,促进数学学习。

4 间接目的;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思考,使孩子养成数学的头脑,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对整体文化的吸收和学习,以及形成人格时所需要的抽象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判断力。

三、数学教育的意义: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

1、

2、

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从小到日常生活,中到各项工程,大到巨型计算机、航空航天等,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人类正在建设的信息社会本质上就是数字社会。有人把数学对于人类的意义,比作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盐一样。离开了数学,人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所以世界各国都把数学教育列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而幼儿数学启蒙,作为数学教育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倍受各国教育重视。

首先,数学是幼儿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的工具之一。幼儿在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与成人一样需要计数、计算和逻辑推理与判断力。

其次,幼儿数学教育有利于幼儿数学逻辑能力的发展。数学逻辑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幼儿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排序、分类等数学活动,学习简单的数 5 学逻辑推理,为进一步发展复杂的、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做准备,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幼儿期是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是数学启蒙教育的关键期。

数学教育让孩子“学会”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

四、蒙氏数学教育的特色:

1.以感官教育为基础。

“感觉是精神的入口,一切的认识先由感觉获得,对外界的精神认识的基础就是感觉认识。收集各种事实加以区别比较,就是形成精神的第一步。”蒙氏幼儿数学教育注重教育过程中系统的数学感受知经验的积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感觉教育中的“配对”、“序列”、“分类”这三种基本操作是数学教育的预备课程,通过这些基本练习可以培养幼儿明确事物或现象结构的能力。

2.从数量的计数开始。

3.重视数量、数字和数词(名)三者间的关系。

数量有实际的东西;

6 数字是书写上的;

数词是语言上的。

4.采用三段式教学法。

5.使用阿拉伯数学并统一字体。

6.重视0的概念和十进制系数的演算。

7.合成分解的操作基础是十。

8.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位数。

9.错误控制的方法是用验算或者订正版来完成。

蒙特梭利认为”错误订正”是使蒙氏教具的操作效果趋于完美的科学原则之一。订正错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幼儿能够认识到自已的错误,而且有检验错误的方法。同时她发现,幼儿的天性倾向于得到准确的结论,获取准确结论的方法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她为幼儿设计的每一个教具都有严格的错误订正标准,以便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已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7 由于教具本身具有订正错误的功能,幼儿可以凭借自已的智慧去发现和改正错误,而无需成人的提醒,所以这也是一种“自动教育”。

10.要先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再向统合方面进行。

11.有固定流程,自成一体由简到难。

五、在做教学展示时要注意的原则

1. 创设数学环境;

2. 老师要坐在孩子的右侧;

3. 分解每一个动作,使幼儿看清楚每一个提示;

4. 要有适当的说明文字,简单、明了、清晰;

5. 注意孩子的表情和反应;

6. 在展示过程中是否让孩子接触教具,要有正确的判断;

7. 注意提示每一个有错误控制的地方;

8、 每次展示后要有引导性的问题提出;

9、展示后要有引导性的问题提出;

10、孩子有自由操作反复练习或不工作的权利,不要勉强;

11、对于孩子的提问要给予正确的答案;

12、如何整理工作要给予孩子提示。

蒙特梭利语言教育

一、语言概述

1.语言是思想的集合,智慧的工具。

2.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

3.语言发展是有敏感期的,错过敏感期,就会阻碍语言的发展。(0~2岁——听的敏感期;6个月~3岁——说的敏感期;2~6岁——阅读、书写的敏感期)

4.语言的学习来自于听、看、模仿、练习、正确的辅导。

5.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言(文字)两种。前者为听说能力,后者为阅读与书写能力。

二、语言文字教育的意义

1.表达与沟通。

2.吸收知识与发展智慧。

3.对文化的继承与创造。

三、语言文字教育的目的:

10 六岁之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语言学习;不仅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

其直接目的如下:

1.培养幼儿认识的字汇和加强表达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读及书写能力;

3.培养幼儿听、说能力;

4.欣赏文学作品,促进语文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早期阅读;

6.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间接目的:扩展语言的经验,开拓知识和文化领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陶冶儿童情操。

四、语言文字教育的特点

1.尊重民族文化的语言。

2.注重语音、语调、文字应用并进。

3.通过感官与操作,获得实际的经验。

11 4.赞同双语和多语教学。

五、语言教育的发展

1.幼儿语言的发展同成人学习方式不同,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的。

2.听觉器官与语言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有健全倾听的习惯,保护耳朵)。

3.语言机能结构复杂,要先能听,然后再说。

4.语言机制在3岁前就已形成。

六、语言教育的方式

1.口语教育:

① 要从交谈身边的事物开始。

② 要把孩子放在预备的环境中,要得到成人的帮助。

2.文字教育:

① 孩子对文字较感兴趣。熟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标记和符号。

② 文字教育必须按心理过程,从具体到半具体到抽象进行。

蒙特梭利日常生活练习

幼儿日常生活练习的必要性

日常生活练习在整个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中具有起始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与蒙特梭利其他领域的教育密不可分。感官教育要求发展的视、触、听、味、嗅的感知觉能力以及运动觉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就得到了训练。如,幼儿用手或工具拿、夹各种不同大小、软硬的物品,有用水的活动中直接感知水温、水性等;又如,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中需要计数物品的数量、形状,又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在照顾动植物方面与科学学习更是直接的关系;又如文明礼貌的学习和习惯更是依赖各国家与民族文化历史的传统与背景教育;幼儿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练习的关系更是犹如鱼和水的关系,脱离生活实际与实物的语言,对幼儿而言,将是抽象与不可理解的空洞声音和词汇,因此,幼儿需要在丰富的日常生活练习中形成对各种事物的概念。幼儿的日常生活练习绝非孤立于其他领域,相反要密切融合其他领域的练习,重视相关学科的综合价值。

一、日常生活练习的含义

蒙特梭利日常生活练习是指一国社会及文化传统的环境下,按照人类成长的自然规律,帮助幼儿习得大、小肌肉的动作、社会文明礼貌等生活技能、样式和程序,使幼儿反复不断地自发学习,并以此作为一个社会的完整人格形成的必要过程。

