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2023-03-03

第一篇: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

摘 要

方言作为民间通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民众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言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理移民迁移和文化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广播传媒的兴起,方言的传播与发展跟传媒紧密联系。其实早在中国电台建立之初,就有方言文艺节目的出现,发展到至今,方言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方言节目在所有电视栏目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普通话节目仍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中绝对的主流和大数。

在推普的大时局下,人们努力寻找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本文通过对广东方言(以粤语与潮汕话为例)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对社会的双面影响,以及方言节目兴起的原因,所产生的背景,传媒传播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和对方言存在发展的作用等进行梳理,特别通过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研究传媒,推普与方言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出方言现在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为人们敲醒警钟。

关键词:传媒;方言节目;推普;方言保护;平衡点

目 录

一.引 言 .............................................................. 2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 3

2.1何为方言 ...................................................................................................................... 3 2.2方言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 .................................................................. 4 2.3广东方言的概况简述(以粤语和潮汕话为主) ...................................................... 6 三. 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概述 ................................................ 8

3.1我国方言节目的溯源和发展 ...................................................................................... 8

3.2当前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所呈现的特点 ...................................................................... 9

3.2.1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 9

3.2.2 内容平民化,贴近群众 .................................................................................. 9 3.2.3 主持个性化 .................................................................................................... 10 3.2.4 新闻叙述故事化 ............................................................................................ 10 3.3传媒传播方言对方言的影响 .................................................................................... 10 四.国家推普政策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 11

4.1国家推普政策产生的原因 ........................................................................................ 11 4.2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发展 .................................................................................... 12 4.3推普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引起的反响为例) ........................................................................................................................................... 14 五.当前方言发展遭遇的困境及问题 ........................................ 14

5.1与外来文化进入对本地方言的影响 ........................................................................ 14

5.1.1 文化全球化对方言的影响 ............................................................................ 14 5.1.2 人口迁移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方言的影响 .................................................... 15 5.2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方言赖以生存的地域特点 ........................ 16 5.3国家推普政策的实施对方言的影响 ........................................................................ 16 5.4传媒限用方言 ............................................................................................................ 18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 19 5.6方言总体弱化的趋势及地域文化的萎缩 ................................................................ 20 结语: ................................................................. 22 参考文献 ............................................................... 23 致谢 ................................................................... 24

一.引 言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及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差异明显,由于地域地理、历史的差异、移民的迁徙、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方言。而方言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地域的发展及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犹如自然界中,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平衡;方言的多样性也维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传承,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个性差异。目前我国方言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种类,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各方言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渗透,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

为了加强民族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我国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长期的推普造成了方言生存空间的萎缩、方言逐渐弱化的局面。任何书面或媒体的语言表达都要用普通话,而地区人们平常的口头语言以地区方言为主,这就使得方言与普通话的摩擦越来越大。推普与保护方言之间形成一个相互牵制的关系。

近几年来,方言在传媒领域发/迅猛,在大众传媒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各种方言节目层出不穷,而且类型多元化。但与此同时,国家对传媒的用语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传媒节目严格使用普通话。如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作出了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①2005年国家政府先后发布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以及《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不仅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话,不准模仿港台腔,外语及方言,也要求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这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在传媒领域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2011年12月份广东政府出台的《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中第十一条对传媒使用方言传播的方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规范。这些无一不表明了方言与普通话在传媒领域中互相排挤的局面,同时也显示了国家政府推普与地区保护方言之间的矛盾。

本课题以广东政府公布的《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为引子,进一步挖掘推普与保护方言之间的矛盾以及二者和媒体传播的关系,探讨出方言当前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并寻找出国家推普与保护地方方言的平衡点,如何在推普的时局下,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双赢局面。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2.1何为方言

“方言”这一术语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但汉语的‘方言’不是一个以严格的结构语言特征为内容的语言学概念, 而是一个以可追溯的文化渊源为内涵的历史文化学或

人文地理语言学概念。[1]对它的认识正确与否,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对于下列一系列问题及现象的探讨。在现代方言学中的“方言”(dialect)一词,据说源自于古希腊语,意为一个地方居民的话。据英国语言学家R•哈特曼和F•斯托克合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2]对dialect一词的解释,认为它是指“一种语言的地区、时间或社会的变体,这些变体无论在发音、语法和词汇上与标准话都有不同。”这个定义不仅代表西方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也与中国学者对方言的定义的看法大体相近,但中国学者更注重于地域变体这一方面。他们认为,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并服从于民族共同语。方言有与共同语大体相一致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彼此又有一定的差别。在本质上,他们认为方言与地域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方言与地域的关系。

2.2方言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

在提及方言的历史源头时,我们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战国前,周王室的一百余个分封诸国多在北方。战国时期,唯有楚国属南方。在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换频繁,但语言上还是用北方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北魏鲜卑政权废鲜卑语,说燕语就是个典型例子。随后民族融合不断加速,形成了汉语的大小诸方言。到先秦两汉时期,共同语已经出现,但各地方言仍然存在,主要是北方方言和南方的吴楚越方言。到了汉末三国,闽方言又逐渐形成。直至隋唐,逐渐形成的各方言区都相对独立了。在明清,各地发展继续发展,形成了现代汉语的八大方言和北方话的五大次方言。

方言之所以能在我国源远流长地继承下来,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方言对于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和地域分支。它能自然地表达各种文化的地域特色,它的更替兴衰,更直接地体现了地域文明的发展演变。

其次,方言也是语言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反映着所属地域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年代和思维方式。维持着他们自身的地区情感和归宿感,使之比其他的精神纽带,更持久更强. 再者,从文化遗产角度看,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进行了阐释,它包括五项,首先强调指出的就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方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

最重要的是,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保留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保留着一种语言的历

史资料.但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 它更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民风、民情和民俗的一面镜子, 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方言中的大量谚语、成语和俗语、歌谣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也是研究地域文化特点不可缺少的素材。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基础, 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具有相当高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方言我们可以发现民风、民俗和许多古代文化的信息, 方言中存留着古代语言的化石, 刻下了语言和方言间接触的印迹, 对古音的构拟以及古文化的考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它的语言学价值自不必说, 许多语言现象的解释都可以在方言中找到理论依据, 它对于语言发展史的意义重大也是为学术界所公认的。 方言的存在同时又提供了文学作品多样性的前提。文学作品要反映某地的民俗和生活习惯, 尤其是要使用当地的一些方言土语和口语词汇, 要使用有本土特色、有别于它地的具有个性化的方言。胡适先生曾说“从文学的广义着想, 我们更不能不倚靠方言了。”⑨作家选用方言进行创作, 是出于展示地域文化的自觉选择, 因为方言能全方位地折射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更深地反映历史文化底层, 使作品有更加浓厚的地域文化意蕴。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多方言才能多视角, 多文化才能多色彩, 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 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 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

既然方言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也必定是重大的。 从经济角度来说,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方言的使用在经济意义上可以视为一种取得经济效益的商品。在通过利用方言打广告,做宣传的过程中把方言包装起来,使其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作用。但是,过分的方言使用会导致在买卖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不同而造成贸易壁垒,从而影响经济交流。

从政治角度来说,文化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官方政策的有效传达和实施,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但是,方言的发展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面对我国众多的方言,国家要做到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从政治上保证方言具有足够的传承空间。对于多数使用方言的国民,更需要在决策中考虑国民的感受。

从文化角度来说,方言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丰富人们的生活,在全球化和移民浪潮中,方言能更大程度地提升人们的归宿感。当然,我们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从消极方面来说,在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中,人们很容易得方言情结。认为自己的地方语言高于其他一切语言,抵制新语言的流入。

