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学习的方法

2023-02-02

在诸多的语文学法中, 相关的学法是很多的, 如观察与思维、联想与想想、理解与记忆、阅读与质疑等等。它们之间 (包括上面成对的学法之间的“二元”联系) , 既有先后时间关系, 又有多维空间联系。

如果能从多种角度深刻剖析他们, 综合运用它们, 势必产生运用学法提高学习效率的良性循环。现以阅读与质疑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善于读书的人, 也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的人, 一定善于质疑。”这话不无道理。质疑, 即提问题, 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阅读能力是体现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系等方面的。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 阅读与质疑是一对“孪生子”。“读”中见“疑”, 能在一般人不觉得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重要问题, 并且使这重要的、新颖的问题得到完善的、最合理的解决, 从而取得成果和创造奇迹。以“疑”促“读”, 使阅读目标明确化、具体化,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 使阅读进入更高层次, 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 怎样把阅读与质疑紧密结合起来呢?

阅读的一般方法是“浏览”“粗读”“精读”和“快读”等。这些方法还可以扩展、掺合、融化, 使之成为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浏览”包括整体阅读、鉴赏阅读;“粗读”包括提要阅读、积累阅读;“精读”包括理解阅读、局部阅读;“快读”包括交叉阅读、剪辑阅读等等。

“学而不思则罔”, 有效的阅读必然伴随着思维, 而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质疑。质疑起于思维, 又高于思维。一般方法有“同向”质疑, “异向”质疑, “组合”质疑和“探索”质疑等。

“同向”质疑, 指沿着问题的相同思路提出问题, 以揭示其规律并达到理解、发现、创造的目的。如:对甲适应的环境与条件是否对乙也适应呢?

“异向”质疑, 即指沿着问题的相反思路提出新问题, 创造性地发现事物潜在的规律性。如:对差生的一般方法是批评教育, 可是如果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组合”质疑, 即把两个毫不相关的问题组合在一起, 从而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 揭示知识的规律性。如:应用文中的书信格式与“一事一议”作文题型组合起来, 提出书信议论文的写法问题, 揭示其写作规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借用日记形式来写小说的, 同样地揭示了主题, 感人至深。

“探索”质疑是一种综合性的质疑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后, 进入深入的探究, 以求有所收获。如语音、文字等, 可进行比较、归纳、提出符合其规律的记忆方法、理解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也可以以语文知识的某一方面为出发点, 牵连同类知识, 形成一个知识的覆盖面, 再浓缩成知识的网络, 便于灵活掌握。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知识树”, 就是应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

以上“质疑”的基本方法也可以扩展、延伸、掺合、融化, 使之成为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提出问题的方法, 促使阅读深入进行, 达到全面地、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目的。如:“同向”质疑包括“求源”质疑、“相关”质疑;“异向”质疑包括“求异”质疑, “发散”质疑;“组合”质疑包括“添加”质疑、“合成”质疑;“探索”质疑包括“定势”质疑、“模糊”质疑等。

诚然, 读书同写作, 都是复杂的思维活动, 它要求配以高层次的综合方法, 才能获得高效率。因此, 把阅读与质疑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多种方式的结构读书法, 收获会更多。

第一, “整体”“局部”阅读与“分解”“合成”质疑相结合。“整体”阅读法与“局部”阅读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基本方法。学生先通读原文, 了解其大意, 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某一主体部分的内容。

“分解”质疑与“合成”质疑是指学生先找出文中所用材料, 分析这些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任何文章总有材料和观点) , 然后再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是怎样组成一篇完整文章的。

对于自己熟悉的或较易读的材料, 可以一次性读完, 但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具体问题不假思索, 不进行“分解”质疑, 那就等于“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 阅读才行之有效。因此, 整体阅读时, 应做到“看高楼不忘地基”——探赜索隐。

客观事物反映进文章, 就蕴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这思想, 作者有时直接揭示出来, 有时侧隐藏于字、词、句中。这种深层的含义必须去“发掘”、去“品味”, 才得要领。所以读“全书”时, 不能忘了“探赜”, “看全貌”时, 不能丢了“索隐”, 否则“读全书”就没有基本点, 也就读不出“道理”来了。如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通读全文, 对全文作一般性的了解, 同时又针对文章的细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才有所得。

对于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 (含难点部分) 或文言文中的古汉语知识, 都要局部深入地阅读, 但这样做往往丢三落四, “肢解”原文, 没有系统性。为了提高局部阅读的效率, 应借助于“合成”质疑的配合, 做到“见树木, 心中有森林”——反本归源。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往往只认识文中的字词, 而不认识字词所反映的整个客观事物 (字词游离于文章之外) 。对此可以结合其生活阅历和有关的形象材料, 努力地把文中字词换成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这样读书效率就提高了。如《故乡》一文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一段的深刻含义, 不能光从这些句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 更应把它置于全文的语境中去体会 (合成质疑) :全文写什么?表现什么? (写故乡的变化, 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表现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新新生活的愿望和信心) 。这样才能深刻地品味出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信心”的局部深层意义。