日常生活练习是帮助孩子真正融入蒙氏环境的基础阶段,是最先介绍给孩子的内容。

二、日常生活练习的意义

(一)人类学和生物学意义

蒙特梭利是站在人类学和生物学的立场来探究日常生活练习的目的的。

1.人类学角度

在不同时代、国家及民族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模式也不同。儿童学习日常生活的活动,本身就意味着继承这一民族、国家的遗产,同时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古今融合。通过日常生活练习,儿童养成了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能力与品质。他们一边活动一边学习自我调整,以达到其进展型人格的最高目标。日常生活练习并非模仿性的游戏,而是现实环境中运用实际的物品进行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例如,儿童会拧干毛巾中的水分去擦脸,用衣架把衣服挂上去;用器械将黄豆磨碎榨成豆浆,学习各种文明礼貌等等。儿童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发展生存能力,寻求与建构生活秩序,在吸收古今文化遗产中,使个人同化于社会环境之中。

由于日常生活在家庭中可随时进行,这些活动也构成了家庭成员日常活动的核心,通过儿童参与家庭中的各种日常生活,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贡献者,这会使儿童感到自己被需要,对家庭成员有价值,从而获得自信心与荣誉感。

2.生物学角度

14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完成日常生活的一系列活动时必须依赖“运动”,她强调“儿童是通过个人努力和从事活动而得到发展的。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因此,她的发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她说:“心理和动作属于同一个统一体,是一个整体一两个部分。”“运动对儿童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是创造性的能量在功能上的体现,并使人达到种的完善。通过运动,他对客观环境起作用,由此履行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运动不仅仅是自我的一种表现,而且是意识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运动是自我跟客观现实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唯一真正途径,因此,运动或体力活动是智力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换言之,在人格形成上所必要的身、心、知各方面都是由“运动”所促成的。

她说:“实际生活练习是塑造儿童性格的活动,它包括激发灵感,重复动作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这是一种“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有效活动,是有成果的教育的实质所在”。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通过手的活动才能发展自我,因此儿童需要有一引起能使他工作的物体,以便给他提供活动的动机。但在家庭里,这种需要被忽视了。”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这些日常生活的教具与练习正是提供给儿童一种环境和条件,以支持和满足他们的愿望,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发挥,经验得以增长。她说:“确实,我们不能创造天才,我们只能给每个孩子实现其潜 15 能的机会,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有安全感且平衡的个体,让每个孩子的学习在适当的时机,自然而愉快地产生。”

综上所述,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儿童的日常生活练习,以满足社会性人格形成为深远目的。而社会性人格,是儿童作为未来公民,继承和发展本国与本民族文化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行为方式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从现实意义上看,也是为儿童进入小学独立生活、学习做好准备。其次,从儿童生理与心理学意义上看,日常生活练习以满足儿童内在发展、锻炼运动能力、促进独立性、理解力、专注力、意志力、秩序感、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对物体的认知等的发展为其目的。由此可见,儿童日常生活的练习与教育是蒙特梭利教育的基础,也是蒙氏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以上这些认识与理解的。正如蒙特梭利所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中,“成为没有思想准备去认识和接受儿童要求做自己事情的愿望”,因此,当儿童表现出这种愿望时,他们不仅感到震惊,而且还加以阻挠。她说:“我们习惯于为儿童包办一切,这不仅表现了对他们的奴役,而且是危险的,因为这样会窒息儿童有益的自发的活动能力„„”

蒙特梭利还在观察中指出“成人不理解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运动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这并不 16 能都归咎于成人的一种防御心态(如,把东西打坏了,把东西弄脏了等等),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为外在目的”,“即最大效益的规则”,她又说,“如果一个儿童要自己梳头,成人并没有为这种可能的想法感到高兴,反而认为是对他个人的一个攻击。他知道儿童不会很快地梳好头,也不可能很快地达到他的标准,而此时成人却能将儿童的头发梳得既快又好,”“当成人看到儿童试图穿衣服或系鞋带时,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也就是说,成人不能理解与认可儿童与他有着“不同节奏”与“不同的行为方式”。蒙特梭利将儿童要求独立工作的愿望遭到成人阻挠的现象,曾幽默地比喻为“儿童生活中遇到的第一个敌人”。

(二)现实意义

联系到中国现状,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出现,很多父母习惯性地为孩子操持一切,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独生子女越来越依赖父母,最终的结果是习得生活能力的机会被剥夺了,缺乏自信心,独立生存能力差、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这也是学习与继承蒙氏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科学地认识儿童、对待儿童和正确教育儿童的现实意义。

三、日常生活练习的目的

17 第一,通过日常生活练习,使幼儿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保护,自然地建构独立自主的内心需

为此,日常生活练习的主要目的应有以下两点:要、自信心和相应的技能,为今后可持续发展以及学会生存打下基础。

第二,通过各种运动,生活技能的练习、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周围人、事、自然的照顾与服务中,养成爱心与责任意识,为建构幼儿完整而优良的人格奠定基础。

蒙特梭利科学文化教育

一、科学文化教育概述

科学文化教育包括动物、植物、历史、地理、科学、音乐、美术、天文、地质等,讨论这些在我们的环境中人、事、物的关系。

1.蒙特梭利认为孩子是环境的一部分,孩子是离不开文化的,是文化的一部分。

2.集于一种自然的倾向,一种生活化的东西。

3.如果人类对文化认同越多,就越能适应那里的环境。

18 4.孩子学习文化,不只是要他们更聪明,最重要的是使他们了解环境,进而尊重环境,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使孩子爱学习,喜欢研究,增进自信心,对人、对世界充满爱。

二、科学文化教育的特点:

1.科学文化教育是全球性的,是关于宇宙观和系统性的;

2.透过操作,透过感官的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的方法;

3.科学文化教育给予孩子基本能力、想象空间和兴趣的研究;

4.科学文化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科学文化教育的意义:

1.探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自我概念;

2.认识不同民族和社会的文化特质;

3.建立宇宙观;

4.21世纪是科技主导的世纪,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各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科学文化教育的目的:

19 在蒙特梭利教室里,具备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天文、地质等教具,让孩子学习如何照顾动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环境、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认识各种矿物等。

1.直接目的:

使孩子对其生存的环境,对人、对事、对物有一定的浓厚兴趣,从自己的环境中建构自我的概念。

① 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② 培养幼儿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③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④ 引导幼儿接触周围世界。增强环保意识,获得科学经验;

⑤ 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2.间接目的:

从欣赏、观察、认识中培养孩子对宇宙和大自然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幼儿在未来有足够的能力和适应力、独立工作和自我发现。

五、科学文化教育的原则:

20 1.由具体到抽象;