2.3广东方言的概况简述(以粤语和潮汕话为主)

广东方言,指广东境内汉民族使用的汉语方言,在全国汉语七大方言中广东就占有3种,分为粤语、客语和闽语(等三大类。其中粤方言是广东的代表性方言。[4]对此,我们将以粤语和潮汕话为例来简述地方方言的概况。

粤语,也称广东话,当地人称为白话。粤语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作为改革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国内的发达地区,各地人们来到广东寻找工作机会等,并都以学习粤语为豪。因此长久以来,广东的当地人亦以会讲粤语为荣和自豪,粤语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交际语。然而,这也不能充分说明粤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对粤语做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得出结论。

首先,粤语的历史悠久,其由来能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多数南越族人与华夏人杂处,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岭南第一个王朝南越国(南粤国)。南越国时期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华、越(粤)和平杂处,互相通婚,与南越语混合,逐渐形成一种混合语形式的原始古越语。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到近代,粤语已发展到更为鼎盛的时期。

其次,粤语属于方言的一种,具有语言学价值。粤语保持大量的古汉语,与吴越语言有许多相近之处,成为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

再者,粤语具有音调音节比较丰富,特殊词语多,吸收外来语成分多,结构特殊,语法颠倒,喜用民间俚语等特点。粤语声调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粤语常用词语有很多,例如:佢(他、她)无、冇(没有) 俾(给) 睇(看) 咗(了) 揾(找) 着(穿) 攞(拿) 企(站) 嗰(那) 咪(不要) 点(怎样)等等。在日常用语中,更突显不同,如:谢谢!-唔该!多谢嗮! 对不起/不好意思 -对唔住/唔好意思。因此,许多粤语歌,粤语电视剧,粤剧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现在新生广州本土歌手东山少爷,他的歌取材于广州民俗,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这么多的粤语特色,让多少人在茶余饭后得到了乐趣,让多少人从中得到共鸣,让多少人为粤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一生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广东开启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率先迎来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粤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值得庆幸的是,粤语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发展的道路,而是被热爱本土文化的人们视为

骄傲,也使得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纷纷学习粤语,以说粤语为荣。粤语也因此成为了广东的代表性方言。

说完粤语,我们再把目光投到潮汕话中。

潮汕话也称潮汕方言,潮州话,潮语,是广东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近2000万人。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由于潮汕方言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年代较早,分化出来以后其发展、形成又较为缓慢,所以保存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与词汇。

潮汕话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从语言角度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是研究史书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话保留着古汉语的八声读法,八个音调分别为阴平、阴上、阳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读法如“兮、粉、训、忽、云、混、份、佛”。另外,有很多古代词汇也沉积在潮汕方言中,如粥曰“糜”,扫墓曰“过纸”。再如“物”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独用来做动词了,但在潮汕话中却仍旧存在这种用法。

潮汕话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继承和发扬潮汕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许多潮汕民俗文化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等都是以潮汕方言为载体而存在于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其中潮剧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潮汕人中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而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汕人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显易懂又深有寓意,不仅高度地概括了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的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如“相借问” ,意为打招呼。例:“出门着个人相借问(出门在外碰上熟人要打招呼)。”其他还有诸如“相叫好”(互相和好),浮鸡母皮(起鸡皮疙瘩)等生动形象的俗语,包罗万象,有浓浓的潮汕气息。

潮汕话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作为潮汕人民之间感情的一种维系,是潮汕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增进乡人彼此联络与团结的有力工具。潮汕人在外一听到潮汕话,就会想起潮汕话中“胶己人”这一词,更有俚语说道:“胶己人,打死无相干。”有这样的传闻:过去如果在外地遇到潮汕劫匪.只要用潮汕话说一声“胶己人”就可以立即得到释放。而且只要有一个潮汕人受到欺负,其他潮汕人马上就会出手相助,不管原本是相识的还是不相识的。

同时,潮汕方言是潮商文化最外在的体现,如果不能讲潮汕话。在许多潮汕人眼里都很难被当成是“自己人”。潮汕方言这一种独特的语言,紧密地将潮汕地区的人联系

在一起,也显示除了其文化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团结,潮汕人能做到彼此之间互相照应,一家有难大家帮。潮商讲究诚信,与外界打下良好关系。当同乡人有困难的时候.其他的潮商便会义无反顾地出手相助。共同语言的亲切感,使潮商之间和潮商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更易于建立起来。这种“非团结无以求生存,非互助无以谋发展”的团结互助的观念.也使得潮商内部的关系网络的巩固和稳定得到了保证:相互扶持,共同应对风险,使得潮商之间及内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三. 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概述

3.1我国方言节目的溯源和发展

我国方言节目由来已久,有着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据中国新闻传媒学评论,方言出现在近代大众媒体上,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十年,基督教会创办的宗教性刊物《圣书新报》,这个刊物用上海方言撰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方言杂志之一。方言节目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其广大的市场需求,更承载着媒介自身的文化和深深的社会烙印。

就其文化成因分析,方言节目崛起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方言节目自身的独特魅力。自1956年国家推广普通话以来,普通话节目则一直占据着媒体的主流。但是,措辞过于精致,书面语色彩浓厚的普通话节目对于大众来说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反,方言是某一地域民俗、习惯、文化和传统的积淀,方言节目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自然吸纳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元素。当方言运用于影视剧和栏目中时,丰富的文化因子渗透其中,并且为节目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其风趣幽默,生动传神的词汇让方言节目更有独特的韵味。因此,方言节目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从市场需求和群众基础上看,它比普通话节目更具有优势。

(2)后现代文化基因的影响。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倡导多元、开化的后现代文化几乎占据了主导文化。基本的共识是后现代文化有以下特点:颠覆传统、注重享乐、追求“短暂的快乐”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普通话节目逐渐远离了传媒的中心,而各地的方言节目则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形象生动、富有原生态幽默、拥有强烈的地域意识的方言节目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新鲜的元素。

(3)商业社会中对高收视率的追求。在普通话节目越发盛行的现状下,面对着越来

越小的生存空间,地方媒体想要与之竞争,只得走差异化道路。而方言节目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贴近群众的生活,广泛地表现出地方的生活特色。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广播电台里就有使用各地方言来播送节目的。共和国建国初期,也有不少的方言播音节目存在。80年代中期以后,在都市类报纸、电影及娱乐类电视节目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方言的参与。进入新世纪以来,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在地市级电台、电视台有勃兴的趋势,甚至出现了用方言播报新闻的广播电视节目。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有着形成已久的方言环境,不同方言节目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也就造成了方言节目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问题的现状。如一些方言节目为追求高收视,盲目跟风模仿,庸俗化严重;又有些为了制造笑点,出现一些低俗的画面和粗鄙的方言等等。由此观之,如何发展健康良好的方言节目已成为如今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方言节目是地方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的一种突破口,又是对受众的一种迎合。这些因素促进了方言节目的繁荣。无论是从愉悦“他者”的角度还是提升“自我”文化形象的角度,方言栏目的自我身份意识的重塑和提升都是必要的。方言电视节目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受众需求的满足,我们需要对方言节目的数和量的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以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目光、平和的态度对待这一节目形式。

3.2当前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所呈现的特点

3.2.1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今方言节目层出不穷,方言栏目剧,方言新闻,方言频道,方言动画等形式多种多样的方言节目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且地域性明显。这些方言节目一般都是由非专业训练过的当地民众参演,故事情节取自真人真事,这些家长里短的情节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更具有吸引力。其内容贴近现实,又不失轻松,观众觉得有看头,过后也能引发一定的思考。如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和广州台的《广州人家之开心廿四味》等的方言情景剧在本地市场上受到极大的欢迎。但同时,由于方言节目的市井性过强,节目内容的质量并不高,有些节目也偏向于低俗化。

