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压力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高校教师压力范文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迅猛增加,一方面导致学校对教师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这使得高校教师不得不调整自己,来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以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正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青年教师是一批学历较高、知识面广、业务性强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团队。这支年轻的队伍是高校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保证。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庞大,在整个教师队伍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计618419人,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1730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98%;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2859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23%; 40岁以下的426154人,占总数的68.91%.由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及在高校中的地位特点,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高校的过度竞争,也给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他们许多难免出现疲劳综合症等现象,甚至出现许多英年早逝的现象。适度的竞争和压力能引起人们的积极行为,例如集中注意和促进思考等等。但压力过度则可能引起人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压力是一个复合体。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的压力主要包括生活、工作、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本文将对其逐一加以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三四十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身兼工作、社会和家庭的三重重担,一方面使得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

一、经济上的压力

经济是基础。吃、穿、住和行是人的基本生存活动。由于高校青年教师许多都是由一个校门转入另一个校门,参加工作的时间短,职称也比较低,所以工资收入也较低。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结婚生子、住房等各方面的的压力,这使得他们想方设法去增加收入,无法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特别是在一些新建地方本科、二级学院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比部属高校的青年教师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为生活成本的剧增,特别是房价的猛涨。以武汉市为例,07年房价飙涨,目前商品住宅均价每平方米已超过5000元。

另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学校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日益扩大。而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处于各个院系等机构的非重要位置,也是身处金字塔的最底层,使得其收入和其他教师的收入差距愈加明显。所以,上述情况造成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非常低,有的比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还要低。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高校教师却被有关部门纳入“高收入”人群的范畴,这使得他们苦不堪言。为了增加收入,青年教师往往到处兼职和拼命承接课题,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以期获得高额的回报。长期的劳累,直接导致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睡眠不足、记忆力减退、腰酸背痛等等.许多中青年教师过早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疲劳综合症等疾病。

二、学术上的压力

从目前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指标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科研、论文和教学工作量。虽然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学工作量大的教师每周课时可达20学时左右,尽管如此,教学工作量基本都可以完成。涉及到的主要是教学质量问题,这对教师来说有压力。但是,压力最大的是科研和论文的量化考核。

对于发展中的新建本科高校来讲,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是高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经费等都与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所以,青年教师面临提高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的双重压力。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来讲,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只具有硕士学历文凭,有的还只是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或者跨专业毕业。实际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硕士学位的目标是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人。但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273117人,比上一年增长25.4%,招生总规模为32.6万多人。所以,部分具有硕士文凭的青年教师根本没有发表高水准论文的能力,仍然面临沉重的学术压力。而成绩比较突出的青年教师,虽然在科研上是科研团队里的中坚力量,但对相关职称评定的规定和年度考核规定也感到较重的压力。青年教师的职称一般只具有助教或讲师职称,为了提高师资水平,许多学校(学院)都规定:教师担任副教授职务,要具有博士学位或至少主持过1项学科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等等。这些条件压得年轻教师喘不过气来,量化指标使人疲于奔命。而且,许多年轻教师为了首先解决经济问题,主要时间花在教学上面,所以学术水平提高较慢,学术压力相当大。

而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不但面临提升学历的压力,还要面临“双师素质”要求的压力。他们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得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或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以达到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三、教学上的压力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这也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要比别的职业付出更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教师的工作时间大大超过了八个小时,甚至晚上都要加班,如备课,改作业,制作课件等等。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连年扩招,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买方市场),此类情况在一般高校非常普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教学监控制度,如督导员随机听课,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打分等等。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质量,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制度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压力。再者,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也十分繁重,要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行双语教学;在教育目标的要求上,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适应社会多元化要求等.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初涉教坛不久,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缺乏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这样只得许多方面迁就学生,特别是顽皮捣蛋的学生,这样更造成了教学上的恶性循环,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四、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前提。人际交往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失调的各种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在一般人的眼里,象牙塔意味着纯洁和无暇。但是,实际上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竞争的存在。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科竞争力比较强的院系来讲,教师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一般都短,资历浅,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往往处不好种种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压力过重,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性,教师一般不用坐班,教师之间平时缺乏交流和沟通,尤其年轻教师,刚进学校,难免会产生孤独感,人际交往压力会更大。