2.由已知到未知;

3.应该具有秩序性;

4.将内容设计成可操作的工作;

5.通过感官引导学习。

六、科学文化教育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1.设计时,需用什么样的方式带入工作。(摸得到,看到到,体验得到)

2.用什么样的态度带入活动。

3.如何让孩子获得概念。

4.如何教幼儿欣赏、观察和探索。

蒙特梭利教师的成长之路

成为一名真正的蒙特梭利教师,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成长之路;

唯有不断的自我学习、反省与鞭策,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心灵升华。

与孩子长期相处的蒙氏教师都知道,必须研读许多与孩子相关的知识领域,才能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发展和掌握幼儿的现况,引导着他们的未来。愈深入

21 探究幼儿的发展,就愈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及时解读他们的所作所为,营造出和谐的教室氛围。

现已是蒙特梭利教师或即将走上蒙氏教师岗位的工作者,对自己的蒙氏教师成长之路是否感到茫然?要成为一位蒙氏教师是一条漫长的成长之路,不管是已在道路上斩荆辟棘行走的人;或是走走停停,如坠浓雾之中的人;甚至行走多年认为已经领悟到蒙氏教育精髓的人。每个学习领域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需要突破的学习瓶颈。蒙氏教师应经常反观自己在蒙氏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困境是什么?甚至当自己遇到障碍而举棋不定时,是否要放弃当初信誓旦旦所追求的理想?还是寻求外援?或向蒙氏教育的资深人士请教解惑?而已经在蒙特梭利教学领域深入多年的资深教师,更要思考自己是否仍在原地踏步?或是能从过去的学习历程中,将自我体现的经验,作为辅导后来者的资源,让这些对孩子有充满爱意、胸怀理想的教师,有很好的咨询依托。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它赋予教师许多的责任,去支持、滋润和启发孩子的成长。为了达到此目标,教师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并认为个人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一位熟练的蒙氏教师能应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去满足孩子的个别需求,同时也要让儿童之家或幼儿园的管理者及家长一起来关心孩子的问题。蒙氏教师需要运用很多技巧,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时,也会随着需要改变方式。而这些技巧是如何发展出来的?经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使教师具有经 22 验?如何引导和支持初学者,尤其在他们预备当蒙氏教师的期间,需要在不同的领域展现不同的能力。学习有关“教”与实践“教”是不同的,研究这样的技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个复杂且个别的学习过程是如何产生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的分类学,在1984年创造了一个学习模式(见图一),说明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障碍,而且每个成长阶段都环环相扣,下一个阶段必须建立在上一个阶段中,整理理论以知识为基础,且具有阶段性的学习模式。这个理论提出了一项惊人的想法----学习不是直线性的,而是向上来回移动的过程。皮亚杰曾提出:当一个新资讯产生时,会造成学习的不平衡,接着,调试或同化会接踵而至,新的思想在往前推进时,我们会回到旧经验做整合后,再产生新的认知。如同胃部消化食物,产生新的营养素,再供给身体各器官。蒙特梭利教学理论涵盖不同知识领域,也有不同的层次人,所以每位蒙特梭利教师都有不同阶段的领悟。

第一阶段:知识的获取

刚进入蒙特梭利教学领域的初学者,通常是以灌输性、记忆性的方式记取授课内容,机械化的照单全收。由于处于知识的启蒙期,比较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仅止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通常会学习到儿童的身心发展、蒙特梭利教育哲学、教育示范、环境设计、观察记录等知识,他们用心 23 预备,想要去“教”孩子,以实现想要成为蒙特梭利教师的愿望,但还未能以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想要“学什么?”

第二阶段:理解

理解是比知识更复杂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每项学习的说明是必须的,如同应用题要经过理解才能做出有效性的回答。为了溯本求源、研究学问、探讨问题,因此收集资讯、增加知识是很需要的,也因温故而知新,使得现阶段与前阶段交错在一起。这时期的教师会观察孩子在教室里的状况,去思考“为什么?”而频频寻求解释之道。

第三阶段:应用

应用是将获得的知识及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应用在工作上。然而所学还只是一种“方法”,固定式的应用先前所理解的模式,称之为“这是我所学习的模式”。而当应用的过程遇到盲点时,又会回到理解的阶段去寻求突破,如此反反复复的过程,又为下一个阶段学习打基础。

第四阶段:分析

透过分析将观念解析成各个不同的部分,而每个部分的特质,及部分与整体的关联性是什么,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架构出一种组织,这种分析能力能让你更明白彼此间的关系。蒙特梭利教师从应用所学到考虑孩子的个别需要,必须时时

24 修正方法,有时方法不是上课所学的,而是自己思考出来的。每一年,要依个人能力设计新的学习活动,不断开发新的领域,但又不脱离蒙特梭利教学领域,这时再进修或咨询贤达者,就变得很重要了。此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会让人无所适从,但当你度过这个时期,你又会产生新的信心,突破心理障碍,真正看到孩子是什么,会为孩子的个别需求去研究探索,去思考“孩子要什么?”,而不是“我想教什么?”在这阶段你必须经常阅读与蒙特梭利教育相关的书籍,你会比较满意书中意思,但不要自得意满,而停止往更高的学习境界前进。

第五阶段:统合

在此阶段,许多先前经验被组织成一个系统,皮亚杰说“一个孩子想要了解某些事情,他必须要建构自己,还必须再创造自己。”这种说法也适用处于这阶段的蒙特梭利教师。为了了解系统里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创造自我意识,每位蒙特梭利教师都必须找出自己的典范,以蒙特梭利的哲学精神去支持自己的典范,营造与孩子互动关系与方式。

第六阶段:评估

评估能力有赖前面各阶段做基础,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而资讯获得的有效性更能帮助评估。

结束语

25 成为蒙特梭利教师是一个复杂、个别化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布卢姆的分类学提供了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要不断的充实知识,自我鞭策,才能提升各项能力,增进自信,达成蒙特梭利教师自我实现的心灵升华。

26 红色 黄色 蓝色

绿色 橙色 紫色

粉红色 白色

褐色

灰色

黑色 27

第三篇:学习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心得

最早接受蒙氏教育法,是源于她对儿童敏感期的论述,今天再次仔细阅读了《文汇报》的有关报道,有些新的体会:

一、重复练习原则。蒙氏认为专注于某种活动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主要方式,孩子的自发活动看起来是单调乏味的重复,而实际上,孩子的工作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正是儿童发展的秘密所在。