3.2.2 内容平民化,贴近群众

内容平民化,贴近群众。以新闻为例,众所周知,国家类的新闻节目一般都是以宣

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主旨,严肃的政治内容占据了新闻主导,这些过于单调的内容远离平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不易受到他们的喜爱。因此,方言节目在内容方面就显得更有优势,因为方言节目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百貌,人生百态和日常生活,从平民百姓的爱好点往编排新闻内容,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变成电视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这也表明了方言新闻的一个弊端就是对大民生的关注缺失,对宏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考量,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新闻媒介所肩负的教育大众的功能因此减弱了。

3.2.3 主持个性化

主持个性化。主持可以说是一个节目的主宰,是节目的“代言人”,在一个节目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节目的主持不仅是要方言熟络,而且需要面容富有亲切感和个人特色。在节目中,从头到尾他们的言语占了节目的大部分,或陈述事件,或进行相关评论,图像已经成为语言的附庸,而观众更愿意的也是听到自己熟悉的、幽默的地方言语。就像湖南台的节目《天天向上》,主持风格极为放松,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不同地区的观众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味道,并且同时也将湘文化传播到了全国舞台。

3.2.4 新闻叙述故事化

方言的新闻节目在播报新闻时,并不是仅仅单调空洞地叙述事件,而更多的是以故事的形式告诉观众事件的来龙去脉,主持人通过提问题目、巧设悬念、卖关子等方式,进一步吊起观众胃口;然后通过趣味十足的电视画面、声音解说和现场采访或情景模拟一步一步告诉观众,使观众对故事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方言新闻节目《拉呱》就是“新闻故事化”的典型。

3.3传媒传播方言对方言的影响

“作为文化交流、革新和创新的源泉,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的必要性就像生态多样性对自然的意义一样重要”① 从这点上说,地方方言文化则积极地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而传媒对此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方言是地方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文化信息符号。使用方言的群体,往往借助其语言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维护群体的亲近情感,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当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方言也是一种文化自卫的语言屏障。”②在方言节目里,观众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地方的地方文化。例如上

文提及的方言节目《外来媳妇本地郎》中就展示了大量的广州西关文化,让广大观众能欣赏到这种地方文化和粤语的魅力。

方言节目也让人们重新确认了方言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唤起人们保护方言的意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方言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中受到普通话强势语言文化的压力,面临衰退和消失的尴尬局面,传统艺术的生存危机正因方言的退化,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文化焦虑。而方言节目让各个地方的人们对自己的方言认同的同时,慢慢认识到方言传承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思考在如今强势普通话节目主流的包围下,如何保持自身方言的特色和生存状况,开始对濒危的方言展开拯救行动。各地区对本地方言文化进行反思和保护,在方言节目的推动下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方言节目也让方言文化有了重新的定位。在方言中,有许多富有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的词汇,像“嗲”“盏鬼”等,既富有活力,别的词汇又无法体现出其中代表的丰富内涵。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就越有取材的数据,越有充实的内容和活泼的生命。可见普通话与方言其实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们应在推广普通话时,不能进行去方言化,因为方言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而且它在某些时候是不可替代的。

方言节目还令政府加强和完善对方言的调整。在2000 年,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明文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但方言节目仍大量涌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成绩后,国家也默许了这些节目的存在。当方言文化发展到一个适宜的时机时,政府会调整对方言文化的政策和措施,进而提升方言文化在社会文化上的地位。如有必要,政府还可以给予方言保护提供一些特殊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国家推普政策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4.1国家推普政策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语言,作为日常人们最为重要、迅捷的交际工具,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全国各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推广普通话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文化部门都在大

力推行普通话,“推普”是政府的提倡推广与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社会人口大流动,民族共同语成了全社会需求,社会对普及普通话日益迫切。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层次发生了变化。多元化的交际圈也已形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属于不同的交际圈,而同一个人也可能介入各个不同的交际圈。由于标准语的独特地位,普通话成了身份的标志。人们也必然要有对标准语的追求。

另外,推广普通话能维护祖国统

一、促进社会和谐,消除一定的各地文化隔阂,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

再次,香港、澳门回归,港澳同胞母语标准化意识不断加强;海外华人社会以语言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唯一维系物的民族意识不断加强;海峡两岸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人们看到了台湾推行“国语”的成功。所有这些,对于大陆同胞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鞭策。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层次的大众传媒的大量出现,造成了对能够适应该项工作的人员需求的矛盾。由于大众传媒工作人员的语文素质下降,因此,读错字、不懂字、发音不标准的情况大量出现,滥用方言的现象也愈演愈烈。这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也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关注语文生活问题。

4.2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发展

自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普通话标准之后就一直大力推广普通话,虽然期间“推普”计划几经挫折(如文革等客观原因),但80年后“推普”工作再次提到议事日程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等都明确规定推广普通话,然而国家陆续公布的“推普”政策法规却不可避免的引起社会争议,如2004年《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第二条: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正在播出的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必须立即停播,妥善处理;2005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第一条: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

通话;2009年《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视剧使用方言的通知》第二条:各省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电视剧完成片的审查,投入制作的电视剧一般情况应以普通话为主。对电视剧中不该使用、大量使用、失度使用方言的情况要严格把关,及时纠正,不纠正者不得播出。特别是2011年12月1日通过的《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 ,其中第十一条明确传媒限制使用方言而采用普通话的规定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广东地区。诸如以下言论:

“方言系一个地方最原始嘅味道,少咗佢,就等于少咗我地嘅灵魂,我地唔系抗拒普通话,只系抗拒唔俾我地讲方言嘅权利”。(粤语)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既方言,每种方言都系一种文化,你厄杀紧既唔止系一种方言,连最基本既人权都无,国语凭咩系度以权独大,开口埋口都话要统一,讲粤语系咪犯左法先”。(粤语)

“世世代代讲嘅粤语突然被当成“走鬼”噉赶,唔批准就唔畀出嚟。” (粤语) “广东话是领南文化的精髓,我们有权捍卫自己的文化,自己方言都要申报的,系唔系好滑稽呢?我们有我们文化,请尊重我们的文化。” (粤语) http://pengpeng.hitvs.cn/bbs/BBSTopicRead-zhengyi-390296-1.htm “我们撑粤语并不是因为粤语有多优越,有多正宗,而是因为它是我们广东人的母语,而且是一种有鲜明特色和古老传统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权利说我们的母语。总之,有一万个理由可以说明推广普通话不应以消灭粤语为代价。”

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07&page=1#pid32118 “广东人素有迁居海外的传统,在海外的华人日益增多,讲粵语也很多,在华人社区粵语通行,据说当今全球有

六、七千万人讲粵语。”

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_url=http%3A%2F%2Fcity.ifeng.com%2Fspecial%2Fyueyushiwei%2F&doc_name=%E7%B2%A4%E8%AF%AD%E5%BC%8F%E5%BE%AE%EF%BC%9A%E5%BD%93%E8%BE%89%E7%85%8C%E5%B7%B2%E6%88%90%E5%BE%80%E4%BA%8B&ishot=no&p=3

4.3推普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引起的反响为例)