第二, “理解”“交叉”阅读与“定势”“模糊”质疑相结合。“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 继融会而究其义蕴。”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 扫除字、词、句的障碍后, 由“熟”进入“明其章句”、再深入地“究其义蕴”, 这就是理解阅读了。它重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阅读的“前阶段”较易做到, 而“后阶段”就比较困难了。要想“究其义蕴”往往还要借助质疑的帮助 (如“模糊”质疑) 。

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来看, 人的心理活动常常受到某种难以捉摸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干扰, 这就造成对事物的认识, 明确中有混沌的, 混沌中有明确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正是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因此对一些具有模糊特征的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可以进行符合情理的思考和想象, 多途径地开拓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对“模糊”内容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的理解, 对情感的领悟, 深刻而不含糊。文字作品中的含蓄, 从“模糊”概念上分析, 也可以说是在审美形式中的意境的朦胧美。在中学语文课文中, 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像今晚上,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不理。”“这样想着, 猛一抬头,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 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蕴含的丰富的内容之一, 就表现在像以上这样表意“模糊”的句子上, 什么都可以想, 想什么?“什么都可以不想”, 不想什么?“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是什么?“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 这显然不是指当时屋内的声音, 那又是指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然而我们可以就这些问题展开质疑, 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当时不甘同流合污又感到救国无方的苦闷心情, 并展开合理联想与想象, 在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下, 通过“模糊”质疑而得出明确的、正确的答案, 最终理解此段课文内容“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为了能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 可以交叉进行纵向阅读 (沿着某知识的深度进行) 和横向阅读 (沿着某知识的广度进行) , 而这种阅读有无成效就表现在是否能摸索出一定的规律性。这规律性又靠“定势”效应来体现。数学教学是运用公式知识去解决同类问题;物理教学运用定律内容去解答习题。这“公式”、“定律”则是“定势”质疑的产物。一句话, “交叉”阅读与“定势”质疑是可以并且应该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 “浏览”“鉴赏”阅读与“求源”“相关”质疑相结合。“读书看皮, 阅读观题”, 不失为浏览的要旨。通过浏览, 人的大脑就输入了很多信息, 留下了许多印象, 在无意中积累了许多知识, 到用时就可以随手拈来, 不至于脑中“空荡荡”的。

可见, 不浏览, 在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扩大知识面的。但是, 光浏览, 对透彻掌握知识还很不够。为了使掌握的知识既广又深, 必须把浏览阅读与鉴赏阅读结合起来进行。

鉴赏阅读是在浏览阅读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种阅读。它以理解为目标, 顺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寻求题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何“寻意”“求音”呢?这又得借助于与求源质疑的结合来获得。

阅读者在广泛阅读的前提下, 运用鉴赏阅读与求源质疑, 追根溯源, 把握要旨, 就会相应地提出许多问题, 促进阅读的进一步深化。

万丈高楼起于垒土, 千里江河必有源头。许多问题, 从它的根源上进行探究, 往往能有新的思路展现, 这就是求源质疑了。

例如:“再接再厉”中的“厉”字, 往往会被写成“励”, 原因是阅读者对“厉”字理解不清。如果追根溯源提出问题, 不难发现“厉”与“砺”是通假字, 磨快的意思。再寻其题外之意, 原来是指两只公鸡相斗 (用嘴交接) , 过一会儿, 各把自己的嘴放到石头上磨快一下再斗。所以“再接再厉”的弦外之音应是“继续不断地努力”的意思。

鉴赏阅读还可以培养人的感受能力和鉴赏的创造力, 如何加深阅读者对语言文字感受的敏锐程度?如何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创造性见解?这又要借助于与相关质疑相结合来获得的。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关的事物, 只要发挥想象, 善于联想, 合理地提出问题, 就可以寻出其相互关系来。这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相关质疑了。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就必须用相关质疑方法思考:树木为什么会成林? (在一定面积内不断增长, 反之, 树林减少就不会形成森林) 森林对气候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大森林可改变本地区的气候, 气候好了又促进森林发展, 气候恶劣则不利树木的生长) 这样, 就把题目中三个概念的关系理清了。有了敏锐的感觉, 文思自然滚滚而来。

人学习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感知、理解的活动, 也是掌握思维和操作技能的活动。我们必须配以多种学习方法, 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 “提要”“眉批”“剪辑”阅读与“求异”“发散”“添加”质疑相结合。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提要钩玄”读书法。此法要旨是把所读的文章分类, 注重探取其深奥的观点, 即抓精髓, 并且把它标示出来。

阅读要在以上“提要”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书头位置上写读书的评语, 即“眉批”。它能把读书时产生的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以免时过境迁而遗忘。

继而, 阅读者对有积累价值的知识进行剪辑, 分门别类或粘贴于本, 或装订成册。以上三种读书方法的综合使用, 可使读书的“轨迹”更明朗化, 为深入研读打下了基础。

为了使以上读书效率更高, 可以兼用以下各种质疑方法。

例如《孔乙己》:

上述从某一已知孤立事物上, 从相反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叫求异质疑;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叫“发散”质疑;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阐发地提问题, 叫“添加”质疑。在阅读中, 适当地兼用这些质疑方法, 能顺应阅读者在阅读时的复杂心态, 从不同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对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