其实不仅是儿童,成人也是通过重复练习,建立起自己对外界的稳定性联系,从而确认自己所处的位置,获得稳定的自我认同。譬如科学家反复做试验(如爱迪生、诺贝尔的试验),艺术家反复学习和创作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如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都是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于儿童专注于某种活动,不仅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而且可能发现他智慧的萌芽。由此尽可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他的兴趣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自由选择原则。蒙氏特别强调,儿童的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在蒙氏教育体系中,儿童的自我教育是重要方式,她要求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将蒙氏自由选择和自我教育的原则贯彻到教育生活中,我们就要尽可能避免对儿童自由选择的干预,尽可能对儿童的自我教育提供便利。在当前比较常见的是儿童的学校生活和校外生活多被老师和家长以“密植”的方式占领,留给儿童自由选择、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十分可怜。即使是在参观、旅游、游戏甚至一件衣服、一篇作文,一道数学题都有可能被严密控制。成人世界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完成了对现代教育悲剧性的阐释。

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不仅有着与成年人同样强烈的个人尊严感,而且心智尚未成熟,自我保护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远未健全,因此很容易成为成人世界有意无意伤害的对象。学校、家庭和社会,谢谢对儿童的人格尊严采取一种轻慢无知而又简单粗暴的态度,给儿童带来或隐或显的伤害,这种伤害的影响可能是终生难以泯灭,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家庭、事业乃至于下一代。

因此,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儿童的心灵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要把它当作“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一样来爱护,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还需要记住,如果说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降低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给人激励的心理体验会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促进身体的健康。

四、教育奠定一生的基础。蒙氏说:“学前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基础,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上小学做准备。一个人必须在能力和性格上具有独立性,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实,我们从当今世界美国大学教育仍在推行通识教育可知,从学前教育直到大学教育,其实都在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为步入社会成为公民做准备。正如学前教育不是为小学做准备,小学也不是为中学做准备,中学也不是为上大学做准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独立的能力和性格,从而每个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的确来不得半点短视和功利。尤其是基础教育上的短视和功利,将使整个民族的前途未来几乎连根拔掉。对于家庭和个人而言,也未必是长远的真正的幸福。

五、教师的作用。蒙特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从而揭开儿童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教师应成为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但这种引导并不是直接教给儿童方法和观念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阻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免得危及儿童本人和其他儿童的发展。再次,教师应无限热爱儿童,献身教育事业,不断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榜样。

第四篇:蒙特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练习可以发展幼儿的大脑,为其奠定一定的社会认识。作为一种基础的认知,日常生活练习培养了幼儿对于环境判断的基本能力,是蒙特梭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与安全感;孩子有特别的需求,尤其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这些需求唯有仰赖成人的给予,如果孩子在学校缺乏爱和安全感,就不会喜欢上学。 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至少必须经过六个星期的适应期,六个星期后,如果孩子依然哭闹不愿意上学,老师就必须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找出原因,甚至约谈家长商讨,以便了解是家里的问题,还是学校的问题。

语言的接收;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我们无法用愉悦的语气和孩子交谈,孩子将无法获得正确的操作方式,同时也无法正确的进行其它区域的工作。因此,在日常生活练习里,不论是铺卷地毯、拿取工作,我们都要使用正确的语言提示,让孩子以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工作。当孩子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后,才能进入其它领域的学习。例如,孩子想做百格板的工作,但是却不会正确的拿地毯、铺地毯时,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对不起,你没有正确的铺好地毯,因此不能工作。”我们要用婉转的语气,确实要求孩子做好日常生活的各种基本动作。

秩序感;我们先思考一下,如果教室里的教具随意散放,没有秩序性,给孩子的影响是什么?透过预备的环境,可能帮助孩子发展秩序感。有秩序的陈列教具,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也为日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读、写能力做预备。在蒙特梭利教室里,我们必须有秩序的规划环境,从日常生活教具的陈列开始,依孩子的发展,有秩序的陈列抓、倒、舀、挤、剪等工作,这对3-6岁的孩子很重要,即使是两岁孩子也很重要。换句话说,秩序感的建立愈早愈好。 动作发展; 两岁多的学步儿最喜欢动,他们最常出现的动作是往地上丢掷物品,而且乐此不疲、一丢再丢,显现肢体的活动需求。在教室里,孩子不可能安静坐着不动,尤其是稚龄的幼儿。因此,在蒙特梭利教室里,我们提供给孩子许多活动的机会,比如,在日常生活区进行来回取水的擦桌子工作,在感官区搬运粉红塔,由大到小排列,都能满足孩子的动作需求。

独立性的发展;现代父母总是帮孩子代劳许多事情,在家帮助孩子拿书包、倒水、穿衣服,到了学校又帮助孩子脱鞋子、放书包、挂外套。因此,有些孩子到了户外活动时间,不知道自己的外套是哪一件?吃中餐时,也不知道自己的便当是哪一个?因此,在我的学校里,当孩子入园后,我会要求孩子自己放书包、挂外套,如此,孩子才能辨别自己的物品。

内在纪律;如何获得内在纪律?不是一味告诉孩子:“安静!专心!”而是让孩子透过工作的探索,由内而外逐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这与孩子的工作周期有关,即一份工作能让孩子持续操作多久?投入多少专注力?透过日常生活教育区的一份份工作,吸引孩子自由选择、专心操作,藉此培养孩子的内在纪律,同时要求家长当孩子回到家里,也要落实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的精神。 跟随孩子;为了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我们预备了一个丰富的环境。那么谁该是背后的支撑力量?这个人当然就是老师。正如蒙特梭利博士所说的话:跟随孩子的自然成长法则。唯有追随孩子,我们才以贡献自己,发挥专长,培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具备自己的专长和特质。

第五篇:蒙特梭利教育问答

主题一:关于“爱和自由”的基本教育

理念

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

答:“爱是降生于我们世界的每一个儿童的秉赋,若使儿童爱的潜能得以发挥或者其全部价值都得以发展,我们就会取得无法计量的成就。”

“儿童必须通过自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 给予儿童自由,儿童便拥有独特的机会来思考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行为对己对人有哪些后果,体验现实情境的范围限制,并学习何种行为能带来满足感而哪些行为却会带来空虚感或不满,继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缺点。这种能发展出自我认识的机会正是自由所带来的一种最重要的结果。”