这一系列限制方言的规定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尤其受到南方地区的反感和抵制。

有学者从多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出发提出看法:每个地域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风景,地形地貌,历史遗址,文化遗迹,著名人物,地方习俗和特色特征,特别是当地方言。这些都是地方的土特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与众不同和充满魅力。方言被限制意味着其会逐渐衰落,然而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种载体,方言的衰落会引起地方文化逐渐失去传承,导致地方文化的最后灭亡,从而失去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失去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更多的人从文化心理需求的角度,大多认为方言是与家乡的一种维系。因为他们一出生便以家乡话为母语,政策规定传媒限制使用方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语言环境突然改变使他们无法接受,他们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文化,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原住民的情感,最容易被当地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地域特征是中国人身份认同最基本的方面,山水和语言都是我们热爱的家乡的一部分。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方吸引力,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味道。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文化点燃了人们对故乡对家园的那份依恋之情。失去方言的熏陶,就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精髓,会使人产生孤独感。

还有人从文化权利甚至宪法人权的高度看问题。他们说,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权利要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有权利要求保存和延续多姿多彩的文化,有权利接触和欣赏地方文化并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同时,全体国民也有权利接触和欣赏任何一种他喜欢的地域语言与特色文化。

五.当前方言发展遭遇的困境及问题

5.1与外来文化进入对本地方言的影响

5.1.1 文化全球化对方言的影响

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全世界在地理上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各地的经济贸易与文

化交流日益频繁。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作为世界的个体,都不能避免地卷入其中,中国亦不例外。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贸易来往日益频繁。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国门的日益开放,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我国,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迅速扩张,贸易消费文化的盛行 ,文化逐渐显示出或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其中在我国土生土长的方言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

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主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国内的传媒开始接受西方传媒大国的文化影响。传媒中传播西方文化的节目日益增加,关注外来文化节目的观众也日益增多,这不仅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人们对此节目的追捧,同时也表明了西方文化节目占传媒节目的比重日益加重。在普通话节目盛行下,和西方文化节目的兴起,使得方言节目在传媒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渐渐处于传媒传播的边缘地区,人们对方言节目的关注度不断降低,方言节目逐渐淡出人们的眼球,这使得方言失去了传播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西方大国的经济优势使得人们过分关注英语的教育及发展,从而忽视了地区本土方言的传承。人们渐渐把说英语等外国语种作为前沿、时尚的代表,而把说方言当作落后、低俗的代表,这使得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方言和使用方言。

5.1.2 人口迁移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方言的影响

方言作为地区文化的载体,对当地人们在行为方式等各方面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方言具有地域性和社会性,由于地域因素和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而人口的迁移给方言带来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通常意义上的人口移动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主要分国内迁移与国外迁移。每一次人口的迁移都会为迁入地带来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方言文化。可以说方言的演变总是在移民社会中完成,并不断进行新的更替。

首先,迁入地的方言会在移民浪潮持续有力的侵蚀下渐渐演变。特别是移民客居他乡。新迁入的人口会将自身所带有的家乡文化标记带到迁入地,迁入人口居住时间的长短影响了两种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外来人口居住时间的增加,两种不同的文化会渐渐产生或趋同或排挤的局面。另一方面,移民集体性的影响有时也是非常强大的。这主要表现在移民家族、家庭的方言情感及其对移民的制约。例如古代三次大规

模的中原人口迁移南方,由于战争、自然灾害、蛮夷的侵扰等原因,中原人口在永嘉叛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三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向南迁移。在人口迁移中,现代南方的方言渐渐形成。在现代,因经济因素,落后地区的人们向发达地区聚集。这形成了新的现代化人口流动。以汕尾为例[8]它原是个海滨小镇, 80 年代初升格成市。镇上居民通用闽方言, 只有几千名原籍粤西的渔民使用粤方言( 当地人称为“咸水白话” ) . 时至令日, 该市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听、说白话青少年尤其兼会闽方言、粤方言、普通话。学会听白话, 主要是看香港电视的影响, 说白话, 则主要与流动迁移人口有关。该市历史中显示有许多人在香港广州等地定居谋生,解放之后,这批人有的回乡定居, 有的回乡办企业, 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后代, 在港、穗等地以粤方言为工具返乡后仍习惯以粤方言交际, 这就使得在同他们来往时, 本地人也用起了粤方语; 另一方面, 在改革开放后,该市居民有很多外出到广州、深圳等通用粤方言区工作、在外地习用粤方言, 回乡后依然多用粤方言交流, 这样,两类回流人口有意无意间推广了白话。

从整体上看,推普盛行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方言的萎缩,使得方言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小,人们对方言的忽视程度加重。

5.2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方言赖以生存的地域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朝着现代方向发展,国内各地区经济贸易日益频繁,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这要求以一种“大一统”的语言来减少彼此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交流障碍。这时候方言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碍。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渐打破了各地区独立发展的局面,逐渐将各地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地域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被打破。如现在,大批的农民工走进了城市,很多农村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外省打工赚钱,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地区方言依赖生存的地域框架被打破。一方面是人口的流动造成区域整体框架的解析;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人口聚集得越来越多,各种方言有了更多的交汇,单一区域的方言使用人数锐减,各种方言的混杂,使方言不断流变,这对地区原始的方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总的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方言赖以生存的地域特点。

5.3国家推普政策的实施对方言的影响

“方言可以说是地方文化的最突出的特征,一个地方的戏剧、曲艺、歌谣、谜语等

文艺形式都是以方言作为工具才得以表达。当然地方文化包括人情、风俗、习惯、服饰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特征有时候也会反映在方言里,方言实在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一把钥匙。”④地区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它记录了该地区行政地理、交通地理、历史发展、经济政治、移民历史等多方面内容。方言犹如一种语言的活化石,向我们展现了地域的发展。同时,方言也是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所在,乡音不改是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民族56个,地方语 187种,方言近 300种。”⑤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统一语言文化来打破各地区的隔阂来加强各地区经济贸易的来往,地区文化的交流,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统一。这就使得国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来构建社会语言统一的局面。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8月7日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5年由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10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无可置疑,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推行普通话是极其重要且必须高度重视的。此举不仅可以消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隔膜,还可以加深多样性的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并共同繁荣。”⑥在现在,推广普通话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地区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也应该高度关注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国家推普政策的出台,在全社会兴起了学普通话的潮流,营造了学普通话的氛围;但另一方面,各地区政府为了响应中央的推普政策,在各地区相应出台地区规定来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大众传媒、国家机关、经济行业等方面限制方言的使用,这虽然有利于语言用字的规范,却使得方言的传播空间缩小,生存领域萎缩,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在社会“大一统”文化心理下普通话的普及对方言造成的冲

击,使得方言越来越边缘化。

另一方面,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就使得北方方言越来越强势,而南方方言越来越分散与弱化,这就造成强势方言与弱势方言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强势方言也面临着萎缩的局面,最典型的是北京话,基本上已经失去了

自己的地域特色,老北京话中的上万条土语与已经退出了交际领域,逐渐被人遗忘。强势方言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弱势方言在推普局势下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此外,大众对推广普通话的误解也是造成汉语方言弱化的重要因素。国家进行推普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推普并不意味消灭方言,推普只是为广大民众在日常交流或正式场合中提供一种更为规范,更为普遍的语言用法,而不是否定方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众对推普政策的错误理解,如推普与方言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在普通话与方言这两种语言之间要做好取舍的决定等等。就像侯永员先生⑧所讲“语言政策在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对方言却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可能使大众弱化方言蕴涵和承载的文化意义及言语交际的工具意义。”⑦大众对推普的误解使得人们不能更好的理解国家推普的真正含义,反而使方言陷入一种被孤立的局面,使得方言日益边缘化。

