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反思

2023-05-14

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反思

案例:

语文课上,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乱哄哄、热热闹闹这就是小组学习。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教师在这里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大矣。

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与反思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原来的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2.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顾忌,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教师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要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要学会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4、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5、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满面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I)(1+2x)(1-2x)(2)(2a+3)(2a-3) (II)(100+1)(100-1)(4)(x-6)(x+6)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a)、 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b)、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二是开展道德教育。

(c)、 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来源于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三、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转过身,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把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和庸俗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

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座位方式的变革。

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如果问及为什么要改变座位方式,却说不出很充分的理由。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座一起,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让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的参与。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学习状况,我们就应该恰当的采用小组合作。

4、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

(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5、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1)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 (2)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3)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6、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从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只要遵循教学原理,把握好时机,调控好过程,就一定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合谐,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第三篇: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在第七年级和第八年级,大多数学生仍然对学习英语有更大的兴趣和热情,结果也是理想的。但到了九年级,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语法时态难以深化,更多的学生好奇心消失了,学生感到很难。如何在各种语句的上下文中掌握正确的时态,消除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恐惧;体验到学院成就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尤其重要!

片段教学案例主题:

九年级单位1开始学习动词现在完成时态,我上面一节如何让学生开始,把握现在完成时态为例。我设计了这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能够接受这种新的紧张表达已经/已经做了),并很好地理解这种时态的背景。

案例详细信息片段:

前 哨声

你有过______(到)广州吗?

2我们有___________(学习)英语超过两年。 3你有没有和你的新同学_____(make)朋友吗? 4我_______(有)我的早餐,我现在不饿。 5李俊去年去北京。

6我们______(be)好朋友,因为我们在学校见面。

7我们找不到他在任何地方。也许他______(去)h 青梅。 8他_____(读)之前的书

9 mr。绿色_____(教)我们很多关于9月以来的社会研究。 10我_____不要(见)她的妹妹。

回答:

展示实践后,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型号:

??1.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确定你认为是最恰当的紧张表达,并说明原因。

(虽然教师巡逻,玩监督,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答案)

??2.要求学生用简单的笔画,时间轴的数量,然后酿造,理解表达语句的语言。

(同时老师充分动员学生积极移动,动手绘画。在学习中温暖的气氛,效果是好的:不仅从简单的笔触,时间轴图形好的想象力,更好地理解声明响应上下文)

案例反映:

我认为英语教学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是为学生创造自己喜爱的感恩场景;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做学习的主人。 ??1.小组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促进探究或研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形式,为学生提供自学,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空间和时间,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生活和生活的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老师,全屋下的机械重复,简单的记忆,而是经验,发现,经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有情感投入,有内部动机的支持,并积极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学习知识,使用知识。

??2.小??组合作,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的发展

集体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团体目标的建立,学生的努力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单位,每个人为了团体的共同利益和全力以赴。在合作学习中常常有一个人教你,大家 教一个人。不仅每个团队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成员之间也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你学习学习有困难,通过小组学习,经常也可以改进。作为同样的目标,学生也可以跳出自我冲突,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可以学会彼此尊重和理解,学习交流,学习彼此分享。

第四篇: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青坪小学:陈晶容

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优势互补,学生可能变得更加完善。合作学习既能解决彼此的矛盾和冲突,又能弥补因个性差异带来的知识上的缺陷、思维的局限,将个体的竞争变为团队之间的竞争和个体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完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 内容:

1、分小组研讨“晏子反击”,画出有关句子,想一想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你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什么?

2、根据讨论的意见,一人扮楚王,一人扮晏子,表演楚王和晏子的对话。

要求:组长负责安排本组人在本次活动中的任务,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督促同学积极参与确保按时完成指定任务。选出一名主持人,激励各组员积极参与活动,各抒己见,及时提醒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选出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各人意见,以备全班交流。 在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看到了学生都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因为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所以他们的学习比平时主动了许多,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敢说了敢问了。在汇报时,组内同学拧成一股绳,各小组间互不相让,连平时从不爱举手的同学都争抢着回答问题,他们的集体观念得到加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信心也随之增加。要想成功的组织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合理的要求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全班交流后,各小组根据讨论后的意见组织表演。第一,每个人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最后由组长决定。第二,别人表演时,自己要仔细听,认真看,对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视及时指导或提示,选出几组准备的比较充分的学生进行汇报,最后师生共同对此次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我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而且坚持训练他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和分工。

长此以往,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地开展,才能徜徉在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中驾驭自己的学习。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2

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案例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

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milk-shake?”