儿童只有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使身心得以放松,也只有这样的放松状态,儿童才能将他心智的敏感度得以真实的体现。如此,儿童生命初期的各种敏感期才能顺利的渡过,这一过程,恰恰是帮助儿童建构并完善他的心智状态。 “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问题2:“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所蕴涵的教育精神是什么? 答:我们将把人们的认识从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首先要从“随带”、“看护”观念中引出,也要从“唐诗儿歌”、“小写小算”、“天文地理小识”、“小学内容下放”等儿童早期教育误区中引出。

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儿童体验人际的亲和性;以规则的内化养成儿童行为的规范性。

问题3:“爱和自由”的教育主要表现为何? 答: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

“爱”表现在:观察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心理,关注儿童的思想,给予儿童强大的心理能量。它建构了儿童快乐、宁静的品质,满足了儿童基本的心理需求,使儿童的生命成长高度集中在心智发展上。

“自由”表现在儿童可以通过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行动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通过自由地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规则”则表现在所有人共同遵守规则。这些规则是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是可以终生受用的。它保护了儿童天生的秩序感,建构了儿童自发的自我约束,自信的精神和能力,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权威压制。

“平等”充分保护每个孩子的个人成长空间,同时建构出一个平等、自律、有为的成长环境。 主题二:关于“爱和自由”的教学的基本情况

问题1:孙瑞雪教育机构旗下幼儿园实施的教学内容包括? 答:

国际蒙特梭利教学法——百年验证的教学体系,全人类智慧的财富; 国际奥尔夫音乐教育——当今世界影响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让身、心和音乐在一起,充分保护和滋养了儿童的艺术天分;

与孩子共享自然——相互独立、相互引导的环境与活动设计,一种情景,一种体验,使各种性格的孩子在自然中获得启发,从而获得智能、心理的充足发展;

每周一次社会活动课——1年48次最真切、最美好的社会体验:走出学校,走进芭蕾舞团看芭蕾、美术馆看展览、农研所里观察花蕾和青瓜,孩子们来到牛奶场挤牛奶、卡通城与卡通对话,科技馆里尝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其他:家政活动课、科学实验课、四岁以上英语教学课等等。

问题2:混龄编班的意义是什么?

答:混龄班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化的教育环境。

混龄班可以实现单对单个体教学。在我们的学校里,每一个班不超过25个孩子,有3位教师,每个班都配有一套蒙特梭利教具,这套教具适合2岁半~6岁的孩子操作。由于孩子年龄的差别,他们对教具的需求是不同的,选择也会不同。他们选择不同的教具去工作,教师也就能单对单进行指导教学。 其次,混龄编班可以满足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需求。不同年龄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和成人社会结构基本相同的儿童社会,这对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个环境中,大孩子可以担当教师的角色并获得小孩子的崇拜,而小一点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大孩子的帮助,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

混龄编班的第三个意义体现在智能的发展上。小孩子愿意向大孩子学习,而大孩子自然地获得了一个教小孩子的机会。有一句话这么说,我听了,我只掌握了20%;我看了,我只掌握了30%;我感觉了,我就掌握了50%;我体验了,我就掌握了70%;但是我给别人教了,我就能掌握95%。所以教小孩子的过程对大孩子的帮助是巨大的。

最后,儿童5岁多的时候有被崇拜的需求,混龄编制能够使每个孩子都享受到被崇拜的阶段,顺利地渡过被崇拜的敏感期。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成人总是崇拜别人,也希望获得别人的崇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敏感期没过渡好。而在混龄教育中,渡过这个阶段就是水到渠成了。

问题3:衡量“爱和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基本的标准有哪些? 答:1.环境是否准备充足(教具、教学材料),富有美感。 2.孩子是否接纳老师。 3.是否安静有秩序。 3.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并放松。 4.孩子是否遵守规则。 5.孩子能否基本专注。 6.孩子是否敢于表达自己。 7.孩子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8.孩子是否进入工作状态。

问题4:判断是否是合格的“爱和自由”的教师标准是什么? 答:第一,教师首先要把握的是这个教育中最高的精神本质——爱和自由。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不同,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热爱孩子,如果不热爱孩子,就会觉得这个职业很苦、无味和难以忍受。忍耐的愤怒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第二,由于儿童是自由的,而教师要从成人的系统进入儿童的系统,因此,他应该是一个观察者。这一条在教师进入学校后是可以逐渐培养的。 第三,在人的一生中,0~6岁的成长变化的惊人程度往往是成人难以发现的。因此,成人必须是一条流淌着的河流,才能够跟随着孩子的发展,与孩子互动着。所以教师的生命特质是不断成长的,至少要有成长的潜质。这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第四,每一天都要为孩子预备一个良好的物的环境,这是一位“爱和自由”的教师最基本的条件。这样,在孩子进教室后拿到的任何东西都将是完善的、合适的。

第五,教师为儿童预备好的环境的同时还要能够保护这个环境。保护儿童的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环境中的自由观念不受到损害,保护孩子工作时不受打扰,帮助孩子为自由所建立起来的规则。

问题5:蒙氏教具的特点是什么?

答:丰富而系统的蒙特梭利教具是“爱和自由”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其它教具不同,蒙氏教具是孩子用来工作的材料,而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具体而言,蒙特梭利教具具有下述特点:

1、教具的设计可以使儿童实现自我教育。教具本身在设计上具有错误控制的功能,能够引导儿童自己发现错误。例如,在感官练习中有一套插座圆柱体教具:木托上有 10个直径递减的孔,每个孔都正好能插入一个圆柱体。操作时,要求儿童能把打乱的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中(帮圆柱回“家”)。如果将一个圆柱体放入比它小的孔,则放不进去;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回不了自己的“家”。这样,对错误的控制决定于教具的本身,而不决定于教师。

2、教具中需要儿童发现的错误或理解的问题只限于一种。这样就避免了额外的干扰,可以使儿童的工作单纯化。

3、各种教具在设计及使用方法上遵循由简至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问题6:什么是三段式练习? 答:为了给孩子一个准确的概念,在进行感官练习的时候,我们使用蒙特梭利按塞贡原则配置的三段式方法:

第一阶段,给感觉命名。例如,孩子注意到一个红苹果,告诉他:“这是红色的。”

第二阶段,认识引起相应感觉的物品。对孩子这样说:“请给我红色的。”

第三阶段,回忆相应感觉的名称。指着红苹果问孩子:“帮我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

主题三:如何在新、旧教育的冲突中找到平衡?