5.4传媒限用方言

传媒限用方言的政策,2011年12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8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 规定中的第二章第十一条,提出粤广地区的地方电视台与广播台等大众传媒的相关方言节目,确保了广东地区推普工作的进展,同时严格规定使用方言播音的节目,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者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门的批准才能播出。此规定在方言与传媒之间建立了一堵隔离墙,传媒作为一种传承地域文化的主要媒介,而方言要想通过传媒传承下去必须先越过这门槛,自规定生效后,势必会让方言保护与推普工作对立起来。随着推普的力度继续加大,各地方政府都以“推广普通话,建设先进城市”作为政绩,而传媒限用方言作为推普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被各地方政府所采纳,进而导致地方本土语言文化式微。

作为大众传媒的相关电视栏目与广播电台,一旦方言在这些传媒上销声匿迹,相当于方言走出了广大群众的视线。规定一出,广东粤语方言区社会争议一片哗然,大家很难想象,当我们打开电视不断转台的时候,清一色的使用普通话的电视节目还有什么娱

乐消遣可言,若有一天就连粤剧也规定必须用普通话表演的时候,那将是一台什么戏?每个人都需要有一条文化的根,站在广东人的角度,这条文化的根就是植根于粤语方言文化,而传媒的限用方言的举措,就如同将文化根连根拔起,没了养分的方言文化,其消亡速度迅速加剧。粤语方言如果消亡,以粤语方言为载体的岭南文化也必然消失,广东地区族群也必然解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提倡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不能弱化甚至要保护方言的重要原因。

由传媒限用方言引起的连锁反应及影响,出乎我们意料。先从社会大环境看,此规定自公布起,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网络上的争论最为突出,出现了“撑粤派”,甚至有网友自编歌词录制视频,强烈表达了对此推普举措的反感情绪,政府政策不得民心的结果导致了其公信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次,学术文化界也反响热烈,引起了一股讨论方言保护与推普孰更有道理的探讨热,双方各执一词,不争上下。再放眼于文化传播层面,失去传媒支撑的方言文化也失去了原有独特的传承性与扩布性,外来旅游者也无法从当地传媒中快速直接了解当地文化气息。最后还连带了经济发展的微妙影响,在外来商家与本地商家业务来往时,有时一句简单的方言问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注重归宿感的认同,外来商家获取的方言信息很大程度来自于本地传媒,当经济交流附上亲切的归宿感,交易成功也自然水到渠成。

传媒限用方言所引起了政治、文化与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与影响中,地区文化上的冲击是最明显,同时间接反映了一个政策是否真正符合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是取决于这政策是否符合民情。传媒限用方言是方言文化萎缩的的外部原因。

5.5方言教育上的局限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无形体现,是各地区特定的族群标志,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散发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纵观历史,各地方的分散发展,总是阻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大一统的历史观念深入民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而推普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方言的分散地区性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但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学校教育是方言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因而也是推普政策中的重要实施地。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优秀老师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频繁的情况下,地方学校的生源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地区,方言反而成为了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阻力,因而不被教育界接受,直接导致了方言教育在学校中的弱化。方言虽然在语文教学上有一定的辅助与翻译作用,可以更直观了解一些方言文化氛围浓

郁的文学,比如山东鲁语的《水浒》和京味十足的《骆驼祥子》,可是方言始终摆脱不了其服务性过于狭隘的局限。

另外,家庭教育是方言传承的直接环节,人员迁徙也使得方言的归属感大为削减,进而导致父母在教导年轻一代时忽略了祖籍地方的方言教育,从而出现弱势方言被另一种强势方言侵蚀的现象,这也是文化传播中的“穷学富”原则。不同地域的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方言文化交流首当其冲,不同方言文化间的争斗也符合文化历史发展的一般侵虐规律,先进文化总会取代落后文化,被广泛认同使用的语言也将取代偏僻少闻的语言。方言的排他渗透性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缘由。

方言在教育上的局限,具体体现在其分散地区性,服务狭隘性与排他渗透性上,此为方言文化萎缩的自身内部原因。

5.6方言总体弱化的趋势及地域文化的萎缩

中国有八大方言,但其使用人口每年都在减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能流利用方言进行交流的人口更是少得可怜。个别地区学校存在极端的推普方式,校方将方言列为“粗鄙,低俗”语言,甚至宣称使用普通话才算“文明”。方言被弱化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由方言弱化引起的地域文化萎缩更是明显。以方言为载体传承的方言音乐、戏剧等地方特色文化,也将随着方言的弱化而大幅度萎缩,直至濒临消亡的绝境。

让我们先放眼于曾经以强势方言自居的粤语现状,中国自1956年起开始推行全国性的讲普通话运动,并在1983年重新出击,在全国各地推行了一系列的讲普通话活动。在中央的普通话政策下,学生们在学校里不能讲广东话,否则会被处罚。政府也拒绝资助以广东话为主的文化活动。在广州及广东的很多主要城市,电视和电台上目前虽然仍能听到、看到很多广东话的节目,这点与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基本上完全讲普通话)不同,然而这样的局势也有了改变。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就通过官方网站重申“限制方言令”,这纸“禁令”的出现,意味着很多电视和电台节目将被迫重新配音,删去方言内容。普通话在广东却是越来越普遍,例如广州超过80%的出租车师傅不懂广东话(他们很多是外省人);在广州的天河中央商业区里,主要的交谈语言是普通话。由此看来,粤语作为广东地区主要方言总体呈弱化趋势,推普政策在此起到了主导作用。

再来看看广东另一极具特色的方言——潮汕话。在《揭阳日报》上关正先生曾发表了《方言毋须保护》,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地分析了潮汕话被弱化的原因,并预言潮汕话未来必然被普通话取代。他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令人震惊的是,关正先生既然

知道了潮汕话目前被强势的普通话侵蚀的事实,他不但不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潮汕话进行保护,反而提倡以一种消极的态度,让潮汕话自动消灭。就方言本身性质而言,其消失必然有一个过程,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保护,则可以缓慢其消亡的速度。2006年,潮剧、潮州音乐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可保护方言并没有形成人们的普遍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成了空话。而实际上,潮汕话的消失不但只危及潮剧、潮州音乐,还必然引起整个潮汕文化体系骨牌式的倒塌,由此引起的潮汕地区地域文化的萎缩,又将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价值观的一大缺失。

综合其内外部原因,方言总体弱化趋势是历史进展选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是否重视珍惜其自身传统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方言与推普之间是否也应向“求同存异”的观点靠拢呢,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答案自有分晓。

21

结语:

推普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国家推普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全社会大力推普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方言的保护,方言当前面临着濒临灭亡的局面,这不禁让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推普与保护方言的关系,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也是我们国家乃至社会迫切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第

12、

14、16条。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转引自赵世林、曾茜,《原生态的文化诠释》,《光明日报》,2008—6—4。

③ 覃光广、冯利、陈朴:《文化学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④ 周振鹤,游汝杰. ⑤ 马显彬,朱城. 从推普效果看影响推普的主要因素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第27卷 第2期

⑥ 张桦 《方言播报与文化多元性——论媒体传播在保持文化多元性的作用》景德镇高专学报,第24卷第2期 ⑦ 侯永员《浅论汉语方言弱化因素及保护策略》 ○高校讲台○ 2007 年第14 期

22

参考文献

[1]来自《上海话语音简史》–刘民刚著 2004年

[2]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2年版。 [3]来自《华南精华景点游》–藏羚着自助游工作室编著 2009 [4]刘国强.电视方言节目的文化成因与文化意义 新闻爱好者 2009·6(下半月) [5]北京雄视星空影视后期培训 国内方言节目的几大特色分析 [6]杨柳.方言电视栏目的现状与发展 新闻爱好者2010·9(上半月) [7]石邵军.浅谈方言节目的文化意义 今传媒 2011 年第5 期

[8]例如对语言体制的影响。参考: 张振扛. 建议在广东实行双语刹. 同舟共进, 1964 23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们的指导教师董文桃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们。从题目的选择到最终完成,董文桃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24

第二篇: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模版)

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中华大地,地广人多,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因此,地方上产生了具有其地方特色的语言,我们便称其为方言。但是,各地方言不一,互相交流困难,为了规范官方语言,历代的当权政府便命名了官方语言,也就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便是如今普通话的由来.