适度的压力能引起青年教师的积极行为,例如集中注意和激发斗志等.而压力的过度则可能引起他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负面反应,产生心理危机,最终导致工作绩效的下降。因此,减轻过重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减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有切实的减压措施

相关领导和部门要辟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正处在结婚、生子的阶段,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比较大,高校必须考虑到青年教师的需要,从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疾苦,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个团结、友好、安定的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以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可以考虑建设一些的“青年教师公寓”, “出租”给聘任的青年教师,以解决青年教师无住房的担忧,使得轻松地、偷快地工作。

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与学生年龄相近、心理差距较小的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况且青年教师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为了防止青年教师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把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心理教育之中。不管在进行岗前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还是平时在引导青年教师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上高校都要起主导作用,定期召开各种心理座谈会,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举办各种心理讲座,经常为教师心理健康“号脉”,使青年教师逐渐战胜自我,克服消极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个性。

应给予青年教师足够的工作关怀和照顾不管是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青年教师都有一个逐步成长和提高的过程。教学上,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专业情况、本身的能力、具体经验和精力等情况,合理确定工作量,对于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过教学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另外,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对于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测评分数,还要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实际上,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行为,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情况,而且受学生的素质和学习动机、学校的教学条件、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定一个教师工作业绩时,要尽可能广泛和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因素。对于科研的任务,应该和个人学科专业特点、职称和学历等因素挂钩。同时应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青年教师往往教师把晋升职称作为自己今后的第一目标。所以,作为高校,应该在工作上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导,激起他们的斗志,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和宣传力度,改善高校教师待遇

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高校教师的待遇近年来,高校教师收入有了很大改善,不再有“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总体收入还偏低,家庭生活对教师压力还很大,也出现年轻博士月收入才一千多一点的事实。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高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尤其是民办二极学院和高职学院新近聘用的青年教师,由于用人机制改革,应为教师办理好各类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尊师重教的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师要营造全社会都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真正感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自豪,激励其献身教育事业,从而减轻工作压力。

三、教师应正确应对种种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认识到压力是人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关键是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自我调整的方法,学会发泄和放松自己。

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师要加强意志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和锻炼,要勇于改变自我,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种类的压力,本文仅对其中的四种压力进行了研讨。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和整合,青年教师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冒容,贺晓星,穆荣华等.无觅桃花源何处好耕田— 高校教师精神 压力问题初探[7l.高等教育研究.1997,(7 ):31 -36.

2、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闭.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1 6-121.

3、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4、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闭.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X2004,(5 ).

5、高校教师的“怕”— 一项关于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2,(4 ).

6、梁芹生.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归因及心理调控策略闭.教育评论, 2004 ,( 3).

第二篇: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组织管理研究

作者:陈定湾

时间:2007-11-23 17:43:0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shxw/qt/t20040519_2152.htm 24.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5.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26.卜长莉著.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2 27.白玥,卢祖洵. 社会资本与社会医学新发展观.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八次社会医学学术年会

论文汇编:276-279

28.蔡海荣,杨廷忠. 技术专家治国论话语和学术失范. 自然辨证法通讯,2003.2

29.孙立平著.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261-262 30.[美]林南著/ 俞弘强译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31.Rose,J;Jones,F;Fletche,B.C.The impact of a stress management program on stuff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at work. Work and Stress,1998, 12(12):112-124. 32.Siegler,IC. Promoting health and minimizing stress in mid

life. In: Lachman,M.E; James J.B(Ed).Multiple paths of midlife development. Chicago, IL, U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243-255

33.郝振君. 试析当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及其调适. 美中教育评论 2005,2(4):16-20 34.刘志成.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4):69-71 35.Smith TW, Limon JP, Gallo LC, Ngu LQ. Interpersonal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goals, behavioral expression,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ex.J Pers Soc Psychol. 1996,70(5):1012-24.