一、设计思想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最大的功能应该是交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学会学生“学语言,用语言”是最终目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提高与进步。

通过合作学习,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着眼问题,淡化过程”,“表热实冷,合作淡然”,“能者独尊,弱者失趣”等等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也引发了许多老师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怀疑。在这一背景下,我用小组合作这一方式上了一堂卓有成效的课。教学内容是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Section A 1a-2c.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此套教材集合了美式英语的特点也融入了中国的教学理念,着重于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增加了任务型学习成份和语篇输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本单元的话题为谈论制作某种事物的流程。围绕“遵循说明去制作东西”使学生学会遵循说明去制作东西的过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符合,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制作的兴趣和冲动。本节课的Section A1a-2c主要是听读说和基础语言运用,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

1.设计理念:本节课结合教材的实际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了调整、替换、删掉和补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外语氛围。利用课件,增加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且提高课堂密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进行讨论与运用,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升华。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大山深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英语知识面非常狭窄,缺少与外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用英语表达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利用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当“模范”,在新课传授时起到“示范”及“引领”作用。当然,个别学生可能反应不积极,这有待于老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2)使学生能用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简单的对话;

(3)使学生能充分运用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询问和描述制作某种事物的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活动。

2.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

(2)交际法: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我在课堂教学中会创造交际活动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交流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为基础,采用individual work和group work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实践及展示自我,发展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运用技能。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渠道,让学生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调整改进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不同种类的食物,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帮助他们树

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在操练语言、归纳总结和共同完成话题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团体协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重点词汇:blender , yogurt , turn on , cut up , peel , pour , put into , ingredient , cinnamon , teaspoon , amount ,watermelon, cut up, pour into.(2)重点句型:

How do you make a milk shake?

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

How much milk do we need? Peel the bananas.

Cut up the bananas, Put the bananas and the yogurt in the blender.

Pour the milk in the blender, Turn on the blender; Drink the milk shake.

五、教学难点

(1)一般现在时的用法,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的培养;

(2)学会使用“how many” 和“how much” 分别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量提问;

(3)如何描述制作食物过程。

六、教学准备

(1)由教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对食物的制作有清楚、正确的了解,同时重整教材,结合部分学生收集到的图片以及利用光盘资源制作课件;能让学生确切地使用“first , next , then”等副词。发出指令,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某种食物的制作过程,并把他用英语写下来,最后各组派代表描述制作过程。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任意地加入一组,必要时提供帮助。

(2)小组长:根据教师的要求,负责本组的讨论,由记录员记录,并把讨论的结果及时向老师汇报,看各成员是否都加入了讨论。

(3)小组:一起讨论老师布置的任务。制作banana milk shake的过程,务必做到每个组员都有机会说,并让成绩较好的同学把说的内容记下,而后各组员熟悉内容,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最后,打乱制作的过程,挑战其他小组,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first , next , then”等副词最先把句子串联起来。

(4)学困生:由于后进生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当他能够基本上表达出制作的一个或两个过程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鼓励他,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进而产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七、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and lead in(8mins)

(1). The teacher introduces some delicious foods

T: Do you like these foods?

S: I like…

(2). Give the students a clear flash of the process that is described in this by using the pictures in the unit.T: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

S: First, peel three bananas. Next,…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先以食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先制作某种食物的flash 动画,借助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逐步的导出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制作食物的表达过程。

Step 2. Groupwork(10 mins)

(1)Ask student to work in groups to discuss foods they know, ask them to share the foods making process to their partners. Ask some pair students to make conversation with the teacher. Make into some small group.

(2) Ask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conversations like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3) Ask students to make the similar conversation with their partners using the helpful phrases.

设计意图:教师请几个好的同学作榜样示范。给学生介绍一些食物制作过程,让大多数学生有一个从观察、聆听、模仿再到自主表述的准备过程,减少学生内心的焦虑,促使他们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

Step3 Guide(3mins)

Ask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conversations like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nd discuss with their partners to revise. As they talk,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their work.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合作练习。

Step 4 Enhance(3mins)

(1) Ask one or two students to say the list of instructions to the class without looking at the book.

(2) Point to the picture and ask students what they are doing. Revise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3) Check and correct

设计意图:通过抽查,训练学生独立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改正其错误。 Step 5 Describe a process(8mins)

(1) Have a student of each grope to read the recipe to the class.

(2) Ask all students to check their performances and improve.

(3) Ask another student of each grope to express their recipe after their revise.设计意图: 通过对各个组合作完成的表达过程进行表现,并指出其不足,再做全面改进。形成各组成果。

Step 6 Summary and evaluation(7 mins)

T: Now let’s check our performances we have made. Can you find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Try to get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expressions.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评价表的使用,旨在让学生学会与同伴相互合作,通过合作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找出不足并提高。

Step7 Homework(1min)

1. Finish the survey after class and write the results.

2. Write a recipe.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深化和补充。以作业的形式,将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视频教学,合作教学,还有图片讨论菜谱形式,让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其学习欲望,自然引入课文的主题。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不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载体,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合作技能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乡镇计生协会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禁毒工作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