问题1:如何面对一个家庭中老人和丈夫对教育理念的不认同?孩子在这样的矛盾中会受影响吗?

孙瑞雪:给孩子“爱和自由”这种教育观念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自己从未享受过,也没有那样生活过,我们甚至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都会因人而异。我们常常把自由视为洪水猛兽,把自由等同于为所欲为,等同于放纵,甚至等同于其他意义上的自由,这同我们所理解的发展孩子潜力的自由、人与人相处时的自由和平等有着截然的不同。这些一定会给老人和其他的人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但是我们要了解到这个教育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改变。改变人的意识形态一定是个比较难的过程,就如同一个从未尝过甜味的人,告诉他糖怎么甜,他是无法透过话语来明白的,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具有恐惧感。 如果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对家庭的中的某些成员来说具有不可知性、不可预见性,这本身就会让他们产生恐惧,我想这可能是潜在的原因。今天我们在实施一种国际上先进的、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教育,并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接纳。即使这个教育在国际上已被很好的验证过,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接纳他仍然需要勇气,需要有爱力来支持,需要用心灵去感知儿童的需求,还需要用智慧去推理它可能发生的情况,尽管这个教育在国际上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八十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它还不能影响大部分人。

这个教育方法具备科学性和人性化,由于它具备了这两个特质,母亲往往凭着对孩子本能的爱,凭着对孩子未来的带有预感性的感知而爱上这个教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也能够逐渐发现儿童的秘密,并且因为这个秘密而感到喜悦,这是进入这个教育的开始。由于这个教育让我们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本身是对自我生活、对家族生活、对已有的现实生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审视,也是一种改变的基础。但是这样的改变对老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说服别人改变已经形成几十年的想法谈何容易啊。但是对于妈妈来说,由于爱孩子,由于和孩子在一起而怀抱的希望,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向往。这样的改变本身就和周围的不变产生了冲突。 孩子是明天,你是今天,老人是昨天,这是永远无法追赶上的。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的是:首先,孩子是你的,你是他的绝对监护人,在你生下他的时候,作为母亲就已经拥有了这种权利。实际我这是想告诉妈妈一个界限的问题。上一辈人可能有发言权,但是没有控制权。这个权利是在妈妈那儿,其他的人不可以“侵权”。母爱是神性的,你能感受到孩子的东西是天下除你之外任何一个人无法感受到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你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你孩子的命运。其次,你需要跟你周围的人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以便使他们能够支持你。这种对你的支持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你孩子的支持,如果你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认识一致的家庭,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现在的处境是不一致。如果你的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能够避免争执,那么这也是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没有争执就不会影响孩子。第三,你需要对自由和规则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这个把握会在孩子成长的时间内让你的家人看到孩子的优秀、睿智,相信家人的观点会有所改变。 父辈普遍不认可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这是中国现阶段儿童教育的状态,我们机构会和你一起走过这段艰难时段,直到你的孩子成人,他们将是第一批成长起来的新人。

问题2: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如何更好地适应普通的小学教育?

答: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后,最难适应的是两点:

一、心理状态。这个在自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突然面对环境的改变,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二、思维模式的改变。过去的成长过程,是依靠自我统合的思维结构,进入普通学校则更多的是以记忆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这需要儿童有一段时间来转换。

同时适应环境是任何人都要做到的事,不论曾经接受的是否是“爱和自由”的教育,儿童对于环境的改变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从没有教学要求到要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有因为年龄的变化而面临的家长和教师的不同的期待,这是每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不仅仅是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

所以在进入普通小学半年至一年,有的甚至更长一些的时候,儿童就都会调整过来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家长会想,如果是这样还要不要孩子接受这个教育呢,我的理由是:六岁能吃好,六岁后吃不好,六岁前还让不让吃,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希望能帮助孩子在0——6岁建构完整而强大的人格、建构健康的心智状态,并以这样的状态去面对今后一生的各种变化与成长。

问题3:旧教育中成长起来的父母如何实施“爱和自由”的科学新教育? 答:在现有的阶段,许多家长都提出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经济上,对于实施“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都感到力不从心,首先是自己的各种旧有经验、习惯不断地干扰和动摇自己,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容易焦虑;其次,在这样的教育还未普及的阶段,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将孩子送进这样的幼儿园里。妈妈们面临的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曾经面临的问题。 养育孩子是所有生命的一种特征,植物和动物都在很安然地做这件事。因为从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来看,这是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此,母性就成为生命延续下去的一个保证。

由于人类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生命体,他的心理成长往往会影响成人之后所做的事情的情绪和心态,比如:如果您的童年没有过好,您的心理没有长到成人,您再生育一个孩子,当您养育他时您就不可能做到心安理得地养育他。在陪伴他的过程中,您的那个还没有长大的自己,会时刻跳出来,时刻渴望着要成为自己,要求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做属于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您自己就是一个儿童,让您承担起养育的责任,您就会在自己的潜在意识中变得焦虑起来。一方面您想成为自己,一方面您为了孩子要把自己放到一旁,这样在您陪伴孩子的时候,焦虑和愤怒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潜在的因素,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但他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回过头来,当我们观察动物,例如一只老虎养育小虎仔,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个过程是那样地自然、安详、母性十足。实际上,我们一千遍地跟许多妈妈说,有的时候跟生命界的其他生命相比,我们真的退化了。而这个教育不过是在唤起母爱,然而这也是人类最高的教育。

但是客观的现实是,在我们还不适合做母亲的时候就已经做了母亲,那我们就按现实的状态来做。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内幕我们都无从真正知晓,每一个老人和父母成长的经历我们也无处追寻,就像今天,我看到一个家长这样说:“我说‘不可以’自己都说烦了,孩子还是不变。”从我一个旁观者来说,这个家长就有严重的障碍,我知道这种“不可以”说到了如此地步,是对儿童意识空间的一种不停息地骚扰,这个孩子的生长环境是可怕的。如果这个父母不改变,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就一定会出问题,教育的最高本质就是改变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这对无数的家长来说是有希望的,我们借着自然赋予我们身上的母爱行使这种改变,是一个机会,我们要坚定信心,不要放弃。