一开始,人们为了方便交流,便大力推广普通话,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普通话就成为了全国普及的语言.然而如今,随着90后,00后的成长,人们发现,孩子过多依赖普通话,方言已经变味,更有甚者,直接用普通话和父母家人交流,彻底抛弃了运用方言.这无疑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方言不仅仅是地方语言,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是一个族群的标志,对方言的遗忘,无疑可以说是对本地文化的一种遗忘,而对自己根文化的遗忘的后果,是人们万万不能设想的!

因此,在普及官方语言—普通话的同时,各地保护方言的行动开始了!

譬如上海,身为一个巨大的移民城市,方言的保护势在必行!为了保护纯正的沪语,让我们的祖孙后代能够听到真正的上海话,上海政府以及其苛刻的要求,在全市招募“数据库发音人”。将“发音人”最纯正的沪语,运用科技录制下来,作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另外,全力支持沪语进入课堂,开展相关课程,通过正规的沪语教学,不让孩子从小就脱离母语,以此达到保护沪语的目的。

在人们了解到方言的重要性及其危机后,各地政府纷纷展开相应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全民的方言保护行动开始了!

普通话,作为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方言,作为各地文化的代表,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一个是官方用语,一个是生活用语,两者缺一

第三篇:普通话与方言的笑话

1、 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为学生朗读了一首题为《卧春》的陆游的古诗,要求学生听写出来。(请左右对应着看,哈哈!!!)

语文老师朗读如下 有位学生听写如下

《卧春》

《我蠢》

暗梅幽闻花,

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

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

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

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

俺是驴,

岸似透绿,

俺是头驴,

岸似透黛绿。

俺是头呆驴

2、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

"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

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3、桃源话,比如"局",便发音成了"猪"。

宣传部:"喂,你人是猪吗?(人事局)"

对方:"不是,你搞错了。我不是人是猪(人事局),我娘是猪(粮食局)。" 我拼命忍住笑,肚子都疼了。

第二天参加一个县政府的汇报会。会前点名。

主持人:"哪些单位到了?" 于是参会者一个个地自报家门:

"我是公阉猪(公安局)。" "我叫肉猪(教育局)。" "我有点猪(邮电局)。" "我是典型猪(电信局)

4、在建瓯语系中,时常将“in”和“ian”的发音分不清楚。从小在建瓯长大的小李2005年到延平安了家,在去年6月的洪灾中,他家的房屋也遭了殃。事后,小李的一句“我家的黄金被水泡了好几斤!”引来了一阵惊叹,询问后才得知,原来小李说的是“我家的房间被水泡了好几间”。在众人的欢笑中,小李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广西方言的几个笑话:

1、有朋友远到,一般吃饭必上一盘田螺,主人夹起一颗田螺一看说:公的!便弃之。又夹一颗,又道:公的!又夹又弃,嘴里不断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惊讶,心里想:厉害,广西人厉害,连田螺公母都看得出! (不是公的,是空的。)

2、也是请朋友吃饭,广西主人有点感冒,发现自己坐在空调风口下,便说:我感冒,不能坐在疯狗边。讲完便换座,朋友不乐意了,啥意思,我是疯狗?

3、某领导下乡视察农民种植西瓜情况,瓜农开西瓜招待领导,非常客气的的说:您吃大便(片),我吃小便(片)!

4、在太原火车站,一老总星夜下车,见街旁有一休闲女子,便趋前说道:“小姐,亲吻(请问)你一下”,小姐一愣,杏目立即睁圆。老友新朋,见面互相介绍,只听说:“这是某某报社的孽种(叶总),这是某某报社的良种(梁总);我姓驴(吕),大家就叫我老驴或驴种(吕总)好啦。我们互相认识了,以后多多欢笑(关照)。”

5、赴五台山采风,因路途较远,起得又早,大伙儿均摇摇晃晃地进入了梦乡。突然,一粤籍老总大喊大叫起来:“活象,活象!哗,这么多的活象!”晋北大地,车水马龙,人多兽稀,哪来那么多大象呢?大家纷纷起身探头,向车外张望。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哪有什么“活象”,迎面走来的明明是一群出家人———和尚。

6、睡不成了,说点啥吧。闲谈中,一名40出头的老总自谦地对我们河南一名不足35岁的老总说:“你是花(跨)世纪干部,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不像我,已经咽过稀屎(年过40),精力远不如从前了……”

7、某广西籍老师普通话不怎么地,但他很自信。某一次,一位苏北口音的老师用苏北普通话反复练习讲“把湿纸巾纸拾起来”这一句话,这位广西籍老兄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话都讲不清楚,还考啥试嘛,你真是整个狗屎不清(口齿不清),不就是把十几斤屎(湿纸巾纸)拾起来嘛!

8、一广东仔到火车站买车票,买票的人多,排了好长的队伍,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前面的队伍还有形,后面的就乱了。小伙子是读过书的人,是讲素质地,就问旁边的一女孩:“小姐,你是不是最美的呀!如果你是最美的我就爱你”。刚说完,女孩就给了他一耳光,骂了一句流氓。其实他想说的是:“小姐,你是不是最末尾的,如果你是最末尾的我就挨着你”。

第四篇: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和影响

摘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我们在这里所提出的方言指地域方言,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影响。

关键词:普通话 方言 联系 影响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作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1、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

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过:“在学术上讲,标准语也是方言,普通所谓的方言也是方言,标准语也是方言的一种。”普通话原来是北方方言中的一支,由于它在历史形成中对全民族影响较大,所以大家规定拿它为基础向全国推广,成为全民族和全国的通用语。称汉语的各种方言是普通话的地方变体,是不符合事实的,只有那种“地方普通话”才是普通话的变体分支,而像上海话、广州话等方言与北京话一样,至少都是中古汉语的分支和地方变体。同一族的语言,主要在地理上的渐变出来的分支,通常称之为方言,分到什么程度是不同的语言了,往往是受政治上的分支的制约,与语言的本身不是一回事。因此从语言学来看,方言和语言没有界限。

中国地域广阔,语言情况复杂,全国使用一种国家通用语在现代社会是大有好处的。世界上也有些国家没有通用语或者有多种通用语,也不能说不好。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的普通话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国语,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另外,在此以前,另一种以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南音系统的通语在近代历史上影响也颇大,而且大部分的白话文文学作品都是淮河以南的江东文人以此种语言语汇写成的。当白话文成为正宗书面语的“五四”以后,国语的语汇是以白话文语汇为基础的,又转而为后来普通话的口语。如果那时有100个像老舍那样的作家写作,而不是事实上的这样数量的江南作家在写作,那么现今的普通话词汇一定不是现在这样的面貌。尽管1949年建都北京以后,北京话的词语进入普通话机会较多,但是普通话与北京话在语音和词汇上还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普通话在开始推行时,其生活词语的基础主要来源于明清小说白话文书面语,并不是直接用的北京方言口语,所以即使是北京人在生活深处细处表达细腻的事物行为感情的时候,也会常常使用北京方言,因为北京话中生活语汇本土且丰富。方言的词语来自生活中活生生的口语,方言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目前,普通话作为一种官方语言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词语,但是由于方言作为绝大多数汉族人的母语(第一语言),生存在群众生活的角落,历史悠久,方言所积累的生活词语,自然要比建立在南方人书写的北方话书面语基础上的普通话词语丰富得多。