36.Lepore SJ. Cynicism,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Health Psychology. 1995, 14:210–216. 37.The ABCs of Managing Teacher Stress http://educating-nm.coe.unm.edu/2003Fall/teacher-stress/ABCs%20of%20Teacher%20Stress.pdf 38.Austin V, Shah S, Muncer S. Teacher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to reduce stress. Occup Ther Int. 2005;12(2):63-80.

39.候玉华.某中专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4,18(6):335-336 40.王金道,SCL-90和SRHMS对教师心理健康评定结果的比较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04-306 41.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 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1983,24:385-396

42.杨廷忠.社会转型中城市人群心理压力研究.中华流行病学,2003,23(6):473-475 43.Jarvis, M. Teacher Stres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Stress News. Retrieved March 10, 2003

44.Lazarus, R. (1999). Stress and Emotion: A new synthesis.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

孟 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R 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69 – 03

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1]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其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学生管理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这支队伍工作状态的好坏、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效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辅导员若发生职业倦怠,对其自身而言,可影响其身心健康;对学生而言,会影响其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对学校而言,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涵义

职业倦怠(Job burnout) 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求有效干预方法,可以有力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学者马勒诗(Maslach) 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 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2]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热情逐渐下降。许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为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2) 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 最终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3) 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据调查显示:39 %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但职业倦怠的存在会对辅导员自身成长以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不良的情绪可导致辅导员身体出现不适、疲乏、失眠等亚健康状态,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易怒、不安等心理问题,使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势必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影响,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群体。

2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2. 1职业精神的缺失 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缺乏宽容,容易出现小题大做、过激反应等;对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得过且过,牢骚满腹,甚至排斥工作,责任心不强,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缺失,出现职业倦怠、职业精神缺失。

2. 2社会适应失范 社会适应体现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高校,由于辅导员所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工作,工作量大,十分辛苦,且地位及待遇较低,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及生活态度的改变,都对其内心造成强烈的冲击,引发内心冲突,加剧了辅导员不适应的程度。一方面出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一些年轻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对工作、前途、工作对象往往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一旦工作不如意,学生不服从管理,便十分灰心;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很高,对学生直接管理者- 辅导员的要求也相对提高。

2.3人际关系失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生命个体身心健康的标准之一。然而,有些辅导员在交往中常出现人际关系不佳的情况,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易于与同行发生纷争,与学生产生对立,与领导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固执、偏激、郁闷、焦虑、消沉等不良情绪,易引发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不良心理。

2.4心理失衡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有些辅导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易于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乃至形成嫉妒、愤懑、抑郁、妄想等灰暗低沉的情绪。甚至于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的状态,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性格反复无常,管教方法不一,令学生无所适从,甚而出现违反教育原则的行为[3] 。

2.5生理健康失常 当辅导员面对压力事件或情境时,神经系统和腺体会进行一系列活动来对抗或逃避,如呼吸加快、血压上升、胃蠕动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增多等,身体各器官进入备战状态。如果压力过多过大或持续过久,而个体难以承受,则容易导致身心耗竭状态。如精神缺乏、身体虚弱、抗疾病能力减弱容易出现偏心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幻听、幻觉等身心疾病。

3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成因

目前高校辅导员产生种种心理压力,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3.1职责不明,工作负荷高 研究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3.2出路不畅,工资待遇差 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相比专业教师较低,在科研立项、评优选先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学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很含混;有的学校对于有意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都对自己今后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换岗愿望较强[4] 。