在国外,爱和自由的理念不仅仅普及在他们的教育中,同时也普及在每一个母亲的心里,我们所提倡的“爱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作为人成长的基本条件,而不是教育本身。由于您爱自己的孩子,期望给予他更好的,所以,在与内心产生冲突时,您就会焦虑。但是,依我的认识看来,大部分妈妈即使并没有养育自己的孩子,这种焦虑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我们是在判断自己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什么事情上。当我们把这个问题理清楚的时候,焦虑可能就会离开一半。

另外,我们所期望做到的,和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两个概念。我们尽力了,做我们有能力做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满意,这是我们爱自己的开始。如果我们学会这样爱自己,接纳我们的现实,我们就会自然很多,孩子自然也会好很多。当我们都回复到一种自然状态时,您也就能把握您的孩子了。 我想告诉您一个秘密,幸福的人或者天才并不是有钱人家的专利,一个贫困的家庭同样能产生。这要视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爱和自由。爱和自由是我们最低的底线也是我们最高的标准。

问题4:我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够健康,需要成长,我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

答:自我成长对一个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人,都是一生要做的事情。对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童年的成长经历都差不多,成人后,都面对着我们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不要气馁,有这么多的人和您相伴,您就不会再孤独。

解决的办法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该如何寻找呢?我想您可以读一些书,《让心自由》、《与上帝交谈》、《懂得爱》、《懂得健康》、《懂得生命》、《少有人走的路》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帮助自我成长的书籍。我想,帮您治疗的唯一方式就是您自己的自我治疗。

同时我也建议您读一些经典的心理学书籍,目前心理学是帮助自我治愈的最好的学科。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倾听的朋友,与自己相伴,一起走过这段路程。这是我能给您的唯一建议。

实际上您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一个起点,只是在调整的过程中会非常痛苦,请坚持下来,成人是在痛苦中成长的!

另外,机构在各地开设的心理提升俱乐部就是为那些渴望与孩子共同成长,希望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的父母们开设的。重新给自己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也是重新给自己一份拥抱幸福的机会,而这就是在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

主题四: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

问题1:孩子2岁半以前有没有必要参加亲子乐园班或启蒙教育?2岁半的孩子是继续放在家里好,还是送幼儿园好?我的孩子是属于难送幼儿园的性格。

孙瑞雪:我个人认为,孩子在1岁以前没有必要送到任何一个培训机构去培训孩子。但是做父母的应该受到非常好的培训,因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0—3岁,然后是3—6 岁,因此母亲应该掌握孩子认知的过程,同时还要掌握儿童的成长规则,这个成长规则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如果父母不了解的话,肯定会延误孩子的成长。因为儿童的成长是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微妙的一个过程——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我觉得1岁以前的孩子着重是家长接受培训,而不是孩子接受培训。两岁半的孩子是否要入幼儿园,这主要取决于你要入什么样的幼儿园,如果这个幼儿园对你孩子的生命成长是有帮助的,我认为你可以入,但是如果这个幼儿园是在控制你的孩子,一切都由老师说了算,孩子没有自由去用手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话,我认为送幼儿园就太早了。我个人觉得孩子喜欢在一个环境中,只要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非常好,没有害怕到幼儿园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第一天到幼儿园就非常高兴,那天家长就说,说太奇怪了,我的孩子第一天来你这儿下午放学就不愿意走,在这儿不断的工作,原因:第一就是这位爸爸

妈妈建立的安全感就非常好,第二这个孩子所处的环境自由度很大,在这可以提供他智能发展的东西,他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不会不愿意来幼儿园,这完全取决于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效果。

六岁以前儿童离开母亲是最不明智的。必须上幼儿园对于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儿童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是否获得了爱、自由、安全感!如果这些获得够了,这就是最好的幼儿园!

问题2:如何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孩子入园前应该做那些准备?如何面对孩子入园第一周的哭闹?跟妈妈分离的这种惨烈情况(有时真的是挺惨烈的),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影响吗?

澍澍:连续几天的早晨当我走向通往幼儿园舒适的林荫路上都能看见一位家长站在校园的栅栏外探头探脑地看着园里的孩子。说实在话,我的心里很酸,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学校里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孩子和家长平时受的罪一定不少。父母们总是在不停地担心着什么,即使没有什么状况出现,莫名的担忧也侵扰着父母,其实这种担忧也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我知道家长们没有安全感,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1、由于普遍的幼儿园现状造成孩子们在学校里受到不正常的对待和关注,孩子们对学校有恐惧,而家长们心疼又不知道怎么办?

2、家长们自身对环境缺乏安全感,无法辨别、判断孩子的情绪,而对分离的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自己也处在焦虑中。

3、缺少理性、客观、顺畅、和谐的家、园沟通。

这些烦恼时常困扰着妈妈们,我们无法一下改变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幼儿教育中这种长期遗留下来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缺乏尊重和真正的关爱,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去为孩子营造相对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我们要去为孩子选择的幼儿园进行多次深入了解。在我们园里,会给家长提供充分的时间,我相信好的民办幼儿园都会这样做。了解的内容除了费用之外,还要含有以下这些很关键的内容:A.教师的情况(观察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B. 观察学校是否有比较宽松的自由空间(是否集体喝水、上厕所等);C.与校长做有效的沟通,了解对方的理念,并且确定自己的想法,比如:希望„„,不希望„„;D.没有任何一个幼儿园做到十全十美,包括孙瑞雪教育机构的幼儿园。

客观地说,总会有些不如意的地方,而妈妈们必须确定自己以及孩子需要获得什么?什么是不容忽视的?不要让自己陷入琐碎的事情中去,如:这个杯子不怎么好啊,孩子的毛巾有些旧了啊,园长刚刚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不满啊,今天老师没有把孩子的鼻涕擦干净啊,等等等等。只要不违背教育本质,不对孩子造成伤害,就不要让那些不愉快缠绕着我们。

当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一定要接受孩子分离的焦虑这个生活现状,在我们学校也会有,但是我们会采用一些方式来缓解直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父母可以陪伴一周,熟悉环境,但教师并不用多去照顾;和父母分开后的第一周,家长可以提前来接孩子,并确定地把这一点告知孩子;接到孩子后不再过长时间地留在教室里,可以带回家或在园子里一起游戏一会儿,让孩子明白你早接他们的目的。

还有,早晨送孩子的时候温和而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要工作,下午很早就来接你。”即使孩子哭一会儿,你也可以坦然接受。那告诉孩子之后,是交给老师就离开好,还是再陪一段时间好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我们是交给老师就离开也好还是留下一段时间陪一会儿也好,您只需要确定地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妈妈是爱她的。妈妈必须要去工作了。妈妈下班会来接他的。他在这里是安全的。不论你选择在什么时候离开,你只要确定地传达了这些信息给他,并且也按照这样的信息去做了,您就可以在您的精力、时间范围内自己安排陪他的时间,因为现实状况就是我们不可能一直地留在孩子身边。 当父母们对一个新环境建构了安全感,接受生活的现实,积极面对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后,你会发现生活多了一分轻松,孩子的世界也因此多了一缕阳光。让我们一起加油!