比如汉语的基础单音动词,我们曾经把老上海话和苏州话的动词与普通话动词做过对照,结果是方言的动词比普通话的动词要多得多,对动作细分的程度也高。用笔者熟悉的上海方言随手拈来举几个例吧。比如上海话的动词“瀊”,是水转圈子“洄溢”的意思,如说“发大水,阴沟里水瀊出来了”,现今大多年轻人不会说这个词了,只好用“潽(牛奶煮沸才说潽出来)”或 “满”或用普通话“溢”代之,却都不能确切表现原词的意思。又如普通话既表抽象又表具体的动词“挤”,在上海话中说“轧”,但“挤牙膏”这种加力使软物或液体从小洞中挤出,上海话中另有一词,叫“抮(读如‘珍’)”。如果摆动身子碰到人地从人群中擦进擦出,这种比较具体的挤的动作,叫“gang(g读浊音)”,还有一个叫“ga(g读浊音)”,有从缝中挤进挤出的意思,所以说上海话中“挤”有各种“挤”法。又如在上海话中“找零钱”用“找”,“找人找东西”是用“寻”的;“挑担”用“挑”,“选东西”是不用“挑”而用“拣”;“穿马路”用“穿”,“穿衣服”是用“着”;“船靠岸”用“靠(挨近)”,“靠着墙”用“隑gei(g读浊音,音近)”的;“削甘蔗”用“削”,而“椠生梨”用“椠(圆转地轻削,音qi)”;“更换”说“换”,如“换衣裳”,而“对 换”是用“调”的,如“调物事(东西),调位置”;上海话一步一步具体的“走”,称“走”,如“钟勿走了”;比较抽象的“走”,称“跑”,如“侬跑过来看看”(你过来看一下),“外面转一圈”称“跑一趟”,普通话的“跑”原来称“奔”;“携带”、“捎带”称“带”,而“引导”、“带领”是称“领”的。如 “我领你去看看。”„„。

普通话现在不应该是急于去覆盖方言,而恰恰相反,在它普通话益扩大使用场合、在深入使用到各地群众的生活领域中去的同时,主动大量地去吸收各地方言中的好的有用的活词语。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生活会产生和提供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词语。如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时,上海文化处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上海人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见一件就在上海话中造一个新名词,众多新词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博物馆、足球、高尔夫球、黄包车、三轮车、雪花膏、橡皮筋、沙发、马达、课程、咖啡、可可、色拉、白兰地、啤酒、卡、麦克风、马达、派对、足球、高尔夫球、加拿大、秘鲁、博物馆、图书馆、幼稚园” 等等,那时上海人见一种车子就很快取一个名词,如“三轮车、黄包车、电车、无轨电车、汽车、出租汽车、卡车、摩托车、自备车”,包括一些上海话中原有的有特色的词语“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像煞有介事”等,都由那些作家和编辑通过上海出版的书籍、报纸、电影传到了全国各地,传入了当时的国语。

但是后来,由于片面强调了“汉语规范化”,方言词进入普通话受到阻碍,大不如前。学生一用有用的方言词语,就被指为“不规范”,这样他们在长大后写文章也只有在原来那些词典上有的普通话词语中用来用去了。

大陆发行量最大的《新英汉词典》主编陆谷孙教授就有现代的国际的眼光,他还出国且关心国外语言问题。最近他在华东师大报告中说:“英语还有个优势呢,就是它本身的祖宗比较杂,你知道,所以它是比较丰富的。它可用的词汇据估计有四十万左右,一般法语或者德语的词汇在二十万左右了不起了,所以它可表达的,用来表达的这个材料特别的多,特别的丰富。为什么呢?因为它过去既有北方的日耳曼民族的海盗侵入了英伦三岛,带来了日耳曼语系的语言,又有从南边,甚至从罗马带去的拉丁文,从Roman Conquest带去的法语,你看它是这么一个大杂烩,它的祖宗比较杂,所以生出来混血儿大概比较健康一点。所以它有那么多的词汇。林语堂做了个统计说,英语里头会有125种骂人撒谎的话。”

有的人常常以《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那么多的汉语长期积累下来的词语而自豪,以为汉语是异常丰富的语言,其实《汉语大词典》中一半以上是古代汉语的词语,已经死去,语言与人体一样,不能起死回生。我们要比较的是可用词汇量,《现代汉语词典》上收录的可用词语才65000多条,就算加上大量的专业词汇,加一个倍,13万词语吧。我们的现代汉语可用词语比起英语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了积极吸收外来词语之外,方言资源的开发和盘活,会提供源源活水,使普通话不会僵化,普通话应该在与方言的互动双赢中,兼收并蓄,顺其自然地向方言吸收大量有用的活词活语(包括大量的有各地特色的口头熟语)来丰富自己。

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曾对笔者转说过陆谷孙教授在复旦还说过:我到美国,看他们好的电视剧,语言很精彩,有近一半词语听不懂,其中大多是他们的方言俚语。

所以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一个要长,一个要消,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反的,它们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我们应该告别那种斗争哲学的年代,应该站在积极的发展语言的立场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方言和普通话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鄙视害人害己的唱高调。根据国家语委公布的确实统计,我国正在使用语言的现实还是:中国人只有8%的人母语(即第一语言,从母亲那儿获得的语言)是普通话,那么多人说得最流利的是本地话,所以我们需要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与方言,在汉语存在的每个角落,分别担任着不同的使用功用,互补通用。不要打压任何一方,应该让它们在和睦相处中自然发展。所以我们的正确做法是:“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但在一个像上海那样的普通话基本上得到推广的大城市里,为了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更宽容的文化环境,提出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问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必须尊重方言,尊重母语,一个大都市在任何场合不能禁止百姓使用母语说话,选择自己喜欢说的语言是语言自由人身自由的基础,不要干涉说话自由。当然,语言是起交际作用的,说话者也会注意听众的可接受度而在不同场合选用哪种适合的语言说话。

保护方言的关键是一个坚持让语言顺其自然发展的问题,真正做到平等对待一切语言,让方言文化自由开展起来,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语体和功用,形成自然的双言环境,普通话与方言双轨同行。尊重方言,在传媒和文娱演出、电视节目上适当开放方言的空间,真正做到主体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说到底,语言无非是为了人类沟通,不是制造高精尖产品,怎样方便轻松就怎样说,不要加以限制。语言使用应听其自然,处理语言变化发展事实时,也应尽量顺其自然选择。

会不会到将来,全国语言统一了,世界的语言就一体化了?这个问题应该由算命先生回答。我们只知道,至少从有人类至今,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都存在方言,所以有没有方言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只有方言差异的大小程度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现在的现实,让语言更好地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人类语言文化的本性是多样性,语言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将永远存在。

2、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普通话作为共同语,作为经过规范的标准语,对方言起着示范性作用,规定了方言的发展方向,方言的发展要从属于普通话。

第二,普通话有统一的书面语,方言没有统一的书面语,只能采用共同语的书面语,必然要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第三,普通话作为共同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我国当前广播、电视、电影、书刊、报纸等,都是使用普通话。

第四,当前经济大潮中我国各方言间的流动人口很多,为了相互沟通,他们都使用普通话。这样,使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使用人口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方言的使用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使用范围将日渐缩小。