3.3成就感低,缺乏身份认同感 目前,许多高校界定学生辅导员既是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一部分,又属于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辅导员置于尴尬位置。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使一些辅导员无所适从,缺乏身份认同感。由于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校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较少。相对专业教师积累起来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而言,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3.4高危性的职业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学校、院(系) 领导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辅导员则是直接责任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辅导员始终在高度关注、密切注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批独生子女成了学生主体,这部分学生是家庭重点保护的“独苗”,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因恋爱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贫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会随时引发校园危机。面对种种可能影响稳定安全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需要赶到“出事”第一现场,直接指挥处理。辅导员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3.5高标准的素质要求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和思想工作的成败,随着高教改革的发展,社会和高校对辅导员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高素质要求。按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要求,就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而言,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意识淡漠,专家型的素质缺乏,整个队伍缺乏活力,难以适应新形势对辅导员队伍的高素质要求。面对知识更新、需要不断充电的压力、社会评价要求的压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及高标准素质要求的压力等,许多辅导员心理的落差与焦虑增大,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6高期望的价值冲突 部分辅导员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形象等同起来,竭尽全力,甚至超越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形象,对自己产生了一种过高的期望值。但在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现象,使得辅导员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学生认为辅导员不像专业教师传授了知识和技能,而只懂得搞搞“活动”,说说“大道理“,不学无术等;出于管理的需要,辅导员对学生提出要求和限制比业务教师多,难免触及学生利益,导致部分学生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经济收入比同期专任教师低,涉及自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机会空间都比较小。期望值的不能满足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与自卑,从而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疾患。

4缓解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对策

4.1构建和谐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辅导员队伍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2) 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无论教师、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育人重任,同时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3)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4.2搞好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通过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增强从业人员对岗位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认同感。(1) 明确辅导员的职业使命,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2) 加强对 __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专业工作理念。(3) 提高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5] 。

4.3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工作设计 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

4.4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承受能力 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结合其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培训进修计划,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在短期或长期的工作中提高承受能力,满足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期望,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产生积极工作心理。要平等、真诚地对待辅导员,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大力表彰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典型,使他们看到前途与希望,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

4.5积极运用自我调适杠杆,做好个体转变 (1)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因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而产生职业倦怠。(2) 做好积极归因,增强内控能力,将挫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减少挫折感。(3) 乐于接受变化,积极挑战工作中的各种变化,从观念上认可,在行为上接受。(4)安心本职工作,从内心热爱本职工作,形成内在推动力。(5) 掌握正确的身心放松方法,通过自我催眠、生物反馈术、肌体放松术等,使自己的心理系统恢复平衡,个人潜能得以发挥。

4.6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由于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心理、社团、学籍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应分别由不同部门和人员来承担,不能凡涉及学生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来做。为此,各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骨干与助手职能。要规范学生事务,提高工作效率,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4.7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强,容易使事业取得成功。辅导员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圈,学会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处理好与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们和睦相处,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4.8调适自我心理情绪 辅导员要淡泊名利、完善人格,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拒绝,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要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养成开朗的性格、开明的思路、开阔的心胸和敢于解剖自己的气度。面对客观压力,要学会积极的应对之策,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处理问题要保持冷静,认真思考,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关心,对工作做到热心、细心、耐心和精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4.9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Gabris等研究显示,对于专业人士,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工作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因此在加强队伍建设、畅通出口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评估,可促使辅导员及时进行自我总结,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可为其晋级、调动、奖惩等提供了可靠依据。使用科学的考评体系,给予辅导员工作比较公正的认可,能够对辅导员起到鼓励、鞭策、督促等作用,有利于降低工作倦怠感。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社会不断发展和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断,这意味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必然面临更重的生活负担、更多的工作压力,也为他们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因此,学校、社会要为辅导员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外,应时刻关注其心身健康。同时,辅导员自身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职业压力,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焕发工作热情,认真履行职责,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涤.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 ] . 中国青年研究,2007 , (6) :84 [2] 曾玲娟. 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 ] . 株洲师专学报,2002 ,7 (3) :82 [3] 陈永森.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 ] .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 ,21 (4) :111 [4] 时太伟. 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 ] . 济宁师专学报,2007 ,28 (3) :76 [5] 陈石研.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 ] . 琼州大学学报,2006 ,13 (1) :22 (收稿日期2007 —12 —03)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年1 月第14 卷第1 期