您需要多些时间陪伴孩子,每晚陪伴孩子入睡,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与孩子交代清楚后告诉孩子妈妈爱你,妈妈也想陪伴你,但妈妈现在要去工作,下午就会来接你回家然后离开,这样是可以的,也是没问题的,但这个行为并不是解决孩子哭闹的根本方法。

问题3:女儿爱说“我还小呢”。2岁8个月的女儿刚上幼儿园。一天晚上,女儿和我一起躺在床上,自言自语地说“我以前小的时候不会走,妈妈抱着我。”还爱说“我还小呢!”上厕所的时候,说:“我还小呢,要蹲盆盆儿(不用坐便,用她自己的小盆盆儿)”;吃饭的时候,偶尔会说:“我还小呢,得妈妈喂”等等。我告诉她:“不管你大还是小,妈妈都是一样爱你。”好像不起什么作用。请教专家我该怎么做?

孙瑞雪:这是大人给孩子造成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儿童获得的爱和他的年龄是同进度的,孩子就不会有压力。显然,你们给了孩子这个年龄不能理解的话或者暗示,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不安全感,不要讲儿童不能理解的话,比如:你大了,该上学了。你大了以后会上大学,离开妈妈。儿童对上学以及大了,都不明白,所有的感受都是和妈妈分离。这对幼儿来说,是极度不安的。

问题4:我读过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对蒙氏教育的观点也很赞同,平时给儿子充分的自由,而且也很尊重他的选择。孩子一直不肯上幼儿园,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哭闹几次,不肯穿衣服,不肯去幼儿园,不肯带自己的东西到幼儿园„„总是请求能否不上幼儿园。而幼儿园的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幼儿园不怎么遵守纪律,也不怎么从众,喜欢自我的游戏,并要求家长要加强对儿子的管教,认为儿子这种性格以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儿子在家里玩得很好,在外面与小朋友也玩,并开始了社交的迹象。当然家里的教育有待提高,但传统幼儿园里的弊病也不少,如果我们这里有孙老师开的这种幼儿园就好了。

在这样一种现实中,如何才能在儿子身上更好地实现蒙氏式的教育,又可对传统的幼儿园扬长避短呢?

孙瑞雪: 如果孩子不依恋你,告诉我他能依恋谁呢?依恋的目的是为了走向独立,所以你要放心地让孩子依恋你。我想孩子一定是在学校里出什么问题了,这个问题使孩子拒绝上幼儿园,宁可抗拒大人一大堆的说教和劝说,这种劝说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没大过在学校所遇到的问题,如果你要求孩子能把事情说出来,这没有可能性。不是事情本身让孩子有压力,而是事情给孩子带来的心理让孩子有了症结和障碍。所以我建议你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试着帮着孩子说出来,假如在你说的过程中偶而能碰到这个症结,例如:“妈妈知道你根本不想去幼儿园,幼儿园让你害怕了?有谁对你不友善了?你的朋友没有遵守约定?„„”孩子就会释然,或者会把那种痛苦通过倒在你怀抱中的哭释放出来,那个问题就一定会解决。没有意义在去找什么人来寻找原因。对儿童来说,某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对成人来说却是不经意的,如果他有一个非常好的班主任老师,我想这已经足够了。经过这样的倾听,假如孩子再愿意去幼儿园,我建议你能陪伴他几天,让他顺利渡过。有时候我在想,儿童对环境的心理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学校的心理环境低于家里的心理环境,那对于儿童也是苦难的。我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能做得都做了,你的孩子还是坚定地不去,我就建议你不要送了。让他在家调整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寻找幼儿园。

王树:幼儿园的教育是应对社会,但很容易迷失自我,而在你选择的理念中,“爱和自由”却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所以孩子会在大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假如父母清晰孩子的需求,并且能够明确、坦然地接纳孩子的独特性。那么孩子就会感到有支持。慢慢地,在这种支持中他开始建构自我,使用自我,并且让自我走进社会而不迷失。假如父母有害怕与患得患失的心态,那么孩子就无法获得支持,很快就会被大环境淹没。所以,首先你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接受蒙氏教育的教育精神,也接受传统教育的缺点可以消解,明确成长的方向。在幼儿园里孩子学习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在家里孩子感受心灵成长,只要你接纳现状,并且轻松地运用蒙氏教育舒缓他白天压抑下来的情绪,赞美他白天学回来的技能,给予他心灵成长的关注,那么孩子会在你强有力的支持下完成自我构建,并学会在环境中调适应自己,切记不要在让自己去徘徊、焦虑、有冲突感。这也是父母需要快速成长的原因。

爱和自由的观念与我们的文化甚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孩子,然后感激我们的孩子能够将我们带上这样一条成长之路,当我们能够静静地在这种爱和感激中沉淀自己,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大的能量不受外界的干扰并且影响和带动着我们生活的环境。

由于孩子起初在幼儿园中感到情绪压抑或紧张等负面感受,你需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一书中会有具体的方式来让你帮助孩子的情绪处理,让你自己从成长中获得更成熟的心智,当你学会从高处看待孩子的成长的时候,你就会慢慢轻松起来了。

问题5:我们这里没有蒙氏园,我非常推崇爱和自由的教育。现在我考虑一个人把孩子带到银川的学校去上学,但实际上做起来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实际上的困难。能否给我一些建议?

王树:如果在你经济、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孩子呆在银川当然是件好事情,过了3岁再去普通园会更好。如果你有更好的条件,再呆久些就更好。如果没有这种条件,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家里营造出这种环境,如果还不行,那么就将您和孩子的心境营造出这份自由,那么,这一切就可以保障他的成长了。所以你最要放下的就是焦虑和担忧,只要自由在你们的心里,一切都会很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描写妈妈外貌的好句下一篇:描写抗日英雄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