由此可见,今后方言的发展向普通话靠拢是必然趋势。

如果你认为方言今后不会进一步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方言产生了这么多年,存在了这么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并没有萎缩,这本身就说明方言还是有市场的。同时,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是地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源泉,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价值。

方言与俗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俗文学产生的基础,民歌、传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曲艺等是方言性最强的文学样式。方言本身属于地域文化,而方言又是厚重的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生存的根基,与地域文化具有一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五花八门的方言存在,也就没有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地方文化,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合了当地语言使用者的情感的传统文化,又进一步巩固了方言的地位。

一种语言,包括方言,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方言)的消失,那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多元文化的消失,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可见,方言还会保持其独立性,不会受到普通话影响,不会向普通话集中、靠拢,至少,这种集中、靠拢的时间是无法预见的,可能很久很久。

从这个意义上看,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或许会同共同语永远共存下去,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方言在今后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不会被消灭,因为一种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难以衡量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陆谷孙 《新英汉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版。

2、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10第5版。

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编 《汉语方言词汇》[M];语文出版社;2009.03.13第二版。

5、京华出版社编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M];京华出版社出版;1997.08.01

6、 岑运强 《语言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第1版

第五篇:浅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

潮汕方言,亦称为潮州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 本文所说的“潮汕方言”描写的是以汕头话为主,兼及潮州、澄海、饶平一带的方言土语。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标准用语,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此可见,在词汇方面,普通话以北方话为主。

那么,潮汕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方面又有何差别呢?

一、潮汕方言某些词语鲜明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潮汕方言的某些词所反映的实体是北方话地区所罕见的,也即是说,这些词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都是南方,甚至是潮汕本地的“土特产”。

例如“薄壳”(一种贝壳类水产)、 “蛇鱼”(一名“佃鱼”, 又名“豆腐鱼”, 是一种通体雪白、软骨尤鳞的鱼类水产)、“春篓”〔“篓”音同“蕊”, 一种用以盛放祭品或礼品的有盖油漆绘花竹制篮子,也叫“花篮”)。

由于这些东西是土特产,所以鲜为北人所知,典藉乃至小说笔记也很少涉及,要找到它们的源头很难。由于北方方言区没有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代表这些东西的词。所以,普通话中往往找不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它们。

二、潮汕方言保留诸多古汉语词汇。

潮州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源自闽南语(莆田话),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汕头。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汕头,所以遗留下来许多古汉语。据考证,现在的潮汕话应该是在明中叶闽人(入闽汉人)进入潮汕之后才定型的,因此保留下来了许多古汉语词汇,与普通话差别甚大。

1、潮汕方言中某些词所反映的内容是普通话中所有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比如:衫裤。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普通话中已不用了。但在潮汕话中它却是个基本词,词义与普通话的“衣服”完全相同。这个词在唐代已出现。《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初定之时无衫挎,大归娘子没沿房(嫁妆)。” “衫挎”同“衫裤”。至明代白话小说仍使用,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但每夜张胜只是和衣而睡,不脱衫裤,亦不去鞋袜。”这个词大概北方方言是在近代遭到淘汰,而潮汕话却一直把它保留下来了。

洗浴。潮汕话谓洗澡为“洗浴”。此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新编《辞源》、《辞海》也未收。其实,“洗浴”一词中古以后使用频率相当高,可能是个口语常用词。《广韵》入声烛韵:“浴,洗浴。” 唐·谷神子《亥博异志·阴隐客》:“门人执之,引工人行至清泉眼,令洗浴及秽衣服。”此两例中“洗浴”便都已是双音节词,指洗澡了。

2、词素与普通话相同而意义不同的。

这一类可细分为两小类:一小类是词素与普通话形同义异。词素意义不同,组成的词词义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比如:得失。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所得和所失”,二是指“利弊”。潮汕话口语“得失”一词却作为“得罪”解释。比如讲:“你做事着细心,勿得失人(你办事情要小心,别得罪了人)”。“得失”作“得罪”解这个义项在新编的《辞海》、《辞源》中均见不到,但在古汉语中却有这个义项存在。《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意谓人多了就不能把关系处理得很好,可能会得罪其中某人,得罪了人就容易泄密。

另一小类则是词素含义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只是由于词义为发展(扩大、缩小或转移) 才使潮汕话和普通话产生了差别。

例如:亲情。普通话中“亲情厚谊”的“亲情”当作“至亲情谊”解释。而在潮汕话中却指亲戚,潮音读“情”如“正”,阳平声。“亲情”指“亲戚”应该也是在“至亲情谊”一义上引申而来的。唐张藉诗: “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上高堂。”由此可见,“亲情”指“亲戚”的义项在唐代已产生,此后一直沿用下来。

3、词形与普通话相同,某个义项也和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但有某一个义项是普通话所没有的。

这类词往往有两个以上义项:有与普通话相同的,也有与普通话不同的。简言之,即词义与普通话有交叉。这类词由于词形相同和部分义项相同,很容易把它与普通话的词汇混淆。

比如:“头脑”与普通话相同的义项是指“脑筋、思维能力”。谓人不会考虑问题日“无头脑”,但潮汕话的“头脑”还有另一义项,即指“首领、官员、干部”,相当于普通话口语中的“头”、“头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在京都开几处解典库,又有几所绸缎铺,专一放官吏债,打大头脑的。”又卷三十二:“如此两位大头脑去说那些小附舟之事,你道敢不依么?”这里的“大头脑”指大官员。《红楼梦》第九回:“太爷不在家里,你老人家就是这学里的头脑了。”“头脑”即首领、领导人。《红楼梦》被公认是用北京话写的,可见此词在清代北京话中还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口语词也把“头脑”收了进去,但实际上已很少使用,已被“头”或“头头”取代了。又“头脑”指官员、首领时潮汕话读“脑”为“裹”。。

4、词义与普通话相同而词素顺序不同的。

普通话中修饰、限制的语素是前置的,而在潮汕方言里则是后置的。这些语素顺序与普通话相反的名词,通常称之为“逆序词”或“倒序词”,有不少在古代汉语中是存在过的。

比如:人客。杜甫《感怀》诗: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白居易《酬周从事》诗:“胺痛拜迎人客久。”翁辉东《潮汕方言》引杜甫诗:“非君爱人客”。又引王建诗:“人客少能留我屋。”可见“人客”一词在唐代中原一带用得很普遍。

三、潮汕方言的量词少,且与普通话不对应。

普通话中量词丰富,相对而言,潮汕话中量词较少,但可以做到“以一当十”。普通话说“一笔款、一座桥、一首歌”,此中量词有三个。潮汕方言只用一个“条”就可以涵盖以上三个量词:一条钱、一条桥、一条歌。普通话说“一架飞机、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猫、一台拖拉机、一条腿、一张待、一辆车”,一共用了八个不同的量词,潮汕方言统一用一个“只”。

潮汕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别当然远不止以上几点,留待以后继续研究。提出潮汕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我想,其意义在于能够让方言区的人们通过比较差异,正确掌握普通话词汇,避免影响日常交流。潮汕地区的人们平时交流以潮汕话为主,即使是从小学习普通话,也还是会带有自身方言地区的口音或者词汇的使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学好普通话也有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刘玖占: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M].人民出版社,2009:152-161. 【2】杨岚:潮汕方言古语词考释[J/OL].汕头大学学报,2000:3-4. 【3】林伦伦:潮汕方言中的双音节词[J/OL].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1-3. 【4】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60-16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六年级音乐毕业复习题下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解比例

精品范文