J Clin Ps ychosom Dis , J an. 2008 , V ol14 , N o. 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编号2007095) 作者单位:453003 (河南·新乡)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作者简介:孟勇,男,39岁,汉族,硕士,副教授,副书记。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厅级课题3项。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

第四篇:论沟通技能与高校管理者的自我压力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沟通技能与高校管理者的自我压力管理 作者:解 雯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高校管理者压力的增加,自我压力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所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备技能。本文从高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压力产生机制入手指出了缺乏沟通和无效沟通是高校管理者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论述了高校管理者应从树立起自信的态度,增加与他人沟通时间,敞开心扉、以诚相待,善于自我沟通四个方面进行自我压力管理。

关键词:高校管理者 沟通技能 自我压力管理

作为高校管理者,其管理工作与其它组织管理相比有许多特殊性。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一种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协调模式相结合的协调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往往由知名学者,即学术权威兼任,我们称之为“双肩挑”干部,他们承担着管理者和科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其次,大学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由于管理工作的重心是人才培养,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相当多的管理工作如教务工作、学位管理等都是大批量和重复性的,工作任务繁重。恰恰是这些工作上的特殊性成为了高校管理者的压力源。压力大成为许多高校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作为管理者,不可避免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自我压力管理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所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备技能。

压力会导致工作中种种问题的产生。以浙江大学为例,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一年分四个季度进行学位授予,从资格审核到申请确认,再到论文隐名评阅等十几个环节都必须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录入,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有时间上的限制,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将导致学位无法正常授予。因此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工作任务非常重,压力很大。对于学生来说,学位申请过程也较为烦琐,在学位申请时段,每天都有许多学生到管理部门审核或咨询,如果以每天20位学生来咨询的话,那么需要把学位申请流程中的十几个环节复述20遍,一周下来就要上百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于是当管理人员因压力而产生的不耐烦的服务态度和学生的抱怨不断增加时,双方的矛盾随之产生。

作为管理者,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如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竞争对手的强大和增加、自我价值的实现、组织内部调整、工作技能要求的提高等等。大量研究也发现,引起压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时间压力、组织气氛、工作能力、群体矛盾等。归结起来,这些压力无外乎两类,一种是外部环境压力,主要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另一种是自我压力,即个体在对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认知基础上在内心所形成的紧张感、恐慌等生理心理反应。适当强度的压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促使个人进步和组织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但是过度的压力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轻者可导致免疫力降低而感染疾病、

记忆力下降、失眠、精神压抑、神经衰弱、工作效率低下,长期过大的压力则使精神和身体承受巨大的负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和文化商人陈逸飞的英年早逝为常常为处于高强度压力下的高层管理者们敲响了警钟。

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由于高校管理者面对周围环境中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受到社会更多的期待和关注,往往自己为自己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自我压力是许多高校管理者的主要压力,而自我压力管理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所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备技能。

(二)压力往往是由于缺乏沟通或者无效低效的沟通所产生的,沟通是缓解自我压力的有效方式。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自我压力的产生机制。高校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必然在工作水平和个人素质上有更高要求。再加上各种各样考核机制的制约,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较他人更为明显。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个要素组成,通过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与他人的比较以及自己的感觉形成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他人的评价是产生个体压力的重要因素,自我概念越强烈,说明越在意他人的评价和判断,而越在意他人的评价,就会越多地增加产生压力的因素,压力来源就更广泛,就更容易产生自我压力。

其次,各种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都是在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他人对个体的不适当的评价,或者个体都他人评价的曲解都会徒增自我压力。桑德拉’黑贝尔斯和里查德·威沃尔在《有效沟通》一书中认为,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括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物质环境一一即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过程。由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媒介或渠道、噪音、反馈等要素构成。沟通的效果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如说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交流,就可能受到双方所处的角度和地位、理解能力、谈话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沟通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在管理者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产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下属或他人的评价影响了管理者对自我的判断和认知,并导致其某些心理压力的产生,而管理者对这些评价的反应和表现会反过来影响他人以后对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不断循环。

因此,在缺乏沟通或者无效低效沟通的情况下,不当的自我概念会在内心积聚并成倍扩大,自我压力也会成倍地增加。而如果管理者与下属、同事、同行、家人、朋友等进行积极沟通,并且在沟通中有效地进行互动的信息反馈,就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种种误会、猜疑、信息的曲解和对立,增添融洽、和谐、友好的氛围,从而缓解和释放压力。好比压力锅,压力不断地积聚,就会产生强大的能量,当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爆炸,它必须通过排气阀排出部分压力,通过与外界能量的交换来达到自身状态的平衡。

(三)高校管理者如何通过沟通进行自我压力管理

我们认为,作为高校管理者,应注意从以下四个沟通途径加强自我压力管理:

第一,树立积极自信的沟通态度。研究发现,双方的身份和地位的差异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沟通的双方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这在管理人员和下属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们通常认为,这种地位的差异为下属带来了压力。而事实上,对管理者而言,这种压力同样存在。尤其在高校,学术权威加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使得高校管理者与下属有着一种天然的阻隔,这种身份的差异成为沟通的隐性障碍。大学生和老师都是相对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不容易为他人所左右,而且可能管理对象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力比管理者高得多。因此,要做好这个特殊群体的管理者就必须表现得更为出色。比如,在工作中,上级管理者需要下属去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在交代的过程中,他一定希望表现出自己果断、干脆、考虑周全的一面,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最不希望的就是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要达到这个效果或目标,就必然会产生压力。同样,当上级管理者面对更高一级的领导时,也抱有同样的心态。我们认为,要消除这种自我压力,首先要有自信的沟通态度,在这种状态下才最容易轻松自如地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

第二,学会放松自己,增加与他人沟通的时间。对于高校很多管理者来说,往往是在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之后,晚上回到家里才开始学术上的耕耘,繁忙的工作更容易减少与他人沟通的时间,导致脾气烦躁,心情疲惫,并产生压力。当这种压力在内心积聚和膨胀,就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放松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听音乐、与家人聊天、度假、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以留给自己更多的空闲时间和与人交流的时间等等。

第三,敞开心扉,以诚相待。人格魅力永远是成功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真诚则是塑造人格魅力的第一要素。封闭的心灵既不可能与他人坦诚相待,也不容易获取他人的信任和认可。传播学上认为,双方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会增加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阻碍信息有效传播的因素,往往引起各种猜忌、曲解和误会,影响有效沟通。而敞开的心灵和真诚的态度则有利于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帮助及时消除误解,避免产生错误的自我概念,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沟通局面。

第四,善于自我沟通,这是缓解自我压力的有效方式。老子认为,“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成功沟通的前提是成功的自我沟通,要说服他人,首先要说服自己。自我沟通主要指信息的自我传播,沟通的主体和客体分别为主我和客我,表现为自我暗示、自我反思、沉思默想、自我克制等。自我沟通技能既是管理者必备的管理技能,也是一门领导艺术。一般来说,自我沟通技能的提高是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的:认识自我一提升自我一超越自我。认识自我,包括对角色、责任、目标等的分析和定位,管理者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不容易被他人的种种评价所左右,才会减少他人的评价对自我的压力。提升自我则要求领导者通过不断提升价值观、提升面对变革的态度来修炼自我意识,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最终来实现自我能力、观念等方面的超越和进步。

第五篇:教师心理压力

教师焦虑、抑郁、失眠、自杀、暴力管教学生等

事件近年来有增长趋势。据专家介绍,教师目前已经成为心理疾患高发人群之一,其原因可追溯至个体人格特征、社会压力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无论其根源多么复杂难解,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与职业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众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刊出“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系列专题,与读者分享相关的调研文章、专家解读与个案剖析,同时欢迎广大一线教师来信来稿,反映自己在生活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思考。我们期待与大家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沟通理解支持范文下一篇:公司职责权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